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51000000016

第16章 般若品(1)

本品讲述应韦刺史的请益,惠能大师为众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密法”即“大智慧度”的意思,“摩诃”为大,“般若”即智慧,“波罗密”为到彼岸,从而阐述了般若智慧的本意。还进一步指出“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的宗趣,即不开悟,佛是众生,一念开悟,众生是佛,一切佛法都在人自心之中,要在自心之中当下顿见真如本性。

原文

次日,韦使君请益①,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②。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③,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是梵语④,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⑤,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⑥,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⑦,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⑧,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⑨。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⑩,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注释

①请益:本为《礼记》、《论语》中的用语,即学人请示老师教诲的意思。佛教中指高僧大德对弟子讲法,先有所予,弟子复有所请教,称之为请益。

②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梵语。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指智慧之意。波罗密,即“到彼岸”。全译为大智慧度,意谓乘此大智慧则能由生死苦海渡到涅槃彼岸。

③万劫:指经历世界之成坏一万次,即言时间极长。劫,是指分别世界成坏之时的量名,为古印度表示时间的最大单位。

④梵语:又称天竺语,古印度之标准语。古印度人认为自己所说的语言,乃是禀承大梵天王所说而来的,故称梵语。相对于一般民间所用之俗语,梵语又称雅语。

⑤心行: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如自心之喜爱、喜好,心之对象,心之作用所及范围,心之志向、心愿、性向、决心等,于心所起之分别意识、妄想、计较等。

⑥虚空:虚与空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佛教中往往以虚空譬喻广大无边,譬喻无变易的常性以及无碍、无分别、容受之义。

⑦刹土:指国土。刹,即梵语“差多罗”,意译为土田。

⑧真空:真如之理体,远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杜绝“有”“空”之相对,故称真空。以其非假,故称真;以其离相,故称空。

⑨无记空:于善不善皆不可记别的空。

⑩须弥诸山:指须弥山及其外围的八个山。须弥山意译作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其外围的八个山就是持双、持轴、檐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铁围,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译文

第二天,韦刺史请惠能大师继续讲法,大师于讲坛上就座,对大家说:“大家都清静自心,念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又说:“善知识!菩提般若智慧,世上的人本来都有,只是由于自性蒙昧迷惑,而不能自我开悟,必须借助于极富有智慧的大善知识的开示引导,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我们应该知道愚人和智人,他们的佛性都是没有差别的,只是由于迷惑和开悟的状态不同,所以才有了愚智之分。我今天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使你们各自都得到智慧,用心仔细倾听,我来为你们讲。

“善知识!世上的人们整天嘴里念诵般若,寻找智慧,却没有认识到自我本性中存在的般若智慧,这就好比嘴里说各种食物是不能使人肚子饱的。寻求般若智慧如果只是嘴上空说,虽历经万劫,也是永远不能明心见性,终究对学法是没有增益的。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是梵语,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这必须要内心体认,而不是口头上说。嘴上说而内心不体认,一切将如同梦幻泡影,如雾如电,转瞬即逝全都是空。口中念诵,内心体认,才能心口一致,相互契合。人的清静本性就是佛,离开自性没有别的成佛的可能。什么叫摩诃呢?摩诃是大的意思,人心广大无限,就像虚空一样,没有形质,没有障碍,没有边际,不是方形圆形,没有大小,没有青黄赤白之色,也没有上下长短,没有嗔怒欢喜,没有善恶对错,没有开端和尽头等。佛性境界,都等同于虚空。世上之人的本性其体本空,含一切万法,不舍一切法。所谓自我本性为真空妙有,也是这个道理。

“善知识!不要听我谈论空,便立刻又执著于对空的追求。首先是不要执著于空;如果一味什么也不想地坐在那里,虽无善恶分别,但又落入虚妄的无记空了!

“善知识!世界虚空,却能包含万事万物,各种现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所有的大海,须弥山及其周围的山,都全部含纳于虚空之中。世人的自性真空,也是这样的。

“善知识!能含藏一切万法,这就是大。万法存在个人的自性本心之中。如果看到一切人的善和恶,都能够不生取舍之心,也不被沾染,不起执著,心如同虚空一样,这样就称之为大,所以称为‘摩诃’。

原文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①。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②。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③,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④。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密?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⑤,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密。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⑥。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⑦,烦恼即菩提⑧。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注释

①邪见:指不正之执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叫做邪见。

②法界:为十八界之一。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称为法界。法界又称法性、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

③心量大事:指开发真如心量,是转迷开悟的大事。心量,指心起妄想,对外境起种种度量。大事,指转迷开悟之事。

④唐言:就是指汉语。

⑤著境生灭起:指由于人们追求一切外在的现象,产生了行为、语言、思想方面的“错误”行动,继而引起生死轮回。境,指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所感知和认识的对象,泛指一切认知对象。

⑥真性: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不妄叫真,不变叫性。

⑦凡夫:略称凡,指凡庸之人,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⑧烦恼:又作惑。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一般以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译文

“善知识!执迷不悟的人终日口头空说,智慧开悟的人用心体认。还有一种愚迷蒙昧的人,绝弃思考,死心静坐,什么一切都不思考,自己妄称这就是大。这一种人,不能与他谈法,因为他持不正的执见。

“善知识!自性本心广博浩大,含藏遍布一切对象和常物。其功用便是能使一切清楚明白,运用它便能体认一切。一切都在本心,本心含藏一切,去来自由,无所滞碍,这就是般若之智。

“善知识!一切般若知识,都是从自性中生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外在附加进去的。千万不能体会错了用心和含意,才能称为体用真正的自我本性。以此本性真实不虚,则观一切万法皆是真实不虚。转迷开悟的大事,不能用空心静坐这些小道来获得。嘴上不要整天说空而心中不修行体认。就好比平头百姓称自己为王,但他终究成不了王,这种人不属于我的弟子。

“善知识!什么叫作般若?般若,汉语就是智慧的意思。在在处处,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不痴迷愚昧,而能常起用智慧观照,这就是修行般若。任何一个念头转入迷愚,般若智慧便立刻灭绝,一个念头开悟,般若智慧又立刻生起。世上的人愚迷不悟,都无法体认般若智慧。嘴上谈论着般若,心中却时时愚迷不悟。常常自己称自己在修行般若,但时时都说空且执著于空,而不能识见真空。般若智慧没有形态相状,人的智慧之心就是般若,如果作这样的理解,就是般若智慧。

“什么是波罗密?这是印度语,汉语意思是到彼岸,解释它的意思就是离生死。执著于外境一切事物现象,就会产生生灭的心念,如同水生起了波浪,这种情形称为此岸;不执著于外境一切事物现象,就无生灭,如同通流无碍的水一样自然,这称为彼岸,所以叫波罗密。

“善知识!愚迷不悟的人口中念诵的时候,就产生了妄念和是非之心。如果时时刻刻能够心行,就称为不妄不变的真性。悟到的这个法就是般若法,修这个法的就是般若行。不修就是凡夫俗子,一念修行,自身就与佛等同无异。

“善知识!凡夫俗子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二者本无差别。前一念痴迷愚昧则就是凡夫,后一念转迷得悟则当下就是佛。前一念执著于外境则就是烦恼,后一念超离外境则当下是佛。

原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①,三世诸佛从中出②。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③,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④。

善知识!我此法门⑤,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⑥。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⑦,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⑧,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注释

①无住: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于一定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又称不住。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着,随缘而生。住,意为住着之所。

②三世诸佛:三世为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在佛教成立的当时,释迦牟尼佛称为现在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称为过去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称为未来佛。统指出现于三世的一切佛。

③尘劳:为烦恼的异称。贪嗔等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能使身心劳惫,谓为尘劳。

④三毒:指贪、嗔、痴三种烦恼。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故特称三毒。为根本烦恼之首。贪毒引取无厌之心,嗔毒引起恚忿之心,痴毒引起迷暗之心。

⑤法门: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作为世间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的通处,又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⑥无念:即无妄念之意,正念的异名,指意识没有存有世俗的忆想分别,而符合真如之念。

⑦真如:真实而永远不变者,故称之为真如。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的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

⑧般若三昧:得到智慧的正定功夫。

译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贵,最至上,最第一位,它随缘而起,无来无往。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诸佛,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应当运用这个大智慧,破斥消除人的烦恼,这样来修行,一定能成就佛道,将贪、嗔、痴三毒转化为戒、定、慧三学。

同类推荐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
  • 圣经故事2

    圣经故事2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以升真元化洞天享誉于世。武夷山道教文化不仅渊源久远,积淀深厚;当代又有发展,不断传扬。2012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合作,广泛搜集相关史志文献记载,开展田野调研,首次对武夷山道教文化之历史、现状、神仙、人物、宫观、科仪、音乐,及其旅游价值等,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论,并附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资料。此文集可资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借鉴,也为学术界进一步发掘武夷山道教文化遗产提供有益线索。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热门推荐
  • 阳光色

    阳光色

    地球那么大,什么颜色都有。可是为何没有阳光色呢?我被困在这狭小的星球,投入了一个专属的拥抱,喂宝贝,想什么呢?!某男勾起唇,宠溺地笑起来。你真是个大笨蛋啊!
  • 湮华录之海晏天青

    湮华录之海晏天青

    海上生汝海,天下降碧天。古老的传说,引领天下人前行。紫衣侠女林飘零,脱离大家族,只身闯江湖。碧天派少主慕容天青,远离纷争,静心观天下。看名家少主与浪迹侠女的江湖情缘。
  •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世界上最好的道理,就是一个人走过的路和他活出的人生。如果他刚好是法相庄严俊美,又有诗意的智慧、传奇跌宕的身世的圣域之王仓央嘉措,那这个道理,就是他用出世者的眼光望着俗世时显露出的智慧。如果向我们传达这一智慧的作者,又刚好是一位在伊拉克的巴格达经受过战火、在耶路撒冷见证过巴以最激烈的冲突,去过北极,重走过“丝绸之路”,内心有过深度挣扎和痛苦、最后又归于宁静的人,那我们读这本书,得到的就是双重智慧,摆脱浮躁心境、回归心灵安宁的双重通道。读仓央嘉措,我们读的不仅仅是诗歌,而是他走过的路和他活出的人生,以及他用出世者的智慧解世情之种种。
  • 数未苍穹

    数未苍穹

    光影蒂莲生,血饮染顷城。君之为卿事,穹尽换魂轮。惹宿生数世,断乱世复升。卿为君痴狂,知君为谁生.....天若乱了不要紧,心别乱了就行。各位看官,请守住本心,收敛心情。跟随我一起瞧一瞧,听一听,君墨和兮灵的事情。请问若是天要强制性改变了你的心,那你会做些什么事情?
  • 伤融于泪:流氓校草请远离我

    伤融于泪:流氓校草请远离我

    天啊,我怎么这么倒霉,开学第一天就遇上个什么流氓校草,丢了初吻!吴羽冥!你个混蛋!大混蛋!
  • 划过秋天的声音

    划过秋天的声音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六十种曲玉玦记

    六十种曲玉玦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田园福地

    田园福地

    高档穿越女,神奇金手指,遇到的是强敌手,宅斗加种田致富,混个官儿当当,给父母撑腰,给兄弟姐妹壮胆。阴狠的祖父,毒蛇祖母,夜叉伯娘,阴厉厉的伯父,蛇蝎心肠的哥们儿姐们儿,怎么对付?怎么发家?拭目以待吧,我们的女主血淋淋的出场。
  • 元神破

    元神破

    【起点第四编辑组签约作品】※※※※※※※※※※※※※※※※※※※※※※※※※※※※※※※※※※※※※※※※※※※※一段被泯灭尘封的玄幻历史一片战火纷飞洗刷血肉河山是谁去揭开华夏国器被尘封的隐秘?是谁将太古洪荒的神奇异兽释封人间?是谁在乱世中异军突起,兵锋之指所向披靡?是真龙咆哮泽被苍生,或苍狼肆虐荼毒尘世?历史的真相,是只手逆天,还是俯首称臣?※※※※※※※※※※※※※※※※※※※※※※※※※※※※※※※※※※※※※※※※※※※※※……※本书特点:1-慢热、2-慢热、3-非常慢热、4-绝对慢热※※※※※※※※※※※※※※※※※※※※※※※※※※※※※※※※※※※※※※※※※※※※
  • 重生之超级兵王

    重生之超级兵王

    张天河一个老实巴交搞学术的男人,被逼成了商业间谍,面对生活,面对家人的安危,除了妥协,他别无他法。方玄,方天集团老总,被陷害身亡后,意外重生,称为兵中之王,与各种形体畸形的怪物作战,救助与人类,有助于警力,被称之为超级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