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90800000015

第15章 历史和社会的债务人(1)

在英语中,我们过去常常谈论我们是“历史的继承人”。两场战争加上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或多或少削弱了我们这么说时的自信,但是,这种转变并没有加强我们对过去的负债意识。东方民族看到的则是相反的方面:他们都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西方人把东方人的崇拜命名为祖灵崇拜,但大多数并不是真正的崇拜,所崇拜的并不完全是祖灵。这是一种仪式,意在声明:人们对过去的一切都负债累累。他们不仅负债于过去,而且负债于现时,后面的负债感在日复一日与人交往中得到加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这是个基本出发点。因为西方人极少关心自己是否负债于世界,也不关心世界所给予他们的照料、教育、富足,或者哪怕仅仅是他们生于其中这样一个事实,所以,日本人感觉我们的动机有不当之处。在日本,道德高尚的人不会说,他们不欠任何人任何东西;而在美国,人们往往这么说。日本人不会轻视过去。在日本,正直取决于对个人在宏大社会网络中的位置的认可,大家相互欠债,既欠祖上的,也欠同辈的。

把东西方之间的这种对比说出来,是简单的,但是,要想了解它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差异,就难了。直到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探究到日本人那种极端的自我牺牲精神,也才能探索日本人易怒的原因。在“二战”期间,我们算是熟悉了这种精神;在有些情景下,我们认为没有理由动怒,但日本人会怒气冲天。欠债意识会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证明了这一点,这也使他们承担了重大的责任。

无论汉语还是日语都有许多表示“义务”的词汇。这些词不是同义词,其特定意义无法对等地译成英语,因为它们所表达的观念与我们的背道而驰。表示“义务”的词汇往往涵盖一个人的负债意识——从最大到最小,这个词便是“恩”。如果要把它在日语中的用法翻译成英语,我们得用到从“义务”“忠诚”“友善”到“爱”的一整套词汇,但这些词都歪曲了它的本义。假如它真的表示爱甚至义务,那么日本人当然会对他们的孩子说“恩”,但他们不可能这么用这个词。它也不表示“忠诚”,因为日语中表示“忠诚”的是一些别的词汇,那些词与“恩”在含义上截然不同。“恩”在所有用法中都表示“负载”“负债”和“负担”,人们要尽力去承“恩”。一个人从上级那儿得到“恩典”,或者受恩于任何人,如与他地位同等的人,他就会有一种不舒服的自卑感。当他们说,“某人有恩于我”时,他们的意思是“我对某人负有义务”,他们把这位债权人、慈善家,称作“恩人”。

“记恩”可能纯粹是相互间的奉献。在日本小学二年级的课本里,有一篇题为《不要忘恩》的小故事,“恩”在意思就是“奉献”。这是一个在伦理课上讲给小孩子们听的故事:

八公是一条可爱的小狗。它一出世,就被一个陌生人抱走了,那个人全家都像宠爱孩子似地宠爱它。因此,它那本来虚弱的身体变得健康起来。每天早晨,当它的主人去上班时,它会一直陪送到车站;晚上,主人下班回家时,它还会去车站迎接。

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去世了。不管八公是否知道这一点,总之,它依然每天寻找主人,它会到往常去的车站,每有公交车到站,它都会东张西望,看它的主人是否在那群走出车厢的乘客中。

就这样日月流逝,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甚至十年过去了,八公的身影已经老迈,但依然每年能在车站前看到它寻找着它的主人。

这则小故事的道德寓意是忠诚,而忠诚只是爱的别名。一个深爱着母亲的儿子会说,不忘来自母亲的“恩德”,这意味着他爱戴他母亲,正如八公一根筋似地热爱着它的主人一样。然而,这个概念并不专门指他对母亲的爱,还指在他是个婴孩时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在他是个少年时母亲为他所做出的牺牲,在他长大成人后母亲为提高他的地位而所做的种种,以及仅仅因为她作为母亲的这一事实使他处于亏欠她的位置。这也表示还债,因此也意味着爱,但首先意味着负债,而我们美国人认为,爱是某种自由给予的东西,不受义务的拘束。

当“恩”被用于表示首要的“恩德”,即“皇恩”时,它总是意味着没有限制的奉献。“皇恩”指一个人所受的皇帝的恩德,他应该怀着无限的感激之情接受这份恩德。日本人感到,如果不念及自己所受的皇恩,就不可能为自己的国家、生活和大大小小跟自己有关的事情感到高兴。在芸芸众生中,至高无上的人就是那个有恩于你的人,他也是你的世界里的最高领导。在整个日本历史上,在不同的阶段,这个人曾经是诸侯、领主和将军,今天则是天皇。谁是最高领导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日本人的“记恩”习性,这种习性已经延续了数百年。近代日本想方设法要把这种情感集中在天皇身上。日本人都偏爱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偏爱往往增强他们的“皇恩”意识。在前线,犒劳士兵的每一根香烟都是以天皇的名义发放的,这强调的是每个士兵所负的“皇恩”。在投入战斗之前,发放给士兵的每一口米酒更是天皇的恩赐。他们说,每个神风队飞行员的自杀式攻击都是报答皇恩;他们声明,从全军覆没,到一个人独力守卫太平洋上的某个岛屿,都是报答无边的皇恩。

地位低于天皇的人也会有恩于你。从父母双亲那儿承受的当然是“恩”。这是众所周知的东方孝道的基础。这种孝道使父母在孩子面前拥有战略性的权威地位,可以这样来解释,父母有恩于孩子,孩子要努力报恩。因此,孩子必须竭力服从父母,这跟德国的情形不同——在德国,父母在孩子面前也是权威,但父母必须竭力强求并迫使孩子服从自己。日本人对东方孝道的解释是很现实的,他们有一个关于“父母之恩”的说法,可以大致翻译为“养儿方知父母恩”,意即,父母之恩是父母亲每天实实在在对孩子的照料和费心。日本人的祖先崇拜仅限于近亲和记忆中的先辈,这种限定使他们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孩提时代自己真正仰仗的亲人。当然,在任何文化中,这都是非常显而易见的真理,我们每个人曾经都是无助的婴孩,假如没有父母的照料,就不可能存活。在他成年之前,一直是父母给他提供住所、食物和衣服。日本人强烈地感觉到,美国人缺乏报恩意识;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在美国,记得父母之恩只是意味着善待父母。”当然,没有人会把恩加在孩子头上;但是,不求回报地照料自己的孩子,就是报答父母在自己是个无助的婴孩时所施与自己的恩德。一个人抚养自己的孩子,像当年父母抚养自己一样,或者抚养得更好,这就部分地报答了父母之恩。一个人对自己的孩子尽义务,就相当于在报答父母之恩。

一个人对老师和主子也怀有特殊的报恩心理。他们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帮手,所以有恩于他;有朝一日,他们在遇到麻烦时可能会有求于他,他就必须答应他们的要求,或者,在他们死后,去优待他们的子女。人们应该不遗余力地尽此义务,这份人情债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相反,会随着岁月的递增而加强,有点像是在积累利息。受恩于人,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正如他们常常说的“恩情之大,难报万一”。这是一副重担,而且“恩情的力量”往往被认为径直超越于受恩者的个人意愿。

这一报恩伦理的顺利运作取决于一点,即每个人都能自认为受了大恩大德,而在履行他应尽的义务时,没有多少怨恨的情绪。在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在日本等级制的组织和安排是非常彻底的。日本人恪守随之而产生的种种习惯,并可能高度重视人情债,这样的念头不会掠过西方人的心头。如果你认为上级对你怀有良好的期待,那么你就比较容易遵守那些习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语言中找出有趣的例证。事实上,上级被认为是“爱”那些依附于他们的人的。日语中“Ai”一词的意思是“爱”,在20世纪的传教士们看来,这是日语中唯一一个能被翻译成基督教意义上的“爱”的词。他们在翻译《圣经》时用到了这个词,表示上帝对人类的爱和人类对上帝的爱。但是“Ai”一词专指上级对下级的爱。西方人可能会感觉到它意味着“家长制”,但在日语中,它有着更多的含义,如友爱。在当今日本,在严格意义上,“Ai”仍然用作表示上级对下级的爱;不过,也许因为基督教的用法,当然更是因为官方为打破等级界限所做的努力,今天,它也可以用来表示同等地位之间的人的爱。

尽管在文化上出现了种种缓和迹象,但是,在日本,只有在某种幸运的场合,人们才会无条件地背负“恩德”,他们不喜欢时不时地去肩负“恩”所指向的人情债。他们常常说到“让某人受恩”,这话最贴近的翻译是“迫使别人受恩”——尽管在美国,“迫使”的意思是向某人要求某物;而在日本,这个短语的意思是,给予某人某物,或帮某人做事,让人最恼火的,是受到相对陌生的人突然间的帮助。因为,只有在邻里之间,在古已有之的等级制关系中,人们才知道并接受“恩”的种种复杂性。如果只是一般的熟人或地位与自己几乎相当的人,那么,他们就会感到恼火,他们宁愿选择逃避,以免自己被纠缠于受“恩”的种种后果。在日本,在大街上遇到突发事件时,人们会袖手旁观,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缺乏主动性,而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识,即任何非官方的介入都会让人背负人情债。在明治维新之前,在最广为人知的法律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一旦发生争吵或争辩,如无必要,不得管其闲事。”在日本,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明确的授权而去帮助另一个,那么他将被怀疑在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因为结果会形成这样一个事实,即受助者会对他感恩戴德,恰恰是因为这一点,任何人都不会急切地去把这等好处揽到自己身上,反而在助人时显得非常谨小慎微。尤其是在非正式的情境中,他们极为谨慎,以防自己卷入“恩情”。哪怕是别人递过来的有根烟,如果那人之前与自己没什么关系,那么他也会感到不舒服,他会用这样的说法礼貌地表示谢绝:“哦,这真让人过意不去。”有一个日本人向我解释说:“如果你直截了当地表明你会感到很难过,那么对方会更好受些。你从未曾想过要为对方做任何事,所以你会羞于接受对方的‘恩情’。”因此,“真让人过意不去”有时可译成“谢谢”,如当你在谢绝香烟的时候;有时可译成“抱歉”,如当你欠人情债的时候;有时可译成“我会感觉自己像个无功受禄的卑鄙小人”,因为你迫使我接受你的慷慨之举。所有这些意思可能都有,也可能都没有。

同类推荐
  • 歧亭古镇杏花村

    歧亭古镇杏花村

    “杏花村”是一个美丽的名字,歧亭镇杏花村更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本书是一部介绍麻城市歧亭古镇杏花村风土文化的书籍。
  • 十三经开讲:孟子开讲

    十三经开讲:孟子开讲

    本书先述孟子传略,然后分别讨论《孟子》一书的作者及其成书经过、《孟子》的主要内容、《孟子》经学地位、《孟子》的哲学思想等。其中对孟子的性善论、仁政论、修养论、天命论、处世论以及许行、杨墨批判论,作了较深入的分析。此外,关于《孟子》的文学成就、《孟子》研究历史及《孟子》的研究方法亦逐次叙及,旨在引导读者从新的角度梳理并探索《孟子》的精深思想。
  • 解读《权经》

    解读《权经》

    权力是封建时代人们争夺的核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深谙权力之道,才能成为权力场上的获胜者。作为权力场上的“佼佼者”,冯道对权力的认识和体悟当有“不凡之处”;作为权力场上“奇迹”的创造者,冯道的《权经》也必有“过人之见”。 《权经》分“求权”、“争权”、“用权”、“固权”、“分权”、“夺权”、“拒权”、“让权”等八卷。作为专门研究权力的学问,它是系统而全面的,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各个要点,可以说是无一遗漏;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权力”专著,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又是无人能比的,毕竟冯道不是在空谈,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仅是权力的“理论大师”,更是权力的“行动大师”。
  •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著名晋商家族祁县渠家在晋商后期具有重要的代表地位,其经营的票号、茶庄、布庄遍布海内,盛极一时。
  • 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

    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

    在理论论述和探讨的基础上,作为声景生态史料方法的应用案例,对具有史料价值的北京的声音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包括老北京的叫卖声、老北京的响器声、天安门广场的声景、北京的交通声景,以及北京的音乐厅与音乐生态等。
热门推荐
  • 幻兽神

    幻兽神

    冷风过屏,血雨浠零,浅问天道无情!千朝过,万载行,执以荏苒论浮萍!苍日斜暝,残月萌生,悠望繁点辰星!千杯尽,万盏擎,举与苍茫败与赢!
  • 冒牌全职大师

    冒牌全职大师

    神级药水?我喝一瓶,送一瓶……**……别人,都说我是天才神兵利器?我用一把,扔一把……**……其实,我真的是废材神阶技能?我学一本,丢一本……**……一切,我都是冒牌的神级装备?我拿一套,砸一套……**……天啦,他们又来求我神使恶魔?我瞄一次,扁一次……**……*****VIP:31047425******我……是全职业天才……【嘎嘎,冒牌的】******群:34525992******我……是全职业大师……【嘎嘎,冒牌的】我是法师……我有火球术……我是战士……我拿屠龙刀……让那些自以为是聪明人的天才我是道士……我会治愈术……一个一个倒在聪明的废材脚下
  • 狩猎死亡

    狩猎死亡

    嫉妒,仇恨,不满,愤怒,欲望……种种负面因素,让人们迷失自我!痛苦活着是为了什么?惨淡人生又有什么意义?来参加死亡狩猎吧,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杀戮人生!***********新人新书,急切需要大家的收藏支持!
  • 腹黑公主的极品保镖

    腹黑公主的极品保镖

    他曾经是国家出生入死,他曾经是队伍的灵魂所在。但他却黯然退场,当起了腹黑小姐的保镖。游转与情感之间,混迹于红尘之中。极品校花、麻辣教师、职场强人,这里不是战场,却胜似战场。刀山火海,枪林弹雨都闯过,还会惧这花花世界。
  • 宁妃传

    宁妃传

    初入深宫,她步步小心,哪知一着不慎,便陷入步步惊心。后宫三千佳丽,风姿各异,心计万千,但唯独一人吸引了各人目光。富贵,地位,权势,子女,亲人......都与他息息相关。看低调宫妃如何翻身来袭,权势在手,成就一代传奇!风云变幻的后宫,一副浩浩荡荡的宫谋权计热烈来袭!新人首创,求支持~。~
  • 月夜殇紫黛年华

    月夜殇紫黛年华

    你是我最难过的过往,轻轻挥手,便叫我无处可藏。我那么努力地,想要好好地保护自己。可是阿林,你怎么就舍得,舍得叫我那样难过?我在乎的,从来都是你,都只有你啊。我怎么可以,学者去忘,怎么敢去忘记呢?不爱,那便纠缠好了。终究,我早已一无所有。终究,还是输给了你。
  • 上古世纪:太阳之子

    上古世纪:太阳之子

    这是一个被誉为光芒与玫瑰的时代,火与泪,爱与恨,交织在上古世纪相互征战的东西两个大陆之间,但是返回故土的梦想,迫使着双方携手迈向远征的道路。远征的号角早已吹响,冰冷的原大陆上将再次唱响生灵的赞歌。而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游戏中惨遭浴血军团围攻战死的穆武,居然意外的重生到了上古世纪的东大路,成为一名哈里兰少年。历史滚滚前进的浪潮中,忽然出现一条不属于这里的鱼儿,是否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 无语花

    无语花

    长篇小说《无语花》简介:骨外科主任孟海冬是一个正直阳光的人,他心地善良,业务强,在(阳光工程)中付出了甚多辛劳。他从小与母亲分离,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下长大。养母刘美玉虽然对他“疼爱有加”却始终难以平复他的失母之痛。他不慎遗失了的装有与母亲合影相片的钱夹子,被刘老汉(刘向前)捡到。李老汉拒不交还,还对王秀芬(孟海冬的生母)隐瞒了此事。王秀芬在手术时候遇到危险,孟海冬不顾身体的不适,为她输血,自己却因此昏倒。后来查出他竟然患有胃癌。病后第一天上班,邂逅了他暗恋多年的记者李小妮。而李小妮却对医生田宁欣赏有加。痴恋着孟海冬的护士田悦酒吧失身后竟然以为是孟海冬所为……
  • 一弦一顾付流年

    一弦一顾付流年

    慵懒的躺在床上日光浴,心里确定了一个纠结的问题:这辈子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和心爱的人呆在自己设计的房子里,安静地享受阳光,吃男票煮的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舌尖上的战国:苏秦那张嘴

    舌尖上的战国:苏秦那张嘴

    本书用较多的笔墨写了张仪与苏秦,两位赫赫有名的战国纵横家,在详细对照《战国策》与《史记》对于二人描写之异同,以及多方面参照后人对张苏二人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本着尊重历史真实的精神与感染大众的目的,笔者大胆将二人的故事进行了说讲。也就是说,写苏秦那张嘴,要有历史的求真精神,还要有文学的浪漫精神,这就是“传”的韵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