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14700000043

第43章 参考文献(3)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

〔40〕参见王炳书,《实践理性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41〕方军,《论人格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哲学研究》,1992年,第8期,第3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3页

〔43〕吴卫东,《论当代社会生活的意义——人的生存质量说之二》,《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8页

〔44〕王双桥,《人学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78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6页

〔46〕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96页

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I,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4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6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6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7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页

〔16〕《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92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2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19〕转录自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406页

〔20〕〔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22〕袁贵仁,《人的哲学》,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297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页

〔24〕《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7页

〔25〕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05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页

〔27〕王双桥,《人学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28〕刘敬鲁,《人、社会、文化——时代变革的思想之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页

〔29〕〔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72年,第154页

〔31〕同上,第458页

〔32〕同上,第443页

〔33〕参见邬焜,《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2页

〔34〕参见徐梦秋,《融贯形上形下二界以道御学御术御器御万物——再谈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81页

〔35〕邬焜,《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25页

〔37〕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页

〔38〕同上,第89页

〔3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47页

〔40〕同上,第460页

〔41〕同上,第515页

〔42〕转引自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99页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5页

〔44〕同上,第234页

〔45〕同上,第243页

〔46〕同上,第244页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3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4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4页

〔50〕同上,第108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

〔52〕转引自张和平,戴春勤,《一代哲学巨人的足迹:马尔库塞哲学思想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53〕张品兴,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226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55〕王炳书,《实践理性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3—54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7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页

〔58〕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15页

〔59〕王炳书,《实践理性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4页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页

〔61〕萨特,《存在与虚无》,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05页

〔62〕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15页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79页

〔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3页

〔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3页

〔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72页

〔67〕《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00页

〔68〕王双桥,《人学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5页

〔69〕戴埃,《你的误区》,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年,第41页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6页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2页

〔72〕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73〕陈章亮,胡近,张玉瑜,《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执政兴国面临重大问题的思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130页

〔74〕同上,第137页

〔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62页

〔76〕王双桥,《人学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5页

〔77〕张和平,《‘异化’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概念——试析马尔库塞、弗洛姆的‘异化’观》,《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52页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3—94页

〔79〕同上,第94页

〔8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8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3页

〔82〕参见徐春,《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辩析》,《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35页

〔83〕参见毛世英,《消费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冲突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第43页

十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19—420页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33页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29页

〔7〕同上,第131页

〔8〕同上,第129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7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75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08页

〔14〕同上,第24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8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5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页

〔19〕叶险明,《论知识经济与‘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间关系的复杂性》,《哲学动态》,2006年,第1期,第9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页

〔21〕同上,第41页

〔22〕同上,第39—40页

〔23〕同上,第39页

〔24〕〔25〕同上,第42页

〔26〕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

〔27〕转引自张世鹏,《什么上全球化?》,《欧洲》,第2000年,第1期,第5页

〔28〕同上,第6页

〔29〕参见文军,《西方多学科视野下的全球化概念考评》,《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45页

〔30〕转引自张世鹏,《什么上全球化?》,《欧洲》,2000年,第1期,第8页

〔31〕同上,第9页

〔32〕蔡拓,《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南开学报》(哲学版)1999年,第6期,第55页

〔33〕参见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38页

〔34〕罗伯特·塞缪而逊,《全球化的利弊——为不断发展的市场提供巨大的潜力,但也有风险》,(美)《国际先驱论坛报》,2000年1月14日

〔35〕李伦,《鼠标下的德性》,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终论参考文献:

〔1〕陈章亮主编,《社会发展与价值观》,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2页

〔2〕边沁,《政府片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15页

〔3〕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2页

〔4〕布可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6页

〔5〕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6〕参见赖金良,《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17页

〔7〕同上,第18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I,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26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79页

〔10〕陈章亮主编,《社会发展与价值观》,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3页

〔12〕参见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15—217页

〔13〕陈章亮主编,《社会发展与价值观》,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66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0页

〔15〕陈章亮主编,《社会发展与价值观》,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8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7页

〔17〕同上,第51页

〔18〕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46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5页

〔20〕《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68页

〔22〕陈力军,张学军,《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105页

〔23〕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52页

〔24〕〔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43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97页

〔27〕《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20页

〔28〕罗素,《权力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3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2页

〔30〕冯平,《重建价值哲学》,《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7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43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0页

〔33〕同上,第39页

〔34〕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61页

〔35〕同上,第356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9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6页

〔38〕《列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97页

同类推荐
  • 中国选举制度改革

    中国选举制度改革

    中国选举制度的改革已经在农村、城市社区、乡镇和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中展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在人大选举政府官员的改革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变化。这些都表明,进一步推动中国选举制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是抓紧时机从法律、制度层面推动中国选举制度改革的时候了。从这样的考虑出发,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深一步的研究,就选举制度的改革提出比较详细的意见和进一步改革的想法。
  • 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

    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

    不论你的政见如何,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九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不过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然而,如今它已是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并且深度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当初是怎样诞生,成为一个众所关注的话题。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本书作者以“地利优势”,在沪作了长时间细致采访,又专程赴北京及嘉兴南湖访问,历经十余年考证,以客观的笔调,创新的“T”字型结构,即既以写横剖面为主──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断代史,也写纵剖面──中共“一大”代表们的后来命运。
  •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背面设计在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以人的解放为红线重新阐释了唯物史观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及其主要内容。人的解放规律实质上就是人的活动发展规律,而唯物史观就是人的活动规律。从理论的本质来看,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的解放的一般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特殊理论,二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 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

    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

    本书从新工人群体微观的故事引导我们走向社会结构层次的总体把握。中国经济的崛起造就了一个新的群体,这就是新工人群体,我们通常称之为打工群体。两亿多的打工者从农村来到城市,本书通过一百多个访谈故事来反映他/她们在城市待不下、却也回不去农村的迷失状态。本书强调,迷失是崛起的前奏,中国新工人的主体意识正在觉醒。中国新工人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 大博弈:中国的“太极”与美国的“拳击”

    大博弈:中国的“太极”与美国的“拳击”

    中美两国之间尽管有些纠葛,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分歧,但归根到底中美关系是要好起来才行。这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中国威胁不了美国,美国不应该把中国当作威胁自己的对手。
热门推荐
  • 惊魂一路

    惊魂一路

    原本平凡的五个人,他们在逆境中成长,每个人都拥有着不同的本领,他们一起与妖魔斗争,侦破着一件件超出科学范围内的离奇任务。是什么令他们走到一起?他们又拥有着怎样神秘的身世?答案将会在文章里一一揭晓。他们相濡以沫,他们一路相互搀扶着走在这伏魔之路,他们的情谊究竟能走多久?千年冰封的缘分,在爱与恨的深渊里,在命与死的夹缝中,他将何去何从?前世姻缘孽,今生定结离。惊魂一路!曲折一生!伏魔路,非比寻常。
  • 旧时光里的少年

    旧时光里的少年

    那一年,我们心愿许的无限大;那一年,我们义无反顾;那一年,我们哭着笑着;那一年的爱情、友情、亲情,以及闪闪发光的梦想。
  • 大众创新座右铭

    大众创新座右铭

    本书都是中外伟人、名人关于创新的论述。本书分为四篇。第一是创新基础篇。第二是创新思维篇。第三是创新方法篇。第四是创新实践篇。
  • 都市之仙武传奇

    都市之仙武传奇

    他是地下世界的王者、他是隐藏在都市的玄者、他是至尊门的无上传人,他回归都市,本想平平淡淡的体验生活,奈何,各色美女接踵而来,冷艳女总裁、霸道警花、温柔的少妇、可爱动人的校花、修行界的魔女,清纯无瑕的仙女...各色各样的美女让他应付不暇。他以无上仙武横扫天下,无数天骄在他的脚下颤抖,美女怀中抱,谱写传奇之章。
  • 网游之龙人道士

    网游之龙人道士

    网络中,真真假假无定论。游戏里,孰弱孰强难自知。盛世大国日渐强。人才辈出。华容下,英雄难过美人关。道志同,兄弟齐心创天地。士知己,默然支持无怨悔。幸运的玩家,兄弟间的真情,火暴的攻城战,数不尽的职业,极品BOSS,看我如何以中华道士力挽狂澜,征服世界。
  •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命运的问题,探究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因缘,探究人的欲望与牵挂。人如何可以心无挂碍地坦然面对。满遭损,谦受益,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大道理。本性禅师在这一册中,举了很多现实中的案例,说明一些禅学大道理。
  • 重生之天生丽质

    重生之天生丽质

    叶暖在十八岁第一次见到夏川时就对他一见钟情十年间情感纠葛不清,不断的分手又复合。在演艺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叶暖毫不犹豫的息影嫁给夏川,用尽十年去爱他,最后的结果却是两人离婚,眼睁睁的看着他回到了他的前女友身边。再一次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回到了十八岁,既然能重活一次她绝不重蹈覆辙,重拾事业,远离渣男!
  • 傻王爷的笨王妃

    傻王爷的笨王妃

    穿越醒来一句泥煤,坦然接受。自己做了那么久的特工,都是做别人的手下,这一世一定要自己做自己的老大。为了过的舒心,为了更好的隐藏自己的势力,也为了给自己个自由,把自己嫁给了一个傻王爷。自认为嫁了人,就可以安定,就可以发展自己的力量。却不曾想,自己掉进皇宫夺嫡大战。发现自己费尽心思保护的人,却是………………
  • 蒋子万机论

    蒋子万机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

    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

    本书介绍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心态,如伺发现孩子的优势、激发孩子的灵性、开启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成为不同凡响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