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08300000006

第6章 艺术百科全书——闲情偶寄

明万历年间的1611年农历八月初七这一天,浙江兰溪夏李村药材商人李如松的家里,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声,一个小男孩来到了人世。

婴儿清亮的啼哭声,使李家的人们想起他们的本家、诗仙李白的故事,他们祈盼这个婴儿是李太白转世,希望担负起光大李家门楣的使命,于是给他取名为仙侣,字谪凡,号天徒。

在李仙侣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李如松,便把家迁往江苏如皋居住。

李仙侣从小就聪明好学,对“四书五经”中的很多名句过目不忘。他五六岁时,便能赋诗作文。少年的李仙侣就立志做大事,他时常警戒自己不要虚度年华,要刻苦读书。

为了让儿子能静心攻读,光宗耀祖,李仙侣的母亲也学孟母三迁教子,把李渔安置到李堡镇上的老鹳楼里,让李仙侣专心读书。

正当李仙侣在书山学海中奋读攻研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不幸去世,全家人顿时陷入了生活困境。

父亲的去世,更坚定了李仙侣考取功名的决心。崇祯年间的1635年,李仙侣去金华参加了童子试,一举成为名噪一时的“五经”童子。

首战告捷,使李仙侣尝到了读书成名的甜头,他信心更足,读书也更加刻苦。1639年,29岁的李仙侣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但万万没有料到,他竟名落孙山。

科举考试失败的沉重打击,使李仙侣心中非常难过郁闷,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快,还常常以晚唐才高落魄的刘蕡自比。

1642年,李仙侣在明王朝举行的最后一次乡试中,再次到杭州应试。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局势动荡,他不得不中途而返。此时,李仙侣求取功名的理想顿时化成了泡影,他心灰意冷,惆怅不已。

这年的清明节,李仙侣在祭扫父母的墓时,百感交集,内心愧疚,感叹自己不能光耀门庭,辜负了父母的厚望。当时,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三迁有教亲何愧,一命无荣子不才。

人泪桃花都是血,纸钱心事共成灰。

在清顺治年间的1646年8月,清军攻占了金华,功名不遂、身经战乱的李仙侣只得归隐故乡。后来,李仙侣把自己的名改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

李渔称自己为“识字农”,在伊山头父母墓边,新建了一座草堂,构筑了自己的乐园“伊山别业”,也就是伊园,又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伊园主人。

伊园经过李渔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安排,他在园里构筑有廊、轩、桥、亭等诸景,他还自夸说伊园可以与杭州西湖相媲美。这时的李渔想要学唐代诗人王维,在伊园隐居终生。

在村里,李渔还非常关心村上的公益事业。他在村口的大道旁倡建了一座凉亭,取名为“且停亭”,并在亭上题了一副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李渔还倡议村里修水利,积极兴建了石坪坝等4处堰坝,挖了6里沟渠,使易旱的黄土丘陵地带形成“自流灌溉”,改善了农田水利,让村民真正受益。

在清顺治年间,李渔深受村民敬重,被推为家族的宗祠总理。这一年,李渔为兴修水利介入了一场诉讼。这场诉讼使李渔心力交瘁,于是,他便萌发了离开家乡到杭州发展自己事业的念头。作出这个计划后,李渔便卖掉自己悉心营造的伊园,举家迁往杭州,去寻找新的创业之路。

李渔一家来到美丽如画的杭州后,虽然人生地不熟,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李渔没有气馁,他知道这么大的杭州城,一定有他的谋生之路。他开始寻找谋生机会,他走遍了杭州城的大街小巷,所有的戏馆、书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

李渔在不断接触、不断观察、不断了解中,他发现,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从豪绅士大夫到一般市民,对戏剧、小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李渔发现冯梦龙、凌濛初的小说“三言”和“二拍”很畅销,因为他自己正好擅长写小说,于是,他便产生了以写小说为生的想法。这样既可以解决一家人的生计,还可以使自己在杭州城立住脚跟。于是,李渔毅然选择了一条被当时的人们看作是下贱行业的“卖文字”的道路,开始了他以“卖赋糊口”的专业作家创作生涯。

接下来,李渔以勤奋的创作能力,在数年之间,就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6部传奇,以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李渔作品,故事新鲜,情节奇特,布局巧妙,语言生动。他的小说重在劝善惩恶,同情下层人物,以歌颂男女青年恋爱婚姻自主,谴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判假道学为主题,具有反封建进步意义。

这些通俗文学作品,虽然在当时被正统文人所看不起,但由于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生活,寓教于乐,适合广大观众、读者的欣赏情趣,所以,他的作品一问世,便被抢购一空。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更是受到读者的欢迎,成为抢手货。当时,李渔的作品因为雅俗共赏,通俗易懂,遍行于坊间,不少作品甚至还被翻译传到日本及欧洲国家。

与此同时,李渔发现,明代剧作家的剧本,大多不适合舞台表演。发现这些剧本的缺点后,李渔在戏剧创作上,便更注重联系观众和舞台效果,更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实践。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坛上一举成名。

从1651年至1668年,李渔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等大量剧本。他还把《风筝误》等10个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李渔的《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

因此,这本书一经问世,便“洛阳纸贵”,被人们抢购一空,并被当时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第一”。

1662年,李渔告别了风景如画的西子湖,来到文人荟萃、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南京,开始了他文化事业上的全新时期。

李渔在这里购买了一个小院子,并把这个院子取名为芥子园,意思是“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小小的园庭经过李渔的精心设计,竟也别有情趣,园中有栖云谷、月榭、歌台、浮白轩等景,并都题有楹联。其中,书屋的对联是:“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琴夜听歌。”月榭的对联是:“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西东。”

在金陵芥子园内,李渔与他的文友、戏友经常一起观剧切磋技艺。与他交往的人中,上至位高权重的宰相、尚书、大学士,下至三教九流、手工艺人,遍及17个省,200多个州县,成为当时交友最多、结交面最广的文人。

众多的朋友,使李渔能自由往来于朝野文人之间,也使他增加了不少知识,懂得了许多人情世故,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文学素材。

李渔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行万里路。在金陵期间,他一方面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走,交结官吏友人,以取得他们的馈赠和资助,另一方面,他每到一地,都要游览山水胜地。

李渔把大自然称为“古今第一才人”。他说:“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还说:“不受行路之苦,不知居家之乐。”

李渔对戏曲情有独钟,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创办自己的戏剧班,能亲自教习和导演自己创作和改编的剧本。

在康熙年间的1666年,机会来了。这一年,56岁的李渔应朋友之邀,从北京前往陕西、甘肃游历。在游历的路上,他先后在临汾、兰州得到了颇具艺术天赋的两位独具艺韵的唱戏演员乔姬和王姬。乔、王二位主角演员的到来,再加上其他一些原有的配角演员,一个初具规模的李氏家班就组建起来了。

由于有了乔、王二位演员出色的表演,以及李渔这样的好编剧、好导演,他的李氏家班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影响波及大半个国家。

在当时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李渔携带着家班不辞辛劳,远途跋涉,四出游历,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李渔每到一处,都以戏会友,很受戏曲名流们的欢迎。

在长期的漫游中,中华大地的奇山秀水到处都留下了李渔的足迹。李渔对大自然也作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李渔对各地风土人情作了详细的调查,这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他对各方面艺术的审美情趣,而且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创作素材。

这些素材经过李渔精细的提炼和艺术加工后,创作出了大量的诗、词、曲、赋。这些作品既有写实的、抒情的,也有联想的、议论的,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深受世人的称诵。

李渔还把从游历四方获得的素材移植到小说、戏曲创作和造园艺术中去,为后人留下了一批丰富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金陵芥子园和苏州百花巷的李渔寓所,也成为当时戏曲名流交流艺术的场所。1671年端午节前后,李渔两次带家班在百花巷演出经他改编的《明珠记》等剧,并与著名戏剧家尤侗、著名诗人余怀等一同观演,共同切磋。那时,经常是夜间上演,曲未终而东方已白,兴致盎然,意犹未尽。

李渔的家班作为李渔自己的实验剧团,使他在戏曲创作、导演、演出等实践活动中如鱼得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李渔的家班不仅成为李渔谋生手段之一,而且在普及戏曲文化,推动昆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就在李渔家班声誉鹊起、蜚声海内的时候,一场变故发生了。1672年,年方19岁的李渔家班台柱乔姬,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祸不单行,第二年,李渔家班的另一台柱,也是正19岁的王姬,又因病去世。这对李渔的戏曲事业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李渔的家班从此一蹶不振,逐渐瓦解。

在李渔60岁时,他决定开始系统地总结自己一生生活的所闻所见所得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写成文字,形成理论。

1671年,李渔写成了《笠翁秘书第一种》,这本书也叫《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寄》。

《闲情偶寄》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他把《闲情偶寄》的内容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8部,共有234个小题。在书中,李渔谈论了戏剧的创作和表演、妆饰打扮,还有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许多方面,内容相当丰富。

李渔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主要谈论戏剧的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在《演习部》主要谈论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在《声容部》中的《习技》则详细叙述如何教女子读书、写诗、学习歌舞和演奏乐器的方法,这些内容都和戏剧有关。

《闲情偶寄》的后6部包括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在这几部里,李渔全景式地谈论了清初我国人民的世俗风情,包括日常生活娱乐和养生之道,以及当时的人们如何美化生活等内容。

李渔对这6部的写法,和一般生活知识读物不同,他在行文中往往结合抒情和说理。李渔希望人们读了他的书对美化生活有新的认识,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李渔还希望通过对草木虫鱼、修身养性知识的论述,以及广泛的引证和婉转的比喻,来帮助社会规正风俗,或警惕人心。

其中的“饮馔”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李渔的饮食观与饮食美学思想。李渔对饮食养生之道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闲情偶寄》卷五《饮馔部》的《蔬菜第一》中分别有笋、蕈、莼、菜、瓜等14篇。在《菜》这一篇中,李渔一开头就写道:

世人制菜之法,可称百怪千奇,自新鲜以至于腌糟酱腊,无一不曲尽奇能,务求至美,独于起根发轫之事缺焉不讲,予甚惑之。

对于一些菜蔬的食用方法,李渔也讲得既通俗易懂,又生动精彩。他说:

瓜茄瓠芋诸物,菜之结而为实者也……贫家购此同于籴粟。但食之各有其法,煮冬瓜丝瓜忌太生,煮王瓜甜瓜忌太熟;煮茄瓠利用酱醋而不宜于盐;煮芋不可无物伴之,盖芋之本身无味,借他物以成其味者也;山药则孤行并用无所不宜,并油盐酱醋不设,亦能自呈其美,乃蔬菜中之通。

这段文字便是一则膳食小品,清新优美,趣味盎然。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李渔还分别介绍了肌肤、眉眼、首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肌肤近腻者,衣服可精可粗;其近糙者,则不宜精而独宜粗,精则愈形其糙矣。

李渔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也很有研究,诸如房舍的向背、高下,界墙及窗栏的制作、形制、取景等都有生动详细的介绍。在《闲情偶寄·颐养部》中,李渔还教给人们祛病养生之法:

病未至而防之,病将至而止之,病已至而退之。

李渔的《闲情偶寄》堪称是生活艺术的大全、休闲的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因此,《闲情偶寄》在我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李渔还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分别对戏曲的创作、导演、表演、教习,直到语言、音乐、服装,都一一作了论述。这几部分是李渔在汲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对古代戏曲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它是我国古典戏剧理论集大成著作,是我国戏剧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中关于导演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的导演学。因此,李渔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也有评论家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在《闲情偶寄》中,李渔从亭台楼阁、池沼门窗的布局,界壁的分隔,到花草虫鱼、鼎铛玉石的摆设;从妇女的妆阁、修容、首饰、脂粉点染,到穷人与富人的颐养之方,等等,无不涉猎,表现了他广泛的艺术领悟力和无限的生活情趣。

因此,李渔的《闲情偶寄》对后人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同类推荐
  • 小窗幽记(上)

    小窗幽记(上)

    本书分为醒、情、灵、素、景、奇、法、倩等十二卷内容,辑录了晚明清言的精华,体现出晚明清言多重的理想和追求。
  • 郁达夫自选集

    郁达夫自选集

    本书收录了《采石矶》、《离散之前》、《烟影》、《迟桂花》、《过去》、《在寒风里》、《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微雪的早晨》、《海上通信》、《一个人在途上》、《病闲日记》、《钓台的春昼》等文学作品。
  • 人生因爱而完满

    人生因爱而完满

    当人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匆匆前行时,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真爱故事就是一处处心灵停泊的港湾,让人们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再一次体会人世间温情洋溢的至情至爱!《人生因爱而完满》选取了许多感人肺腑的小故事,集合了古今中外那些纯真、美好的情感,设置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乌鸦知反哺,百善孝为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温暖”等十个章节,有“把笑脸带回家”的父爱;有“梦里依稀慈母泪”的母爱;有“爱到地老天荒”的爱情;有“打弹珠的朋友”的友情……书中立体丰满的人物、真切感人的故事情节、发人深省的寓意,为真爱做了全面而生动的诠释。
  • 普希金诗选

    普希金诗选

    多年的流放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底层,也有更多的机会游览祖国河山,抒发自己的郁闷的心绪。但同时他也绘制了一幅幅祖国山川的瑰丽的风景画:广大的乡村,浩瀚的草原,茂密的森林,静静的顿河,雄奇的高加索群山,自由喧腾的大海,南方迷人的夜晚,北方漫天的风雪……在它的作品里,这样的画面随处可见。无怪当时就有人说,读了普希盘的诗,俄罗斯人的压抑的感情仿佛才得到了解放,俄罗斯人仿佛从普希金的诗中才以识了自己伟大的祖国,认识了祖国的美。这至少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
  • 有思文丛:秘密呼喊自己的名字

    有思文丛:秘密呼喊自己的名字

    本书是小说家张楚的一本散文集,由“野草在唱歌”“窥书窥心”“风行水上”“人与事”4辑27篇文章组成。内容涉及对青年时代的回忆、对读书交友的回望、对创作历程的回顾;语言流畅平和,平和之中又饱含深情。
热门推荐
  • 天地無仙

    天地無仙

    天地夺我挚爱!我要这九天不存仙!这是起源于九天之下的故事,风云为谁而撕扯,大地为谁而崩毁!此路我要走出自己的無限!
  • 我的日本美女老师

    我的日本美女老师

    形意拳的传人王明江穿越到了日本大阪,附身在常被凌霸的明江川田身上,成为一名中学生。为了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受人欺负,明江对欺负他的人展开了激烈的对抗,这时,因为经常和佐藤吉美来往,他被一直喜欢吉美的学生会会长手冢大悟误会。班级的“担任先生”石琦幸是一个购物狂,经常把信用卡刷爆。为了还信用卡的欠款,她想到了给一些差生补课的主意,于是找到了明江,让他补课,两人开始了交往。一次偶然机会,明江得到了石琦幸的邮箱地址,出于打探隐私的心理心两人开始了你来我往的较量。
  • 萌包来袭:总裁快接驾

    萌包来袭:总裁快接驾

    分开四年,她终于鼓足勇气再踏入这片土地,不同的不止是物是人非,而是走的时候她是一个人,回来却是两个人。“麻麻,我爸爸去哪儿了?”“你爸爸他是一位精神患者,因为一场意外被剥夺了生命。”她为了儿子,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却因工作的事让他们父子相见。只是,他已不记得她,那她就和儿子好好过日子。可是,为什么,他不记得她是谁,却知道小奶包是他的儿子???原来,父子俩早就统一战线,甚至在她不知道的时候做了DNA验证。怪不得他总是以各种理由压榨她的劳动力,靠,多年不见,为什么你的毒舌腹黑不随你的记忆一起消失呢?小剧场1:脸皮,拼的是腹黑,耍的是段数,沐晴兮极其淡定的从化妆包里取出一张毛爷爷,又极其淡定的将钱塞到男人上衣的口袋里,笑得云淡风轻:“一百块够请你吃上六次麻辣烫。”小剧场2:沐晴兮笑了,笑的极其妖娆极其无辜:“这位大爷,这是您刚才说的,要把闲杂人等清出去,我这是不用保安动手自己滚出去,不妨碍您在这里办公,这又哪里惹到你了吗?”顾聿北怒吼一声:“我这么拼命赚钱还不是为了还结婚证的钱。”沐晴兮闻言,默默地囧了。顾聿北,你强!九块钱的结婚证你能拼命打工到如此地步,我是该说你理由太彪悍,还是该夸你傲娇的本领又大了呢?
  • 九魔

    九魔

    成仙难,难于上青天!堕魔易,易若反掌时!然自古以来,仙魔不两立!九洲上的修士们一心寻求自己的道以求成仙之时,却出现了一位寻找魔物之人,以一己之力,哪怕踏碎这世界的秩序,也要找到传说中的九魔!
  • 酸辣教师

    酸辣教师

    为了吃政府粮,被迫当上了孩子王。一个重量级降班生就降临到我们班了。在我终于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教训了这个很有背景的学校霸王,就惹来了孩子的老爸——本市赫赫有名的11老大。为了孩子,人家愿意屈就追求我这个大龄女青年,可我还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呢!
  • 喜丧

    喜丧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一顾定情

    一顾定情

    一次离奇的悬梁自尽,一次意外的刺杀,让谢清姀平静的心起了波澜,顾筠,在这阴谋场里,你唱的是什么角儿?是要杀了她另娶她人,抑或是在不动声色的护着她?—————看病弱小姐如何在这滔天阴谋里夹缝求生,与将军夫君笑看桃花开落,流云舒卷。
  • The Black Dwarf

    The Black Dwarf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爆笑穿越之无良仙妃

    爆笑穿越之无良仙妃

    时间:(2837年)地球上外星人遍布,各个星球之间关系比较融洽!人类更是研究出【基因重组】,可人类基因与外星人基因相互结合!(人类寿命普遍延长,可达200多岁!)而地球作为宇宙中的星际中转站,融合了外星科技,拥有着超前的科技!同时人类的野心也开始膨胀,开始期望着有一天能够长生不死!就在长生项目停滞不前的时候,突然从天而降一颗外星陨石,里面更是隐藏某种神秘生物……似乎还有着穿越时空的能力!所有人都觉得未来也许要改变了……
  • 那些年我们在一起的时光

    那些年我们在一起的时光

    绚烂的夏花,有她的执着,向日葵般的执着执着的向日葵,有她的绚烂,夏花般的绚烂两个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的女孩,在遇到爱情会如何抉择,是拱手相让,还是私自占有。谁对谁错,又将何去何从,是对爱的坚贞,还是友情的背叛再次见面又将如何面对不堪的过去。请关注愿那个夏天永远停留,两个姐妹的友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