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80600000001

第1章 鲁迅(1)

1.快乐的童年

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他的出生给绍兴城(浙江省)东昌坊口的周家带来一片欢腾。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个乳名叫阿张,学名是樟寿,字豫山。可是后来发现,“豫山”的发音和“雨伞”接近,容易引起笑话,也不太好听,就又改为豫才。到了1898年的时候,他长大了,要去南京求学,又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其时黄昏气息浓郁。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耸立在北京城里的爱新觉罗皇室的金銮宝殿,也已经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鲁迅所处的家庭正如同清朝的统治在一步一步走向衰败,其辉煌已成为历史,但是还没有完全破落。周家原来住在湖南道州,本来都是种地的普通农民,后来不断发家致富,有了很多土地,就成了大地主,再后来迁居到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经是第14代了。

绍兴是我国东部近海的一座城市,也是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之一。那里河网纵横交错,土地肥沃,素来被称为鱼米之乡。在城郊不远处,有兰亭、鉴湖、会稽山、大禹陵等古迹,是一个风光秀丽、山清水秀的旅游胜地。绍兴古代被称为“报仇雪耻之乡”。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曾在这里卧薪尝胆,艰难地复国。后来这里又出了陆游、王思任这样有民族气节、顽强斗争的著名人物。

鲁迅的家庭在当时的绍兴来说,还算一个比较体面的家庭,还有水田几十亩和一些房产,他的祖父在京城做官,是个丰衣足食的安康之家。他家的住宅是一所聚族而居的朝南的大宅院,一进大门,走过铺着土板的天井,就是一个挂着“德寿堂”匾额的大厅,两旁的柱子上,还写着一副对联:“品节泽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从大厅进去,是一方块天井,再往里走。北面有几间狭小的楼房,这是鲁迅一家的住所。楼下两边的一间,是鲁迅的祖母和保姆长妈妈居住的,东边的那一间,用木板隔开,前半间是吃饭和会客的地方,后半间就是鲁迅父母的卧室。

这个家里的顶梁柱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进士出身,被皇上经过殿试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又被派到江西金溪县做知事,在那里当官的时候,因为与知府不和,终于被免职了。在这之后,不得不卖掉田产,到京城买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小小官职。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给鲁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鲁迅有一定的影响。保姆长妈妈和鲁迅朝夕相处,她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但也有许多迷信观念,满肚子繁琐礼节。她喜欢给小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长毛”(太平天国的军队)的传说,说得绘声绘色很能引起小孩子的兴致。使幼年鲁迅对诬蔑太平天国的宣传产生了怀疑。

还有一次,鲁迅从一个远房叔祖玉田老人那里听说,有一部叫《山海经》的书,上面有许多稀奇而好看的图画,他很想得到。虽然长妈妈不识字,但对小鲁迅念念不忘的东西还是记在心上了。大约10多天或者1个月后,她探亲回来,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他,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高兴得全身都颤抖了,赶紧接过来,打开一看,啊!多么怪诞和神奇的世界呀:人面的兽,龙头的蛇,独角的牛,三脚的鸟,还有那掉了头还“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拿着盾牌与斧头狂舞的怪物“刑天”……鲁迅不禁在这美妙的世界中陶醉了,也被这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感动了,使小鲁迅深深地记住了劳苦人民的哺育。

在鲁迅幼年生活里留有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位先生,他就是鲁迅最早的师父。据说鲁迅生于旧历8月3日,和“灶司菩萨”同天,出生那年又是闰年,而且出生时的胎包质地薄,俗称“蓑衣包”。老人们都认为,这样的孩子很少,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就怕难以养大。于是家里人替他去向菩萨“记名”,就是说,报了名,算是“出家人”了。不仅如此,在不到1岁时,还把他抱到寺院,拜龙和尚为师,意思是舍给寺院了,但并非真的去当和尚。做和尚的人自己认为将来能成佛,很高超,但读书人却认为他们不会做官,无家无室,是下贱之辈,所以孩子拜和尚为师,鬼怪也就不来搅扰了。由此得了一个法名“长庚”,也就是长寿的意思。龙师父对人和气,不教鲁迅念经,也不教佛门规矩。从龙师父那里鲁迅得到他一些有益的启示,所以直到晚年,还深情地怀念着他,并尊称他为自己的第一个师父。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个很有才华的秀才,他对鲁迅的管教是严厉的,同时也是深沉的。虽然父亲的爱是严酷的,但正是这种严酷的爱,和他在远方的祖父的严格教诲,使鲁迅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博览群书,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为他日后创造我们民族的文学艺术高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7岁时,鲁迅就被父亲送进私塾。跟远房的叔祖父周玉田学习《鉴略》,这位老人藏书很多,像绘图本的《山海经》和《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这些印着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的书,最使鲁迅神往。但是他的祖父认为孩子上学,应该先有一些历史知识作为基础,所以要鲁迅读的书,头一本就是《鉴略》。他常说,这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后来鲁迅又去和另一个性情乖僻,也是本家远房叔祖辈的周子京学习。这个人因为屡试不第,神经有一点不正常了,他曾经把“蟋蟀”解释为“虱子”,被族里的人笑话。因为这个奇特的解释,鲁迅就从那里退学了。这两个私塾都在周家合族而居的新台门里。

12岁时,鲁迅离开新台门,到绍兴城里最著名,也是最严厉的三味书屋学习,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他的老师是有名的方正博学的老秀才寿镜吾先生。

先生对鲁迅很好,有一次鲁迅家里的人病了,要用10年的陈米来做药引。鲁迅正为此大费脑筋的时候,寿镜吾知道了,第二天就身穿长衫,背了一袋陈米到鲁迅家里来,使鲁迅深受感动。

他对学生的要求严格,教育方法还是封建的老一套,除了背书、听书、习字、对课,不让学别的,甚至不让看有图画的本子,但活泼的孩子们往往背地里不听那一套。那时鲁迅爱画画儿,用一种叫“荆门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孔孟的书没读成,画的成绩却很不少,最成片段的是《荡寇态》和《西游记》的绣像。

小鲁迅用压岁钱为自己买书。特别是他心爱的画谱、画册。他最开始在皇甫庄见到《毛诗品物图考》时,喜爱极了。后来他积攒了钱到书店去买到一部,爱不释手,偶尔发现有点墨污或别的小毛病,就觉得不满意,赶快拿到书店里去换,换了好几回。最后惹怒了书店的伙什,人家嘲弄地说:

“这比姐姐的面孔还白呢,何必换掉?”

这种刻薄的话曾使鲁迅很生气,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少年对书的痴迷程度。当他买不起书的时候,就自己动手抄,他从小就有抄书和描画的习惯,三卷《茶经》、《五木经》他都亲手抄过。

那时他还在祖父的指点下,读了《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及其他许多古典诗词。祖父给鲁迅兄弟规定了读诗的次序:“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轼诗,笔力雄健,辞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在祖父的影响下,鲁迅除读了《诗经》外,还读了《楚辞》及陶潜、李白、李贺、李商隐、温庭筠、苏轼、陆游、黄庭坚等人的诗。小鲁迅聪明伶俐,很受长辈称赞。有一年正月,那时他刚5岁,过年的时候大人们在厅里打牌,有一位长辈看他可爱,就逗他,问道:“你喜欢哪一个人打赢?”

结果鲁迅的回答出人意外,他说:“我喜欢大家都赢。”

一句话引得大家都笑起来,连连称赞他,叫他“胡平尾巴”。这是一句绍兴话,意思是短小灵活,敏捷利落。

鲁迅不仅聪明,而且勤奋。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时候,有一次,因为早晨要去给生病的父亲买药,上学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他很后悔自己的迟到,就在桌子的角上,用小刀刻了一个“早”字,用来警诫自己,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迟到过。一直到晚年,鲁迅还清楚地记得这件事,并且在一次闲谈中告诉自己的亲人。这生动地表现了鲁迅自幼严格要求自己和认真学习的精神。

鲁迅的课本上全都是红圈圈,就是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认为写得好的。这是由于他思维敏捷,学习勤奋,读书多的缘故。

鲁迅对什么都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并且酷爱自然科学。他最喜欢的是一本上面带有许多图的《花镜》书,这是他花了200多文钱买来的,里面有许多宝贵的栽培经验的知识,还强调通过人工培育可以改变植物的特性,宣传“人力可以回天”的思想。

可以这样说,13岁以前鲁迅的生活是无忧无虑幸福而快乐的,这如同百草园、三味书屋、安桥头一样美好。世界还未将黑暗和肮脏的一面展示给他,他还是个在温暖与欢乐中过着士大夫家庭生活的少爷。他不知道这个社会除了衣食无忧,开心快乐,还是一个黑暗的人间地狱,更不知道自己会为推翻这个世界而冲锋陷阵。

2.异地求学

1893年,鲁迅家里出了一件大事,这场风暴彻底毁掉了周家的安乐世界;从此和平与安宁被败落与苦难代替了。这场灾难来源于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周福清应亲友之求,同时也是为了儿子周伯宜而去贿赂乡试的主考官,不幸的是事情败露而被关进大牢,家里每年要花大笔钱去通融,于是全家收入的钱财都来填这个无底洞了。几年下来,周家钱财花完了,也就破落了。

鲁迅兄弟为了防止受迫害,在祖父被通缉期间,只好跑到外婆家避难。但这次却不是看到一张张的笑脸,往日巴结他们的一些人,现在说他们是“乞食者”,后来逃难到舅父家,看到的也是这种世态炎凉,到处遭到侮辱和蔑视。只有劳动农民和他们的孩子,同过去一样热情。家庭的变故,使小鲁迅深刻地认识了这个社会。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不久就得了重病。

他由于与这场案有牵连,不仅不允许考试了,连原来的秀才身份也被革掉了。他本来就不善于持家,这回为了营救老父亲,家里生活的重担又压在他身上,眼睁睁地看着家里的财产和土地都没了,十分焦急,脾气更坏了,酒也喝得更凶了,终于得了严重的肺病。

长子鲁迅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营救祖父、为父亲治病,都需要钱,山穷水尽的他只好每天都去当铺,把衣服或首饰送上比自己高一倍的柜台,在诬蔑中接过一点可怜的钱,然后再到药房里,在和他一样高的柜台前,给久病的父亲买药。

在家庭没落的凄凉气氛中,这种愁苦挣扎的滋味是难受的,他不能不感到这人世的痛楚与冰冷。

这时的鲁迅已早早地告别了天真年代,无心与孩子们一样嬉闹了。

摆在鲁迅面前的现实是如此严峻,他该何去何从呢?他应该继续通过科举而走仕途吗?

家已经破落了,17岁的鲁迅被迫去寻求新的路。

当时清政府还是科举取士,考八股文和试帖诗。读书人可以参加“院试”、“乡试”和“会试”,最后取得进士的功名,才能做官。他的祖父就是被这条路托起,又被这条路摔进牢狱的。但鲁迅的家境,已不允许他走这条路了。

还有一条破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的道路,去学做生意或学当“师爷”,这也是鲁迅不愿意的。

还有一条被世人称为异端的路,那就是学洋务,中国自古认为“好男不当兵”,当时开的洋学堂有军事类的,不收学费,每月还给津贴,这很适合鲁迅,但走这条路却要被人笑话,被认为是把灵魂卖给洋鬼子了,受到加倍的奚落和排斥。

但是鲁迅有一个小叔父在1897年考入了一个南京水师学堂,给了鲁迅一些鼓舞,他并不是想学海军,只是由于不收学费就能读书。他就决定去那里了。

走出这一步,受到了还被押在狱中的祖父的反对,他指令鲁迅兄弟学做应考的诗文,亲自评阅圈点,希望他们能科场得意、官运亨通。母亲也为了儿子要离乡背井,不走“正路”而心酸。

但鲁迅已义无反顾了,他写信告诉祖父:“欲往金陵,已说妥。”措辞坚决。母亲没有办法,只好变卖首饰,筹集了8元路费。

1898年5月1日,鲁迅决定远走,告别了从小生活的地方,也告别了苦乐参半的少年时代。家乡的河水,把他送到上海,又乘船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离开朝夕相处的母亲和弟弟,离开了故园,他开始了自己的青年时代。

大约7天后,他来到了古老的南京城。

那一天正是震动中国的戊戌变法的前夜,再过1个多月,即是6月11日,光绪皇帝就要下诏“明定国是”,开始维新运动了。

鲁迅来到江南水师学堂,这里是洋务派为了训练水兵而建立的。鲁迅之所以会选择这里,是因为他的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在这里做管轮班的监督,是州县一级的官吏。鲁迅一到南京,就先借住在这个叔祖家,称周椒生为庆爷爷,他是周氏家庭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这位自己在水师学堂当官的叔祖,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是个很保守顽固的人。他平时爱穿上面三分之二是白洋布、下面三分之一是湖色绸的“接衫”,长长的两色绸衫,肥肥的袖子,是忠于传统的大清官吏的打扮。他还是道教信徒,每天早上都要去净室里跪诵几遍《太上感应篇》。

他觉得自己的本家侄孙,竟穷酸到付不起学费,未能走科举的光宗耀祖的正路,而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很不体面,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就这样,他把“豫才”改名为“树人”。鲁迅万万没想到,身在水师学堂的叔祖,竟是这样瞧不起学习洋务。

但这个学堂并不是鲁迅梦想的那样,并不是不同于他所见到过的“别样的人们”,学校里死水一般的生活乏味到极点,一个星期有4天读英文,1天读《左传》,1天读汉文。那些老先生们对于新知识一窍不通,对于新名词、新概念总是望文生义,连“地球”是什么东西也搞不清楚。

这里的一切在鲁迅看来都充斥着毫无上进的气息,简直是个混沌世界。

更让鲁迅不满的是,这个并非真正是衙门的学堂,却偏偏还要摆着“令箭”,谁要是冒犯军令,甚至会有被杀头的危险。

由于在这里鲁迅找不到别一样的人世间,这里和家乡一样严酷、寒冷和黑暗,于是他离开了这里。

12月,鲁迅又回到了家乡,由于家里的强烈要求,鲁迅与弟弟周作人于本月28日参加了县试,这是鲁迅参加惟一的一次科举考试。

同类推荐
  • 王淦昌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王淦昌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这是一套记述我国著名科学家的成长以及他们艰辛的科研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这些大科学家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他们生在战乱年代,山河破碎、民生凋敝,骨肉同胞饱受欺凌;他们忍辱负重、负笈海外、卧薪尝胆、发奋自强;他们学业有成、毅然归国、隐姓埋名、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科学拓荒,为国家造“争气弹”。以“两弹一星”为标志,他们在国防和高科技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打破大国封锁与孤立,使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站稳了脚跟。世纪人生,百年追梦,爱国奉献,砥砺创新,科技强国,这是大科学家们一生的真实写照。这些共和国的功臣,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是值得历史记住的科学英模。
  • 我是马拉拉

    我是马拉拉

    《我是马拉拉》一个关于勇气和梦想的故事。这是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和英国知名战地记者克里斯蒂娜拉姆合著的马拉拉自传。16岁的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因倡导女性受教育权利而惨遭武装分子枪击头部,但是,她奇迹生还。本书记录了马拉拉在艰难处境中,如何坚持上学,坚持抗争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讲述了在她头部遭受枪击后如何顽强生存下来的励志故事。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让她从斯瓦特地区的偏僻山谷,走进联合国发表演说,走上了为争取女性的受教育权而不懈奋战的道路,同时也成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创建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
  • 铁腕治乱世 柔道平天下

    铁腕治乱世 柔道平天下

    本书讲述了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解答了他为什么一直受到俄罗斯民众欢迎的原因。
  • 包玉刚:我的爸爸

    包玉刚:我的爸爸

    这是一本女儿写爸爸的书,字字感人动情:不仅让在“天堂的爸爸”安心,也使读者看到这位世界船王的内心世界。包玉刚是首位登上世界船王宝座的华人,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其自强不息、好学不倦的精神,是以家国为重、无视个人享乐的勤奁天性。身为包玉刚的长女,包陪庆时刻面对船王爸爸的严格要求和训勉但亦得到了非常可贵的栽培教育。女儿笔下.这位外严内慈的好爸爸.—生低调、实干、高效率,不仅是叱诧风云、举世瞩目的企业家,也是以诚待人、轻重分明的和平使者,对平衡上世纪的国际风云、使香港顺利回归,暗里著力良多不愧是包拯包大人之后。
  • 郑成功(名人传记丛书)

    郑成功(名人传记丛书)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家,也是为后人称颂的民族英雄。他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了沦陷三十八年的宝岛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这里从他的父亲开始讲述郑成功的一生。
热门推荐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 佛说离睡经

    佛说离睡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FBOYS:他的梨涡她的酒窝

    TFBOYS:他的梨涡她的酒窝

    他,是万众瞩目的男孩;她,是被人嫌弃的女孩。他拥有一对梨窝;她拥有一对酒窝。他爱笑,笑起来让粉丝的心很暖;她不懂笑,即使她笑起来很美,很美……他遇见了她,她爱上了他。他教会了她怎么笑;她学会了怎么坚强……
  • 火影之刺客佐助

    火影之刺客佐助

    本书讲述一个被流放到火影世界的刺客,如何与“宇智波”一族被诅咒的命运进行抗争!一样的查克拉,不一样的火影世界。当“庇护之地”的“刺客”穿越到“宇智波”的血脉身上,那将是如何的华丽与飘逸。—————————————————————————————书友群:13462426——玻璃渣弩炮
  • 末雪无痕

    末雪无痕

    她是天之骄子,亦是女子。独游天下,又岂能不动心。动心之后,却又是万劫不复。剜心之痛,你知道吗?你不知道吧!放心,我一定会让你尝一尝的!翌日,她重生归来。他护她一生,她却心系旧人。他为她做出一切,却不曾表达过自己的心意,忍着自己的心,去帮她重新拾回破碎的心……
  • 波莉安娜

    波莉安娜

    一个6月的清晨,波利·哈林顿小姐急匆匆地走进厨房。这与平常可不一样,波利小姐总是特别注意保持她安详娴静的仪态,并以此为骄傲。但是,今天她可……
  • 毅力·一千零九次拒绝

    毅力·一千零九次拒绝

    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地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地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万丈高楼一砖一瓦地重叠,一层层地攀升,才有居高临下极目远眺的风光。
  • 古龙文集:风铃中的刀声

    古龙文集:风铃中的刀声

    花错向着白色的小屋里的爱人狂奔而来,可是还未奔到身子便已断开成两截倒地死去,鲜血染红沙地。屋子里面的花景因梦经历从激动到狂喜到恐怖到绝望的心情……
  • 熏邪火

    熏邪火

    遭受背叛的少女“瑰”的含恨死亡造成了上官世家的废物小姐的重生。借尸还魂,异世的孤魂“瑰”能否在这吃人不吐骨头的古代存活?在这一世,她是否还会因背叛而死?
  • TFBOYS之樱夏之吻

    TFBOYS之樱夏之吻

    她为了自由,逃到了重庆,一次偶然和他相遇,她住进了他家,逗比女孩和冷酷男会发生怎样的搞笑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