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羡慕读书快的人,因为我的读书很慢。这次,新书《大唐第一蛊惑仔李白》读毕,心情为之一爽。从书店买回此书时,要想评头论足,若对书里的内容都懵然不知,难免被人讥笑。可惜,十来天过去,等我读完此书,相关媒体的热点话题已不知换过几拨了。
我读书之慢,首先应归结为缺乏整块时间,但这个理由实在不算充分,没有哪个人每天的时间会多过二十四小时,但“书爱家”们往往能挤出不少时间展卷捧读。而不爱书者,时间多得霉掉也不会去读。可见,归根结底还是我没能养成一目十行的习惯。小学快毕业时,躺在表哥家的凉床上看金庸武侠,他一天差不多看三本,我则是三天才能看一本。因为我往往喜欢在一些细节、片断上反复把玩,一如旅游看景,总喜欢在草丛里、岩石旁流连,兀自顾着欣赏,却忘了前行。当然,我三天之所获,大多都能记得;而表哥的快速度,却如竹篮打水,篮子是湿了,却并未装下什么。
这次又是一样。妻子在我将它搁置一旁时,也凑趣翻开来看,且读得不忍释卷。她读书一直比我快,一天过去,她就读毕大半,把我插在其中的书签翻过好远。我依旧不紧不慢地在工作之余,或者睡觉之前,打开它来一点点读。等我终于把它读完时,我问妻子是否读完了,她羞涩一笑,说,没呐,没时间读。我毫无调侃或批评她的意思,只是想说,我虽然慢,却也能比速度快于我者早些到达终点。可见,只要坚韧不辍,沉浸在展卷的氛围中,我还是能略有所获。
日前在网上遇到一大学同学,以前并不晤谈书籍的两人,多年之后,千里相隔,居然聊了好久的书,让我颇为感动。那天问他的读书计划,他发来消息说列了一个书单,凡是他认为值得读的都会去想办法买来看,抽时间、挤时间看,他当下想读的包括南怀瑾、季羡林、贾平凹、钱锺书等人的作品,列入长远规划的则有《资治通鉴》、《史记》、《韩愈全集》等经典之书。“要读完这么多书绝非一日之功,说不定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不过一定要读。我有时候也忙于应酬和杂务,要坚持下来不容易。但真坚持下来了,慢慢领悟书中意义,将不啻一种享受。”他的想法,颇为得我之心。
慢慢领悟书中意义,确是一种享受。当然,一目十行而又学有所成的人,也并不少见,那都是上帝的宠儿,天生资质聪慧,咱们只有眼羡的份。似我等资质平平之辈,如果偏又爱上了读书,要想参悟那些四平八稳、方方正正的文字背后的秘密,就不能太急。出版家、语词笔记作家黄集伟也在博客上说:“这个世界这个生活已经足够快,咱们缺的稀罕的向往的是慢,慢,慢,和,更慢。”用这句话来自我开脱,真是再恰当不过。
我有时候给自己鼓劲说,就算我是蜗牛吧,还背着重重的壳,但我也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当然,慢之外,在葡萄成熟时,咱若也能品尝一颗两颗,自然是再美不过的事情。有时,放下书卷,抱着我那出世不久的可爱女儿,我喜欢跟她唱《蜗牛和黄鹂鸟》:“阿黄阿黄,你呀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一遍一遍,在她兴奋的眼睛里,我仿佛能看到成熟的葡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