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78700000007

第7章 前言(4)

另外。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不是采用“导师制”。而是一种集体培养的方式、每个研究生都有由四到五位教授组成的指导委员会,这些教授都是研究生的学术顾问,都可以是导师,但在这些人中有一人为主要指导教授。学生如有问题需要解决,应先同主要指导教授商量,听他或她的建议。每年,每个研究生都会收到一份由其主要指导教授签署的评估。在这样的制度下,学生的专业师承就较丰富多彩,生产出来的博士质量较为规范和均匀,学生较易于建立起学术史观念,知道如何去写论文。在国内或其他国家的“导师制”下,博士的成色差别有时很大,尽管大部分学生入学时的起点就已经很高了。这里边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个人的学术悟性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人在学术上的悟性如何与他是否有一种学说史的观念大有关系,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实际上致力于建立这种观念,也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学术视野、既然博士生培养是一种生产,把原材料经过一定的程序改造加工使之成为可以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学生作为原材料,每一个人都经历了这一过程。这样,哪怕再没有学术基础的人,只要有相当的教育基础,经过这一套程序的锤炼,都能建立起一定的视野,作起学问来也能基本符合这里的学术体制所要求的规范,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在国内看来不大可能成为学术工作者的人经过就读美国的研究院后,也可以成为学者。当然,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并不代表什么学术成就,而只是表明在某方面接受了高级训练,学到了某方面的游戏规则,只有走进学术殿堂,学术生涯才告开始。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博士都写了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博士论文只是证明他们接受了学术训练、成了符合规范的产品而已。

在促进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进行交流中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起了重要作用,陈志明教授在访谈中对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在促进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的交流和发展的做法和打算作了详细的介绍,他说:

因为我们是在香港这地方,跟内地的人类学者交流是理所当然,而且是必要的。香港毕竟是个小地方,它的人类学研究应该跟大陆联系起来。这边的好处是我们看西方资料比较方便一点,我们与大陆的交流,有好几个方面,比如办国际研讨会的时候,我们也邀请内地的一些学者过来,内地的一些研讨会,好多单位也邀请我们过去,这是很重要的一种交流方法。比如1999年,我跟张展鸿副教授通过大学的学术交流计划,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与他们交流,去那边做两个演讲,跟他们的老师交流。我们经过大学学术交流计划的批准--这个计划最长的时间有两个星期,向校方申请,也邀请内地的学者过来。

我们系都请有一个校外的评鉴人,每个学期考完试后,学生的成绩、试卷、作业、论文要抽样寄给他,好的和不好的都有,由他自己去看去审,然后他会写一个报告给校方,每个学期都这样。评鉴人一任三年,三年他一定要来一次跟我们见面,和我们一起讨论系里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以保证系的发展跟上国际水准。除此以外,如果经济上允许的话,我们有邀请访问教授的制度。我们系一般聘请的是知名度很高的人类学教授,如哈佛大学的华生教授(James watson),他研究香港、广东这一带很出名,是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持研究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者。他做过我们的访问教授,也当过我们的校外评鉴员。另外作为访问教授还有很出名的文思理(Sidnev Minty)教授,文思理教授是研究南美洲的,他写了一本很出名的书,从蔗糖怎样全球化,怎样从南美传到英国去,而且研究了从早期蔗糖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一种奢侈的物品到普及化的过程。这本书很出名,文思理是很出名的学者,他也来做过两次访问。最近我们也开始邀请一些比较年轻的学者采教课。这对我们的师生有好处,尤其是学生,能够接触到本系以外的学术界人士。我们认为这个制度很好,但主要考虑到资源问题,只要经济许可,我们要继续下去。另外,我们还有名誉的访问教授或名誉的研究员,目前我们系有三四个。“名誉”是说我们不付钱,由他们自己付钱,但他们附在我们系里,他们可以做研究,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资料。对我们的好处就是他们在我们这里跟我们有交流,参加我们星期五的午间研讨会……所以,我们跟国内国外都有交流。另外,我们本系的学者都适当地参加国外的学术研讨会。我个人每年都得到一些邀请,如1999年,内地邀请我参加了不少活动,南宁的、云南的、吴江的,还有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几个会议;1998年参加了威廉斯堡大会等会议。1999年我们系搞了两个国际会议,一个是6月初的华南文化认同的研讨会,另外一个是6月底7月初,是中国家庭饮食研讨会,从饮食来看社会变迁,是与哈佛大学合办的。我们跟国外交流的形式很多。

这些关于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交流的记录和展示,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中国人类学是国际人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正是中国人类学生命力之所在。

7.展示了中国人类学家对人类未来的关怀

人类学传入中国已百年有余,在世纪之交,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和地方化的传统,人类学更应关注人类的未来。对此,李亦园先生在访谈中曾对笔者说过如下一段话:

说到对全人类,对人类学家来讲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类学家不但要对个别的文化、个别的族群进行研究,更要把整个人类看成为一个“生物群体”来看待,这就是人类学家与其他的社会科学家所不同之处。人类学家从不同生物的立场,从社会的、文化的立场来看,把族群看作是一个生物群体,这也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重点问题。我们一开始讲到了人类学家特别是我们早期的老一辈的都强调体质人类学,都受到了这方面的训练。当年李济教授亲自教我们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的生物观点是把整个人类看成不仅仅人类本身是同一个种族,中间没有不同的聪明才智的差异。这是一个重要的观点,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把人类族群看成是一个生物群体,跟其他动物都同样看待的话,生物的演化适应的观念亦可用在人类族群本身。物体在亿万年的发展过程中,最怕的就是一个现象,即特化(speciaJization)的现象,器官的特化。器官一旦特化就走向适应特别的环境,是非常特别的情形,等到环境变迁适应不了就会产生灭种。人类有了文化以后不用生物体来适应环境而是用文化应用环境,但是文化的发展也有特化的趋向。即使是科学的发展也是一种特化。这是非常特别的发展,它有时脱离了用它的人类本身,其间就是一个很大的危险。如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人类对能源的无尽采用都是很明显的文化特化现象。人类学家在了解这种人类文化也是生物进化过程当中的一种发展,对整个族群存在的研究就是一个启发点。假如能了解这个特化的过程,也许在慢慢扩展观念,人类对现在文化的发展趋向能够有所限制,稍微搬回来一点,而不至于由于过分的发展对环境太大的破坏,使整个人类族群可能造成毁灭,那就能使生物群体避免最悲惨的命运了。

人类看问题还得回到各个生物体自己发展的情景,所以这一点非常的重要。人类学生物观念在将来的发展中应突出强调,即使是很小的问题如人类本身的智能,在有了文化以及科技以后是否逐步停止了发展?例如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明显地人类的脑量有很大的增加,人类的智能因此而逐步地发展,到了真人就更聪明了。但是有了文化之后,用文化发明的东西来帮助人类思考,那么人类纯粹的聪明是不是就停止了,这是否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可疑虑的一点。当人类发展到不需要自己思考了,那么可能就停止了人脑的发展,这对整个人类似乎也是很不利的,这也不是一个好的趋势,在这一点上人类学家也应该有贡献,也就是用比较宽泛的立场来看问题。作为一个中国的人类学家更应该用中国文化的传统来把这些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譬如说适应环境只能够适应而不能最适应。达尔文的观念适应是“fit而不是fittest”。Fittest(最适应)就是特化的开始,太适应了,到了环境一变迁就转不过来。某一个程度的适应但是又能保持很多不同的特性在里边,积蓄了很多可能别的时候适应的条件,人类文化的多元就是一种不太特化的存在。这些多元能够和而不同也是适应往前走的一个道理,中国的人类学家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之下,不仅仅是大陆本身,台湾及华裔的人类学家都应该注意到中国文化的特别的观点所谓“和而不同”以及“致中和”等观念,这点是特别有意义的,因为有和而不同或致中和的观点,就能容忍不同,而保持多元文化的特性,如此才能长远延续光大,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民族文化大融合之后即有一个伟大的朝代出现。应是这一意义的实在表现。

总之这本洋洋50余万言的中国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从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经历、中国学者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中国学者对人类学理论的探索,中国学者对人类学本土化或中国化所做的努力、中国人类学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态势、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的交流、中国学者对人类未来的关怀等方面对中国人类学近20年的发展作了比较忠实、全面的记录,这对中国人类学史史料的积累是极具学术价值的一件大事。

说实在的,在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地位未定之时,在中国人类学在学术界的声音还微弱之时,在世纪之交将老中青三代中国人类学者的访谈录汇集出版,并起名为《人类学的世纪坦言》十分贴切,因为我们从这些坦率诚恳、如实说出的关于中国人类学发展的种种情况、意见、观点、看法和评论中既看到了人类学在中国百年发展的成果,又窥见了新世纪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

同类推荐
  • 悦读MOOK(第十一卷)

    悦读MOOK(第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

    《大国与小民》被鲁迅、柏杨等中国顶层知识分子评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最切实的著作”之一。这是一部湮没百年的社会学经典译著,作者明恩溥在二十多年审慎研究和大量观察的基础上,生动概括、描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实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其观点客观犀利。以前的人是怎样的?别人眼中的我们又是怎样的?今天的中国由何而来?几百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哪些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了解和思考这些,对个人的自省自觉,甚至对民族的振兴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且有益的。
  • “纲常”教育思想与《春秋繁露》选读

    “纲常”教育思想与《春秋繁露》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三字经心解

    三字经心解

    贯通古今,拌落七百年的历史尘埃,融汇历史,汲取五千年的人文精粹。
  • 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刀剑封魔录

    重生之刀剑封魔录

    22世纪的经典硬派网游,橡皮公司的巅峰之作。无数玩家换掉了游戏头盔戴上了象征永恒的刀剑戒指。谢氏集团的公司谢天,不幸在一场家族争斗中遭到谋害。意外重生,回到了数年前刀剑封魔录公测的时候。等待他的不在是娱乐的消遣,而是刀剑江湖的腥风血雨,现实中的力挽狂澜。命中注定不可能平凡的谢天得到了贪天狼星的眷顾拥有了传奇的一生..想知道谢天如何笑傲江湖,从一个游戏白丁变成叱咤风云的一代霸主?泛着妖媚蓝光的戒指又预测着什么?欢迎您的阅读,重生之刀剑封魔录。书友群q群69406193、高级群141696675!
  • 异世之红龙战士传说

    异世之红龙战士传说

    龙鼎大陆,一个古老神秘的大陆,几乎所有种族都认为魔法力量和龙族力量才是这个大陆的绝对顶级存在,但是一个来自地球的传奇特工改变了这一切!风起云涌,杀戮四起,尸山血海,谁能阻止他的脚步……一个如你,如我的生命实践者,憾动龙鼎大陆的时代精英,感动无数位为生命奋斗的追随者……
  • 末日雄风

    末日雄风

    低等生物可以有固定的生存空间。但是不得参与包括接触学习截面6级以上的技术课题。低等生物可以拥有一定的自由生育权。但是总人口不得超过截面人口总数的1%。低等生物可以参加截面8级以下的建设工程来赚取生活费用。但是个人或家庭财产不得超过基本消费的50%。低等生物死后所有的财产自动捐献给截面维护基金。低等生物终身不得离开指定的居住地。摘自《大截面法典》第378章《低等生物法规》。人类是最低等的碳基生物。又是最富有开拓精神的危险存在。大截面历3050年。人类第一次被列入清扫目录。恐龙遭遇第二次清扫。挣扎从这里开始。新建交流群号码:18943732。加入注明下本书读者。欢迎大家的到来
  • 天空之色

    天空之色

    一个盗墓女王的穿越之旅。女主的能力强大跟小哥有得一比。狗血的穿越身世让她邂逅一群活力男孩,在仇恨与追寻真相之间徘徊。与那群活力男孩的相处却与其一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最终,在得知一切的真相后她又是怎样选择?是继续她的道路还是选择留在他的身边?此文为网王为主,有穿插柯南的部分情节……
  • 冥火清言

    冥火清言

    她是亡国公主,被人剜去双眼,生在这样一个乱世里,无意被他所救,她并不知道他是谁,她跟着他,直到他因为神器将她抛弃,再遇到那样一个仙人般的男子,他替她治好眼睛,然而她并不知道自己正慢慢走进一场阴谋之中....他说:“我做的一切都讲求等量交换,你不要让我失望才好”
  • 武界神尊

    武界神尊

    一个追求武道的宗门弟子,一座玄妙无比的浮生神殿,少年楚木,偶然间获得太古大帝的武道传承,原本资质普通的他,从此出类拔萃,一飞冲天。浩然武界,武学传承悠久,三千道宗,天才层出不穷。从小地方走出,于历练中成长,小小少年,将在这个武道世界里,绽放光芒,横扫九天十地。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电视采访

    电视采访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注。本书紧贴国内外形势,围绕气候变化涉及的自然科学、国际政治和国内政策选择等领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重大影响,阐述了低碳经济和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主要国家温室气体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着眼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碳排放格局,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对策建议。
  • 未来改造人

    未来改造人

    故事发生在未来的都市,虽然这里没有会上天的汽车,也没有宇宙战舰。但这里有成熟的三维全息成像技术,还有发达的生物医学。而近乎完胜所有疾病的科学家们,闲极无聊,就打算改造人类玩......不过在法律禁止下的暗中实验,并非总按意愿进行。他们想把狗的嗅觉基因给改造人,结果改造出来嗅觉一般,听力却是极好......想把鹰眼的基因给改造人,结果改造出来视力未见变化,却长了一身鸟毛......咱们的主角也被改造了,会如何?
  • 神之刃

    神之刃

    维克多踏上圣山的时候,突然回忆起那个深秋的午后,当自己还是一个普通的猎人时,那场飞来的横祸。如果不是因为那一次惊险,他或许永远都只是个猎人,终老于山林,葬于屋前。就是那一次,他成为了一名神之刃,太阳神迪尔手中的刀刃,在阴影中战斗,揽下所有罪恶,将荣耀归于神祇,换取丰厚的“神恩”。那个时候,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接触到这个世界被刻意隐藏的历史,并且最终来到了这里。而这个时候,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将会面对怎样的未来。啊,让我们从那个午后开始说起吧。【书友群:120679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