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82900000044

第44章 中国式社会主义现阶段模式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有130多年了。列宁、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距今也有60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批包括中国、南斯拉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走过了30多年的路程。可以说,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到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当然,一些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包括中国,都经历了坎坷曲折的道路,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也经受了较大的挫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是,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是在探索中前进的,这是客观事实。从这一伟大实践中,可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一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应有不同的模式。这两个结论是密切相联系的,后一个结论是前一个结论的继续和发展,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后者;同时,只有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本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才算是真正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虽然有不同的模式,但根本性质是相同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制度,这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不管是哪个国家或者哪个历史发展阶段。这都是共同的。具体的模式是在这些基本特征的前提下采取的不同形式。只有采取了符合本国国情的、适应当前历史发展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吸引、引导和鼓舞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新中国成立31年来,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10亿人口的国家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回顾国际共产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对于科学社会主义,有来自“左”和右两方面的歪曲、反对和破坏。远的不说,当前有少数人,否认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对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正确理解,或者认为现在搞的这一套不是社会主义,是修正主义,是走回头路,是复辟资本主义;或者是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提出要补资本主义课。这两种看法显然是十分错误的。不管是来自“左”的或右的,从思想理论上说,主要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怎样才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模式,也就是说,没有搞清楚怎样把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当前组织广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习《陈云同志文稿选编》,实事求是地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这个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这个问题不是最近才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早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比如,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这一节,提出了怎样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实际上可以说提出了一个模式问题。《论十大关系》也提到这些问题。以后的一系列重大的尝试,也都是在探讨中国怎样走社会主义道路。当然这里面有正面的经验,也有教训和曲折。然而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的实践,是在探索这条路子的,尽管其中有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确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近,邓小平同志和胡耀邦同志在同尼雷尔的谈话中讲了什么叫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拨乱反正,最根本的是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可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广大干部群众也都在关心和讨论这个问题。这关系到我们能否正确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关系到彻底纠正“左”的思想影响和右的怀疑、动摇,深刻理解和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系到团结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信心百倍搞四个现代化。总之,这个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作为理论学习与研究,我就中国式社会主义现阶段模式特征讲一点学习体会,和与会同志共同研讨。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阶段模式的重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出现不同的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见的社会主义模式,是预计在几个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单一的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全社会是一个经济主体,社会劳动是直接分配的,社会生活全部直接由计划来控制、调节。不需要商品、货币,它没有市场和竞争。按劳分配是通过劳动券实现的。

列宁、斯大林在不发达的资本主义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它的公有化程度要比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要低一些。列宁、斯大林从实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生搬硬套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模式的做法,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全民和集体两种形式,保留了商品、货币关系,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当时苏联又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因此强调高度集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号召人民节衣缩食,首先建设工业化,加强国防建设。从历史的观点看,这样做是正确的,在后来能打败德、日法西斯,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与他们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分不开的。当然,斯大林在经济建设中也发生了“左”的错误。他在晚年也发现了自己某些“左”的错误,发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就是为了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纠正违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错误而写的。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从十月革命以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出发,首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取得了夺取政权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经过3年经济恢复和完成土地改革以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胜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大大发展了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里搞社会主义,应该学习列宁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和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找出与列宁、斯大林领导苏联搞社会主义不同的新的模式。陈云同志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设想,从根本上和原则上提出和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为我们今天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模式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的模式。这都是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国家里,不同的所有制结构,都有其不同的规律性。在我国,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这种所有制结构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二)生产力水平低及其多层次决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形式,作为社会主义补充的劳动者的个体私营经济长期存在。这种多种经济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概括地讲,是由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力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根据这种状况,不可能搞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在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生产力的多层次,从纵的方面来看,有自动化、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操作;从横的方面看,有工业、农业、渔业、交通运输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平原和山区、半山区不同;沿海交通发达地区和内地、边缘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一样,有的甚至相差很大;一个部门或地区,甚至一个生产单位内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生产力水平也不同,有的工序是自动化,有的却是手工劳动,这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

为什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层次,必然决定多种经济并存?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一是生产力水平不同层次,表现为生产工具简单复杂程度不同,从而决定了与此相适应的生产规模大小的不同。有的适应于大的,有的适应于小的,有的适应于集中的,有的适应于分散的。马克思讲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的技术构成高低不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不同,生产技术水平越高,每一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也就越多,反之,也就越少。现在讲就是资金技术构成不同,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是不一样的。由于劳动工具的简单和复杂程度不一,生产规模也不可能一样。二是生产力的水平不同层次,表现在生产资料的价值大小不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随着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必然发展到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必须投入更多更大的资本,才能购买生产的技术装备。根据这个原理来理解,一般说生产资料的技术水平越高,效率越高,价值越大。由于需要资金的数量的多少不一样,因此有的适合于国家搞,有的适合于集体搞,有的适合于个人搞。而我们国力有限,都要国家来搞,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三是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层次,表现在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同,有高有低。社会化程度高的,它是高度的分工,专业化和协作,这是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化程度低的,简单分工和协作,这是小商品生产以及基本上没有什么分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自然经济、半商品经济。这种生产社会化程度高低不同决定着经营方式的不同,有的宜集中经营,有的宜分散经营,有的宜个体经营。四是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层次,表现在劳动对象不同。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由于劳动对象的差异,有的有利于较集中的大批量生产,有的有利于分散的小批量生产。同样的劳动对象,由于生产工具、技术装备不同,生产的方式方法也会有不同。五是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层次,还表现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差别。由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差别,决定着有的宜国家办,有的宜集体办,有的宜个体办,有的集中经营有利,有的分散经营有利,有的个体经营有利。科学技术越发展,分工发展得越细,对某个劳动者来说是更简单了。当然,它要求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要求有相应的提高。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中,生产过程中的手工劳动比重大,对劳动者的技艺水平要求高,因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全过程由一个人完成,如雕刻、刺绣等。所以,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决定了与此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并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具有客观的必然性。

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它的存在和发展,又必将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上起很大作用。社会的经济生活是极其复杂繁多的,人民生活的需要是丰富多彩的。在目前的条件下,要完全靠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公有制形式,把全社会复杂多变的、大大小小的经济生活需要都包括进去,这是不可能的。现阶段多层次的经济形式,可以充分合理利用生产条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以生产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的丰富多彩、品种繁多的产品。采取多种经济形式,可以补充公有制经济的不足,有利于把经济搞活,使国民经济较快地向前发展。

(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几个认识问题

在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种责任制并存,这是客观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一部分干部群众中对这个问题有一些错误认识,需要进一步澄清。

1.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关系

有的同志认为,我国现阶段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所有制采取多层次的结构,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不相符,从而否定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人担心我国现在的所有制政策,会使社会倒退和变质,等等。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判断一个社会性质的根据,应当是看占统治地位或主导地位的是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因为在任何社会中,所有制结构都不可能是单一的,它既包含有旧制度的残余,也萌发着未来新制度的胚芽。马克思说,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资料变革的这个必然产物,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过渡形式中完成的。而决定现阶段社会性质的东西,只能是这个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判断一个社会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它是不是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了剥削,而不在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采取什么形式;是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否在工业、农业和商业中占主导地位,而不在于是否实现了生产资料单一的公有制。我们现在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其前提是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在工业、农业和商业等各个经济部门,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我们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由此可以看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同“三大改造”前五种经济并存也是根本不同的。因为在“三大改造”前,农业是小农经济占优势,工商业中,资本主义和手工业、小业主也占相当大的比重。现在这种多层次所有制结构,适应生产力水平多层次状况,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形式向更高阶段发展。反之,生产力水平很低,是多层次的,而所有制形式单一的采取公有制形式,就会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因此说,现阶段采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前进,而不是倒退,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可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社会主义性质是统一的、一致的,把二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

2.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适应性的关系

过去有一种流行的看法是:所有制越公越先进,生产规模越大越先进,“全民”优于“集体”,大集体优于小集体,大型企业优于中型企业,中型企业优于小型企业,集中经营优于分散经营,优于个体经营。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总过程看,适应着生产力进步而形成的不同的生产关系,是有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序列的。也就是说,能划分为低级、高级,或者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使用落后的生产关系或者先进的生产关系的提法,然而,在某一个社会历史阶段内,适应着一定生产力水平的只能是一定的生产关系,这里没有先进所有制、落后所有制和高级所有制、低级所有制之分。如果要用先进与落后、高级与低级这种带有是非好坏意味的标准加以衡量,那么也应该说,凡是适应生产力性质或发展水平的就是先进的所有制,合适即先进。先进性和适应性是一致的,离开适应性讲先进性,必然会导致片面强调所有制的变革,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破坏生产力。经营方式是集中还是分散,各种不同的责任制形式也是如此。因此,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和责任制形式都不能一刀切,你这个地区适合于哪一种就搞哪一种,要从实际出发,找出相适应的形式,才能发挥出所有制形式、经营方式和责任制形式的优越性。其主要标志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是促进得快,还是促进得慢。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与加强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关系

农业生产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制,特别是联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经营管理形式的一项根本改革。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改革,这是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改革。改革的最主要目的和作用是使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形式中的生产力诸要素,即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得到最充分和合理的发挥,使生产力发展达到最优的状态,从而使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事实证明,有生产责任制和没有生产责任制,生产责任制完善和不完善的社队相比,生产进度、劳动质量、成本的节约、生产的增长和社员生活的改善出现显著的不同。这是什么原因?联产责任制的实践在理论上和政策上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两个根本问题:第一,联产责任制,是充分体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正确结合的生产组织形式。联产责任制的推行是针对瞎指挥、大呼隆、吃大锅饭这种状况提出来的,是总结合作化、公社化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而重新强调和完善提升的。合作化时期,对责任制很重视,后来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同自愿互利、等价交换、民主办社、勤俭办社这些好传统一样,被抛弃掉了。现在实行联系产量责任制,是对过去行之有效的“三包一奖”一类经营管理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建立联产责任制,不仅明确劳动者的责任,改变干活大呼隆时那种无人负责的混乱状态,而且把劳动者的责任制和经济利益联系起来,把发展生产和社员收入联系起来。各种生产责任制形式,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统一经营,联产到组、到劳、到户,在实践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第二,联系产量责任制,是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分配形式。过去农民在生产队劳动,只管出工干活,不问成本效率,打多少,分多少,“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激发社员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去关心、热爱、保护、发展自己的集体经济。实行联产责任制,队、组、劳、户作为承包的一方,既有责任完成包产的任务,也有权力支配、使用由他管理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而且生产得多自己收入也就越多。由于责任、自主权和利益三者紧密联系,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大大调动起来了,就能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果,这从根本上克服了“大锅饭”造成的弊端。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是在生产队统一经营的条件下进行分工协作,分别把各业包产到各专业组、专业户或专业人。这种责任制既能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发挥集体经济统一经营、分工协作的优越性,把两方面的长处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种责任制既能适应当前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先进社队的需要,又能适应贫困、落后的社队将来经营项目增加,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而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途,是社会主义集体农业的发展方向。

为什么联产计酬责任制是当前农业生产中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分配形式?马克思说,劳动时间是劳动的天然尺度,但这个尺度在农业方面使用很困难,因为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各有自己生长发育的特殊规律,受外界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极大。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在农业中特别明显。劳动时间这个劳动的天然尺度,在农业方面使用很困难,因为农业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不仅取决于单项农活的劳动数量、质量和适时性,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常的管理和对生产全过程的关注。在农业上,联系产量责任制,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评工记分、定额记分等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评工记分是以劳动的潜在形态计算报酬,不能反映实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定额记分是以劳动的流动形态计算报酬,比前者合理些,但仍是未完成的劳动形态,因活劳动尚未实现物化,所以也不完全准确。以产量计算报酬,也就是以劳动的凝结形态(或物化形态)作为按劳分配的尺度,这比评工记分或定额记分更合理更准确,可以促使劳动者不仅关心单项农活和个别的劳动过程,而且会促使他们关心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全面关心农活进度、农活质量和生产成本,精打细算,不搞无效劳动,从而使增产增收有了持久的内在的动力。

联系产量生产责任制可以归结为一“包”二“联”。“包”,是责任制的重要标志,有“包”才有责任制,“包”才有劳动责任、管理责任、经济责任。没有“包”,就没有责任制。“联”,是责任制的核心和动力。“联产如联心,谁联谁操心”,多产多分,谁劳谁得益。这种一“包”二“联”的责任制,克服了三大弊病:一瞎指挥;二大呼隆;三大锅饭。解决了“四个无”:生产无责任;劳动无定额;好坏无奖惩;经济无核算。

在加强和完善联产生产责任制中,对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和统一经营、联产计酬两种形式,我们的干部认识比较一致,比较放心。但对“包产到户”,是不是一种责任制形式,有的同志还有疑问,认为“包产到户”是分散经营,生产队的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都不存在了,集体经济解体了,成为自负盈亏的个体经济,实际上是单干。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第一,经营方式变了,不等于经济性质也变了。包产到户以后,统一经营是不存在了,但不等于集体经济也解体了。因为生产队仍然是经济主体,土地、大型农具是生产队集体所有,不是私有的。包产到户是由集体经济组织把生产任务包到社员户去干,和旧社会单干的小农经济性质是不同的。包产到户是由生产队包出去的,生产队和户是被包和承包的关系,包产合同也是在生产队统一领导下,经过干部群众集体讨论决定的。生产队通过合同的签订、检查和兑现,可以在采用行政手段的同时,采用更有效的经济手段,去发挥对于农业生产的领导和指导作用。第二,统一分配方式变了,不等于统一分配原则也变了。所谓统一分配,是指统筹兼顾国家、集体、社员三方面的利益。只要正确处理这三方面的利益,可以采取以队分配的形式或联产分配的形式,或合同分配的形式,但实质都是生产队的统一分配。实践证明,实行包产到户这种责任制,就是实行合同分配,国家征购任务绝大部分超额完成,集体的各项提留也有保证,做到了增产、增收、增积累、增贡献。集体提留的公积金、公益金和折旧金,都放在信用社,由生产队集体所有,不经社员大会讨论通过不得使用。第三,实现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变了,但按劳分配的原则没有变。包产到户是联产分配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这是以劳动凝结形态即劳动物化到形态实现按劳分配的一种具体形式,并且是使按劳分配更准确更合理。有的社队实行包产到户,采用合同分配方式,把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经济利益通过订合同,使之章程化、法律化,有利于促进精耕细作,降低成本,节约开支,也有利于防止少数干部多吃多占,贪污挪用,挥霍浪费,从而能够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

包产到户是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是农业经济经营管理的一种方法。它不是生产队集体经济所有制的改变,不是单干。它与三大改造以前和解放前的小农经济是根本不同的。它是集体经济内部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形式。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地方、一部分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具有显著效果。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包产到户也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病和矛盾。比如大型生产工具的使用,水利设施的建设,多种经营和农业专业化的发展,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责任制有较大的局限性。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应该把它引导到更高级的生产责任制形式。

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分别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各地、各队究竟采取何种形式的责任制为宜,应该根据自己生产条件的好坏、经济水平的高低,干部群众管理经验的不同,谨慎择取,做到因地制宜,因队制宜。适应即优越。既不能以高级形式责任制一刀切,也不能以低级形式责任制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决定了生产责任制多种形式的并存。在推行各种责任制时,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同时,要加强领导,积极引导,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是不对的。可见,有的同志把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对立起来是不对的。认为包产到组和联产计酬必然导致分小小队,联产到劳必然导致包产到户,包产到户必然导致单干,导致资本主义,等等。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这种担心也是不必要的。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作为它辅助的补充的个体经济的关系

关键的问题是怎样看待个体经济。第一,个体经济作为一种私有制经济成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展得最早,存在的时间也最长,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还占过优势。但是从来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在封建社会里,个体经济占优势,但它是依附于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生产、小私有制经济是依附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是依附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在任何社会里,个体经济总是作为一种补充成分而存在。这说明,个体经济的存在,不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分,在奴隶社会是奴隶主所有制,在封建社会里是地主所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家所有制,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完成以后的个体经济与改造前和旧社会的个体经济有本质的不同,它是一种特种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辅助经济,是对社会主义经济起补充作用的经济。它依附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三,个体经济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又依附于社会主义经济,它对社会主义经济起积极的补充作用。这种经济的存在,在当前的条件下,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劳动力,对于发展商品经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活跃市场,满足人民多方面需要,等等,都有积极作用。在目前个体经济的存在有它的必要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要加以扶植和发展。我们不用担心两极分化的危险性,更不能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因为它不存在剥削,它是以劳动为基础的。第四,现阶段个体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是由生产力水平低和生产力多层次特点决定的。随着生产力高度发展,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个体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成分将会逐步消失。但这是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是我们现阶段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决定商品经济形态的特殊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下,多种经济并存这样一个所有制的结构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必然是一个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形态。因为以公有制为基础,占主导地位,是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多种经济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必然是商品性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形态必然是有计划的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

(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前提

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就是发展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而商品经济不充分地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也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要以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物质前提。社会分工是任何商品生产的共同基础,而商品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必然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加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过程。达到高度社会化生产,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达的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生产力逐步达到高度社会化的过程,只有在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中才能完成。资本主义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但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不一定是资本主义经济。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过两种不同的道路。一条是通过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达到高度社会化的生产,造成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另一条是通过非资本主义的,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同样可以达到生产高度社会化,造成共产主义物质基础。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不可逾越,资本主义阶段却可以避免。我们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我们不能不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道路。第二,商品经济通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如果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使个别商品耗费的劳动量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那么在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利就多。反之,就处于不利地位,获利较少,甚至于亏本。所以,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客观上势必引起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推动生产技术的进步。因此,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会促进生产技术的迅速进步,促进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第三,发展商品经济,能提高经济效果,增加收入,增加积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国民收入会更快地增长。第四,发展商品经济是人民致富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就是要使人民富裕起来,达到国强民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标志。实践证明,凡是商品经济发展,农副产品商品率越高的社队,社员收入就高,集体经济就巩固,反之,社员就穷,集体就空。总之,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既不是自然经济形态,也不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的那种产品经济形态,而是一种商品经济形态,但又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形态,而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与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根本不同所有制基础之上,反映了不同的人与人关系。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点

在经济改革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既要看到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同其他社会形态下的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看到它们所反映的是不同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从而不至于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而疑虑重重;更要看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其他社会形态下的商品经济的某些共同特性,以及依据这种特性,制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和形式,推动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活动是通过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来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过去,我们把社会主义经济仅仅看成是计划经济,不承认它同时又是商品经济,因而过分强调集中的计划管理,忽视市场作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出,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一大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和商品性不能理解成为简单地并列或机械地结合,而是由社会主义经济本质所决定的一种内在的有机的结合。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统一体。计划调节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通过市场来实现,市场的供求变化又起着检验计划、校正计划的作用;市场调节必须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进行。

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一般商品经济也有许多共同特点:第一,横向分工协作关系多,纵向的指挥统辖关系少,这是商品经济的特点之一。它的发展要求不受地域的限制。正像马克思说的,社会分工是“任何商品生产的共同基础”,而社会分工本身,天然带来各个经济单位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这种关系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这一点正是商品经济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根本区别。多年来,我们忽视横的分工协作关系,强调纵的指挥统辖关系,偏重行政管理措施,造成了“小而全”、“大而全”、“省而全”、“部而全”的经济体制,以至画地为牢,地区割据,部门封锁,结果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经济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被纵的行政管理系统所割断,被部门所有制、地区所有制所隔绝,违背了商品生产的规律,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作为商品生产,它的再生产过程本身天然包括流通过程。离开了流通过程,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这是商品经济同自然经济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协作是要通过交换才能实现的。虽然流通过程的性质、规模和方式决定于生产,但流通反过来又会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多年来,我们对生产与流通的这种内在联系,在理论上研究不多,实践上也没有解决好,由此而产生了许多弊端:一是流通渠道单一,流通不畅;二是流通环节过于繁杂,层层设关,处处设卡,流通过程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很大;三是忽视节约流通时间和加快流通速度,很少考虑怎样才能用最快的流通速度去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三,作为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生产,而不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生产的。这也是同自然经济的区别之一。为满足社会需要而生产,这是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即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要研究市场,了解社会的需要,就要根据市场销售和社会需要来确定生产的品种、数量,就要让商品生产者有确定自己生产方向的主动精神和实际可能,就要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不能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的这个特性,就容易造成为生产而生产,就会不是以需定产,而是以产定需,造成生产虽然发展,人民实惠不多。

第四,作为商品经济,就必须遵循价值规律。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等价交换,要求商品生产者降低劳动消耗,使他们劳动消耗符合于社会必要劳动量。而自然经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小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或者封建主的需要,可以不计消耗,不计成本。作为商品生产,如果不考虑这个问题,就无法作为商品生产者存在下去。从商品经济这一特性出发,我们必须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努力讲求经济效果,这是多年来被忽视了的问题。不讲效果,浪费很大,已经成为我们经济中的弊病的集中表现,忽视经济效果,固然是自然经济思想影响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与我们一些极“左”的错误观念有关。过去,我们曾用政治需要来取代经济效益,把经济效益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二是价格政策问题。既然生产品是商品,那么它的价格就应该符合价值,就应该等价交换,根据市场供求规律决定价格,这是价值规律的要求。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某些商品的价格背离价值,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人为地造成许多商品的价格长期背离价值,不仅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而起了保护落后的消极作用。

第五,作为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不同,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必然带来许多劳务交换关系,存在和发展各种服务事业,同商品交换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对于社会劳动力的节约和充分利用是大有好处的。社会服务事业,无论是为生产服务,为生活服务,还是为科学文教事业服务,都是当今生活所必需的。比如信托代理事业,像代买代订,代购代销,代聘、代培,代查、代绘、代算、代为介绍,代为设计,等等,这不仅有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给社会、群众带来许多方便。否则,我们就不得不搞自给自足,就不得不“工厂办社会”,搞无所不包,样样俱全。结果,人自为战,精力分散,效率很低,从整个社会来看,这是很大的浪费。

第六,作为商品经济,就会存在竞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同样存在竞争,所不同的只是其目的、手段、后果方面同资本主义下的竞争有着本质区别。长期以来我们否定竞争,害怕竞争,结果使企业缺少推动力,安于落后,助长了“官工”、“官农”、“官商”作风的滋长。承认竞争,运用竞争规律来推动我们的经济,当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但权衡利弊,还是利大于弊。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这个大前提看,即使小有牺牲,也是必要的,值得的。

第七,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必然是走向联合。联合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的必然途径。我们要看到这种发展趋势,既要努力发展生产,为各种形式的联合准备物质基础,又要自觉地为实现这种联合,消除各种人为的障碍,特别是冲破地区所有和部门所有,使联合经济顺利地发展。

总之,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性来组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计划体制、工业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人民公社的经济管理体制、商业体制、财政金融体制、劳动管理体制等的改革,也都必须以商品经济的特性作为依据。

三、集权型决策和分散型决策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经济体制就是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多层次的,经济决策也应该多层化。整个经济活动的决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宏观经济活动。它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决策,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的变化、国民收入在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分配、投资总额、重要投资项目,以及主要产品(如粮食、棉布等)价格政策的制定原则等。第二层次是微观经济活动。主要是指一个企业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选择什么样的原材料,从哪里取得这些原材料,产品销售出路,大修理和小规模投资,工资支付形式,职工构成,等等。第三层次是家庭或个体经济活动。

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活动三个层次决策体系的不同形成经济体制三种不同的模式、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集权型的高度集中的模式,以苏联十月革命以后斯大林时代为代表。这种决策体系的基本特点,第一、二两层的经济活动都是国家决策,甚至在某些方面家庭或个人的经济活动也受到国家的严格的控制。第二种是分散型的模式,以南斯拉夫为代表。其特点是三个层次经济活动的决策都是分散的。第三种就是集权型决策与分散型决策相结合的模式。其特点是宏观经济,第一个层次活动由国家来决策,加强计划的指导,第二层的经济活动,是在国家的指导下,人、财、物、产、供、销均由经济单位来决策,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

从这三种决策体系来看,第一种集权型决策是一种战时经济体制。这种模式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将资源集中起来,用于非常明确的目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够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会逐渐丧失效率,甚至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我国原来的经济体制,基本上是建国初期从苏联学来的。当时,我国的物质基础相当薄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很小的,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更差。正如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所讲的,我们汽车不能造,拖拉机不能造,飞机不能造,好多东西不能造。我国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采取集权型决策体系,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从当时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来看都是必要的。实践也证明,在“一五”期间,这种体制对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暴露出这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经济体制的弊端。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把企业变为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否定了它的相对独立性的地位,使企业丧失了内在的经济动力;二是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划管理经济,自成体系,割断了经济的内在联系;三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指标过多,统得过死,生产和需要脱节;四是统收统支,捧“铁饭碗”,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不讲经济责任,不计经济效益。这种情况,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就是缺乏动力和缺乏平衡性。动力问题主要是发生在微观经济方面,即企业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劳动者个人也缺少积极性。因为这种经济体制当中,企业不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没有自己的权,没有自己的利益,对人、财、物、产、供、销企业毫无权利,企业经营好坏,同企业本身毫无利害关系,对劳动者也毫无利害关系,丧失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平衡问题,主要发生在宏观经济方面,因为这种经济体制基本上把市场调节排除在外,所以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出现问题,不能自动地经常地进行调节,没有这样的经济力量,一切都靠行政机关来统管,靠国家机关来安排。国家这么大,生产门类这么多,产品这么复杂,全部靠国家集权决策是很难完全符合客观情况的,也容易违反客观经济规律,人为地造成国民经济的不平衡。

第二种分散型决策体系也有问题,从南斯拉夫的实践看,所有经济活动的决策都是分散的。这种决策体系,好的方面,能够充分地调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微观经济的效益是相当高的;但从宏观经济方面来看,由于过度分散决策,企业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往往同整个的社会需要不相适应,以至出现通货膨胀和工人失业的增加。这种情况反过来又不能不对微观经济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南斯拉夫这种分散的经济体制的产生,是有它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在南斯拉夫也是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作为一种长期的经济体制看来并不是一种好办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它的弊病和矛盾会越来越明显,而且会造成严重的问题,甚至使得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失去控制。像我们这样有10亿人口的大国,如果经济失去控制,那可不得了。

第三种我们鉴于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在几种决策体系的比较中,选择了把集权型和分散型结合起来的决策体系,把高度集中的国家决策体制,改为国家、经济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相结合的决策体制。这样既给企业和各个经济单位以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使整个经济可以搞得非常活跃,又不会失去国家对整个经济生活的有计划的控制。这样的体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是会好的,矛盾也较少。这个问题陈云同志是看得比较深的。1957年陈云同志主持起草的国务院《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规定》的文件指出,现行工业管理体制方面主要缺点有两条:一是地方对人财物的职权太小;二是厂矿企业管理权限太小,行政部门对厂矿企业管得太多。这两个缺点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文件于是作出了扩大地方权限,扩大企业管理权限的重要规定。陈云同志在21年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思想。但是,由于当时经济建设中“左”的指导方针没有得到纠正,陈云同志这个重要思想也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因此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的弊端仍然没有消除,而且还有发展。现在中央提出来的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是总结了历史经验,照这样搞下去,我们的国民经济是有希望的。中央提出调整和改革的方针是十分正确的,当前调整是中心,改革是出路。我们的国民经济真正要有希望的话,就要实行改革。当然也不能太急,要稳妥地进行,因为我们现在问题很多,但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要立志于改革。

四、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新路子,这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模式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陈云文稿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例如:先生产后基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解决民生问题,即农业问题和市场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解决国内市场供应问题的次序是先吃后建;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为人民谋福利,等等。都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长时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重基建轻生产,高积累低效率的道路,热衷于大搞基本建设,集中大量的资金建新公司,特别是投资大,工期长的重工业新工厂。其结果占用了财力物力很多,建设周期拖得很长,不能形成生产能力,或者建成了也不能正常生产。这条路子,是靠紧缩人民消费,保持过高的积累率来维持的。表面上看,生产的增长速度并不算慢,但是真正创造的社会财富很少,人民得到的实惠不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再也不能走这条老路了。出路何在呢?出路就在于提高经济效益,通过调整和改革,在稳定经济的基础上,逐步来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经济体制的合理化、企业组织合理化,走出一条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新路子来,使国民经济能够协调发展,稳定增长,实现良性循环。这条路子投资比较少,积累率不那么高,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为了更好地理解陈云文稿中提出的发展国民经济新路子,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理论问题需要搞清楚:

(一)正确处理外延和内涵两种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在处理外延和内涵两种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中,要把现代化建设中的扩大再生产,逐步由外延为主转向以内涵为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是持续地扩大再生产。如果没有扩大再生产,或者虽有扩大再生产,但却是经常大起大落,不断折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持续的扩大再生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原理,扩大再生产有两种:一种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即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即依靠增人,增投资,增设备,增投料,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这种扩大再生产是以向生产的广度发展为特征的。另一种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即是指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依靠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和合理组织,依靠提高活劳动的效率和生产资料的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这种扩大再生产是以向生产的深度进军,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为特征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在同一个国家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扩大再生产以外延为主还是以内涵为主是不同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关系是结合在一起的,但从总体上说还是可以划分的。由于长期来,在我们的经济建设中一讲扩大再生产,首先想到的是上新项目,铺新摊子,以为只有基本建设才是扩大再生产。当然,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初期,由于工业基础很差,许多工业部门还是空白,在这种条件下,不得不走以外延为主的扩大再生产路子。经过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初具规模。改变了旧中国工业落后和畸形发展的状况,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即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能够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体系。现在已有37万到40万个企业,有5000亿元的固定资产,已经具备了扩大再生产由外延为主转向以内涵为主的客观条件。回顾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国国情出发,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更有重要的意义。陈云同志说:“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我国的特点是国家大、人口多,经济落后,资金短缺,能源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搞经济建设,显然不能以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作为主要的扩大再生产类型,而应该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辅,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效率,充分注意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陈云文稿》中指出:“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使建设方针来一个根本的转变,不再走一讲发展生产就向国家要投资,搞新建,铺摊子的老路子。今后发展国民经济,主要不是依靠扩大基建规模,而是依靠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今后5年以至更长的时间,除了能源、交通等薄弱环节还要新上一些必要的项目外,基本上不搞什么新建,就是靠现有企业吃饭,坚决采取依靠现有企业的方针。”正如在农业上我们主要依靠8亿农民在现有耕地上精耕细作,增加产量一样,在工业上我们也是主要依靠4000多万职工在现有企业里搞集约经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走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路子的好处:一是投资少,见效快。据有关部门估算:达到同样的生产能力,投资省2/3,设备材料省60%,时间缩短一半以上,经济上更合算,效果更大。因为改造老厂,只要在某些重要的生产工序采用新设备、新工艺,甚至只改造一些关键的部位,就可以使整个企业面貌发生变化。就是进行全面改造,用新设备替换全部旧设备,也还有厂房、建筑物、各种辅助设施以及技术力量可以利用,因此也比建新厂在经济上更合算。二是有利于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在我们这样人口多、底子薄、资金少的国家,走内涵的扩大再生产道路,有利于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财政经济的困难,求得经济的稳定发展。三是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潜力,克服盲目重复建厂。我们现有企业较普遍的问题是浪费大、效益低,许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以及各项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都未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更落后于世界的先进水平。现有企业的生产能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潜力是很大的。依靠现有企业,通过挖、革、改,进行必要的工业改组,做到三个合理化,潜力就能大大发挥。另外,长期来由于在理论上把扩大再生产和扩大基建规模等同起来,盲目重复建厂,资金、原材料、燃料已经不足,不仅使新厂处于停工状态,还使更多的老厂吃不饱。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也有利于现有企业潜力的充分发挥。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外延扩大再生产,根本不需要,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还是要积极发展外延扩大再生产,以此来促进内涵扩大再生产。总结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要在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使内涵扩大再生产逐步成为起主导作用的扩大再生产方式,这是一条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走这条路子,我们国民经济发展才大有希望。

(二)正确处理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关系

在处理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关系中,要把从片面发展重工业转向着重发展消费品生产,使生产资料生产同消费资料生产相协调,走上平衡发展的轨道。过去我们一直把苏联在特定条件下所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当作普遍规律,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过去老是想从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起飞,吃了不少苦头。其实,这种思想从理论上来讲,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第一部类生产扩大以后,必然要向第二部类消费品生产提出要求,而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本身也要增加消费资料的需求,同时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也要满足第一、二两个部类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只有两个部类的生产、需求互相适应,互相协调,整个社会的再生产才能扩大和正常进行。因此,那种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孤立地发展钢铁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的做法,只能破坏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造成比例失调。现在,我们应当首先从指导思想端正过来,切实重视消费品生产,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从“以钢为纲”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重视发展消费品生产,使生产资料的生产同消费资料的生产平衡健康的发展。这是其一。

其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批评了雅罗申柯为生产而生产的观点,斯大林指出:“雅罗申科同志忘记了,人们不是为生产而生产,而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生产。他忘记了,跟满足社会需要脱节的生产是会衰退和灭亡的。”我们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为生产而生产表现在:制订生产计划,不是从人们的消费需要出发,而是从片面追求产值和产品指标出发;在国民收入分配上重积累、轻消费;在积累资金的分配上,重视生产性积累,轻视非生产性积累;在生产性积累的分配上,重视发展重工业,轻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重工业内部结构的安排上,重视重工业自身的需要,轻视为农业和轻工业服务;以及不顾市场需要,盲目生产,等等。这造成国民经济带病运转,虽然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是最终产品产量严重不足,人民得到的实惠不多,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所以,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要求的。

其三,走着重发展消费品生产的路子,不仅是使我国畸形经济结构逐步走上合理化的关键性步骤,而且是使我国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的中心环节。发展消费品生产,有利于增加收入,回笼货币,繁荣市场,稳定物价,增加出口,节约能源,安排就业,还可以大大活跃工农产品的交换,促进农业的发展,加强工农联盟。因此,发展消费品这条路子,也是使国民经济尽快挣脱困境的良策。同时,发展消费品生产,相应地要求机械、电子、化工、冶金、建材等部门提供设备和原材料,这就要改变“重工业自我循环,轻工业自我奋斗”的不合理状况,使重工业转向主要为消费品生产服务。消费品生产发展了,可以积累更多的资金,提供更多的产品,使我们有财力来支援农业,并为农副产品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市场。所以,发展消费品生产,实际上将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改变,使各个经济部门之间合理的内在联系逐步得到恢复,使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更好地衔接起来,大大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果,积累和消费的矛盾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因此,如果说调整的重点是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使比例失调的国民经济得到平衡发展,改革的中心是扩大企业自主权,而发展消费品生产是抓住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牛鼻子。抓住这个牛鼻子,把调整和改革经济结构有机地串在一起,使整个国民经济活跃起来。

(三)正确处理好农、林、牧、副、渔业之间,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之间的关系,走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路子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原料、市场等都要落空,四个现代化事业就无从谈起。正如陈云同志在《一项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一文中所指出的:“农村能有多少剩余产品拿到城市,工业建设以及城市的规模才能搞多大。”我国是一个有10亿人口、8亿农民的大国,农业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整个国计民生,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局。所以陈云同志强调指出,解决农业问题,应该成为我们重要的国策。要重视发展农业的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提出来,当时毛泽东同志正确地指出:“发展国民经济应当以农轻重为序。各行各业要大力支援农业。”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没有完全挣脱“重轻农”为序的老框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十分重视农业,连续发了五个专门文件。这些文件初步贯彻的结果,已经使农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战线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的农业状况与四个现代化建设要求还是很不适应的,农业拖工业和各项事业的后腿。因此必须以极大的努力促进农业的发展,尽快地使农业真正过关,并把它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来抓。

为了把农业搞上去,需要做很多工作。除了进一步端正对农业的认识,继续清除在农业问题上“左”的指导思想,加强和完善各种形式农业生产责任制外,还必须调整农业内部的经济结构,正确处理好农、林、牧、副、渔业之间的关系,粮食生产和其他经济作物生产的关系,走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正确路子。宁波地区1980年有100个大队,人均收入300元以上,其中属于以粮为主的有5个大队(人均土地为1 .4亩以上,亩产1800斤以上);棉花面积大、产量高的11个大队(棉田人均1亩以上,亩产160斤以上);各业全面发展的22个大队;工副业发达超过农业的24个大队,以经济特产和栽培花卉著称的6个大队;渔业大队捕捞养殖和加工相结合的32个大队。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这批大队能够有较高的收入,关键在于能够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平原农副结合,山区长短结合,渔区捕养结合,有条件的还积极发展队办工业,多种经营,综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结合本地情况的致富路子。

为什么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正确路子呢?

1 。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是我国农业特点决定的。1981年,中央13号文件批转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农业就总体来说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每人平均耕地较少,但山多,水面草原大,自然资源丰富;一个是技术装备落后,但劳动力资源丰富。”从这个特点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农业“二长二短”:长处是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短处是耕地少,技术落后。这就决定了既有必要也有可能走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路子。这条路子就是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劳动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路子。

2.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是农业内部经济结构合理化,提高经济效果的路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农业基本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农业生产,其中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基本上保证了10亿人口的粮食供应。这个成绩是必须充分肯定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严重的主观主义倾向。长期以来,我们把绝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在有限的耕地上,而耕地又几乎只是集中于种粮食作物。不少地区,为发展粮食作物而不讲具体条件,不计生产成本,不问经济效益,不顾负担能力,制定不切实际的大计划,追求无法实现的高指标,结果,粮食虽然在一个短时期内增了产,但不必要地挤掉了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致使农业内部的比例失调,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受到破坏,农民负担沉重。高产穷队是“喜人的产量,惊人的成本,愁人的分配”,名气好听,就是实惠少。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必须记取。农业同林业、牧业、渔业和其他副业,粮食生产同经济作物生产,客观上既有相互制约的一面,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粮食生产必须继续抓紧,发展多种经营决不能挤掉粮食。为发展粮食生产而推广应用技术兴办农田水利,改善物资供应,改造低产田,提高单产和总产的确有成效的措施不可放松。但是,从过去多年和近两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只有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才能最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违背因地制宜原则,单纯抓粮食,不仅多种经营受到破坏,粮食生产最终也上不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多种经营,会在资金、肥料等方面对粮食生产起保障和促进作用,可取得兼顾并利之效。有的同志认为,以粮食为纲才是社会主义,而多种经营是“以钱为纲”,是搞资本主义,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3.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是治穷之道,致富之路。就全国来说,农村人民生活解放30多年来,比解放前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要看到,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大多数比较低。1979年,我国农村人口从集体分得的收入为83 。40元。其中,超过140元的只有京、津、沪3市;100元到140元的有辽、吉、黑、浙、湖北、新疆、西藏7个省区;而不到70元的有云、贵、川、甘、宁、豫、闽7个省区,其中贵州只有46元,甘肃只有56元。如果按生产队来说,有27%的队平均每人收入不到50元,就是说,买粮食都不够。存在农民收入低的这种状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剩余产品很少,农副产品商品率低。全国粮食商品率约为15%左右。这就是说,按每年生产粮食6500亿斤计算,商品粮为1000亿斤。棉花、糖料、烟叶、麻类、茶叶等商品率超过85%,油料的商品率为55%左右;猪肉和水产品的商品率为65%左右。1978年上述8种大宗经济作物和畜产品、水产品,国家收购的总值为190多亿元。加上商品粮总值133 .6亿元,再加上其他所有农副产品总值230亿元,共555亿元。这就是说,每个农业人口每年只能提供价值大约为70元的商品。1979年农产品提价后,当年每个农业人口提供的商品也不过80元多一点。事实证明,凡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社队,商品率就高,提供的商品量就多,社队收入和社员分配也就多。反之,凡是单打一搞粮食,不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商品率就低,提供的商品量就少,社队收入和社员分配也就少。正如中央13号文件指出的:“搞好多种经营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关键环节。务必使同志们懂得,没有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我国农业不但不能实现现代化,就是摆脱困境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条路子是治穷之道,致富之路,是千真万确的。

4.多种经营,综合发展,使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建立农工商综合经营,使我国农业经济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就是中央13号文件所指出的:“我国有8亿勤劳智慧的农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政策办事,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一定能使我国长期形成的单一粮食生产为主的生产结构和以粮食为主食的食物结构,发生一个较大的变化,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

以上讲的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第一个特征,从经济形式上看,生产资料公有制不是单一的,而是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下,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具体说,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形式,作为公有经济必要补充的受国家指导的劳动者个体经济也将长期存在。第二个特征,从经济表现形态看,不是自然经济形态,也不是共产主义产品经济形态,更不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形态,而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形态。第三个特征,从经济活动方式或从经济活动决策方式看,不是高度集权型的,也不是分散型的,而是集权型和分散型相结合,在公有制基础上和国家计划指导下,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宏观经济加强计划指导,微观经济尽量搞活。第四个特征,从发展国民经济的路子看,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着重发展消费品生产,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全面讲,还应该有政治、精神等方面的特征。这里是从经济角度考察我国社会主义模式的几个重要特征,抛砖引玉,与同志们共同研讨。

(此文系1981年5月26日在地市县委宣传部长读书会上的学习发言)

同类推荐
  • 政道的一点真骨血

    政道的一点真骨血

    今天,大家都在谈改革,但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改革为什么那么难?其实没有多少人能讲清楚。本书从梳理三千年中国改革大事件入手,通过还原历朝历代的改革真相,如管仲改革、李悝改革、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百日维新等,旨在总结他们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讲透历史大变局中的不变定律,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在中国如何改革的普遍规律,为当下的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镜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识病象,何施刀药?政者,正也。御政之首,鼎新革故。党政机关需要改革,企事业单位同样需要改革,因此,本书既裨益党政干部,也助力公司领导,是所有改革者必备的参考书。
  • 走进怀仁堂(上卷)

    走进怀仁堂(上卷)

    记述了近30位极富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故事。作者董保存通过亲身采访获取的一手资料,辅以收集的上百幅珍贵私人照片,以生动的笔触和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了这些开国将帅在建立及建设共和国过程中的卓著功勋,及其在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特殊作用,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情景,也展示了传主的独特个性,让读者认识一个又一个蜚声中外的军事和政治人物……
  • 邓小平的二十四次谈话

    邓小平的二十四次谈话

    这里辑录的是1975年1月至1976年1月邓小平同胡乔木以及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进行的谈话,共二十四次。其中十五次是邓小平与胡乔木单独谈话。这二十四次谈话,具体地记录了邓小平在1975年整顿中亲自组建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并直接领导它同“四人帮”进行斗争,推动各方面整顿的历程。
  • 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

    汇集了雷锋22年人生历程中所写下的全部日记,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演变,读者通过这本书能够全面、真实地了解雷锋人生、汲取雷锋精神。本德、陈云、邓小平的题字,社会对于雷锋精神的报道和评价、雷锋精神内容的书包括雷锋生平、雷锋故事、雷锋日记、雷锋精神及其在现当代的价值和意义等内容,讲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展现了雷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怀。同时,书中精选的与雷锋有关的一些珍贵题词图片,给读者展现了雷锋精神的最新最完整的诠释。
  • 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

    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

    不论你的政见如何,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九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不过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然而,如今它已是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并且深度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当初是怎样诞生,成为一个众所关注的话题。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本书作者以“地利优势”,在沪作了长时间细致采访,又专程赴北京及嘉兴南湖访问,历经十余年考证,以客观的笔调,创新的“T”字型结构,即既以写横剖面为主──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断代史,也写纵剖面──中共“一大”代表们的后来命运。
热门推荐
  • 蓝盾帝国

    蓝盾帝国

    蓝盾帝国,一个叫郑华的帝国执政官率领一群死忠于他的人类、机器人追随者创建起来的帝国。自帝国成立之日,蓝盾和郑华的名字就开始在全星际中迅速传开,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传颂,最终成为人类和机器人永远景仰的对象,并成为伟大的代名词。《蓝盾帝国》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气势恢宏的科幻星际战争小说。星际战争是人类幻想中最绚丽的一种色彩----而经常在你脑海里忽隐忽现的这片最绚丽的色彩,也许,你可以在神明在上的《蓝盾帝国》中找到。
  • 妖神争霸:无妖之夏

    妖神争霸:无妖之夏

    又逢夏季,怜从长达九个月的睡眠之中醒来,雾谷山依然宁静。可他的心却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得焦躁不安。为了探究真相,踏上寻妖之路!百里寻妖路,生死难得见。挥拳灭妖邪,拔剑斩魔渊。加油!
  • 凤华绝代:魔妃傲苍穹

    凤华绝代:魔妃傲苍穹

    顶级杀手一朝穿越,成为魔域第一美人。大婚之日,她用剧毒的匕首抵上他胸口,猖狂的道:“杀了你,魔域就是我的。”却在同一天,魔域被那些所谓的江湖正派血洗,魔君一把大火,魔域化为灰烬。她至此改变主意,更为猖狂的道:“杀了魔幻大陆帝王,魔幻大陆就是我的。”
  • 柏岩感旧诗话

    柏岩感旧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20几岁,不能再犯迷糊了

    20几岁,不能再犯迷糊了

    20几岁的年轻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迷茫。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应该走向哪里,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和方向。很多人期待着自己成熟,但是从思绪上和行动上却难免犯一些糊涂。年轻,允许失败,但是不允许我们甘于失败。年轻可以失意,却不应该为今后留下悔恨。站在这个崭新的十字路口,你能自信坚定地走出每一步吗?
  • 都市修真高手

    都市修真高手

    方天是一个22岁的屌丝。与大盗却一起遇到了电击,最后竟然合二为一,昏迷了许久之后方天终于醒过来,他发现他自己竟然获得了超能力。他的超能力是记忆力超强,透视,听到他想听到对方的心声……
  • 复制卡耐基,吃透巴菲特

    复制卡耐基,吃透巴菲特

    本书上半部分浓缩了卡耐基成功学的精华部分,告知读者如何在社交活动中与人和谐相处,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美好幸福的人生如何在演讲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进而赢得听众的尊重。下半部分主要提炼了“股神”巴菲特投资的若干技巧及原则,展现了当今世界上顶尖投资家的风采。
  • 穿越之王的宠后

    穿越之王的宠后

    她是一个21世纪的女汉子,也是最倒霉的女孩,先是被男友甩了,接着又是被雷劈穿越……老天啊!为啥,人家穿越都是方式比较好的,可是她呢!唉!穿越穿越,征服一切啊!王后是吧,老娘让你变亡后胡姬是吧,老娘让你变煳鸡跟老娘抢男人,去死吧!!!!!!
  • 得之不易

    得之不易

    冯子繁好几年前就想把俞青占为己有了,奈何其芳心所许他人。但没关系,正当手段没用,那就先用点其他手段把她的名字填进户口本。至于心嘛……到时再说吧!先婚后爱的都市故事。
  • 裸妆秘笈

    裸妆秘笈

    本书内容包括:心机裸妆呈现无瑕肤质、传神裸妆需要完美局部配合、透射魔力的潮流角色妆、最具新鲜感的环球风情妆、释放魅力的潮流绚季妆、裸妆的“闺蜜”百搭发型与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