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19700000012

第12章 茗家(1)

茶可雅志:千古文人与茶

茶圣陆羽曾说过,“茶性俭”,“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认为饮茶,不能等同于饮用一般的汤水。如果只将茶当做解渴的饮料,那么实在是太糟蹋茶的美妙了。

陆羽同时还认为,茶的本性中其实是蕴含着俭德的精神,所以在平常的茶事活动中,应该多加注意,将之注入到繁琐反复的动作之中。茶艺虽然十分讲究,但是精而不奢绝对是最核心的原则。

例如,煮茶所用的器皿,质地本是多种多样,有石的、瓷的、铁的和银的等多种。但是陆羽认为,瓷锅和石锅虽然雅致好看,但是不够结实;而银锅固然非常漂亮,但是又有些过于奢侈了。因此,本着节俭的品茶原则,煮茶的过程还是以铁锅为妙。

而在《茶经》中,陆羽还专门记述了自神农氏到唐朝历代爱茶者的名人轶事,用来告诉大家古人是如何以茶养廉示俭的。如晋朝时期,有一个吴兴太守名叫陆纳,平时招待同僚的时候,只备茶和一些果品。但是有一回他的侄子觉得太过寒酸,就替换成了一桌丰盛的酒席。结果客人走了之后,陆纳就打了自己侄子四十大板。原因就是陆纳认为侄子玷污了自己一直以来保持着的简朴名声。

陆羽认为,“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荡昏寐,饮之以茶”。口渴只需汤水,而饮茶,更能使得头脑清醒,励志律己。中国文化素来都十分重视个人的修身和道德的完善,陆羽开创的修德思想,比较容易为文人士大夫们所接受。而这种对茶德的共同追求,不但让茶文化更加深刻,也在茶史中留下了不少品茶爱茶之茗家的故事。

俗话说: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其实,茶在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眼里已经不止是一杯解渴或者招待客人的普通饮品了,而是逐渐变成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饮茶能怡神醒脑,有助文思,因此格外受文人喜爱。而这份不解之缘,也使得茶文化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唐朝兴起并在之后得到较大发展的茶文化,同时也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高雅、含蓄的特点。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从古至今历朝历代著名的文人墨客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经常借诗言志,在自己的作品中去描写和歌颂茶叶,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茶诗、茶画、茶歌、茶戏等作品。

如果品茗只为品滋味,把玩精美器具,满足一时的感官享受,那么,再精细考究的茶艺也会流于形式,最终因为缺少生命力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所以品茗的更高层次是品性,即在饮茶的同时又达到精神的愉悦和升华,这才可以称为茶道。唐代茶道内涵十分丰富,概括地说,它溶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将修身养性之道贯穿其中。而这些功劳,也不能不感谢那些真心爱茶的文人骚客们。

唐朝以来流传下来的茶文、茶诗、茶画、茶歌等,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形式和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唐以前的任何朝代。饮茶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调节和修养的过程,是灵魂的净化过程。

茶文化为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内涵,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饮茶、赋诗、会友,根植于民间百姓的社会生活,为广大人民所普遍接受,逐渐积淀和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态,这是茶文化得以顺利发展,且盛行、繁荣至今的坚实基础。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茶之怡情养性

作为扬州八怪之首的怪才郑板桥,曾经做过12年的七品官,因为为人清廉刚正,所以终身没有在仕途上有大的作为。但是一生清雅清贫,却是郑板桥为之骄傲的地方。

郑板桥喜欢将茶饮与书画相提并论,他认为饮茶的境界,其实与书画创作的境界是相互契合的。还在任的时候,郑板桥曾经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为他创作的重要伴侣,茶见证着这位清廉官员对下层民众的深厚感情。而在郑板桥的创作中,我们也总能够看到他的诗文书画的背后,不时透露出对民情风俗的浓厚的兴趣。这种清新的内容与别致的格调,让郑板桥的身影,隐藏在傲然挺立的竹菊之间,永不消散。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楚尾吴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爱国诗人陆游——茶以表心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一生为国家和百姓呕心沥血,也留给后人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譬如“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今还都广为人们所吟诵。

据史料记载,仅陆游的一部《剑南诗稿》,就有诗九千三百多首。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并非虚数,而这其中涉及茶事的就有三百首之多,为历代诗人之冠。

陆放翁一生曾出仕福州,调任镇江,又入蜀、赴赣,辗转祖国各地,在大好河山中饱尝各处名茶。而正所谓茶孕诗情,裁香剪味,因此陆游的茶诗情结,也是历代诗人中最突出的一个。

陆游的茶诗,涵盖的面很广,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江南茶叶,尤其是对故乡茶的热爱,几乎达到了痴迷的境界。他还自比诗中陆羽,“我是江南桑苎翁,汲泉闲品故园茶”。

陆游在诗中还对宋朝开始流行的“分茶游戏”作了不少的描述。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因此,分茶也有“水丹青”之说。

陆游在诗中写道,他常与自己的儿子进行分茶,调剂自己的生活。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吟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中表露的闲散心境,也间接地反映出在国家多事之秋,爱国志士被冷落的沉重的社会景象,也反映出南宋王朝的腐败和衰落。

当代文人——茶之文思催化剂

被称为“能够插入敌人心脏的匕首”的名作家鲁迅,也是一位茶爱好者。鲁迅自弃医从文,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如何拯救广大民众的精神上来。而平日里,他经常是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在他客居广州的时候,他就曾经这样赞叹:“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

因此,当年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等茶居,都曾经留有鲁迅寻茶品茶的足迹。对品茶,鲁迅还有一套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著名文人郭沫若从青年时代就喜爱饮茶,他不仅爱茶,而且还称得上是一位品茶行家,对中国名茶的色、香、味、形及历史典故都很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长沙品饮高桥茶叶试验站新创制的名茶——高桥银峰,大为赞赏,挥毫写下了《初饮高桥银峰》诗:“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来眼不花。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作家秦牧的故乡广东澄海县属潮汕地区,当地“功夫茶”的习俗名播中外。环境所致,他从小接触功夫茶,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当时任《羊城晚报》副总编的秦牧与广州各报总编一起,被集中在广州一座干校接受审查,“老总们”都有饮茶习惯,有一天大家突发奇想,要对各自所带茶叶评出高低,结果一致推举了秦牧为评茶师。秦牧还写有《故乡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描述潮汕近乎传奇的茶俗,被广为传诵。

当代著名作家叶君健从年轻时起就爱好饮茶,在重庆大学教书时,常与友人去茶馆喝茶聊天,而且他特别喜欢品四川的沱茶。他说:“中国美好的东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种。它既高雅,又大众化。中国人的生活,除柴、米、油、盐、酱、醋以外,还必须有茶。”

君不可一日无茶:帝王与茶

中国历代皇帝,大都有好茶之痴:有的嗜茶如命,有的好取茶名,有的专为茶叶著书立说,有的还给进贡名茶之人加官加爵。一位位所谓的真龙天子,为这大自然恩赐的片片绿色植物,给世人勾勒出形形色色的茶痴态。

乾隆与茶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这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西湖龙井茶作的《观采茶作歌》。乾隆皇帝一生风流倜傥、潇洒自在,曾经六下江南,而其中竟有五次为杭州西湖的龙井茶作诗,这就是其中的一首。

乾隆皇帝不但饮茶成癖,而且非常讲究品茶。他曾经笑谈四处周游,也是为了尝遍神州名茶,寻遍各地名泉。有一次,朝中的一位大臣进献了一份名茶,乾隆尝后,觉得其味甘醇爽滑,非同寻常,具有一股浓郁的兰花香气。于是他便很好奇地询问大臣是何地产出的茶叶。大臣回答:“此茶发现于福建安溪南岩观音石下,其色褐绿,身重似铁,气香形美赛观音。”乾隆听了感觉甚妙,于是赐名为“南岩铁观音”。

除了对茶叶十分挑剔,乾隆皇帝对水也特别地看重。他在尝遍北京各处的泉水之后,觉得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泉水为泡茶最佳,并赐名为“天下第一泉”。从此每次出行的时候,都会有专人用车拉着玉泉山的水,随时准备给皇上泡茶用。这天,乾隆一行人来到了济南趵突泉,皇帝一尝,觉得其甘洌甚至胜过随身带的玉泉水,于是就把带来的泉水全部倒掉,改换为趵突泉水,并且亲自题写了“激湍”二字,刻在了泉边的石头上。

就这样,乾隆皇帝嗜茶成癖,笑谈自己“君不可一日无茶”,不但朝野尽知广为效仿,就连平常百姓家也跟着这股风纷纷喝起茶来。而历代皇帝之中,乾隆成为少有的高寿者之一,经常饮茶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奢华的茶宴

乾隆在茶事中,以帝王之尊,穷奢极欲,倍求精工,什么排场都可以做得到。他首倡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豪华隆重,极为讲究。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他还规定,凡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这对于极为重视先后顺序的国人来说其意义是很大的。在乾隆六十年(1796年)举行的千叟宴,设宴八百桌,被誉为“万古未有之盛法”。与宴者三千零五十六人,赋诗三千余首。

康熙钦定“碧螺春”

康熙也是一位特别爱茶的皇帝。传说名茶“碧螺春”就是康熙赐予的名字。

相传产于太湖之滨峰石壁隙中的碧螺春茶叶是嫩绿色的,卷曲如螺形,茶香幽幽,飘忽不散,时浓时淡,似有若无。这样一味好茶,当地人却起名为“吓煞人香”。康熙皇帝在南巡的时候喝了这种茶后,感到十分惬意,只是觉得这么好的茶却用了一个粗俗的名字,有点煞风景,便想要给它换一个名字。

这天,康熙一边品茶,一边思考,很快就从过去读过的许多茶诗中得到启发,为它起了个“碧螺春”的名字。碧者,绿色也,茶叶是绿色的,茶汤亦是绿色的;螺者,螺旋也,茶叶卷着螺形;春,是指春茶。可以说,这名字既贴切典雅,又富有诗意。从此以后,碧螺春就成了贡茶,每年要采制相当数量进贡朝廷。

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就是拿碧螺春作为国礼,赠送给当时的贵宾的。从此,碧螺春不再是中国人的专有,它以自己的形美、色艳、香浓和味醇这四绝驰名中外了。

茶痴皇帝

宋徽宗赵佶在位的时候,不问朝政,却工于书画,通晓百艺。他身为九五之尊,没有给国家社稷留下半点儿安邦之策,却穷其一生,写了一部《大观茶论》。这本书洋洋洒洒,也有3000多字,从煮茶之法到藏焙之要,从饮茶之妙到事茶之绝,这本书一一详述。其中的很多论点,即便是在现代,也值得借鉴和研究。而御笔不批奏章写茶书,古今中外,可是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

比起上边儿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可要能干多了。朱元璋也爱茶,但他是因为在战事中,用茶治好了自己的刀伤。从此,他对罗山县灵山寺的灵山茶情有独钟。

有一次,朱元璋喝完寺院进献的灵山茶,龙心大悦,就将泡茶的厨师连升了三级的官衔。身边的随从心里很是嫉恨,嘟囔着小声议论:“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没想到这句话被朱元璋给听见了,不过他倒也没有生气,只是笑着接了一句:“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朱元璋的另一大贡献是“罢团茶,兴散茶”。据史料《万历野获编》记载,明代初年,各地进贡茶叶,其中建宁、阳羡进贡的茶叶为上品,当时沿袭宋代的做法,所有进贡的茶叶都要碾碎之后,揉制成大小不同的团状,即所谓龙团。

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朱元璋认为这种做法是浪费百姓的劳力,下令停止龙团制作,直接进献芽茶。芽茶分为四等,依次为:采春、先春、次春、紫笋。

禅茶一味:佛教与茶

2005年9月,台湾著名学者李敖来大陆探访北京法源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以一杯清茶待客,谓之“君子之交淡如水”。既礼貌周到,又体现出了佛门清净的风范。但是殊不知这普普通通的一杯茶,却早已和出家僧众相伴千年,中国茶道与佛教实在是有着千丝万缕不解的缘分。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就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诵佛经,其后又与唐代诗僧皎然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所以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引领饮茶新风尚

总的来说,佛教与茶的关系,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茶帮助僧侣们静心养性,度过孤苦静谧的清冷寒夜;另一方面,众多寺院中僧侣们嗜茶的风尚,又同时促进了茶业的飞速发展。

佛教讲究“四大皆空”,每一个遁入空门的弟子,都会被要求放下尘世间的一切私心杂念,一心皈依无欲无求的佛祖怀抱。

唐朝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中就曾经说道:“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欲,投钱取饮。”

同类推荐
  •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

    有人说:任何东西,只要泛黄了,也就温暖了。在弥眼的黑、白、灰和暗黄色中,在一派古旧、沉静和悠然的格调里,刘鹏的老照片让我们领悟到感伤的温情。当老北京的味道变得愈来愈淡,巷子中“锯盆儿、锯碗儿、锯大缸”的吆喝声开始绝迹,挑着货担子走街串巷的商贩成为历史,那些陪伴着我们长大的娱乐场所、城池街巷被拆迁和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脑海中许多原汁原味的记忆却也愈加深刻。于是,怀旧便成了我们的通病,像老照片这样的影像资料,则变成了医治我们的灵丹妙药,给予心灵些许慰藉和温暖。
  • 山西戏曲名角

    山西戏曲名角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围炉夜话)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围炉夜话)

    此书不以逻辑严密的专论见长,而以短小精辟、富于哲理的格言取胜。其以处事做人为中心,分别从“修身、处世、谋略”三个方面,阐释“立德、立功、立言、立业”的要义,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书中隽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使先哲智慧带上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情味,让您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其蕴含的深刻道理。
  •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几方面家庭生活窍门:购衣穿着、洗涤熨烫、服饰收藏、食品选购、食品加工、食品贮藏、美食烹调、饮食保健、厨房用具、购房居家、居室清洁、家电购买、家电使用、用品维修等。
  • 烟台大观

    烟台大观

    烟台的百科全书,其一为“锦绣山河”,记烟台的自然地理,从名山大川到自然景观,兼及独特的自然现象。其二为“历史精英”。这部分对曾经发生在烟台这块热土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评述。其三是“风土人情”。这部分从烟台现存的民间娱乐、民间艺术到流传的民间故事、笑话俚语,兼及特有的风俗习惯,都进行了寻求。其四“社会发展”也为历史保留了大量的即将消亡的珍贵资料,特别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提出的一些卓而不群的见解。
热门推荐
  • 烟雨长洲

    烟雨长洲

    长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巳之地。地方各五千里,去岸二十五万里。上饶山川及多大树,树乃有二千围者。一洲之上,专是林木,故一名青丘。又有仙草灵药,甘液玉英,靡所不有。又有风山,山恒震声。有紫府宫,天真仙女游于此地。长洲之上又分五城,东居熹微城,城中有紫府宫,罗天上仙、九天玄仙等八百一十九位仙女游于此地;西居碎叶城,长洲修仙门派属碎叶城碧落宫为尊;北居榴花城,夏至之时满城榴花似欲燃;南有云、月二城,论其形貌,皆如仙境。八方巨海不知始于何时,又咸无问津者,此番清歌所记亦拾遗一二,看客只作故事一场,烟雨一梦。
  • 学洒脱斋夜话

    学洒脱斋夜话

    最近要出个新册子《学洒脱斋夜话》,依例总得有个序,他序也好,自序也罢,别一开卷就秃头把脑的歇着个大顶,好像咱内分泌多旺盛似的。忽一日,在网上闲溜达,见一网友趣解“洒脱”一词,说何为洒脱?就是非常潇洒地脱光衣服。不禁莞尔。随即一想,坏了,居然让这小子一语道破“洒脱”真谛,拔了个头筹。你想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人活一世,明白到这个份上,还不叫洒脱吗?有首歌扯起嗓子叫唤“潇洒走一回”,可到头来你不会、不敢、不能“非常潇洒地脱光衣服”走人,潇洒就算潇洒,那离洒脱还远得很。
  • 女主被穿之后

    女主被穿之后

    十年后,景沐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身体。可是缺失的这十年让她发现自己正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原来的穿越者作死能力MAX,让她周围的所有人都对她充满敌意,于是一场翻牌运动开始了。
  • 繁枝

    繁枝

    一切都是从珑珑的课业项目开始的。当忙碌了一天的立蕙被珑珑唤到起居室,观赏他手绘的"家庭树"时,她完全没有想到,那些珑珑用彩笔画出的枝叶里,竟藏着如许多的人和事。
  • 神异典二氏部汇考

    神异典二氏部汇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金口才·青少年卷

    金口才·青少年卷

    每一个青少年都希望自己能说会道,妙语连珠,但在现实中,每个人的实际说话水平却是层次迥异、高低有别、优劣参半的。有的人说起话来口若河,滔滔不绝;有的人则扭捏木讷,吞吞吐吐;有的人能够舌灿莲花,字字珠玑;有的人则词不达意,语焉不详:有的人言谈锋利,巧发奇中:有的人说起话来则是似是而非,不着边际。
  • 来年回首是与非

    来年回首是与非

    爱是没有伤痕的痛,经历了爱,却知道有段情早已埋在心间,那就是拥有爱的亲情!谁是谁非已不再重要,值得珍惜的是现在。
  • 阿吒婆拘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神咒经

    阿吒婆拘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神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道珠

    九道珠

    自九道大战以来,天地间就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九道珠现,天地崩。九道珠合,大道成。在九道大战的九百九九万年后,修真界惊闻九道珠再现,一场围绕九道珠的争斗开始了,一场追寻大道的路途启程了。
  • 重生都市女帝

    重生都市女帝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杀之。毫不相干的两个世界,一个居住社会底层心如死灰,一个豪门世家物质优渥,当她死去,她来代替。异能、空间、军界、鉴宝,爽翻天。一朝,天地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