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71100000011

第11章 各民族饮茶的不同风尚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一个懂礼仪,讲文明,重情好客的民族,也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遍布整个中国,但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而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周边地区,于是形成了以汉族为文化中心的多民族饮茶文化。本章就汉族和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做个介绍,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们在饮茶文化上的传承与差异。

一、汉族习俗简述

汉民族人民饮茶,方法多样,内容也丰富多彩。凡有客进门,不问你是否口渴,也不问是否要茶,总会用茶敬客,以茶示礼,茶是汉民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汉民族饮茶,不但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饮茶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分,有清饮、混饮和调饮之别。诸如品龙井、喝大碗茶和吃早茶,啜乌龙、呷香片和打擂茶等。汉民族饮茶,虽然方法不同,目的不同,但多数推崇清饮。就是将茶直接用热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糖、奶、盐、椒、姜等作料或果品之类,属纯茶原汁本味饮法。汉民族认为,清饮最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但也有少数地方,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有采用混饮或调饮法饮茶的。

茶与其他食品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依人们的嗜好与习惯为转移,所以,不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就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人群,饮茶习俗也是不相同的。加之,中国地广人多,各地历史文化有别,地理环境各异,从而使得国人的饮茶变得千姿百态。

(一)饮茶风尚迥异

客来敬茶,这是中国人的礼俗。但什么客,哪里来,怎么敬茶,用何种茶,却是要分不同对象的,这样在全国范围而言,使中国的饮茶风俗,变得丰富多彩。

1.茶因地而异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风土人情不一,因此,饮茶习俗也各不相同。在中国的北方,大多喜爱饮花茶,用有盖瓷杯冲泡,认为这样有利于保持花香。在北方农村,有客人来,更喜欢用大瓷壶泡茶,尔后将茶汤分别倒入茶盅,供人饮用,认为这样做,更有亲近感,主客共饮一壶茶,其乐融融,共同分享饮茶欢乐之趣。

在长江三角洲沪、杭、宁和华北的京、津一带,人们爱饮细嫩的名优茶,既要闻其香,啜其味;还要观其色,赏其形,因此,特别喜爱用无盖的玻璃杯或白瓷杯泡茶。品茶时,既强求物质享受,又注重精神欣赏。

在江、浙一带的许多地区,饮茶是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饮茶时,注重茶的香气和滋味,因此,除细嫩名优茶外,多采用紫砂或小瓷壶泡茶,一人一把(壶),随遇而安,悠悠自乐。

福建及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习惯用小杯啜乌龙茶,所以,选用“烹茶四宝”,即用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泡茶,以品赏乌龙茶的特有韵味。在这里,潮汕风炉是指产于广东潮州、汕头一带的粗陶炭炉(如今也有用电茶炉代替的),专作烧炭加热之用。

玉书碨是一把缩小了的瓦陶壶,高把柄,长嘴巴,架在风炉上,专作泡茶之用。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壶小一些的江苏宜兴产的紫砂壶,其容量与若琛瓯配套,专作泡茶之用。若琛瓯小如香缘,有的甚至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其实是只饮茶杯,专供饮茶之用。啜乌龙茶时,一人主泡,其余围坐,一壶一泡一巡。冲泡讲究艺术,既符合冲泡要求,又深具文化内涵。

饮茶讲究品赏,啜其“精华”,努力使物质提升到精神。所以,小杯啜乌龙,与其说解渴,还不如说是在闻香玩味中追求享受之乐。

川、渝一带的人们,喜欢上茶馆,用盖碗泡茶。饮时,左手托茶托,不烫手;右手摄碗盖,用来拨去浮在茶汤表面上的茶片。加上盖,保茶香;掀掉盖,可观茶的姿色。如此品茶,既有文雅之气,又具古代遗风,特有一番风情。

西北地区的陕、甘、宁一带的人们饮茶,主要饮的是炒青绿茶,也有用当地一些特产和茶拼配而成的八宝茶。泡茶器具习惯于用三泡台作饮茶器,长颈壶作冲水器。当地的长嘴壶,有壶嘴长达一米以上,上细下粗,冲水时,“茶博士”从两米之外将水准确冲入碗中,一点也不溢出外面,犹如杂耍一般,动作优美利索,使人未曾尝茶,先得其惊,好生叫人称绝。

至于边疆地区,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缤纷,使人观叹。

2.饮茶要因人制宜

在脍炙人口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对饮茶要因人制宜,有过深入细致的描写。在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写栊翠庵尼姑妙玉,因对象地位和与客人的亲近程度,在东禅堂用“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外加“成窑五彩小盖钟(盅)”;再选用“老君眉”茶,“旧年蠲的雨水”泡茶,并亲自“捧与贾母”。

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坐在蒲团上,妙玉用镌有晋“王恺珍玩”的“瓟斝”烹茶,奉与宝钗;用镌有垂珠篆字的“点犀”泡茶,捧给黛玉;用自己日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后又换成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斟茶,赐给宝玉。这些饮茶器具,虽然都是古玩奇珍,但因人而异,男女有别。而泡茶用水则是“五年前在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水,用好茶、好水、好器泡的“体己茶”,当然“清纯无比,赏赞不绝”。但给其他众人饮茶,却用的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至于给下等人用的则是“有油腌膻气”的茶碗来泡茶。

现代人饮茶,也会因职业、性别、年龄、兴趣有别,饮茶习俗不一,会对选茶、配具、用水、择境,乃至对茶艺的要求等方面都会有所区别。如老年人讲求茶的韵味,要求茶叶香高、味浓,重在物质享受。因此,选用茶壶泡茶,以“摆龙门阵”的方式,边聊天、边饮茶。年轻人“以茶会友”,要求茶叶香清味醇,婀娜多姿。因此,多选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泡茶,重在精神欣赏。男人喜欢用较大素净壶或杯斟茶;女人喜欢用小巧精致的杯泡茶,饮茶重幽香醇和。体力劳动者习惯于用碗或杯,大口急饮,饮的大多是大宗茶。而脑力劳动者,崇尚的则是富含文化的壶或杯,采用小口缓咽。饮茶既重茶的香气和滋味,又重茶的叶姿和汤色。总之,饮茶也要因人制宜。

3.随季节变化饮茶

在中国,特别是长江流域一带,一些讲究饮茶的人们,有按季节饮茶的习惯。这是因为茶类不同,茶性是不一样的;而季节不同,人的生理需求也是不尽一致的。

一般认为,红茶性温;绿茶性凉;乌龙茶处于红茶和绿茶之间,性平。采用以天然中草药为主的中药药理表明:热(温)性与凉性,与中药的色泽往往有很大的关系,而红茶的红色,绿茶的绿色,乌龙茶的“三分红,七分绿”,显然是热性、凉性和性平的标志。中药中,还认为药性与药的滋味有关,一般认为味甜的属热性;味苦的属凉性,而茶原本就是一味中草药,自然也不例外。

具体说来,红茶由于在内含物质中,茶多酚物质较少,糖分含量却较多,当属热性的;而绿茶含有较多的茶多酚类物质,不常饮茶的人们就会感到饮绿茶的苦涩味比红茶重,因此,认为绿茶是凉性的。乌龙茶是处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一种茶,自然是性平了。所以,非洲热带国家的人们,大多爱饮清凉的绿茶,如薄荷绿茶、柠檬绿茶等;而处于温带的北欧等国家的人们,则喜欢饮暖胃的红茶,如牛奶红茶、糖红茶等。

此外,在人们生活中,色彩也会对人的感觉产生不同的反映:红色使人有暑热感,绿色则有凉爽之意,尤其对饮红茶和绿茶,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据此,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结合茶的属性,在有条件的家庭,如果能做到因季节变化而饮不同的茶,那么,无疑对人体更为有益,具体来说,春季,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转暖,这时饮些香气馥郁的花茶,一是可以去寒邪,二是有助于理郁,促进人体阳刚之气的回升;夏天,天气炎热,饮上一杯清汤碧叶的绿茶,可给人以清凉之感,还能起到降温消暑之效;秋天,天高气爽,喝上一杯性平的乌龙茶,不寒不热,取其绿茶和红茶两种功效,以清除夏天余热,又能恢复津液;冬天,天气寒冷,饮杯味甘性温的红茶,可给人以生热暖胃之感。如此安排四季饮茶,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4.按体质不同饮茶

古人认为,茶是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所以,民间提倡多饮茶,少喝酒,不吸烟,所以,鲁迅先生认为有好茶饮,饮好茶,实是一种清福。而在日常生活中,茶是中国的为国饮,几乎人人都在饮茶,个个都会喝茶,但要做到科学饮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饮茶同样有个适度饮茶和择茶饮茶的问题。

在民间有按人的不同体质饮茶的做法。如人体平日畏寒,或胃有不适的人,多选择饮红茶,因红茶性温,喝了有暖胃之功能。若平时惧热,那么,自然选择饮绿茶,绿茶性寒,饮了有清凉之感。这是因为绿茶中茶多酚的含量高,特别是喝浓的绿茶,会对人的胃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有的人饮了绿茶会感到胃部不舒,则改饮红茶,如果能在红茶中加些糖和牛奶之类,效果更好。如果身体肥胖的人,则爱饮去腻消脂力强的普洱茶或乌龙茶。

而对儿童来说,不宜提倡饮过量和过浓的茶。因为儿童饮过量的茶或浓茶,因茶中的茶多酚会与食物中的铁结合,影响肠胃对铁质的吸收,从而导致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加之,过多饮茶,还会因茶中的咖啡碱促使儿童大脑兴奋,减少睡眠,小便频繁,直至尿床。

因此,儿童不宜饮过量或过浓的茶。但儿童若能做到适度饮茶,同样有利健康,特别是对牙齿,能起到很好的防止龋牙作用。又如,儿童往往比较贪食,常常饮食过饱,适当饮茶,茶中有丰富的茶多酚类物质能消食去腻,促进肠胃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可帮助消化,解除油荤带来的不适之感。又如小孩“火”旺,经常大便干结,茶“苦而寒”,有明显的“清火”功效,其“上清头目,中消食滞,下利两便”,正能解除这种苦痛。特别是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茶中的维生素、氨基酸以及众多的矿物质元素和微量元素大多能溶于茶汤,为儿童所利用。尤其是矿物质元素,对维持人体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的还是构成人体骨架、牙齿、毛发、指甲不可缺少的。例如茶中的微量元素能调节儿童贪玩多汗而造成身体虚弱,锌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铁能提高造血功能,防止贫血。

中国人还认为,尽管饮茶是有益而无害的,特别是茶的营养成分和药理功能表明,茶能对人体起到强身和防病的作用。但不同体质的人,其生理需要是不同的,如妇女三期,即孕期、哺乳期和经期,民间就有提倡饮清淡之茶,而强调不宜多饮茶,忌讳饮浓茶的做法。对某一些疾病患者,还要控制饮茶。如心动过速的冠心病患者,神经衰弱的患者,脾胃虚寒者,缺铁性贫血患者就是如此。

另外,中国人还认为,饮茶不得法,还有损于人体健康。所以,在饮茶时,还得注意以下避忌。

1、忌饮烫茶:它会对人的咽喉、食道、胃产生强烈刺激,直至引起病变。一般认为茶以热饮或温饮为好。茶汤的温度不宜超过60℃,以25~50℃为最好,在此范围内,可以根据各人习惯加以调节。

2、忌饮冷茶:冷饮同样对人的口腔、咽喉、肠胃会产生副作用。另外,饮冷茶,特别是饮10℃以下的冷茶,对身体有滞寒、聚痰等不利影响。所以,烫饮不好,冷饮也不好,要提倡温饮。

3、忌饭前大量饮茶:这是因为饭前大量饮茶,一则冲淡唾液,二则影响胃液分泌。这样,会使人饮食时感到无味,而且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也受到影响。

4、忌食后立即饮茶:饭后饮杯茶,有助于消食去脂。但不宜饭后立即饮茶。因为茶叶含有较多的茶多酚,它与食物中的铁质、蛋白质等会发生凝固作用,从而影响人体对铁质和蛋白质的吸收,使身体受到影响。

5、忌饮冲泡次数过多的茶:一般说来,除少数特种茶外一杯茶,经3次冲泡后,90%以上可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和药效物质已被浸出。第四次冲泡时,基本上已无什么可利用的物质了。如果继续多次冲泡,那么,茶叶中的一些微量有害元素就会被浸泡出来,不利于身体健康。

6、忌饮冲泡时间过久的茶:这样会使茶叶中的茶多酚、芳香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等氧化变质变性,直至成为有害物质,而且茶汤中还会滋生细菌,使人致病。因此,茶叶以现泡现饮为上。

7、忌空腹饮茶:饮“空心茶”,会影响肺腑,刺激脾胃,进而使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长此以往,有碍身体健康。

8、忌饮浓茶:由于浓茶中的茶多酚、咖啡大碱的含量很高,刺激性过于强烈,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失调,甚至引起头痛、恶心、失眠、烦躁等不良症状。

(二)饮茶追求不一

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国人口的94%左右,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国各地。汉民族饮茶,方法多种多样,方式各不相同,要求也不尽相同,同样,追求也各有千秋。

1.生活需要茶,茶是生活的必需品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先生在《我的祖国和人民》一书中指出:“中国人最爱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打架讲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壶,便可随遇而安。”

所以,中国人认为,人生在世,一日三餐茶饭是不可省的。在平时,中国人习惯于口干时,用杯茶润喉解渴;心烦时,用杯茶静心解闷;滞食时,用杯茶消食去腻;疲劳时,用杯茶舒筋消累;会友时,用杯茶联络情谊;写作时,用杯茶清醒引思……,总之,一句话,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茶。口渴了,固然需要饮茶;但待客时,用不上问话,就得用茶待客。

其实,中国人认为有杯茶在手,就能感受生活。所以,在生活中,中国人饮茶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说来,以解渴为目的的饮茶,渴了就饮,有随意性。若在宴后饮茶,可以促进脂肪消化,解除酒精毒害,消除肠子胀饱不适和去除有害物质。有口臭和爱吃辛辣食品的人,若在与人交谈前,先喝一杯茶,可以消除口臭;嗜烟的人,倘能在抽烟时,适当喝点茶,可以减轻尼古丁对人体的毒害;如果在看电视时喝点茶既能帮助恢复视力,还能消除电视荧屏微弱辐射而对人体的危害。

“茶能引思”,脑力劳动者边思考,边饮茶,可以保护清醒头脑,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工人倘能在工间喝杯茶,可以消除疲劳,增强机体活力,提高工作效率。早晨起来,喝上一杯茶,可以帮助洗涤肠胃,醒脑提神,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工作。因此,只要根据茶的品性,结合人们所处环境条件,做到科学饮茶,无疑,对工作,对身体都是大为有益的。

2.追求享受,注重饮茶情趣

这种饮茶方式,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既是对中国饮茶文化传统的继承,又包含了许多新文化和现代精神文明的新鲜内含,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多享受的饮茶习俗。最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大、中小城市新开设的茶艺馆。这些茶艺馆,大多周边环境幽雅,楼馆建筑格调别致,室内陈设富含文化色彩,或琴棋书画,或田园风光,或古色古香,或花草满园,或富丽堂皇,或庭园流水,还有音乐相伴。身临其境,坐在茶馆里,未曾品茶,心已陶醉,使人流连忘返。加之,沏茶讲究茶、水、火、器“四合其美”,泡茶注重技艺“双全”,这样一来,饮茶也就会由品赏所替代。

所以,上茶艺馆品茶,老人见了亲切,年轻了感觉“新鲜”,外国人把它看做是中国的“国粹”,这的确是一种精神的综合性文化享受。特别是在节假日,约上三五知己,或一家人上茶艺馆休闲小憩,别有一番情趣在里头。如今,一些房子宽敞的家庭,还辟有一间茶室;也有的与书房合一,开辟成为书斋式的茶室,有朋自远方来,主人沏茶相待,谈事叙谊,不亦乐乎!

上茶艺馆品茶,或坐在自家书斋式的茶室品茶,主要追求的是一种格调、一种享受、一种情趣而已。

3.清饮雅赏,力求原汁原味

在汉民族居住地区,由于饮茶注重清饮雅赏,追求真香实味。所以,饮茶多采用开水冲泡,一般不在茶汤中加糖、薄荷、柠檬、牛奶等调料,崇尚清饮法饮茶,认为清茶一杯,茶汤香真味实,原汁原味。如此饮茶,顺应“自然”,最能保持茶之“纯粹”,使人能真正体会到“茶的本色”,领略到茶的真趣。茶者,“草木之中的人也”,“天人合一”,原本就是茶的本性。中国人饮茶,创导的就是这种氛围。

汉民族饮茶,既不像欧洲人那样匆匆忙忙,一饮而尽;亦不像日本茶道那样,循规蹈矩,更趋于生活化和大众化,这就是汉民族的饮茶之道。而最能体现清饮雅赏,香真味实的就是品龙井和啜乌龙。

品龙井,首先要选择一个幽雅的品茗环境。在品饮时,还得讲究技和艺:当你捧起一杯微雾萦绕、清香四溢的龙井茶时,先得慢慢观赏杯中的茶姿和汤色的变化,细看杯中翠叶碧水,相互交映;一旗一枪,簇立其间,叫人感叹不已,尔后,慢慢提起茶杯,将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吸一下雾中飘香的龙井茶的嫩香,使人清心舒神。如此看罢闻毕,然后小口品饮,细细尝味,清香、甘醇、鲜爽之味应运而生。如此清饮雅赏的结果,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

又如啜乌龙,按中国人的饮茶习惯,追求的是这种茶的真香实味,所以,啜乌龙茶的饮杯若琛瓯,半口就能底朝天,人们却要用“三口为品”去啜它。乌龙茶的冲泡技术别具一格,啜茶方法也颇为奇特,要先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其香;接着举杯倾茶入口,含汤在口中回旋品味,顿觉舌有余甘,“两腋生风”,如此连饮三四杯,充其量,还不足15毫升茶汤。这种品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

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曾对小杯啜乌龙茶的情趣作了生动的描写: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

所谓“咀嚼”,指的就是乌龙茶汤酽、香郁,饮之有物,闻之有香。如此啜茶,当然追求的是真香实味了。

4.名茶配名点,总能相得益彰

品名茶,尝名点,在汉民族中,这种饮茶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仍随处可见,不但在茶艺馆中品茶如此;就平日在家中饮茶,也时有可见;而且由此还演变成一种茶餐,广东人的早茶,就是这类饮茶习俗的典型代表。早晨起来,人们在匆忙上班之前,上个茶楼,选个好坐去处,要上一盅茶,三两件点心,如此,“一盅两件”,既润喉,又充饥。

在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这样茶餐式的饮食方式,自然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如今,这种饮早茶的习俗,除南方广东外,已流行到中国的其他大中城市,成了各地普通市民的一种生活追求。有鉴于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不少新开设的茶艺馆中,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开成茶餐饮式的茶艺馆,在饮茶时,不仅在中、晚餐时,提供餐饮,而且提早开门供应早餐茶饮,为上班族开辟了一处提供早餐的好去处,它既省心,又省时,还富有营养与保健的作用,怎不叫人称赞!

在汉民族地区,名茶配名点,还有其他表现形式,这就是湖南长沙的芝麻香茶和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地区的薰烘豆茶。湖南长沙的芝麻香茶中,含有芝麻、花生仁、黄豆粉等,可称得上是一种茶食品。这种茶,茶和食品已融为一体,它香甜甘醇,美味可口,又能充饥饱肚,吃了不会感到腹胀,所以,时至今日,在长沙农村,仍然作为一种待客首选的茶饮。而杭嘉湖一带的农家薰豆茶,它选用荒山野茶作原料,再拼和橙子皮、野芝麻、野笋丝、薰青豆等辅料。

这种茶,一经冲泡,饮起来,甘醇之味一应俱全,吃起来鲜爽可口,又耐咀嚼。如今,在杭嘉湖一带农村,不但平时以能吃到薰豆茶为荣;而且在婚嫁喜事之日,或亲朋上门之际,倘无薰豆茶相待,还会受人讥笑,认为不懂礼貌。

5.用茶作药,古风依存

在中国,茶最早是作为药用开发的,在中国的古代医药学中,记载着茶具有多种药效。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他是指茶是一种奇妙的药品。以后,茶虽逐渐由药用、食用发展成为饮料,但它防病治病,为人体健康所作出的贡献并未因此而逊色。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茶不仅是一种营养型和风味型的食品,而且也是一种生活调节型和保健型的食品,特别是饮茶对以下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1)杀菌抗病毒

这主要是茶中的儿茶素对许多有害细菌具有杀菌和抑菌作用。所以,在中国的一些深山冷岙,交通不便的山村,民间还有用煎浓茶汁喝治痢疾的做法。

(2)防龋齿

这是因为茶树是一种富集氟素的植物,而饮茶所摄入的氟素,可以达到预防龋齿所发生的病根。所以,在中国,一些有经验的家长,早晨起床后,叫儿童用茶水漱口或刷牙,可以起到大大降低龋齿对儿童的危害。

(3)降血压、预防冠心病

茶是一味重要的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中药方剂。民间的实践也证明,常饮茶的人,其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要比不饮茶的人大大降低。

(4)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因茶叶中含有儿茶素,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在中国的西南地区,高血压患者,认为喝沱茶具有明显的降脂效果。民间历来认为饮茶不但能降脂减肥,而且还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如今,这种说法,已为实验所证实。

(5)抗癌、抗辐射

茶的提取物和有效成分,对活体的各种癌症,能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抑制作用,这已为许多医药实验所证实,而且在中国民间,还有饮茶抗突变,升高白血球的说法。所以,与射线接触较多的人饮茶,有助于减轻因射线照射而引起白血球下降而带来的不利。因此,认为茶是电视食品,因为它能消除电视荧光屏微弱辐射而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6)降血糖、防治糖尿病

在中国许多传统医学的处方中,都有以茶为主要原料为配方,用来防治血糖升高。时至今日,在民间仍有用绿茶罗汉果汤、绿茶石斛汤、绿茶玉米须汤去降血糖和防治糖尿病的做法。

此外,在中国民间,还认为饮茶有助消化,防积食,以及明目、利尿、抗衰老等多种作用。茶,乃是上天赐予民间的一服天然良药。用茶作药,在中国已承传了数千年的历史。

6.用茶作礼,以示敬意

在中国,无论是汉民族居住区,或是少数民族地区,凡有客进门,决不问你是否需要饮茶,主人总会奉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用双手恭恭敬敬地奉上,以表示欢迎。茶在中国人心中,奉茶敬客,被看做是一种传统的礼俗。在生活中,几乎在所有场合,都离不开茶,不但探亲访友、谈心叙事需要奉茶,就是一些重要场合,如接待贵宾,主宾会谈,重要会议,春节团拜,直至许多高层次的重要活动等,在主宾席上,均会摆上一杯茶,以示高规格、重礼仪。而在这种情况下,主客双方,饮茶是随意的,但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举措,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是一种礼仪之举。

所以,几乎在所有场合,奉茶是中国人的一种重情好客之举。在这种情况,奉茶仅仅是一种点缀而已,在于亲近之感也。所以,奉茶固然要讲究茶的质量,注意冲泡技艺,更要把它作为一种礼仪,通过奉茶,在体现出人的文明与礼貌的同时,还要做到窗门几净,环境幽雅,整洁有序。使奉茶成为拉近人们之间感情的桥梁。

二、汉族饮茶例说

现将在中国汉民族居住地中,一些富有代表性的饮茶方式、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一)含口缓咽品龙井

在江、浙、沪的一些大、中城市,最喜爱品龙井茶。龙井茶主产于浙江杭州的西湖山区。“龙井”一词,既是茶名,又是茶树种名,还是村名、井名和寺名,可谓“五龙合一”。西湖龙井茶,向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著称,“淡而远”、“香而清”。历代诗人以“黄金芽”、“无双品”等美好词句来表达人们对龙井茶的酷爱。

品饮龙井茶,除要茶美外,还要做到:一要境恰,自然环境、装饰环境和茶的品饮环境相恰;二要水净,指泡茶用水要清澈洁净,以山泉水为上,用虎跑水泡龙井茶,更是杭州一绝;三要具精,泡茶用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倘若盖碗冲泡,则无须加盖;四要艺巧,即要掌握龙井茶的冲泡技艺,以及品饮方法。五要适情,即要有闲情雅致,抛却公务缠身,烦闷琐事,方可有兴品茶。

一般说来,冲泡龙井茶的开水,习惯以摄氏80度左右为宜。茶和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克茶冲50~60毫升水。通常一个可盛200毫升水的杯子,放置3克左右的龙井茶就可以了。冲泡时,先用少量开水,高冲入杯,以湿润茶叶,使茶舒展,内含物容易浸出,这叫做浸润泡;大约过10~15秒钟,再冲水至七分满,这叫正泡。杯子上部留下三分空间,表示的一种情意,这叫“七分茶,三分情”。同时,也符合民间的“浅茶满酒”之说,因为东南沿海一带,在历史上,向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说法。

在沪、杭一带,“龙井茶,虎跑水”有口皆碑。“龙井”问茶,“虎跑”品茗,更是盛事。所以,品龙井茶,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品龙井茶时,先应慢慢提起杯子,举杯细看翠叶碧水,察看多变的叶姿,尔后,将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闻龙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看罢、闻罢,然后缓缓品味,清香、甘醇、鲜爽应运而生。此情此景,正如清代陆次云所说:“龙井茶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这就是对品龙井茶的动人写照。

如今,杭城大街小巷,西湖名胜景点,茶艺馆已遍布林立,特别是湖边景点甚多,人文历史丰富;又加揽山水之胜地,若能品茗其间,更是趣味横生,别有一番情意。不过,今人品龙井茶,与古人相比,虽然多采用清饮,但清饮龙井茶时,也有奉茶点的。茶点以清淡,或略带咸味的食品为佳。不过,由于高级龙井茶采摘细嫩,只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新梢加工而成。所以,泡茶续水二三次已足矣,再续水就无味了,得重新置茶冲泡才是。所以,按照杭城人品龙井茶的习惯,这叫一二不过三。如果一杯龙井茶续水3次,还想再泡,习惯上则须重新置茶,再次冲泡。否则有失礼仪,似有叫客人饮白开水之嫌!

(二)小杯细啜工夫茶

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习惯用小杯啜乌龙茶。乌龙茶,在广东潮汕地区和闽南一带,又叫工夫茶或功夫茶。所以,啜乌龙茶,又称为啜工夫茶。何谓工夫茶,有两种说法:

一是认为工夫茶是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人们品茶的一种风俗。《辞源》称:“工夫茶: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其烹治方法本于唐陆羽《茶经》。器具精致……见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也作功夫茶。”

二是如清代蔡伯龙《官话汇解便览》所称,是指好茶而言的。清陆廷灿《续茶经》也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其最佳者曰工夫茶。”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说,武夷名种茶“山以下不可多得,即泉州、厦门人所讲工夫茶”。说工夫茶是指武夷岩茶中的上品而言,是清时由福建泉州、厦门人给叫出来的。

上述两种说法,都说出自清初。作为茶艺,两地啜工夫茶都具有器具精巧,技艺精致,物料精绝,礼仪周全的特点。目前,全国不少大、中城市,也开始对啜工夫茶感兴趣。不过,啜工夫茶最为讲究的要数广东的潮汕地区,不但冲泡讲究,而且颇费工夫。台湾人啜工夫茶虽出闽、粤,但已加进了新的内容,使饮茶更有情趣。实践表明,要真正品尝到啜工夫茶的妙趣,升华到艺术享受的境界,需具备多种条件。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前提,即上乘的工夫茶,精巧的工夫茶具,以及富含文化的瀹饮法。下面,以广东潮汕地区啜工夫茶为例。结合闽南和台湾啜工夫茶的风俗,简述如下。

首先,要根据饮茶者的品味,选好优质的乌龙茶,如凤凰单枞、武夷岩茶、冻顶乌龙等。其次,泡茶用水应选择甘洌的山泉水,而且强调现烧现冲。接着,是要备好茶具,比较讲究的,从火炉、火炭、风扇,直到茶洗、茶壶、茶杯、冲罐,等等,备有大小十余件。

人们对啜乌龙茶的茶具,雅称为“烹茶四宝”:即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通常以三个为多,这叫“茶三酒四”,专供啜茶用。一般啜工夫茶世家,也是收藏工夫茶具的世家,总会珍藏有好几套工夫茶具。

冲泡乌龙茶时,先要用沸水把备好的茶具,淋洗一遍,然后,按需将工夫茶倒入白纸,轻轻抖动,把茶粗细分开。将细末填入壶底,其上盖以粗条茶,以免填塞茶壶内口。冲泡时,要提高水壶,再缓慢冲水入壶,俗称“高冲”。并将沸水满过茶叶,溢出壶口,尔后用盖刮去茶汤表面浮沫。也有将头遍茶冲泡后的茶汤立即倒掉,这叫“洗茶”。

其实,刮沫和洗茶,目的是一样,都是有洗茶的作用。工夫茶冲泡后,应立即加盖,其上再淋一次沸水,以提高壶中茶水温度,这叫“内外夹攻”。约1~2分钟后,注汤入杯,这叫“斟茶”。但斟茶宜低,这叫“低斟”。为了使几个杯中茶水浓度均匀一致,斟茶时要来回往复注茶汤入杯,这叫“关公巡城”。若一壶茶汤,正好斟完,这叫“恰到好处”。讲究点,还要将茶壶中的最后几滴茶汤,分别一滴一滴地将它注入各个杯中,使各杯茶汤浓度不致有浓淡之分,这叫“韩信点兵”。

一旦茶叶冲泡完毕,主人示意啜茶,啜茶时,一般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茶杯口沿,中指抵住杯子圈足,这叫“三龙(手指)护鼎”。品茶时,要先看汤色,这叫眼品;再闻其香,这叫鼻品;尔后啜饮,这叫口品。如此三品啜茶,不但满口生香,而且韵味十足,才能使人领悟到啜工夫茶的妙处。

按广东潮汕地区啜工夫茶的风习,凡有客进门,主人必然会拿出珍藏的茶具,选上最好的工夫茶,或在客厅,或在室外树阴下,主人亲自泡茶,品茗叙谊。如果客人也深通工夫茶理,这叫“茶逢知己,味苦心甘”。酽酽工夫茶,浓浓人情味。说话投机,足足可以坐上半天,也不厌多。另外,按潮汕人喝茶的习惯,认为啜工夫茶,可随遇而安。因在当地人不分男女老少,地不分东南西北,啜工夫茶已成为一种风俗。

所以,啜工夫茶无须固定位置,也无须固定格局,或在客厅、或在田野、或在水滨、或在路旁、或在航舟中,都可随着周围环境变化的随意性,茶人在色彩纷呈的生活面前,使啜茶变得更有主动性,变得更有乐处。“一壶好茶,一片浓情”。他(她)们还认为,啜乌龙茶最大的乐处,是在乌龙茶冲泡程序的艺术构思,其中概括出的形象语言和动作,已为啜茶者未曾品尝,已经倾倒,这种“意境美”,已或多或少地替代了茶人对“环境美”的要求。当然,有好的啜茶环境也是求之不得的,只是当地并没有刻意追求罢了。

闽南人啜工夫茶的习惯和方式,与广东潮汕地区相差不大。台湾人啜工夫茶的方法,与潮汕人啜工夫茶大致相同,但有些操作程序不尽相同,如将工夫茶泡好后,在斟入杯前,先把茶汤倾入到一个公道杯中,尔后斟茶入筒状的闻香小杯中,再分别注入对应的茶杯品啜。它以公道杯为载体,将茶汤浓度达到一致;而闻香杯,顾名思义,当然是闻香的专门茶器了。用闻香杯闻香时,习惯于将两手手掌相对摊开,用手掌不断滚动闻香杯,以手掌的热量,催促闻香杯中的香气散发出来,灌进鼻腔,愉悦胸腔,从中获得美感。所以,这种啜工夫茶的方法,虽然与潮汕地区相比,冲泡方式有些区别,但品啜的要求和内容却是基本相同的。

(三)技艺双全盖碗茶

喝盖碗茶的习俗,在中国汉民族居住地都可见到,但用得最普遍的要数西南地区的四川和重庆,西北地区的宁夏和甘肃。而最有代表性的则要数四川成都人的喝盖碗茶。人称:中国茶馆数四川,成都茶馆甲四川。据清宣统《成都通鉴》载:1909年成都有街巷514条,却有茶馆454家,可以说茶馆遍布成都大街小巷。如今据不完全统计,成都有茶馆3500家左右,而每家茶馆几乎是清一色的用盖碗泡茶,即使成都市民在家饮茶,也习惯用盖碗作饮杯泡茶,所以,喝盖碗茶,几乎成了成都市民生活中的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成都人所说的喝盖碗茶,其实就是用盖碗泡的茶。用盖碗泡茶,碗盖盖着,可以保温;启盖后,可以凉茶;撮住盖钮,还可推去茶汤表面的悬浮叶片,搅匀茶汤浓度。而提起碗托喝茶,可以不烫手;将茶碗放在桌上,有茶托保护,不会灼伤桌面。用盖碗饮茶,既是一种传统的饮茶方法,又不失当代的风雅情趣。因此,这种饮茶方法,长期以来,受到成都人的欢迎。

成都人饮盖碗茶,通常先用温水将“三件套”一一洗干净,称为净具。尔后,视茶碗大小,通常放上2~3克香茶,其中尤以茉莉花茶最为普遍。接着就是沏水,成都人沏茶用水,大都出自锦江。“锦江春色来天地”。

早年,用锦江九眼桥下以唐代女诗人薛涛命名的薛涛井水泡茶,沏出来的盖碗茶格外清香。清人有一首竹枝词:“同庆桥旁薛涛水,美人千古水流香;茶坊酒肆争先汲,翠竹清风送夕阳。”称颂用锦江薛涛井水泡出来的盖碗花茶,更能使人领略到茶的风味来。待盖碗茶泡好后,则用左手提起碗托,右手掀盖闻香。闻香后,倘见茶汤表面浮有茶片,则用碗盖由里向外刮去,随即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清香鲜爽便会应运而生。

四川和重庆一带,古称巴蜀,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中国最早饮茶的发祥地,源远流长,以致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茶馆、在庭院、在家居,成都人多用四方小木桌,背靠竹椅去品尝盖碗茶。喝盖碗茶的另一特色是从茶具配置到服务格调,都有讲究,最为叫人称绝的是盖碗茶的冲泡技艺。

冲泡盖碗茶,用的是铜茶壶、锡碗托、青花瓷或彩瓷带盖的茶碗,用这种风格冲泡出来的盖碗茶,人称正宗巴蜀风味,它为当地人称赞,外地人叫绝。旧时,成都锦春楼茶馆茶博士周麻子,他的泡盖碗茶技艺最使人称绝。通常,周麻子大步流星出场,右手握一把紫铜茶壶,左手一扬,“哗”的一声,一串茶托飞出,几经旋转,不多不少一人前面一个。

接着,每个茶托上面已放好一个茶碗,动作之神速,使人眼花缭乱。至于各人点的什么茶,一一放入茶碗,绝不会出错。尔后,茶博士在离桌1米外站定,挺直手臂茶壶“刷刷刷”,犹如蜻蜓点水,一点一碗,却无半点水冒出碗外。为确保服务质量,周麻子还口中念念有词:“请各位客官放心,倘出半点差错,我今生今世不再卖茶。”

话音落地,他又抢先一步,用小拇指把碗盖一挑,一个一个碗盖像活了似的跳了起来,把茶碗盖得严严实实。如此一来,盖碗茶就大功告成。所以,尝盖碗茶,使品尝者不但可以领略茶的风味,而且还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这就叫做“人醉茶,茶醉人”。纵然未曾品尝,品饮者也已达到“茶不醉人人自醉”的境地。

成都人喝盖碗茶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喜欢坐在茶馆里,一边喝茶,一边看川剧。1912年,由一批著名的川剧茶人组建的“悦来茶园”,就是当年最负盛名的川剧茶馆。

如今,随着城市的现代化改造,那些地域文化浓郁的老茶馆,已大都为新型的现代茶馆所替代,但喝盖碗茶的风习,依然不改。

(四)“一盅两件”吃早茶

在中国南方,有吃早茶的风俗,尤其是岭南,吃早茶的风气更盛。吃早茶,既能充饥补营养,又能补水解渴生津。目前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都有供应早茶的,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羊城广州和香港、澳门特区的早茶。

早茶具有茶饮、茶食和茶文化的共性。说它是茶饮,就在于它保留着饮茶的基本内容;说它是吃茶,就在于它在饮茶同时,还结合佐点食品;说它是吃早茶,是因为那里的人们特别注重早晨上茶楼吃茶。而茶楼的建筑布局、室内装饰以及娴熟的沏茶技艺,又都饱含着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因此,上茶楼吃早茶,总能使人感到生活色彩的斑斓和生活情趣的幽雅。所以,人们无论在早晨上工前,还是在工余后,抑或是商务洽谈、朋友聚会,总爱去茶楼。泡上一盅茶,要上几件点心,边品茶,边尝点,润喉充饥,妙趣横生。其实,广州人吃茶,大都一日有早、中、晚三次,但特别喜欢吃早茶,早茶风气最盛。

广州人上茶楼吃早茶的习俗,至少有百年以上历史。据考证,广州茶楼的前身是“二厘馆”,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二厘馆在广州城乡已很普遍,每位茶客只要交出二厘钱,就可喝到清茶,吃到松糕、大包之类食品。这种经济实惠的吃茶方式,自然受到劳苦大众的欢迎。

清末,广州开始建起金碧辉煌的“三元楼茶楼”,继而又有陶陶居、陆羽居、天然居等茶楼问世。这些茶楼与原先的茶馆相比,建筑上别具一格,食谱上异彩缤纷,以致形成了广州茶楼的明显的地方特色,即楼层高,便于通风送爽;座位舒适,环境布置清雅;茶好水滚,能品尝茶的真香实味。

而最具广州饮茶风味的要算数以百计的精美点心。广州茶楼的点心,小巧雅致,滋味鲜爽,融南北之精华,中西之所长。所以,去广州的人几乎很少有人不上茶楼吃早茶的。如清代,康有为在广州讲学时到陶陶居品茶,并题写“陶陶居”三字。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与柳亚子先生曾在广州上过茶楼,事隔多年后,于1941年11月,柳亚子赋诗寄呈毛泽东,说“粤海难忘共品茶。”1949年4月,毛泽东和诗柳亚子,曰:“饮茶粤海未能忘。”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佳话。民国时期,鲁迅先生在广州中山大学讲学期间,与许寿裳、许广平常到茶楼品茗尝点,说广州的茶楼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到广州北园茶楼,即席题诗,说:“声味色香都具备,得来真个费工夫。”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广州不仅茶楼星罗棋布,而且广州上茶楼吃茶,特别是吃早茶的习惯更加兴盛。上茶楼吃茶成了广州人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广州人除了吃早茶,还有吃午茶、吃晚茶的。总之,上茶楼吃茶,这种方式,在广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已被看做是充实生活和社交联谊的一种手段。

(五)趁热畅饮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在车船码头、道路两旁,直至车间工地、家居农舍,随处可见。尤其是北京的大碗茶,更为出名。据金受申的《老北京的生活》记载:旧时,北京人喝茶,“茶具不厌其大,壶盛十斗,碗可盛饭,煮水必令大沸,提壶浇地听其声有‘噗’音,方认为是开水,茶叶则求其有色、味苦,稍进焉者,不过求其有鲜茉莉花而已。”表明大碗茶是因用大号碗装茶而得名的,而对茶品,则以普通大宗茶就可以了,有茉莉花的茶片,就已经是算上等的了。

对于大碗茶的冲泡,当然要用现沸的开水去冲泡。对如何冲泡大碗茶,金氏也有详细的记述:“至于沏茶工夫,以极沸之水烹茶犹恐不及,必高举水壶直注茶叶,谓不如是则茶叶不开。既而酌入碗中,视其色淡如也,又必倾入壶中,谓之‘砸一砸’。更有专饮‘高碎’、‘高末’者流,即喝不起茶叶,喝生碎茶叶和茶叶末。”由此可见,大碗茶者,它通常用大桶装水,大壶泡茶,大碗畅饮,特别是在天气严寒的北方,如此趁热拿来,趁热饮下,提神解疲劳。

这种大碗清茶的喝茶方式,虽然比较粗犷,甚至有点野意,但它随意,价廉物美,自然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在山东的商河、临邑、临清、惠民等地广大农村,当地农民,身高体壮,性情谊豪放,男女皆有豪饮大碗茶的习惯。他(她)们一日三壶茶,一人一把壶,饮茶用大碗。当地自称:“情愿舍牛头,不舍‘二货头’。”二货头,指的是一壶茶中,第二次续水的茶,说这种茶滋味正浓,茶味最好,即使旧时作为农民生活“命根子”的牛,也无法相抵,表明鲁北农民对喝大碗茶的钟情之感。

喝大碗茶的场所,一般比较简单,无须楼堂、馆所,摆设也比较简便,往往是一张方桌,几根条凳,一把大茶壶,两只大木桶,几只粗瓷大碗。因此,通常在门前屋檐下,或搭个简易棚,以茶摊形式出现,主要为过往客人去寒解渴提供方便。正是由于大碗茶方便随意,贴近民众生活,所以,时至今日,仍然为人民所乐道,为人民所钟爱,大碗茶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饮茶方式。特别是对那些匆匆过路,无心休闲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六)止渴生津喝凉茶

喝凉茶的习俗,多见于南方,在两广(广东、广西)及海南等地最为常见。在中国南方地区,凡过往行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如公园门前,半路凉亭、车船码头、街头巷尾,直至车间工地、田间劳作等地,都有凉茶出售和供应。茶者,本性寒,具有清凉、止渴、生津之功效。在南方湿热之地,喝一杯凉茶,当在情理之中。

不过,南方人喝的凉茶,除了清茶外,还会在茶中掺人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其他清凉饮料植物,如野菊花、金银花、薄荷、生姜、橘皮之类,还有冬青科的岗梅根、苦丁茶,海金科的金沙藤,蝶形科的金钱草,梧桐科的山芝麻等,使茶的清热解毒功能,得到充分的互补和发挥。所以,凉茶严格说来,很有点药茶的味道,除有消暑解毒的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的功效。不过严格说来,药茶有两种:一种是含有茶的凉茶,一种是不含茶的凉茶。

凉茶,主要是为了适应岭南天气湿热,人们易患燥热、风寒、感冒诸症,而配制成的一种保健茶,特别是在夏天,卖凉茶成了华南地区的一道景观。凉茶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不过清代钦差大臣林则徐当年微服入粤,查禁鸦片,时值暑天,因劳累中暑,一病不起。后知广州王泽邦(小名:阿吉)以治感冒出名,为此前去求医。才知阿吉开出凉茶一帖,药到病除,自此以后,“王老吉凉茶”成了广州凉茶中的名牌。这样说来,凉茶至少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了。

制作凉茶的茶叶,一般都用比较粗老的茶叶煎制而成。凉茶的供应点,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式的,但也并非楼馆,类似于茶摊。另一种是流动式的,上放着各种已经配制好的凉茶,盛在大茶壶,人们可以依照凉茶的性质,随便挑选。特别是在暑天,人们在匆忙劳作或赶路之际,大汗淋漓,喉干口燥,此时,若在凉茶点上歇脚小憩,喝上一杯凉茶,就会感到心旷神怡,暑气全消,精神为之一振。南方的半路凉亭,往往是免费供应凉茶之地。有些凉亭还刻着茶联,劝君喝茶小憩,以示关怀。在此摘录几首,与读者共享: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茶来。”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如此喝着凉茶,品味茶联,心态平和,自有清凉在心头。

南方的凉茶,其实它的喝茶方式,几乎和北方的大碗茶大同小异,有许多互同之处,如只要一张木方桌、两个木茶桶、一个竹茶勺,几把竹椅子,便可随遇而安。惟有一南(方)一北(方),一冷(茶)一热(茶),一(茶)杯一(茶)碗,有此差别而已。

(七)精心细泡九道茶

汉民族饮茶,古代重于品,讲究意境,着重程式,追求情趣。近代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既有要求快速、简便的,重在物质的;也有刻意美感,重在精神的,特别是一些文化人,更是如此。在这方面,以云南昆明地区的九道茶,最具代表性。

九道茶,多见诸于昆明地区城镇书香门第的家庭,他们接待嘉宾时,不但要求品茗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墙上有书画,四周有鲜花;而且还讲究佳茗美泉,将准备的各种名茶,任君挑选;同时,更需要沏茶有道,泡茶有艺,做到茶、水、火、器“四合其美”一点马虎不得。

冲泡九道茶时按照当地人的习惯,一旦有客从远方来,主人便会立即迎宾入坐,少加寒暄,主妇便会立即选茶备器,准备冲沏九道茶。九道茶冲泡程序较为繁复,重在技艺和意境。

首先,主妇会选上几种名茶,由主人或主妇作简要介绍,说说名茶的产地和品质特点,对特殊的名茶,也许会介绍一下有关典故。习惯的做法是客从主便。如果主客间是多年至交,那么,也可以按需点茶。待定好茶后,主妇就会当着客人的面,用温开水冲洗洁净茶器。冲泡九道茶的茶器,一般为紫砂壶和几只茶杯,茶壶多为紫砂壶,茶杯按客人多少,数量不等。这样泡出来的茶汤,势必是几人共享一壶茶,如此一来,备感亲切,意在融洽气氛。而用温水净器的结果,不但达到清洁消毒的目的,而且提高了茶器的温度,以免因冲泡时温度的骤变,而带来对茶汤质量的影响。

洁器后,主妇会立即投客人选好的茶,除客人事先声明,要不,主妇就会按常规投入适量茶叶于紫砂壶中。第四道程序就是冲泡。泡茶用水,通常选用的是山泉水或其他佳水,烧水时注重掌握火候,讲究以初沸水冲泡,认为用这种水泡茶,香正味醇,最为精当。冲泡时,茶壶的冲水量,一般以冲到茶壶容量的六七分满为止。冲茶后的一道程序便是加盖,就是盖好壶盖,让茶汁慢慢浸出溶解于茶汤中,一般加盖5分钟后,这时的茶汤,既有鲜醇,又有刺激味时,称之为“恰到好处”时,就要进行匀茶。

匀茶,就是再次向茶壶续水,将泡茶冲水时留下的三四分空间,加水至满茶壶口沿。匀茶时冲水要从高处落下,让茶壶中的茶汤,通过高冲,使茶水上下翻滚和左右旋转,使壶中茶水达到浓淡一致。匀茶后就是敬茶。敬茶时,通常将几个小茶杯一字排开,先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分两次斟茶,使茶汤容量达到茶杯的七八分满即可,并要求各杯茶之间的茶水容量一致,这叫做来的都是客,对客人不分大小“一视同仁”。

斟好茶后还要敬茶。敬茶可由主人亲自奉茶,也可由小辈敬茶,但要先长后幼,依次有序的进行。最后一道程式,就是呷茶。呷茶一般是先闻香,后尝味,呷茶之乐,留在口里,享受在心田里。因为呷这种茶,费时,讲技,多程式,当地人称之“九道茶”,就是享受这种茶,需有九道程式,即选茶、温器、投茶、冲茶、瀹茶、匀茶、斟茶、敬茶和呷茶。严格说来,九道茶当为文士茶之列,可谓是古代文人品茶的遗风。

(八)桃花源里喝擂茶

桃花源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上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合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

擂茶,既是充饥解渴的食物,又是祛邪去寒的良药。相传三国时,蜀将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乌头村(今桃花源)时,正值炎夏酷暑,当地正在蔓延瘟疫,张飞部下数百名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也不能幸免。正在危难之际,乌头村中一位草医郎中有感于张飞部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非常感动,便献出祖传除瘟秘方——擂茶。

张飞见状,便问道:“老人家,这是何药?”

老人答道:“此谓擂茶,又名三生汤,是本家祖传秘方。”

张飞连忙作揖道谢,并吩咐将士都来喝擂茶。结果,茶(药)到病除。

其实,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炎,所以,说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药,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如今,在湖南中、西部一带,都有吃擂茶的茶俗,特别是湖南沅江流域一带,更是如此。尤其是当有客人进门,好客的主人便会用擂茶来招待客人。此外,在渝西、鄂西南、黔东北、赣南等地也有喝擂茶的习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古代相比,现今擂茶,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如今制作擂茶,通常用的除茶叶外,再加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还要加些食盐、胡椒(粉)之类。制作时,通常将茶和多种食品,以及作料放在特制陶制擂茶钵内,然后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转,使各种原料互相混合,再取出倾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拌几下,即成擂茶。

少数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将多种原料放入碗内,直接用沸水冲泡的,但冲茶的水必须是现沸现泡的。这种擂茶,它稠如粥,咸中带香,软里有硬。每碗擂茶,有喝的,有嚼的,如此吃上二三碗,即便一餐不吃饭,也并不觉得饥饿。

在喝擂茶的地区,一般人们中午干活回家,在用餐前总喜欢喝几碗擂茶为快。有的年轻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视喝擂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不过,倘有亲朋好友进门,那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必须备有几碟茶点。

茶点以清淡、香脆食品为主,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鱼片之类,以增加喝擂茶的情趣。但按照湘西的习惯,在一些重要场合喝擂茶时,不但擂茶宜用8种食品调制而成,而且桌子需用古色古香的八仙桌,同时桌上要放8碟茶点。他们认为,八仙桌有8个座位,能容纳8个人喝擂茶,表示每人有一份。“来的都是客,不分你我他”。另外,认为“八”是个吉祥数字,这叫“桌摆八,有财发”。

喝擂茶还有一个规矩,就是当主人向客人奉上一碗擂茶时,倘不懂规矩,马上喝下去时,主人就会眼明手快,操起勺子,给你添上第二碗,如此继续,会使你不堪忍受。其实,如果你不想再喝,可千万别喝下去,只要将碗中的擂茶保持满碗,到临走时一喝而尽就是了。

三、少数民族茶俗

中国地广人多,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兄弟民族之间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习俗各不相同,风尚迥异。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或者说同一地域的不同人群,其饮茶方法也是各有不同。不过把饮茶看做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下面,将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饮茶习俗,分别介绍如下。

(一)蒙古族的代用奶茶和咸奶茶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及其边缘的一些省、自治区。蒙古族牧民以食牛、羊肉及奶制品为主,粮、菜为辅。砖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饮品,喝由砖茶煮成的咸奶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茶习俗。蒙古族如今喝的咸奶茶,大约始于13世纪以后。在砖茶还未进入内蒙古草原之前,森林草原上的许多药用植物都曾替代过茶,作为制作奶茶的原料。如今,依然可见的苏顿茶、玛瑙茶、乌日勒茶、曾登茶等,就是古之奶茶的遗风。

现代蒙古族多以青砖茶或黑砖茶作为熬咸奶茶的原料。在牧区他们习惯于“一日三餐茶,一顿饭”。所以,喝咸奶茶,除了解渴外,也是补充人体营养的一种主要方法。每日清晨,主妇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人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时取饮。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3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煮咸奶茶时,用砍茶刀将砖茶劈成小块;再用石臼把砖茶块砸碎成末,随即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千克刚打上来的新鲜活水;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50~80克随即用文火熬3~5分钟后,掺入几勺鲜牛奶。用奶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搅拌,再加入适量盐巴。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才算把咸奶茶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

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后都有很大的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味。蒙古族同胞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制出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为此,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大凡姑娘从懂事起,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得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要不,就会有缺少家教之嫌。

蒙古族是个好客的民族,喝茶也十分重视礼节。如果家中来了尊贵的客人,首先要让客人坐在蒙古包的正首。在客人面前,摆上低矮木桌,端上大盘炒米花以及糕点、奶豆腐、黄油、奶皮子、红糖等各式食品。上奶茶时,通常有长儿媳双手托举着带有银镶边的杏木茶碗,举过头顶,敬献给客人,次敬家族长辈,一旦客人起身用双手接过奶茶,一般先用口唇咂一下奶茶,以示对主人的敬意。碗中奶茶一般以七、八分满为度。

随后,宾主即可根据各自的口味,选用桌上食品随意调饮。如果有朋从远方来蒙古族同胞家中作客,不敬奶茶和饮奶茶用的食品,视为有失礼仪和脸面,意为“无茶无脸”。即使在蒙古族自己家中饮茶,也有一定规矩:一旦熬好奶茶放在桌上后,儿媳妇总要将第一碗奶茶用双手奉给长辈,然后按照辈分,再依年龄大小依次一一奉给。它充分反映了蒙古族同胞“尊老尚德”的道德规范,至今依然如故。

(二)回族的罐罐茶和八宝盖碗茶

回族,又称“回回”。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与汉族杂居。在西北地区居住最为集中,住在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六盘山一带的回族,还有与回族杂居的苗族、彝族、羌族同胞,有喝罐罐茶的习俗。罐罐茶有清茶和面茶之分。在当地,每户农家的堂屋地上,都挖有一只火塘(坑),上置一把水壶,或烧木炭,或点炭火,这是熬罐罐茶必备的器皿。清晨起来,主人的第一件事,就是熬罐罐茶。

喝罐罐茶,以喝清茶为主,少数也有先用油炒茶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盐之类的。回族认为,喝罐罐茶有四大好处: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健康。熬罐罐茶使用的茶具,通常是一家人一壶(铜壶)、一罐(容量不大的小土陶罐)、一杯(有柄的白瓷茶杯);也有一人一罐一杯的。熬煮时,通常是将罐子围放在壶四周火塘边上,放水半罐,待壶中的水煮沸时,放上茶叶8~10克,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再向罐内加水至八分满,直到罐中的茶叶又一次煮沸时,才算将罐罐茶煮好了,即可倾茶汤入杯开饮。若有远方来的尊贵客人时,主妇还会用最高级的细作清茶招待你。制作时先将茶烘烤或用猪油翻炒后再煮的,目的是增加焦香味。在煮茶过程中,还有加入核桃仁、花椒、食盐之类的。但不论何种罐罐茶,由于用茶量大,煮的时间长,所以,茶的浓度很高,一般可续水3~4次。

另外,还有一种称之为面茶的罐罐茶,在接待礼遇较高的宾客时饮用。制作时,一般选用核桃、豆腐、鸡丁、肉丁、黄豆、花生等,分别用油,加上五香调和炒好,以备调茶。然后,在火堂上煨好茶罐,放上茶叶、花椒叶等,再加水煮沸;接着,再调面粉,并用筷子搅拌,使之呈稠状。最后女主人向茶碗内加一层茶料,一层调料,通常重复三次,使之成为形成三层面茶。如此吃来,每层面茶都具有不同的风味。面茶既是茶饮料,能生津止渴;又是食料,可充饥,可谓“一举两得”。

由于罐罐茶的浓度高,喝起来有劲,会感到又苦又涩,好在倾入茶杯中的茶汤每次用量不多,不可能大口大口地喝下去,但对当地少数民族而言,因世代相传,也早已习以为常了。

喝罐罐茶还是当地迎宾接客不可缺少的礼俗,倘若有朋进门,他们就会一同围坐在火塘边,一边熬罐罐茶,一边烘烤马铃薯、麦饼之类,如此边喝茶、边嚼食,此情此景,终身难忘!在一首古老而纯朴的罐罐茶民谣中,说得情深意长:“好喝莫过罐罐茶,火塘烤香‘锅塌塌’(玉米粉制成的饼子);客来茶叶加油炒,熬茶的罐罐鸡蛋大。”

回族同胞除了喝罐罐茶,还时尚喝八宝盖碗茶。八宝盖碗茶的用料很多,除主料茶叶外,辅料有桂圆肉、桃仁、红枣、柿饼、果干、葡萄干、枸杞、芝麻等,有的还放些白糖或红糖。由于这种茶用盖碗冲泡,茶的内含物品种又多,故而称之为八宝盖碗茶。俗语称:“回民家里三件宝:盖碗、汤瓶、白孝帽。”他们说,喝茶可以不吃饭,吃饭不离盖碗茶。可见茶在回民心中的分量。八宝盖碗茶通常用现烧的沸水冲泡,由于碗内的各种食品汁液溶解于水的速度是不一样,因此,每泡八宝盖碗茶的滋味也是不相同的。一碗茶,多种味,慢慢品来,细细体察,别有风味,难怪回民如此钟情饮八宝盖碗茶了。

(三)藏族的酥油茶和奶茶

藏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在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的部分地区也有居住,茶是藏族同胞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当地有句俗语,叫做“饭可以一天不吃,茶却不能一天不喝。”把茶和米看得同等重要,无论男女老幼,都离不开茶,成年人每天喝几十碗并不稀奇,有的老年人因茶喝得不够而感到四肢无力,甚至卧床不起。所以,藏族认为能喝上茶就是幸福。当地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麇鹿和羚羊聚集在草原上,男女老幼聚集在帐篷里;草原上有花就有幸福,帐篷里有茶就更幸福。”

藏族同胞一般每天要喝四次茶:第一次,称之为“斗麻”。通常是清早起来,先在碗底放上一些炒面和干酪或奶油,然后倒上茶水,续水数次,喝足以后,最后碗底食物搅成面糊吃净,为早餐;第二次在中午,除了喝奶茶,还要吃一些烤饼、灌肠之类;第三次是傍晚,喝奶茶后,还得再拌上一碗“糌粑”充食;第四次便是晚茶,通常在晚餐后,围着火坑,端着色泽红润、透着乳香的热奶茶或酥油茶,一直喝到睡觉才休。

据查,藏族同胞与茶结缘,始于公元七世纪初,当时藏族英雄松赞干布战胜其他部落,统一了辽阔的青藏高原,定都于现今的拉萨,建立了吐番王朝。由于松赞干布十分敬仰唐代文化,早在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就派使臣入唐都长安,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优礼。这时,他们才知茶是一种很好的饮料。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番松赞干布,并带去茶叶,首开西藏喝茶之风。据传,文成公主在带去茶叶,提倡饮茶的同时;还亲手将带去的茶叶,用当地的奶酪和酥油一起,调制成酥油茶,赏赐给大臣,获得好评。自此敬酥油茶便成了赐臣敬客的隆重礼节,并由此传到民间。

据《新唐书》记载,中唐以后,汉地产的茶叶已在吐番境内面市。宋时,在接近藏区的地方设立马市,专门建立了以内地的茶叶,进行换取藏族马匹的场所,这就是茶业史上所称的“茶马互市”。据史料记载,公元十四世纪末,明太祖朱元璋在现今的青海省会西宁等地设立了四个茶马司,一年内就以内地茶,换取过马匹一万三千余头。

茶因何会受到藏族同胞的如此青睐?这是因为藏族居住地,地势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称,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旱,他们以放牧或种旱地作物为生,当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茶成了当地人们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同时,热饮酥油茶还能抗御寒冷,增加热量,所以,喝酥油茶便成了同吃饭一样重要。

藏族的奶茶制作比较简单,历史上多选用四川的边茶,茶叶比较粗大,一般用50克,放2升水在锅里或茶壶里熬煮,当10~15分钟后,茶水变成赤红色时,滤去茶渣,再加四分之一量的牛奶再煮开就是了。喝的时候,还会放上适量的盐,使奶茶的味道更加鲜美。奶茶能使人醒脑提神,消困解乏,生津止渴;还有滋润喉咙,消食去腻的作用,所以,受到藏族同胞的欢迎。但在节日、喜庆以及招待宾客时,藏族同胞会用酥油茶待客。

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作料,再经特殊加工而成的茶汤。至于酥油,乃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而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中的康砖茶、普洱茶或金尖。制作时,先将紧压茶打碎加水在壶中煎煮15~20分钟,滤去茶渣,把茶汤注入长约1米,直径为20厘米的长柱形的打茶筒内。同时,加入适量酥油。此外,还可根据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研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类。最后还可放上少量食盐、鸡蛋等。接着,用木杵在圆筒内上下抽打。根据藏族同胞经验,当抽打时,打茶筒内发出的声音由“伊啊、伊啊”转为“嚓伊、嚓伊”时,表明茶汤和作料已混为一体,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随即将酥油茶倒入茶瓶待喝。

由于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并加有多种食料经混合而成的液体茶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在西藏草原或高原地带,人烟稀少,家中少有客人进门。偶尔,有客来访,可招待的东西很少,加上酥油茶的独特作用,因此,敬酥油茶便成了西藏人款待宾客的珍贵礼仪。

又由于藏族同胞大多信奉喇嘛教,当喇嘛祭祀时,虔诚的教徒要敬茶,有钱的富庶要施茶,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所以,在西藏的一些大喇嘛寺里,多备有一口特大的茶锅,通常可容茶数担,遇上节日,向信徒施茶,算是佛门的一种施舍,至今仍随处可见。如有拥有3000众僧著称的青海塔尔寺,就有能供千人饮茶的大锅,烧煮一锅茶水,就得用上50多千克茯砖茶。

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藏族同胞喝茶的茶碗,还是饮茶者身份高低的一种象征。这种茶碗,无盖无托,犹如盛饭用的碗大小,用木头雕刻而成,称之为贡碗。最上等的茶碗,碗的外壁以灿黄为底色,其上有雕刻成龙和凤的,也有八瓣莲花座的,这种茶碗专门用来供活佛、有威望的僧侣,以及地位相当的人使用;二等的茶碗,多以浅蓝为底色,外壁雕刻有雄狮图案,或有半透明的花纹,这种茶碗专供一般僧侣、老年人和部落知名人士使用;三等的茶碗,一般以白色为底色,外壁雕刻有牡丹一类的大花朵,通常为牧民帐篷主人,或者是做酥油茶的主妇自己使用的,所以,在藏民族家庭成员中,哪个人使用哪只碗是固定不变的。许多藏民,将茶碗随身所带。若到别的帐篷去作客,客人从怀中取出茶碗,请主人赐茶,并非是失礼之举。

(四)维吾尔族的香茶和奶茶

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特别是新疆南部,更为集中。然而,处于非产茶区的维吾尔族人民,却在很早以前,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茶俗。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劳动,主食面粉,最常见的是用小麦面烤制而成的馕,色黄,又香又脆,形若圆饼。此外,还食奶制品。由于维吾尔族的食物中含油多、奶多、烤炸食物多的特点。

因此,进食时,总喜与茶水伴食,平日也爱喝茶。这是因为维吾尔族的食物热量高,易上火,而饮茶可以消暑清热去火;茶又有养胃提神的作用,还能补充上述食品维生素的不足,是一种富有营养的饮料,自然受到维吾尔族人民的欢迎。

所以,在民间办喜事或丧事而相互赠送的礼物中,往往有茶和馕。由于茶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在日常生活中有“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无茶则病”之说。从而使茶在生活中更大范围内得到引申,例如把请客吃饭说成“给茶”,请吃一顿饭说成“请喝一碗茶”,希望对方原谅或向对方赔礼道歉说成“倒茶”,把时间不长说成“煮一碗茶时间”,将吃饭时间说成“喝茶时间”等,总之,在习惯上,多与茶相连。

维吾尔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凡有客人进门,不但热情接待还要请客人坐在上席,主妇立即会给客人献茶,献给客人的第一碗茶,一般都由女主人来做,并按照客人辈分和资格,从大到小,依次献茶;第二碗开始,由男主人倒茶。你如果有幸在维吾尔族老乡家用茶,一般喝前一、二碗茶时,不可推却。如果在第三杯以后,不想再喝,可用手在碗口上捂一下,以示茶喝足了,这时主人就不会再给你倒茶了。喝完茶后,往往由年长者作“都瓦”:就是将两手手掌伸开,手心向上,手掌合一,默祷几秒钟,然后用手在脸庞两侧,从上到下摸一下脸面。进行时,要诚心专一,不能东张西望。待主人收拾好茶具和餐具后,客人方可离去,否则有失礼仪。

维吾尔族人民最喜欢喝香茶。煮香茶时,使用的是铜制的长颈茶壶,也有用陶质、搪瓷或铝制长颈壶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这与北疆哈萨克族人民煮奶茶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样的。制作香茶时,先将茯砖茶敲成小块状。同时,长颈壶内放水七、八分满加热,当水刚沸腾时,抓一把碎块砖茶放入壶中,当水再次沸腾约五分钟时,则将预先准备好的适量姜、桂皮、胡椒等香料,放入煮沸的茶水中,轻轻搅拌,经3~5分钟即成。为防止倒茶时茶楂、香料混入茶汤,在煮茶的长颈壶口上套一个过滤网,以免茶汤中带渣。

南疆维吾尔族喝香茶,习惯于一日三次,与早、中、晚三餐同时进行,通常是一边喝茶,一边吃馕,这种饮茶方式,与其说把茶看做是一种解渴的饮料,还不如把它说成是一种佐食的汤料,实是一种以茶代汤,用茶作菜之举。

维吾尔族人民除喜喝香茶外,还爱吃炒面茶和喝奶茶。吃炒面茶多在冬天进行,制作时,先用植物油或羊油将面粉炒熟,再加入刚煮好的茶水和适量的盐拌匀即成。其实,这是一种富含营养的茶食品。至于奶茶,通常饮用时,先将茯砖茶打碎,放在铝壶中,加水煮沸后,再放入茶汤用量1/5~1/4的鲜奶和适量盐,搅匀即成。喝奶茶多采用温饮,与吃馕或面食同时进行,犹如汉族同胞吃饭喝汤一样。

(五)侗族的油茶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的毗连地区,他们自称“甘”,与当地的汉族、壮族、瑶族、苗族兄弟一起,除喝用沸水直接冲泡的清茶外,还喜喝一种类似菜肴的油茶。这是一种特殊的饮茶法,俗称打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还能预防感冒,对一个长期居住在山区的民族而言,油茶实在是一种健身饮料。因此,在有的地方,油茶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必需饮料,又是侗族用于聚会、议事、娱乐、待客时的最好饮食,所以,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作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大家。

打油茶时,先生火,待锅底发热,放入适量茶油(油茶籽榨的油)入锅,待油面冒青烟时,立即放入一撮生糯米翻炒,待糯米发出焦香时,再投入刚从茶树上采下来的幼嫩新梢入锅翻炒,当茶叶发出清香时,加上少许食盐,随即放水加盖,煮沸3~5分钟,再将茶叶用捞(茶滤)捞起,油茶汤置入茶壶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己喝油茶,这又香、又爽、又鲜的油茶就算打好了。

如果打的油茶是供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配茶。配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用。常见的食料有米花、花生米、黄豆等,然后用壶中的油茶汤,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碗中,供客人吃茶。

一般当主妇快把油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座。由于喝油茶时,碗内加有许多食料,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茶,还不如说吃油茶更为贴切。吃油茶时,常由主妇一碗一碗地递给大家,然后,边喝边吃,吃完第一碗,将碗放下,由主妇收回。接着,再煮第二碗茶汤。吃完第二碗,再煮第三碗。一般以三碗为快,这叫“三碗不见外”。吃完第三碗后,可以将筷子放在茶碗上,表示已经喝饱。否则,主妇会继续让你吃第四碗、第五碗。此外,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表示称赞。

由于油茶加有许多配料,所以,与其说是一碗茶,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有的家庭,每当贵宾进门时,还得另请村里打油茶高手制作。由于制油茶费工、费时,技艺高,所以,给客人喝油茶,是一种高规格的礼仪。

最有趣的是“吃油茶”一词,还是侗族未婚青年向姑娘求婚的代名词。倘有媒人进得姑娘家门,说是“某某家让我来你家向姑娘讨碗油茶吃。”一旦女方父母同意,那么,男女青年婚事就算定了。所以,“吃油茶”一词,其意并非单纯的喝茶之意。如今,在广西三江县的一些侗族,在结婚时,还有用末茶制作油茶的风俗。制作时,先用石臼将制好的干茶,碾成粉末后再做成油茶。他们认为,吃末茶制作的油茶,是为了使新媳妇进门后不忘祖先,这种吃茶法,很有点像日本抹茶法的味道;同时,也保存有中国古代饮茶方法的痕迹。

(六)白族的三道茶和响雷茶

白族,有80%聚居于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云南的碧江、元江、昆明、昭通,以及贵州省的毕节、四川省的西昌等地。

白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不论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或是有客登门造族,都习惯于用三道茶款待客人。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祝愿美好生活,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良好祝愿。

说到它的形式,还有一个富有哲理的传说:早年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个木匠,他的徒弟已学艺多年,却不让出师。他对徒弟说:“你已会雕、会刻,不过还只学到一半的工夫。如果你能把苍山上的那棵大树锯下,并锯成木板,扛得回家,才算出师。”

于是徒弟上山找到那棵大树,立即锯起来。但未等将树锯成板子,徒弟已经口干舌燥,便恳求师父让他下山喝水解渴,但师父不依,一直锯到傍晚时,徒弟再也忍不住了,只好随手抓了一把新鲜茶树叶,咀嚼解渴充饥。师父看到徒弟吃茶树叶时,语重心长地说:“要学好手艺,不吃点苦怎么行呢?”

这样,直到日落西山,总算把板子锯好了,但此时徒弟已精疲力竭,累倒在地。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做先苦后甜!”徒弟吃了糖,觉得口不渴,肚也不饿了。于是赶快起身,把锯好的木板扛回家。此时,师父才让徒弟出师,并在徒弟临别时,舀了一碗茶放上蜂蜜和花椒,让徒弟喝下去。进而问道:“这碗茶是苦是甜?”徒弟说:“这碗茶,甜酸苦辣五味俱全。”

从此以后,白族就用喝“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作为子女学艺、求学,新女婿上门,女儿出嫁,以及子女成家立业时的一套礼俗。以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如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需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习惯的做法是: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司茶者先用一只粗糙的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不停地转动罐子,待罐烤热后,随即取出适量的茶叶放在罐内,并要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发出“啪啪”声响,茶的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一种叫“牛眼睛”盅的小茶杯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接着,泡制第二道茶。这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拷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放人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情,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最后一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3~5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

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习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因此,白族称它为“回味茶”,意思是说,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通常主人在款待三道茶时,一般每道茶相隔3~5分钟进行。另外,还得在桌上放些瓜子、松子、糖果之类,以增加饮茶情趣。如今,白族三道茶的料理已有所改变,内容更加丰富,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基本特点依然如故,成了白族人民的传统风尚。

此外,在白族居住地区,还盛行喝响雷茶,这是一种十分富有情趣的饮茶方式。饮茶时,主宾团团围坐,主人将刚从茶树上采回来的芽叶,或经初制而成的毛茶,放入一只粗糙小砂罐内,用钳夹住,在火上烘烤。烘烤时,要翻滚罐子,以防茶叶烤焦,罐内茶叶“劈啪”作响,并发出焦糖香时,立即向罐内冲入沸腾的开水,这时罐内就会传出似雷鸣般的声音,与此同时,客人们惊讶声四起,笑声满堂。由于这种煮茶方法能发出似雷响的声音,响雷茶也就因此而得名。据说,这还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一当响雷茶煮好后,主人就提起砂罐,将茶汤一一倾入茶盅,再由小辈女子用双手捧盅,奉献给各位客人,在一片赞美声中,主客双方一边喝茶,一边叙谊,预示着未来生活的幸福美满、吉祥如意。

(七)土家族的打油茶和擂茶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在土家族语言中,毕兹卡即为本地人的意思,主要分布在湘西、鄂西、黔东北和渝东一带,世代与苗、汉民族同胞杂居,友好相处。历史上以男耕女织,勤劳朴素,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性格奔放著称,向来有爱好吃茶的习惯。

土家族最崇拜的是传说中的“八部大王”,说他是土家族的民族首领,茶的“化身”。据土家族的《梯玛神歌》称:八部大王的母亲,是土家人最敬重的女神——苡禾娘娘,当苡禾娘娘还是姑娘时,一天上山采茶,因天热口渴难忍,随手抓了一把茶叶解渴,结果就腹中有孕,怀胎整整三年又六个月,且一胎生下了八个男孩。可苡禾娘娘哪有钱养活八个孩子呢!只好听天由命,让其在深山自生自长。哪知天助人愿,八个兄弟在一只白虎的哺育下,见风就长,且武艺高强,终成武将。后因作战有功封为龙山“八部大王”。

它虽是传说,但表明土家族与中华民族早期流传的神农氏、伏羲氏等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一脉相承。而茶理所当然地作为一种生存的生活必需品,与土家族“生死共存”。所以,时至今日,在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交界区,至今还保存吃打油茶的风习,其实,这就是古代吃茶遗风的延续。

土家族的打油茶,并不复杂。这里“打”,其实是指“制作”的意思。制作时,通常先用一只小土陶罐,在火塘上加热后,加上适量茶油或猪油。待茶叶色变黄,发出焦香时,加水煮沸即成。喝这种油茶汤时,主人往往还会备上几碟花生米、炸黄豆、炒薯片等茶点,以助谈兴。也有的索性在制作油茶时,待油茶罐发热时,先放上花生米、黄豆之类,经轻轻抖、烤和炸,待作料熟后,再放上自制的绿茶,尔后加水煮沸即成。喝油茶汤时,最后将花生米和黄豆,连同茶叶一道吃下去。

另外,土家族和汉族、苗族、侗族、瑶族一起,还有吃擂茶(三生汤)和油茶汤的习惯。擂茶以生茶、生姜、生米仁为原料,在擂罐中经研磨后,在用沸水冲泡而成有关擂茶和油茶汤的制作方法,在其他章节中已经谈及,这里不再赘述。一般土家族人中午干活回家,在用餐前总要吃几碗油茶汤或擂茶。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几碗油茶汤或擂茶,就会感到:“手发抖,脚发软,头发昏,眼发花,心发慌”。按当地的说法是:“天天围着油茶罐,海阔天空不疲倦”。

由于土家族酷爱吃茶,视茶连同为吃饭一样重要,所以,在土家族的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总是以茶为礼,并把吃茶作为招待至亲好友的必需品。这在土家族同胞最爱唱的《采茶歌》中,就能得到体会:“山坡巅上一窝茶,年年采来年年发。头道摘了斤四两,二道摘来八两八。买把剪茶作陪嫁,打发姑娘到婆家”。一句话,在土家族心目中,离不开茶。吃茶,成了土家族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八)苗族的八宝油茶汤和虫茶

苗族多数居住在贵州省,此外,在湖南、湖北、重庆、广东、广西等省、市也有分布,与其他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所以,苗族同胞的饮茶方式很多,最使人称奇的是,他们吃八宝油茶汤和饮虫茶的习惯,最为人称道。

苗族吃八宝油茶汤的习俗,由来已久。他们说:“一日不吃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倘有宾客进门,他们更为用香脆可口,滋味无穷的八宝油茶汤款待。其实,称为八宝油茶汤,其意思是在油茶汤中放有多种食物之意。所以,与其说它是茶汤,还不如说它是茶食更恰当。

制作油茶汤的关键工序是炸茶时要掌握火候,其做法是:点火后待锅底发热时,倒入适量茶油,待油冒青烟时,再放上一撮茶叶和少许花椒,用铲急速翻炒茶叶和花椒。一旦茶叶色转黄,发出焦香味时,加上少量凉水,放上姜丝,尔后用铲挤压,以便榨出茶汁、姜汁。待锅内水沸腾时,加上适量食盐、大蒜和胡椒之类,翻几下;再徐徐加水足量,当水再次沸腾时,就算将油茶做好了。讲究一点的,或是为了招待客人,那么,就得制作成八宝油茶汤,制作方法也比较复杂,通常先将玉米(煮后再晾干)、黄豆、花生米、核桃、团散(一种米薄饼)、豆腐干丁、粉条等分别用油茶炸好,形成油炸物,分装入碗待用。

接着是炸茶,特别要掌握好火候,这是制作的关键技术。具体做法是:放适量茶油在锅中,待锅内的油冒出青烟时,放入适量茶叶和花椒翻炒,待茶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即可倾水入锅,再放上生姜。一旦锅中水煮沸,再徐徐掺入少许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时,加入适量食盐和少许大蒜之类,用勺稍加拌动,随即将锅中茶汤连同作料,一一倾入盛有油炸物的碗中,这样就算将八宝油茶汤制好了。

待客敬八宝油茶汤时,大凡有主妇用双手托盘,盘中放上几碗八宝油茶汤,每碗放上一只调匙,彬彬有礼地敬奉给客人。这种油茶汤,由于用料讲究,烹调精细,一碗到手,清香扑鼻,沁人肺腑。喝在口中,鲜美无比,满嘴生香。既解渴,又饱肚子,还有特异风味,堪称中国饮茶技艺中的一朵奇葩。苗族吃油茶汤的另一习俗,是在任何时候都不用筷子。更有甚者,有的连调羹也不要,饮用者手捧一碗滚烫的油茶汤,就用嘴在碗沿按顺时针方向转喝,不一会即可连干带汤吃得干干净净,决不会在碗底留下油炸物,可谓是土家族吃油茶汤的一手特殊技能。

苗族的虫茶,主要流行于湖南的城步苗族自治县和广西的桂林地区的苗族,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茶。虫茶,又称虫屎茶,制作方法非常奇异,通常在每年4~5月间进行,制作时先将茶树嫩枝从树上采下来置于竹篓之中,尔后,浇上清洁的淘米泔水,再将竹篓连同茶枝一道搁在通风的楼阁上。数日后,由于新鲜的茶枝上附有淘米泔水,于是很快就在茶枝上长出米蛀虫。这些米蛀虫以幼嫩茶枝为食料,又加繁殖很快,数天后,就把茶枝吃个精光,这时就在茶篓的底部,留下一层厚厚的虫屎。这时,只要筛去杂物,留下的就是虫屎茶了。虫屎茶通常装在瓷瓶内,随需随用。

苗族兄弟饮虫屎茶时,通常用手抓一撮虫屎茶放在碗中,冲入滚开水,虫屎茶就会释放出丝状红茶汁,飘于水中,并缓缓落入碗底。少顷,轻轻晃动茶碗,整个茶碗中的茶水,当即成为深红色,这就算将虫屎茶冲泡好了。

苗族兄弟认为,虫屎茶与普通茶相比,色泽更加红艳,滋味更加甘美,香气更加馥郁,倘若有机会,能到苗家喝上一碗虫屎茶,那么,肯定会给你留下难忘的饮茶记忆。

(九)哈尼族的土锅茶和土罐茶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红河地区,以及普洱、澜沧等县。喝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嗜好,也是一种古老而简便的饮茶方式。

哈尼族居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地种茶历史悠久,是普洱茶的重要产茶区,也是云南茶叶主要产地,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南糯山,还生长有树龄在800年以上人工栽培的大茶树。

说起哈尼族发现茶和种植茶,以及喝土锅茶,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勇敢而憨厚的哈尼族小伙子,在深山里猎到一头凶豹,用大锅煮好后,分给全村男女老幼分享。大家一边吃豹子肉,一边高兴地跳起舞。如此通宵达旦,跳了一晚,顿觉口干舌燥。为此,小伙子又请大家喝锅中煮沸的开水,正当这时,一阵大风吹来,旁边一株大树上的叶片纷纷落入锅中。大家喝了锅里的树叶水,感觉苦中有甜,还带有清香,非常爽口,自此,哈尼族就称这种树叶为“老拔”,即汉语里“茶”的意思,于是就开始种茶树,喝土锅茶也就由此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哈尼族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用土锅(或瓦壶)将水烧开,随即在沸水中加入适量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钟后,将茶水倾入用竹制的茶盅内,就算将土锅茶煮好了。随即一一敬奉给客人。平日,哈尼族同胞,也总喜欢在劳动之余,一家人围着土锅喝茶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哈尼族的土罐茶比较简单。煮茶用的为土陶罐,通常是单耳、鼓腹、口沿有流,小的只有拳头大小,腹的直径和罐高约为5厘米;大的有三四个拳头那么大,可供八九个人同时喝茶。

煮茶时,先在土陶罐中放上七八分满水,再直接抓一把初制青毛茶,加在罐内,接着在火塘上烧煮,待罐中茶水煮沸2~3分钟后,就算把土罐茶煮好了。随即,将土罐茶倒入杯中饮用。这种茶,既浓又香,茶劲十足。如果趁热喝下,备感精神饱满,意气焕发。

(十)傈僳族的油盐茶和糖茶

傈僳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怒江一带,散居于云南省的丽江、大理、德宏、楚雄、迪庆等地。境内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对峡东西,形成南北两大峡谷,落差达3000米以上。傈僳族大多与汉族、白族、彝族、纳西族等交错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是一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盐茶和糖茶是傈僳族广为流传而又十分古老的饮茶方法。

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土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滚,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再加上少量食油和盐。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3分钟左右,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待喝。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盐,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鲜的回味!”

傈僳族的糖茶,制作方法与油盐茶相似,就是在茶汤中,只放糖而不放盐和食油,故而称之为糖茶,这种茶。喝起来,既有茶的浓醇味,又有糖的甜香味,苦中有甜,别有滋味。

此外,还有只放盐而不放其他作料的,这就叫做盐茶了。它与糖茶滋味不同,却是甘中带咸。但无论是油盐茶,还是糖茶或盐茶,傈僳族同胞还常用它来招待客人,这些茶也是家人团聚喝茶的一种生活方式。

(十一)傣族的竹筒茶和茶泡饭

傣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的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地区,在云南省的其他县、市,也有分布。

傣族多数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低坝地区,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热情好客的民族。这里山川秀丽,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呈现一派热带风光。傣族人民种茶、制茶和饮茶,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可从祖辈开始留传下来的一首《采茶歌》中得到印证:

采茶采遍每座茶林,就像知了(蝉)远离了粘粘的树浆,

无忧无虑好开心。我们要以茶为本,年年都是这样欢欣。

据傣历204年写成的贝叶经《游世绿叶经》载,西双版纳发现茶叶并开始种茶,是在佛祖游世传教时就开始的,距今约有1200年历史。经中写道:

“有青枝绿叶,白花绿果生于人间,佛祖曾告说,在攸乐和易武、曼耑和曼撒有美丽的嫩叶,在热地的倚邦、莽枝和革登,依佛经所言,是甘甜的茶叶,生于大树荫下。”

接着,还写了男女老少,吃了这种叫做“茶”的“天下好东西,先苦后回甘,好吃又润喉。你等拿去种,日后定有益……。”这里,尽管后写经谈茶时,不免带有宗教色彩,但在此不难看出,傣族饮茶历史之久。

在《游世绿叶经》中,还记载了傣族先民,烤茶、煮茶和吃茶泡饭的由来,说佛祖游世时,从易武山上下来,在山脚边见到两个放骡马的傣家人时,两位傣家人当即向佛祖献上开水,佛祖见水中无佛,喝水无味,便在附近采来几片嫩叶,经烘烤后,放入煮开水的竹筒中,顿觉清香四溢,水味甘甜,告之乃“天下好东西。”茶叶,“能生津解渴,在没有菜时,还能用来烧泡饭吃。两位傣家人当即尝试,果然味道美。于是记住佛祖之言,每日采来茶树上鲜嫩叶,烘烤煮吃……。”从此,傣族人民就有煮竹筒香茶和吃茶泡饭的风习,并一直流传至今。

竹筒香茶,傣语称为“腊踩”。按傣族的习惯,烹饮竹筒茶,大致可分两个步骤,它的制作也甚为奇特。

首先是装茶:用晒干的春茶,或经初加工而成的毛茶,装入刚砍回来的生长期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接着是烤茶:将装有茶叶的竹筒,放在火塘三脚架上烘烤6~7分钟后,竹筒内的茶叶便软化。这时,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压紧,尔后再填满茶,继续烘烤。如此边填、边烤、边压,直至竹筒内的茶叶填满压紧为止。这样,才算将竹筒香茶烤好。随后用刀剖开竹筒,取出圆柱形的竹筒茶,以待冲泡。

冲泡竹筒香茶时,一般大家围坐在小圆桌四周。先掰下少许竹筒香茶,放在茶碗中,冲入沸水至七、八分满,大约3~5分钟后,就可开始饮茶。竹筒香茶饮起来,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浓郁清香,非常可口,所以,饮起来有耳目一新之感。

至于傣族在过节亲人聚会时,吃的茶泡饭,一般的习惯。烧制时,先要在锅中放上水,再加上一撮茶叶,待水煮沸,茶汁浸出时,捞起茶渣,加入已煮好的饭,捣散结块的饭团即成。在傣族民间,茶泡饭还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就是傣族姑娘有用茶泡饭送给情郎吃,表达爱慕之意,把它作为投情的风俗。

在平日,傣族民间还有一种喝茶的风习,就是招待客人时,多喜欢用大叶茶泡在一个大器皿中,当茶汁浸出后,再倒入杯中送给客人品尝。待续水二三次,茶味变淡后,还会捞出茶叶,在茶水中加上适量青果汁,这样,使在淡淡的茶味中,融入了酸甜的回味,如此饮茶,倒也别致。

(十二)哈萨克族的马奶子茶和奶皮子茶

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北的伊犁、阿尔泰,以及巴里坤、木垒等地,少数居住在青海省的海西和甘肃省的阿克塞。以从事畜牧业为生,饮食大部分取自牲畜,以肉、奶为主,最普遍的食物是手抓羊肉和喝马奶子茶。

哈萨克族喝茶历史久远,早在南北朝宋元徽年间(公元473~476年),突厥商人至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茶叶开始从陆路对外贸易,“回鹘汗国”直接从中原地区采购茶叶,运至天山南北、中亚诸地,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当地民族兄弟,开始饮茶,使茶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在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把它看成与吃饭一样重要。他们的体会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劳动有劲;三天无茶下肚,浑身乏力,懒得起床。”他们还认为,“人不可无粮,但也不可少茶。”这与哈萨克族人民食牛羊肉和奶制品,少吃蔬菜有关。所以,喝马奶子茶已成为当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奶子茶,对以从事畜牧业为生的哈萨克族,以及当地的维吾尔族等同胞来说,已是家家户户,长年累月,终日必备的饮料。哈萨克族煮马奶子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铝锅壶或铜锅壶,喝茶用的是大茶碗。煮马奶子茶时,先将茯砖茶打碎成小块状。同时,盛半锅或半壶水加热沸腾,随即抓一把茯砖茶入内,待煮沸5分钟左右,加入马奶子,用奶量约为茶汤的五分之一,轻轻搅拌几下,使茶汤与奶充分混合,再投入适量盐巴,重新煮沸3分钟左右即成。讲究一点的人家,也有不加盐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这样,才算把一锅(壶)热乎乎、香喷喷、油滋滋的马奶子茶煮好了,便可随时饮用。

哈萨克族牧民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马奶子茶,平日用餐时,通常是吃早饭时要喝马奶子茶,午饭和晚饭后要喝马奶子茶,劳动解渴时也要喝马奶子茶。中老年人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但哈萨克族的主食通常是馕(一种用小麦面烤制而成的饼),在这种情况下,总以马奶子茶相伴。不过有时也吃肉或油炸食品,这时,就会喝上几碗用茯砖茶烧煮的清茶,以助消化。如果有客人从远方来,那么,主人就会立即迎客入帐,席地围坐。好客的女主人,当即在地上铺一块洁净的白布,献上烤羊肉、馕、奶油、蜂蜜、苹果等招待,再奉上一碗马奶子茶。如此,一边谈事叙谊,一边喝茶进食,饶有风趣。

喝马奶子茶对初饮者来说,会感到滋味苦涩而不习惯,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半月,就会感到喝马奶子茶实在是一种补充营养和去腻消食不可缺少的饮料,对当地牧民“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哈萨克族人民除喝马奶子茶外,有时也有喝奶皮子茶的习惯,具体做法是:先将捣碎的茶叶放在铝锅或壶里,加水煮沸后,再加入已经熬好带奶皮的牛奶,用量是茶汤的1/5左右。

此外,还有一些哈萨克族的老汉和妇女,还有吃茶渣的习惯,就是将喝完奶茶后,把残存在锅底或壶底的茶渣咀嚼吃进肚里,即便有多余的茶渣,他(她)们认为用来喂马,马也会身强力壮,鬃毛油润发光。由此可见,哈萨克族人民,对茶的爱好,决非一般。

(十三)佤族的苦茶和土锅茶

佤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沧源、西盟等地,在澜沧、孟连、耿马等地也有居住。佤族居住的地区,习惯上称之为阿佤山,他们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生活习惯,将茶与祖先和鬼神连在一起。他们的诬语是:“你喝了茶叶水,你见到了鬼魂。”茶树就是鬼魂,就是祖先。因此,世代相传,生活中不可无茶,朋友进门也不可无茶。否则,就是对祖先和神的不恭。他们的喝茶方式比较原始,苦茶就是其中之一。

佤族的苦茶,冲泡方法别致,通常先用茶壶将水煮开;与此同时,另选一块清洁的薄铁板,上放适量茶叶,移到烧水的火塘边烘烤。为使茶叶受热均匀,还得轻轻抖动铁板。待茶叶发出清香,叶片转黄,时随即将茶叶倾入开水壶中进行煮茶,约沸腾3~5分钟后,即将茶汤置入茶盅,以便饮喝。由于这种茶是经过烤煮而成,喝起来焦中带香,苦中带涩,故而谓之苦茶。如今,佤族仍保留这种饮茶习俗。住在比较开放地区的佤族,也有开始采用沸水冲泡法,直接饮清茶的。采用的茶叶,大多为当地已加工好的青茶。泡茶用的饮器,大多为陶瓷碗或陶杯。这种茶饮用起来,有返朴归真之感,饶有情趣。

此外,佤族同胞也有饮土锅茶的习惯,就是直接用锅将水烧沸,尔后将直接从茶树上采摘来的鲜嫩茶枝,在土锅茶的火塘边烘烤至发出清香时,直接放进土锅的沸水中,经煮沸3~5分钟即成。

(十四)拉祜族的烤茶和糟茶

拉祜族,清代以后,史藉称之为“倮黑”。他们主要分布在云南澜沧地区和双江、孟连等县,其余散居在思茅、临沧等地。在拉祜语中,“拉”是捕获猛虎,“祜”是在家分食的意思,因此,猎猛虎共享是拉祜人对自己的称呼。拉祜族同胞,20世纪50年代前,被历代统治阶级视为“野人”,困居于原始森林之中,因此,在生活中保留着不少较为原始的风习。饮烤茶就是拉祜族古老而传统的普遍饮茶方式。拉祜语中称之为“腊扎夺。”

按拉祜族的习惯,烤茶时,先要用一只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抖烤,使茶受热均匀,待茶叶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为止。接着用沸水冲满装茶的小陶罐,随即泼去茶汤面上的浮沫,再注满沸水煮沸3~5分钟待饮。然后倒出少许,根据浓淡,决定是否另加开水。再就是将在罐内烤好的茶水倾入茶碗,奉茶敬客。

喝茶时,拉祜族兄弟认为,烤茶香气足,味道浓,能振精神才是上等好茶。因此,拉祜族喝烤茶,总喜欢喝热茶。同时,客人喝茶时,特别是第一口喝下去后,啜茶,就是用口啜取茶味,口中还得“啧!啧!”有声,以示主人烤的茶有滋有味,实属上等好茶。这也是一种客人对主人的赞赏与回礼!

此外,傣族、基诺族、德昂族等同胞也有喝烤茶的风俗和习惯。

喝糟茶也是拉祜族同胞的一种古朴而简便的饮茶方式。喝糟茶,先得制糟茶,就是先将茶树的鲜嫩新梢采下来后,在沸腾的开水锅中煮上1~2分钟,相当于茶叶加工过程中的“杀青”。新梢半熟时,随即将茶叶取出,放人竹筒内。3~5天后待竹筒内的茶叶缓慢氧化发酵,并发出微有酸味后,即可饮用。饮用时,只要将水烧开,从竹筒中取出适量茶叶,煮上3~5分钟即成。这种茶,拉祜族同胞称之为糟茶。糟茶喝起来,略带苦涩,并有一定酸味,但有解渴舒胃之功效。

(十五)纳西族的“龙虎斗”和盐茶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丽江,部分散居在云南省的香格里拉、维西、宁蒗等县,以及四川省的西昌地区。由于纳西族聚居于滇西北高原的雪山、云岭、玉龙山和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三江纵横的高寒山区,用茶和酒冲泡调和而成的“龙虎斗”茶,被认为是解表散寒的一味良药,因此,“龙虎斗”茶总是受到纳西族的喜爱。

纳西族喝的“龙虎斗”茶,在纳西语中称之为“阿吉勒烤”。是一种富有神奇色彩的饮茶方式。饮茶时,首先用水壶将水烧开。与此同时,另选一只小陶罐,放上适量茶,连罐带茶烘烤,为免使茶叶烤焦,还要不断转动陶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茶叶发出焦香时,罐内冲入开水,再烧煮3~5分钟。同时,准备茶盅,再放上半盅白酒,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进盛有白酒的茶盅内。这时,茶盅内就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纳西族同胞将此看做是吉祥的征兆。声音愈响,在场者愈高兴。响过之后,茶香四溢。有的还会在茶水中放进1~2只辣椒。这种茶不但刺激味强烈,而且“五味”俱全。纳西族认为,茶和酒,好似龙和虎,两者相冲(斗),即为“龙虎斗”它还是治感冒的良药,因此,提倡趁热喝下,准能使人额头发汗,全身发热,去寒解表。再甜甜地睡上一觉,感冒也就好了。

喝“龙虎斗”茶,还有香高味酽,提神解渴的作用,喝起来甚是过瘾!不过,纳西族同胞认为,冲泡“龙虎斗”茶时,只许将热茶倒入在白酒中,切不可将白酒倒入热茶水内。否则,效果大不一样。

纳西族同胞还好喝盐茶,盐茶的泡制方法,大致与“龙虎斗”茶的制作方法相似,不同的是在预先准备好的茶盅内,放的不是白酒而是食盐。这种茶喝起来既有茶味,也有盐味。

此外,纳西族同胞也有在喝的茶汤中,不放食盐而改用糖的茶,称之为糖茶。

(十六)景颇族的腌茶和鲜竹筒茶

景颇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德宏地区,少数分布在云南省的怒江一带。它是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其为“山头”,自称为“景颇”。景颇族大多居住在高山区,是一个土著民族。在20世纪50年代前,还基本保留着母系社会的生活,所以,当时他们称自己是舅舅的后代。景颇族同胞至今仍保留着以茶做菜的古老食茶法,吃腌茶和鲜竹筒茶就是例证。

腌茶一般在雨季进行,所用的茶叶是不经过加工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鲜叶表面附着的水后待用。

腌茶时,先用竹匾将鲜叶摊开,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盐适量拌匀,放入罐或竹筒内,层层用木棒舂紧,再将罐(筒)口盖紧,或用竹叶塞紧。静置两三个月,到茶叶色泽开始转黄,就算将茶腌好。

接着,将腌好的茶从罐内取出晾干,然后装入瓦罐,随食随取。讲究一点的,食用时还可拌一些香油,也有加蒜泥或其他作料的。所以说,腌茶其实就是一道茶菜。

另外,还有一些景颇族,喜欢饮用“鲜竹筒茶”。做法是先劈一个有碗口粗细,并有竹节作底的新鲜竹筒,下部削尖,插入土中,再将山泉水装入鲜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烧开,再将刚采下的鲜嫩茶枝,在火塘上翻烤,待发出茶香时,将茶投入竹筒内煮2~3分钟即成。这种茶饮起来,既有山泉水的甘甜,鲜竹的清香,还有茶的滋味,饮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十七)布朗族的青竹茶和腌茶

布朗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以及临沧、双江、澜沧、景东、墨江等地的部分山区居住。大多从事农业,善于种茶。生活习俗大多与茶、竹子有关:布朗人祭火神、请佛爷念经时,在祭品中必须有竹笋和茶;办婚事时,得用茶作礼品。如男青年向女青年求婚时,就得请一位长者带上茶和烟去女方家提亲;举行婚礼时,主婚人总要吟念一段颇有情趣的祝婚词:“你们是天生的一对,祖先让你们结合在一起,生下儿子力气大,会挖竹鼠会捕鱼,会打马鹿会种地,旱谷、茶叶吃不完;生下女儿最机灵,会捕鱼虾会养禽,会舂白米会织布,日子越过越顺心。”祝婚词也离不开茶,布朗人爱饮的青竹茶,富有粗犷、野趣和古意,但又不乏情理,堪称饮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布朗族的青竹茶,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并贴近生活的饮茶方式,常在离开村寨进山务农或狩猎时饮用。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烧制方法较为奇特。因在当地有“三多”:茶树多、泉水多和竹子多。烧制时,首先砍一节碗口粗的鲜竹筒。一端削尖,盛上洁净泉水,斜插入地,当作烧水器皿,再找根粗度略细些的竹子,依人多少,做成几个可盛水的小竹筒作茶杯,为防止烫手,底部也削成尖状,以便插入土中。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燃料点燃于竹筒四周,待竹筒内的水煮沸。与此同时,在茶树上,采下适量嫩叶,用竹夹钳住在火上翻动烤焙,犹如茶叶加工时的“杀青”一般,去其青草味,焙出青香。烤到茶枝柔软时,用手搓几下,权作茶叶加工时的“揉捻”,使之溢出茶汁,待竹筒茶壶内的泉水煮沸时,随即将揉捻后的茶枝放进竹筒内再煮3分钟左右,一筒鲜香的竹筒茶便煮好了。接着,将竹筒内的茶汤分别倒入竹茶杯中,人手一杯,便可饮用。

布朗族的竹筒香茶,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茶汤新鲜:它从采摘茶树鲜枝,加工成茶,再到烧制成茶汤,通常只需10~15分钟时间。二是泉水洁活:煮茶用水,是就近山野取来的流银溅珠般的山泉活水,中间又无需经过其他盛器倒腾,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污染。三是茶具清洁,新砍下的鲜竹筒制成的茶壶和茶杯,没有任何粘附不洁之物。这三个条件,在当代饮茶过程中是难以做到的。

总之,布朗族喝的青竹茶,粗粗一看,似觉有点原始,但喝起来却别有风味;将泉水的甘甜,竹子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特别是布朗族喝青竹茶时用的青竹茶杯,虽然古老原始,野趣横生,但细细观察,造型艺术,颇有民族特色。这种青竹茶杯,不但有削尖的杯足,可以插在地上,不至于捧着烫手。而且在青竹茶杯的口沿,挖有一个平滑磨光半圆形鼻位缺口,这样,在喝茶时,可将鼻子嵌在缺口内,口唇对针杯口的另一方,饮用起来,甚为方便。如此喝茶,饮茶者无须抬头仰脖子喝茶,正常坐姿即可舒坦喝完筒中滴滴茶汤,而鼻孔深入竹筒内,又可充分闻到茶香。如此饮茶,不是亲眼目睹,是难以令人相信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享受到这种悠哉乐矣,具有无穷回味的野趣。

此外,布朗族还有普遍食用腌茶的习惯。按照布朗族的做法:食腌茶先要制腌茶,制腌茶先要采去茶树新梢枝头的芽头,或一芽一叶,用来制茶。然后,将新梢上剩下的二、三叶鲜叶采下,将水浇开,把采来的鲜叶在滚开水中“杀青”;随即捞出摊开在篾竹帘上,使鲜叶失去表面水分后,用手搓揉5~7分钟;接着,撒上适量食盐、辣子粉、生姜末等,经拌匀后,装入口径为10厘米左右的竹筒中。装满塞紧后,筒口用棕叶封好,棕叶上面再加上粘黄泥筑紧封口,然后将装有茶的竹筒埋入土中,通常经半个月后,取出竹筒,去掉封口的黄泥和棕叶,根据情况,再沾些食盐和辣子,即可食用当菜吃。这种茶,看上去色泽发黄,吃起来犹如酸菜一般。但是布朗族同胞,不管男女老少,普遍爱吃。

(十八)撒拉族的碗子茶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史称“沙喇簇”、“撒拉回”、“撒拉”等。他们是由元代迁入青海的中亚撒马尔罕人,与周围藏、回、汉、蒙古等族同胞长期友好相处,发展而成。他们分布在青海省的循化、化隆和甘肃省的积石山、临夏等地,讲汉语,用汉文,多信奉伊斯兰教,喝刮碗子茶是撒拉人的共同爱好。喝刮碗子茶用的碗子,又称“三炮台”,指的就是底有座托(碗子托),中有茶碗,上有碗盖的三件一大套的盖碗,因形如炮台,故名。至于称刮碗子茶,那是因为在喝茶时,一手提碗,一手握碗盖,并有一个用碗盖随手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的过程,目的是用碗盖刮去茶汤面上的漂浮物。同时,还能促使茶汤和添加物的汁水相融。有鉴于此,在撒拉族集中的循化一带,喝碗子茶又称为刮碗子茶。

按照撒拉族的习惯,喝刮碗子茶,最好选用循化骆驼水冲泡,当地堪称“一绝”。冲泡刮碗子茶,一般不用茯砖茶,而是多用晒青绿茶。冲泡时,习惯于在茶汤中再加上冰糖、枸杞、红枣、葡萄干、桂圆、苹果干之类,有的还会加上菊花、芝麻之类,故也有人美其名为“八宝茶”,即多样化的茶。撒拉族人认为,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次次不同味。这是因为在刮碗子茶中,加进了许多食物配料,而各种食物配料中,能浸出的汁水,其溶解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刮碗子茶需用沸水冲泡,经5分钟后,方可开饮。头汁以茶香味为主;二汁时甜味已掺杂其中,故有浓醇透甜之感;三汁开始,虽然茶的滋味已有所减退,但各种干果的滋味已应运而生。一杯刮碗子茶,通常能冲泡5~6次,几乎能喝上半天。但次次有新鲜感,使人回味无穷。若能在撒拉人家作客,喝上一杯刮碗子茶,实在也是人生一乐事也!

(十九)基诺族的凉拌茶和煮茶

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其中以景洪为最多。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更善于种茶,其所居境内,即为普洱茶的原产地。说起基诺族种茶、好茶,还流传着一个《女始祖尧白》的故事。说在远古时尧白开天造地,召集各民族去分天地,但基诺族没有参加。尧白请汉族、傣族去请,基诺族也不去参加。最后,尧白亲自去请,基诺族还是不去。最后,尧白只好气得拂袖而去。当尧白走到一座山上时,想到基诺族不参加开天造地,以后生活怎么办?于是,尧白抓了一把茶籽,撒在基诺山下的龙帕寨土地上,从此茶树在此生根、开花。此后,基诺族在居住的地方便开始种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基诺族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所以,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食茶法,基诺族称它为“拉拔批皮”。

凉拌茶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适量黄果叶、芝麻粉、元荽(香菜)、姜末、辣椒粉、大蒜末、食盐等经拌匀即可食用。作料品种和用量,可依各人的爱好而定。按基诺族的习惯,制作凉拌茶时,可先将刚采下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放在沸腾的滚水中泡一下,随即捞出,放在清洁的碗内。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作料和适量食盐投入盛有茶树新梢的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拌匀,静止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所以,说凉拌茶是一种饮料,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它主要是在基诺族同胞吃米饭时当作菜吃的。

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也较为常见。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内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叶的汁水已经溶解于水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注入到竹筒,供人饮用。

竹筒,基诺族既用它当盛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同时,还有用它作饮具的作饮具的竹筒,较短小,因它一头平,便于摆放;另一头斜削,顶部呈半圆形,便于用口吮茶。所以,就地取材制作的竹筒,便成了基诺族喝煮茶的重要器具。如此就地取材制作而成的盛茶筒和饮茶杯,喝起来倒也别有风味。

(二十)彝族的烤茶和清茶

彝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称呼,诸如“诺苏”、“米撒”、“撒尼”、“阿西”等,它与隋唐时的乌蛮有渊源关系,元、明以来史藉称之为“罗罗”、“倮罗”,主要居住在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其余是大分散,小聚居,在四川各地,以及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也有居住。

彝族同胞称茶为“拉”,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民族之一。据四川凉山彝文《茶经》记载:“彝人社会初始,已在锅中烤制茶叶。”在日常饮食生活中,彝族总是将茶放在酒和肉之先,形成了“一茶二酒三肉”的饮食文化的特色。彝族在举行婚礼时,要诵“寻茶经”;在办丧事时,要诵《茶的根源》;祭祖祀天时,要用茶水献祭祖先和诸神;在诅咒凶邪、招魂超度时,要设“茶祭坛”。茶已渗透到彝族同胞的精神生活之中。

彝族饮茶,饮用方法有两种:一是喝烤茶,二是喝清茶。喝烤茶时,先选用一个土陶罐,也有用铜制作的,拳头大小,肚微突,有护手。先将茶罐在火塘上烤热,然后放上适量绿茶焙烤,边焙边翻动茶罐,使茶焙烤均匀,待茶叶色转黄,发出缕缕焦香时,冲入热水至八分罐满,沸腾2~3分钟后,将茶渣滤去,茶水倒入预先置有盐、炒米、核桃、芝麻等作料的木质或铜质茶碗中即成。烤茶的特点是茶食合一,看起来色如琥珀,尝起来滋味酽甘,闻起来浓香扑鼻。

清茶的制法比较简单,通常是选用清澈的山泉水,盛在铜茶壶内置于火塘边烧热,至沸水壶内的水面冒气时,倒入适量热水至小土陶茶罐要火塘上烧煮。当茶罐内水沸腾时,再在茶罐内再放上适量的茶叶,稍加搅拌,待罐内茶汤呈金黄色并发出茶香时,便用钳取出茶罐,当茶罐内茶水停止沸腾时,即可倾出茶汤于茶杯内,便可饮用,而罐中的残茶,还可续水再煮一次。这种清茶与汉族冲泡的头泡茶相比,显然滋味要浓醇得多。

彝族同胞饮茶,通常是早、晚各一次。与其他许多同族不同的是,早茶通常由男主人烧煮。清晨,男主人在煮茶的同时,还会置土豆于火炭中。不多时,茶煮好了,土豆也差不多熟了。于是,一家人便会围在火塘边,一边喝茶(清茶或烤茶),一边吃土豆。其实,早茶是和早餐合二为一的。不过由于第个茶罐的容量有限,烧煮的一罐茶水只能够3~4人喝。何况,第一杯茶得祭灶神爷,祈求家神保佑平安,六畜兴旺,茶粮丰收。而按照彝族的礼规,接下喝茶,还得先长后幼,按辈分饮用。

因此,对于大户人家而言,除头开茶外,还得烧煮二开茶或三开茶。对饮尽尚需续饮者,可以交回茶杯,继续添加。早茶毕,一家人外出干活,各行其是。对于上山狩猎的男人们,因需在山上度过一些日子,还得带上茶和荞麦粑粑。饥饿时,将茶和粑粑一同煮食,如此既充饥,又解渴,一举两得。晚茶一般只老人和男子饮用。

彝族饮茶,旧时还有许多规矩,如喝茶时,土司、头人、家长或年长者,可以坐着喝茶,而平民、奴隶则须躬着身子站着喝茶,以表恭敬的样子。如今,这种饮茶礼俗已不多见,通常是男女老少,围着火塘,坐着边饮、边食、边叙,显示出一派和睦气象。

(二十一)畲族的二道茶和宝塔茶

畲族,自称“山客”,古称“畲民”,主要住在福建、浙江两省。以从事农业为生,长期与汉族杂居,关系十分密切。但有不少生活方式,畲族仍保持本民族的习俗。

畲族是个好客的民族,不论生人熟人,不管客家自家,凡有客进门,总会以茶相待。他们视茶为灵物,认为茶有茶神。所以,平日泡茶前必须洗手,以免玷污茶神。畲族同胞酷爱饮茶,无论男女老少,一日三餐,总是离不开茶。姑娘小伙子找对象,选择在茶山对歌,互吐衷情,以求百年好合。即便是逝者,也忘不了要带一根茶枝归阴间,在举行告别仪式时,有意让逝者手执一根茶枝,以供归阴后作开路转世之用。按照畲族同胞的说法,因为茶枝是神的化身,所以,只要逝者手持一根茶枝,轻轻一拂,即可驱散妖魔,使黑暗变为光明,如此尽快通过阴间归路,早日转生,投个好胎。

按照畲族的风习,有客进门,茶是待客的必需礼物,即使客人要在家吃饭,也必须是先饮茶后再上桌就餐!他们认为茶与饭是哥弟的关系,故广泛流传“茶哥米弟”之说,这叫哥弟不分家,可见。茶在畲族同胞中的重要地位。

畲族同胞饮茶方式与汉民族并无异样,只是饮茶的习俗有所不同罢了。一是凡有客进门,不论亲属生疏,不分男女老少,主人就会主动向客人泡茶敬客,不问客人要与否,都要奉茶以示敬意。在一些喜庆场合,一旦贵宾临门,人们还会唱起敬茶歌,以表欢迎。而客人喝茶,必须茶过“二道”:就是主人奉茶时,第一次称冲,二次谓之泡,一冲一泡,才算向客人完成奉茶仪式。倘若客人不饮二道茶就走,视为失礼。倘若客人确实不饮茶,也得预先说明为歉。第三道茶则主随客便。若三道茶后客人还想喝,则主人会重新换茶续水,这称之为二道茶。因为畲族同胞认为,茶是“头碗苦,二碗补,三碗洗洗肚。”因此,以喝二道茶为准。

畲族同胞,凡在红白喜事或节庆,离不开茶。祭灶神要“敬神茶”,订婚“用茶礼”,迎亲要喝“宝塔茶”。这里,最有情趣的当推为饮宝塔茶。饮宝塔茶多在喜庆之日举行,如每当娶亲嫁女办喜事时,在新娘过门之前,一旦花轿进门,哥嫂们就要向来接亲的亲家伯和轿夫敬献宝塔茶。这时只见哥嫂们手捧红漆樟木八角茶盘,盘子上巧妙地将五碗茶叠成三层。具体做法是一碗作底层;上放一片红漆小木片,找准重心,木片上再放上三碗茶;其上再放上木片做填片,填片上放一碗茶作顶,这样将五小碗茶放置在盘子,造型好似一座宝塔,故名宝塔茶。

哥嫂将宝塔茶端上后,就会献给亲家伯。这时,亲家伯就会在众宾客面前,先用牙齿咬住顶端那一碗茶;紧接着用双手挟起中间的三碗茶,连同底层的一碗茶,分别转送给同来的四位轿夫。奉毕,亲家伯自己则当着众人的面,一口喝干用口咬住的那碗热茶:要是茶水一滴不外溅,显示亲家伯的喝茶工夫到家,其时会享得满堂喝彩声;要不就会遭到嗤声。其实,喝畲族的宝塔茶,与其说喝茶,还不如说它是一次技巧的较量,当然寓意也就在其中了。

(二十二)德昂族的腌茶

德昂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潞西和镇康,其余分布在云南的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地。德昂族以茶为始祖,认为茶不但生育了人,还生育了日月星辰。因此,德昂人无论居住在何处,都要先种上茶。在历史上,德昂族的先民“濮人”或“茫蛮”,他们以茶为图腾崇拜,认为这种一种超自然力量的使然,是对祖先和神的崇拜。所以,德昂人将茶与祖先、鬼神连在一起,世代相传,一直将茶用于祭祀。敬鬼神要用茶,祀祖宗要用茶,办婚事丧事时也离不开茶。至于日常生活,更是离不开茶、与茶结缘,德昂人生活中离不开茶。

德昂族至今仍保留以茶当菜的原始吃茶法。这种茶,其地称之为腌茶。腌茶一般四、五月间雨季进行:先将采回的茶树幼嫩鲜叶洗净,拌上辣椒和适量盐巴后,放入陶缸,层层压紧。在最上面加盖重压,存放数月后,即成腌茶,取出当菜食用。平时,也可作零食吃。

此外,也有部分德昂族人,有喜欢饮砂罐茶的习惯。饮用时,先用大铜壶将水烧开,另选一只小砂罐,将茶烤至有焦香味时,再将小砂罐中的烤茶,倒入铜壶,冲上开水,烧煮3~5分钟,即可倾入茶碗饮用。这种茶,不但浓香扑鼻,而且滋味强烈,还能提神、解渴、消除疲劳。

(二十三)普米族的油茶和茶汤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兰坪、宁蒗、维西、丽江等地,多数以从事农业为生。

普米族是一个爱茶的民族,茶是普米族人民家家必备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喝茶的方式至今仍保留着古老吃茶法的痕迹。平日,他们饮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油炒茶;一种是用茶做成汤料。

普米族煮油茶多数先用一个比拳头大一些的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热后,随即向罐内加些猪油或香油;再加上一撮米,使罐转动;待米煎黄时,还须加入茶叶抖炒;当茶叶发出焦香时,冲入热开水,煮沸2~3分钟,就可将茶汁滤入茶碗内。按照普米族的茶俗,这时还得在茶碗里加入适量盐巴,以及一种叫火麻子和草果的混合粉,经搅匀后,即可饮用。这种炒制的油茶,其味多样,但仍不失有浓浓的茶香。

另一种炒制油茶的方法也很特别,他们会先将诸如芝麻、黄豆、花生米、糯粑、蕨巴、干笋等分别用油炒黄、炒熟。一一放入碗中待用。尔后,再在锅中放些油,把茶叶也放在油锅中翻炒。待茶叶微黄,并发出焦香时,立即按比例加入清泉水,经煮沸2~3分钟后,捞出茶叶,把茶汤一一倒入已放有各种作料的茶碗中,便成了一碗浓香扑鼻,既解渴又充饥,连(茶)汤带(食品)料的炒油茶。

普米族人民除了喜欢喝炒油茶外,还习惯喝米面茶。这种茶,除了茶是主料外,还需加入米面。当地有些单位还用米面茶当作菜汤吃。米面茶的做法并不复杂:先将做菜的锅或土罐加热,另加入少许猪油或香油,待油加热开始冒烟时,再加上糯米或面翻炒,待糯米或面发出焦香,立即加上水以及适量的茶和盐。待水煮沸2~3分钟后,即成了既当茶,又作菜的米面茶。

(二十四)布依族的姑娘茶

布依族,旧称“仲家”。由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发展而来,大多居住在贵州省的南部和西南部,与汉族、苗族长期友好相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妇女善纺织和蜡染,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

茶在布依族人民中,是一种最普通和最必需的饮料。凡有客进门,客来敬茶是不可缺少的礼节。布依族自饮和待客的茶,大多是自制的混合茶。每当春季来临时,布依族妇女都会背上竹篓,上山采茶;然后,还会采上一些具有保健功能的其他植物的嫩枝,然后与茶叶一起加工成茶。冲泡时,他(她)们还会加上一些具有清凉作用的金银花干,如此喝来,既有芬芳醇美之感,又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别有一番情趣。住在贵州北盘江畔的布依族兄弟,还生产一种驰名省内外的坡柳茶,历史上曾作为地方名茶而进贡给皇帝。但在布依族加工的茶叶中,最有特色,又相当名贵的则要数姑娘茶了。

姑娘茶的制作加工,也另有一番情意。每当早春清明节前,必须由未出嫁的布依族姑娘亲自上山采茶,采的茶必须是刚冒尖的嫩芽。采回来后,布依族姑娘要亲自精心细制,先要通过热炒,当炒到茶叶仍有一定湿度,叶质还处在柔软状态时,就将茶压成为圆锥体状。布依族称这种茶,为姑娘茶。每卷茶重约50~100克,但每卷茶的形状必须整齐划一,优美中看,当然质量也要格外优良。

所以,姑娘茶那是布依族的茶中精品所在。平日,这些茶都有当家人保管着,不轻易饮用。只有当贵客进门,或者作为礼品送给要员时,才会取出来。不过,还有一条那是非用不可的,就是当布依族姑娘定亲时,姑娘家一定会以姑娘茶作信物,由姑娘亲手送给情郎。布依族小伙子,也只有在你亲手得到姑娘亲手提给你的姑娘茶时,才表明你已经得到了姑娘的“一片情。”所以,姑娘茶其实就是用纯真精心真情制作的名茶,来象征布依族姑娘的高尚情操和纯洁的爱情。

至于布依族人平时饮茶,已成习俗,所以,一进布依族人的家门,家家都有火塘,户户都在火塘上悬挂着一把热气腾腾的茶壶,它明白的告诉你,布依族人不可一日无茶。

(二十五)裕固族的“三茶一饭”

裕固族,是由古代河西回鹘后裔与蒙古、汉等族长期相处发展而成,聚居在甘肃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县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由于裕固族人以畜牧为生,所以,茶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裕固人通常只吃一顿饭,却喝三次茶。特别是裕固族牧民家,主妇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煮茶。煮茶用的是铁锅,先将铁锅内的水烧开,放入捣碎后的茯砖茶,一般2升水加50克茯砖茶。通常煮上5~10分钟后,调入二成奶和适量食盐,再用勺子反复搅匀。与此同时,再按需在瓷碗中一一加上酥油和炒面,加上茶汤即成。这时,全家人就席地而坐,共享早茶。中午饮茶,有的还在奶茶里加上用面做的烙饼,此谓午茶。下午傍晚时再饮一次奶茶,称之谓三茶。裕固族牧民,如此一日三次茶是不可省的。其实,早茶和午茶,严格地说来,是掺茶食品,三茶倒是一种含奶的调饮茶。裕固族一天喝(吃)三次茶,只有晚上放牧归来时,全家人才共进一顿晚餐。在这里,人们才真正体会到在兄弟民族地区流行的一句话:“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

同类推荐
  • 家常简易刀工分步图解

    家常简易刀工分步图解

    只需用简单的切割万式,就能让最家常的食材呈现出美丽又别致的样式,以及独特的口感。《美食天下(第2辑):家常简易刀工分步图解》选用最实用的切法,分步图解,详细演示,让您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 天天营养百味:风味拿手菜

    天天营养百味:风味拿手菜

    你想烧制几道与众不同的特色风味拿手菜吗?你想看到亲朋好友因为你的厨艺而大饱口福吗?本书汇百家之所长,让您可以在自家的厨房里,利用最简单的器具,轻松制作出好吃、好看、好营养、好创意的各种美味、风味拿手菜。您只需要举一反三,便能让普通的家常菜因独特的做法而与众不同。爱上拿手菜,爱上新生活。
  • 中华营养百味:家常美味主食

    中华营养百味:家常美味主食

    最常吃、最经典的家常美食,最全面、最深入的菜品解析,营养知识,烹饪技法,厨事窍门,集权威专家与身边百姓共同的智慧,对各类食品进行分类阐述,详细介绍各种烹饪方法,简单实用,通俗易懂。主食的做法更是深入浅出,让读者即学即会。倾力打造出让你一学就会的家常菜谱!
  • 火锅的100种做法

    火锅的100种做法

    本辑丛书包括《米粉的100种做法》、《酱料的100种做法》、《五谷杂粮的100种做法》、《火锅的100种做法》,分别介绍了100种适合家庭操作的精致美食,米粉以汤粉、炒粉为主,酱料介绍了蒸酱、蘸酱、拌酱等,五谷杂粮有红薯、玉米、豆类等,火锅则介绍了各种底料的搭配,款式新颖,品种丰富,非常适合家庭主妇、烹饪爱好者使用。
  • 食之白话

    食之白话

    汪曾祺长子诙谐“烹调”吃文化,收录汪曾祺经典语录。对食的历史渊源和掌故,汪朗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当代文人,鲜有其格。物质丰富的时代,人们的嘴和味蕾都开始精致化,不仅要把嘴管得有些质量,还得讲个品位,吃出个道道。美食家汪朗遍尝美食,脑子里又装满了饮食的历史渊源和掌故,谈起吃来,自是活灵活现,风雅奇丽,别具一格。
热门推荐
  • 地下城之魔道本色

    地下城之魔道本色

    【加微信公众号:提莫成长日记,查看最新更新!】【读者①群256710616】【注意】本书一切以DNF大陆史为蓝本,与游戏出入甚少。若有不喜,谢绝拍砖。绮里沙意外穿越阿拉德大陆,借尸还魂到一个女婴身体里。跟随使徒泪目赫尔德学习伟大的召唤魔法,同时依靠现代科技与魔法的融合创造了史上第一个魔道学。这年头,以萝莉之名、色字当头,行坑蒙拐骗之实才是王道!瞧,她的哥布林赫德尔都装备巴雷特了,你们大枪要怎么混啊?【请亲们登录看文】【用评分和票票支持下辛苦的作者吧~】
  • 妈妈都要懂些色彩学

    妈妈都要懂些色彩学

    拥有艺术眼光是可贵的,因为它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能使人的一生都充满温暖的美感。而对艺术性思维的启蒙,需要从孩童的时候开始。这里全面地介绍了为人父母者应如何对宝宝进行色彩教育,进而锻炼孩子的思维,提升宝宝的审美。
  • 许你良辰一世

    许你良辰一世

    寒小小只想低调的上学读书,那个男人却一步步将她拉到聚众瞩目的镁光灯下,温柔呵护,关怀备至。当真相撕开,寒爵问:“寒小小,被人愚弄的感觉怎么样?”她摸着微微隆起的肚子,含泪微笑:“我不后悔。”但是很快的,他后悔了……
  • 九重墨

    九重墨

    处在蹂躏别人与被别人蹂躏状态的即墨绯羽人生最大的信条不是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也不是称霸武林,而是只想过着每天吃饱了睡睡饱了吃的米虫生活,怎料老天嫌他日子过得太清淡,直接把他丢进了王侯将相深宫庭院的争斗之中,简单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接憧而至的一个又一个阴谋诡计,就算你算计了我又怎样?!!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啊?身为辛子又怎么了?有本事你也给我生一个!当战争叩响门扉,伤了至爱之人,即墨绯羽收敛的锋芒再也无法遮挡:男儿应杀人,杀人不留情。杀一人为罪,屠百万为雄。雄中雄道不同,杀的千年仁义名……
  • 《天使之恋》

    《天使之恋》

    你真的想要知道内容吗?那就赶快过来看看吧!
  • 时空错乱之情人劫

    时空错乱之情人劫

    时间匆匆地的流逝了11年,距离上次释汐穿越的时间在现代又过去整整11年了。那次意外的回到现在现代不但没有给现代带来任何的改变,不,或许可以说有了个改变,那就是现代多了一个古代人物,仅此而已,而命运一直从未改变.....
  • 凤鸾星动

    凤鸾星动

    带着满身伤痕,再次睁眼她竟到了这个奇怪的王朝,成了他们的女皇?神马,后宫佳丽,侧妃两枚,全都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大帅男!有没有搞错,她不是花痴,这么多美男可吃不消啊!天,可这群美男一个个柔情似水,含情脉脉,天,她逃行不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灵车

    灵车

    当网络‘专车’开始大行其道时,我也很荣幸地加入了其中。可是我开的奔驰车,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赠送给我的,我能接到的订单都是自动生成不受我控制。后来我才知道,那辆车的前面几任车主,都没得善终……
  • 冷酷王爷的弃情妃

    冷酷王爷的弃情妃

    好姐妹一朝穿越,一个,穿越到龙晋王朝,被生性风流其骨子里不知情为何物的混蛋二王爷缠上。一个穿越到龙秦王朝,受到了冷酷傲气三王爷的气!两个,都不是什么好男人,一个风流,一个冰山,看我们姐妹如何戏耍于你们,令你们成为我们的的爱情奴隶的!
  • 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

    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