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92000000027

第27章 文集五(1)

论武王

武王克殷,以殷遗民封纣子武庚禄父,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武王崩,禄父与管、蔡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

苏子曰:武王非圣人也。昔者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禹吾无间然。”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又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也,盖谓之弑君,至耻之不食其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此孔子之家法也。

世之君子,苟自孔氏,必守此法,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将于是乎在,其孰敢不严?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自是学者以汤、武为圣人之正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南巢之事,必以叛书,牧野之事,必以弑书。而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周公作《无逸》曰:“殷王中宗、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上不及汤,下不及武王,亦以是哉。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纣,纣不见伐,而以考终,或死于乱,殷人立君以事周,命为二王后以祀殷,君臣之道,岂不两全也哉?武王观兵于孟津而归,纣若不改过,则殷人改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不得辞也。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杀之,可乎?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苟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既杀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遂缢而死。武王亲以黄钺诛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盖亦不得已焉耳。殷有天下六百年,贤圣之君六七作,纣虽无道,其故家遗俗末尽灭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王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论养士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干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干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干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馀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俊。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馀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皆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稿项黄馘而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鐧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帝之世,法令至密矣,然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岂惩秦之祸,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

论秦

秦始皇十八年取韩,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越、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齐,初并天下。

苏子曰: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耳,非幸也。然吾以谓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其不败于楚者幸也。呜呼,秦之巧,亦创于智伯而已。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秦并天下,不亦宜乎!

齐湣王死,法章立,君王后佐之,秦犹伐齐也。法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赵,齐、楚救之,赵乏食,请粟于齐,而齐不予,秦遂围邯郸,几亡赵,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馀年。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曰:“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夫秦欲并天下耳,岂以谨故置齐也哉?吾故曰“巧于取齐”者,所以大慰齐之心,而解三晋之交也。

齐、秦不两立,秦未尝须臾忘齐也,而四十馀年不加兵者,岂其情乎!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故秦得以其间取三晋。三晋亡,齐盖岌岌矣。方是时,犹有楚与燕也。三国合,犹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齐不救,故二国亡,而齐亦虏不阅岁,如晋取虞、虢也,可不谓巧乎?二国既灭,齐乃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呜呼,亦晚矣。秦初遣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盖空国而战也。使齐有中主具臣,知亡之无日,而扫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齐,而入厌兵空虚之秦,覆秦如反掌也。吾故曰“拙于取楚”。

然则奈何?曰:古之取国者必有数。如取龆齿也,必以渐,故齿脱而儿不知。今秦易楚,以为是龆齿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儿必伤,吾指必啮。故秦之不亡,幸也,非数也。吴为三军,迭出以肄楚,三年而入郢。晋之平吴,隋之平陈,皆是物也。惟苻坚不然。使坚知出此,以百倍之众,为迭出之计,虽韩、白不能支,而况谢玄、牢之之流乎!吾以是知二秦之一律也。始皇幸胜而坚不幸耳。

论鲁隐公

鲁隐公元年:“不书即位,摄也。”公子晕请杀桓公,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翚惧,反谮公于桓,而使贼弑公。欧阳子曰:“隐公非摄也,使隐而果摄也,则《春秋》不书为公。《春秋》书为公,则隐非摄无疑也。”

苏子曰:非也,《春秋》,售史也。隐摄而桓弑,著于史也详矣。周公摄而克复子者也。以周公薨,故不称王。隐公摄而不克复子者也。以鲁公薨,故称公。史有谥,国有庙,《春秋》独得不称公乎?

然则隐公之摄也,礼欤?曰:礼也。何自闻之?曰:闻之孔子。曾子问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从摄主,北面于西阶南。”何谓摄主?曰:古者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世子未生,而死,则其弟若兄弟之子以当立者为摄主。子生而女也,则摄主立;男也,则摄主退。此之谓摄主。古之人有为之者,季康子是也。季桓子且死,命其臣正常曰:“南孺子之子男也,则以告而立之。女也,则肥也可。”桓子卒,康子即位。既葬,康子在朝,南氏生男。正常载以如朝,告曰:“夫子有遗言。命其圉臣曰:‘南氏生男,则以告于君与大夫而立之。’今生矣,男也,敢告。”康子请退。康子之谓摄王,古之道也。孔子行之。自秦、汉以来,不修是礼也,而以母后摄。孔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使与闻外事且不可,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而况可使摄位而临天下乎?女子为政而国安,惟齐之君王后,吾宋之曹、高、向也。盖亦干一矣。自东汉马、邓,不能无讥。而汉吕后、魏胡武灵、唐武氏之流,盖不胜其乱。王莽、杨坚遂因以易姓。由是观之,岂若摄主之庶几乎!使母后而可信也,则摄主亦可信也。若均之不可信,则摄主取之,犹吾先君之子孙也,不犹愈于异姓之取哉!

或曰: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安用摄主?曰:非此之谓也。嗣天子长矣,宅忧而未出令,则以礼从冢宰。若太子末生,生而弱未能君也,则三代之礼,孔子之学,决不以天下付异姓,其付之摄主也,夫岂非礼,而周公行之欤?故隐公亦摄主也。

郑玄,儒之陋者也。其传摄主也,曰:“上卿代君听政者也。”使子生而女,则上卿岂继世者乎?苏子曰:摄主,先王之令典,孔子之法言也,而世不知;习见母后之摄也,而以为当然。故吾不可不论,以待后世之君子。

论隐公里克李斯郑小同王允之

公子翚请杀桓公以求太宰。隐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翚惧,反谮公于桓公而杀之。

苏子曰:盗以兵拟人,人必杀之。夫岂独其所拟,途之人皆捕击之矣。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隐公之智,曾不若途之人,哀哉。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其为非嫡与桓均耳,而长于桓。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国焉,可不谓仁人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使隐公诛翚而让桓,虽夷、齐何以尚兹?

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施优来之。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受祸亦不少异。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李斯不免于二世之虐,皆无足哀者。吾独表而出之,以为世戒。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然君子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李斯听赵高之谋,非其本意,独畏蒙氏之夺其位,故勉而听高。使斯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何蒙氏之足忧。释此不为,而具五刑于市,非下愚而何。

呜呼,乱臣贼子,犹蝮蛇也。其所螫草木,犹足以杀人,况其所噬啮者欤。郑小同为高贵乡公侍中,尝诣司马师。师有密疏未屏也,如厕还,问小同:“见吾疏乎?”曰:“不见。”师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遂鸩之。王允之从王敦夜饮,辞醉先寝。敦与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哀哉小同,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以也夫。吾读史得鲁隐公、晋里克、秦李斯、郑小同、王允之五人,感其所遇祸福如此,故特书其事。后之君子,可以览观焉。

论管仲

郑太子华言于齐桓公,请去三族而以郑为内臣。公将许之,管仲不可。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苟有衅,从之,不亦可乎?”管仲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率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公辞子华,郑伯乃受盟。

苏子曰:大哉,管仲之相桓公也。辞子华之请,而不违曹沫之盟,皆盛德之事也。齐可以王矣。恨其不学道,不自诚意正心以刑其国,使家有三归之病,而国有六嬖之祸,故桓公不王。而孔子小之,然其予之也亦至矣,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盖过矣。吾读《春秋》以下史,得七人焉,皆盛德之事,可以为万世法。又得八人焉,皆反是,可以为万世戒。故具论之。

太公之治齐也,举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篡弑之臣。”天下诵之,齐其知之矣。田敬仲之始生也,周史筮之,其奔齐也,齐懿氏卜之,皆知其当有齐国。篡弑之疑,盖萃于敬仲矣。然桓公、管仲不以是废之,乃欲以为卿,非盛德能如此乎?故吾以谓楚成王知晋之必霸,而不杀重耳。汉高祖知东南之必乱,而不杀吴王濞。晋武帝闻齐王攸之言,而不杀刘元海。苻坚信王猛,而不杀慕容垂。唐明皇用张九龄,而不杀安禄山。皆盛德之事也。而世之论者,则以谓此七人者,皆失于不杀以启乱。吾以谓不然。七人者,皆自有以致败亡,非不杀之过也。齐景公不烦刑重赋,虽有田氏,齐不可取。楚成王不用子玉,虽有晋文公,兵不败。汉景帝不害吴太子,不用晁错,虽有吴王濞,无自发。晋武帝不立孝惠,虽有刘元海,不能乱。苻坚不贪江左,虽有慕容垂,不敢叛。明皇不用李林甫、杨国忠,虽有安禄山,亦何能为。秦之由余,汉之金日,唐之李光弼、浑瑊之流,皆蕃种也,何负于中国哉,而独杀元海、禄山乎。且夫自今而言之,则元海、禄山,死有馀罪;自当时言之,则不免为杀无罪。岂有天子杀无罪,而不得罪于天下者。上失其道,涂之人皆敌国也。天下豪杰,其可胜既乎!

汉景帝以鞅鞅而杀周亚夫。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晋景帝亦以名重而杀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杀王彧。齐后宅以谣言而杀斛律光。唐太宗以谶而杀李君羡。武后亦以谣言而杀裴炎。世皆以为非也。此八人者,当时之虑,岂非忧国备乱,与忧元海、禄山者同乎?久矣,世之以成败为是非也。故凡嗜杀人者,必以邓侯不杀楚子为口实。以邓之微,无故杀大国之君,使楚人举国而仇之,其亡不愈速乎!吾以谓为天下如养生,忧国备乱如服药。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今吾忧寒疾而先服乌喙,忧热疾而先服甘遂,则病未作而药杀人矣。彼八人者,皆未病而服药者也。

论孔子

同类推荐
  • 混血时代

    混血时代

    《混血时代》是由作者阿库乌雾所创作的散文诗集。该作品由《虚构血脉》《解码血族》《献祭血城》三部分构成,共六十五篇散文诗。《混血时代》作者将这个时代命名为“混血时代”。在时代洪流的作用下,作者表现出对文化混血、族群混血的充分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其对本民族失落的焦虑与挣扎。除此之外,在《混血时代》中,作者还表述了自己乃至世界各地各族人文知识分子所应该关注并予以严肃思考的命题,即关于种族变迁,关于信仰危机,关于人性变异,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等主题。由此,《混血时代》是一部作者对世界万物的观察、解释,也是反映彝族传统文化的民族志。
  • 真语杂言

    真语杂言

    本书收录了《田园绿歌》、《难忘》、《说茶》、《母亲的皱纹》、《儿子脱奶》、《感悟石城》、《向往逝去的童话》、《“六一”以外的“儿童节”》等作品。
  • 阿丽思中国游记(沈从文小说全集)

    阿丽思中国游记(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沈从文的长篇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阿丽思中国游记二》和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阿丽思中国游记”系列长篇,是作者的一个创作尝试,沈从文模仿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奇遇记系列童话而进行的一个创新写作,借阿丽思之名游中国,用寓言故事等写中国现实,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好管闲事的人》延续初期创作风格。
  • 月寒录

    月寒录

    《月寒录》讲述古城漾漾,人随梦行。绕墙三匝仍是城。多少诗意此间萦,只怨西安太多情,细雨绵绵,窗外如岚。书生他乡无心闲。将酒移至无人处,饮到三更独自眠。秋已归来,看西山头上,渺渺一云烟。几经风雨,淡送子夜余寒。问询君子,今宵是否醉西园,浑不知、几杯残酒,饮罢不知何年!却笑秋风,从此一别岸上柳,独享清闲闲时又来镜前,已变朱颜。几愁不断,何人能解此连环。生怕花落花又落,不见去人谁还。
  • 唐宋八大家(第八卷)

    唐宋八大家(第八卷)

    韩柳三苏王曾欧阳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明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给予后人深远的影响。
热门推荐
  • 战空之光

    战空之光

    因为地震,主角误入另外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仅仅只是开始……
  • 进化之战

    进化之战

    2076年,经过科学干预,人类进化出了智力和体能都十分优越的“改良人”。改良人凭着出色的表现,占据着金字塔顶层。培养军事人才的国光军校,学生基本都由改良人组成。在这种背景下,林哲身为一个未经改造的“自然人”,却突然收到了国光军校的录取通知书,踏上了一段未知的旅程。
  • 后宫珍妃传

    后宫珍妃传

    一入宫门深似海,冒着欺君之罪的她冒名顶替阴差阳错地入了宫,在后宫斗争中步步为营。权谋,背叛,复仇,谎言,挣扎,她能否走上权力之巅?
  • 我的同桌是天使

    我的同桌是天使

    我的名字叫张晓平,本来做为一个非常普通的转校生的我却遇见了这个叫绿荫的新同桌的那一刻,我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转变。一次次致命的意外悄然发生:只是好奇看个热闹结果差点就死掉,好端端的过马路差点被撞死,而且还在不经意间发现我的这个新同桌居然是个……天使!?一个惊天的秘密正在我面前一点一点的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我,是神的儿子……
  • 父母应该说的10句话

    父母应该说的10句话

    父母一句精辟练达的话,就能启迪孩子,让他用智慧的力量扬起前进的风帆,为他打开一道独特的美景;父母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就能影响孩子,让他用自信的火花点燃快乐之灯,为他迎来多姿多彩的人生;父母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就能改变孩子,让他用生命的价值追求完美的人生,为他赢得人生比赛的胜利。
  • 异能之唯我独尊

    异能之唯我独尊

    虽然我很聪明,但是你也不能莫名其妙的,在我脑中出现一个镜像宇宙吧!出现镜像宇宙也就算了,但是怎么只能看见太阳系里的东西呢!行,这些我都不怪你,但是为什么只要我对镜像里面的东西有想法时,就会反映到现实中对应的东西上。
  • 不死凡人

    不死凡人

    明日,谁知?彼岸?一壶而已。这一生,只问今朝,不求来世。我,一介凡人。求长生,问天道,我要不朽。
  • 废柴的诱惑

    废柴的诱惑

    她是现在让人闻风丧胆的女特工,一朝穿越竟然成了他最为心爱的女人。别人笑她痴傻,他竟拉着她的手站在城楼上向所有人宣誓她是他的爱人。别人欺她无依,他竟让那些人付出百倍代价。为了救他,她无所不用其极,徒手掏出了自己亲生妹妹的心脏,将她尘封在冷热交替的山谷间。世人皆视她为魔女,她却从不在乎。可她却断断没有想到……
  • 诸天万界

    诸天万界

    一念之差救了十世恶人,一生功德尽数作废。本应堕入十世畜生道,却意外得到了千年的机缘……
  • 总裁有令,妈咪不准带娃跑

    总裁有令,妈咪不准带娃跑

    年少无知的楚乔错把谎言当真情,怀胎十月,却只是背叛一场。六年后,一个叫尚方彦的陌生男人出现在楚乔的面前,他说,只要她做他一年合格的妻子,他就让她的儿子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夺回儿子,楚乔毅然和这个才见过一次面的男人签下了婚姻契约。第二天,一个缩小版的尚方彦出现在楚乔的面前。楚乔指着孩子问尚方彦,“他是谁?”尚方彦挑了挑眉梢答,“我儿子,尚方叙。”一年后。楚乔一手拉着行礼一手牵着儿子,“儿子,咱们走。”尚方彦可怜巴巴地望着楚乔,“老婆,咱别闹了。”楚乔斜睨着尚方彦嗤了一声,指着桌上的婚姻契约书道,“先生,契约昨天已经到期了,所以,别乱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