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70200000064

第64章 《〈杀错了人〉异议》

曹聚仁认为袁世凯大杀革命党人是“杀错了人”。鲁迅则认为袁世凯既然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必然要杀真革命的革命党人,这是他的反革命本性所决定的。因此,这不是袁世凯“杀错了人”,而是革命者“看错了人”,受了袁世凯的骗。分清敌我,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混沌状态,是可以无穷无尽的”。

袁世凯(1859—1916)这个北洋军阀的头子,就是凭着他反革命两面派的阴谋诡计篡权窃国的。在戊戌政变时,他答应谭嗣同保护光绪皇帝,诛杀慈禧太后的亲信荣禄。当时谭对他说:“你已经知道了这计划,如不愿意,可向慈禧告发,这样我便引颈就戮,你可获大富大贵。”袁说:“我袁某怎么会是这样的人?”可是,信誓旦旦,言犹在耳。他马上以告密获得宠幸,谭嗣同等六人被他出卖,遭到杀害了。

民国成立后,革命党人也毫不以他谋杀谭嗣同等维新派为殷鉴,对他一味妥协。黄兴致电给他说:“若能赞成共和,必可举(你)为总统”;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时致电给他说:“暂时承乏,虚位以待。”当时有一种所谓“非袁莫属”的说法,正反映了辛亥革命领导者政治上的软弱性。

袁世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马上致电南京临时政府,说“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决心要“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且听他说得何等动听!

但是当他一坐上总统宝座后,立即施展两面派手法,在强奸“国民之公意”之下,大杀革命党人。仅从1912年到1913年,参加武昌起义的革命党人死于他屠刀之下的,就有两千多人。1912年8月湖北革命党人张振武、方维,就被袁贼以“蛊惑军士,勾结土匪,破坏共和,图谋不轨”的罪名加以杀害。好一个“破坏共和”的罪名,真是贼喊捉贼,莫此为甚。

紧接着,他又以更阴险的两面派手法于1913年3月,将国民党领袖人物宋教仁暗杀于上海车站。当袁世凯得到宋教仁被刺的消息时,假作大惊失色:“有此事乎?拿电报来!”看过电报,袁世凯又演戏似地叹息说;“确矣!这是怎么好?国民党失去了宋遯初,少了个大主脑,以后越难办事。”于是他假装立即电令部下“查清”“严办”。然而,“查清”的结果,主使行刺的正是袁世凯所密令的党羽——他的内阁总理赵秉钧和国务秘书洪述祖,凶手是袁世凯的“长江侦探科长”应桂馨。应桂馨自以为为袁世凯立了大功,北上请功,袁世凯为了灭口起见,在火车上把他刺死了。“利尽则交亡”,使赵秉钧也感到惶悚了。于是不几天,赵秉钧便遭到了袁世凯同样的犒赏——七孔流血而死。这就是袁世凯反革命两面派的又一场登峰造极的表演。

既然一次次阴谋得逞了,袁世凯便胆大包天,酝酿更大的阴谋。受到帝国主义撑腰的袁世凯,决心继续施展两面派的老办法,准备一网打尽把他扶上总统宝座的革命党人。并且盗用了“四万万人民”的名义把孙中山等叫做“乱党”“逆首”,到1914年12月,袁世凯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悬赏十万元,通缉孙中山。

直到袁世凯称帝前夕,还诡称“我绝对无帝皇思想”“如果有人强迫我做皇帝,我就要逃到英国去,从此不再过问国事”;可是一面却加紧策划称帝阴谋。但他还故作谦让地说:“曾向参议院宣誓愿竭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于信义无可自解。”并假惺惺地退还了帝制推戴书。同时他却又叫他的党羽一上再上推戴书。于是他才装作迫不得已地称帝,说是屈从“国民公意”的一种“爱国”行为,使他“无可诿避”。但是做皇帝是袁世凯反革命道路的顶点,也是他的终点。

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派是十分富有典型意义的。他虽然变化莫测,假借大义,但是他的作为反动阶级的代表的本性始终没有变,因此,他大杀革命党人,在他这面来讲,并非“杀错了人”,只怪革命党人看错了人,没有及时揭穿他的伪装,因而付出了大量流血的代价。这是值得认真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

本篇除了开头提出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外,正文大致可分六段。

第一、二段,透过现象,将袁世凯“正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者”的阶级本质揭示了出来。反革命者当然要杀革命者,所以鲁迅说:“从袁世凯那方面看来,是一点也没有杀错的。”这里的逻辑推理,是以大量事实为根据的,十分使人信服。

但是,革命者的确是不应该无辜就戮,屈死刀下的。因此,说袁世凯“杀错了人”,粗粗一听,也不能说不对,因此鲁迅也说刚读曹聚仁文,“觉得很痛快”。但是,看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深入事物的本质。袁世凯是北洋大臣,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大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必须依靠扼杀革命,镇压人民才能维持他的不得人心,摇摇欲坠的反革命统治,因此他必然要杀人,特别后来袁世凯要做皇帝了,更证明他的杀人,是有其反革命的目的的。他正在扩张他的政治野心,正在贯彻他的反革命方针,从他一面来讲,是并没有杀错的。

“错的是革命者受了骗,以为他真是一个筋斗,从北洋大臣变成革命家了,于是引为同情,流了大家的血,将他浮上总统的宝位去。”这的确是大可痛心的事。袁世凯以作为戊戌政变中的内奸而起家的事实照理应该引起革命党人的警惕,然而偏偏麻痹大意,对他不念旧恶,大加青睐,委以重任,请他做大总统。但袁世凯出于他的阶级本性,却不但不特别感激,而是“以怨报德”,大杀推举他的革命党人。这充分说明,阶级斗争是从来不讲仁慈的。作为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他必然按照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利益办事的。这完全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代表人民利益的一方如果不能战胜反动的一方,必然的结果是人头落地、山河变色,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第三段,叙述袁世凯迫害人民、消除异己。在他的高压政策下,就出现了软骨头的变节分子。于是,“《政府公报》上,是天天看见党人脱党的广告,说是先前为友人所拉,误入该党,现在自知迷谬,从此脱离,要洗心革面的做好人了。”当时国民党内部自领导人物宋教仁被刺杀后,在袁世凯威逼利诱下,许多人被收买,宣布脱党,另组织相友会、政友会、癸丑同志会、超然社、集贤社等小集团,向袁世凯摇尾乞怜,以求苟安。在每一次革命中,总有不坚定的分子在敌人压迫利诱下变节投敌,记得鲁迅说过:这也是一种扫荡,即由此区别出钢和渣来。鲁迅这一段影射了蒋介石集团的压迫,也讽刺了在蒋介石压迫下的变节分子。

第四段,将笔锋从历史转到现实,以袁世凯留下清朝废帝为例,说明30年代的军阀混战,尽管打得你死我活,然而忽而杯酒言欢,忽而恭送出洋,因为他们的根本利益相同,都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都为帝国主子所豢养,随着帝国主义主子的叱声,在那里明争暗斗,实质上不过是狗咬狗的矛盾。对于革命者,他们就不一样了,“即使没有打过仗,也决不肯放过一个”,因为在阶级立场上,正是他们共同的死对头。

第五段,承以上四段作一小结,重申“中国革命的闹成这样,并不是因为‘杀错了人’倒是因为我们看错了人。”这里并非专指袁世凯,兼斥蒋介石一伙反革命。

鲁迅曾说过:“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更见过蒋介石叛变。目睹革命者所流的大量的血。而这些独夫民贼,却正是以无数先烈的鲜血将他们浮上宝座去,这是多么可悲的历史殷鉴!其原因盖出于“看错了人”。这四个字实在是凝结着无数烈士鲜血的阶级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最后一段,因为曹聚仁文中有“应该多杀中年以上的人”的话,鲁迅对此也表示“异议”。为什么呢?一方面因为曹聚仁这话是缺乏阶级观点的偏激之谈,另一方面因为中年以下的人也不乏反革命的。这是鲁迅在1927年《答有恒先生》一文中早已慨乎言之的:“我的一种妄想破灭了。我至今为止,时时有一种乐观,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这种老人渐渐死去,中国总可以比较地有生气。现在我知道不然了,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这又是血的历史教训。但是在蒋介石篡权下,这种反革命的屠杀政策还正在继续。因此,鲁迅悲愤地说:“只将眼睛看着地面罢。”因为当时蒋介石正在驱使反革命的青年来杀戮革命的青年、中年和老年。那末,“多杀中年以上的人”又有什么用呢?阶级立场是并不以年龄为转移的。

这是一篇辩论性的政论。鲁迅只抓住曹聚仁文章中的一点,但也是最本质的一点,生发开去,引出一番议论。

只要将曹文与鲁迅本篇一对照,就感到前者缺乏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没有辩证观点,不过是极为表面的愤激之谈。而鲁迅则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以现实斗争为目的,总结了阶级斗争的经验。

千字左右的一篇短文,犹如一部民国以来反革命的复辟与革命者反复辟的历史的缩影。抓住本质,略去枝蔓,深入下去,洞察规律。格局虽小,文笔精粹,仍能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不架空,有实证。命意具有高度的政治性,谋篇则别具匠心。判断的准确,取例比喻的鲜明,议论文字的生动都恰到好处。

同类推荐
  • “小鬼儿”谈天

    “小鬼儿”谈天

    本书从少年那些事儿说起,共分九个部分,包括引子、结尾各一部分,正文七部分,全文近20万字。全书以中国中部农村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记述农村青少年成长的生活片段,摹写了20世纪中后期向21世纪变迁的农村景象。作品用写实的语言把人生的价值取向融入逸闻趣事,用畅想的笔法把未来的美好希冀诉诸于字里行间,其中不乏灵魂的漫步、理想的萌芽、批判的责任以及矛盾的冲突和心灵的自白。作者以一个反躬自问的思考者形象出现,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还将向哪里去”等力求做出注脚,也显示了自己写作的初衷,探究了生活的真谛。整个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画卷,也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是警世大言,给一个时代提供了一种道德方向,伦理精神,带有启示性。书里面充满一种庄严感和良知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一本书,充满了智慧,充满了问题,提供了很多很可靠的答案。 财富对每个人都极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财富和如何对待财富将是一个与人的生命同等深奥和深刻的问题。《财富如水》为我们透析了这样一个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因而读它有无限益处。这部书看起来不厚,但每一篇东西都充满经典。
  • 国旗阿妈啦

    国旗阿妈啦

    仁曲珍是一位深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藏族老人,在四十五年的时间里,这位老共产党员每天执著地将五星红旗在自己的院中挂起来,成为边陲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知道老人的事迹后,都给予了关注与关怀。《国旗阿妈啦》的作者杨年华深入老人所在的樟木镇帮村采访、拍摄,对老人的人生故事进行了解,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为进行探寻,最终写成本书。《国旗阿妈啦》以老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尤其作为旧农奴,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生活、尊严上的翻天覆地变化为核心,以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描写对象,进而将镜头拉远,焦点扩大到老人所在的一个村、一个镇的数十年发展。
  • 不见黄河心不死:黄河传说故事

    不见黄河心不死:黄河传说故事

    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著的《不见黄河心不死——黄河传说故事》为山海经故事丛书中的一册,为我社早期山海经丛书的再版本。内容均以从民间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为主,且各册都有一个核心的人物或主题,内容丰富,风格活泼,保留了很多的民间智慧,体现了民俗风情与历史面貌。《不见黄河心不死——黄河传说故事》内容围绕黄河主题,将从民间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进行合理。
  • 解放西双版纳

    解放西双版纳

    经过半个多月的征战,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终于全部彻底地消灭了国民党残留在西双版纳的部队。从此,西双版纳解放了!千百年来套在边疆各族人民身上的枷锁被打碎了!一个被封建领主、土司头人和国民党反动派蹂躏得千疮百孔的西双版纳获得了新生!
热门推荐
  • 阎连科作品:情感狱

    阎连科作品:情感狱

    中国首位卡夫卡文学奖获得者阎连科作品之长篇小说,阎连科最至情至性的作品。 书稿真实地描绘了“瑶沟村人”的生存环境、生命意识和生存状态,写出了以“阎连科”为代表的几代人,身处困境中的痛苦与挣扎,并寄予了深切的哲学思考和忧患意识。“阎连科”从稚嫩到所谓“成熟”的成长过程,就仿佛是一场情感的炼狱,它体现出的是几代中国人不断升起又不断破灭的永不停止的梦,这梦可悲可笑,又可敬可泣。
  • 侯门庶谋

    侯门庶谋

    她助丈夫登上王位,却遭背叛惨死?重生到病秧子庶女身上却受尽欺辱!哼!看她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渣男王位坐的太稳,她来帮着松松土;继母姑母陷害,她来帮着除除害。当她一路从后宅朝堂斗到高位,与倾心之人揭纱而对,他是舍江山,还是舍她?
  • 穿越之三界行

    穿越之三界行

    华国军和江芳青是同学,两人都酷爱神话志怪小说,并幻想有朝一日能作一回神仙。一道士给两人吃了药丸,两人出了车祸,就在医生诊断两人为植物人时,两人魂魄离体,穿越到了150亿年前的宇宙,投胎于大地之母。这两人练就了一身好功夫,还学会了许多法术,在宇宙杀妖怪,斗神仙,助凡人,扎扎实实地过了一回神仙瘾。一年后,那道士回来,施法,华国军和江芳青恢复正常。
  • 关外人家

    关外人家

    穿到关外小农户。广袤良田上千倾,不是咱的;大宅深院美园林,都别人的。还好还好,咱有农家小院热坑头。还有两个青葱年少小帅哥,就等着咱这童养媳成年后二选一。啥?极品亲戚又闹腾?去去去,咱忙着发家致富还嫌时间少呢!你们再敢冲着咱家乱伸手,小心一个两个的,通通剁掉你们的狗爪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和尚修仙传》

    《和尚修仙传》

    一个普通和尚的修仙之路,一个与众不的传奇。冥冥中总有属于你的机缘,一步成仙,一步化为尘土。和尚的机缘是什么?期待与你共同探索。
  • 斗魔劫

    斗魔劫

    一代天骄,称霸一方,众叛亲离,最后却落了个只有一道残魂的下场。心中立誓,让所有之前杀过他的人不得善终。天若阻我,我诛天,地若拦我,我灭地!
  • 夕烨

    夕烨

    在遥远的倾浊大陆,有一群拥有灵力的人,他们为了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奉献了自身的青春与生命。我便追寻他们的踪迹,再现他们精彩的世界,重温他们的快意与潇洒。
  • 新婚孕育指南

    新婚孕育指南

    本书介绍了孕前、孕期、分娩及其育儿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一本综合的孕育指南手册。
  • 神将之王

    神将之王

    用元神凝聚精气,用精气感应外部的魂魄,将自身精气与外部魂魄融合,炼制成能施展神通的能量体,称之为神将。炼制成了神将之后,可以将神将寄存体内,当需要时驱出体外完成使命。
  • 五界之修神

    五界之修神

    钱粮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每天靠着投机倒把混日子,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直到有一天遇到了狐仙,从此一切的一切都变了,他被〝祸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