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92200000004

第4章 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与艺术成就(2)

李鱓以写意花鸟画非凡的艺术成就名居扬州八怪的前列,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扩大了绘画题材,将传统的梅、兰、竹、菊四景题材扩大到花鸟虫鱼、四时蔬果,甚至农家墙头之花、野草等。同时李鱓对写意花鸟精神内涵的表现也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拓宽题材中,发展了写意花鸟画的艺术语言,从而提高了花鸟画表现的艺术感染力。

(三)金农的生平与艺术

金农(1687—1763年),浙江钱塘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又号司农、稽留山民、昔耶居士、曲江外史、金吉金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生于杭州学于苏州的金农,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再加上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得到优良的家族教育,自然为他的成就奠定了物质与精神基础。金农在家族中排行第二十六,所以在后来作画时曾署名“金二十六郎”。因家族经济条件的优越,金农从小就养成愿交友、游历名胜的嗜好,形成了旷达的胸怀。勤奋刻苦再加上灵秀山川的浸染,铸就了金农聪慧而早发的诗才。

金农少年时就才华横溢,佳句惊人,名扬远近。17岁时已在若干地方名人中传阅他的诗作。20岁时他遍访名人,为以后扬名打算,先后拜访毛西河(著名学者,《明史》的编者之一)、王士祯(清初著名诗人),二人为金农的才华所感动,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有一次,人称南朱北王的朱彝尊看到金农的诗后,惊诧地说:你不是在某处“赋木兰花钱塘金二十六乎?子之诗吾齿虽衰晚,犹能记而歌之也”。连诗坛泰斗都能背得出他的诗,足见这位少年的诗文极佳。同年师从苏州何义门三年。何义门,即何焯,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且收藏丰厚,是康熙皇帝亲点的第三名进士,翰林院士,是皇帝钦命皇八子允祀之师。在师从何义门的几年里,金农在诗、书、画、金石考据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收获。特别是在收藏丰厚的何宅中,有机会目睹了许多珍贵的金石碑版和图轴,这对于金农未来的书法创作及金石研究鉴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金农在从师学习期间,由于对诗学、石碑版的钻研,结交了几位有才学的地方文友,如篆刻领域“浙派”的开山之祖丁敬、清代著名文人厉鹗以及杭世俊等。年轻的金农经常与这些好友交往,得到了很多的启迪和帮助。据称金农在30岁左右时,其金石碑版的收藏已有相当的数量。在一次与友人的会面中,金农就一次性出示汉唐金石拓本二百四十种供人观赏,充分展示了金农对碑版研究的兴趣与广博性。

然而时运不顺,在金农30岁那年,他因八皇子密谋篡位事件而受牵连被捕入狱;同年他的父亲去世,家道突然中落。一连串的打击,使这位身怀大志的奇才顿觉伤感和绝望。带着悲伤的心情,为给自己一点精神的安慰,他取“冬心”二字为别号,表明心痛犹如寒冷的严冬。

而立之年的金农经历了一次次精神创伤后,心情难以平静,于是他开始以游历的方式来调整心灵的伤痛。此后大约到50岁的二十年间,他抛妻别女,以长江北岸的扬州为支点,漫游四方,数年不返家中,并结交了一批浙中名士文人。根据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情,经过朋友们的劝说,他来到了扬州。他在扬州结识了汪士慎、高翔、郑板桥、李鱓这样一批画人,他们志同道合,常常论经谈艺,相互激励人生。但是当时金农还是一心想成为一位著名诗人,对自己充满信心。于是他立志走遍全国各地,寻找机会以艺求名、求荣,走绘画之路。

金农的博学日益为识者所关注。乾隆即位之时,金农50岁,经归安令袭鲁青及学政推荐到京参加博学鸿词应试。同试者有好友厉鹗,结果二人均榜上无名,只好南归,又回到扬州,从此基本上定居在扬州。其间他的女儿因难产亡故,妻子南归,不久亦亡故。

在金农的一生中,其实用在书画上的精力是不多的,只是应试失败后,他感到在诗坛成名的希望渺茫,意识到将书画作为谋生糊口及追求的事业,也是一条光明之路。金农首先在书法上有了重大的突破。

金农家藏《金石集》千卷,汉唐碑帖也见过很多,因他自幼学的是颜字,厉鹗

称他为“堂堂小颜公”。在44岁时,他写成的《王秀隶书册》,表明书风的形成。在50岁后,他转变书风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漆书”。这古风般的“漆书”,是用刚硬的毛笔书写而成的,给人一种险的感觉,追求的是一种古拙倔强之气,让人遐想远古,仿佛在悬崖峭壁上一刀一凿刻成的岩石铭文,有着浓厚的金石感。晚年的金农主要是以卖字画作为经济来源,曾有一段时期收入颇丰。郑板桥在其《行书扬州杂记》中提到当时扬州卖画人中,有几个是“岁入千金”的,金农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卖画,金农还是一位砚台收藏行家,他请人制砚并自己撰写铭文,这样上市价格可观;另外他还请人改制加工买来的灯,再画上画,题上字、诗,到市上出售,使他的生活更加有了保障。70岁以后,他在书画方面的造诣均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身体的不便,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障碍,再加上感伤和思念妻女,金农觉得尘缘已了,于是遣散了童仆和哑妾,住进了西方寺,皈依了佛门。给自己起了别号“莲身居士”“仙坛扫花人”和“枯梅庵主”。在乾隆二十八年秋,77岁的金农于佛舍中悄然辞世。次年,好友杭世俊出资,学生罗聘扶柩,将金农的遗骨归葬故里的黄鹤山。

作为“扬州八怪”的主将,金农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书与画两个方面,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书法艺术方面,由于起初金农对书法并没有强烈兴趣,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只是将写字作为一种文化修养和基本功的积累。谁知无心插柳柳成荫,家藏金石文集和广泛涉猎古代文物、鉴赏使他深受影响,他曾临习过王羲之的《兰亭序》及颜真卿的书体,当时被人称为“堂堂小颜公”,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

金农的书风在他五十岁左右时有了明显的变化,由原未成熟的隶书体转向另一种书体——“漆书”。这期间的变化不是偶然的,主要是他认真研究了《天发神谶碑》和《国山碑》,这两块碑对他的书体变化影响很大。这种标新立异的书风,是一种头重脚轻、体态肥硕、横画粗长、竖画细短的新的隶书体。按照后人的说法,冬心“有意骇俗”,用一种硬毫毛笔剪掉毫端,像毛刷一般写字,又有人形容像是用竹片写成。这种险绝奇怪的书体,使人感到有古汉魏的遗风,笔笔是从汉隶中来,意味深长。它追求的是一种古拙倔强之笔,不是笔画的规划。从字的结构造型来看,以不稳定的视觉心理醒人耳目,给人以一种斜而不倒,重而不堕的惊险美感。书于乾隆十年的《四言茶赞轴》可算是金农漆书的成熟作品了。在同一幅书字中,笔画之肥各自有态,刚劲之中含婀娜,清新中含有古朴。在他65岁之后的作品中可见其神韵。他的《童蒙八章》《相鹤经轴》均为长篇横卷,可谓是他漆书中典型化的代表。其用笔横画,平直切下横扫至右,如用刷排过一般;而竖画则含蓄,其撇法更加鲜明,形成了漆书风貌完善化的特征。

金农晚年又在“三素书”的基础上,创造了“渴笔八分”。其风格不像“漆书”那样的遒劲、浑厚,用笔多涩拙笔触,笔画中有枯白,故名“渴笔八分”。除了隶书,金农在行书、楷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其行书用笔平直浑厚,朴实无华,字形聚散有致,而有意将隶书的“拙”“厚”等趣味融入其中,取得一种大智若愚的艺术效果。其楷书亦有鲜明的个性,不沾“时俗”之弊。以拙厚朴茂的特点,以“漆书”的笔法,方折规整,返璞归真,有着“拙、顿、生、冷”的感觉,粗看如童稚之描,细察却笔力重厚,乃大巧之拙。这是他追求“独诣”而获得的艺术境界。

金农的绘画艺术,用他自己的话说,“50以后学画,60以后学竹”。据资料表明,他早年也作画,但不多,大量作品是在晚年画的。金农的绘画题材很宽,花卉、蔬果、树林、人物以至动物,但力求不同于他人。他最初作画,从梅花开始,这也是他绘画成就最高的领域。自称早年以白玉蟾(宋代)为师,也受杨补之的影响。他画的梅花常用大片小墨画出老干,圈点花朵,别有一种古雅的风趣。他笔下的梅花不同于汪士慎的繁梅、高翔的疏梅,画的是不繁、不疏之梅,自认为画的是野梅,不是官梅。他画的梅花往往捎带人事,抒发人的内心情感,表达人之心意,代表作品《玉壶春色图》《红绿梅花图》等。正如丁家桐先生在《扬州八怪全传》书中所记录的那样,金农在画中题写:“闹中取静之梅,东邻满座管弦闹,西舍终朝车马喧。只有老夫贪午睡,梅花开候不开门。”(72岁时题句,故宫博物院收藏)

除了梅花图外,金农的人物画也很有艺术特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金农的《自画像》了。该画纯属是白描手法完成的,以简捷的人物造型及神态的刻画,体现出了一位艺术家高超的技法与思想内涵,足以刻画出他本人的性格与内心世界。

金农所绘的佛像与花卉、蔬果等题材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与特征。用笔雅拙而古朴,题画诗习惯于用楷书长题,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作品。

(四)黄慎的生平与艺术

黄慎(1687—1770年),原名盛,字恭寿,一字恭懋,号瘿瓢子,别号东南布衣。康熙二十六年出生于福建宁化县城。自幼家境贫寒,14岁时,父客死湖南,两个妹妹又相继夭折,其母依靠缝纫、纺织维持包括公婆在内的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十分艰难。作为长子的黄慎自然承担起养家的重任。奉母命,黄慎从师学习“易谐俗”的写真画(为人画肖像画)。黄慎少年聪颖,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他已经能够卖画,帮助母亲维持家里的生活。后又拜同里上官周为师。黄慎经过大量的肖像写生画的训练,仔细观察、研究各种人物形象神态,为日后的人物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岁时,黄慎寄居僧寺学画,长者指点他:“能画但无文学基础,只不过是一画工;有了文学基础,画才能不俗。”于是他发愤读书,毛诗、三礼、史、汉、晋宋间文化及唐代诸家诗作无所不读,通宵达旦。知识的日积月累使他逐步从民间画工转变成为文人职业画家。26岁时,他娶张氏为妻,家境有所好转。

青少年时期的黄慎不能像金农、李鱓那样,拜名师学艺,但他通过书籍及观摹名家绘画作品,吸取了李公麟、倪云林等名家的风格。在此基础上,又不为他们所束缚,力求变更画法,给人以更新更美的感觉。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与诗文名篇或史籍传说的人物,如《洛神》取自曹植诗歌,《东坡事迹图》取自苏轼传记,《漂母饭信图》取自韩信传记,《陶金簪菊饮酒》取自陶渊明诗等等。其作品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加之形神完备、笔力劲健、线条流畅,采用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其艺术品味有了极大的提高。

雍正五年(1724年),黄慎第一次来到扬州。这时的扬州,商业繁荣,文化发达,达官巨商云集,更重要的是这里汇集了一批全国一流的艺术家,书画市场异常活跃。初到扬州的黄慎得到了文人马荣祖和长住扬州的徽商吴步青的帮助,于是定居扬州,来往于南京、镇江、淮安、海州等地卖画,以诗会友,以画会友,又结交了李鱓、郑板桥。当时的黄慎由于受到市场的激励,创作的大吉大利讨人喜欢的作品越来越好,技法也越加娴熟,生意也就好了起来。三年后他将母亲和妻子接到扬州,过起了安稳的生活。虽然卖画有了新的起色,但他深感自己的画作还只是在平民阶层流通,而在知识阶层还没有打开局面,没有得到扬州文化界的认可,还属于画匠而非画家之列。于是他一直在痛苦中探索自己追求的形式风格,那就是将作品的表现手段变为工笔和楷书形式来表现。于是他整整花了六年的时间,几乎闭门谢客,用全部的精力完成一次风格上的脱胎换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转变成功,开始得到了扬州画界的承认和青睐,从此跻身扬州的文化圈。

雍正十三年,已经在外游历十二年的黄慎和黄母思念家乡,产生了落叶归根之意,于是黄慎带着母亲离开了扬州返回老家福建,一路上访友问朋,写诗作画。回到老家一边作画,一边奉养老母,照顾妻儿老小,经常卖画于长汀、永安、厦门等地,成了家乡有名的画家。

乾隆十六年(1751年),65岁的黄慎又一次来到了阔别十五年之久的扬州。对于卖画为主的他,扬州不仅具有市场繁荣的吸引力,另外还有他情感依恋的朋友和环境。回到扬州后,朋友、文人、商人为他高兴。画名、诗名更盛,相互交往者除画家外,还有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曾任巡台御史,邀请黄慎赴台未果的杨开鼎,因母葬,辞旧扬州守制三年,黄慎竟成了他家的常客,有好多作品都是在杨府内绘出的。

黄慎在扬州一住又是六年。这期间,所绘的作品除历史人物外,较多画幅兼有动物、禽鸟之类的作品,可见他晚年的绘画题材很宽泛。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年过70岁的黄慎结束旅居生活,再次返回故里。回到家乡后,宁化知县陈鼎主动为他整理诗作,精选了三百三十九首诗,出版诗集。返乡后的他仍作人物画,如《商山四皓图》《渔翁图》等作品,写意多于工笔,泼墨粗笔较多。笔力更加沉雄,气势雄魄,给世人留下了珍贵的书画作品。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黄慎逝世。

黄慎可谓是扬州八怪中一位重要的人物,是一个文人职业画家。他的作品题材涉猎广泛,作品表现达到形神兼备,是一位风格独特的画家。

黄慎的艺术成就在于其书法与诗是为绘画作品服务的,他对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并有很深的造诣。

黄慎的山水画的一大特征,是强调空间关系的处理,有着“三远”法的画面处理意识,重视空间内形与形之间的气韵变化。在宋元山水画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挥与创造,将山水与人物、寺庙、亭阁、居宅、石桥等有机地融入到画面中,使画面富于人性化,表现出可观、可游、可卧、可居的理想环境。黄慎的山水画不只是重境界,更重笔墨表现。多以勾或勾染为主,注重笔线的长短、浓重、动势之变化。多用秃笔、渴笔技法表现。

在表现真山真水之时,他在画法上多采用单纯以墨色为主,画法简繁得当,粗细、浓淡、干湿等体现山水的幽静,博大之气势。如《归舟图》《携琴访友图》等作品,其中《归舟图》是描写渔民归舟的情景。图中柳树已落叶枯枝,江面苍茫,几只渔船并靠岸边,人们各自忙碌着。画面物象,笔墨浓淡分明,有虚实、远近之变化,使画面表现出一种幽静的感觉。画面的提款与山、水、树、石构成一种和谐宁静之美,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诗情意境表现。

同类推荐
  •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芭蕾舞剧欣赏》主要内容包括:关不住的女儿、仙女、吉赛尔、海盗、葛蓓莉娅、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舞姬、仙女们等。
  • 古代戏曲小说研究

    古代戏曲小说研究

    本书精选了徐先生古代戏曲小说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33篇。这些学术论文对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和重要环节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体现了徐先生的治学特色和学术贡献。
  •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首先要把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作为本书的前提加以研究。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影、话剧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就三者的共性而言,作为艺术品,它们的艺术形态必须是完整的;就其特殊性而言,电视连续剧的形态与电影、话剧的形态有着质的区别。什么是电视剧的形态?“形态”一词,《辞海》解释为:“形状神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事物的表现形式”。
  • 元曲杂剧(中华传世藏书)

    元曲杂剧(中华传世藏书)

    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 中国音乐故事

    中国音乐故事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中国音乐故事》主要内容包括:伶伦制律、最早的情歌、夔是人还是兽、姜子牙歌动西伯侯、孔子闻《韶》、孔子学琴、宁戚敲牛角歌动齐桓公、伯牙学琴、囚车里的歌声、师旷奏乐、师旷以琴撞晋平公、师文学琴、百里奚听歌认妻等。
热门推荐
  • 狐仙别走:天才狐仙笨女孩

    狐仙别走:天才狐仙笨女孩

    某狐:我是高高在上的九尾狐!某猥琐男:不错,是我的料,就是那小了点。某狐:去死!看招,狐火!某男:就一招狐火还有没有新花样啊。某狐:你你你!某淑女:牙牙,你别和他一般计较,我知道你是舍不得。你是世界上最强的九尾啊
  • 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

    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

    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作为特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电影现象,具有与常规电影不同的特色。首先,从电影艺术形式来看,教育电影多是以科教片、社教片为其主要的存在形态。其次,从作为社会机构的电影业角度看,教育电影除了作为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手段得到推行外,也担负着对社会个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从而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权力话语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当密切的结合及共谋关系,并且进而决定了教育影业在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可以说,民国时期教育电影的历史是此期电影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与同期其他电影样式互相影响、共同演进的同时,又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风貌、社会关联和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 人类失踪之谜

    人类失踪之谜

    今天,世界已经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了一个新的高峰。掌握了高科技手段的人类,正不断走向未知领域,对我们的历史、未来提出一个又一个置疑,本书为大家集中收集了人类历史上的劫难和神秘的失踪之谜。这些谜团中,有几百年前发生的毁灭性劫难,也有近几十年发生的不解之惑。前苏联宇航员是如何神秘地蒙难的?海上飘来的七具尸体和六个西瓜意味着什么?遇难的飞机为何会发出“天空打开了”的奇怪信号?在妻子面前行走的丈夫突然无影无踪,他被人间蒸发了吗?“沙漠之狐”把无数黄金和珍宝隐埋在了哪里?……本书将科学详尽地为读者们介绍这些已解或未解开的人类失踪的谜团,为你展现事件的详细经过和鲜为人知的奥妙。
  • 人鬼情未了

    人鬼情未了

    一年前,我的同学发生车祸,导致我被蒙在鼓里,和三个鬼室友生活在一起。直到遇见一只女鬼小桃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生活的世界到底有多恐怖!鬼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知道她是鬼,你还要跟她生活在一起……夜半出现的鬼声,房梁上吊着的尸体,门后那双一眨一眨的眼睛……我姓周,求放过……
  • 刀坟

    刀坟

    我有三刀,一刀斩命,一刀斩运,一刀斩自我。我有一命,一命通神,一命通天,一命镇乾坤。我以贱名证王命。PS:求点击,求收藏,抱大腿,各种求……
  • 梦醒江南彼岸花开

    梦醒江南彼岸花开

    五岁的她在一片彼岸花花海里玩,还有几位男生。但是她看不清那几位男生的脸,一片模糊,想走近,却怎么也走不近。五岁的她好像听到了妈妈的声音,“染染。”东方冰染循着声音向声源处走去,殊不知危险正在慢慢靠近。突然冰染她闻到了一股异香,那是迷药。于是冰染就昏昏沉沉的晕了过去,她好像听到了那几名男孩在呼喊自己,可是自己还是晕了过去。怎么又是这个梦?他们到底是谁?啊!头好痛!东方冰染每次都会梦见这个画面。这和我的过去有什么关系?
  • 新西游路

    新西游路

    唐僧!悟空!悟能!悟静!小白龙!又一世的西天之旅!又一世的轮回!又一世!牛魔发现红孩儿的身世!又一世!悟空承认对紫霞的感情!又一世!悟能敢于面对嫦娥的质问!又一世!所有的谜底都将揭开!欠下的情,也将赎还!这一切的一切,冥冥中!都是一个蓄谋已久骗局!一个人人都有的私欲!
  • 裂天邪神

    裂天邪神

    一株无用的草魂,盘住,一条牛叉的龙魂。从此,天可裂,神可屠。这是个开挂少年一路车翻敌人的故事。
  • 李春天的春天

    李春天的春天

    大龄女青年李春天,被老妈逼婚,恨不得像卖白菜一样嫁出去。为闺蜜调停战火,给老姐牵线搭桥,李春天马不停蹄 然而在她的世界里,却比谁都缺一个能让她心安理得地把自己嫁出去的男人。一次偶然的吏通肇事,却是李春天桃花不败的开始.那个开宾利被她撞的男人粱冰,阴错阳差地成了她的领导,臭贫、得瑟、话痨,挤兑她,还成天喊她牵小辫儿。喜欢的男人没感觉了,讨厌的男人动心了,爱还是不爱?下手还是放手?梁冰耍她.逗她,身为公司老总却马上要和女秘书结婚了就在李春天走投无路时,收到一行字儿:“你这年龄找个合适的挺难的,要不我发扬发扬爱心,咱俩一块儿搭帮结伙过日子得了。是的,我在向你求婚,嫁给我吧,李小辫儿。”
  • 天府传说

    天府传说

    万里江山如画屏,仙魔妖人代代生,小小少年如何挣脱命运的枷锁,走上长生不死之路?身入囹圄,遭遇元神高手擒拿献祭,如何逃脱这盖世凶魔之手?天道不公,命运多舛,但我相信我就是那天命之人,任你万千劫火加身,我自傲然挺立,终会百炼成钢!仙路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