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92100000015

第15章 性格类型(11)

荣格大师认为,理性在这种类型人中占大多数。在他们看来,感觉是生命的一种完美的具体表现,所以他们竭尽全力地嘲笑自己会受控制这一毫无说服力的观点。外向感觉型人的感觉和直觉被称为不合理的功能,即在他们的感觉或直觉中不能判断好与坏、善与恶的真实差别。在现代人身上,不合理功能可以被更好地表现出来。这些人的目标是把每分每秒都看得很重要,用于具体的享乐,不在乎未来会如何,甚至在道德观念上同样有类似享乐的倾向。他们常常铤而走险,爱收集无聊的东西,喜欢购物……这些都证明了此类人甘愿为享乐而无私的牺牲一切。当然,这并不代表这类人只将精力浪费在淫欲或干一些粗鄙的事情上,他们会将其感觉分散开用于纯粹的最细致的审美上,抽象的感觉也会忠于他的客观感觉原则。

愿意生活在现实之中,却没有支配欲望及反思倾向的人属于外向感觉型人。他们希望可以经常性地拥有感觉,察觉客观事物的存在,还要尽可能地享受感觉。他们具有追求欢乐的能力,注重现实带来的快感,但并非不可爱,反而是一种很好的伙伴或对象。他们是生活中的“乐天派”,视觉和味觉非常灵敏,有时是位颇具审美功底,在设计和厨艺等方面都很出色的人。很多时候,他们会把很重要的事情放在一旁,甚至可以为晚餐是否丰盛这样的问题而绞尽脑汁。当客观事物带给他们所想要的那种感觉后,他们对那些客观事物就再也没有听下去或看下的兴趣了。但这些客观事物必须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或是超越具体性的推测但能增强感觉的。有时感觉的强化并不会使他们自身愉悦,他们也并不在意,因为他们只渴望得到这种单纯的感觉,而不是官能刺激。相反地,来自于内心的感觉却被他看成病态和厌烦的东西。

荣格指出,外向感觉型的思考和感觉来源于客观事物,然而又将其转化到客观事物,这一事实违背了逻辑,他们显得镇定自若,毫不在意。他们过度信任现实,毫不犹豫地将明显的心理冲突的存在看成是怪异的心理变态。他们在选择爱人时,往往把对方是否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作为标准。他们对人温柔体贴,在适当的时候也会调适自身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这一举动是被大家所熟悉的。他们对现实事物很少持敌对态度,因为他们的理想与观念没有任何冲突。

但是,外向感觉型的人容易有内向直觉型的阴影,易受骗术、神秘信仰的控制。荣格通过仔细研究指出,这类人越将感觉放在主宰位置,就会更快的失去感觉,越来越不满意,而渐渐变得粗俗,沦落成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人,比如易变成纵酒纵色之徒。对于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他们虽然也持鄙夷的看法,但无力去改变。这种态度只能证明它们是惟一可以用来刺激感觉的途径。客观事物被控制达到了一定的限度,此时与自我之间不存在任何可知觉联系的心理内容或过程都被迫游离出自己的职能,而成为一种平衡、调节或补充性的功能,最终走向面对众人不加隐蔽的对立。被压抑的直觉以主体与客观事物本身来支持自己。

在这里我们着重讲述荣格所说的“与自我之间不存在任何可知觉联的心理内容或过程”这一非意识的概念。

我们将这一心理内容或过程称为潜意识。我们有经验和充分的理由证明潜意识这一过程的存在,这些经验多数来自于心理病理学,体现在自我不知心理情绪的存在。催眠这一步骤能使遗忘的内容重新显现。

潜意识内容未与意识连接之前是以什么状态存在,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也不会做出无意义的揣测,更不要说妄想将潜意识与脑髓和生理相连接。只能靠经验推测潜意识的范围和其饮食的内容,但也是不完整的。通过经验得知,潜意识是意识内容透过丢失它们的能量价值而形成的。这些内容不会轻而易举地意识的限制下被“忘却”,是在适当的环境下形成的,有时甚至会在沉溺于很长时间后浮出脑海。举个例子:在梦中,或以潜在记忆的形式处于催眠状态,或者通过忘却内容的自由联接得复苏。

同时,我们还从经验中得知,潜意识是意识内容通过“有意的忘却”沉溺于意识限制之下,这叫做痛苦内容的压抑,在此过程中能量价值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人格分裂意识崩溃的产生,是激烈的感情、神经震撼的结果,或透过精神分裂中人格的分裂产生。另外,从经验中还可得知,有些知觉因为强度不够或不够注意而不能达到意识的统一,但可以通过潜意识的统一将其变成心理内容,这点可以在催眠术中得到证明。剩余的那些能量较弱、注意力不集中的知觉被留在了潜意识的判断或设想仍可以有相同的事情发生。存在着潜意识的心理联想不是意识针对的矛头,会从潜意识中完全解脱,如“神话意象”。

这个对潜意识内容存在的假想完全在经验中得到证明,但不会告诉我们潜意识包含什么内容、其范围有多大、知觉的界限是什么等问题。

在有限的潜意识内容性质经验中,我们将它简单地分成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人潜意识包括被遗忘的、压制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和下意识(即不知不觉,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唯心主义心理学将这种精神实质看作是潜伏在意识之下能支配人的思维和行动)领悟到的东西。集体潜意识源于一般心理功能的潜能,而不是个人获得物,这一来源从遗传的大脑结构中获得。也就是说不需要历史的传承,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上生长的动机和意象,如神话联想。潜意识内容和意识内容一样都在某种活动上很活跃,同样潜意识也有其活动的产物,譬如梦、幻想,当然梦和幻想在意识中也是无法被猜测到其成分和数量。梦来自脑,无法有意让其产生。

在这里我们会引出另一个心理学术语——补偿。潜意识在感觉中被迫脱离了自己的职责后成了一种补偿性功能。这里所说的“补偿”是指潜意识过程与意识的功能联系。补偿(compensation)被阿德勒予以全新的理念,他认为借由补偿性心理系统对自卑感做功能调解,这意味着一种补充、调节和平衡,类似于器官在其低下的情况下做出的缓解调节。补偿的评价同样需要通过经验。经验还证明潜意识过程低限度内容升至意识情况的表层,也就是说所有在意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上升到表层。潜意识的补偿功能被极大的调动,证明意识态度维系的片面观点越明显。在病理学中有太多病例证明了这一点。

在外向感觉型中出现了有意思的推测,性对象病例中,嫉妒幻想、焦虑表现最为突出,甚至有不同种类的恐怖症(Phobia),如强迫性的症状,这一病理现象带有明显的非现实性的特征,如带有神秘的宗教或道德色彩,促使一种琐碎、荒唐又很重视细节的道德和原始的迷信、神秘的宗教热潮紧密地结合,在宗教礼仪中被完全释放。这一切在压抑的不健全的功能中生长,与意识观点保持绝对的对应,以最荒谬的假想为依据,为外观戴上了与现实的意识感受相对比的面具。以假想为根据与意识观点相对立,显然成了两种不同的人格,思想与情感的结构被这两种人格曲成不正常的仿讽(parody);而理性被转换成繁琐的辩解和分析;宗教沦为直觉荒谬的迷信;道德却成了可怕的说教和赤裸、露骨的种族信仰。

这两种人格将人类的天赋转变成老奸巨滑,不思进取,不在新事物、新领域进行探讨,而是退回到人类情感最卑微、最脆弱的角落里窥探。心理病症具有强迫特征,表明潜意识并不赞同感觉型那种对客观事物不在乎的态度,并对其持有种敌视态度。从理性判断的角度讲,感觉类型不如思索地接受所有发生的事物,这一缺乏原则的态度造成其判断限制力被无情地剥夺。

理性的判断代表某种意识的限制,这种限制是潜意识强迫性地压抑感觉型的表现。理性中判断的存在意味着他的类型与客观事物保持着非同寻常的片面性时,就会陷入潜意识这个困境中,对客体依附越深,陷入潜意识越深。如果此种类型的人成为心理病患者的话,用理性的方式去治疗是无法治愈的。心理专家想分析的那部分功能尚未分解处于未分化的状态中。在生活中,我们常需要一些特殊的方式,这些方式能使人接受情绪压力,保持清醒的意识。

同类推荐
  • 孟子的智慧

    孟子的智慧

    《孟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儒家经典。《孟子》原文七篇并无上下之分,亦无章次之别。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怀着治国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仁义,宣传德治,同情民苦,抨击暴政,志在匡世救民,兼济天下,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孟子》一书的总体特色是感情充沛,气势奔放。他激荡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又言辞犀利,呈现出凌铄一切之势。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本书是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关系的论文集,书中主要体收录了:《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人权与社会主义法治》,《美学视阈下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管理刍议》,《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解决建议》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海德格尔的智慧: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解读

    海德格尔的智慧: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解读

    人被称作能思考的存在者,确实如此。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就包含在思中。作为理性的动物,人必须是能思的——假如他真想思的话。可是,情况也许会是这样:他想思,却不能思。更有甚者,当他想思时,由于所欲太多,反而所思甚少。人是在具有去思的可能性的意义上是能思的,但光有这种可能性还不能保证我们能思……
  • 道家哲学智慧

    道家哲学智慧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道家是隐者之学,故不在显学之列,而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孔子罕言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虽说过“圣人之于天道也”,但也未多讲天道。道家老子不但谈论天道,而且提出“先天地生”的永恒性绝对性的“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儒家虽反对苛政,而肯定区分贵贱上下的等级制度。墨家虽然宣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而仍承认贵贱之分,以“贵不傲贱”为理想。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经久不衰。
热门推荐
  • 异界封斗

    异界封斗

    只是一个只有魔法的世界,充斥着征战,与杀戮,主角向天祁生于豪门,却不做豪门纨绔弟子的事,征战四方,双手沾满了鲜血的同时又幸得一群美人。最后,翻天覆地,终成大陆上千万年的神话······
  • 名门庶女之祸国毒妃

    名门庶女之祸国毒妃

    上一世,她为他抛头颅洒热血,为他谋尽一切,功成枯骨,终助他登上皇位,许她凤临天下。可一转眼,她就落得被嫡姐做成人彘,被渣夫害死儿女的悲惨下场,囚禁冷宫十八年,最终被赐蒸刑收场。一朝醒来,她浴血重生,洗尽善良。斗嫡母,治嫡姐,惩渣男,再布一局天下棋。风云会聚,乱世将起,且看她纤纤素手,染指这万里江山皇图霸业!什么,这俩皇叔都要娶她?选谁好呢?
  • 邪神逍遥在都市

    邪神逍遥在都市

    “天纵奇才?不不不,我只是用了你们睡觉的时间在修炼而已。”冷破军碾压着对手,谦虚的说道。“家世显赫?那是以前!如今的我坐拥的是我亲手打下的江山。”冷破军坐在高高的王座上,轻藐的看着挑衅着自己的小丑。“投机取巧?我用跟你解释我流过的血多过你流的泪么?你个爱哭鬼。”冷破军连眼角都没有赏赐给他,毫不在意的说道。一代邪神冷破军傲视群雄,轻声说道,“群殴?坐到今天这个位置,凭的就是我冷破军朋友多。”随后,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一代邪神冷破军,朝若为敌夕即死。
  • 皇后闯天下

    皇后闯天下

    她,意外穿越,却是皇朝争斗中的一枚棋子。她,逃离皇宫来到杭州经商,却垄断整个服务业,又惊起一番流言。她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她逆来顺受,默默承受后宫的尔虞我诈。她向往自由,放弃一代皇后的荣华富贵。她逃离皇宫,苦心经营闯出一片艳阳天。她现在回宫了。放心,她还是会离开皇宫闯天下。
  • 首席婚宠:三少的逃跑新娘

    首席婚宠:三少的逃跑新娘

    片段一:“卫修霁,你放我出去。”席安看着卫修霁冰凉犀利的眸子,以及站在卫修霁身边的明艳女子,声音凄厉。“少奶奶精神病不轻,麻烦你们照顾好她。”卫修霁转身,吩咐身后的精神病医生,阴霾而又犀利。片段二:他翻身将她压在身下,眸子森寒:“席安,你的命是我的,你永远不会逃出我的手掌心。”手里的动作没有丝毫的停顿,扯掉了她身上最后的屏障,光洁的身子在空气中暴露。“是吗,卫先生。”席安用尽全身的力气,踢向他的下半身,却被他灵巧的抓住了脚踝。满地旖旎,一片火红的暖意。片段三:结婚五年,她强迫自己逃离他身边。“席安,如果你伤害了它,我要你死。”他用自己的狠戾,一次次将她推向深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青春战记

    青春战记

    为我们哭过笑过从未后悔过的青春留下一丝记忆!
  • 做事先做人

    做事先做人

    本书深入探讨做人做事的艺术,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做人,下篇是做事。内容涉及做人、沟通、性格、交友、品行、合作、谋略、思考、目标、行动等方面。
  • 丹杀

    丹杀

    丹药无尽,可得长生?丹者无数,谁为巅峰?丹者世界巅峰强者间流传一条警言:永远不要和丹者秦悍斗,哪怕你到了神的境界而他只是一个凡人。他会用层出不尽的丹道技法把你拉到与他相同的境界水平,然后再用那丰富的经验虐杀你!……天道不公,视万物为刍狗。人道无情,以强弱杀众生!武者之间流传一个不可证之传奇:秦悍可能是“丹武者”,其丹道技法玄奥莫测,其武者之途快至巅峰。“半世悍勇,一人刀狂”之说已不可考证,只知与其战者陨落无尽,绝世武者不提秦悍半字。丹者之巅,武道狂人。一世征杀悍勇铁血,单人狂刀杀戮天下……枯黄残旧的古史残页,只留这句莫名之言……
  • 不可思议的惊世预言

    不可思议的惊世预言

    本书精选人类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预言故事,以独特的视角,趣味横生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曾经发生在某些大人物身上,并离奇应验的神秘预言。这些神秘的预言有的左右了大人物的命运,有的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的预言甚至跨越数千年,令人闻风丧胆。
  • 金刚顶胜初瑜伽经中略出大乐金刚萨埵念诵仪

    金刚顶胜初瑜伽经中略出大乐金刚萨埵念诵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