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86400000006

第6章 人物逸事(1)

1.孟姜女为何哭长城

在山海关以东8里多远的地方,有许多与孟姜女有关的古迹:一座土丘般的小山叫“望夫山”,“望夫山”上有一块大石叫“望夫石”,“望夫石”旁有姜女庙、振衣亭;姜女庙下的大海里还有一座姜女坟。

这个孟姜女是何许人也?按照传说,那是在秦始皇当朝的时候,陕西同官县有一家姓孟的,在院里种了一棵葫芦。这葫芦长得枝繁叶茂,藤蔓竟顺着墙头,爬到了隔壁姓姜的邻居家里。秋天,结了一个大葫芦,正好吊在姜家院里。两家一商量,决定把葫芦从中间锯开,一家一半。没想到,葫芦一打开,里面钻出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来。两家都十分喜爱,便决定共同抚养,取名孟姜女。

等孟姜女长到18岁时,秦始皇开始修建万里长城。天下的男子都四处逃奔,怕被秦始皇抓去服差役。苏州有个书生名叫范杞梁,一直从南方逃到北方。一天,官兵追他,他无处藏身,便跳墙躲进孟家的后花园中。孟姜两家在官兵走后,发现了范杞梁,原以为是个小偷,经过询问才知是个有才的书生,加上范杞梁人品端正,彬彬有礼,一眼就被孟姜两家看中,当即招为女婿。谁知好景不长,正当范杞梁与孟姜女欢度花烛之夜,共叙恩爱之情时,官兵闯进家门抓走了范杞梁,一对小鸳鸯被活活拆散了。

孟姜女悲痛不已,日日夜夜思念着范杞梁。眼看着冬天来到,孟姜女决定给丈夫送去几件寒衣。她翻山岭,过黄河,忍饥饿,宿荒郊,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山海关。山海关口万人筑城,找一个范杞梁谈何容易。孟姜女就站在山顶上看啊看,不管是搬砖的、挑土的,只要从她眼前过,她都要认一认,问一问。后来,她问东问西,终于问出个音讯。怪不得找不到,原来她的丈夫早就死了。听到这个消息,孟姜女号啕大哭,愤然痛骂秦始皇。一天,她的哭声感动了天地,只听轰隆一声,长城倒塌了几百里,露出了丈夫的尸骨。孟姜女扑倒在尸骨旁,竟把眼泪都哭干了。这时,秦始皇听说孟姜女骂他,派人来捉拿孟姜女。孟姜女一气之下,纵身跳进了茫茫大海。

现在,那望夫山、望夫石,相传就是孟姜女当年寻夫时站立的地方;那振衣亭便是孟姜女望夫前梳妆打扮、整理衣衫的地方;那海边的两块礁石,便是孟姜女跳海后葬身的坟头。

2.昭君出塞是喜是悲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汉元帝时入宫为宫女。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国王)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远嫁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王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的事迹,在《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中都有记载,又随着各种民间文艺、野史小说的传播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离奇的遭遇,使她留给后世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

首先,王昭君的名字就是个谜。传统的观点是,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后人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但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王昭君姓王,名、字不详。根据西汉宫廷规矩,宫女从入宫之日起,即不呼其娘家名字,因而其本来名氏字号不详,王昭君也不例外。《汉书·元帝本纪》第一次提到“王樯”时,这“樯”字仅与其被征选入宫时的某种特征相联系,即她是由船只载运而来的王姓姑娘。后来《匈奴传》又称“王蜣”,都不是昭君的本名,只不过是一个记音义的符号。《后汉书·南匈奴传》改为“王嫱”,才使其名统一起来。“昭君”两字为封号,非官号,因出塞前夕,必须提高她的政治地位,才能达到和亲的目的,于是赐封为“昭君”。久而久之,昭君、王嫱这些标志她政治身份或出身特征的称呼,被当成她的名字。此说虽言之成理,但仍有不少人坚持旧说。

其次,昭君故里也是个谜。《汉书》、《后汉书》载其籍贯为“南郡秭归”,即今湖北秭归。有人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认为王昭君是四川人,为土家族女子。主要理由是:一、从四川入京要走水路,王昭君入宫时以“王樯”呼之,这“樯”字就是载运她离开家乡所用的舟楫。二、王昭君入宫之后,不愿巧言令色,献媚邀宠,更不愿贿赂画师以求进幸。而当匈奴单于求婚时,她自愿和亲。入匈奴后,随胡俗先后作两代单于之妻,生儿育女。这种刚强不屈的性格,正是土家族民族特性的反映,而对当时受封建束缚较深的汉族女子来说,是不易办到的。三、王昭君家乡一带为“百蛮”、“百夷”杂居之地,女多男少,女子难嫁的情况使她有深刻印象,故她和亲时,“靓妆”请行,惟恐不被选中,并无“下嫁”、“鄙嫁”之意,反而把嫁与匈奴单于当做美事。这也说明她和汉族女子的意识有所区别。然而,王昭君真是四川人吗?至今尚难定论。

其三,昭君出塞的原因,又是众说纷纭的话题。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昭君自恃容貌出众,不屑于买通画工毛延寿,结果画像被丑化。当时,汉元帝召幸宫女,以画像的美丑作为选择的标准,昭君因此失宠。久之,渐生苦守深宫之怨,恰巧匈奴前来求亲联姻,她便主动请求出塞和亲。另有一说认为王昭君所以出塞,是画工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因昭君貌美非凡,毛延寿惟恐已经沉恋于女色的汉元帝更不能自拔而误国,于是在画昭君肖像时,有意进行丑化。结果,汉元帝果然弃昭君而将其远嫁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王昭君是一个平民出身的不同凡俗、胆识过人的宫女,为了摆脱宫廷牢笼的束缚,也为了汉匈两族世代团结友好,自愿应召,作为“和亲使者”远嫁匈奴。

不论世人怎样评说,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是应该给予肯定的。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只有和睦友好,才有利于经济发展。昭君自请出塞为民族团结和发展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3.貂蝉是董卓婢女还是吕布之妻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三国演义》中形容她的容貌舞姿:“红牙摧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

貂蝉有美貌,她的美素有“闭月”之称;貂蝉有胆识,她的胆识如《三国演义》所载,绝不亚于昭君、西施。所以,貂蝉可以说是美貌与智慧的化身。但是,史籍上却没有貂蝉的姓名。很多人都认为貂蝉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一个艺术形象,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也有人根据《三国演义》、《汉书通志》、《三国志·吕布传》等证实貂蝉是婢女出身,当过歌伎,先侍奉董卓,后嫁给吕布,最后被关羽杀掉了。因此世人对这位倾倒众多英雄豪杰的美人的真实身份百般揣度。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故貂蝉是王允家中的歌伎这一说法流传最广。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奸臣当道。汉少帝刘辨懦弱无能,被董卓废掉,立陈留王,即汉献帝。董卓自任相国,独揽大权,飞扬跋扈。在朝廷上视9岁的汉献帝为傀儡,常常带剑上殿,不可一世。王允是汉献帝时的司徒,因不满于董卓的跋扈,一心想除之,但是想了许多办法都失败了。又派曹操行刺,也不成功。王允苦无良策,终日茶饭无心。被他视为亲女儿的歌伎貂蝉窥知情由,表示“如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于是王允精心设计了个“连环美人计”:董卓和他义子吕布二人狼狈为奸,形影不离。董卓权势覆天,在朝中说一不二;吕布骁勇善战,无人能敌。除掉二人很难得手。恰好二人皆为好色之徒,所以先将貂蝉许给吕布,未及迎娶又献于董卓,以此挑起董、吕两人的矛盾。貂蝉对王允的意图心领神会,一会儿在吕布面前扮成早已以心相许,却被董卓霸占的痴情人,一会儿又在董卓面前装做受吕布调戏的无辜者,使董、吕彼此恨之入骨,终于反目成仇,最后吕布杀董卓,夷其三族。貂蝉的出色表演,使王允的计划实施得天衣无缝,顺利地铲除了当时朝中一大祸害,后人叹曰:“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另有“董卓婢女”一说。据《后汉书·吕布传》中记载,董卓任吕布为骑都尉,十分疼爱和信任他,两人誓为父子。有一次,吕布因小事不如董卓之意,董卓大怒之下持戟向吕布掷去,幸亏吕布手脚灵活方得避开,从此吕布对董卓暗怀怨愤。后来吕布与侍婢私通,两情相许,又惟恐董卓识破,由此生出许多矛盾。由于这段记载与三国故事中貂蝉约吕布在凤仪亭相会,被董卓发现,怒火万丈,顿时生起了杀心,抓起吕布身旁的画戟向吕布刺去的情节相合。人们认为使董、吕反目的貂蝉,实际上是董卓的婢女。

还有人认为,貂蝉是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记》曰:曹操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向曹操请求说,吕布派部将秦宜禄外出求救,城破之后,请把秦之妻赐我为妻。曹操答允了。后来关羽又多次提及此事,使曹操产生好奇心,那秦宜禄之妻是否乃绝色之人?于是,在城破之日派人先将秦妻送入自己营帐,随后便“自留之”,关羽因此“心不自安”。元代杂剧就在此基础上附会出一个《关公月下斩貂蝉》的故事来,说曹操欲以美色迷惑关羽,使其为自己效力,遣貂蝉前往引诱。貂蝉使出千种柔情,百般挑逗,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杀死貂蝉,以示心迹。这里,貂蝉与秦宜禄之妻便合二为一了。

此外,徽剧、川剧、绍剧、京剧都有《斩貂》剧目,写吕布在白门楼殒命后,其爱妾貂蝉为张飞所获,送至关羽处。关羽甚爱怜之,但念及古今英雄豪杰往往因迷恋女色而身败名裂,便逼令貂蝉自刎。因而,又有“貂蝉为吕布之妻说”。

总之,貂蝉的故事,或出于小说,或出于戏剧,文人的渲染与演绎使她越来越不可捉摸。一个普通的女子,牵动着这么多的历史事件,周旋于这么多的三国豪强之间,为他们所爱、所恨、所赞、所叹,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4.松赞干布如何迎娶到文成公主

唐太宗灭了东突厥后,又派李靖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唐朝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也派使者来了。

当时的吐蕃赞普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13岁的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善于写诗,受到吐蕃人的爱戴。他的父亲死去后,吐蕃贵族发动叛乱,松赞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把叛乱平定了。然而,年轻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唐太宗也听到吐蕃的名声,愿意跟他们结交,还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访。

过了两年,松赞干布又派使者到长安向唐朝求亲,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使者怕松赞干布责备他不会办事,回到吐蕃后,向松赞干布撒谎说:“唐天子快要答应把公主下嫁给我们了,因为吐谷浑王也去求亲,才把我们求亲的事给耽搁了。”

吐蕃和吐谷浑两国本来就在闹摩擦,松赞干布听了使者的话,更加怨恨吐谷浑。他马上出动20万人马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看吐蕃军攻势很猛,抵挡不住,就退到环海一带。松赞干布打败了吐谷浑,乘胜打到唐朝境内的松州,又打了个大胜仗。松赞干布骄傲起来,派人威胁唐朝说:“如果不把公主嫁给我,我就带兵打到长安。”

唐太宗生气了,派大将侯君集带兵反击吐蕃。吐蕃将士对松赞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战争,本来不愿意,看到唐朝派大军前来,都要求退兵。松赞干布眼看蛮干下去,要遭到失败,就向唐朝求和。唐太宗本来愿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讲和了。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又派了个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了100人的出使队伍,备了5000两黄金和许多珍宝,到长安去求亲。

然而向唐朝求婚者,并非吐蕃一国,周边几个国家都想求得才貌双全的文成公主,以便和强盛的唐朝攀上亲戚。太宗李世民并不急于向某使臣许诺,而是来了个“比文招亲”,出了几个难题,全部能答对者,方可向之许婚。

第一道题,一根木头,两头一样粗细,哪头为根部,哪一头为尾部。聪明的禄东赞将木头放入水中,根部密度大,略重,所以向水里倾斜,此题便被破解了。

第二道题,一块玉,中间有一曲折眼孔,用细线从孔的这头穿到那头。禄东赞将孔的那头涂上蜂蜜,然后将柔软的细线拴到蚂蚁的腰上,把蚂蚁放在孔的这头,蚂蚁闻到气味开始向孔里爬,再加上禄东赞不断地吹气,蚂蚁把线带到了孔的那头。

第三道题,100匹马驹和100匹母马混在一起,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有些使者以毛色区分,结果都分错了,禄东赞将母马和马驹分开关起来,隔了一夜,才把母马一匹匹放出来,马驹一看自己的妈妈出来了,忙去吃奶,不一会儿全分出来了。

第四道题,100只小鸡,100只母鸡,哪只小鸡是哪只母鸡孵的。禄东赞晓得,小鸡吃食物时,常跟母鸡在一起。于是先把小鸡和母鸡分开,到喂鸡食的时候,把母鸡一只只的叫到鸡群中,小鸡一见母鸡就跟着啄食去了。然而,还有一些小鸡不肯跟母鸡去,禄东赞就学老鹰和鹞子的叫声,结果,这些不听话的小鸡也吓得跑到自己的母亲跟前去了。

第五道题,每个使臣一天之内吃完一只羊,喝完一坛酒,还要回到自己的住处去。别的使臣有的吃到一半,喝到一半就醉得不省人事,禄东赞虽然也有些醉了,但他来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住处拴了一根线牵到喝酒的地方,这样禄东赞带着醉意,顺着线回到了住处。

第六道题,这是最后一道题,有500名宫女,面遮盖头,其中有文成公主,让使臣辨认。使臣们谁也没见过文成公主,这题太难了。聪明的禄东赞善做群众工作,他的邻居是一个老妈妈,女儿在宫里当文成公主的侍女,于是他通过老妈妈,了解到有关文成公主的一些生活情况。文成公主喜欢用一种香,香味独特,蜜蜂喜欢这种香味。在辨认那天,禄东赞手里抓了一只蜜蜂,手一松开蜜蜂就飞到文成公主头上。

至此,几个问题全部被禄东赞解答出来,唐太宗心想,吐蕃大臣尚且如此聪明,国王也绝不呆笨,于是将文成公主许配与松赞干布。公元641年,24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唐朝廷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厚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文成公主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方面的书籍。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赶到柏海迎接。在那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逻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逻些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给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这些美好的故事被生动地描绘在布达拉宫和其他地方的壁画上。

同类推荐
  • 天宝物华

    天宝物华

    《天宝物华:国药阿胶200年传奇》是一个关于“阿胶”的传奇故事,讲述阿胶这一国药瑰宝在发展和传承中的遭遇,它和它的养育者、经营者所经历的深重苦难,所遭遇的生存危机。它原本出自朴拙的民间,是什么机缘使它脱离了在时代夹缝中的尴尬处境,长出一只能推动社会演进的神奇之手,摇摇荡荡地浮出历史水面,并最终走到了殿堂之上,用自己满身的血和泪参与了国家民族起伏盛衰的沧桑变迁,成为见证民族商业乃至整个民族发展的文化载体?答案就在《天宝物华:国药阿胶200年传奇》中家族村社几代人生死离别的惊心活剧中。
  • 南宋义理史学研究

    南宋义理史学研究

    两宋时期,不同风格的史家和史著大量涌现,造就了一个史学的繁荣时代。诚如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言:“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同时,宋朝又是一个理学勃兴的时代。其在北宋庆历之际开始崛起,进入南宋,成为了主流学派。“理学的诞生及其衍变,是中国本土哲学继先秦之后发展的又一高峰,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理论思维所进入的一个新阶段,在整个人类的认识历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长期以来,学者们都只关注于两个领域的专门研究,完全忽视了二者的相互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特别是随着理学评价的“正常化”,才有学者开始探讨两宋理学和史学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了客观的评价。
  • 甘肃文史精萃1:史料卷

    甘肃文史精萃1:史料卷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今兰州市城关区鼓楼巷一带),兰州之名,始于此时。其名由来,据《元和县图志》载“取皋兰山为名”,所以称兰州。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子城县为五泉县。并在皋兰山北麓开始筑城。当时新筑城址约在今五泉山公园以北的鼓楼巷、三爱堂之间。这座城东西长600余步(一步为5市尺),南北宽300余步。因系唐代所筑,故名“唐城”,俗称“唐堡”。
  • 这里曾经是汉朝4

    这里曾经是汉朝4

    《这里曾经是汉朝》第四部从霍光重权在握,选拔汉朝新天子刘贺写起,到汉朝王氏及傅氏两大外戚争宠夺利为止。霍光扳倒上官桀等人后,集大权于一身,物色刘贺为汉朝皇帝。然而,刘贺登基以后,因为政治思想欠成熟,胡作非为,霍光迫不得已,将之废掉。没想到,苦命孩子刘病已却因此迎来了人生的春天,被迎入宫登基,君临天下。可是,刘病已在霍光病逝以后,非但没有感激霍氏的提携之恩,反而高悬利剑,一下子将霍氏家族的生死存亡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 历史上著名的50个诈术与骗局

    历史上著名的50个诈术与骗局

    本书精选了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50场人性游戏,本着趣味性、思想性、可读性的原则,尝试从人性的视角来解读人类历史,希望您在享受妙趣横生的故事的同时,能对历史和人性有更深入的思考。
热门推荐
  • 素素花开

    素素花开

    一部关于青春、梦想、爱情、追逐、金钱和欲望的小说,一首倾心相恋却不得不挥手告别的爱情挽歌,素素、程心亮、优优、小放,他们彼此相愛又彼此折磨,他们彼此纠结又相互救赎,青春本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诗篇,爱情更是人生一场豪华的盛宴,为赴此宴的人们,对所有的付出都终将无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少年邪医

    少年邪医

    从山上下来的少年,医绝天下,为了清理门户,却做了最普通的医生,看他如何弘扬中医,逍遥都市!
  • 有一种责任叫教育

    有一种责任叫教育

    本书从教学方面讲教师的责任讲学生道德的培养教学生为人处事的技巧讲学生交友之道注重学生的心理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作为一位教师如何更加完善教育。
  • 粥样年华

    粥样年华

    这将会是一场不怎么轻松的阅读体验,其实我写的时候也是够累,不过我还是坚持下来了。一场梦,到底该不该记录下来,这似乎是一个罗生门的话题,不好好在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庄生梦蝶。你怎么知道梦里发生的事情就是假的,而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就是真是的呢!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大灵能师

    大灵能师

    灵能师意为掌控灵能的存在自高级灵能世界重生归来的冬时秋,只想重新享受自己的少年时光碰巧知道一位少女的秘密后无奈的他只能再次踏上强者的征途不同的是,这条道路不再孤单
  • 穿衣心境

    穿衣心境

    散文,主要是我的一些小短文,由穿衣折射出人间百态
  • 佛治身经

    佛治身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夜奔

    夜奔

    这里面一些很短的故事,包括了幸福的和不幸的、明媚的和灰暗的、开心的和伤心的、得到的和失去的。不是所有失败的恋爱都要用眼泪收场,也没人规定过只要努力过就一定要成功,现实世界永远不都会像老照片那般黑白分明。
  • 第三灵

    第三灵

    第一世,他是杀手之王,死于暗杀米国总统的行动中。因一颗三生珠。转世第二世,他是无双世界中战族的最强天才,战天。可是他做了天地间最为人神共愤的事,导致战族覆灭,自己也被杀死于天地崖上,第三世开启。第三世,最后一世。他走上了。第二世无意中发现的修炼道路。一道几乎必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