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00600000038

第38章 大气中的电磁现象

大气中的电磁现象种类不少,古代能够观察到的主要是雷电、地光与极光。

雷电是大气中最常见的电现象。在甲骨文、金文中就有“雷”字与“电”字。当时的“电”字是指闪电而言。人们对于雷电这一动人心魄的自然现象,开初是十分畏惧的。后来逐步能以阴阳理论加以解释了。《淮南子·地形训》认为:“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东汉王充专门写了一篇“雷虚篇”,来驳斥“雷为天怒”等有神论观点,认为雷电无非是阴阳二气斗争的表现。他描写夏天阴阳二气的作用说:那时阳气占支配地位,阴气同它相争,结果便发生碰撞、摩擦、爆炸与激射,因此就形成为雷电。王充还用冷水骤然浇到烈火中所发生的现象,来形象地比拟雷电:试以一斗水灌冶铸之火,气激迸裂,若雷之音矣。他举出五种证据来说明雷在本质上就是火。

唐代,人们对雷与电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说明,孔颖达在《左传》“疏”里,说“电是雷光”。后来,有人还说,“雷电者,阳气也,有声名曰雷,无声名曰电”。在这一点上讲得最分明的是宋代的陆佃,他在《埤雅》一书中说:“电,阴阳激耀,与雷同气发而为光者也。”并且说阴阳相激,“其光为电,其声为雷”。他还用铁与石相击所产生的火星与声响去比喻电和雷。宋代周密的《齐东野语》一书,说得更加形象,他认为阴气凝聚,阳气被包围在里面,一下子爆炸起来,结果就“光发而声随之”。对于雷电威力的巨大,朱熹有个解释,他说雷电是“阴阳之气,闭结之极,忽然迸散出”。这里着重于闭结之“极”与迸散的“忽然”,是值得注意的。以今天的眼光看,就是说极大的能量在极短时间内爆发。明代的刘基有一段话,对雷电解释得最全面、生动。他说:“雷者,天气之郁而激而发也,阳气团于阴,必迫,迫极而进,进而声为雷,光为电。犹火之出炮也,而物之当之者,柔为穿,刚必碎,非天之主以此物激人,而人之死者适逢之也。”他对雷电成因的解释,基本上继承前人的说法,可是他用炮弹出膛来比喻是很形象的,指出了人之被击毙,乃是“适逢之”,并非什么天意的惩罚,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应当指出,这些解释之中的阴阳,并不是正负电荷。在古代也根本不可能产生现代科学中的电概念。所有这些解释,也只能使我们看到阴阳理论的一些科学因素及其生命力而已。

古代对落雷现象也有一些记录。《南齐书·五行志》记载公元490年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为雷所击,注意到“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有一段描写李舜举家遭雷击:“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储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这两条记载都注意到佛面所敷的金粉、银扣、钢等金属经雷后都要发热熔化,而窗户、漆器等无损。南宋庄绰在其所著的《鸡肋篇》中也举出亲见的事实,说“与沈(括)所书盖相符也”。到了明代方以智更加明确地总结为“雷火所及”,金石销熔,而漆器不坏”的规律。所有这些可以说已隐隐指出导体与绝缘体两类物质在电学性能上的差异。尤其是沈括特别指出了“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有了概括性的阐述,但是无法理解。我们当然不能要求那时能够出现导体、绝缘体一类的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在很早的时候还观察到大气中的尖端放电现象。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士兵们曾见到“矛端生火”。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说话,部队营寨,夜间“戟锋皆有火光,遥望如悬烛。”矛、戟等都是古代长杆兵器,例如矛,就有三五米长,直立的时候,其锋刃就是一个高高竖起的金属类端。当带电云层较低,经静电感应,就能引起类端放电而发光的现象。据后来的记载,这种现象也见之于许多高耸的建筑物的顶端。例如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六月十三日,夜,东塔放金光,若流星四散”(光绪《加兴府志》)。这类记载很多,大约是尖端放电现象。它是感应电荷通过尖端陆续、缓慢地释放,可以避免骤然的爆发,从而起了避雷的作用。实际上这就是避雷针的基本原理。我国在三国与南北朝时期古书中,就出现“避雷室”一词,但没有详细的记载。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游历中国之后,于1688年写了一部《中国新事》,里面说:“当时中国屋宇的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着一根很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候,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下行地底,起不了丝毫破坏作用。”在我们的古代建筑里,确有这样的脊头装饰,但究竟是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设计,实在还不敢断定。不过,也确实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我国古代对于尖端放电的现象已有某些认识;第二,唐代王睿《炙毂子》上有一段记载说,汉代的古建筑柏梁殿遭火灾,有个搞巫术的人建议把瓦做成鱼尾形状,放在屋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引起的天火,这个脊头饰物可能是为了避雷而设计的;第三,除了这种屋脊饰物之外,还有些高层建筑的部位结构值得注意,比如塔的顶尖往往敷上一层金属膜,那直达地下的塔心柱所采用的往往是比较易于导电的木料,塔心柱下端又有贮藏金属的“龙窟”,这也许可以起了避雷的作用。有些高大的殿宇也有所谓的“雷公柱”等设施。用这一切去分析,《中国新事》的记载也许不是凭空捏造的。当然,这个问题还不能最后下结论,有待于更多证据的发现。

发生地震之前,地面会出现一种类似闪电的亮光,称为地震电光,简称地光。它的成因至今还不甚清楚。大致说来,是在强烈的地震及其前后,震源及附近岩层的电场强度往往增强,大气的电场强度也跟着增强。同时,地震活动使地下大量气体沿裂缝进入大气。这些气体在地壳中上升时,被地壳的电场所电离,进入大气,更增强了大气的电场。当大气电场强大到某种程度,就能使空气放电而发出亮光,这就是地光。

我国古代关于地光的记载,以各地方志里为最多,例如:

《成都志》记载:公元293年2月4日,成都发生地震之前,“有火光入地”。

《万历实录》记载:公元1509年5月26日夜里,“武昌府见碧光闪烁如电者六、七次,稳稳有声如雷鼓,已而地震”。

《正德实录》记载:公元1513年12日30日,四川隽县“有火轮见空中,声如雷,次日戊戌地震”。

《江陵县志》记载:公元1613年8月15日深夜,湖北江陵发生地震之前“天忽通红”。

《沅江县志》记载:公元1637年4月3日湖南沅江发生地震前,“子时天响有光,移时地震一刻”。

《颖上县志》记载:公元1652年3月24日,安徽颖上地震发生时,“红光遍邑”。

《溧阳县志》记载:公元1846年秋天,江苏溧阳地震前,“有赤光自北而南”。

所有这些文字里的“火光”、“电火”、“红光”、“赤光”、“碧光”等等都是古人形容地光的名词。上述这些记载是如此确切、生动,它们是科学史上极其珍贵的资料。它们的意义在于地光能够反映岩层的活动,和地震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有助于临震预报。

极光有北极光和南极光。我国地处北半球,故只能看到北极光。一般来说,高纬度地区看到极光的机会比较多,但在中低纬度地区偶尔也可以看到,不过亮度要弱得多。

一般认为极光的原因在于:太阳发射出来的无数带电粒子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它们沿着地球磁力线降落到南、北磁极附近的高空层,并以高速钻入大气层,这些带电粒子跟大气中的分子、原子碰撞,致使大气处于电离并发光,这就是极光。各种原子发出不同的色光,所以极光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一般为黄绿色,也有白色、红色、蓝色、灰紫色,或者间而有之。

我国古代关于极光的记载很早。远在几千年前传说的黄帝时代曾出现过“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竹书纪年》记录了大约发生在公元前950年的一次极光:“周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描述了极光的时刻、方位和光色,是我国最早而翔实的极光记载,比西方早了600年!

我国古代关于极光的记载是很丰富的。当时没有极光的名称,而是根据各种极光现象的形状、大小、动静、变化、颜色等分别加以称谓。这种分类命名法,最早见于《史记·天官书》,可见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清顺治九年(1652),黄鼎的《管窥辑要》卷十六“祥异”部分就绘有极光的草图,其中有些图绘制得很好,与现代极光摄影几乎完全一样,但也有些图是牵强附会的。

极光是研究日地关系的一项重要课题,它跟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都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古代,既无精密的天文仪器观察太阳活动,又无仪器记录地磁、电离层各种扰动情况,所以古代记载下来的极光史料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太阳活动、地磁、电离层等变动的规律,还可以探讨古地磁极位置的变迁过程。

同类推荐
  • 地理百科知识博览

    地理百科知识博览

    一本丰富的百科字典,一座有创造力的知识乐园,一部健康成长的智慧圣经。精美的图片,有趣的文字,活泼的版式,将科学性和趣味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一同领略和感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阅读文库·我的第一本百科书:地理百科知识博览》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彩。它既是人们认识世界、感知历史、触摸时空和未来的组合工具,又是聆听历史和探索未来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家长引领孩子成长的教育指南。
  • 人类地球未解之谜

    人类地球未解之谜

    本读本是我们在新时期为当代青少年量身定做、专业打造的一套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全方位提升青少年素质水平的优秀图书。它涵盖了青少年在成长的重要时期不可或缺的科普知识,带领青少年探索神秘的大千世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及未知空间的求知欲。我们希望以此引领青少年探求无穷的科学知识,让青少年在对知识的渴求与完善中不断成就自我。
  • 《物理知识篇》(上)(科普知识百科全书)

    《物理知识篇》(上)(科普知识百科全书)

    汽车、火车有“刹车”,自行车有“刹车”,连飞机也有“刹车”(滑行轮上有“刹车”,有的在尾部还能放出减速伞),唯独轮船没有听说有“刹车”。其实轮船的“刹车”有三种,一是抛锚,当轮船靠码头或在航行途中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停止前进时,就可以通过抛锚来达到目的。二是它的主机可以开倒车,利用倒车的反向速度来抵消因惯性而保持的正向速度。三是逆水行舟,利用水流的速度抵消轮船的速度。
  • 昆虫记

    昆虫记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一书以忠实于法文原著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选择原则,让读者首次领略昆虫的真实面目,让我们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感受人类生命之外的生命。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充满人性的昆虫,在这里,演绎着大自然的经典故事。
  • 身手不凡的机器人:无处不在的新科技

    身手不凡的机器人:无处不在的新科技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成就改变了人类和当今世界的面貌,它对人类与社会发展愈趋增强的辐射与全面渗透,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文化景观。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人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无疑是决定性的。从原子弹的爆炸到核能的广泛利用,从人造卫星上天到阿波罗号月球之旅,从杂交水稻到克隆绵羊,从进入千家万户的数字电视到遍布全球的互联网……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已经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强的加速作用。
热门推荐
  • 侯府夫人居家守则

    侯府夫人居家守则

    暗恋侯爷的小丫鬟和被霸道侯爷强取豪夺的侯爷夫人双双落水,交换身份。小丫鬟终于战战兢兢得偿所愿?侯爷夫人也终于能和私定终生的表哥双宿双飞?呵呵,怎么可能这么简单。
  • 尸魂令

    尸魂令

    这个世界上有一条通往冥界的通道。通道的入口就在薛家的陵园里,这是薛家守护了前上百年的秘密,她一生下来面前就能看到鬼,从小到大被鬼怪追来赶去戏耍玩弄。“生在薛家的孩子就是会这么命苦”,薛妈经常跟她这么唠叨她问妈咪,那你为什么还要嫁给薛卿啊!薛灵妈:“因为他是高富帅啊!”薛灵:“…”薛妈的内心:“反正命苦的薛家孩子又不是妻子。”于是,薛灵就无比无辜的成为了薛家第三十七代守陵人。别人家的孩子刚出生会嗷嗷大哭,可她确哈哈大笑故被认为是妖孽,别人家孩子还在玩和尿泥。她已经把世界上各种鬼怪给认了个遍。还蹲在路边和狗尾巴草‘说话’,别人家的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她确有个土豪老爸,一堆名人讲师,围着她讲世界文化。
  • 外科心法要诀

    外科心法要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末日三万年

    末日三万年

    动漫、游戏、电影等幻想中的生物忽然间来到现实世界,开启了末日的序幕。然而……“虽然主角现在重生到末日开始前已经烂大街了,但你也不能把我弄到末日开始三万年后啊?这下可是什么都晚了?”看着眼前的光幕,王凌是久久无语。
  • 丧尸超控者

    丧尸超控者

    人鬼不一定殊途,艳尸同样留情。在这个纸醉金迷的现代都市里,如何能够活的潇洒,活的快活?那么一切的一切都要靠自己。抓鬼抓僵尸,用它们来帮自己完成常人不能完成的事情,惊悚的恐怖电影不管难度多么的高,只要你能给我剧本,我就能给你完完整整的拍出来···此书献给那些喜欢林正英大师的朋友们!纪念我们尊敬的英叔!【读者Q群:21861545】
  • 萌徒嫁到:师父,抱抱么

    萌徒嫁到:师父,抱抱么

    苏白鸢带着爹娘的心愿,来到绝情谷拜师学艺。洛倾临风华万千,却偏偏选她为徒。一场意外,她怀着他的孩子被逐出师门。多年之后,他看着那两个和他长得一摸一样的小奶包,脸都黑了,“这是我的孩子?”小奶包们甜甜一笑:“爹爹好!”
  • 凤于飞

    凤于飞

    本小说是一部古代言情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个出身卑微的家奴的发家史。
  • 霜厓词录

    霜厓词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魔仙老婆

    我的魔仙老婆

    他,苦历轮回的至尊;她,封印万年的魔灵;本不相干的两者相遇,为了爱情,为了亲情,抛头颅洒热血;红尘中寻觅轮回,书写一段不朽的传奇……
  • 留住青春:25岁美女养身术

    留住青春:25岁美女养身术

    本书引用众多明星和美容专家的现身说法,辅以翔实生动的案例,从改变人们对“衰老”的认知和观念来减缓女人的衰老进程,并介绍了抗衰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