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32200000005

第5章 有关宝带桥的诗词与传奇(2)

澹台湖名字的由来,跟历史上一位传奇的孔门弟子有关——澹台灭明。澹台灭明,字子羽,比孔子小39岁,鲁国人。长相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澹台灭明投师孔子门下,孔子见他相貌丑陋,认为他没有大器之象,不愿收其为徒。后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遂勉强收为弟子,但依旧以貌取人,对他颇为嫌弃。澹台灭明受到冷遇后,毅然退出孔子的弟子行列,但更加发奋求学、严谨修行。

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那里遇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从不走捷径或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

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在今天的澹台湖这片地方,结庐修学,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孔子的另一个学生);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即澹台灭明)。”意思是,“我凭语言判断人,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成语“以貌取人”便由此而来。

澹台灭明重义轻财。据《括地志》记载:一次,澹台灭明携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玉。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中,并将宝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鲁人。数千年盛行于齐鲁大地的“宁让钱,不让言”的鲁国遗风,可以从澹台灭明身上找到影子。

澹台灭明德行高尚、学识渊博,尽管遭遇不公,仍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专释春秋大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教导学生读《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等古书,兼习“六艺”。在教学中提倡“学而不厌”“发奋忘食”的学风,“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教学态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培养了一批学有造诣、人品端正的学生,因而贤名远扬,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

澹台灭明去世后,其弟子将他安葬于武城故里(今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西300米处)。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贤,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封为“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为“金乡侯”,儒家传人将他列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明天启四年(1624年),在费县关阳司建二贤祠,主祀曾参、子游。清乾隆三年(1766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将澹台灭明由从祀改为主祀,并将二贤祠更名为三贤祠。清嘉靖十三年(1808年),粮道孙星衍将钱泳手书墓碑一座立于澹台灭明墓前。

澹台灭明游学期间,游历到过吴国,在现在澹台湖的地方结庐修学,招收门徒,通俗地讲,就是开设学堂。由于地理的变迁,岁月荏苒,沧海桑田,当年澹台灭明结庐的地方陷落成了一个湖泊,当地人为了纪念澹台灭明,便将湖泊命名为澹台湖。

我们要感谢澹台灭明的不妄自菲薄和不自暴自弃。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有多少本来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却因为师长、亲友的否定,就这么泯然众人了?又有多少像澹台灭明那样的人才,能不因他人之言动摇自己的信念和信条,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历史和传奇?

站在宝带桥上远眺公园,澹台湖波光粼粼、水气氤氲,犹如一幅美丽的千米画卷徐徐展开,满园景色尽收眼底,令人流连忘返。

千年的误会和遗憾早已灰飞烟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这十里平湖,百米长桥,和晚风徐来时,那耀眼的夕阳余晖。

(五)苏州好,串月有长桥

清代沈朝初做过一首词《忆江南》:“苏州好,串月看长桥。桥影重重湖面阔,月光片片桂轮高。此夜爱吹箫。”

苏州习俗,农历八月十八日有看串月之举,所谓“串月”就是在一座桥的数个桥洞的水中可以看到一串月亮,如同一长串塔灯倒映在水中,宝带连环,湖水淼淼,水影相接,煞是好看,是一年一度的盛事。但看串月的地点、时间,有谁真正看到了“串月”,自然景观究竟有多美等一连串问题,仔细考查起来,疑问不少。

1.何处看串月?

据记载,苏州能见“串月”者,实有多处。一说是石湖畔的行春桥。前文提到的沈朝初的《忆江南》,有注说:“行春桥,跨石湖之上,八月十八日月光初起,入桥洞中,其影如串。”明代卢熊《苏州府志》也有记载说:“十八日昏时,登楞伽山,遥望湖亭,士女为看串月之游。”据清代吴县顾录撰写的《清嘉录》记载:“(八月)十八日,游石湖,昏时,看行春桥下串月。”徐私、张大纯写的《百城烟水》里说:“八月十八日,群往楞伽山(即上方山)望湖亭看串月,为奇观。”

有人说,看串月必须在一定的地点。据顾录记载:“或云:‘十八夜串月,从上方山塔铁练中看出。’是夜月之分度,适当铁练之中,倒影于地,联络一串,故云。”

关于观赏串月,文人墨客,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蔡云作了一首七绝《吴歈》:“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把当时游人饮酒望串月的情景描写得生动逼真。有个叫尤西堂的人也写过一首诗:“常是携儿看串月,行春桥畔听吹箫。”由于看串月名声很高,也有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的。有位叫徐士铲的诗人写了一首《吴中竹枝词》,颇有牢骚:“秋风十里绿蒲生,串月看来虚有名,十八桥环半遮没,渔村一点水边明。”估计那夜,天上没有月亮,秋风大作,天气较冷,游兴自然淡了。不过一般来讲,当时游湖吹箫,登山看串月,颇有雅趣,也确实是很热闹的。

二说的是澹台湖畔的宝带桥。据《钱牧斋轶事》载:“石湖东数里宝带桥,十八日夜,月光出土,正对环洞……桥西(澹台湖)波面一环一月,连络横流,荡漾里许。……吴梅村(吴伟业)屡欲观之,而终不果。唯牧斋与徐元叹(即徐波,明遗民)见之。”

顾氏的《清嘉录》记载:“十八日昏时,游石湖观宝带串月。”顾侠君还有一首长诗,记录宝带桥观串月的情状,即我们上文提到的《串月歌》。

再来看沈朝初有《忆江南》:“苏州好,串月看长桥,桥碎重重湖面阔,月光片片桂轮高。此夜爱吹箫。”从这些诗词中看得出,当年宝带桥看串月是热闹非凡的,大船小舟云集,箫音歌声不断,饮酒品鲜,依栏赏月。苏州人实在是很好客,也很有雅兴。

三说是从上方山顶望湖亭上远眺,可见行春桥与宝带桥下月光流泻,连成一片,共见62个圆月(行春桥9孔加上宝带桥53孔的合计数)。如清代徐菘在《八月十八日楞伽山看串月》的长诗中有过一段描述:“昔人所见更奇绝,宝带桥横作天阙,玉轮初出无纤云,六十二拱各一月。”

2.何时看串月?

一般来说,在八月十八日就可以看到串月。又说十七日和十九日前后一日,也能看到串月。当地人说,二月十八日亦见串月。具体发生的时间,从以上引文、引诗中可以看到有昏时(天黑时)、月光初起时和半夜三种说法,莫衷一是。甚至还有一说是中秋夜到宝带桥下看串月的。有首古诗中说得很清楚:“瑶台失落凤头钗,玉带卧水映碧苔,待到中秋明月夜,五十三孔照影来。”

3.有谁真正看到过“串月”奇观?

查阅了许多前人的记载和诗文,钱牧斋说自己看到过这种奇景,但他又说:若月出时云气遮闭或月已上桥,即无此景。其他人的诗文中,都是含糊其词,仅是描写月光、湖面和长桥的景色,对串月奇观并无具体确切的描述。相反,有人直率地指出,所谓看串月其实徒有虚名。

如《吴中竹枝词》:“秋风十里绿蒲生,串月看来虚有名。十八桥环半遮没,渔灯一点水边明。”其实这种串月奇观,要月光出土,正对环洞,方见一环一月。

这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能出现的一种自然景观,转瞬即逝,故不易被人们所见。前往看串月的人虽多,而真正能看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对于前人的真真假假,我们不必太过苛刻,毕竟赏花弄月就是种感性活动,没必要一板一眼锱铢必究。否则的话,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杜甫的“感时花溅泪”,统统不合常理,都要被遗弃到常人的审美范围之外了。

何地何处得见“串月”奇观、谁人真正见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原本平淡的生活,用诗意的心去对待。

同类推荐
  •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本书本书从近现代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介绍了河南人的过去和现在,一方面为河南人正名的同时,理性、全面地分析了河南人的生存、发展哲学。
  •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 传统与文化

    传统与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气势恢宏、绵延不绝、奔腾向前、从未中断的文化成就。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跳动脉搏,继承、创新和发展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 2012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2012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本书通过对上海市电影产业的重点企业、机构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了解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企业发展个案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用比较丰富的材料和事实数据,全面概括和描述了上海电影产业在政策制定、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等产业链各方面的详细情况,评述了2011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状况。
  •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而系统、体制宏大而完备、兼具学术价值的家训,其中提出的为人处世、为文从艺、仕宦出处等思想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此书语言顺畅,运用了大量的故事、典故、逸事,往往从小处入手,将所阐述的道理蕴含其中,可读性很强。本书对《颜氏家训》进行编译和评析,以当代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重新编排。希望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髓,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
热门推荐
  • 地狱门徒

    地狱门徒

    带着前世的记忆,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却置身什么也做不了的质子囚徒,是像猪一样的吃喝拉撒,静静地等待着临头的那一刀,还是鼓起勇气抗争命运,争取属于自己的天空,这一切都在那人的出现之后变得不一样了……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忠孝礼廉故事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忠孝礼廉故事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 这些美德成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古圣先贤。今天,这些传统美德依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本书从八个方面,向孩子们展示了200多个传统美德故事。这些故事源于历史事实,可歌可泣,发人深省,催人泪下,读后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相信这些故事所凝聚的教育意义一定会让孩子受益一生,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美德培养读本。
  • Two Short Pieces

    Two Short Piec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破译世界历史悬案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破译世界历史悬案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世界历史悬案之谜》讲述的是揭晓世界历史上的离奇死亡案件之谜。
  • 洛熙缘

    洛熙缘

    我的世界因你而改变,既然我爱着你,早就把什么其他的玩意抛诸脑后了,但是我不愿再见你侍奉他人,所以,今日起,你的这身打扮只允许为我而着,虽然有些任性,但这是我由衷的期许
  • 黑色法则

    黑色法则

    一位老刑警,为你揭秘重案组尘封多年未公开的八桩神秘凶杀案。到底是神鬼作祟,还是凶手欲盖弥彰?到底是人性流露,还是罪恶的叛逆?或许在午夜睁眼时,就有人正用锤子砸向你的脑袋;或许转过一个胡同,就有一个黑影用钢绳死死勒住你的脖子。一本书,八桩惨案,让你了解这个世界鲜为人知的一面,带你走进杀人专家的黑色法则!
  • 古印趣话

    古印趣话

    古玺印章在中国古代是皇权的象征和地方政权的权柄,同时它又同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本书全面叙述了中国古玺印章的起源和不同时期的特点,收集了中国历代古玺印章的精品,荟萃了一百四十余幅珍贵罕见的图片。作者融合自己几十年来的文博工作经历,从古玺印章的内容、质地、型制、特点等方面,介绍了古代玺印的发现与研究及断代辨伪的方法。作者又治印二十多年,书中穿插诸多轶闻趣事,以全新的理念和现代表现手法创作此书,使广大金石爱好者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近距离欣赏和研摩各时代的古玺印章,陶醉于古玺印章的魅力之中。同时这部书也是中国古玺印收藏的专用参考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新世界的异能者

    新世界的异能者

    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两百年了,人类慢慢的从当初的灾难中恢复过来。由于人口的锐减,人类在地球上霸主的地位,变得摇摇欲坠。地球如今的发展步入了未知的轨道......
  • 烈马雄骨

    烈马雄骨

    现代人经常遐想古代人的生活理念与状态,比如那些泯灭的行当:刽子手、行脚商、宦官宫女、酒倌屠儿、内四门的僧道丐偷、外四门的盗刑相马、上九流的医杂法墨、下九流的戏贼巫娼,那一个个似近非远的古老行业,在千年岁月里,沉积出多少的悲欢离合?本书的一个个民间传说,为你揭开那些古老行当的爱恨情仇。
  • 从小爱吃的家常菜

    从小爱吃的家常菜

    从小爱吃的馋嘴肉食,妈妈常做的合口蔬菜,全家爱喝的醇美汤羹,充满回忆的喷香主食,让舌尖上的美味鲜活呈现!《美食天下(第1辑):从小爱吃的家常菜》分享最熟悉的美味佳肴,全书共分四部分,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