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51400000030

第30章 为艺术无怨无悔

这辈子究竟演过多少戏,俞鉴自己已说不清了。若不是老伴儿细致,儿女操心,在她几十年的唠叨中“艺海拾贝”,整理出一份详尽的目录(见本书附录“俞鉴剧目汇览”),这一生演过的“戏码”,她真的说不全了。

根据老伴儿和孩子们的统计,俞鉴一生总共演了六十多出戏。除了专工的武生戏,她也反串过不少花脸戏和武旦戏,如《火烧柏望坡》里的夏侯墩,《金雁桥》里的张任,《金水桥》里的秦英,《借东风》里的诸葛亮,《挡马》中的杨八姐,《武松打店》里的孙二娘……

为什么一个女武生要学演这么多出戏,且剧目又如此庞杂呢?这是因为,无论是从师傅的要求,还是从俞鉴自身的愿望出发,都希望能多学戏、多演戏,尝试各种剧目中的各种角色,探寻多种可能性,以达到既能文、又能武,“文武昆乱不挡”的境界——戏剧表演艺术的至高境界。李少春、关肃霜,还有许多京剧表演艺术家走的都是这条路子;大凡武生演员,也都渴望能够走通这条路。

年近耄耋,俞鉴说出了一句感言:“旧社会给了我技艺,新社会给了我灵魂。”这是她的肺腑之言。

旧时戏曲艺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即使入宫当差,有了“内廷供奉”的名分,也还是摆脱不了屈辱的地位。在旧社会里,艺人只能一门心思学艺,师傅怎么教就怎么演;跟着戏班“跑码头”,人家让演什么就演什么。除了一身技艺,没有任何自己的东西。老话说“一招鲜,吃遍天”,所有的演员都拼命往技巧上琢磨,每个人的独门绝技都自己牢牢把着,绝不外传,生怕别人学了去。行话说“宁送十亩地,不让一出戏”。技艺就是吃饭的“本钱”,教会别人,等于砸了自己的饭碗。

像所有的旧艺人一样,俞鉴在旧社会里练就了一身技艺。加入革命队伍后,她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懂得了什么叫“双百”方针和“为人民服务”。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痛苦磨炼,才有了后来的进步,也才有了今天。

让俞鉴感到庆幸的是,自己的艺术道路基本上是平顺的,个人命运也没有遭遇大起大落和非同寻常的坎坷。作为一名从旧时代走来的女艺人,在她的成长历程中,既没有像有些女伶那样曾经受到失去尊严的折磨,也没有像一些艺坛姐妹那样曾经遭受不堪忍受的凌辱。在这一点上,她觉得自己尤其幸运。

当年,俞鉴和老四团的同仁们毅然舍弃北京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来到大西北。从部队到地方,从北京到宁夏,工作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团里的主要演员,俞鉴的演出任务一直很重。然而,无论工作环境优劣,物质条件好坏,她从未有过丝毫抱怨,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1958年10月,到宁夏仅仅一个月,她就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一年后转为正式党员。入党后,俞鉴的工作热情更高了,一心想多演戏、演好戏,不仅几十年中一直担纲主演,还相继担任了宁夏京剧团学员队队长、演员队队长、副团长等职务。离休后,她又担任了团里的艺术指导。

作为一名女武生演员,俞鉴不仅要和大家面对同样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比起男性演员,还须克服生理上的特殊困难。就拿练功来说,俗话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盖叫天一生坚持练功,到老不辍,俞鉴也是这样。

自打学戏那天起,俞鉴练功的习惯坚持了一生,直到晚年中风后才不得不中止。平时不论晚上演出多累,第二天的“早功”,她从不省略。从初潮来临到每月的“特殊情况”,及至生孩子、坐月子,一律照练不误。在这方面,俞鉴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她根据女性生理变化的特点,将女武生的练功划分为少年期、青春期、婚后期、怀孕及产后期四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练功有不同的“量级”,时间或长或短,数量或多或少,程度或剧烈、或舒缓,但只有一样——不能省。

对付“特殊情况”,俞鉴的办法是勒紧腹带,垫好下身——以前是用厚厚的粗草纸,后来条件好了改用棉花。练得太狠或演戏太累的时候,她下身流出的是一块块深紫色的淤血。母亲心疼她,到药铺买来益母膏,看着她喝下去,一来活血化淤,二来缓解疼痛……

每天早起练功,夏天六点,冬天七点,自觉自愿,雷打不动。喊嗓子、压腿是必做的功课,和过去在师傅门里练的完全一样。踢腿、扳腿、打飞腿……这是一套腿上的功夫,有固定程式,每天必练;毯子功,跑虎跳、砸踺子、翻小翻……锤、圈、枪——观众最爱看的“耍三样儿”,更须天天练。

俞鉴习惯独自练功,自己给自己规定数目,提要求,把关,其着魔程度近似于医学上说的“强迫症”,自己却因此受益匪浅。因为这样练功,既紧凑,又出效果,时间利用率也高。大家一起练,七八十个人转上一圈,只能练一样功夫,松松垮垮,滥竽充数,流于形式,练不出底气。

怀孕五六个月上,显了怀,挺着大肚子练功不方便,也不能上台了。这时团里如果没有什么工作,她就挑几个条件较好的小学员过来,辅导他们练功。团里的肖英红、李新云、孙连柱等几个年轻演员,她都带着练过。

刚生完孩子,腿踢不起来了,也跳不动了。月子里她一面补身体,一面试着在桌子上慢慢压腿,或按着桌子练习弹跳,逐渐加大运动量。孩子刚满月,她就恢复了“小练”,一两个月后再和大家一起练。这时“打飞脚”还“飞”不起来,翻“台蛮”也还不能做到位,逐渐逐渐才能提住底气。只有生下孩子,坐完月子,她才和大伙儿一起,慢慢儿“缓”着练,一般百日之后,差不多就可以恢复到上台演出的水平,团里也开始给她安排演出任务。

俞鉴生三个孩子都是这样,团里也知道她的情况。所以直到五十多岁,她的体力和功力还基本保持着二三十岁时的水平,也才没有“红在婚前,倒在婚后”,一直演到五六十岁高龄。

由于坚持练功,多少年来俞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和水平。也是由于坚持练功,她演戏从不松散,以圆场功为例,从台口亮完相转身下台时,她能一口气“提”到后台没有人看见的时候,才喘上一口气。为此,张元奎团长曾说:“我们团里有两个‘气儿’最长的,一个是张正武,一个是俞鉴。”

为了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俞鉴不知想了多少办法。1960年代,我国尚未普及先进的节育手段,俞鉴找到银川中医院一位熟识的老中医,说:“请您想办法把我的子宫破坏掉,让我别再怀孩子。”老中医给她下了几副比较“狠”的药,可牙都吃肿了,也没能“破坏”掉子宫。

这以后又怀了小三儿,俞鉴特别苦恼,差点去做人工流产。被家人制止后,她故意翻小翻、前桥,拼命加大运动量,想把孩子“颠”掉,谁知各种手段都无济于事。她又四处求人寻找偏方。团里管服装的孙大爷给了她一个偏方,却没想到这“偏方”竟是一把绿豆。孙大爷说:“绿豆是凉性的,你生完孩子第二天偷着把它吞下去,以后就怀不上孩子了。”俞鉴信了孙大爷的话,生下老三,她果真吞下了一把绿豆。

三个孩子,三次怀孕,每次俞鉴都是带着身孕到外地演出,每次也都是怀到四五个月上才停止演出。怀老大五个月时,身子已经出怀,她勒紧腹带在北京演出全本《岳云》,两小时的文武戏演下来,累得见了红,她只休息了一个星期,就又上了台。老二怀到四个月上,她在广西演《陆文龙》,当时已担任团总务科长的梁仁华怕她出事,特地在剧院门口备了一辆小轿车——一旦情况紧急,立马送她上医院。老三怀了三个月时,她又到东北演《劈山救母》,还是一辆轿车“候”在剧院门口……

怀孕、生子对女武生演员来说是一大“关”,平时的“小关”就更多了。演出时遇上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女同志的“特殊情况”……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但是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演出都是硬任务。对付这一切,俞鉴的办法只有一个: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有一年在太原演出,正值酷暑天气,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俞鉴主演的《十八罗汉斗悟空》连续演出了近四十场。这期间,她脸肿了没有退却,“例假”来了仍是一声不吭,一直坚持到演出结束。

她这一辈子,付出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有没有遗憾呢?有,怎么会没有呢?

1980年代以来,京剧开始走下坡路,越来越不景气。演了一辈子京剧的俞鉴,心中不免有很强的失落感。一想到京剧是这样的现状,她心里就发酸,直想掉眼泪。有段时间,社会上风传宁夏京剧团要解散,她心中更加难过,甚至想:假如真有这一天,她希望能把宁夏京剧团的演员们分配到待遇稍好一些的单位。直到1990年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纪念活动,掀起了新一轮宣传攻势,京剧又显出一丝转机,这些年来似乎又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她这才感到些许舒心。

三个孩子中,只有老大京平学了京剧,是她手把手教出来的。京平条件不错,悟性也好,在学员队里是数一数二的,尤其是跟头翻得最“飘”。基本功过关后,京平便开始饰演样板戏里的一些群众角色,《红灯记》《龙江颂》《沙家浜》……都是龙套;直到后来,京平在宁夏青年演员汇演中获奖后才开始担纲,先后主演了《乾元山》里的哪吒,《十八罗汉斗悟空》《闹天宫》《悟空出山》等,都是她这个做母亲的多年以来常演不衰的剧目。近几年,京平在宁夏京剧团创编的《新闹龙宫》中饰演孙悟空一角,这出戏在中国第四届京剧艺术节上获得了特别奖。

儿子接了自己的班,又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她一方面感到欣慰,一方面还是感到遗憾——京平起步太晚,十四岁才开始学戏,而学武生一定得像自己这样,要有“幼功”才好。那些年自己在学员班工作,不能给儿子“开小灶”,回到家里,才能给孩子“吃点儿偏食”。若不是这样,京平完全可以达到自己的水平和高度。如今,长期的舞台生涯造成的体力透支,已届天命之年的京平患了心动过缓症,不能再做连续、激烈的武打动作,她又时时为儿子的身体担忧。

一些从师傅那里学来的技巧、绝招,她还没来得及教给学生,自己就老了,因为生病和体力下降,做不动了。比如她擅长的背手接枪、打飞脚……至今无人继承。王其昌教的南派武生戏《长坂坡》,具有突出的南派“重武”特点,而北派演这出戏不讲究“连念带耍”,所以有些东西至今亦无人继承。她常想,假如儿子能早下苦功,也就继承下来了——可京平学的时候心中有杂念,他担心自己掌握不了这些高难技巧,反而崴了脚。还有,像她那样做到位的“乌龙绞柱”也没有人继承——她的“绞柱”和别人的不同,难度更大,因而更惊险。

虽然早已离开了舞台,排练厅对她仍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无论盛夏还是严冬,有事没事,她的双脚常会不由自主地踏进宁夏京剧团那间颇具历史感的排练厅,不是在把杆上压压腿,就是在地板上下下腰。不为别的,就为这一辈子的习惯。青年演员排戏,她也常站在旁边默默观看,心中暗暗为他们鼓劲儿。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新一代武生演员比起她这样从旧时走来的前辈演员来说,不仅在技艺上有了新的突破,在人物塑造上更是可圈可点。今非昔比,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又赶上了好的时代。对于这些,她觉得十分欣喜。她愿意看到年轻一代迅速成长,接过老一辈艺术家手中的接力棒,使京剧艺术后继有人,一代一代传下去。

离休后,她几乎每天都到排练厅去看本团的这些孩子(学员)练功(像上班一样准时),大的、小的都看,一心想物色几个基本功好、接受力强、又懂术语的孩子“拨拉拨拉”。这一看“看”出了问题,她发现“串翻身”这个技巧,孩子们都没有做到位——不仅在本团,就是在全国,也很少有人能做到位。她心里很着急,这些动作都是老先生教给她的,是小时候用无数次肚肠绞痛的代价换来的。如今自己患脑血栓左手“封闭”,动不了,她就让京平代为示范。还有一些剧目,也没能传给下一代,如老戏《长坂坡》《周瑜归天》《雅观楼》《四平山》等。

这样想着,每天出来遛弯儿,一遛就遛进排练厅。一进门,大的叫老师,小的叫奶奶,她心里特别高兴,觉得自己还有用,还能出力,还有想法。

不久前,她相中了一个北京的小女武生,条件很好,现在能演杨文广,观众也很喜欢她。她想收她为徒,把自己的东西传给这孩子,在有生之年,尽自己最后的力量培养后生。于是她给原宁夏京剧团花脸演员,后调往北京艺校任教的高长清(现已离休)打电话:“我看上了一个小闺女,叫徐莹,是梅派琴师徐兰元的孙女,她爸爸和叔叔都是唱武生的。”

不想高长清却在电话里“打击”她:“俞鉴,这事儿你不要想了,人家是世家出身。再一个原因,你教的东西人家接受不接受还两说呢……”她想想也是。还有常香玉剧团里的一个演沉香的女孩子,功夫也不错。这俩孩子条件都好,动作也都能做到位。她想得挺简单,自己也知道实现不了,可就是不死心。想到自己明年就八十岁了,正赶上北京奥运会,她很想去趟北京,见见这俩孩子……

这些都让她感到遗憾。

但是她不悔。她这一辈子,为舞台而生,为京剧而活,事业是自己选的,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一切都是心甘情愿,有什么好悔呢?

人老了爱操心。这几年,她常在电视上看到关于腐败的报道,她担心搞企业的女婿与经济的联系太紧密,每每给女婿打电话,她总是说:“妈对你只挂牵两件事,一是你‘发’了以后,不要忘了工人,一定要处理好劳资关系。第二,你经常坐飞机,我担心你的安全,最好改坐火车行不行?”

女婿的回答是:“妈,请您老放心,第一我不会贪污腐败,因为我胆子小,不会犯这种错误。第二,不坐飞机这可办不到,对于像我这样搞企业的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工作节奏快着呢,要是坐火车,把业务都给耽误了。您老放心,我命大着呢!”

有一年,老两口到浙江南浔女儿女婿家小住,女婿对老伴儿说:“报纸上表扬一个女企业家,说她劳资关系处理得好,我要向她学习。”年轻人说到做到,不仅劳资关系和谐,厂里还出资二十多万元,送二十几个贫困人家的孩子出去读书、深造。她和老伴儿亲眼看见墙上挂的女婿获得的各种奖励和奖状,看见厂里的几百号工人对女婿这位带头人的满意和信赖。她终于放下心来,高兴地说:“好!好!小江(女婿学名钱江)继承了妈妈的传统!”

宁夏京剧团至今仍驻扎在银川市兴庆区文化东街,当年老四团刚来宁夏时那个1958年的大院里,大多数演职员和家属也都长居于此。几百号人在这里办公、生活,繁衍生息,到明年(2008年)就整整五十年了。

凡是进过这个大院的人,都知道它是什么模样。走进大院,恍惚间你会觉得自己一头撞入了很久以前的某一个历史瞬间,时光也仿佛流转回上一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某一时刻——一条水泥铺就的陋巷,青、红砖或土木搭就的陋屋,屋墙斑驳,杂草丛生。近年在银川市整治陋街旧巷工程中几乎绝迹的小煤房、小伙房,在这里仍像膏药一样贴在楼房一隅,比比皆是,触目惊心。

如此面貌,使这个大院在日渐亮丽的银川,看上去更像一块久已撂荒的“飞地”,全然没有一点“单位”的影子——与其说这里是一个剧团,不如说更像一个几十年前的人民公社社部,或是一家乡间的什么机构。据说有位出身于这个剧团、现今身居高位,已是全国电视界“大腕”的人士来此故地重游时曾说,他打算以这个大院为实景,拍摄一部反映昔日梨园生活的电视连续剧……

俞鉴和老伴儿至今仍住在大院里1986年团里分配的一幢旧楼房中。进了老两口的家,映入眼帘的是破旧的钢窗,灰暗的水泥地面,斑驳的墙面和简陋的陈设,从未进行过任何“装修”,也没有现代风格的厨房和卫生间;一台看上去很有些年头的老式双缸洗衣机,水龙头也都是那种镀锌、旋钮的老款;客厅和卧室除了电视、电话,没有一件时新的家具、用品……

这样的“居住品质”,几乎可以用“寒酸”二字来形容。然而,简朴的生活丝毫不影响老两口享受生活乐趣,不妨碍他们相依相伴,共度晚年时光。

就在最近,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大院已被列入“开发”规划,不久的将来,它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届时,大院里的居民将一律被异地安置,庆贺乔迁之喜;宁夏京剧团也将迁往拆迁多年、至今尚未修建的原银川红旗剧院旧址。

听到这个消息,俞鉴半是欢喜,半是难舍。欢喜的是自己和老伴儿终于能够告别简陋的旧居,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体验一回“现代化”的方便和美好;难舍的是大院里终日萦绕耳鼓的京胡声,排练厅中孩子们的翻跌扑打,小剧场里青年演员们正在排演的新、老剧目……

思忖再三,她只向团里负责安置的同志提了一个要求:为她找一处离剧团新址较近的二手房。在今后的日子里,她要按照自己的老习惯,天天到团里看孩子们翻筋斗,日日聆听悠扬悦耳、绵延不绝的胡琴声……

闲暇时,俞鉴最大的乐趣是坐在沙发上,和老伴儿一起收看央视戏曲频道的节目。不光看京剧,越剧、豫剧、秦腔、黄梅戏……只要是好戏,一出也不能少。那五彩缤纷的戏装,生旦净丑的扮相,刀枪剑戟的飞舞,翻跌扑打的技艺……仿佛将她引入了一条时间隧道,构成了她全部的记忆时空。

穿越一帧帧色彩绚丽的画面,年近耄耋的俞鉴恍如回到了过去的时光,回到了“老大鸿寿”戏班,回到了上海滩,回到了宁波“大世界”……

她仿佛看见了弄堂里的垃圾箱,大新公司六楼的京剧舞台,卡尔塔日罗马剧场沸腾的观众席;仿佛听见了北京梨园剧场戏迷、票友不息的喝彩……

她看见了父亲,看见了母亲,看见了淹没在沃洲湖底的故乡青坛村……

她仿佛变回了一个孩子,穿着戏剧里的服装,翘着冲天小辫儿,在红毹氍上翻跌扑打、咿咿呀呀……

同类推荐
  • 邵逸夫全传

    邵逸夫全传

    本书介绍的邵逸夫,从少年时代涉足影坛、青年时代南洋打拼,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时代,晚年他淡出影坛后又成为香港电视业的巨头,他的百年人生是一部精彩的传奇。
  • 四十自述(精装)

    四十自述(精装)

    胡适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叫局吃花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 “逼上梁山”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领袖、宗师,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论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胡适的才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与他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成长与所受教育密不可分。这部自传不仅完整地呈现了他40岁及以前的生活、思想与事业,也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他的家乡、他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活动最多的北京,在此都有描述,这些成为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政治、舆论界的状况......
  • 曾国藩成功全集

    曾国藩成功全集

    曾国藩是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人们关注的风云人物之一。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竞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后人有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对其高度赞誉。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本书从修身、处世、治国、治家、识人、用人、为官、养生等方面,全面阐释了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本书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是研究曾国藩的重要作品,是学习曾国藩的权威资料,是喜欢曾国藩的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值得大家珍藏!
  • 最荒淫残暴帝王:杨广

    最荒淫残暴帝王:杨广

    本书内容包括:天元末日杨坚攘政、英俊少年是晋王、班师凯旋名声远扬、兴科举推律制等。
  • 因为精致所以最美:做林徽因一样的女人

    因为精致所以最美:做林徽因一样的女人

    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她,林徽因,不再是年少时“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也不再是年少时“怒发冲冠为红颜”的武断冲动。她一步一个脚印,走得铿锵有力、热烈唯美、执着笃定,步步皆是令人尊敬的庄严,她是当今无数女子学习的榜样。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谨以此文,向一代才女林徽因女士致敬。
热门推荐
  • 朱雀郎君

    朱雀郎君

    “朱小姐,化验报表显示,您怀孕了。”刚和男友分手三天的朱璃因为流行性感冒到医院化验病原体,结果……化验报告却显示她居然怀孕了?尼玛!太玄幻了有没有?她虽然和陶亦飞相处了两年零六个月,一垒二垒上过无数,但是三垒从来没成功过好不好?居然怀孕了?哪里怀的孕?难道是那次擦枪走火的结果?朱璃黑线了!尼玛,早就听人说过,给男人洗个内裤也会怀孕的事!咋这大彩的事就让她给轮上了?怎么办?怎么办?复合?没门。打胎?貌似只有这一途可寻。可当朱璃揣着一兜小广告准备寻摸一下,哪个医院比较好时!咣!被车撞飞了。在床上一躺,就是三个月!
  • 陌花辞夙愿

    陌花辞夙愿

    他们在这里完成自己的梦想,在这里遇到自己这辈子的挚爱。四年里,他们经历了许多事。背叛,离别,情伤,残害……一件件事,都如同细细的,尖尖的针,深深地扎在他们的心尖上。四年后,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人有陪伴,有人孜然一身,走完自己的道路。或许,是离别改变了一切。他们变得更加地懂得珍惜,珍惜现在,更把曾经挽回。
  • 汉月天骄:不败战神霍去病

    汉月天骄:不败战神霍去病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天之骄子霍去病!出版社与秦汉史学家力荐:这是迄今为止,将文学创作与真实历史结合最完美的有关霍去病的历史小说,历史底蕴深,文学造诣高。作者倾情八年创作,参考了正史、大量民间传说以及巨量的匈奴、游牧民族、西域等史料和著作,把关键重大历史事件自然巧妙融入故事,积极正面反映霍去病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当汉帝国向匈奴发起反击战之时,匈奴内部亦发生夺位之乱,身有月氏王族血统的月歌在流亡中被关中大侠郭解之子郭允和汉廷贵族霍去病所救,三人机缘巧合结为异姓兄弟,并相约一起投身从戎保疆卫国。曾经同生共死的三兄弟却因各自人生际遇和立场不同,最终决裂,并在汉帝国对匈奴用兵的舞台上,相互扶持或斗争着。
  • 三生三世之涅槃

    三生三世之涅槃

    凤梧微笑着,金色身影渐渐化作无数的光点,如萤火虫般飘散。看着慢慢消散的金色身影,凰清哭着,哽咽道:“不要走……我不许你走!”?凤梧微笑道:“傻瓜,我会好好回来的,只是,我的下一世,要靠你来守护了。”随即,最后笑容亦化作光点在空中飘散,只剩下凤梧微笑的声音,在山崖间飘荡……
  • 澳大利亚学生文学读本(第3册)

    澳大利亚学生文学读本(第3册)

    从最简单入门的英语句式、拼写与发音开始,并且附有大量插图,通过趣味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引发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并向规范、美丽的文学作品过渡,让孩子们掌握语言的艺术,感受本国的人文历史。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全面了解西方社会的很好途径。
  • 盛世霸爱:豪门BOSS高冷妻

    盛世霸爱:豪门BOSS高冷妻

    一场盛世婚礼,致使她成为豪门弃妇,为了寻找未婚夫,她卷土归来,人前温柔体贴,发出爱的宣言,人后嚣张狂傲,交男友,灭小三,闹绯闻,翻天覆地好不热闹。从此,一步一步落入某男的阴谋当中,某天,前夫主动找上门,上前走进她,脸上邪挂着笑意:“前妻,请复婚。”她高傲拒绝,转身,她扑通上前:“前夫,结婚,请签字。”
  • 同步胎教一点通

    同步胎教一点通

    本书对女性整个怀孕周期需要了解的胎教知识、胎教方案进行了系统介绍与讲解,并具有同步性,力求简单完整,一学就会,一点就通,让腹中宝宝健康成长、聪明可爱。本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科学性强,实用性强,是众多年轻夫妻向专家学习孕产经验的绝佳选择。
  • 白骨权杖

    白骨权杖

    真理出于强权。——亡灵法术研究者,魔法师,贵族,复仇者,白骨权杖之主,杜泽·洛森
  • 皇上是个大土豪

    皇上是个大土豪

    风秋霁,堂堂二十一世纪的高材生,穿越到凌朝后,竟然进宫当了皇后,嗯,还听说这个皇上有点冷啊,没关系,他过他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可到最后,却换来一句,“风秋霁,你想逃?这皇后之位必须是你的,所以你就别做梦了,乖乖在这皇宫待着吧!”
  • 找寻曾经的记忆

    找寻曾经的记忆

    一场车祸,让新婚的她丢失了一些记忆,司云轩为了找到妻子失去的记忆,想尽一切办法。在司云轩的努力下,陈若兰是否能恢复记忆,和丈夫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