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72600000026

第26章 结语(1)

历史是划分为阶段的,一个旧的阶段结来之时,正是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之日。这个更新,可以用“旧桃换新符”来比喻。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中诞生,既标志着中华民族形成阶段的终结,又标志着中华民族发展阶段的开始。今天中华民族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化的潮流,中华民族如何应对,既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济济芸芸的中华民族,以其团结、进步、繁荣的风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峨峨于民族之林。在当今国际政治风云变化多端之时,尤其是在民族主义思潮泛起之际,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人民繁荣,在人们了解和认识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历史过程的同时,很有必要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的“美美与共”

全球化使地球越来越小,使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便捷。面对世界的这一巨大变化,中国各民族如何面对国际社会?在与国际社会交往中谁能代表中国?是人口众多的汉族吗?不是。否则的话置其他55个少数民族于何地?是少数民族吗?也不是。否则的话人口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汉族又作何感想?因此,无论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还是国际社会,都应该认同中华民族。对此问题,笔者在本书的绪论中已有论述。现在的问题是要真正实现对中华民族的全面认同,而不仅仅是文化和学术上的认同,不仅仅是空喊几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口号,必须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的匹配,即实现“美美与共”。

民族认同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热点问题。关凯对民族认同有一个简明扼要的论述,他认为对于特定民族的个体成员来说,其民族身份有两个来源,一方面为内在的自我认同意识,无论是原生的还是工具主义的,产生于血缘、家庭、语言、价值观以及社区环境和集群行为的影响之中;另一方面为外部认同,民族的外部认同来源于非群体成员对民族成员社会差异的感知,这种差异主要是在文化上,包括语言、习俗、观念与价值倾向、生活方式等。族群认同的主要特征是群体性的共同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或者称之为感情,能够把本群体和其他群体区分开来。现在中华民族的认同正处于一种特殊的过渡状态,即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形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们在文化上、学术上、精神上都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己十分强烈,所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第一幅月图发表时坚定地说:“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问题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如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建构相匹配,以实现两者的“美美与共”?

而要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的“美美与共”,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发挥国家之只手的作用?而要发挥国家之只手的作用必须弄清“国家建构”的内函和意义。对此问题关凯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看上去,国家建构(nationbuilding)这个词语象是一个建筑学的术语,是一个人工而非天然的建筑工程。只是建筑这种“国家大厦(building)”的材料,不是具体的钢筋水泥,而是有点抽象的国家政策。”他进一步阐述道:

“国家建构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概念,其行动目标是建构现代民族一国家的个体成员对国家的忠诚与公民意识,解除所有原来依附在皇帝、领主、宗教领袖及其他传统政治权威身上的忠诚感,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公民。同时,大力推动国家化的公共权威的树立。而这一切,是所有民族国家政治体制得以生存的前提。(国家)引导一国内部走向一体化,并使其居民结为同一民族成员”。

“从表现形式上看,国家建构通常是以民族建构的面目出现的。国家通过在国家主权疆域内实行一体化的公共政策,无论是标准化的文化政策,如统一语言的推广与使用、同一的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与规范);还是公民教育体系,如同一模式的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以及通过国家制度安排实现的社会再分配制度和补偿性法律体系,将自己疆域内的所有居民纳入国家的控制与文化塑造之中,从而促进一个与国家认同相匹配的“国家民族”的现实形成。全体国民不仅在文化象征意义上被国家仪式、象征物(国旗、国徽、国歌)、民族英雄和历史物质遗迹在感情上连接起来,也在制度上被国家统一标准的制度安排结构起来,如交通与通讯设施、共同市场及其规则、代表国家意志的科层制官僚体系等,从而成为现实的具有强烈感情基础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共同体——一个新的国家化的民族。

公共权威的树立在国家建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国家建构的核心在于树立起轻易不受挑战的高度的公共权威,这种权威主要来源于国民对国家所推崇的价值与规范的道德认可。国家建构所包含的文化象征符号,都具有高度的道德性,一般来说,这些符号(如国旗、国徽和国歌)都象征着国家主权和民族的荣光与自豪。一旦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受到侵蚀,这些符号的道德意义就会降低。而符合国民道德意识的公共权威,如国家所秉持的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的审美价值、政治人物的人格、社会再分配制度以及公民化教育的有效性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国家建构。”

在这里,关凯把国家建构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讲得很清楚了。国际上的案例姑且不论,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这样做过,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一个案例就是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时,充分地发挥了国家之手的作用,采取了推行郡县制,筑长城,规定“书同文字”,“行同伦”,“治驰道”,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等一系列措施。这些都是运用政策建构统一的国家,大力推动国家化的公共权威树立的同时,“通过国家制度安排实现的社会再分配制度和补偿性法律体系,将自己疆域内的所有居民纳入国家的控制与文化塑造之中”,使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一。从而实现了秦王朝与华夏民族的“美美与共”。

汉王朝在“国家建构”也充分地发挥了国家之手的作用,汉武帝采取了创设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郡;实行“编户齐民”;颁布“推恩令”、“左官律”和“附益阿党之法”;颁行五铢钱、均输法、平准法,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商业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华夏民族在滚雪球中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从而实现了汉王朝与汉民族的“美美与共”。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唐、宋、元、明、清都实行了以羁糜制度和土司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以及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政策,都是为实现国家建构与民族认同“美美与共”而作的努力。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历史上的这种国家建构与民族认同其性质是封建主义的。

今天的中国正在世界上和平崛起,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建构与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一定要匹配起来,必须匹配起来,国家之手促成两者的“美美与共”,定将会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华民族的认同与中华民族历史观

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出现过多元化的民族过程,主要有华夏诸族群聚合为汉族的民族过程,相关族群聚合为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满族、壮族、瑶族、苗族、彝族等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过程,大量少数民族的人口融合于汉族的民族过程,部分汉族人口融合于少数民族的民族过程。所有这些民族过程在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合下,从多元走向一体形成为中华民族。所以无论从历史的纵向度看,还是从现实的横向度看,中华民族既是中国从古到今所有民族的总称,又是中国各民族缔造统一国家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实体,这就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识和认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向人们提出了如何认识中华民族的概念,如何认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昏的形成和发展,如何认识国家建构与民族认同的关系等问题,这就涉及历史观的范畴。

所谓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因此,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既是对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的社会存在在社会意识上的肯定,又是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对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整合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上的肯定。这正是研究和解决中国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出发点,正是划分中国社会历史观上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所以,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内核,既关系中国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又决定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发展。

三、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战略思路

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树立既是文化自觉的积淀,又是政治认同的结果。

作为文化自觉的积淀是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共识。从国内来看,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越来越显示出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从国际来看,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两极对峙向多极化的转型,世界民族关系格局的重构,中国各民族必须以一个整体的形象面对世界,也使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越来越显示出对国际交流、世界多元格局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就是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共识,这种共识正是中国各民族对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反思的结果。费孝通先生在提出“文化自觉”理念时就说过:“反思实际上是文化自觉的尝试。”所以,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树立本身就是文化自觉的积淀。

作为政治认同的结果,其实质上是政治认同感的形成。所谓政治认同感,简要地说,就是人民对于政治状态的一种理解和赞同的意向。这种政治认同感就是要教育公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所以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树立又是政治认同的结果。

同类推荐
  • 地宫绝响:曾侯乙墓与编钟(文化之美)

    地宫绝响:曾侯乙墓与编钟(文化之美)

    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古老的乐器正为我们演奏着穿越时空的最强者。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 生肖文化:苍龙腾空

    生肖文化:苍龙腾空

    本书研讨生肖龙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

    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

    本书生动地刻画了19世纪上半期聚居在巴黎贫穷的拉丁区的一群青年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他们是孤立又执着地坚守在生活边级的一群人,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更谈不上任何社会地位,终日过着白日混迹酒馆、夜晚宿于阁楼、以裁缝为妻、以面包屑果腹的穷苦生活。书中描写的那些落拓不羁的艺术家形象对日后西方的文学潮流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波德莱尔、本雅明到金斯堡、凯鲁亚克,波希米亚人的精神血脉一代又一代地传续下来。如今,波希米亚已成为随意率性、开放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成为主流生活的新装点。
  • 体育文化论

    体育文化论

    体育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所构建的以公平竞争为道德核心的,以和平、进步、友谊和团结为目标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得到了全人类的普遍认同。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在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增强人民体质,培养意志品质,丰富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增进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的社会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日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
  • 诗意的村庄

    诗意的村庄

    这是我国第一部写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的著作,写的是乐平里的骚坛诗人和奇妙故事,之所以说奇妙,是因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这一群写诗的人,却一点都不诗意,他们是一群被岁月揉搓过的农民。他们的贫困和窘迫,与他们的笔呼墨号搭不上界,生活对于他们所呈现的寒意与他们对现实歌颂的温暖也不成比例。他们生活在自己用热忱与虔敬堆砌的幻觉里,并将其化为诗意。作者文笔优美,结构谨严,所写之人,特点鲜明,形象丰满生动。文章可圈可点,读后印象深刻。乐平里——它的庙宇,它的橘与兰草,它的稻谷,它的秋天,它的丰收后的山野,它的包谷和野猪,还有包谷酿的屈原酒及农家饭庄等等。
热门推荐
  • 小穿越:齐天大圣

    小穿越:齐天大圣

    很久很久以前,你是你,我是翩翩的白鸟。如今,你还是你,我却早已不再是当初的白鸟。如果会有那么一种如果,那么,我可不可以在很久很久以后,我还能于你的千百年后,在这个繁华喧闹的城市,在这个时间空间,在他们的目光中痴人说梦般的听见你说,我为白袅来。
  • 宠婚撩人:BOSS的贴身小秘

    宠婚撩人:BOSS的贴身小秘

    第一天捡了帅哥,第二天就被骗财骗色,紧接着就是失业被辞退,她乔雪有没有这么倒霉?再次见他,那人竟摇身一变,成了盛远集团名声赫赫的总裁,而她则是刚刚应聘成功的小秘。替他端茶倒水,安排行程,还要兼职人肉抱枕!拜托,他们有没有这么熟?不是说好失忆的嘛!他挑眉,微微一笑:“睡过,自然熟。”
  • 暴风雨前

    暴风雨前

    《暴风雨前》的作者李劼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一生留有五、六百万字的著作和译作。他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已经成为传世之作。李劼人先生被他的同学郭沫若称为“中国的左拉” ,他的三部曲被郭沫若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李先生从1935年起写了三个连续性的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第一部),描写辛亥革命前的社会生活。这三部小说都以作者的故乡四川为背景。
  • 给大忙人看的生存智慧

    给大忙人看的生存智慧

    本书通过讲述一个个历史故事揭示生存智慧,包括看清——谨防一叶障目被忽悠、理清——做到思考行动两不错、想清——切记做事一定多想想、做清——即使意想不到也有法等。
  • 千金太淘气

    千金太淘气

    她穿越了!唉,穿越就穿越了吧,一朝穿成绝色美女,桃花朵朵开,可惜全是烂桃花!而,梦里梦见的男人又是谁呢?难道他才是自己的真命天子吗?当千万年前冰封的记忆被打开他们是选择相爱还是?(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英雄铠歌

    英雄铠歌

    拥有万分之一基因优势的人,是无法被肉眼分辨的。但是,如果可以将基因潜能成倍强化呢?战铠,半覆盖型铠甲,通过“须”连接人的神经节,成倍强化人的能力!并且配备卡槽,利用灵卡辅助作战!铠斗士,用成倍的力量和重型战铠的防御力碾压对手!机铠游侠,用热武器卡召唤枪炮狙击敌人!铠之召唤师,用仆从卡召唤无尽的仆从军团横扫战场!还有异能铠,思考者……这是一个全新的战斗时代!而楚歌,现在还是暴风城洛神酒楼的打杂,一次送外卖经历,让他阴差阳错得到了暴风学院博物馆珍藏的初代战铠,成了挽救暴风城尊严的蹩脚英雄……
  • 天坠泪

    天坠泪

    小城轶事,家门不幸。杨立自僻远而来,战魔族,杀诸神,立百纳,号三际八州,谁能多言!我本怀仁布衣,出身低微卑下……
  • 像林徽因一样完美

    像林徽因一样完美

    她从人间四月天走来,宛若白莲,顾盼生辉。她是林徽因,游走在再别康桥的诗句里,穿梭在古建筑的名词间,换得一世情缘,三生爱恋,千篇赞颂。无论岁月静好,还是时代激荡,她始终面不改色,优雅前行,用蕙质兰心,照亮一方天地。她是诗人徐志摩的痴恋,是建筑师梁思成的贤妻,是学者金岳霖的挚爱。她的诗句优美灵动,她的建筑成就斐然。她是女人渴望成为的范本,是男人眼中的女神。本书从自我、事业、婚姻、爱情、社交等几个方面展现了林徽因的别样人生,给当下的女性朋友以启迪和智慧。
  • 前世今生之续情终有日

    前世今生之续情终有日

    前世,我是蛇灵的杀手,你是朝中的将军,你是我生命中唯一的阳光。因为国仇,我们无法携手,最后共入续情崖。今世,我是单纯任性的大家小姐,你是睿智潇洒的江湖侠士,因为家恨,你我再次分离!没有你的日子里,我发誓要拼命长大,终有一日我会蜕化成蝶,那时,我俩能否再续前缘,共同携手江湖?本文虽借用了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和《武林外史》里的人物与关系,但它不是单纯的同人文,它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与原剧有关联,但又关系不大,希望大家能把它当一个全新的故事来看,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剧情,谢谢大家!
  • 愿时光不老去

    愿时光不老去

    与你携手,共同踏进未来的大门此后我们的人生,都会有彼此的存在前方未知的苦难、甜蜜,让我们共同见证,共同度过。愿这满载着我们青春记忆的时光在我们心中,永不老去,永不泛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