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77100000030

第30章 风华正茂志革命

1925年,已经不少年头过去了,毛泽东重游岳麓山,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欣然作《沁园春·长沙》一词,缅怀当年风华正茂的岁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瘳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怎样去革命,怎样去解救普天下穷苦大众?毛泽东还不知道。他只知道要更加刻苦地读书。他订了一个自修计划,非常认真地坚持执行。他的住处离图书馆有三里地,每天早出晚归,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清晨,他总是第一个走进图书馆的大门,中午,休息片刻,吃上两块米糕,算是午餐。直到闭馆的时候,他才恋恋不舍地走出。他像黄牛闯进了菜园子,只顾着吃。

除了大量地接触启蒙思想家们的著作外,毛泽东还认真地学习俄、美、英、法等国的地理和历史,学习整个世界的地理和历史。他要了解整个世界大势。

毛泽东发奋读书,磨砺筋骨意志,目的就是为了改造社会,改造中国。他潜心研究学术,但决不闭门读书。相反,他的心时刻关注着中华民族的安危,关注着中国社会的状况,关注着劳苦大众的利益。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正是辛亥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剧烈动荡的时期。军阀混战连年,帝国主义乘机向中国攫取种种特权。毛泽东通过天天阅读报纸,关注时局的发展变化。他后来回忆说:“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其中包括我的许多次报名费;在这笔钱里,大概有三分之一花在报纸上,订阅费每月约一元。我还常常买报摊上的书籍和杂志。我父亲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纸上。可是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1911年到1927年我上井冈山时为止,我从没有中断过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互相厮杀,无暇东顾。日本乘机派遣军队在中国山东半岛登陆,向德国侵占下的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进兵,以夺取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而此时正在大做皇帝梦的袁世凯,为了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竟宣布“局外中立”,任其武装占领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竟于5月9日答应日本,除第五条“容日后协商”外,“二十一条”其余各条都全部接受。反袁的热浪顿时在全国高涨起来,就连曾经与袁世凯合作的资产阶级右翼,也纷纷站到了反袁斗争的前列。梁启超就是突出的一个。虽然只是规劝、忠告,但鲜明的旗帜是反对复辟帝制。康有为、汤化龙等昔日的保皇派也发表了不满的言论。毛泽东时刻关注形势的发展,于1915年冬,将汤化龙、康有为、梁启超三人有关时局的言论编印成册,并致信萧子澳,请他题写书名:“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并提出:“大小真草,随兄为之。须此甚急,可否明天上午赐来?”

小册子印出后,毛泽东在校内外广为散发。陈昌曾在日记中写道:“上午八时接润之兄书,并承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一本。夫康氏素排议共和,今又出而讥帝制,其所谓时中之圣。斯人若出,民国亦云幸矣!”

为了实现皇帝梦,袁世凯还玩起了“收揽名士”的把戏,企图为其装潢门面。当时,黎锦熙离湘到京不久,毛泽东听到黎先生也受到拉拢时,立即以关切的心情致信黎:

“兹有愿为足下言者: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如足下之事,乃至崇之业。然彼方以术愚人,今反进以智人之术,其可合邪?收揽名士政策,日起日巧,有自欲用天下之志者,乃反为人所用欤!”

毛泽东还进一步提醒黎先生:

“北京如冶炉,所过必化。弟闻人言,辄用心悸。来书言速归讲学,并言北京臭腐,不可久居,至今不见征轺之返;又闻将有所为,于此久居不去。窃大惑不可解,故不敢不言,望察焉,急归无恋也。”

对于毛泽东来说,黎锦熙是他崇敬的老师,然而在有关国家大事面前,他却不能不坦诚直言,表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高度责任感和敏锐的观察力。后来知道黎并未被袁世凯笼络时,毛泽东才如释重负。

然而,中国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北洋军阀失去袁世凯这个总头目之后,各成派系,分别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相互争夺中国的统治权。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冯国漳为首的直系,是其中的两大派系。此外,还有张作霖的奉系,唐继尧的滇系,陆荣廷的桂系。中国处在各派军阀的混战之中,生灵惨遭涂炭,百姓颠沛流离。湖南则处在南北军阀对峙的军事要冲,北来南去,南来北去,各派军阀都出入湖南。湖南人民深受战乱之苦。

他对湖南这种走马灯式的军阀、都督更替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愤愤不能平于心。然而,面对军阀纷争的局面,他也感到迷惘。他在这种频繁更替的军阀中比较优劣,从而对有的军阀寄予幻想。

“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毛泽东果然言中。那时,他还只是一个24岁的青年,人们不能不赞叹毛泽东目光的敏锐和深邃。只是毛泽东未必想到,二十年后,统帅千军万马,动员全国的老百姓,运筹帷幄于抗日疆场上,正是他自己。

在这战乱之中,还发生了毛泽东领导全校师生,智缴部分北洋军溃兵枪支的故事。

1917年11月中旬,一天午餐后,第一师范里传着一个消息:北洋军第八师王汝贵的部队正由湘潭、株洲向长沙溃退。有一部分已经到了离学校南端两里地的猴子石附近。当时驻长沙的北洋军傅良佐的部队早已撤离,长沙城内一时兵力空虚。只是溃兵不知其详,正在猴子石一带徘徊,并到附近农家抢饭吃。

听到这个消息,学校顿时慌乱起来,准备躲避到城东五里的阿弥岭。有着半年军事生涯的毛泽东,冷静分析了形势,认为溃兵己疲惫不堪,又不知城里空虚。只要把学校一年前即已开展训练的学生志愿军组织起来,加上城里的警察,完全可以击退溃军,学校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并由他具体负责指挥。于是,他立即组织志愿军中胆大者二百多人,手拿木棍,分成三队,绕道分布猴子石附近的几个山头,对溃兵形成包围之势。同时联络学校附近的警察分所,派一部分手拿真枪的警察伏在学生志愿军的最前列。

傍晚时分,溃军胆战心惊地沿铁路北移。待到距布防处不远时,毛泽东命令警察开枪射击,学生志愿军则燃放装在煤油桶内的鞭炮助威,并齐声呐喊:“缴枪没事!缴枪没事!”溃军十分心虚,一经突然袭击,更不敢抵抗。经派人交涉,真的全部缴了枪。当晚溃兵露宿学校操坪,第二天由商会出款遣散。

学校和长沙城免去了一场兵灾。人们沸腾起来,纷纷惊奇地称赞:毛泽东通身是胆。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领导的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虽然不大,但却表现出青年毛泽东过人的胆量和谋略。

毛泽东关注着国内的政治形势,也关注着中国农村的状况。对于农村,他有着特殊的感情。农民的困苦,他在少年时代就有切身的感受。今天,当他站在一个新的境界去俯瞰社会时,他更忘不了农村。他要用新的眼光去认识农村,了解农民。

毛泽东决意要进一步考察农村的情况。可是,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他后来回忆说:“有一天我读到一份《民报》,上面刊载着两名中国学生旅游全国的故事,他们到达了西康的打箭炉。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们的榜样,可我没有钱,我想我应该试着在湖南旅行一番。”

毛泽东决定采用当地一些穷知识分子寻师求学所采用的“游学”的方法,来解决途中的吃饭、住宿问题。

1917年7月,毛泽东邀请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老同学萧子澳,开始了他的长途旅行。毛泽东穿一件白色旧上衣,带着一把旧雨伞和一个布包,布包里有一套换洗衣服、毛巾、笔记本、毛笔和墨盒。他们从楚怡小学出发,过湘江,踏上了去宁乡的途程。

在宁乡,他们来到了友人何叔衡的家,受到了何家的热情接待。经何叔衡介绍,毛泽东访问了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桐油灯下,主人告诉毛泽东,他是佃农,交的“三七租”,一年累到头,收的粮食七成交给了东家,自己剩下的就很少了,生活苦得很,遇到灾荒,日子就更难了。在何家附近的宋家潭,毛泽东又访问了一位老农和一位青年农民。这是当地受苦最深的两户佃农。听了贫苦农民的诉说,毛泽东对中国农民的状况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离开何家,毛泽东和萧子澳继续进发。临行时,何家要送他们路费,可毛泽东执意不收。他决心要在这艰苦的环境里,磨炼自己。

沩山——他们行进的目标,曾是佛教史上的名山,山上有一座自唐代起就很有名气的佛教寺庙,里面住着很多和尚。他们要结识结识方丈,了解一下僧侣的生活。

他们信步而行,一边海阔天空地聊着,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风光。眼前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山坡上有棵古老的松树,长势茂盛。他们卸下包袱和雨伞,背倚古松,坐在岩石上,讨论着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后来竟在不知不觉中睡了一觉。

肚子开始饿了。他们向山脚附近的一座房子走去。房主人拒绝给“叫化子”饭吃。无奈,他们只得继续向前走。走了约摸一里路,来到另一户人家。一对和善的老夫妇给了他们足够的饭菜,并和他们进行了一场有意思的对话。

老人姓王,曾在县衙门当过门房。老人问道:你们两个小伙子看上去绝非乞丐,为什么要饭呢?

毛泽东回答,我们想旅行,看看农村的情况,又没有钱,只好“游学”。

老人说,当叫化子没什么不好,叫化子总比强盗好得多。那些当官的,多数都不廉洁。我在县衙门里当守卫时知道,县太爷满脑子想的都是钱。每审一个案子,给他钱多的一方照例是打赢官司。向他求情是没有用的,除非花大价钱贿赂他。

毛泽东听了,不禁愤愤地说,这是什么世道!告别老人后,他们还在议论这世上不公平的事情。

来到目的地,暮色已经降临。在寺院,他们受到了佛教徒热情的接待,拜访了老方丈,参观了佛殿,还和老方丈讨论了佛家经典,讨论了孔子和老子。佛教徒们把毛泽东、萧子澳看成是有学问的人,纷纷请他俩题诗题字。

接着,他们又跋山涉水,来到了安化县城——梅城。在梅城,毛泽东查阅了安化县志,走访了一些贫苦人家,还拜会了安化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夏早年毕业于清代两湖书院,颇有学识,但性情高傲,一向看不起游学先生。毛泽东两次求见,夏都拒不接待,直到第三次求见,夏才开门。但随即写了一句原对放在桌上:“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以试来人学问功底。毛泽东看后,即书属对:“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夏先生一看,连声称赞,遂留宿,彻夜长谈,临走时还赠予毛泽东、萧子澳8元银洋。

一路上,他们遇到学校、商店、庙宇,常常写上一副对联,对方给几个钱,就作为路上的费用。渴了,就讨口水喝,或在路旁喝几捧凉水。累了,就到池塘里洗洗澡。有时就在野外露营。面对着满天星光,他们高兴地说:沙滩是床,蓝天是帐,月亮当灯,星星作伴。有一次,毛泽东指着岸边的一棵古树说,这就是我们的衣柜。说着,顺手就把布包、雨伞挂到树枝上。睡觉没有枕头,就用两块石头。毛泽东正是从这种奋斗的生活中,领略到一种人生的乐趣。

到达沅江时,正值湖区涨水,道路被淹,加上暑期就要结束,他们乘船返回长沙。

这次游学,走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许多地方,行程达九百多里,从而使他对中国农村的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年寒假,毛泽东又到浏阳县一带去调查,住在同学陈绍休家里。正是在这种和农民的广泛接触中,毛泽东对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都为他后来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确立一条正确的思路创造了条件。

毛泽东不仅关注农村和农民,还关注着广大的工人群众。

当时,第一师范附近有电灯公司、造布厂、黑铅炼厂、铜元局等几家近代企业,聚居着很多工人、人力车夫。还有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和长沙至株洲段铁路工人,也都住在这一带。他们不仅生活清贫,而且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没有文化,不仅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限制,生活上也有极大的不便。毛泽东感到,要帮助工人兄弟,首先要使他们接受文化教育。

第一师范原在1917年上半年办过一次工人夜学,那是为推行平民教育,由教职员兼办的,但没能坚持下来。1917年下学期,第一师范的学生团体学友会改选,毛泽东被选为学友会的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上任伊始,他就提出由学友会主办工人夜学的主张。

毛泽东一面潜心研究学问,磨练筋骨意志,一面广泛地走向社会,和最广大的劳苦大众,和中国的社会实际结合,这是毛泽东已经形成的一个显著的思想品格。他决心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改造中国。他要逐步探索一条改造的道路。

1918年4月,新民学会的创立,显示出毛泽东在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发展,这就是在社会改造问题上,由学理上的探讨迸到社会团体的组织。此后,毛泽东为组织领导新民学会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可以说,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毛泽东是和新民学会一起搏击在社会变革的风浪之中的。虽然其中也有分化,有人颓唐,有人落荒,有人离开了战斗的行列,但更多的人却是聚拢在毛泽东、蔡和森的周围,奋然前行,成为优秀的革命者和共产党人。有的虽未直接站在革命的大旗之下,却也在为社会尽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当年的新民学会首批会员李维汉回顾说:“新民学会从不自我标榜,但由于它的乾乾不息的前进运动,在实际上,成为我国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成立的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虽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但在它存在的三年中,在中国革命动荡转变的年代里,逐渐由民主主义接近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它应有的贡献。”会员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许多人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共产党员,有的成为党的同情者。会员何叔衡、蔡和森、向警予、陈昌、张昆弟、罗学瓒、郭亮、夏曦等,以及相当于新民学会分支组织的工学世界社的社员李林、颜昌颐、林蔚、李慰农等在后来的革命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和所有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烈士一起,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纪念。

1919年4月6日,毛泽东从上海回到了长沙。回长沙后,他主持新民学会会务。当时正是五四运动的前夕,他更加直接地投身到政治中去了。

为了解决生活费用问题和便于工作,毛泽东经学友和新民学会会员周世钊的引荐,到长沙修业小学担任历史课教员。除教书外,他利用一切时间,广泛接触长沙教育界、新闻界人士和青年学生,进行各种联络活动,向他们讲述几个月来自己在北京、上海的经历,介绍所接触的一些值得钦佩的人物。他约集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到楚怡小学开会,会上,他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局势,介绍了国内南北军阀混战的情况,说明了在新思潮的激荡下中国人民逐渐觉悟的事实,并提出了组织青年学生进行斗争的意见。

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为核心,组织和领导湖南各阶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本人则站在斗争的前列,率领新民学会会员深入长沙各校,拟写传单,动员青年学生起来,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

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也在紧张地进行宣传活动。“请救山东人的性命!”“请看我国之危险!”的传单,撒遍了长沙城。

5月7日,长沙各校学生纪念“五七”国耻游行大会。他们手执白旗,旗上书“誓死争回青岛”数字,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游行队伍被军警强行解散。

5月9日,长沙的报纸冲破了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新闻封锁,纷纷报道了北京学生爱国示威游行的情况。《大公报》以醒目的大号字登载了五四游行的消息:“驻日公使章宗祥,被学生殴伤甚重,性命已在旦夕”;“北京学生现被捕三十余人,大学校长蔡元培愿独身抵罪。”消息震动了全长沙城,全湖南省,人们热烈地讨论着。特别是青年学生,兴奋、激动、愤怒。他们决心立即行动起来,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这时,北京学生联合会派出许多代表分赴各省活动,以求得全国的声援。到湖南的代表是邓中夏和另一名学生。第一次北京之行时,毛泽东就和这位北京大学著名的学生骨干建立了联系,并参加了他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活动,邓中夏到来后,毛泽东立即和他一起,就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事进行活动。

5月28日上午,各校代表齐集省教育会,举行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章程,选举法专代表夏正猷、商专代表彭璜为正副会长。同时,通过了罢课宣言。

湖南学联的成立,标志着湖南学生大联合的实现。有了统一的组织,学生运动迅速掀起了高潮。

6月3日,在学联的组织下,大多数学校举行罢课。罢课宣言沉痛地写道:

外交失败,内政分歧,国家将亡,急宜挽救。京师学界正义于先,津沪群英声援于后;内之振我民气,外之挫彼敌锋,共矢贞忠,以示天下;学生之求学,以卫国也,国既不存,学于何有!我湖南学生出于良心之感发,鉴于时势之要求,决议自6月3日起,全体罢课,力行救国之职责,誓为外交之后盾。耿耿此心,神人共鉴。

学联还向北京政府提出了拒绝巴黎和约,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六项要求。

学生联合会的会址设在湖南商专,它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新民学会会员。毛泽东住的修业小学离商专很近,有时就住在商专里。可以说,他是这个富有战斗性的新的学生组织的实际领导者。

“六·三”罢课,引起了湖南当局的恐慌。张敬尧发布所谓“训令”、“忠告”,恐吓学生如有言词过激,逾越常规者,即按照戒严规则,一律逮捕,以保平安。但是,各校学生在学联的领导下,照样走上街头,开展以抵制日货为内容的反日爱国运动。学生纷纷组织讲演队、检查团和戏剧队,每日轮流到街头和沿江码头进行活动。

毛泽东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这轰轰烈烈的爱国浪潮中。他带头走向街头,热情地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宣传。一位当年在一师附小读书的女学生,回忆毛泽东当年在长沙讲演的情景时写道:

我最难忘的是毛主席第一次给我们演讲的情景。我们称他毛老师,但毛主席说:“你们不要叫我老师,我是你们的老同学,以后就叫老同学好啦!”当时我们只是四年级的小学生,毛主席却把我们当作老同学,大家感到亲切和温暖,非常敬爱这位“老同学”。毛主席每一次来演讲前,我们整个小学部的同学,都坐在大礼堂的竹椅上,有好几百人。大家都在热切等待。一见毛泽东出现,都热烈鼓掌,有些小同学高喊:“老同学来啦!”更有些高兴得跳了起来!他讲的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号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决不接受“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另外还讲抵制日货。由于我们都是小学生,都是十岁至十多岁的孩子,毛主席以极其浅白的语言向我们解释什么是“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还讲怎样抵制日货。他说:“买玩具不要买日本货,我们要爱自己的国家。”他的演讲完全可以激发我们小学生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他的语言生动活泼,手势又多,激动中带着幽默,大家非常喜欢听他的演讲。但可惜毛主席每次只讲一个钟头,就要匆匆忙忙地走啦。同学们都舍不得他,很希望他多逗留一阵子。

由于学联广泛地走向社会,使抵制日货的斗争很快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7月7日,学联和国货维持会联合举行烧毁日货游行示威大会。游行队伍前面高举着“烧毁日货游行大会”和“同胞们注意,切勿买日货”的大旗,学生每人肩负一匹日本布,后面跟着绸布业的店员工人,最后是国货维持会和学生联合会的旗帜。到了教育会坪,学生们将布匹摊放坪中,淋上煤油焚烧。直到布匹烧成了灰,游行队伍和参观群众才散走。

为了更广泛地集结反帝爱国力量,7月9日,学生联合会联合工商各界开会,正式成立湖南各界联合会。会上,组成了包括20个代表的各界联合会代表团。大会指出,国家前途危险已达极端,号召湖南各界人民起来,“推翻武人政治”!湖南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全省各界的大联合。

新民学会在斗争的风雨中也更加壮大起来,新入会的会员有七十多人,如夏曦、向警予等。学会修改了章程,设“评议”、“执行”二部,何叔衡、李思安为正副执行委员,毛泽东、周世钊等8人为评议员。

五四运动汹涌的洪流,冲破了封建主义固守的千里堤坝。人民觉醒了,新思潮也更加猛烈地传播开来,正如瞿秋白所言,久銮的闸门一旦打开,浪涛更加奔腾澎湃,乌沫喷溅。五四运动后,各种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时长沙各校学生也出版了十多种刊物,如《新湖南》、《女界钟》、《岳麓周刊》等,但大多仍然锐气不足。为了更好地推动湖南爱国斗争和新思潮的宣传,也为了有一块发表自己政见的阵地,毛泽东提出,需要创办一个新的刊物,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湖南学生联合会决定创办《湘江评论》,由毛泽东任主编。

毛泽东对报纸早有浓厚的兴趣,北京新闻研究会的活动,更是从理论上武装了他。如今正是一显身手的时候。经过十几天的紧急筹备,一种具有崭新风貌的《湘江评论》诞生了。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创刊号正式出版。它四开一张,有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有短小明快的《东方大事述评》、《西方大事述评》,还有尖锐泼辣的“放言”、“杂评”。出版的第二天,长沙各报即高兴地报道:《湘江评论》出版了!

根据《湘江评论》的主旨和任务,毛泽东撰写了长篇论文《民众的大联合》,还写了国际、国内大事述评和各种杂感30多篇,热情地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无情地批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号召民众联合起来进行改革和斗争,宣传解决思想,冲破迷信和传统的束缚。他认为,只有俄国十月革命,才使“全世界为之震动。”

他在《民众的大联合》中说:

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我们应该积极进行!

在文章的最后,毛泽东满怀信心地写道:

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抗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拚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

毛泽东号召人们打破迷信,解放思想,要敢想、敢说、敢作、敢为。他在《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一文中说:“中国的四万万人,差不多有三万万九千万是迷信家。迷信神鬼,迷信物象,迷信命运,迷信强权。全然不认有个人,不认有自己,不认有真理。”因此,他主张冲破一切传统和迷信的束缚。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他说:“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对真理,应该以“如日光之普天照耀,如探海灯之向外照射”的精神去追求。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所表述的主要思想,说明他正在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

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以后,为了筹组赴法勤工俭学和发动“驱张”运动,于“五四”前夕和之后,两次来到当时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在这两次到北京期间,他开始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从一师范毕业后,为实现自己改造社会的抱负,他在实践中开始了新生活的探索。受北大杨昌济老师之告,新民学会的成员纷纷来到北京,准备赴法勤工俭学。

精神上的富有就这样弥补了物资生活上的匮乏,更何况还有爱情。

在遥远而又偏僻的韶山冲里,他的严厉的父亲,曾强制地为他订过一房亲事,但在内心里他始终未曾予以认可。因为,在那里没有爱。而现在,在这里,在他初到北京的这段日子里,他却深深地爱上了他的老师杨昌济的爱女杨开慧,即杨霞。杨霞也爱着他。于是,北海桥边夕阳下的蹀躞,中央公园花丛月下的留连……这古老而又美丽的都城,自由、宁静、闲适的氛围,异地重逢的浓浓的乡情,正好帮助了他,使他第一次品尝了他过去从未品尝过的初恋的滋味。

但由于生活费用没有来源,毛泽东很想找个职业。经过杨昌济的联系,毛泽东得到了一个图书馆助理员的位置。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办公室,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先辈李大钊。图书馆设在沙滩红楼一楼,毛泽东在第三览报室工作,职责之一是负责登记阅报人的姓名。每月薪金8元。这对毛泽东来说,已是一大笔钱了。

对于矢志要进行大规模自由研究的毛泽东来说,这真是来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利用管理报刊之便,像在第一师范当学生时那样贪婪地阅读了大量新出版的报纸杂志,汲取了许多新知识。当时,北京大学是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各种思潮在这里传播,各种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一些新派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都曾来这里任教。这些,给毛泽东以极大的吸引力。他利用北京大学的有利条件,经常旁听他所感兴趣的课,还参加了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在参加这些研究会的活动中,他结交拜访一些名流学者,因为这里更是人才荟萃。他认识了陈公博、谭平山、邵飘萍等人,尤其是邵飘萍对他帮助很大。

毛泽东除了经常拜访杨昌济、黎锦熙之外,还拜访了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知名人士,同他们讨论新思潮等各种问题。并曾与在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分别邀请蔡元培、胡适等谈学术和人生问题,以求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然而毛泽东有时也受到冷遇,受到刺激。有一次,他见到鼓吹新文化的大名人胡适,大胆地向他提了一个问题。胡适问提问题的是哪一个,当得知只是一位没有注册的学生时,这位名教授竟傲慢地拒绝与他交谈。傅斯年、罗家伦当时是北大学生中的风头人物。他们主编的《新潮》杂志,激烈地抨击封建文化,提倡“文学革命”,在青年中影响很大。毛泽东对他们很感兴趣,可他们却看不起这个来自湖南的“土里土气”的青年。毛泽东后来回忆这一情形说:“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意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都不把我当人看待。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士话。”

浅薄、浮躁,是当时许多鼓吹新文化的人的通病。

但是,毛泽东却得到了李大钊的器重。热诚地扶持青年,把青年看成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李大钊五四时期民主思想中极其光辉的部分。他热情地鼓励广大青年:“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当他发现毛泽东思想敏锐、善于思考时,对他表现了很大的关注。工作之余,或李大钊在阅览室翻阅书刊的时候,他们两人经常在一起交谈,有时长达一两个小时,李大钊发表的宣传十月革命的文章,毛泽东更是认真地阅读。如他及时地阅读了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毛泽东表现出来的非凡的拖负和才干,深得李大钊的赞扬,认为他是“湖南学生青年杰出的领袖”。在李大钊的引导下,毛泽东开始了解十月革命,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相继参加的新闻学会和哲学会的活动,在毛泽东的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后来说:“我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为的是能够在北大旁听。在新闻学会里,我认识了一些同学……特别是邵,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的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毛泽东的兴趣、探索是多方面的。面对着当时滚滚而来的各种新思想、新学说,他不迷信,不盲从,一切都在研究、比较之中。

毛泽东还在一定程度上参加了王光祈、李大钊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的筹备工作。

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四处奔走,多方联络,作出了极大的努力。有人在家信中写道:“毛润之,此次在长沙招致学生来此,组织预备班,出力甚多,才智学业均为同学所钦佩。”

毛泽东自己却留在了国内。究其原因,一是新民学会中许多人希望他“殿后”,继续谋求学会的发展,国内也确实需要有人;二是毛泽东认为自己对于国内的情形调查研究得还不够,待掌握了中国古今学说的“大要”再出洋留学。

在出国的潮流面前,毛泽东热烈地欢迎它,并为有志于此的同道者奔忙。但他决不盲从,他在清醒而又坚定地走自己的求索之路。

同类推荐
  • 谋主

    谋主

    【如果大家觉得好,推荐收藏神马的都投来吧!】这不是纯粹的YY,主角没有左拥右抱的美人儿;这里没有霸气外露虎躯一震天下群雄便甘心慑服的事情;这更不是古人皆醉唯我醒的故事,猪脚没法智计百出,古人也不是路人甲乙丙丁等着你来戏耍。刘备也许是假仁假义,可没准是真的心怀天下;曹操的确是绝世枭雄,可没准也钟爱那绕指柔;孙坚父子继承了东南父老的遗愿,起码不让身死乌江的霸王看低;这是三国,没有彻底的颠覆,也没有从头到脚的照搬,苏逸所做的,只是在历史的进程中添加一点点的意外,一点点的变故,什么?你说蝴蝶效应,哦,这个咱不管,咱只知道历史的进程是大势所趋,当然了,谁不能允许历史打个盹儿呢?
  • 血浴狂飙

    血浴狂飙

    这是由一群起于草莽而纵横捭阖的人留传下来的令人开卷唏嘘掩卷深思的真实故事。在他们的故事里,包含着山规盟约、侠义豪情、绿林暗语、英雄相惜、江湖规则……在他们的故事里,充斥着涕泪交流、血肉横飞、明争暗斗、刀光剑影、枪林弹雨……在他们的故事里,交织着爱与恨、恩与怨、血与火、情与仇、沉与浮、生与死……他们,就是豫西蹚将!
  • 重塑国魂

    重塑国魂

    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七,关外吉林老龙口山外。莽莽雪域,间或露出黑色的山岩。不远处的一条小河业已干涸,河道上覆着波纹丝的白雪。一阵铜铃伴着马蹄声由远及近,偶尔传来几嗓子关外爷们特有的嚎叫……
  • 九一八

    九一八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的话题,但我们还是想探究隐于事变背后的某种玄机。为此,《细节见证历史·抗日战争》之《九一八》撷取了事变发生前后21天的历史,通过38个细节性的事件和话题,力图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事变背后的政治角力。你会看到,虽然占领中国东北是日本的既定国策,但事变的爆发也是日本国内各种政治努力复杂博奕的结果;虽然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早已臭名昭著,但也脱不开当时的国情和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虽然中日双方是事变冲突的主角,但当时国际社会与国际列强的姿态,从定意义上讲也极大地影响了事态进程与结束。
  • 京畿风云录

    京畿风云录

    穿越到抗战,穿越去杀鬼子!穿越!穿越!(故事纯属虚构。)
热门推荐
  • 小公主(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小公主(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初夏光年:殊途同归

    初夏光年:殊途同归

    “初夏,你又瘦了呢。”梧桐下,一个男孩对着一个温婉可人的女孩说。女孩背对男孩,手里玩弄着一片小小的梧桐叶,听到有人叫她后转过身去,将梧桐叶弃于风中。“韩少,好久不见,和你的程伊还好吗?当年就是这样对她的吧,怎么又想追回我了?”男孩抱住女孩,说:“真是什么都瞒不过你呢,初夏,不过,我为了你,已经放弃了她,毕竟她活不过这个秋天。”女孩愣住,站在秋风中,那一抹夕阳穿过的梧桐下照到女孩身上。求收藏,求票票,非虐文,故事曲折。男女主角身心干净。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模仿,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上古远征队

    上古远征队

    在崩坏的游戏世界与道德沦丧的人性中的少年,他背负起沉重的期望,义无反顾地投入残酷的战斗。牵挂与信念支撑着他冲破坚冰,踏过岩浆。
  • 真水无香

    真水无香

    星星与月亮终于守不住阵地败退了,楼道里的那盏长明灯也在眨着渴睡的眼。我依旧伏在桌上捧读着那本《庄子》,一缕晨曦悄悄地拾起一片飘落于地的稿笺:“命运,只能支配你的昨天,而明天的命运却在你自己的掌握中……”
  • 尘缘两世

    尘缘两世

    惜年之约,难忘相守时,却不晓飞鸿于洋在海,天涯咫尺,心不坠。流年乱了浮生,轮回空间的序,辗转尘埃两世,却不知到头得索,无悔是一魔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猖狂女王

    猖狂女王

    龙行天下,战意绵绵,噬魂无畏,横扫猖狂!都别迷恋姐,姐就是个传说!龙战宝儿,够辣,够狂,够强悍!本是黑道大姐大,却穿越到了魔幻世界,成为帝国公爵的女儿,拥有了强大的家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搜罗一堆身份古怪的莫名人士成立噬魂佣兵团,铁血无畏,横扫猖狂大陆!兽王以供奉之神的名义起誓对她誓死追随,精灵之皇吟唱着自然的咒语跪在她的脚边尊她为主,她建立自己的政权,创造自己的规则,成为永恒的神话!她的人生信条是:吖的,不服的都站出来,男的阉了,女的奸了,看谁还敢不服!武技+魔法+魔兽+战争+众多种族=猖狂大陆!强悍+狂傲+暴力+铁血+誓死不屈=龙战宝儿!穿越+魔幻+女强+YY+众多帅哥=猖狂女王!且看,龙战宝儿,笑傲猖狂!
  • 遗落神荒

    遗落神荒

    盘古开天后,女娲补天前,大荒遍妖兽,山海经载悠。每日更新,敬请关注。众所周知,《山海经》并非是“人”的世界,而是“兽”的世界。本书便以兽的视点展开。鸟兽虫鱼各种形态的兽以族为单位,以部落为集结,建构秩序,明争暗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各霸一方,龙生九子各自为谋,山海间异兽层出不穷。此间,一名叫奢厉的兽精手持一把怪异兵器改变了一切。机缘巧合下,他踏上了大荒的道路,且看他如何修炼宿脉,邂逅五狐美女,炼制不死丹药,参与一场又一场重大的兵变,重整大荒,夺得王者之位,建构新世界。目睹前所未有的漫画式文风,见证你所期待的白描式神话。遗忘部落,神驻八荒——遗落神荒。读者讨论群:424037920
  • 月光女神之月晓

    月光女神之月晓

    这个世界以太阳为父,地球为母,月亮是地球的守护者。秦丝莲是月老大仙的唯一弟子,因为本体是情种丝莲,所以她要下凡去历练爱情。面对一个个英俊的冷男、暖男、总裁、影帝、她有点吃不消。师傅,小莲不要这么多的帅哥了,请赐给我一个完美的男人就好了···
  • tfboys的恋爱季节

    tfboys的恋爱季节

    本人第一次写,不好见谅,四叶草们,评论下噢!(*^__^*)嘻嘻……
  • 涅槃之帝

    涅槃之帝

    以吾之血,持封印不破。以吾之骨,化数年之时。以吾之魂,护我大帝安入轮回。妖娆苍穹,成我大帝不朽神话。妖魔不灭,吾之不苏。大帝,何时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