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89600000012

第12章 本经阴符

本经阴符是《鬼谷子》中理论性较强的一部分,其内容主要是关于修身养性的方法。本经,意为基本纲领。阴,意为隐秘。符,意为符言。包括“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等七篇。由于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风格截然有别,有人认为是后人的附会,还有人认为是“鬼谷先生”的另一本古阴符,被误为一体。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些很有特点的论述,多为历代学者所注意。其中内容多为道家、阴阳家的语言,有隆重神秘色彩。

“原文”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一其纪也:一是道的开端。其,代词,指上文的“道”。纪,丝的头绪。《墨子·尚同上》:“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

造:创建、制造。《尚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礼·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

宏:广大、宏大。

化:造化,自然界生成万物的功能。本句意为:包容各种无形化育万物之气。

神灵:指上文“道”、“一”。陶弘景阐释云:“无名天地之始,故曰道者天地之始也。道始所生者一,故曰一其纪也。言天道混成,阴阳陶铸,万物以之造物,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弘厚,莫见其形,至于化育之气,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状貌诘,不可以名字寻,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是以谓之神灵。”一说“神灵”为“神明”之误,可供参考。

化端:变化的开端。

德养五气:俞樾《诸子平议补录》认为即“得养五气”。此说可从。下文“五气得养,务在舍神”可为印证。本句意为:心、肝、肺、肾、脾五脏产生的精、魂、魄、神、志五气得到滋养。陶弘景则释为:“循理有成谓之德。五气各能循理,则成功可致,故曰德养五气也。”陶说可为参考。

得一:一为数之始,又为物之极。得一,纯正之意。《老子》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天下为正。”其注云:“喻古先圣获道纯也。”

乃有其术:于是术就自然产生。

心气之道所由舍者:心气的通道和所居住的地方。心气,即前文五气中的神气。舍,居住。

神乃为之使:神气是心的使者,沟通内外。

九窍:指口、鼻、眼、耳及二便九个孔洞。

十二舍:是指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而言。陶弘景云:“十二者,谓目见色、耳闻声、鼻受香、口知味、身觉触、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故曰十二舍也。”

气之门户:意为五脏之气的出入口。

心之总摄:意为心的控制器。总摄,总管。

生受之天:道本是由上天传授到人间的。生,本性、天性。受,接受。

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的得道之人。《庄子·大宗师》:“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与天为一:与天合为一体。

内修炼:通过内心的修炼。陶弘景释之曰:“内修炼,谓假学而知之者也。”

圣人者,以类知之:圣人就是通过类推而明道。

人与生一,出于化物:人产生在天地之间,是无为自然的作用,人诞生之后就从物而化。

知类在窍:人认知事物加以分类是通过九窍。类,种类、分类。

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意为假如根据九窍还不能知晓而陷于迷惑,术就不通。陶弘景释云:“然窍之所疑,必与术相通,若乃心无其术,术必不通矣。”

五气得养:指五脏之气得到培养。

务在舍神:努力使神气停留。

化:化育。

静:安静。

和:和顺、谐和。

四者:指志、思、神、德而言。

存而舍之:保有而停驻。

神化归于身:神道的变化归于自身,意为得道修养心性于自身。陶弘景对这一段诠释有助于理解:“四者能不衰,则四边威势无有不为,常存而舍之,则神道变化自归于身,神化归身,可谓真人。”

执一:专一。《荀子·尧问》有:“执一无失。”

产:养育。

怀:心里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战国策·魏策四》:“怀怒未发。”

天心:天帝之心意。此处指天道自然之心。

施:散布。

无为:道家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行:施行。

士:古时四民之首,位于庶民之上,指行文习武之民。

“译文”

使人的意志和精神盛大可以效法五行中的龙仙。旺盛的精神中积聚有神、魂、魄、精、志五气,其中神气是居于首位的,心是神气居住的地方,德是人的本原。养神的途径,归于道。道是天地万物的开始,一是道的开端,万物的创建,天地产生,都源于道。包容无形化育万物之气,在天地之间生成,不见形迹,不知其名,是神灵之气。所以道是神明的本原,也是变化的开端,所以能够养育五气,心能够纯正,于是术就自然产生。术,是心气的通道和所居住的地方,神气是心的使者,沟通内外。口、鼻、眼、耳、二便等九窍,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十二舍,是五脏之气的出入口,心则是其总控制器。道本是由天传授到人间的,那些存养本性的得道之人就是真人。真人,与天合为一体。而知晓道术的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是称作圣贤的人。圣贤的人通过类推而明道。所以人产生在天地之间,是无为自然的作用,人诞生之时就从物而化。人认知事物加以分类在于九窍,假如根据九窍还不能知晓而陷于迷惑,术就不通。一旦相通,五脏之气得到培养,努力使神气停留,这就称作化育。化育五气,志气、思气、神气、德气,神气是前提。安静和顺,就是养气,养气就可使五气和顺。志、思、神、德四者不衰减,那么四边威势无所不为,常保存下来,那么神道的变化就归于自身,就是真人。真人,与天同体,与道相合,执守“一”而养育万物,包容天道自然之心,布德养育五气,以无为方法包育志意、思虑,而施行威强之势。士人通达此道,神气强盛就能养育志气。

“原文”

养志法灵龟。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职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应对不猛:应对不急骤果断。猛,急骤,迅捷。

仿佛:大体相像,此处指意志恍惚。陶弘景释云:“仿佛,不精明之貌。”

参会不一:志、心、神三者交会不纯一。参,配合成“三”的事物。会,交会。陶弘景释云:“神不精明,则多违错,故参会不得其一。”

安已:指欲望少、心安静。

威势不分:威势不会散亡。

乃能分之:就能分散它。陶弘景释“分”字云:“上‘分’谓散亡也,下‘分’谓我有其威而能动彼,故曰乃能分也。”

“译文”

培养志向效法有灵性的龟。养志的原因,是因为心气不通达。有了欲望,就要存入心中而去满足它。心志受到欲望的驱使。欲望多则心气散,心气散则志气衰,志气衰那么思绪就不能通达。所以心气专一,欲望就不多。欲望不多,那么志意就不会衰竭,志意不衰竭那么思绪就通达。思绪通达就会和顺通畅,和顺通畅那么乱气就不会在胸中烦躁。所以内要养育心志,外应了解他人,养志就会心气通畅,了解他人就会职分明晰。如果想用来考察人,一定要先知道他养育心气的功夫,判断人气盛衰的程度,而养育志气,考察他的安详程度,以知道他的才能。志气不养育,心气就不巩固;心气不巩固,思虑就不通达;思虑不通达,那么志意就不坚实;志意不坚实,那么应对就不果断;应对不果断,那么志气就会丧失,心气就会空虚;志气丧失心气空虚,那么就丧失了神气;神气丧失就会意志恍惚不精明;恍惚不精明,那么志、心、神三者交会就不纯一。养志的开始,务必要欲望少,心安静;内心安静,才能志意坚实;志意坚实,那么威势就不会分散。常固守神明,就能威镇别人。

“原文”

实意法螣蛇。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者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计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大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审:明白、清楚。

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意志无所相信,就成为虚而不实的东西。陶弘景释之云:“计既失矣,意何所恃,惟有虚伪无复诚实。”

五脏:指心、肝、脾、肾、肺。

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内视:内自省察。

反听:外听他人意见。

定志:志虑安定。

造化:指自然的创造化育。

政理:为政之道。

牖:窗户。

天道:天象。

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连续上文之意,即不用所见即能发出命令,不用推行就能达到。

应:应和、应付。

无方:没有极限。

宿:停留。

“译文”

坚定意志,要效法传说中的神蛇。意志坚实,气就变得平和,虑就变得详明。心要安宁镇静,思虑要深远。心气安宁那么就神明爽朗,思虑深远计谋就能成功。神明清爽那么志气不可紊乱;计谋成功那么功业就难以干犯。意念思虑安定那么心绪就会安详,那么行为就不会错乱,神气就会得以成功。五气依附,奸邪之气就会乘机侵入,奸诈邪说就会得以迷惑,言语不是发自内心。所以要使心术诚实,抱守真一而不变化,待人接物必须诚心尽意,上下交流,倾听然后可知计谋,是存亡的关键。思虑不集中,那么听到的情况就不明白,等候也不能得到。计谋失败了,那么意志无所相信,成为虚而不实的东西。自然无为而求得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气神气魂气魄气固守不移动,就能内自省察,外听他人意见,安定志虑,思想进入虚幻,等待神明往来。以此可以观察天地开闭,知晓万物之造化,发现阴阳运动的终始,推断人事治国的本原,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不推窗而知天道自然规律。不用所见就能发出命令,不用所行就能达到目的,这就是道:心知可与神明相通,应付无穷而神明永驻。

“原文”

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馀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无能间者:没有能离间的。

以间见间:以离间的办法发现裂隙。

伏意:隐藏意图。

神存兵亡:神气存养武力对抗消失。

“译文”

分布威势效法匍伏的熊。分布威势,就是要覆盖自己的精神力量。所以应当使志向思虑坚固安静,神气就归入心中,那么威势分布就很深广了。威势深广,那么内在意志就坚实;内在意志坚实,就不可阻挡;不可阻挡,就能分散他人威力,震动他人气势,如天一样盖住。我实有而对方虚无,取之轻而易举,就像用“镒”来衡量“铢”一样。所以一举动就有人跟随,一倡议就有人应和。弯曲一根指头,观察其余,运动和变化都能发现,没有能够干扰的。仔细观察唱和的情况,以离间的办法发现间隙,行动明确而威势可以覆盖。将有所动作,一定要先养志气,隐藏意图以发现间隙。懂得自我巩固,就是自我修炼。自己谦让,是能包容他人。所以神气存养武力对抗消失,就可以形成自己的形势。

“原文”

散势法鸷鸟。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长短。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精五气:精通蓄积五气。五气,见《盛神篇》。

动而不失分散之实:行动而实际上不失去分散威势的作用。

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不以心神肃察,所以就威势衰败。

“译文”

分散威势效法凶猛的鸷鸟。分散势力,就是靠精神力量推动。用这种方法,必须乘间隙而运用。威壮整肃,内气强盛,推算时机而行动,那么威势自然分散。分散威势的人,心胸谦虚意志饱满。意志衰弱而削弱威势,精神不专一,其言辞外露而多变。所以观察对方志意作为揣度的标准,揣度然后图谋行事,尽圆方自然之理,使长短各有所用。时机不具备则不能分散威势,分散威势,就是等待时机而行动,行动而威势可以分散。所以善于判断时机的人,一定精通积蓄内在五气,观察外在虚实,行动不失分散威势的作用。行动要了解对方志意,知道对方计谋。势,是有利或不利的决定因素,是权变发挥威力的重要因素。不以心神肃察,所以威势就会衰败。

“原文”

转圆法猛兽。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故兴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兴:兴起、发动。

动作:行动、作为。

极:顶点、极限。

乃知转圆而从方:才知道转圆是为了方。陶弘景释此句云:“言吉凶无常准,故取类转圆,然圣人坐忘遗鉴,体同乎道,故先知存亡之所在,乃后转圆而从其方,弃凶而从吉,方谓存亡之所在也。”

圆者,所以合语:圆变化无穷,因此使语言自由旋转。陶弘景释云:“圆者,通变不穷,故能合彼此之语。”

方者,所以错事:方则安稳,是为了处置事情。陶弘景释云:“方者,分位斯定,故可错有为之事。”

转化者,所以观计谋:转凶为吉,就可观察计谋的得与失。

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待人处事,可以观察进退是非。

皆见其会:以上四者都可以见到它们交会。皆,都、全部。指以上“圆者”、“方者”、“转化者”、“接物者”四者。

乃为要结:然后总结其中要领。

以接其说也:以继续其学说。

“译文”

智慧无穷,就像转动的圆一样不止,可以效法威猛无穷的猛兽。转圆,就是不可穷尽的计谋。无穷的计谋,必须具备圣人之心,以追究不可测度的智慧本原,以不可探测的智慧去通达心术。而神妙不测的造化自然混沌为一体,去议论万事万物的变化,阐说意义无穷无尽。智慧谋略,各有形象或状态,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根据事物类别各不一样。所以圣贤人就依靠这种方法,像转动圆形一样求取顺道合乎事理。所以圣人从兴教化之始,行为无不包容大道,以观察神明领域。天地没有极限,人事无穷无尽,各分为不同种类。通过观察计谋,必定知道吉凶、成败的归属。转圆变化,或者转而成吉,或转而成凶。圣人因为通达道义而预先知道存亡,才知道转圆是为了方。圆变化无穷,因此使语言自由旋转;方则安稳,是为了处置事情;转凶为吉,可以观察计谋的得与失;待人处事,可以观察进退是非。以上四者都可见到它们的交会,然后总结其中要领,以继续其学说。

“原文”

损兑法灵蓍。损兑者,几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

失人之言:抛弃别人的言论。

当:面对,遇到。

因自然之道以为实:谋划要以自然之道作为实际内容。

圆者不行,方者不止:对方用圆的计谋,令其不能实行,对方用方的计谋,令其不能停止。陶弘景阐发云:“圆行方止,理之常也,吾谋既发,彼不得其常,岂非大功哉。”

大功:大的成绩。

益之损之,皆为之辞:增加或减少,都要以说辞论其得与失。

分威散势:见《分威篇》、《散势篇》。

机危:危险。

“译文”

了解损益要效法灵验的蓍草。损益就是对危险的判断。事情有偶然,事物有成败。危险的萌动,不能不考察。所以圣人以无为对待有德之士,谈话时观察对方言辞,考察与事相合否。益,就是用其心眼,故能知之。损,就是排除其他观念,所以能实行。排除之后再行说服,事物有不可行,圣人不再多加辩说。所以智慧的人不因为自己言辞而抛弃别人的言论,所以言辞不见长,而内心不空虚;心志不迷乱,而邪念不产生。面对遇到的困难或者顺遂,后进行谋划,以自然之道作为实际内容。对方用圆的计谋,令其不能实行,对方用方的计谋令其不能停止,这就是大的成绩。增加或减少,都要以说辞论其得与失。用分威法、散势法中权变的办法,以使危机显露,然后做出处理,所以善于运用损益方法的人,就好比于千仞高的堤冲决的水流,于万仞高的山上滚落山谷的圆石。

同类推荐
  •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 尼采谈人生权力意识(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尼采谈人生权力意识(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文章篇目包括《从苦恼到爱》、《歌颂神灵》、《人类与绳索》、《收获生活》、《阅读历史》、《基督与基督教》、《我们对艺术的感谢》、《勇气论》等。
  • 中华智慧精典

    中华智慧精典

    智慧是处理世事的绝妙法宝,是游刃人生的无上妙方。智者因明察生命而快乐。智慧是经历一时一事逐渐炼成的。中间要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历程。崇尚智慧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历史上的著名智慧人物姜子牙、诸葛亮、刘基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古代的有识之士有鉴于此,也编纂了一些汇集古今用智范例的所谓智书,以为当世之用,经世明鉴。这些智书保罗广泛,大到治国用兵之术,小到治家理财的精明算计,构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海洋。有鉴于此,编者选择有代表性的古代智书,编成此书,以为启迪智慧心灵的有效作料。
  • 老子(中华国学经典)

    老子(中华国学经典)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人誉为哲学诗,可谓博大精深。它涉及面很广,有时讲到政治经济,有时又讲到教育,还有时讲军事等,不过都体现着它的哲学思想。当然不仅包含哲学,还涉及美学、历史、文学、宇宙学、人体科学等,就总体上讲是“道家哲学思想”。本书采取“化整为零”分章简介,以便读者理解原著。
  • 忏悔录

    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迄今为止对罪恶、神的显现以及拯救探索最为深入的著作之一,它激扬地宣告: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本书对我们思想的影响至今未衰。
热门推荐
  • 忘佛

    忘佛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诸天神佛,三皇五帝,原本没有佛没有道,但是却有世间诞生的本源。所谓修佛成道,不过是参悟接近世间的本源罢了。一本可能是诸天神佛遗落“六欲天”的本源典藏出现了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阮小贞泪眼婆娑的求着说:大师,妾身愿意跟你风餐露宿,化为袈裟,常伴左右!紫兰定定的望着小宝说:不管你变成什么样,一如昨天那云淡风轻的小和尚。九尾赤狐精说:其实我对佛法没什么研究,但是我想研究你!于是……小宝一段诛天灭佛的旅程,就从“回雁寺”开始了。
  • 婚心萌动,林少太腹黑

    婚心萌动,林少太腹黑

    苏寒是一个略带着文艺气质的二傻女青年,经过千辛万苦摆脱就业大军的艰辛终于谋得了一份杂志社文员的工作。可是上班的第一天就和毒舌又腹黑的林大BOSS撞上了。于是苦逼的小资女青年苏寒从此开始了她漫长而艰难的职业生涯。被大BOSS各种耍弄各种闹之后,她忽然忧桑的发现,自己那颗单身狗之心貌似对某个腹黑无良的人萌动了!她不知道在某个腹黑的BOSS早就爱上了她,这世间千万人,他只想牵她的手,与她一路到白头。甜宠小剧场:苏寒遇上林想源于一场意外。她打不过他,斗不过他,跑不过他。他说往东,她不敢往西!直到有一天,他说:“这辈子,你还有一个翻盘机会。”“什么?”“嫁给我,从此后你说往东,我绝不往西。”
  • 只为你钟情

    只为你钟情

    家世优越、英俊温柔的林迦刚入大学,母亲就特地让下属的女儿,就读大三的盛想在学校里照顾其生活,盛想和林迦从小一起长大,亲如姐弟,虽两年未见,照顾林迦生活起居十分周到。然而这种失却了亲密的照料,却令林迦十分反感,他待周围人都周到礼貌,但面对刻意疏离的盛想却经常乱了方寸,露出少年不成熟的任性来,心烦喝酒,篮球场试探,不露痕迹地透过母亲让盛想更多地进入他的生活,林迦希望的是,盛想留在自己的身边,还和从前那样亲近。
  • 星焚神灭

    星焚神灭

    宇宙浩瀚,星河蜿蜒,浩浩汤汤,谁能为王?无上神王,一统星域,同室操戈,九子殒命。边缘大陆,新星崛起,强势回归,星焚神灭。当流星划破天际之时,星逐背负着丧门星之名降生于世。偶得无名碎石改变体质,开启修炼天赋,他踏上了复仇之路。修功法,灭仇敌,一路逆流而上,誓要重夺属于自己的一切。
  • 虫族制造

    虫族制造

    如果他们没有敌意,就和他们做朋友,如果他们有敌意,就把他们都杀掉,直到这颗星球上只剩下愿意和虫族做朋友的朋友,以及不愿意和虫族做朋友的食物。这就是泰伦的计划。
  • 夏琳琳升职记

    夏琳琳升职记

    一场突来车祸使自己失去了双亲,社会的偏见、为争夺财产的而设的陷阱、孤立无援的小女孩能否躲过?孤军奋斗中成长,艰难与困苦需要怎么样才能克服?
  • 美女悄悄爱上我

    美女悄悄爱上我

    我是一个超人,爱上了元帅的女儿后来我们分开了,我以为我们之间的爱情就这样地结束了十年后我们又相遇在桃花盛开的春天里我们之间的爱情依然的香酿,甜蜜而且我还同时得到了另外一个美女^_^南方的朋友可以加入群一起交流:79935810祝各位书友羊年发大财,喜气连连——南方少年!
  • 青瞳之大容天下

    青瞳之大容天下

    这个男人,因为面容太清秀,每次带兵都会戴上面具;为了娶她,大战狼群,浑身上下伤痕交错;为了偷走她,不惜率兵奇袭她的国家;面对凶恶苍鹰,第一念头就是舍命护她周全……然而,互相伤害太重、错过了太多的两个人,牵手抑或放开,哪一个才是他们最好的结局呢?
  • 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

    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

    这是一本帮助中国家长最快找到自己孩子发烧、咳嗽、积食症状的根源和应对疾病每个阶段的有效食疗方案的书。由著名中医博士,CCTV《百家讲坛》中医专家罗大伦和留澳心理学家,当归中医学堂特邀讲师罗玲联袂著作,教你最快成为孩子身体和心理上的全方位保护神。
  • 重活的青春

    重活的青春

    遇见只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青春的记忆渐渐模糊,也许是因为太过思念的原故。窦白重生到高中年代,一定要活出不一样的精彩,重活的青春。新人新书求大家多多支持,已有10W字存稿,大家放心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