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94500000015

第15章 日益增长的直接投资依存度

一、外国直接投资的扩大

外国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主要包括合办企业、合营企业、外国全资企业)是从1980年设置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4个经济特区开始的。此后,1984年又开放广州、上海、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外资企业在法人税、土地使用费和原材料进口等方面享受着各种各样的优惠措施,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外资在沿海地区的投资。

受1989年“天安门事件”影响,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一度陷入低潮。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对外开放地区和领域的扩大,欧美和日本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进入实质性增长阶段。特别是受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栙1993年对华直接投资急剧增长(1992年、1993年的对华直接投资比上年增长150%)。此后,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华直接投资再度减少。但在1999年11月,中美就中国“入世”问题达成协议后,对华直接投资再度增加。

1990年,中国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协议金额为66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为35亿美元。2001年则分别达到692亿美元和468亿美元,年均增长27%。根据联合国贸易开发会议(UNCTAD)的统计,2000年对华直接投资为407亿美元(实际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而且,大部分对香港地区的直接投资(约640亿美元),实际上也是面向中国大陆的。若将该部分也计算进去的话,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

外国企业在中国扩大生产、引进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起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外国对华直接投资表现出了以下特征:

第一,从产业来看,以制造业为中心,但对服务业的投资呈不断增长态势。1990年以前,从设立委托加工贸易企业开始的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90%集中在制造业。原因是由于实施以引进先进技术和促进出口为目的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了制造业更多的外资优惠政策。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城市的增加和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在金融、零售、房地产等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不断扩大。2000年时,制造业占直接投资的比重减少到60%,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到30%左右。

第二,从投资国别和地区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后,来自欧美国家的直接投资急剧增长。在1994年占中国直接投资总额50%~70%的香港地区,到2000年下降至36%。

以IT产业为中心的大规模投资的增加,使欧美企业的对华投资比重增加。美国投资占对华投资总额的比重由1991年的4.6%(协议投资)和7.4%(实际投资)分别增长到2000年的12.6%和10.7%;欧洲国家直接投资的比重也由1991年的6.3%和5.6%上升到2000年的14.6%和11.5%。

第三,吸收直接投资的地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到目前为止,政府给予沿海地区以最优惠的引进外资政策,加上沿海地区良好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使外国企业对华投资集中于沿海地区(到2000年,集中了投资总额的88%)。其结果,在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拉大了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

第四,从引进外资的方式看,从对外借款转变为直接投资。20世纪80年代,由于对外开放集中于一部分沿海地区,投资环境也不完备,所以1991年以前,对外借款超过引进外资总额(协议引资)的一半。1992年以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和限制的放宽,直接投资急剧增加。直接投资占引进外资总额的比重从1991年的60%迅速上升到1993年的90%,此后一直维持在70%~80%之间。

二、直接投资的作用

从中国经济增长的情况看,1978年以后,除了受“天安门事件”影响的1989年和1990年经济增长低迷外,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增长态势。

自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大幅度增加。由于实施了国有企业“利改税”、允许私营企业存在等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加上外国企业进入的增加,工业生产也有很大进展。1987年秋召开的党代会,明确了要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的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由此急剧扩大,经济增长创下2位数的增长记录。此后,由于“天安门事件”,使经济增长一度陷入低迷状态。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经济再度走上高速增长的轨道。

尽管在1995年前,中国经济一直持续10%以上的高增长,但由于房地产、股市的投资过剩,使通货膨胀率上升到20%以上。为抑制经济过热,中国政府于1993年后,采取了金融紧缩政策,力图使经济增长实现软着陆。经过3年金融紧缩政策的实施,1996年,在实现9.6%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1997年以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国对华投资下降,国有企业经营恶化,失业人数增加,经济增长速度急速下滑。199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零售销售总额均比上年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率不足1%。由于1998年后半期开始实施发行国债等积极的财政政策,公共投资和民间消费扩大,促进了经济增长,使中国经济保持了7%的增长率。

下面看一下在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980~2001年的22年间,中国经济创下了年均9.6%的高增长记录,同期对华投资额(实际投资)累计达到3937亿美元,年均增长28.7%。若单纯从对华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计算的话,对华直接投资增长1%,将拉动0.33%的经济增长率。

外国直接投资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1990年外资企业的生产仅占工业总产值的2.3%,到2000年就达到了27%。加上外资企业的进入、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6%下降到2000年的26%。

外资企业的增加,大大促进了就业。特别是随着配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国的转移,外国企业采用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从而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国的户籍制度,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或就业,城市劳动力在城市间的转移都受到严格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劳动力转移,因此,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者迅速增长,成为急需廉价劳动力的外国企业的雇佣对象。外资企业员工数从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642万人。

另外,从城市各类企业(国有、民营、外资等)员工所占的比例看,外资企业从1985年的0.05%上升到2000年的3%。1985~2000年间,外企员工年均增长36.5%,对华直接投资增长23.8%,说明对华直接投资增加1%,就能增加1.5%的就业机会。

三、产业集聚地的形成

外企进入中国的增加,促进了产业集聚地的形成。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方面还很不积极,因此制造业是以纤维、钟表、自行车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此后,香港地区的企业(主要是以出口为目标的组装加工企业)开始进入华南地区,美国、日本、欧洲的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技能也随之引进。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的通信信息、半导体企业,日本的家电和机械企业,台湾地区的与计算机制造相关的企业加速进入中国大陆,培育了一批生产电视、电冰箱、计算机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第二章所述,在2000年外资企业的对华投资中,服装、皮革、体育用品、电器产品等4类产品所占比重比较大。这些产业也是中国最具出口竞争力的领域。

从过去20年贸易结构的变化看,以前以矿物性燃料、石油制品等为中心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比例,由1980年的50%下降到2001年的10%,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却由1980年的50%上升到2001年的90%。其中,机械及运输机械等的出口比例由1980年的不足5%,扩大到2001年的32%。纤维及相关制品的出口比例一直维持在20%左右的高比例。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加工企业的集中地区———珠江三角洲,由于能够利用邻近的香港地区的基础设施,加上生产成本低(从内地来的劳动者多)等原因,因而集中了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中心的电子产业。

另一方面,长江三角洲(上海、浙江、江苏)处于中国东部的中心位置,地理环境优越且拥有丰富的优秀技术人员,因而成为计算机、手机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集聚地。广东、福建等华南地区和上海、江苏等华东地区占中国接受外资总额的一半。

在中国,纤维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电气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发展,使中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范围扩大,从而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生产基地之一。

同类推荐
  • 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任何一段辉煌的背后,都有血汗、泪水、艰辛和失败。本书是一部着眼经济、落笔人生、弘扬创业、宣传励志的书籍,它可以见证企业家们从一个专业的经济工作者向宣传思想工作者转变的心路转折,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同时“撬动”了企业家们对宣传思想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初衷和工作理念。
  • 中国新篇章

    中国新篇章

    本书以中国新篇章为主题,文章包括预测中国、中产阶级重塑中国消费市场、中国制造业迈入新时期、在PC+时代登上新高峰:杨元庆访谈录等。作者为麦肯锡全球各分公司的董事和顾问等。本书可供中国企业高管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 财政与金融论衡

    财政与金融论衡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从事“财政与金融”、“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和一线实际工作的一些感受和认识,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见解和建议,敬请广大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 权力视角下的公企业与国有经济治理研究

    权力视角下的公企业与国有经济治理研究

    本书以西方国有经济的重要组织性治理工具——公企业的制度变迁为主线,重点研究了政府、社会及市场三方之间及各自内部间的权利结构差异及基础制度环境差异如何决定了我国与西方国有经济组织性治理工具的不同选择。
  • 汽车江湖

    汽车江湖

    《汽车江湖》收录了来自北京交通广播的《汽车江湖》栏目的经典案例。对于刚刚进入汽车社会的中国来讲,汽车市场还是一个风云莫测、变化多端的地方。同时由于最初的利益追逐,导致一些汽车企业迅速地扩张经销商,从而后备力量不足,致使目前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节目开播到现在,正是因为主持人始终坚持以公正、客观的报道角度,以多方沟通交流的节目播出方式,为广大消费者、汽车厂商和经销商建立起了一个互通的平台,并最终解决了困扰听众的各类问题,所以赢得了极佳的口碑。
热门推荐
  • 未来人

    未来人

    临危受命,是未来的希望,现代的渴望,穿梭文明长河,与时间空间赛跑,步步维艰,守护最后的土地,发扬文明火种,华夏男儿的担当;一场前人遗留的文明争斗,愈演愈烈,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惨烈篇章,力挽狂澜者,未来华夏儿!
  • 穿越之长乐公主

    穿越之长乐公主

    我这是在哪里?咦,你们这打扮是怎么回事?我这是在哪里?我不会是穿越了吧?!故事讲述了16岁女生小璃穿越到了东汉末年时期,而他的身份竟然是长乐公主!!!故事讲述她与他和她哥哥们的故事。
  • 君临天下

    君临天下

    核舟行远人归去,三生大梦刻顽石。间隔月萧无觅处,君非不见卿可知?无端坠入红尘梦,却遇明月终身误。愿望同君长厮守,惹却烦恼千丝长。当时只道,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七年追寻,终追逐上那袭白影。心念,永恒莫过如此,却不料,终是一场梦里繁花。
  • 诱拐刁蛮小老婆

    诱拐刁蛮小老婆

    七年的分别,能够改变多少东西,幸好你对我的感情一如既往。雷炎修何其庆幸七年后北辰瞳还能够回到他的身边,北辰瞳看着身边的男人,思绪百转千回,幸好你还在这里,爱我如初。本以为可以过上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幸福生活,生活总是会多出那么一些调味剂,不惊心动魄又怎么能叫生活呢?看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还是隐藏在人性背后的弥天大谎,一个个谜团等待着他们去解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一路披荆斩棘,为了幸福的新生活努力奋斗。萌娃来助阵,我妈咪不是你想欺负就能欺负的。雷炎修:我的女人当然是我来保护,她许我一生,我定要护她一世周全。
  • 斗冥

    斗冥

    我的目标是:让秦始皇成为我小弟!虽然秦始皇已经死了,但是我可以去冥界会会他……——————————————————————————PS:求收藏,求推荐!!!!
  • 坏孩子变恋爱者

    坏孩子变恋爱者

    一个高中的男孩被老师给予重望,但是半个学期过去,他从坏孩子变成一个恋爱者,他一直深爱者一个女孩,可是他却只敢偷偷的看着那个女孩,不管是什么时候,看见那个女孩就会不自主的笑起来,最后他跟女孩表白,女孩不答应,但是他表白了多少次后,女孩会同意吗?
  • 如果记忆随时间风化

    如果记忆随时间风化

    我又看见你了。还是那副在米兰市集淘来的老黑框眼镜,那双清澈的大眼睛安静地注视着每个人。三年了,三年前这双天堂来的的目光就在人海中洞穿了我的心;三年了,当我背负着沉重的记忆在旅途中走了好久好久,你却只在一转身的瞬间全部遗忘。我原以为我把所有的伤痛遗弃在了沿途的二十座城市,只是当我再次看见你忘记一切的眼神,才明白我们三个就像三个在海滩上写字的傻子,一边写下你我的回忆浪一边将一切都冲刷感觉。记忆早已被时间风化,而我只是败给了命运。三个性格迥异的优质男如何重获失忆女神的欢心。如果重来一遍,你还是否接受我的一切。
  • 重生之谁的皇后

    重生之谁的皇后

    一个是风华绝代的落魄皇子,一个是英武天纵的乱世英雄。一个是相遇太早,一个是重逢太迟。一个说:如果你留我,我就不走。一个说:如果这是命,我认。风雨飘摇的末世王朝,兰陵公主逆命重生,回眸一笑:天下是我家的,想让我当皇后,放马过来。
  • 追美惊心记

    追美惊心记

    天上真的会掉馅儿饼,有人给钱追美女,追的还是市里二号人物的千金,这对柳随风来说,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当他一脚踏进校园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回不到过去,又找不到未来,且看柳随风是如何周旋在各个大人物之间,如履薄冰的同时,破茧重生,成就一世的荣华。
  • 弃妃不愁嫁

    弃妃不愁嫁

    她本是单纯善良的女子,却被当成软弱可欺。所以她要变得强大,不惧风雨,那个人却把她护在身后“只要我还活着,定保你一世无忧”故事背景;这个大陆有四个国家,其中幻月国为首,传说是因为有宝物镇国才能长盛不衰,从建国初始,只有各个个国家的皇室男性成员,才有资格名字中带云,所以带云字的基本都是皇室,除了国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