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96100000011

第11章 后物欲时代的中国:现象与问题(3)

强大的学习压力并没有带来精神充实,反而使他们感到厌烦。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是感到压抑和无聊。当然这种应试的压力,是以明天的“美好生活”为借口的,为了所谓的未来成功,学校教育将儿童本该丰富多彩的生活简单化为单一的学习生活,导致儿童生活的贫血化和空壳化。不仅如此,学校中这种空壳化的生活还向学生的家庭和邻里生活扩张,使“课堂搬到了家里和居民区”,家长都成了学校的监督员,贯彻着学校使儿童生活单一化、空壳化的意志。正是这种单一化、空壳化导致不少青少年的厌学。

顾名思义,厌学就是讨厌学习,具体来说,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具体表现是学习效率低下,尽管有时候用功了,但效果不佳,并且感到学习非常枯燥,毫无兴趣;如果家长不督促,很少主动学习,不会主动地去涉及其他学习内容;一学习就觉得疲劳;要完成某一学习任务,需要家长用物质激励;常常幻想自己有多成功;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很少去弄明白到底是为什么;花在电视、电脑和娱乐上的时间比学习时间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不会提前做计划等,有的甚至一提到学习就头疼。厌学可以划分为轻度厌学、中度厌学、重度厌学。轻者,表现对上学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重者,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下面的两个案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空虚与厌学。

案例1

青少年人生困惑与超越史耀芳

张立,男,14岁,初二学生。该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经商的父母每天给他许多零用钱,用完了还可向父母要,要多少给多少。张立自述:学习完全是为了父母,自己根本不想读书,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试好坏无所谓。节假日成天闲逛,毫无目的地东游西逛,显得无聊、无事、无奈,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似乎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能够足引起兴奋的事情。没有兴趣,没有欲望,没有爱好,也没有精神,更没有目的,凡事均不关心,自己也根本不想操什么心。看到期末自己的成绩单上红灯高挂无动于衷,整天庸庸碌碌,糊糊涂涂,让自己麻痹在消极的幻想之中。他说:“我从虚无中来,将在虚无中消失。”有时他对目前这种心态也很苦恼,但木已成舟,无可奈何。

案例2

过度的物质满足使孩子失去学习动力李新玲

“我们宁可一睁眼担心公司的生意不好,也不愿像现在一样每天早上醒来就开始发愁孩子的学习。做生意可能有赔有赚,但孩子一旦对学习没了兴趣,对我们来说可就是赔一生了。”梁女士最近像个祥林嫂似的,类似的话一遍遍向别人说起。

她的孩子今年中考,但学习起来就像给别人学的,大人盯得紧就看两眼,不盯就玩自己的。不是发短信、看电视,就是上网聊天。考试前,儿子有时也知道着急,但光着急不用功。

“这和我从小对孩子的教育有关,从小他几乎是要什么给什么,人长大了,可是对什么似乎都没欲望了。”梁女士的唠叨经常会加上这样的自责。

没得到一支笔的奖励,家长为了安慰孩子买来十支

梁女士的儿子小宇从小是个宠儿。无论是在爷爷奶奶家、还是在姥姥姥爷家,他都是第三代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还没出生时,他就受到所有人的关注。出生后,玩具、零食、漂亮衣服,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刚开始时,甚至是全家人比着给他买东西,今天这个亲戚下班带回一个好玩的,明天又有人带好吃的来。

梁女士和丈夫也是尽自己所能给他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我们是从物质短缺时期过来的,不想让孩子受什么委屈。看到别的小孩有,而他没有,我们心里就难受。”梁女士记得,刚上小学时,有一次班里评小红花,奖励是一支铅笔,小宇因为有一次忘带作业没有得到,哭着回家。梁女士看到孩子哭得伤心,竟然立刻出去买来10支。

就这样,家里所有的人都记得这个孩子小时候的优点:“从来不像有的小孩一样撒泼,不给买什么就大闹,他从不哭闹要什么。”后来小宇想起来,这是因为那时候家里人多,自己想要什么,这个人不给,别人可能就会偷偷买回,自己没有必要再去哭闹。“这道理我很小就悟出来了。”小宇想起这些,还觉得自己挺聪明的。

慢慢的,父母也发现这样下去不行,想要什么东西不用费劲就能得到,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不利。他们想过改变一下教育方法,可根本行不通。

有一次小宇想要一个MP3播放器,小姨主动说,你要是期末考好了,我就给你买一个。考试成绩出来了,小宇考得一塌糊涂。但是小姨第二天还是拿来一个精美的MP3。而条件则改成“这次就算了,下次一定考好”。

“看到小孩想要什么却得不到的那种眼神,我就心软了。”小姨的这种心软,是全家人的通病,也一直持续了十几年。

后来,梁女士和丈夫一起做生意,家里经济条件更好了。车子好,房子也好。从小宇上小学开始,就是父母用车接送,这在汽车还不普及时,很让别的同学羡慕。

一开始物质激励对小宇学习还能起一定作用,考不好,他也觉得难为情。可到后来,考得好时有奖励,考得不好惩罚也从不兑现。物质与学习,在什么条件下都是对等的,学习对于小宇成了无所谓的事。

小宇的成绩一直不好。小升初时,只考了B级,这样的成绩只能上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学。几乎是全家总动员,通过很硬的关系,小宇上了区里最好的中学。

“我们怎么跟小宇比,每天高级车接送,成绩不好还能上好中学。”这是同学的话,小宇也这样认为。

失去竞争力,反而拿别人的失败来安慰自己

就这样小宇到了一所非常好的中学,但他的成绩根本不能和大部分凭分数考进来的同学相比,一个学期后,他很难逃脱成绩垫底的厄运。小宇的父母意识到这样下去这个孩子就完了,没办法又把他转到了一所很普通的学校。之后,父母对于小宇的学习盯得更紧了,但小宇根本提不起兴趣来。

今年过年时,本来没有达到考试要求的小宇像往年一样,所有提前制定的惩罚和奖励都去了爪哇国,谁也不提当时“要是考试都及格了,就买NIKE鞋,否则不买”的约定。

为了买到中意的最新款,他和妈妈跑了好几个商店。父母和他商量买一双李宁牌的怎么样,这个牌子最近有许多新样子很好看。但小宇坚决不同意:“不要!现在我们班最差的也穿乔丹。”

要中考了,可小宇没有一点紧迫感。他总在幻想:“我要是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又怎么样?还不像我表姐一样。”

表姐小时候成绩一直非常好,高考时发挥失常,只考上一所市属大学。毕业时,表姐找了几份工作,都不满意,后来除了公务员,什么工作都看不上,可又不幸做了公务员考试的“炮灰”。最近,她就在家里待着,不想去找工作,理由是给别人打工没意思,挣的钱还不如现在父母给自己的零用钱多。

小宇感到自己在学习方面没有竞争力了,就经常自我安慰说:“按我的成绩,以后最多考一所二本大学,之后就会像我表姐一样,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那我现在努力什么呀?”

物质上的富足,让小宇不知道精神上的追求在哪里。也没有明确的爱好,更不知今后自己能干什么。

“我爸爸当时念书,是为了上大学,在城市里找一份好工作,不用在农村种地;我的爸爸妈妈努力办公司,是为了买房买车,现在我们都有了,那我努力是为了什么?”

其实个子高高的小宇还是一个很好的孩子,也知道心疼父母,可就是在学习上一点动力都没有。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2月17日

空虚与厌学不仅广泛存在于中小学,而且普遍存在于大学之中。据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发布的《2007年首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调查》调查对象包括24所北京地区高校的3366名老师和16591名学生。调查得出的数据表明:“有52.6%的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中,该比例分别为42.7%和60.3%。”

此次调查发现,逃课、不按时完成作业、休闲娱乐时间大量挤占学习时间、考试挂科等厌学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大学生中,认为自己“本学期出勤率在90%以上”的只有76.3%,21.8%的大学生有1—2门课不及格,有3—5门不及格的占4.8%,还有2.3%的学生有5门以上不及格。

大学生厌学之所以多。一是动力缺乏。中学学习目标明确,上大学后中学目标达到了,而新的目标还较模糊、遥远,加上没有应试的压力,没有家长、老师的“苦苦相逼”,于是不少同学自认为成了无拘无束的自由人。二是不知如何学。中学学习方法简单,就是做题应考,进了大学不知该怎样查找资料、做实验,一句话:没有主动、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三是社会对教育的功利化评价,不少学生觉得怎么能快些挣钱才是最重要,一些偏理论和研究性的学科,学生因为感觉学完后对增加就业技能没有直接帮助,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即使学得好,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有好前程;反之,学得不好,混日子有关系也可以有好工作,干脆都混日子得了。加上大学生空余时间多,自由活动多,外界的诱惑多,管理又相对宽松。所以逃课、厌学、混日子的学生不少。

(二)沉迷网络

在中国青少年为了摆脱空虚厌学,一个重要或主要的途径就是上网和网络游戏。“由于现代社会节奏非常快,家长、教师通常过分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与他们思想、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两代人之间的隔膜普遍存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青少年常常感到压抑,于是网络便成为一个很好的宣泄渠道。”张潮:《网络成瘾——一种新的心理障碍》,载《中国学校卫生》,2003年第5期。

据调查,现在进网吧的大学生、中小学生约占70%,学校周边地区可达90%,其中未成年人约有20%。另据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3000名大学生、中小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热衷聊天室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光明日报》2002年1月25日。北京市中小学上网比例调查,上网者占813%,居全国首位。年级越高,上网比例越高(小学生67.3%、中学生73.7%、高中生97.7%)。上网地点,第一是家里(66.1%),第二是网吧(18.7%),第三是学校(17.5%)。而充斥在网吧中的游戏软件,严重地伤害了孩子们幼小和纯洁的心灵。《团结报》2002年2月28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参见:http://it.sohu.com/upload/cnnic19.doc.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其中网民中以18岁以下及18—24岁所占比例较大,其中18岁以下占27%,18—24岁占20%,合占接近一半的网民数量,可见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调查结果还显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为15.9小时,其中青少年(6—17岁)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2.8小时。在职业方面,网民中学生的比例仍为最高,达到了32.3%。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青少年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网民的重要构成部分,这种形势的急剧变化对于学校传统德育的适宜性提出了挑战。

尽管,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生活愈益便利,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腐蚀青少年的心灵、阻碍其身心健全发展的因素却比比皆是:网吧成为最前卫的文化消费场所,是对青少年最具诱惑力的“新新人类”的诞生地;网络游戏成为青少年欲罢不能的“精神食粮”;网上“红灯区”可能成为少男少女的陷阱;网上聊天可能成为婚外感情的宣泄空间;网络文章,可能成为侵犯作者知识产权的危险地带……而扑朔迷离的网络信息,更让青少年难以一一识别。网络使青少年能够突破传统媒体对“青少年不宜”信息的限制,孩子可以接触大量不良文化信息,以往所强调的“正面宣传”、“突出主旋律”的传播原则因此受到了挑战,这对社会的正面道德引导十分不利。在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中,危害性最大的是潜伏着各种有毒文化:一是具有消极意识形态作用的网络“黑色文化”;二是渲染色情、暴力的网络“色情文化”、“暴力文化”,都给网民带来各种消极影响,甚至使有些人因网络走上堕落甚至犯罪道路。如今,青少年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不能自拔,其中也有不少人因患上“病理性网瘾”而引发恶性事件。

下面一案例就是这样的:

2003年12月,河北省南宫市一位15岁少年因沉迷网吧不能自拔,精神极度空虚,服用大量安定药以减轻痛苦,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竟亲手将自己的母亲杀死。

2003年12月22日上午,小凯(化名)因服用过量安定药被其父送到医院治疗,经过治疗后,小凯中午回到家里入睡。下午4时许,小凯醒来时,母亲陈俊娥正在屋内打扫卫生。据小凯的口供,他看到母亲“头发长长的,耳朵大大的,红鼻子耷拉着,像个魔鬼”,遂拿起床头的白蜡杆朝母亲头部猛击。母亲跑到院子里,小凯追出来后,又用泥砖击打其母头部,最后用利器在其母腹部刺了12下,造成其母当场死亡。

同类推荐
  • 悦读MOOK(第十一卷)

    悦读MOOK(第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近些年来,许多中小学校在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作出“314”总体部署,强调要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因此,九龙坡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 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志:理论与实务指南

    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志:理论与实务指南

    罐装技术尽管在野蛮的战争背景中生成,但这种技术的出现却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于是,我们便一度生活在“罐装”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地享用几乎所有经过防腐处理的食品和饮料,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地欣赏那些能够永久“储存”的各种艺术品。但是,在人们享受着“罐装”技术的泛化所带来的无限便利的同时,却逐渐发现原来这些被封装起来的食物都已失去了原初的味道和色彩,那些鲜活的或朴素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远去。
  •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充分关注时代主题,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在全球多元视野中寻求学术话题,传播学专家与您一起,阐释社会巨变,建构认同体系,寻找传播学的中国问题。
  •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热门推荐
  • 我的爱情不是故事

    我的爱情不是故事

    在我眼里,人生的爱情有两种,第一次爱情,第二次爱情…而我早早的失去了第一次爱情。这短暂的爱情里,一段白天,一段黑夜…白天里有晨曦,有骄日,有夕阳……而在黑夜里,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我们苦苦相望,却擦身而过……在这里想写下自己的爱情,祭奠回不去的青春
  • 人间泪

    人间泪

    明轩一个出生不久就在冬天寒冷的夜晚,抛弃在孤儿院门前的大树下,被路过的一个老乞丐遇到,原本明轩以为自己可以安静的和老乞丐一起生活下去,可没有想到的事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老乞丐也离开了明轩,更加让人没有让人想到的事情,明轩竟然检查出自己有白血病,更加意想不到的事情,明轩的血型竟然是熊猫血……
  • 杰出青少年的学习力训练

    杰出青少年的学习力训练

    弹奏一首动听的乐曲,需要训练;写得一手好字,需要训练;说得一口流利的外语,需要训练;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运动员,需要训练……提高我们的学习力,同样需要训练。学习力就是能帮助一个人更快更好学习一切的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学习力是可以提高的。那么,杰出青少年的学习能力是怎样进行调练,让自己走向卓越呢?相信大家在《杰出青少年的学习力训练》中能够找到答案。
  • 守护与抗争

    守护与抗争

    农村出生的未末,在灰暗的童年中小心守护脆弱的生命……
  • 店员培训必备手册

    店员培训必备手册

    通常来讲,顾客到你的店铺去购买产品或者去享受服务,他们首先关注的往往并不是产品或所提供的服务本身,他们首先关注的是你的人,也就是你这个店铺的店员,随后他们才会决定是否要消费。这是因为顾客只有先对店员产生了好感,然后才会去喜欢你的产品和服务。而店员的专业服务水准,是能否在这个环节上打动顾客的关键点所在。
  • 伏魔降妖传

    伏魔降妖传

    吴大屌本想找个像张小桃那样的女子,结婚生仔。守着老爹,一起过着小日子。N年后,等自己老爹蹬腿了,孩子也长大了。估计自己也老了。他呢,也就像老爹那样,嘴巴叼着旱烟,蹲在村口和儿时的发小,下下棋、吹吹牛。可命运有时候并不按自己想的那条路线走!吴大屌一次又一次的被老天爷逼的无路可走。往前走也许是英雄又或者是傻逼,但后退一步肯定是狗熊。每当想要放弃的时候,吴大屌总会想起他爹临终留下的六个字:不要怕,不要悔。各位书友且看从农村杀出的泥腿子如何玩转六界…
  • 奔马

    奔马

    黄豆芽向往能骑在马背上奔跑,他冒着被父亲打骂的危险以自家的西瓜作为交换,向牧马的伙伴换取骑马的机会,当愿望终于实现时结尾一句“我不会骑”却让梦想在现实束缚下走向无奈。
  • 家常营养靓汤

    家常营养靓汤

    餐桌上有碗热气腾腾的鲜汤,常使人垂涎欲滴,特别是在冬春季,汤既能助人取暖,又能使人的胃口大开。
  • 最受感动的中华智慧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最受感动的中华智慧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最受感动的中华智慧故事》汇集百种人生感悟,每一篇故事都将人生哲理以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精辟独到的智慧点评,更是直抵心灵深处。这里有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美德故事,有发人深省的智慧故事,有在成长路上给您动力的励志故事,有触动人心灵的亲情故事。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