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78900000006

第6章 闻名遐迩的玉门关、阳关(1)

提起玉门关,人们不由地就会想到一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唐诗——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同样,提起阳关,人们也就很自然地会想到脍炙人口的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渑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感强烈地感染着人们,引发起人们无尽的遐思和对这两座古老而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的向往。

1.西域门户,丝路襟喉

玉门关和阳关,分别坐落在敦煌西北和西南边界,控扼着由敦煌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北、南两道,恰如中原出入西域的两扇大门。历代经营西域犹似一幕幕活剧,而敦煌则是其导演活剧的前台,两关便是敦煌面向西域的窗口。

就以汉代为例,汉王朝曾与匈奴在西域展开过长达数十年的激烈争夺,两关对于防御匈奴入侵、联络西域各国来说可谓前沿阵地,对于支援与匈奴作战的远征军队来说,又是其可资依赖的后方补给基地。如元封三年(前108年)汉将赵破奴、王恢率军击破匈奴在西域的耳目楼兰(今罗布泊西)、姑师(车师);太初元年至四年(前104至前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两次西讨大宛(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得胜回朝;征和四年(前89年)汉开陵候成娩又在楼兰、危须、尉犁等六国军队的配合下,打败匈奴所支持的车师(前部在今新疆吐鲁番,后部在今吉木萨尔一带),大大动摇了匈奴在西域的统治;本始二年(前72年),汉遣五将军率15万骑分道并出,与乌孙5万人共同夹击匈奴,获得大胜,致使匈奴“衰耗”殆尽;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西边日逐王降汉,汉派郑吉发兵迎接,自此匈奴势力全部退出西域,遂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以上这些争战,汉朝参战军队、辎重等,以及派出的都护等官吏和其他人员,都是经由玉门关、阳关往来西域的。

两关就像汉朝西方的两只明亮的眼睛和聪慧的耳朵,随时监听着西域的动向,护卫着西部边地的安全。

众所周知,敦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向为古丝绸路上极为重要的咽喉枢纽,也是最大的贸易集散地之一。如果说上海、广州是我国近现代国际贸易最重要的通商口岸的话,那么在海运不发达的古代,敦煌则是我国国际交通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吐纳口,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方开放的地区。古代的敦煌就相当于近现代的沪、穗。

隋唐时期前往西域的北、中、南三条道路,无论哪一道都“发自敦煌”,敦煌是其咽喉和襟带,玉门关和阳关就设置在这个咽喉之地两条必经的路口上,恰如敦煌商埠所置的两座“海关”,不论是西出的丝绸、瓷器、漆器、茶叶、铁器等,还是东来的玉器、香料、皮货、毛织品、动植物新品种等,都要经过这两处重要的关口。

两关迎接着一批又一批东来西往的使者、商贾、僧侣……对于当时的旅行者来说,“西出阳关”就意味着凄怆的离别,“生还玉门”就象征着幸福的重聚。前往西域的人们,为了穿越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沙漠,必须预先在敦煌准备足够的饮水、粮食和牲畜料草,还要办理必要的出境手续,才能西出玉门关或阳关。从西而来的人们,在越过长达400公里的莫贺延碛戈壁,或穿过沙浪滚滚的白龙堆大沙漠,经过千辛万苦而又充满危险的漫漫跋涉后,终于来到了渴盼已久的玉门关或阳关,进入水草肥美农产丰饶的敦煌绿洲,其喜悦舒快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在这里就地交易,或作短暂修整,准备粮秣,然后才能继续东进。东汉西域都护班超,晚年奉调回京时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在东来西往的旅行者心中,敦煌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她给了人们战胜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种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带给人们无尽的希望;玉门关和阳关,则是敦煌绿洲上矗立的两座不灭的灯塔,照耀在漫漫的西行古道上。

2.玉门关迁徙之迷

汉代的玉门关置于何处,关址曾否有过迁徙?汉代以后的玉门关又在哪里?这些问题曾在学术界吵得沸沸扬扬,莫衷一是,直到今天仍然各执一词,问题仍未得到完满解决。于是玉门关的迁徙问题就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引起许多人的兴趣和关注。

汉代最早的玉门关

近百年来,中外学者关于玉门关迁徙的争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汉代最早所设的玉门关并非位于敦煌西北,而是在敦煌以东,直到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以后,关址才搬到敦煌西北。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是源于《史记·大宛列传》的一条记载:李广利率军浩浩荡荡第一次征伐大宛,结果失利,于太初二年还师至敦煌;汉武帝为之大怒,专门派出使臣于“玉门”阻拦李广利军队,说有胆敢进入者,格杀勿论。李广利十分恐惧,因而留驻敦煌不敢东返。随后汉武帝又增派“恶少年及边骑”6万余人、戍甲卒18万以及大批马牛驴驼辎重粮秣给李广利,命其再伐大宛,终获胜利。

法国着名汉学家沙畹依据上述记载认为,太初二年以前的玉门关应在敦煌以东,所以李广利就只能留在关以西的敦煌,而不敢入关;太初二年以后玉门关才改置在敦煌郡西北。这一看法在我国史学界很有影响,一些学者赞同此说,并作了进一步探讨,如劳干《两关遗址考》、王国维《流沙坠简序》、方诗铭《玉门位置辨》等,都持这种观点。

然而,还有一些学者不同意此种看法,认为汉玉门关自始置至终汉之世一直在敦煌西北,不存在迁徙的问题。如向达先生《两关杂考》一文认为,《史记·大宛列传》所记阻拦李广利军队的“玉门”并非玉门关,而应是指敦煌以东的玉门县(当时属酒泉郡辖)。马雍《西汉时期的玉门关和敦煌郡的西境》一文则又认为,玉门县是在罢黜了玉门关屯后才设置的,太初二年李广利还军敦煌时玉门关屯还未罢黜,因而《史记》此处所记的“玉门”确实应为玉门关,而不是玉门县;由于西汉敦煌郡的西境可以达到今罗布泊的东岸,玉门关外的一些地方仍然属于敦煌郡的辖域,李广利军队留驻敦煌是指留在玉门关外的敦煌地界,并不是指留在玉门关内的敦煌城中,因而汉玉门关确实没有迁徙过。着名考古学家夏鼐、陈梦家等也认为汉玉门关未有过改迁。

以上争论孰是孰非,汉玉门关究竟有没有过迁徙?我仔细查阅有关史料,提出一种新的看法:

唐代初期高僧道宣所着《释家方志》上卷《遗迹篇》记载,大唐出使印度有三条道路,其中中间一道穿越河西走廊,途经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然后由肃州向西略偏北约38公里至“故玉门关,关在南北山间”;又由此向西约200公里至瓜州(今安西县锁阳城),又向西约150公里至沙州,然后进入西域。这段记载所述路线清楚,各地之间相互位置准确,与实际行程符合。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所记酒泉西略偏北38公里有“故玉门关”,并且将此记载列入《遗迹篇》中,想必早在唐初以前某时期曾在这里设过玉门关,后来废弃了,因而成为“故”玉门关。那么唐代以前何时还曾在这里设过玉门关呢?那就只能上溯到西汉太初二年以前,因为根据史书记载和学术界公认,汉太初二年以后直到隋唐以前,玉门关一直设在敦煌西北,隋唐时玉门关才移到了今安西县双塔堡附近(详后),只有可能太初二年以前所设的最早的玉门关,是在酒泉西略偏北38公里处,否则别无解释。这就是说西汉时玉门关确曾有过迁移,太初二年以前,也就是最早设置的玉门关应在酒泉西北38公里左近,太初二年以后玉门关才移至敦煌西北。

为此我曾几次到酒泉西略偏北38公里一带实地考察,这里正是今嘉峪关市区西北约10公里处的石关峡。该峡又叫做水关峡,或名黑山峡,位处嘉峪关黑山南部。嘉峪关黑山是河西走廊中部隆起的一座丘陵,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山体平地拔起,横亘于走廊平原上,相对高度200米至500米,最高峰达坂顶海拔2799米。山体南部有一条东西延伸的天然峡谷,这就是石关峡。峡长约10公里,贯通山体南部,宽百米许。峡谷南北两侧峰岫高耸,山崖壁立,如刀劈斧削一般,形势险峻,极难攀登。峡谷内则比较平坦,车马通行无阻,成为古代由酒泉西出的要径。

石关峡中流淌着一股名叫红柳沟的泉水,泉水从南北两山岩崖间渗出,汇成溪流,由东向西流去。今天在峡内南侧的一处山坳间筑坝建库,拦蓄这股泉流,名为黑山湖水库,用以浇灌峡口以东黄草营村的土地。水库虽小,但高峡出平湖,绿水与黑山相映,自然别有一番韵趣。这道泉水也为穿越石关峡的沿途行旅提供了良好的补给水源。众所周知,古代在干旱戈壁地区行进,沿途人畜水源补给是最首要的问题。由酒泉向西38公里,大约行一天,刚好到达石关峡东口,恰可得到红柳沟泉水的补给,因而石关峡也就很自然地成了十分理想的必经通道,该峡的峡口也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关隘险口。

十六国北凉时期敦煌的一名学者着有《十三州志》一书,书中记载酒泉郡西有玉石障。该障的位置正是今天的石关峡。“玉石障”与“玉门关”二名,含义十分接近,指的应是一回事,可能为前后时代叫法上的不同。由此看来,西汉最早建立的玉门关,也就是道宣所说的“故玉门关”,应是今天的石关峡。它的确曾位于敦煌以东,它的始建年代应与筑长城同一时期,长城向西修到哪里,作为长城西端点的玉门关也就应该设在哪里。正如前面提到的元鼎六年(前111年)汉长城由令居修到了酒泉,那么最早的玉门关也就应该随之于此时设在酒泉附近。到了太初二年李广利征讨大宛以后,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和影响进一步大大加强,随着汉武帝实施西方战略的需要,玉门关遂迁往敦煌西北。可见汉玉门关确实有过西迁之举,西迁前名玉门关,西迁后石关峡改置成“障城”,于是就有了玉石障之称。当时之所以有“玉门”、“玉石”之名,一方面无疑由于西域出产的玉石输入中原的孔道要经过此峡,二是当地自古产玉,今天名闻遐迩的酒泉夜光杯所用的玉石,一部分就是从这里采来的。

石关峡东口今天仍有古代墙垣遗迹残存。残墙位于东口南侧,由山顶顺延而下,用粘土夯筑而成,残宽3米许,残高0.5米至2米,这应是昔日玉门关、玉石障的残址。我还考得,到了五代宋初时,这里又重新设为玉门关。

对于石关峡,当地乡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相传当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统帅大军远征匈奴,来到酒泉后,为了巩固边防保境安民,奉命在这里屯军设关。但是酒泉一带四野茫茫,一马平川,在哪里设关好呢?霍去病便把众将召集在一起商议,有的说把关口设在酒泉城好,也有的说设在讨赖河边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霍去病见大家意见很不一致,便决定亲自去察看一番再说。于是便带了几个随从,餐风露宿,起早贪黑,一连奔波了好几天,但还是未能找到一处合适的地点,只好闷闷不乐地回到了驻地。他独自坐在帐中,一边饮着用酒泉的泉湖水酿制的美酒,借酒消愁,一边想着心事:来到这里眼看快要半个月了,连个设关的地点都没定下来,这如何能完成皇上托付的重任呢?到时候自己被贬官革职还是小事,而耽搁了守边保土的大事,那可了不得。他越想越觉得心情沉重,越想越觉得有负圣命,想着想着不觉得天已破晓了。

突然间一阵狂风大作,吹得昏天黑地,连军帐都被掀翻了,霍去病的帽子也被刮到了空中,向西北方向飘去,他赶快带了几个亲兵去追。说来也怪,他们跑得快,帽子飘得也快,他们跑得慢,帽子飘得也慢,仿佛老天故意变着魔法逗他们,他们就是抓不到帽子。就这样他们紧一阵,慢一阵,累得气喘嘘嘘,汗流浃背,一直追到大晌午,也没能把帽子追上。恰在这时忽然风停了,帽子落在了一座山顶上。他们又吭哧吭哧地朝山顶爬去。

霍去病上到山顶一看,禁不住高兴得叫了起来:“妙哉,妙哉,天助吾也,这真是一处绝妙的好地方!”原来这个地方前后都是丛山,而脚下却是一道犹如刀劈成的天然峡谷,据之攻可以进,退可以守,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不正是苦苦寻觅的绝好的设关之地吗!于是他赶快派人在峡口建关。这处地方就是石关峡。

敦煌西北的汉玉门关

最早的玉门关的关址已经清楚了,那么西汉太初二年以后的玉门关,也就是迁到敦煌西北的玉门关的关址又在何处呢?历来说法仍然不尽一致。唐代的一些典籍,如《旧唐书·地理志》、《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都记为汉玉门关在敦煌寿昌县(今敦煌南湖乡)西北59公里;敦煌文书《沙州城土镜》、《寿昌县地境》则记为在寿昌县北80公里;清代道光年间编纂的《敦煌县志》则认为,应在敦煌西北长城线上的小方盘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陶葆廉前往西域途中路经敦煌,所着《辛卯侍行记》一书又认为玉门关应在大方盘城。

近百年来,中外一些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对玉门关仍然兴趣浓厚,纷纷来到敦煌西北探索踏察,力图考定玉门关的关址,但直到今天仍未能得出一个确定性的结论。1906年至1908年,英国人斯坦因打着“考察”的旗号潜入敦煌,在小方盘城附近挖掘出几枚汉简,其中一枚上记有“玉门都尉”的字样。1943年10月,我国着名考古学家夏鼐、阎文儒也在小方盘城附近发现汉简,其中一枚简上写着“酒泉玉门都尉”等文字。此后不少学者便以这两枚简作为证据,认定汉玉门关就是小方盘城。以后又有人认为小方盘城的位置比较靠内,并不在汉长城的西端点上,依据简文该城应是玉门都尉的驻所,玉门关还应在小方盘城以西。1965年陈梦家发表《玉门关与玉门县》一文,认为小方盘城就其地势而言,北、西两面皆在长城,恰当入关后的口内,最适合作玉门都尉治所,而关口则应在其西门外正西或西北一带。

同类推荐
  •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是一部全面展现中国民俗民风的百科全书,全书分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俗民风、中华老黄历四个部分。这里有民间诸神那些迷人的传说故事,有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历法,有独具特色的婚丧嫁娶仪式,有让人心生畏惧的民间禁忌,也有充满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这些汇成了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中华民间世界。
  • 文化传播人员职业素养

    文化传播人员职业素养

    文化传播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辉煌前景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国、我省的文化传播产业按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大力推动文化传播阵地建设,文化传播良性发展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文化传播产品日益丰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为促进文化传播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什刹海九记

    什刹海九记

    本书分为九记,从整体上对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角度的梳理和勾勒,是对什刹海地区研究和保护的系统总结。
  • 外国人的生活细节

    外国人的生活细节

    本书精选国内知名作家、出国访问学者、驻外记者、留学生、华裔等撰写的有关外国人社会生活细节的精彩短文,可以让读者博览海外人文风情,了解海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中国文化博览2

    中国文化博览2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找寻着未来的方向。作为大自然中的一个个体,为了求得生存,人类更是与自然界进行着永无休止的斗争。而工具的产生为人类开启了一扇通往科技文明的大门。栖息于神州大地的炎黄子孙是人类最早的远古居民之一,其中已知最古老的属现在云南省境内的元谋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在那个时候,他们已学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我国发现最早的工具就是他们使用的刮削石器。这一时期也就是史学界所称之的“旧石器时代”。
热门推荐
  • 修道王

    修道王

    天下所有修道者,何人不想称张晨风为师!各派掌门,谁没得过张晨风的指点!其实,要得到修道王的指点也并不难,听说修道王最喜欢收集法宝.送上法宝,必定指点你道法.法宝越好,得到的指点也越多...
  • 冬妹

    冬妹

    李君如(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直属机关侨联主席):“真善美是在同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的。”《冬妹》讲述一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农村姑娘的故事。在我看来,小说主题就是“寻找”二字:前半部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亲生父母,后半部是在社会中寻找生活,全书就是在人生路上寻找真善美。而这寻找之路步步惊心,迎候她的假恶丑让她渐渐成熟起来。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位饱尝辛酸却不失真善美情怀的女性形象。《冬妹》一书中冬妹自幼与父母失散,像一棵路边小草,既任人践踏、饱受伤害,又坚韧顽强、不甘堕落。为了生存她做过一些令人鄙视的事,但她不断反省、不断修炼,通过自己的奋斗,过上了健康体面的生活。
  • 凤国女皇

    凤国女皇

    乌龙穿越,她降临女尊王朝!意外碰撞,她撞出无数桃花?坑爹啊!这里的男人是怎么了,一个个都来缠上她!既然如此,那她就只好一步步登上皇位,收个后宫啦!
  • 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杨柳村是个不大不小的山村,老杜家啊,就生活在这个村。极品不极品的,端看大家伙怎么说了。且看老杜家家长里短的种田生活。
  • 王爷你往哪里跑

    王爷你往哪里跑

    秦青谣从没想过,她会因为看了一本庶女逆袭奋斗成皇后的小说,被男二之死气晕穿越,成了小说里的一个小龙套——男二号的王妃!第一次见独孤予,是在他们大婚当晚,秦青谣是新娘子,按照原著剧情,她会在独孤予陪客人喝酒的时候,跟情郎表哥私奔!然后半路上被男、女主抓回来丢到所有宾客面前,让独孤予尊严扫地颜面尽毁,从此被打入冷宫、恩断义绝……夭寿了,不崩了这剧情,本王妃誓不为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获取成功的资本全集

    获取成功的资本全集

    成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本书从目标、自信、习惯、行动、细节等方面出发,精心选编了许多走向成功的励志故事,阐述了获取成功所应该具备的资本。具备这些获取成功的资本,你将畅通无阻地到达辉煌人生的顶峰。
  • 口袋大师异界行

    口袋大师异界行

    倒霉宅男刘岚在新版宠物通关时离奇地穿越到了异界,成为了南大陆顶尖高手的儿子。这是一个以强者为尊的世界,不断进化的本命幻兽……幻师和幻兽等级划分: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青铜(王级)、白银(皇级)、黄金(帝级)、神、超神。青铜级以后又有初中高阶段之分。
  • 二货江湖

    二货江湖

    这是一部现代感十足的武侠世界,没穿越,不玄幻,无灵异,拒绝鬼神。主角虽会一些三脚猫的功夫,但是他实实在在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因为你会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 EXO喜欢你不是一点点

    EXO喜欢你不是一点点

    注意:内容纯属虚构!!!不要带入明星本人!简伊,是一个忠实的EXO粉,也就是行星饭。为了EXO,努力学习,立志要进入SM,也就是EXO的所属公司。于是努力征询家长的同意,考进了艺校,又一次偶然的机会,唱歌出众的她被SM星探发现,成功进入SM当练习生,又会和EXO发生什么呢?敬请期待!已将此小说改编成橙光游戏
  • 大明星的神级保镖

    大明星的神级保镖

    绝世强者李少强回归都市,过上了平淡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意外,让李少强的成为了大明星的保镖。且看,李少强如何叱咤风云,尽显保镖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