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97000000031

第31章 领导与执行:清代君臣的权力博弈(1)

政治就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博弈,而君臣之间的博弈,一方领导,一方执行,执行者设法干涉领导者,领导者也试图监控执行者。他们博弈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权力。

亲信养成方略:告密与奴化

清朝已经是中国君主时代的尾声了。说是尾声,但并不是草草收尾,而是把君主的权力绝对地进行强化。通过把告密行为制度化,清朝的皇帝完成了将大臣奴才化的过程。

密折制度:告密的制度化

如何把告密制度化?那就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密折”制度的设立。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康熙驾崩的第十四天,雍正立刻下了一个缴批的规定:“所有皇考朱批谕旨,俱著敬谨封固进呈;若抄写、存留、隐匿、焚弃,发现断不恕宽,实行从重治罪。”他不仅要求将前朝奏折收缴归档,并且要求今后从密折书写规格、装封、传递、批阅、发回本人到再缴进宫中,都应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不许紊乱。

自康熙年间,开始实行一种由皇帝亲拆亲行,任何第三者都无权拆看的奏折报告,这便是所谓密折。给皇帝上密折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特权。只有皇帝的亲信家臣才有这个权利。据现存的《康熙朝朱批谕旨》,最早的密折大约写于康熙三十三年,是苏州织造李煦给康熙的请安折。

雍正最终获得皇权,储位之争却没有随着他的嗣统彻底消失,其余波仍强烈地震荡着新政。新皇继位,在最高统治集团中相当一部分实力人物不予认可。各派“皇子党”纵横捭阖,给新君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企图搞垮新政。雍正是一个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皇帝,他痛恨社会积弊,力图使清朝政权从康熙后期的储位之争和朋党之争中解脱出来。而要励精图治,必须有一支数量庞大的良好官僚队伍,遗憾的是雍正的支持者却不多。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原来的小集团势力单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政敌太强大。雍正要在势力单薄的情况下掌牢印把,就必须采取许多行政措施。建立密折制度实际只是雍正所施行的一系列有效手段中的一个罢了。

写密折的人不在官阶,而在同皇帝的关系。康熙皇帝通过密折来了解深宫中难以得知的官箴民情;同时还笼络了一大批心腹官员。雍正从中受到了启发。

公开的题本和奏本在皇帝观览之前已先由其他官员看过,有些事情上奏的官员就不便奏闻了,皇帝想知道的从中得不到。为了保密,雍正规定了严格的密折收缴制度。这正是对康熙统治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果然,在雍正一朝,写密折的官员多达千人以上。密折的内容也比康熙朝大大丰富了。君臣筹商国家要事,变成了最重要的内涵。雍正正是通过密折制度掌握和控制了大批官僚,使自己的新政得以顺利推行。

告密,为君子所不耻,因为这是不正当的手段。可是在雍正麾下互相告密却是官员的常课,被视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

雍正二年,封疆大吏渐闽总督觉罗保、山西巡抚诺珉、江苏布政使鄂尔泰、云南巡抚扬名时突然遭到皇帝严厉的斥责,紧接着宣布停止他们给皇帝上奏的权利。作为一个封建官僚,除了降罪撤职,再也没有什么比被剥夺其参政言事的权利更为严重了。为何事得罪?可以参见雍正七年雍正皇帝给鄂尔泰的侄子鄂昌的一段批示:“密之一字,最紧要,不可令一人知,即汝叔鄂尔泰不必令知。”原来,觉罗保们是因为向外人透露给皇帝奏章的内容被惩罚的。这种不得让第三者知道的奏章,正是密折。

古代臣对君的报告名目繁多,常用的有章、表、议、疏、启、书、记、札子、封事等。清代沿袭前明制度,用题本和奏本两种形式。题本是较正式的报告,由通政司转送内阁申请拟旨,再呈送皇帝,手续繁复,又易泄密。奏本不用印,手续较简,但也要公文旅行,毫无机密可言。奏折的要旨就在一个“密”字,它由皇上亲拆亲行,任何第三者都无权拆看,有很强的保密性。因此,雍正登基的第十四天,便下了一道收缴前朝密折的谕旨,使密折逐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文书制度。

在雍正钦定的规章里,从缮折、装匣、传递、批阅、发回本人,再缴进宫中,都有一定的程序,不允许紊乱。按照密折的内容,规定分别用素纸、黄纸、黄绫面纸、白绫面纸四种缮写,并使用统一规格的封套。密折须本人亲笔,臣工缮写完后,加以封套、固封,装入特制的折匣,用宫廷锁匠特制的铜锁锁住,坊间锁匠配制的钥匙是绝对打不开密折匣的。密折派专人送达。

君主强权下大臣的奴化

给皇帝上密折是一种特权更是一种荣誉。现存最早的奏折是康熙三十二年的奏折。当时有资格上奏的只是由中央派到地方上的常设官员,他们大多是皇帝家臣,如江宁、苏州织造什么的。终康熙一朝密奏者只有百余人。而雍正朝却多达一千一百多名。何等官职才有资格密奏,谁也说不清。与其说依品级,不如说视与皇帝的关系而定。到了雍正后期,甚至连知府、同知副将等一些微职也可特许准奏。

上密折是特权,有权利就有义务,臣子们在扬扬得意于自己恩宠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把前程也付之于这一奏折了。奏折的内容千殊万别,上自军国重务,下至身边琐事,无所不包。雍正朝的密折不但用来陈事,还用来荐人。他曾一再透露:“朕惟治天下之道,首重用人。”雍正考察地方的吏治,着重点是对地方的官吏的检查。他给官员授权,允许越境奏事;可以越级监视,上下牵制,这种方法使雍正了解了很多的情况。诸如地方政事的好坏,官员中谁认真负责,谁搪塞敷衍。但是雍正很讲究体制,他不允许下级超越职权。他一再告诫臣子:“今许汝密折奏事,切毋籍此挟制上司,而失属官之体。”

密折作为君臣间的私人通讯,可以无话不谈;臣下献议,皇帝先睹为快,可以通达下情,直接批上自己的意见;国家有所兴荣,臣下有不同看法,也可以婉转谏劝。

在雍正朝每一个具有奏折资格的人都有权向皇帝密告自己的同僚、下级甚至上司。同时在他监视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被置于别人的监视中。雍正并不忌讳谈到告密,他标榜自己“朕励精图治,耳目甚广”。从现存的资料分析得知,他的耳目触角遍及全国各地。有以奏折制度为依托的明线,又有由特工所织成的若干暗线。一切都是无形的却又很制度化。其情报网组织的人员,一为科道言官和写奏折的官员;二为雍正所培养的一批御前侍卫;三为通过各种渠道推荐给各省督抚的书记、长随等。

探究雍正情报网的设立,起因有三:一是政体上的原因。清代以族国立制,皇帝是臣子的最高主子,家臣效忠主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官员以取得与皇帝进行私人通信的资格为荣。二是受当时的政治形势所迫,这是直接的原因。康熙朝的储位之争在雍正初年的延续,造成了雍正了解民间动向的迫切性,也增加了他严格控制官僚们思想行为的自觉性。三可说是集权的需要,这是最本质的原因。

雍正情报网监控的主要对象是臣子。雍正有一个基本信念,那就是对官员要不时体访,防其改节。他的用人政策有三个要旨:广采舆论、时加访察和乾纲独断。以广东省的官箴为例,略见一斑。广州提督王绍绪系宠臣鄂尔泰所荐,雍正也曾予以“明敏稳妥”的考语,但他疑惑王绍绪“偏于养柔,恐不能克胜现任”,因此命广州将军石礼哈“留心探听,便中据实奏闻”。石礼哈对王绍绪不错,说他:“念念不忘圣恩,志洁行清,勤于办事。”雍正仍不放心,再向两广总督、署理广东巡抚等官员调查,直到再一次证实王绍绪操守极好,这才罢休。为了一名提督的任用,他不惜劳动众人。

又如傅泰,不但监视王绍绪,还访察过广东布政使王士俊、广东按察使娄俨。照此说傅泰所得的宠信应该是很高的,但是,傅泰又何尝不受他人监视?

在文人笔记和小说中,有许多对密访人员的记载和描写。有些情况因资料本身语焉不详已弄不清楚了,但有一批人在为雍正干密访的勾当则是千真万确的。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述及:官僚王云锦元旦在家里与亲朋好友打叶子牌,不知怎么丢了一张。第二天上朝,雍正询问他新年假期做了些什么。他从实回奏,雍正点头称是,说他细事不欺君,不愧为状元郎,随手从袖中把那张丢失的叶子牌掏了出来。王云锦惊骇有加五体投地。这样的说法近乎演义,不实的成分很多,但是雍正用耳目以获取真实情况却是事实。

有一利必有一弊。雍正要求亲信和非亲信、了解或不甚了解的官员都互相监督。文员武弁、上下级之间、中央派员和地方官员交互进行监督,文武不同途,这样互察已出了正常的范围。上级监督下级,本是应有职责;但密访密奏,不是正常考核。特别是下级汇报上级、属员汇报主官更是极不正常。这种不正常的手段必然会招致朝臣们的非议。雍正去世后不到一个月,原监察御史谢世济和伯爵钦拜就大声疾呼取消密折制,他们声泪俱下历数密报的弊端:“小人多以此说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

清官的品牌意义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做官对于很多封建官吏来说无异于最好的敛财手段。当这种判断成为社会风气后,做清官便非常艰难,但是百姓呼唤清官,所以精明的统治者自然也要迎合百姓的需要,发现清官、宣传清官、保护清官、重奖清官。

在清官名扬天下的同时,清官作为一个品牌,成了皇帝巩固其家天下统治的挡箭牌。这个真相,令人沉重。从清朝著名的清官于成龙身上,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明显。

安贫乐道的廉吏

于成龙,字北溟,清山西永宁州(今方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终年67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

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他提倡“治乱世,用重典”,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人格境界也随之攀高。

他幼读诗书,读出这么个道理:“经史子集千本万卷,无非仁义礼智四字,程朱理学滚瓜烂熟,无非天理良心四字。”因此,他所信仰的,决不是皇恩浩荡,而是天理良心。他用了一生来实践了这几个字。

1661年,他接受清廷委任,去往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柳州府罗城做县令,此时他已45岁。这可不是轻巧活儿,两届前任一死一逃,罗城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政府办公地只设三间破茅草房,他这个县令寄居于关帝庙中,同来的从仆或死或逃。作为迈向仕宦生涯的第一步,带病的他只有以坚强的意志奔走操劳。

罗城穷乡僻壤,百废待举,首要在于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于是,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治安上去了,他又约会乡民练兵,大造声势,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在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下,西乡贼不得不讲和,抢掳男女尽行送还。于成龙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

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农闲时他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他还亲为题写楹联,以示鼓励。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境内几个大姓仗势违法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三年之间,于县长几乎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使得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1667年,于成龙任满,任罗城县令七年,总共上交赋税八、九两银子,新上任的广西布政使开始还怀疑于成龙贪污。在知道了他的清廉与才干之后,就保举他做当地的“卓异”,改任四川合州刺史。消息传出,罗城人民哭送几十里,有一位眇目(盲了一只眼睛)的人要求送他到合州,说:“怕你路费不够,我用相命看风水的钱助尔!”而当地的百姓更是挡住他的去路,目送他离去的时候还大喊:“公今去,我侪无天矣!”

这句话很难翻译成白话文,如果按照意思来解释,那就是“你走了,我们的天塌了,以后可怎么办啊?”诚然,百姓好不容易遇到这样的清官,怎么舍得让他离去呢?可怜百姓们心中的愿望,只是自己的父母官是清官而已。可是他们不知道清正廉洁正是做官的本分!而皇帝正是利用了百姓的这一心理,发现清官,树立样板,给百姓以希望。

四川遭战乱最久,人口锐减为全国之首。于成龙赴任的合州包括三属县,只有丁口百余人,正赋14两,而衙门的各种供役、需索使百姓繁重不支。

目睹地方荒残,于成龙确定以招抚百姓为急务,他首先革除宿弊,严禁官吏勒索百姓。于知州严格规定了只要已经占了地的,后来的不许争议的原则。同时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并亲自为他们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于成龙首任罗城,是他清正廉洁的开始。此后,他一路做官,一路清廉。我们从百姓对他的称谓也可以感受到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在合州任上其长子廷冀前来探望,临别时于成龙没有礼金相送,只有一只鸭子分与儿子一半,从此他便被称为“于半鸭”。当然,合州人民还称他为“于青天”。后来到了黄州任上,于成龙以糠粥为食,又被叫做“于糠粥”。1682年,他任两江总督,工作到深夜饥饿的时候想煮碗稀饭,米罐却常是空的,此事传出去之后,人们又叫他“无米总督”。

从这些生动而诙谐的称呼里,可以看出百姓对他的信任和爱戴,也可看出他在担任地方官时的清廉。

于成龙在黄州府(今湖北黄州市)任同知四年,任知府四年。这里着重叙述他的两件事。

一是治盗省讼。“盗”成为清初一大社会问题。在黄州府岐亭镇一带,盗贼甚至白昼劫路伤命,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

于成龙上任之初,即以郡丞身份坐镇岐亭治盗。为了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他总是亲自访察。老先生不怕掉脑袋,以“微行”的方式,扮成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从而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

对待案犯他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称。

他铁面无私,头脑敏锐而细心,善于从一些常人忽视的细节上发现问题的症结。他上任之后,解决了许多地方上发生的重大疑案、悬案,使错案得到平反,从而被百姓呼为“于青天”,民间还流传着“鬼有冤枉也来伸”的歌谣。

同类推荐
  • 天降大运

    天降大运

    青楼里英雄救美,谁知此女竟是大将军的刁蛮女儿!茶社里卖弄文采,无意间调戏公主!却不想由此名震京华,权倾朝野…21世纪好男儿能否玩转后宫,坐拥群美,指点江山?
  • 三国之争天下

    三国之争天下

    “我有太平要术。”“这个就是恶魔法典啊!召唤尸体作战,无往不利。”“某得我孙家祖传神书,孙子兵法。”“哎呀,对方有骑兵突击,快闪。三十六计,风驰电掣。”“大哥,我要不行了。二弟,以后河东,就交给贤弟你了。”“哥哥不用怕,我有青囊书,起来吧我的勇士。”“为你而战我的女士。”奇术妙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分分钟统一天下,秒秒钟一统全国。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我还真好意思了。
  • 明末大丞相

    明末大丞相

    明末江南,大明的命脉所在,全球最繁华富裕。江南,就是我的根据地。不当草寇不当兵,以商人的身份走出一条新路。培养萝莉柳如是,做超越吕不韦的大商人。
  • 御用狼君

    御用狼君

    不缺红颜花解语;不屑称量天下卿;不是天子,却受群臣跪迎;不是君子,却得万世美名;
  • 大宋帝国之帝国争霸

    大宋帝国之帝国争霸

    万里江山锦绣,铮铮铁骨男儿。英雄何处能觅,泊船万里东吴。燕舞榭莺歌台,风流雨打风吹。凄凄斜阳草树,寻常粉墙巷陌。金戈铁马驰骋,气吞万里如虎。四个现代人身怀绝世大杀器,机缘巧合穿越至北宋,从开始置身事外到完全融入这个时代,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又匪夷所思的故事。为了保家卫国抵抗外敌,好男儿沙场点兵,关山万里突进,掀起腥风血雨,复我汉唐雄风。
热门推荐
  • 修道之旅

    修道之旅

    我不想再说什么了,一看收藏有点发晕,你们说我什么都好,新书一本《小小夫妻闯大唐》,写作也要混饭吃呀
  • 情迷萌夫:玩转巅峰BOSS

    情迷萌夫:玩转巅峰BOSS

    穿越之后不是应该得了金手指,纵横四海,神挡杀神,后宫成群?为毛她只有一个收费的某宝购物网站,身边还有一遇到危险比谁都跑得快的胖子以及一根本就不会唱歌的流浪歌手?翌日,某丛林遇到怪物!某胖子:“快,快跑……”某歌手:“不用跑,要淡定,看我高歌一曲……”“……”某女仰天长啸:“老天,就算你不给我一个牛X的金手指,你也不用将这两个累赘交给我吧……”
  • EXO之残光

    EXO之残光

    我在黑暗中垂死挣扎,当我接受现实不再挣扎安静接受一切的时候,突然我所处的无尽黑暗破了一道口子,我看到了一抹残光,那里有个人背着光看着我,我突然意识到,我不该放弃,我继续痛苦但又充满着无尽希望的日子,知道那一天,那抹残光突然消失了,我知道,他走了,不会再回来了,我再次被无尽的黑暗吞噬,我放弃了,闭上了眼。----??
  • 恋上腹黑真命天子

    恋上腹黑真命天子

    在皇宫里她是聪明机智的唐沐姿,在燕珺的别院里她就成为了捣蛋的开心果。为了替养父洗清罪名,她陷入一场组织有序的阴谋之中,失踪的尸体,神秘莫测的黑衣人,让她焦头烂额。阴谋与爱情同时上演,是你,会如何抉择?
  • 千万别这么爱

    千万别这么爱

    本书通过大量反面的实例,呈现了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包括爱情观、婚姻观、夫妻相处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形形色色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我们不能决定自己在何时何地以及何种情况下寻找到爱情,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决定自己是否能够把握住一份已经到手的爱情,只要我们学会怎样去爱。本书的观点十分符合时代的节拍,所以读来亲近又自然;没有大量的华丽辞藻的堆砌,让本书显得质朴又亲切;此外,作者巧妙的写作技巧又使作品虽带有劝诫的性质,却毫无说教的色彩,使人读来倍感轻松。现在请翻开这本书,让我们领略爱的真谛。
  • 帝宠:第一皇后

    帝宠:第一皇后

    有三国的军事割据局面,也有汉朝时代的忠贞坚忍,一次次战役让她的名字传遍整个契丹,让辽国数十年不能南侵,给大宋和西夏诸国多年的和平,这份功劳是巨大的,她用一个人的才华,改写了历史。
  • 魂破八荒

    魂破八荒

    八荒横空出世斩屠龙,天琼玉龍宝丹横出世。唯快不破热血好男儿,升级打怪竞相逞英豪。绝世倾城骄人美少女,欲知后事美文爽文见。八荒世界的等级按照凡人八段,一等星魂,二等星魂,三等星魂,四等星魂和八大荒魄,三大散仙,三大太上仙人来划分。这个世界是灵技魂技的时代,充满着热血与血腥的时代。因为一直有你,不断努力下去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在这里,无论是一个时代,还是一段奇缘,又或是一处半壁残垣,一处古墓深山,他们都是中华五千年瑰丽诗篇的组成部分,在为世人呈现奇趣剧目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数难以道清说明的历史谜题。时人皆知,越是悠远的历史脉络,越是广大的土地山河,因为难以处处照看,细细研究,所以才越发显得像谜一样,令人观之心生乐趣,想要拆解其中疑窦。中国的历史就是如此害羞,不轻易揭开自己的层层面纱,叫人想要探个究竟。
  • 霸宠娇妻:这个总裁有点冷

    霸宠娇妻:这个总裁有点冷

    “做我的女人。”他扔下三千万,再把她扔进大床,夺走了她的贞洁。再见面时,她被继母羞辱,被父亲掌掴,生活艰难,他从背后伸手将她揽进怀里:“我睡过的,就是我的女人。你们任何人欺负她,就是与我为敌。”他给她最好的条件,将她捧在手心,无限宠爱。然而,当他得知她的心里还有另外一个男人时,他用最残酷的方式告诉她:“我能拉你出火坑,也能再次推你入火坑!”
  • 观我生(布谷鸟原创小说系列)

    观我生(布谷鸟原创小说系列)

    鲍贝编著的《观我生》是一部描写孤独、轮回和自我救赎的小说。“我”摆脱不了一只反复出现的梦境,为了寻找失去的那一段记忆,踏上一段自我寻找与自我发现的旅途。“我”从杭州出发,途经拉萨、 尼泊尔,最终到达不丹。在途中,邂逅藏传佛教徒,他和他的几个朋友到底犯下了什么不可饶恕之罪,要 历尽千辛万苦跑到不丹去圆寂和自尽?《观我生》围绕这个线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