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51000000018

第18章 般若品(3)

⑦佛地:通教十地之第十位。谓第九地之菩萨最后顿断烦恼所知二障之习气而成道之位也,即达到成佛的地位。

⑧六识: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的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门。

⑨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善法,故称六贼。

⑩边见:五见之一。遍于一边、不合中道、执断执常的见解名为边见。

译文

“善知识!不得开悟时,佛就是众生;一念得悟时,众生都是佛。由此可知,一切都存在于自我本心之中,为什么不从自我本心中当下得悟识见真如本心呢?

“《菩萨戒经》中说:‘自己的本性原来就是清净的,如果识见本心,明见心性,都能成就佛道。’《净名经》说:‘当下豁然开悟,就能够得以识见本心。

“善知识!我在弘忍大和尚那里,一听到佛法便开悟,顿悟识见真如本性。故而我将这顿教教法流布行化,让学道的人都开悟顿见佛法的无上智慧,各自观照本心,识见本性。如果自己不能开悟,必须找寻大的善知识,找寻能理解最上乘佛法的人,直接指示正确的开悟之路。作为善知识,他们都与佛法有很大的因缘,通过所谓的教化和引导,令人得见自我本性。一切正确的道理,都是由于善知识们发起流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佛,十二部经,在人的本性中是本来具备的,如果不能自我开悟,必须求助于善知识,通过他们的指导开示识见本心。如果能够自我开悟,是不需求助于外力的。如果总是执著,声称必须依赖别的善知识,才能得到解脱,这样一点不正确。这是什么缘故?是因为自己心中原本具足一切智慧。如果自我生起邪见愚迷,被虚妄心念颠倒,外在的善知识尽管有所教导指授,也不可能救得了你。如果生起真正的般若智慧进行观照,瞬间刹那,虚妄心念全部寂灭。如果识见自我本性,一下开悟便达到佛的境地。

“善知识!运用智慧观察映照,心内心外通明透彻,识见自我本心。如果识见自我本心,就是根本解脱。如果得到解脱,就是般若三昧,就是无念。什么叫做无念?如果识见一切事物现象,本心不执著、不被染污,就叫做无念。运用时能遍及一切地方处所,又不执著于任何一处。只要使本心清净无染,使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从眼、耳、鼻、舌、身、意六门中空去,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不被浸染,不被扰杂,来去自由,运用通达无所滞碍,就是般若三昧,就是解脱得大自在,称之为无念修行。如果任何事物都不思虑,一任心念绝灭,又是执著于法,为法所缚了,这叫作偏于一边的恶见,落于片面了。

原文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①,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②。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③,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④。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⑤,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⑥。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⑦,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目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注释

①发愿:又作发大愿、发愿心,发志愿、发无上愿,发起誓愿的意思。受持:指受者以信力领受于心,持者以念力忆而不忘。

②圣位:三乘人证得菩提之果位,指断尽见惑之初果圣者。

③默传:即“默传心印”。于禅宗,师家教导弟子不以言语或文字直言明示,而以心传心,令其自悟佛法奥义,见性成佛。默,指知解,并非是“绝无一言”。

④断佛种性:断绝佛性,永远不能成佛。

⑤无相:为“有相”的对称,即无形相的意思。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因为涅槃超离一切虚妄之相,所以无相也是涅槃的别名。

⑥三障:三种障碍,又作三重障,指障碍圣道之烦恼障、业障、异熟障(果报障)。

⑦色类:有各种物质形体的众生,一般指世间的一切人。

译文

“善知识!领悟了无念法门的人,就通达了一切法;领悟了无念法门的人,就识见佛的境界;领悟了无念法门的人,就达到了佛的果位。

“善知识!后代得到我所授法门的人,需要将这顿教法门,和与他见地相同、立志同修的人,一起发起誓愿领受护持,如同奉礼敬佛一样,一生不消退信力,因这个缘故,必定能达到佛的圣位。然而必须传付指授从佛祖以来的以心传心的默传教法,不得隐匿宗门正法。如果不与见地相同、行法相同的人一起同修,在信奉外教的人之中,不可传法付嘱,这样对先圣前贤有损,终究是没有好处的。因为愚昧痴妄的人不能理解,反会毁谤这个法门,这样的人就会百劫千生永远断了佛性的种子,不能成佛了。

“善知识!我有一个无相颂,大家各自都要念诵记取。无论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须依照这个颂去修。如果自己不依此修行,仅仅是记住我的话,也是没有用处的。诸位听我的颂。”颂词说: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目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破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大师又说:“今天在大梵寺所说的这个顿教教法,衷心愿望普天下的众生听闻之后能明心见性,成就佛道。”当时韦刺史与官员们、僧人和在家俗众听了大师所讲,没有不觉悟明白的。当时都向惠能大师行礼致敬,都感叹道:“太好了!谁料想岭南这个地方有真佛出现了!”

同类推荐
  • 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出家人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对我们常人而言一直有其神秘的一面,但该书却以风趣的文笔和详实的图文,向我们描绘了出家人寺院生活的世俗性。他们朴素、简约和体现着人性本真的生存观念,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热门推荐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解读《宦经》

    解读《宦经》

    古代官场复杂多变,龙蛇混杂,在此立足已是不易,高居人上尤为艰难。有鉴于此,人们对做的学问十分重视,在此精研的人也不在少数。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做官的认识总是失于片面,其观点也是支离破碎,缺乏全面,系统、精准的本质论述。为了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文,注译者作了解析原文要旨和阐释其指导意义的释译,又根据历朝历代的史实,撰写了相关的事典,对原文精髓加以论证和具体说明。释评视野广阔,事典故事生动,它们和原文互为补充,构成了本书哲理性与可读性皆强的显著特色。
  • 连锁巨人:沃尔顿成长日记

    连锁巨人:沃尔顿成长日记

    本书讲述了沃尔顿的成长以及创业故事。沃尔顿白手起家,从岳父家借贷2万,专攻农村市场,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用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迅速占领了美国的乡镇。沃尔玛终于成为世界连锁超市第一帝国。沃尔顿有过人的智慧和良好的习惯,从一路的成长中,我们可以见证沃尔顿的过人之处。他给后人留下的经营哲学是很多商家的宝典。因为作者研究日久,采访了沃尔顿家族的后人,并且掌握了第一手很多外界并不知道的秘密,在本书中都是首次披露。
  • 腹黑王爷驯懒妃

    腹黑王爷驯懒妃

    她,因为一场事故来到了这个纷乱的世界。为了园自己心中的一个英雄梦,她金戈铁马上战场,红颜血染疆场为的不过是他。到头来谁输了心,谁偷了情,谁赢了江山,丢了美人?
  • 沧海(第一辑)

    沧海(第一辑)

    本书集汇了作者多年来思考和学习的成果,展示了作者“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其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是与现实主旋律紧密合拍的,那就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 逃要逃也是逃到我怀里

    逃要逃也是逃到我怀里

    某男死死地抱着怀里的某女“逃?你要逃到哪里!要逃也是逃到我怀里”!“我们初中同学,高中我恋你三年,大学,我怎么都不能将你从我心里彻底抹去。现在,不想喜欢你了,为什么又来招惹我!”“初中,你恋的不是我,高中,你又没有告诉我,大学,我又联络不到你,现在,我要你爱我。”“凭什么要我爱你,而不是你爱我?”某女心痛地问到“因为,我爱你”低头,碰上愣掉的某女的樱桃小嘴“闭眼,呼吸,傻瓜”
  • 盛世宠婚:首席诱妻入怀

    盛世宠婚:首席诱妻入怀

    一个是被赶出家族的世家千金,一个是游走在黑白商界的天之骄子。第一次相遇,她满脸无奈:这位先生,能不能管管你流动的荷尔蒙,飞机不是你家的,招来蜂蝶很影响我睡觉。第二次遇见,他揽着她的腰,在她耳边低笑:再倔强的玫瑰都会对我投怀送抱。第三次再见已经是六年后,身边跟着两个同版萌宝,她甩他一脸:借你点东西怎么了,他们还不是从我的肚子里出来的,你哪里来的哪里凉快去。
  • 剑走云端

    剑走云端

    剑下花眠,剑锋弹泪,看我破尽魔障,为敌世界,一人成仙。
  • 千年逐

    千年逐

    她纯真可爱,不谙世事:“墨洁,你怎么可能不是女的?”她言语无忌,纯粹自然:“看不起别人的人,才真正让人看不起!”她果断坚毅,毫无畏惧:“你恨我,就冲着我来。只知道欺负他人,算什么好汉?”......若问她是谁,她会看着你的眼睛:“你好,我叫何祎依!”
  • 念离别

    念离别

    愁眉百结,看破红尘妖娆。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盈盈一曲,几多哀愁情思指尖绕。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怎奈何,如花美眷,终不敌,似水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