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89100000015

第15章 传奇人物揭秘(3)

在四大洋上,人们总能看到一个16岁黑发少年与其好友的身影。他们在海上行侠仗义,追杀仇人,还帮助亚特兰蒂斯的人鱼公主寻找遗失的珍宝。相信这些故事你并不陌生,这个黑发少年就是宇野比品士的漫画《海盗王子》中的基德。

但是,现实世界中的基德究竟是什么人呢?他是海盗史上最有名的家伙,有“海盗之王”的称号,“基德船长”甚至成为“海盗”的代名词,最终他因海盗罪被处死。如今,影视作品里仍然多次提及他的名字;还有人在努力寻找基德的那份宝藏。可是,也有人说基德作为一个海盗并不成功,甚至可以说是倒霉。事实上,再没有什么人比他的运气更坏的了,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逆境面前他没有低头,而是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与其抗争,直至毁灭”。或许,这一切再一次验证了那句名言:“悲剧比喜剧更容易震撼人们的心灵。”

悲剧的开端

1645年,基德生于苏格兰某地。同海盗埃夫里一样,基德在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曾随船队出海。到20岁时,他移民美洲,此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船长。

1689年英法开战时,年轻的基德已成为一个富有的商人,但他还是应征入伍当上了武装民运船的船长,在西印度群岛和加勒比海一带同法国人作战,屡建战功,为此他还得到了英国女王的亲自嘉奖。之后,他回到美国,在那里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和普通人一样,基德的生活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样。

1695年,基德在经商途中路过伦敦,很偶然的机会经一位熟人介绍他认识了新任纽约总督爱尔兰贵族贝洛蒙勋爵。当时的英国政府正在为东方的海盗发愁,尽管东印度公司多次催促皇家海军前来,但时值英法交战,皇家海军实在是抽不出身。面对如此困境,贝洛蒙要召集一些有钱人入股经营一艘武装民运船,以此来抗击海盗,夺回财物。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灭海盗们的威风,另一方面也可以私吞夺回来的财物。至于船长的人选,则需要找一名正直可靠而且有丰富航海经验的人来担当。他们选定了基德,而基德也表示“可以一试”,这一试就是他不幸的后半生的开端。

无奈的海盗

1695年10月,由包括海军大臣在内的4名权贵出资赞助这次航海行动。贝洛蒙和基德签署了一份协议,规定基德每一笔“收入”的65%归投资者,基德自己分得15%,剩下的归水手,基德还拿到了袭击法国船只的“民船委任状”和一张皇帝颁布的委托书,授权他抓捕4名作案无数的海盗头子,其中就有亨利·埃夫里和托马斯·图(其实托马斯在一个月前已死,只是消息没有传过来)。最开始,基德对此还很犹豫,可是贝洛蒙以对国王不忠的罪名威胁基德,同时还许诺海军大臣也站在他这一边,基德只好答应了。

于是12月基德乘坐“冒险号”出发了,他满心欢喜地认为自己有强大的靠山,必定马到成功。然而,未出征就祸事不断,基德手下的船员得罪了皇家海军,皇家海军蜂拥而上,抢走了基德手下能力较强的水手。基德只好临时招募一些人手就出海了。

“冒险号”飘荡在大西洋上整整一年,却没有遇到任何的海盗船只,还处处被英国皇家海军欺侮。基德情绪低落,水手们也开始抱怨,甚至有人鼓动大家去当海盗。基德被迫去往红海抢劫了几条印度商船,将财物分给了水手们,才稍微安抚了他们的情绪。水手们的情绪稳定了,危机也暂时渡过了,但基德在无意中违反了他与赞助人的约定,而且从法律上讲他犯了海盗罪。然而,更糟糕的事情接踵而来。

1697年8月14日晚在穆哈港外,基德又驾驶“冒险号”混进一支“法国船队”(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说的),第二天一早“冒险号”开始发动进攻,他们首先击毁了一条商船的主桅,接着又与迎面冲来的护航兵舰对射,然而,当他看到对方船上升起米字旗时,大为震惊!原来他袭击的正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队。而正在和他作战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基德撤退了,但“冒险号”却被认了出来。

“基德已经变成海盗”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东印度公司和皇家海军向政府递交了报告,海军部也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派出舰队去抓捕“冒险号”,另一方面通告各殖民地基德的行为,要求“总督们只要看见基德就抓”。因此,基德的名字与他一直抓捕的亨利·埃夫里的名字相继出现在通缉令上。面对这种情况,基德的后台们也不敢出面替他证明。基德成为了两头受堵的困兽,只好一面寻求非英属港口,一面靠打劫维持生存。但是,他坚信,只要回到英国,有手中的文件做证据,他一定会没事。

就这样,1698年4月1日基德的船队驶进了马达加斯加群岛的一个小港,这个小港恰巧就是海盗聚集地圣玛丽角。罗伯特·卡利福船长的海盗船“莫查号”正停在这里,基德此时还天真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海盗缉捕者,竟然下令向海盗开火,然而他手下的水手却不同意他向海盗开火,逼他要么死,要么投奔海盗。为保全性命,基德成了一名海盗。但他认为自己是被逼的,只要回到英国解释清楚就会没事。

1699年6月10日,在基德离家三年后,他的船停泊在了北美的奥伊斯特湾,在那里他给在波士顿的贝洛蒙勋爵写了一封信,希望可以得到他的支持。贝洛蒙假意答应,基德就这样被骗了回来。在收回了几份作为证据的文件后,贝洛蒙立即命人逮捕了基德,抄了他的家,找到11盎司的黄金、2353盎司的白银,以及一磅多的钻石,但其他的宝物被藏在了哪里就无从得知了。被剥夺了手中证据的基德被关进了伦敦的新门监狱。他不但不能证明自己无罪,反而引来了一大批他抢劫过的船主的控告。

1701年5月9日,在一场“走过场式的审讯”中他被认定有罪,并判处绞刑,就这样,曾经的海军英雄、大名鼎鼎的基德船长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被吊在了泰晤士河边。为了警示其他的海盗,基德的尸体被涂满了柏油,用铁圈固定,在泰晤士河边一挂就是好几年,海鸥啄去了他的眼睛,野狗对着他的腐尸吠叫。

随着基德的死,关于他的所有秘密也就被历史尘封了。他是否是被逼做了海盗呢?他抢劫的财宝究竟落入何人之手?这一切的一切都已不得而知了。

诗人荷马之谜

《荷马史诗》是一座文化宝库,考古学家以它为线索寻找遗址,电影人以它为素材创作影片。但是它到底是一个人的作品,还是一个团队的创作呢?千百年来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已。

荷马的真实身份

《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为世人所称道,至今,它仍然具有不朽的魅力。这两部史诗的作者相传为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现代研究表明:这只是古希腊人的说法,这两部巨著的作者,可能另有其人,而且两部史诗是否由同一个诗人独立完成,至今仍不能确定。关于荷马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一个单独诗人还是一个团体也没有明确答案。

关于荷马的生平事迹,只有这两部史诗可以引以为据,但这其中的线索也少得可怜。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荷马是古代希腊时期在公众场合表演吟诵诗歌的人,即古希腊人所称的“吟唱诗人”。在荷马时代之前,希腊人是不会使用文字的,因此人们才能肯定荷马是“吟唱诗人”。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地中海东部的腓尼基人教授希腊人学习字母之前,希腊人根本不会书写记载。荷马时代之前,人们都是以口头的形式传播故事,并将其译成歌谣,方便“吟唱诗人”记诵。更有些吟唱者可以当场即兴发挥,每一次都有新的演绎。每个吟唱者把一首诗歌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修改,日积月累,一首诗就有了各种发展。《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最终写成时,肯定是历经润色增补的最后定稿。

《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并非荷马一人所作吗

仔细阅读荷马史诗中的一些部分,可以看出,有些是很短的诗句,并且诗中描述的事件,有些发生年代要早于其他一些部分,这就说明这两部史诗历时很长,是共同传诵记录的结晶。

因此,专家经过推测得出的结论是:就在希腊人从腓尼基人那里学会字母,知道如何书写时,一个天赋极高的“吟唱诗人”出现了,他汇集了大量累积下来的口传诗歌,把它们整理成两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史诗,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关于史诗的创作,一直就有很多种说法,并且还不断涌现新的观点,有些人认为荷马早期创作的史诗篇幅都比较短小,经历代传诵,才成为今天宏大的巨著。当然,这离不开历代传诵者的加工。对这两部史诗的起源和写作过程作这样的假想,应该是极为妥当的。但又有疑问随即产生了,因为除了《伊利亚特》的某些用语似乎比《奥德赛》时代较早之外,这两部史诗的语调与主题的差异也很大。比如,《伊利亚特》描写的主要是发生在几日内的事,并且对战阵、军功极为强调;《奥德赛》所述事迹则长达10年之久,同时专写幻想和神仙魔鬼,而且《奥德赛》很少有关于残酷战争的描写,所以19世纪英国小说家巴特勒得出了其作者不是男人而是女人的观点。

无论如何,这两部史诗在写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而以后的“吟唱诗人”又在已写下的史诗上作了新的补充及润色。尽管在这两部史诗的手抄本之前没有比公元前3世纪更早的版本了,但从两部史诗相似的风格看来,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一定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力量贯穿这两部史诗,然而,使这两部史诗这么相似的原因究竟何在呢?为什么找不到任何记载?也许这些疑问还将长期困扰着文学界。荷马是否参与了这两部史诗的创作或者这两部作品就是他一人所为呢?有许多关于史诗的疑问期待着后人来解答。

文豪莎士比亚的身份之谜

莎士比亚被后人公认为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并有“时代的灵魂”之美誉。他的作品有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这样伟大的文豪,其身份却一直是文坛的一个谜。

贵族德维尔是真正的莎士比亚吗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爱德华·德维尔是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一名贵族。这两个人之间本来毫无关联。但是,一个文学组织却将德维尔这位贵族认定为真正的莎士比亚。消息一传开,世人都颇为震惊。

莎士比亚

美国的一个名为“德维尔学会”的文学组织宣称,爱德华·德维尔伯爵才是被官方认定的莎士比亚37部戏剧作品的真正作者。“他是最适合这种工作的人,”德维尔学会秘书理查德·马利姆说,“他(德维尔)受过(相应的)教育,并有(相关)旅行经历,而平民莎士比亚并没有(这些背景)。”

几百年来世人一直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存有怀疑,认为他的平民经历与他作品中描写的宫廷生活、上流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并不相符。因此,不断有人被提名为“真正的莎士比亚”,其中包括剧作家弗朗西斯·培根和诗人克里斯托夫·马洛。一个文学组织甚至说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是一名女性,名叫玛丽·悉尼。这个文学组织说:“如果你坚持认为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威廉·莎士比亚是作家,你就扭曲了整个文学历史。”

德维尔是牛津十七世伯爵,比莎士比亚年长15岁,1550年出生于赫丁厄姆堡。德维尔曾在牛津和剑桥大学求学,并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旅行过。而莎士比亚则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平民家庭,生日是1564年4月23日。由于13岁时家道中落,莎士比亚不得不辍学经商,因此在斯特拉特福语法学校的学习经历就成了莎士比亚所受过的最高正式教育。莎士比亚于1586年左右前往伦敦。德维尔学会说,当时的莎士比亚身无分文,碰巧遇到了贵族德维尔,便幸运地充当了这位贵族的替身,为其讽刺作品和表演作掩护。

莎士比亚的本来面目

然而,莎土比亚出生地的基金会对德维尔学会的观点持完全否认的态度。基金会主席韦尔斯说:“他(莎士比亚)那个时代有足够证据证明,莎士比亚是一位很被看重的作家,尤其是剧作家。”

韦尔斯还反驳德维尔学会关于莎士比亚充当了德维尔的“掩护”的观点。他说,在莎士比亚时代“充满流言蜚语的戏院”里,这种欺骗手段根本不可能成功。而且,德维尔作为一个大忙人,却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间隙写出如此多的杰作,这很荒谬”。

所有以上的猜测也仅仅只是猜测罢了,相信随着历史的前进,人们终会还原莎士比亚的本来面目。

诗人拜伦选择长期漂泊之谜

拜伦是英国著名的爱国诗人,曾写下“英国哟!我爱你,尽管你有那么多缺陷”的诗句。然而这位深深眷恋祖国的诗人却在1816年离开祖国远走他乡,长期漂泊。他为什么执意要离开他深爱的故土呢?

关于拜伦长期漂泊的众多说法

按照英国史学家麦考莱的看法,拜伦的出走是由于英国上流社会的排挤。1815年1月,拜伦与宪尔班克小姐结婚。但一年后,这桩仓促的婚姻却以妻子的离家分居而宣告结束。消息很快传开,一夜之间,拜伦发现自己已身败名裂。那个时代,中产阶级将婚姻制度看得极为神圣,他们一同指责拜伦,说他残酷无情,而上流社会的沙龙也不再接纳他。这同其作品《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刚出版时的情形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拜伦感到莫名其妙,他不堪忍受这种巨大的压力,最终不得不远走他乡。

另一种说法认为拜伦的政治思想不被英国统治阶级认同。许多人写过关于拜伦的传记,但是他们都避开了拜伦与英国统治阶级存在矛盾这一问题。然而实际上,英国统治阶级恨透了他在议会上的大胆演说,以及他诗歌的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政治及宗教方面的自由思想。于是他们在诗人私生活方面制造了种种“丑闻”,挑拨他妻子同他离异,唆使社会舆论谩骂拜伦是叛徒、国王的诽谤者、道德的破坏者、拿破仑的颂扬者等等,这使诗人在社会上处处受到责难。因此,“他是被英国统治阶级逐出自己的祖国的”这一说法,也许更为贴切。

还有一种说法是家庭变故。拜伦的声誉终因婚姻的破裂而一落千丈,使他成为众矢之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他被迫流浪异乡,到异国他乡去追寻自己真正的生活。

关于他离开祖国的原因一直未有定论,但上述的说法都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专家学者会找到他毅然离国的真正原因,人们也期望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裴多菲死亡之谜

曾经有一首名为《自由与爱情》的诗在中国广为流传,诗句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而这首诗的作者裴多菲就是一个为“自由故”的革命者。

尸骨下落不明

同类推荐
  • 乱世英豪之逐鹿中原

    乱世英豪之逐鹿中原

    一群现代人,一次意外,把他们带入东汉末年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他们,如何在乱世中生存?如何让现代科技在古代绽放异彩?乱世英豪即将逐鹿中原......
  • 尽显繁荣(1990-1999)

    尽显繁荣(1990-1999)

    本书主要介绍了1990年到1999年这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涉及我国的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党的政策,经济发展,港澳回归等等。
  • 千古中医故事

    千古中医故事

    本书通过讲述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和李时珍等几位千古名医的传奇故事和杰出贡献,展现了中华医药文化的神奇和价值。
  • 楼兰遗梦

    楼兰遗梦

    一名驴友,在楼兰遗址遇险魂穿到了古代,先后被两位楼兰公主看上,但公主必须嫁给王子,他为了抱得美人归,只好奋发图强,打败一个个西域王子,驱逐一次次外族入侵……
  • 世界全史之先秦史

    世界全史之先秦史

    从夏商周到秦帝国建立,一共1700多年的历史,为了将这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一一讲清,我将用48回的长度讲述这一段历史。
热门推荐
  • 剑逆乾坤

    剑逆乾坤

    大华国五大家族之一的徐家大少爷徐风因为纨绔的无可救药而被徐家送到血斗场,让他自生自灭。理由是用他的鲜血洗刷带给徐家的耻辱。危机关头,徐风发现自己体内有个天大的宝贝,无论是什么剑术看一遍就会,而且还能发现这种剑术的破绽····更有甚者,他心里想到什么剑术,剑阵,就能糊里糊涂的学会···借此,徐风开始了他的传奇···一剑洗刷往日的耻辱··家族危机关头挺身而出··海外决斗妖兽··寻找家族血脉的传承··成就一代至尊
  • 再苦也要笑一笑全集

    再苦也要笑一笑全集

    人生的每一次成功都有其捷径可循,今日的习惯,明日的命运!今日的奋斗,明日的成功。今天的每一步都为明天埋下伏笔,人生,什么时候都是新的开始,只要你去争取今天了,就能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本书为那些渴望成功的读者提供具体而实用的成功方法和实用技巧,并有可读性很强的案例和故事来说明问题,指导你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思考方法,增强应对各种人生挑战的心理承受能力,寻找自己正确的前进方向,从而改变你的一生。
  • 俏丫头的呆萌青春

    俏丫头的呆萌青春

    小小年纪,一张纸书成了暮大少的小娇妻,无奈智商是硬伤。。。。只能被暮大少调戏。。“暮云平你个王八蛋!”“哦?是么?我亲爱的老婆?”“额。。没。。你听错了肯定听错了!"。。少爷少奶奶往你床上放了只大闸蟹。。嘻嘻,某女人还不知道暴风雨即将来临。跟着他,等于将自己置身于鬼门关,那一晚,他仿佛地狱修罗,赤红的双眼,银白的碎发,彼岸花在他身旁绽放,火红妖娆,正宛若他那赤红的眸子,血液顺着碎发蔓延。他为她忍下反噬的痛苦,妖娆的红蔓延在她整个心口,和那张Kingsizebed。。。。。。。
  • 芥子,芥子

    芥子,芥子

    真实的鬼故事,真实的微言情。我心太小,装不下浩瀚汪洋,愿得一芥子,纳尽身边万千须弥。
  • 偷菜不如偷健康:上班族健身小动作

    偷菜不如偷健康:上班族健身小动作

    对健康的追求,是人类唯一没有时间与疆界樊篱的共同理想。人类数千年的努力与奋斗,唯一无法征服和打败的,大概也就是健康了。健康是永恒的话题,追求健康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30年前,父母担心孩子没饭吃,今天,父母担心孩子不吃饭;30年前,我们吃不上糖,今天,我们开始尿糖!与其说是我们的健康理念与物质生活进步的“剪刀差”,导致我们面临着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艾滋病等疾病的挑战,毋宁说是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导致我们面临上述疾病的挑战。
  • 风起1927

    风起1927

    作为无可救药的死宅一枚,秦漠唯一引以为傲的就是在小强一般的生存能力。但是喜当爹的被传送到了1927年,身处这个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面对着“激情燃烧的岁月”秦漠傻眼了。顶头上司张宗昌,再往北还有老张父子,日子还是要继续下去。面对汹涌的局势和潮流,秦漠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征途。
  • 观澜祝东风

    观澜祝东风

    【女频三组B班签约作品】她是海东青神族,却被胁迫保护一个人类。男人们的勾心斗角无休无止,她本不想理,也不愿理,奈何管不住自己丢失的心。沉默隐忍的王室后裔,步步进逼的远古神祗……狼烟又起,她执鞭策马,她冲锋陷阵,只为了那人含笑一顾。再回首,身已百年,情归何处!
  • 火辣女上司

    火辣女上司

    兵王邓飞回归都市,左右扶着女总裁,右手抱着御姐。小钱钱犹如洪水般的涌入囊中。
  • 拿来就用的实用心理学

    拿来就用的实用心理学

    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需要心理学:言辞透露一个人的品格,表情反映一个人的内心,衣着、坐姿、手势会在不知不觉中表达着内心的真正意识,其实人的一举一动都在“暴露”自己。本书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为人处世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多角度挖掘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奥秘,让你拥有超过常人的洞察力,使你具备了解和掌控他人的心理策略技巧,使你在获得人心的同时,也能够在生活、事业、爱情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 哥哥你等我

    哥哥你等我

    被自己的哥哥贬下界没关系哥哥我会回来的,到时候我们再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