登陆注册
12051000000025

第25章 机缘品(1)

本品记叙了六祖惠能大师听到比丘尼无尽藏诵《大涅槃经》后为之解说,并提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表明了南宗禅“不立文字”的思想。接着记叙了惠能得法后,各方学者前往请益的事由,通过惠能大师对僧法海、僧法达、僧智通、僧智常、僧志道以及行思禅师、怀让禅师、永嘉玄觉禅师、智隍禅者和僧方辩等一系列弟子的机缘对话、教化开示,侧面阐扬了南宗禅的诸多思想旨趣:如“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于相离相,于空离空”,“说似一物即不中”等。

原文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①: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②,延师居之,俄成宝坊③。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注释

①耆德:年高德重者。

②梵宇:佛寺的别称,即佛寺。

③宝坊:寺院的美称。

译文

惠能大师从黄梅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得受衣法之后,来到韶州曹侯村,没有人知道他的事。当时有个儒士叫刘志略,礼敬待遇惠能大师非常殷勤。刘志略有个姑姑出家做比丘尼,法名无尽藏,经常念诵《大涅槃经》。惠能大师稍微一听就知道经中所说的玄妙义理,就给无尽藏解说经义。无尽藏于是手拿经卷请教惠能经中的文字。

惠能说:“说到字我是不认识的,如果有义理方面的疑问尽可以问。”

尼姑无尽藏说:“字尚且不认识,怎么能体会经文要义呢?”

惠能大师说:“一切佛法的微言大义,都是与文字无关的。”

尼姑无尽藏听后十分惊讶。告诉了乡里全部的年高德重的长者,说:“这是个有道行的人,应该请来好好供养。”

有魏武侯的玄孙曹叔良和附近的居民,争相涌来瞻仰礼敬惠能大师。当时,有一个古老的宝林寺,自从隋朝末年遭遇兵火战乱,已经毁废很久了。于是便在旧地址上重新建盖寺庙,请惠能大师居寺住持,顷刻之间,那里便成了佛法圣地。

惠能大师住了九个多月,又被恶党们寻找追踪,惠能大师于是就隐藏在前山,又遭遇恶党们放火烧山加害,大师将身体隐藏在石头中间才幸免于难。今天石头上还有惠能大师结跏趺坐时膝盖的印痕和衣服上的布纹,因此给石头命名为“避难石”。大师想起五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叮嘱,便到怀集、四会两个县的境内隐藏了起来。

原文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①,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②,离一切相即佛③。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④;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⑤。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⑥,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注释

①前念不生:念,指意念,又指刹那的时间。过去者称前念,相续者称后念。前念、后念指心在瞬间的变化。前念不生即指前一个念头已经过去,不要再留恋它的再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不要执著。下文的“后念不灭”,指将要出现的念头任其出现,不必故意限制压抑自己的认识活动。

②成一切相即心:就是说外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的派生物。相,形相或状态的意思;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即指诸法之形象状态。

③离一切相即佛:自心不为外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所干扰就达到了觉悟。

④习性:又名习种性,即以前研习所修成的性。

⑤法华经:《妙法莲华经》的略称。《经中法·师品》曰:“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同安乐·行品》曰:“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

⑥礼本折慢幢(chuáng):指礼本来就是消除傲慢心理的。幢,又作宝幢、天幢、法幢,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慢幢比喻骄傲高慢之心如说法时高耸之幢。

译文

僧人法海,是韶州曲江人氏。一开始他参礼六祖惠能大师。

问:“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希望您能给予指示教谕。”

惠能大师说:“对已生之念不留恋即是心,对将生之念任其显现就是佛;能成万法一切相的是心,能离万法一切相的是佛。我若是给你具体详细地说,可能穷尽无数劫的时间也说不完,你听我的偈吧。”偈说: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立刻全部开悟,用一首偈来感慨赞叹: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僧人法达,洪州人。七岁时出家为僧,常常念诵《法华经》。他来礼拜六祖惠能大师,行礼时头却不触到地面。

惠能大师斥责他说:“行礼头不触地,还不如不行礼。你心中肯定执著着一个事物,平时都修行什么?”

法达说:“我念诵法华经已经达到三千部了!”

六祖惠能大师说:“你如果念到上万部,得悟经文的大义,却仍然不以为了不起,那么你可以和我一起修行。你现在以这个事业自负自傲,都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听我的偈吧。”偈说: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惠能大师又说:“你叫什么名字?”

法达回答说:“我叫法达。”

惠能大师说:“你名字叫法达,你哪里通达佛法了?”又说一个偈道: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法达听了偈后,后悔不已,向惠能大师谢罪说:“从今以后,我应该对一切保持谦恭的态度。弟子念诵《法华经》,并没有体解佛经大义,心中常常生起疑惑。大师具有无边广大的智慧,希望大致为我讲说经文义理。”

惠能大师说:“法达!佛法本是十分通达的,你的本心愚迷就不能达到了。佛经原本不存在疑惑,你的自心生起疑惑。你念这个佛经,认为什么是它的宗旨啊?”

法达说:“我根器禀性晦暗愚钝,从来只知道依照文字念诵经文,我哪里还知道经文的宗旨和旨趣啊!”

原文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①。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②。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③。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④,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⑤,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⑥,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⑦。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嫠牛爱尾⑧?

注释

①譬喻品: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三品,出于经的第二卷。

②出世:出世间的略称,即超越世俗、出离世尘的意思,指诸佛出现于世间成佛,以教化众生;也指跳出世间不再受生死。

③佛之知见:《法华经·方便品》曰:“开佛知见。”即指佛的智慧。知见,指依自己的思虑分别而立的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是般若的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

④尘境:指心的对象,为六尘之心所对者,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

⑤种种苦口:根据不同的情况,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化。

⑥我慢:视“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骄慢心。

⑦众生知见:指会导致凡夫生起烦恼的见解。

⑧犛(lí)牛爱尾:出自《法华经·方便品》。人们不舍自己的欲望,正像犛牛爱自己的尾巴一样。

译文

惠能大师说:“我不认识字,你先把佛经拿来念诵一遍,我会给你讲解的。”法达立刻大声念诵经文,念到譬喻品的时候,惠能大师说:“停,这部经原本是以如来以何因缘出现于世间为宗旨的。纵然说了许多种比喻,也不超越这个宗旨。什么是因缘?佛经上说:‘一切佛菩萨,都是为了一件大事的因缘才出现在世间的。’这种大事就是佛的真知正见。

“世上的人在外就执著于外境相状,对内又执著于虚妄空寂。如果能在一切相上又超离一切相,在一切空中又超离一切空,那就是对内对外都不执迷。如果悟到这个法门,一念之间,顿然开悟,这就是开悟佛的知见。

“佛,就是觉悟。分为四门:开启觉知之见,显示觉知之见,证悟觉知之见,契入觉知之见。如果听到开示,就能契悟证入,这就是觉知见,本来具有的真如佛性因而得以显现。

“你千万慎重不要错误理解了佛经的大义:听他讲开、示、悟、入四门觉知见,认为这本是佛的知见,与我们这样的人没有关系。如果作这样的理解,那就是诽谤经典毁誉佛祖。佛既然已经是佛了,已经具足知觉正见,还用再开悟做什么?你今天应该正信所谓佛知见,只是在你自己心中,更没有其他的佛。因为一切众生,自我遮蔽智慧光明,贪欲爱憎尘世俗境,外缘浸染,内妄滋扰,因而自甘为此一切尘劳驱策奔驰,更加劳烦我佛世尊,从禅定开始,苦口婆心,劝诫众生使之息心止念,不要向心外求妄,就能和佛没有分别,所以说是开悟佛的知见。我也劝告所有人,在自我本心中,常常开悟佛的知见。世上的人心易生邪念,愚昧执迷,造作业罪。嘴上说善,心中行恶,贪欲嗔怒、嫉妒、谄媚、虚妄、自我、傲慢、害人害物,这都是自己开悟众生世俗的知见。如果能端正本心,常常生起智慧,观察审照自我本心,止断恶念,奉行善心,就是自己开悟佛的知见了。

“你必须心心念念、时时刻刻开悟佛的知见,不要开众生的世俗知见,开悟佛的知见,就是超凡出世。开了众生的知见,就是堕入世间。你如果只是辛辛苦苦白白地执迷众生知见,却仍然以为是在修道立功德,这与犛牛爱护自己的长尾巴,执迷贪恋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①;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②,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③。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④,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⑤,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⑥,亦不作子想⑦,亦无用想⑧,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⑨。

谁知火宅内⑩,元是法中王B11。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

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同类推荐
  •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宁夏吴忠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宁夏吴忠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吴忠地区宗教文化的形成、解放后吴忠宗教的状况、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吴忠宗教与管理、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效果、宗教文化生态下的政府责任。
  •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对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这种心理平衡能力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充实,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道家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容乃公”的宽阔胸怀,以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深邃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告诫人们,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应“抱朴守真”、“安时处顺”、“不与物迁”。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 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里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热门推荐
  • 洪荒大盗

    洪荒大盗

    鸿均曰:大衍五十,天衍四十九。张文曰:大衍五十,我衍其一。鸿均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故圣人无败故无敌。庄子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故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张文曰:天道,地道,万物道,众生道,我为道。盗为我,盗天,盗地,盗万物,盗众生,无物不盗。天地为最圣人无敌,我便盗那天地,盗那圣人,盗尽万物众生。新书《炫龙记》,期待大家支持,谢谢。
  • 将军嫁到:王爷,战不战

    将军嫁到:王爷,战不战

    纪王府沈晴是被绑上花轿的。作为王府嫡女,大齐威名赫赫的巾帼将军,她竟然要被一封荒诞的旨意送到塞北去和亲,嫁给那个在战场上被她踩在脚下羞辱了不知多少次的北庭小王子,虽说她确实是想把这个小王子泡到手……沈晴已经预感到了人生的惊心动魄,至少想杀她的人排到明年都数不完,所以……她要抓紧时间泡汉子了。被泡的北野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魔君溺宠妻:狂倾天下

    魔君溺宠妻:狂倾天下

    神之遗脉,天界玄女,因意外元神入世,睁开眼睛,却是千年后的后世之时。一一再世为人,当年的至交好友,青梅竹马,仙,魔两界随着时间淫灭在历史的岁月中。玄女回归,天下再分,故人一个一个纷纷再现,昔日为自己,不惜将闹得六界全乱,神识飞灰的魔君再见,两人携手并肩,共同狂倾天下。当初的事情一一浮出水面,露出真相,最后的最后,又会是什么结果?望天涯,今夕何夕?回首往昔,故人何以为在?思故里,似水流年。时光荏苒,万里河山又以何为重分天下?
  • 高峰原妙禅师语录

    高峰原妙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绝美狐妖恋恋情

    绝美狐妖恋恋情

    她是纯真善良的小狐妖。因为寻找上天的答案。她遇上了前世的爱人。他已不认识她。重新相爱,却遭阻拦。爱情之中,她却被高傲的公主谋害。在这个和平盛世之下,她只是一个小小的善良的小狐妖,拥有着令人痴迷的容颜。她没有修仙的潜质,她傻傻的不知道人间险恶……她为了爱情,必须活下去。为了让心爱之人能够快乐,她要学会坚强。经历人间世事,抗争魔界争斗,玩转皇宫争斗,原本傻傻的她,学会了在人间拥有一席之地。
  • 松下幸之助创业之道

    松下幸之助创业之道

    《松下幸之助创业之道》介绍了松下不断奋斗的成功历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成功企业家的风采。他非凡的经营才能和卓越的经营艺术令每一个企业家为之神往。欲成就一番真正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必然九波十折,千辛万苦,这是千古不易的铁则。成功的甘霖,是由艰苦奋斗的汗水酿成。也唯其如此,成功的愉悦才是世界之最。
  • 抵不住的流年

    抵不住的流年

    三年的承诺,三年的等待,最后换来的却是背叛,池君瑶一颗伤痕累累的心经得住打击吗?是放弃,还是质问,原本纯真的爱情,此刻却已粗鄙不堪……而后,刘孟杰的到来,两个相貌相像的人,池君瑶又将怎么面对?安浩轩的悔悟,还能挽回一颗支离破碎的心吗?
  • 健身小窍门

    健身小窍门

    其实,很少有人身材就是天生的完美、匀称、标准。后天的塑形努力十分重要。如果说瘦身让你变得苗条,那么修塑体形就会让你成为一个十足的瘦身百变女郎。说到修塑体形,器械力量训练是最有效的修塑体形、加快身体代谢的训练方法。
  • 超级维修

    超级维修

    陈卓不过是个刚刚大学毕业的菜鸟级电脑维修工,意外收购了一台二手电脑,竟从中发现了隐藏的超级智能系统,来自两百年后的高科技,居然还是个小萝莉。陈卓:小葡萄,叔叔请你吃糖,告诉叔叔你除了会修电脑还会什么?小葡萄:杀毒软件,截取程序,专业窃听,设计汽车,让我想想还会什么。陈卓:⊙_⊙拥有一个超越现代200年高科技智能系统,可不是为了养成。万能维修,黑客入侵,汽车垄断,高科技在手,维修工变工业大亨,让你见证什么才是真正的屌丝逆袭!
  • 梦之暗恋

    梦之暗恋

    这是一位女生暗恋的故事,她暗恋了他整整四年,可他却浑然不知,他喜欢别的女孩,而这个别的女孩正是她的表姐,她很伤心,而他的表弟却对她情有独钟。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