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51400000028

第28章 师恩永难忘

每次有机会回上海,俞鉴总忘不了去探望师傅。

第一次去看师傅,是在1956年,俞鉴随总政实验京剧团到福建慰问海军。演出结束后,她利用几天假期,先回青坛村老家看望双亲。家里已分到了土地和房子(村里最好的住宅,原先是地主家的二层楼房,有粗大的柱子,还有个小院)。

看见父母和家人生活得不错,俞鉴放心了。平时她也不时寄些钱回去,资助他们。

离开老家,俞鉴顺路来到上海。她是特地来看望师傅、师母的。

当年的小凤,如今已是一位英姿飒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文艺战士。

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师傅、师母,一种沧桑之感从俞鉴心中油然升起。不知师傅、师母这些年来身体可好,生活得怎样?这些都是她时时牵挂的。

俞鉴花五块钱叫了一辆黑色的小轿车(当时的出租车),直奔马当路而去。

汽车一进弄堂,后面就跟上了一群围观的百姓。车径直开到师傅家住的四十四号门口,俞鉴下车叫门,开门的正是师傅。

认出是她,师傅惊叫起来:“这不是小凤吗?快,进来、进来!”

师傅这一叫,弄堂里当年的邻居都围拢过来。几个孩子好奇地喊着:“解放军,解放军!”几位妇女定睛一看,认出是她,喊道:“小凤回来了,小凤回来了!”见俞鉴身穿列宁式军装,头戴神气的军帽,这些当年的邻居还以为她当上了解放军的“大官”。

师傅惊喜地问:“小凤,今儿个你怎么到我这儿来了?”她仍按小时候的习惯称呼师傅:“三叔,我来看看您。我们三天后在上海集合,趁这点儿时间先来看看您和三婶儿。”

师傅高兴地问长问短。这边说着话,那边师母问她父母身体可好,她说:“好着呢,来您这儿之前已经去看过二老了。”师傅对师母说:“你忙什么!等我们俩说完话,你再跟她说!”

见到师傅和师母,俞鉴心里特别高兴,特别温暖。她告诉师傅,福建的演出已经结束,过几天还要在上海演出,慰问海军。

俞鉴事先在弄堂口的水果店里买了一只特大号的蛋糕,还有苹果、梨等水果。看见这些礼物,师傅和师母都说:“你花这钱干吗呀?都是自家人!”

师傅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小儿子叫王关根,当时是上海京剧院青年京剧团的武生演员,俞鉴在师傅家学艺时他还没有出生。这以前一次俞鉴到石家庄演出,曾收到关根的一封信,信中称她为“师姐”,并写道:“我听我爸说您在我家住了七八年。听说你在石家庄演戏,我就给您写了这封信。我爸总向我们夸您练功刻苦,学戏认真,用功、听话,还说观众特别爱看您的戏。”

看了这封信,俞鉴给关根回了一封信,鼓励他好好学习,还想送他一件纪念品。送什么好呢?那时提倡学文化,干脆买支钢笔吧。她买了一支金星钢笔,缝了个小包裹,给这位小师弟寄到了上海。关根收到钢笔,又给她回了一封信,说:“要您破费花钱买钢笔给我,谢谢您对我的鼓励。”又说:“我爸妈很想您……”当时俞鉴正在乡下演出,抽不出时间去看师傅。这次终于如愿以偿。师徒相见,话短情长。

这次来上海前,还有一段小插曲。出发前,俞鉴告诉石天团长说她要去上海看望老师。石天说:“如果你的老师王其昌愿意到我们总政京剧团教学,我们请他来。”她问:“每月给师傅多少包银?”石天说:“我还没请示呢,先暂定一百吧。”俞鉴见到师傅后,把这事告诉了他。下面是师徒俩的对话:

“你(每月)挣多少?”

“我是六级。”

“六级多少钱?”

“一百六。”

“那给我定的包银是多少?”

“一百。”

“一百?我的徒弟都一百六,我才一百?不让人笑话吗?我不去!”

俞鉴心里明白,其实石天团长只是顺口一说,若师傅真正来到总政教学,上级领导一定会根据他的资历和水平,为他定出相应的级别;师傅的“包银”,也一定不会低于她这个徒弟的。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1971年,宁夏京剧团招收了一批新学员,俞鉴是学员队负责人之一。冬天休假,她带着孩子们到北京去长见识,碰到好戏顺便学习学习。来到北京,听说上海青年京剧团带着一出新戏《战海浪》进京演出,引起了轰动。俞鉴便和李维坤老师商量去看这出戏。经打听,得知该团在颐和园一带演出,他们赶到了那里。在剧场门口,她问维坤:“你看看演员表里有没有认识的人?如果有,咱们打进去学戏。”维坤看过名单,说:“认识个师兄弟,我去问问。”

通过熟人,他俩进去看了戏。戏很精彩,俞鉴高兴地对维坤说:“咱们把这出拿下来,带回去让学员队演。”俞鉴又向维坤的师兄弟打听王关根来了没有,回答说来了,她请人把关根叫出来——他俩以前从未见过面。

见到俞鉴,关根高兴地说:“同事说外边‘小王其昌’找我,我一听就知道是您来了。师姐,想不到咱俩在北京见面了!”

俞鉴说:“你们的戏真好,演得也好!”说着,她从身上摸出六十块钱:“师姐没有别的东西给你,这点钱你拿上,自己想买点儿什么就去买吧。”关根推说不要。俞鉴说:“师姐给你的钱你一定得要!非拿着不可!就算是师姐给你的见面礼吧。”

回去后,关根把这两件事告诉了他父亲,师傅特别高兴,说她这个徒弟有良心、没忘本。以后她再到上海看师傅,师傅总提起这两件事:“你又给关根寄钢笔,又给关根钱花……”提起自己的侄儿宝宝和另一个徒弟,师傅说:“我这几个徒弟里,数这俩最没良心。这你知道,你来的时候就跟宝宝一起练功,我在他身上花的心血那么多,他最后竟连我这个叔叔也不认了……”

第二次到上海看师傅,是在“文革”后期,团里派出一个小组到上海学习《盘石湾》这出戏,俞鉴利用学戏的间隙去看师傅。这次她是和“亲家”高韵声一起去的。

来到师傅家,她先向师傅介绍高韵声,说他是高庆奎的小儿子。

师傅一听高庆奎的名字,高兴极了,说:“原来你是高庆奎的公子啊!我学的就是高派。当初你们老爷子在上海这个红啊!《逍遥津》里的皇上,一个倒板儿起码唱一刻钟,亮相那个漂亮啊!”又学高庆奎在《赵匡胤》里唱“桃花宫”的那段二六、捋胡子亮相的动作,“高内卿发火为哪宗……”师傅连比划带唱,还当着韵声的面来了个身段儿。

俞鉴告诉师傅:“我们两家是亲家。”师傅一听更高兴了,连声说:“好!好!”

1984年,宁夏京剧团在江西、湖北等地演出之后,上海是最后一站。

这次俞鉴想起给师傅带点儿宁夏的特产,她买了二斤驼毛。到上海后,又自己掏钱买了八张戏票,到家中请师傅、师母和亲友一起去看她主演的《陆文龙》。没想到师傅看后不满意,说没有老的好(老戏叫《八大锤》)。她演的《陆文龙》是戏剧改革后的新版本,与传统老戏区别很大。可是,宁夏政府驻上海办事处的干部看后却一致反映说:这个《陆文龙》太好了,特别感人!俞鉴知道师傅是从技术角度出发,而新版将旧版中的双枪、腿功等武功技艺都改掉了。

在上海共舞台演完首场,一位摄影记者到后台采访俞鉴,拍完照片,俞鉴告诉他:“我的老师就在上海。”记者问:“你老师家住哪里?我陪你一起去看看他吧。”俞鉴便带着这位记者一起来到师傅家。

在家门口,师傅指着前弄堂,又指着俞鉴,对记者说:“当年她就在这十字路口翻旋子。”又指指过街楼,说:“在这儿练跟头,还有个垃圾箱,当桌子使唤。当初练功就是这么简单,就在这水门汀地(即水泥地)上练。”

俞鉴顺着师傅的手望过去,垃圾箱已经没有了。她在前胡同里连翻了几个虎跳,走了一排翻身,回想起当年练功的情景,心中不免又是一阵沧桑。

这是俞鉴最后一次和师傅见面。回来以后没几年,一次,俞鉴收到一封寄自上海的唁电,告知了师傅病逝的消息,享年八十四岁。俞鉴立刻让老伴儿发去了唁电。

听到师傅去世的消息,俞鉴心中很难过,想起师傅自幼对自己的培养,她觉得他对自己的恩情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追思如潮。可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刻,俞鉴的记忆深处涌起的既不是师傅口传亲授的武生技艺,也不是与师傅朝夕相处的那十年时光,却偏偏是师傅对她讲过的很小的一件事情。

有一次师傅告诉她,他患了严重的痔疮,每次大便都流血,十分痛苦。大女儿请来一位大夫到家里给他做手术,可他不愿当众暴露自己的身体。大女儿就和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一起按住老爸的手脚,强行让医生给他做了手术,治好了痔疮。

讲完这件事,师傅说:“哎呀,你这大妹妹厉害呀!硬是把我按着开刀,治好了病。”她明白,师傅能给她讲这件事,是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看待了。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俞鉴心中,也早已将师傅王其昌当作了自己的又一个父亲。

同类推荐
  • 跟毛泽东学口才

    跟毛泽东学口才

    本书通过学习毛泽东的语言艺术阐释了口才的基本内容。包括:说话要看对象、初次见面热谈姓名、诚恳致歉意等。
  • 抓住每分钱:洛克菲勒大传

    抓住每分钱:洛克菲勒大传

    约翰·D洛克菲勒,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自16岁从商到55岁退休,洛克菲勒创造了美国商业神话,从无到有创建起自己的财富大厦,谱写了平民阶层奋斗崛起之歌,是“美国精神”的耀眼典范。晚年,洛克菲勒开始投身慈善事业,捐款总计5.5亿美元,在世界医疗、教育、环保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树立了慈善运作管理的典范,开启了慈善新时代。
  •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三)

    本套丛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
  • 铁血宰相:俾斯麦(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铁血宰相:俾斯麦(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铁血宰相·俾斯麦(插图版)》: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落英无声:忆父亲母亲罗烽白朗

    落英无声:忆父亲母亲罗烽白朗

    罗烽,原名傅乃琦。作家。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第 一届主席、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文委委员、东北文艺家协会代主任、中共旅大特区委员会文委书 记。建国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兼秘书长,东北文联、中国作协东北分会第一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中国作协顾问。著 有短篇小说集《呼兰河边》,中篇小说集《粮食》,剧本《台儿庄》、《总动员》。本书是罗烽与夫人白朗的传记。
热门推荐
  • 娱乐那点事儿

    娱乐那点事儿

    用娱乐的幌子描写属于自己内心的那份感动,不一样的娱乐,或许你可以看一看。PS:有朋友反应,写到千金一诺那章之后还不错,兄弟姐妹们可以坚持一下看到那,再决定跟不跟。(慢热型书籍,敬请收藏)QQ群:191536910(娱乐那点事儿)感谢妖孽boy兄弟的提供。PS:本故事纯属虚构,切勿较真。
  • 梦中异世琉璃醉

    梦中异世琉璃醉

    一次比武大会,让她遇到了他,究竟爱上他是个美丽的错误,还是上天给我的惩罚,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谁的因果,是我亦或者是你,但不管怎样,我要抉择的却是那样艰难。
  • 非花密录:独宠魔女要小心

    非花密录:独宠魔女要小心

    一曲离魂,听得天下。那一年,还不懂得什么叫感情什么叫执着的她,被唯一信赖的人背叛、驱逐;那一年,只是个懵懂少年的他嗷嗷叫着,我要对你负责;那一年,只一心将她取而代之的他无情地把剑送进了她的心。他们,没有人在乎所谓的无双武学。但是,命运让他们不得不为此纠缠不休。一阕剑,一壶酒,一匹马,大梦方醒,伊人已逝。
  • 十二美狼之完美的爱恋

    十二美狼之完美的爱恋

    这是为EXO十二只小狼写的。。。。。这篇文章之前发表过,,但是那个QQ好用不了了,,所以,,重新换个号来据需写。。。。。。。这不是抄袭。。。
  • 刻下来的暗恋时光

    刻下来的暗恋时光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你,但我清楚地知道,只要我活着的一天,我都会踏遍每一个角落,只为找到你。”典型的饶雪漫式青春疼痛小说。孤立的少女邂逅温柔又不乏强势的富家公子,却又念念不忘少女时期的暗恋对象。一段青春时光里的爱与恨,纠结在一起。疼痛之后的蜕变,是一个少女学会爱情,重获希望的故事。
  • 重生之竹马别跑

    重生之竹马别跑

    重生前她是小鸟依人的柔弱女生,寻寻觅觅以为得到良人,温柔娴淑却只换来无情的背叛。绝望之时,心底想起的却是他那声,蕊蕊,别哭,有我在……重生后她立志要做自立自强的新一代女性,美容健身、刻苦学习、多才多艺一样都不能少!可是她变了他却也变了,她不哭,他也没说过那句:蕊蕊,别哭,有我在。
  • 云上的日子

    云上的日子

    阿舍,女,原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尉犁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银川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乌孙》。散文《小席走了》获2004年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散文《山鬼》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
  • 闻道录

    闻道录

    天下是什么?是场阴谋。阴谋为什么?不外人欲。沸热血,黄沙万里征战。舞长刀,破去贼子重围。却不料,矛盾纠结,相生相克。繁花落尽,满目悲凉。还好,一颗向道的心,依旧不死。又一场轰轰烈烈的武至极道的传说。
  • 我的外挂我做主

    我的外挂我做主

    我的外挂我做主,穿梭在各各位面中。美女;武功我来了!!!!!注:本书主角无敌
  • 黑道帝王的腹黑妻

    黑道帝王的腹黑妻

    她是豪门蓝家的现任当家,纵横黑白,风华无限,他是暗夜中的至尊帝王,尊贵无比,冷傲无双,一场游戏,一场权利与情感的纠纷,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一次次的携手对敌,每次都是生死交心,他将背后交给她,而她亦将她的背后交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