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96100000031

第31章 后物欲时代道德教育路径之(8)

美育的社会环境的营造就是要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散发出自然的、亲切又带有生活气息的美。以饮食为例。从古代开始,饮食就不仅是适应人为了活命的生物性的需要,而且也是适应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饮食是一种文化,它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到生活方式,从社会风气到社会心态)紧密联系,包含有历史的、审美的意蕴。如老北京的饮食文化:“由精益求精的谭家菜,到恩承居的茵陈蒿,到砂锅居的猪全席、全聚德的烤鸭、烤肉宛的烤肉,再到穆家寨的炒疙瘩,还有驴肉、爆肚、驴打滚、糖葫芦、酸梅汤、奶饽饽、奶乌他、萨其马”,还有“热豆汁、涮羊肉、茯苓饼、豌豆黄、奶酪、灌肠、炒肝儿,冬天夜半叫卖的冻梨、心里美……”“求之他处,何可复得?”老北京的饮食文化构成了一个韵味悠长的意象世界。王德威:《北京梦华录》,载《读书》,2004年第1期。

今天在我们的饮食中,从总体来说是非常丰富的,餐饮业也非常发达,但在丰富的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瘦肉精、三聚氰氨、地沟油。普通人对饮食安全担惊受怕,又如何去体会那份放心与美感?

(3)构建有尊严、有力量的文艺批评来抵制文艺创作中的平庸和低俗

在文化建设中,文艺批评担负着引导文艺创作、培养受众鉴赏能力、提升人民群众审美趣味的光荣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文艺批评勇担重任,发出强有力的声音,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惟其如此,文艺批评自身也才能够走出困境,摆脱目前绵软乏力的困顿状态,重获生机与尊严。

文学艺术的发展能否保持健康良性的态势,文艺创作和生产能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文艺批评攸关系之。正确而有力量的文艺批评,往往观点鲜明、立场坚定、是非明确,它犹如迷雾中的一盏明灯,给作家艺术家和读者以正确的指引,甚至决定着一个时期文艺发展的走向。

一个伟大文学时代的生成,不仅需要广大作家的努力,更离不开广大批评家的积极参与和坚守。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同样不乏这样的例子。在批评的召唤和指引下,当代文坛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成为20世纪80年代蔚为壮观的文学现象,并对其后文学创作表现领域的转移以及审美空间的拓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与之相比,今天的文艺批评则显得过于绵软乏力,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文艺批评的作用力、影响力日渐萎缩,甚至沦落到自说自话、少人问津的地步,与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是这个时代不需要文艺批评了吗?不是。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文艺批评。

今天的文艺创作与生产所呈现出来的活跃状态及其纷繁复杂程度是空前的,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问题更是全新的,这些都亟须文艺批评给予理论上的阐释和清理,予以规范和引导。同时,面对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文艺产品,人民群众如何甄别、选择?如何抵御各种不良诱惑?如何给自己补充健康的精神食粮?这也需要文艺批评因势利导、指点迷津。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事关文化建设的旗帜和灵魂,体现着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如何加强思想引导,推动文艺作品推陈出新、不断进步,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推动文艺界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好文艺评论和文艺批评。由此可见,时代已经赋予了文艺批评更加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文艺批评如何不辱使命,摆脱当前的无力状态,真正成为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重要力量,切实推动文化产业振兴,展示出它独特的学科优势和社会功能,这是摆在所有文艺批评家面前的重大课题。

当然,我们对文艺批评“力量”的呼唤,并不是要制造文艺批评的“话语霸权”,对批评力量的建构必须具有清醒而理性的认识。

总体而言,真正有力量的批评,应该表现为对文坛正义的维护、对偏离文艺发展正确方向的错误取向的匡正,能够真正为人民群众的文艺接受和文化消费服务。这是对文艺批评基本功能和效用的坚守。否则,文艺批评无论表现得多么强大,其力量都只能是“伪力量”。

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我们的批评似乎也很有力量,甚至掌握着文坛的生杀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一篇批评文章将一个作家打入冷宫,甚至令一个作家锒铛入狱者并不罕见。但是,这样的批评所倚仗的并不是批评本身的力量,而是来自特殊时期的政治外力。今天,凭借“扣帽子”和“打棍子”建立批评威仪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某些“酷评家”的笔下仍然留有这股遗风,行文夹枪带棒,虎虎生风,甚至用谩骂和攻击代替了理性分析。这样的批评当然不会为文艺家所接受,人民群众也不屑视之。当然,一味无原则的表扬称颂也不是批评的要义,也成就不了有力量的批评。某些批评家为了讨文艺家欢心,极尽能事地唱赞歌,甘做文艺家的“吹鼓手”,批评家变成了表扬家,这同样不足取。

批评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判断,面对良莠不齐、取向各异的文艺作品,当几乎所有判断都沦为表扬的时候,批评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更遑论批评的力量。在某些批评家看来,也许只有唱赞歌的批评才能为文艺家所接受,殊不知,这恰恰是对批评价值的解构。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家,不但善于接受表扬,更应该善于接受批评,因为唯有批评,唯有“逆耳忠言”才会帮助他突破既往,取得更大进步。对文艺创作而言,批评的力量不在于表扬还是批评,而在于能否直击要害,能否切中肯綮地指出作品的成就和不足、优长和缺失,推动文艺创作向前发展。

(4)坚持大众传媒的文化自觉,防止过度娱乐化

时下,大众传媒的过度娱乐化、低俗化是人们的普遍感受。对人们的审美品位和格调带来负面影响。对此,必须进行改革和引导。问题是如何改革?大众传媒过度娱乐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广告收益。本来就文化素养不高的中国电视业,大多以所谓“央视索福瑞收视指数”和“尼尔森收视指数”为衡量节目优劣的唯一尺度,由此导致中国电视文化含量急剧下降,成为率先实现自我沙漠化的文化行业。

所谓收视率指数,通常使用“人员测量仪法”,即样本家庭的每个成员看电视时必须按下手控器按钮,而测量仪会储存该信息,并通过话线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但它的样本数量如此低下(一般在1000户以下),概率分布如此狭隘,根本无法描述数亿电视观众的实际观看状态,更何况,衡量节目优劣的标准是多元的,它必须兼顾频道、时段、节目类别等影响收视率的因素,尊重专家和公众对节目的评价以及测算节目投入产出状况等,由此组合成判断节目优劣的科学依据。这个复杂的评估系统,又岂能被形迹可疑的“收视率指数”所独断?但令人不安的是,恰恰就是这种畸形的评判模式,成为中国电视最严酷的文化杀手。

电视界流传的一则关于伪收视率的笑话,讲述者是国家广电总局的官员。他称山东某台一栏目已停播3个月,但收视调查公司却浑然不知,继续提供该栏目的收视率,其收视率甚至高达30%。尽管这种闹剧至今层出不穷,却不能动摇各地电视台“唯收视率主义”的强硬立场。

中国电视业的“唯收视率主义”,是电视业实施文化自杀的主要工具。某些电视节目的垃圾化,由于受到收视率数据支撑,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在2005年前,中国电视业尚留有少数文化孤岛,像湖南经视“象形城市”、上海纪实频道“往事如烟”、陕西台的“开坛”栏目等;而到2006年,除了“开坛”仍在运转,其他地方台的高端文化节目,几乎都已在收视率的追杀下全军覆没。收视率“罪行录”上,又添加了新的文化“命案”。甚至像阳光卫视这样以纪录片为核心的高端电视台,也因经营上的危机,被迫数度易手。

此后,这种“唯收视率主义”又扩展到电影业,出现了“唯票房率主义”,把票房收入当作影片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这场价值灾难的结果,是中国大片日益走向低俗和无聊,跟电视一起,成为中国文化大倒退的象征。

改革的思路就是对大众传媒进行分类改革。实现公益性的广电事业和经营性的广电事业共同发展。公益性的广播电视服务由政府主导,坚持媒体的事业性质,遵循“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目的是提高公共节目质量和服务质量,使每一个公民不受身份、地域和经济状况的限制,享受到广播电视的基本服务,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和普遍需求得到真正满足。

经营性的大众传媒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其中体制改革是关键,否则经营性活动就没有市场主体,没办法做。要按照市场运作的规律来运行和发展,鼓励广播电视多样化发展,增强广播电视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当前的大众传媒的问题是:公益的投入不足,同时又想要经济效益;该市场化的又没有放开,管制过多,竞争不充分,画地为牢。这造成了我国的广播电视雷同、重复、优质节目稀少的现象。分类管理的优势在于:公益的媒体主要以质量、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品为主导。不考虑广告等经济效益。市场导向的媒体放开竞争,同时可以考虑向民间和民营开放,打造有竞争力、优势的传媒集团,实现事业与产业分开,制作与播出分离。这样做既能适应党管媒体的需要,同时又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能保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能适时地把自己做大做强。

同类推荐
  • 培养精英

    培养精英

    美国社会是由公民组成,而非由社会工程的“零件”、“螺丝钉”所构筑。教育要先塑造人,然后再谈专业,否则你不知道如何把专业技能用到人身上。
  •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本研究力求从一个阔的视角探求社会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与分析方法的框架,并且运用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中国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研究注重探索构建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框架,注重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的分析论证,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
  • 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以宏大构架、多维视野和立体思维,全面勾勒中国和谐社会视野下舆论传播的特点、模式、影响、作用,对舆论传播学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特点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系统描述、客观介绍和深刻分析,探讨当下舆论传播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以及舆论传播成功引导的方法、手段、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精的见解和观点。全书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语言简洁,涉及广阔的国际国内背景,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意义。适读对象:宣传教育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学术研究者。
  • 中国的现实与超现实

    中国的现实与超现实

    “中国的现实”即中国成长道路上的种种坎坷和怪现象。“超现实”即中国今后发展方向和如何实现改革。这是一本时政普及读物,核心为点评当今各色社会问题,专注于点评当代中国各色现象与事件,也有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解读。“把历史作为现实参考”的著名近代史专家雷颐,通过通俗的讲解、评论、分析,使读者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使政府改革的努力与期望落空,什么样的力量使某些事件像轮回一般在中国历史上反复演出。
  • 新编社会学大纲

    新编社会学大纲

    《新编社会学大纲》按照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新要求,根据作者20年的社会学概论教学经验,参加国内外同类最新和最成熟的研究成果,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集国内外业内关注的最前沿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实现了教学内容重组。全书共18章(每周1章),每章以核心核念为主导,知识点系统、清晰,构筑线索新颖,信息量大,既适应学生自学,又为课堂教学留下空间,是社会学概论的创新版。本教材既适用于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也可以用于新闻、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学。
热门推荐
  • 抗日之狙神

    抗日之狙神

    江天道扛着一顶大狙,穿越到了1941年的抗日战场,一颗子弹帮新1团干掉了鬼子的据点,也让他结识了狂放不羁的李云龙。抗日因此变得精彩,鬼子闻风丧胆,新一团所向披靡,李云龙咧着大嘴拍着江天道的肩膀说:“小道子,好样的,给老子一枪干掉山本五十六!”
  • 元洁莹禅师语录

    元洁莹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后一个风水道士

    最后一个风水道士

    我生下来就带着亡灵的诅咒,几辈子经历着坎坷的命运。寻着祖辈的足迹,我找到大江下的宝藏,我发现了八大世家灭族的秘密。我成为行走阴阳的代理人,我娶了‘地府公主’当老婆。我是一个邪气的少年,有点坏坏有点萌,这是我的故事。
  • 重生当作家

    重生当作家

    扑街写手陆羽重生网文青铜时代。但是却引发一系列变化,原本不在一个年代的大神同台竞技当所有的大神都在争夺月票榜上那一点空间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网文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加速迈入黄金时代陆羽的出现,注定要在网文界掀起一阵腥风血雨是打造中国的“漫威”,还是游戏影视动画全版权占领世界一切都在陆羽的掌握之中…………
  • 肝胆

    肝胆

    不死不休地泼命追杀,“东密”出手,难道只为那铁骨御史所遗?一册《肝胆录》中的秘密……一时间朝堂之上唇亡齿寒,江湖之中恩断义绝,群豪束手!然而……本书是《今古传奇》首席写手小椴所出的又一部侠义小说,故事围绕着铁骨御史肖愈铮留下的一部《肝胆录》展开,以一对孤儿寡母的绝望逃亡开始,以一场牵动天下的叛乱结束……其间江湖恩义与朝堂利益相互纠缠,矛盾重重……
  • 广百论本

    广百论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暗与光之歌

    暗与光之歌

    我不知道光明是什么颜色,也不明白为什么那明亮就是光。黑暗下的人们是淳朴善良的,人们充斥着对光明的幻想。可光明下的人们早已腐朽、糜烂,他们只想着让他们所谓的光明,侵蚀黑暗。……一句话简介:带着骷髅打天下。
  • 寻妖

    寻妖

    倔强人看不破红尘烦恼,听不惯俗世经营,道不尽人间愁肠。神州多少灵鬼,苍穹不尽仙魔。少年郎痴心迷茫,勘不透天地奥义,见不得人间哀伤。只苦苦追寻妖踪魔迹,也好过那冷世毒心,世态炎凉。《寻妖》,希望能带给您一个不一样的仙侠世界!
  • 寻龙问剑

    寻龙问剑

    凡间天朝上国,第一剑宗世家的最强武学唯一的传人;海外仙岛,上古剑仙门下备受关爱的门徒,前人的情谊,对手的怜惜,二位渊源颇深的少年因家族仇恨而聚首,行走江湖,畅游三界,家族的往事,身世的谜团逐渐被揭开。。。。。
  • 他们之间的故事

    他们之间的故事

    生活所给的也只是基础,然而我们却在承受过程。也许就是这样有时太在乎过程,不论结果是怎样,至少我们曾经经历过而在过后又或许我们会回头张望曾经走过的路,是值得还是后悔,也只有我们心知肚明了、自欺欺人的世界往往也只是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