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所生活的圈子里,背负着父母之梦想的孩子,远比背负着孩子梦想的父母更累。形容他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如牛负重、忧心忡忡,一点也不过分。做父母的,都对自己的孩子有无限的梦想,他们可能把自己以往未曾实现的梦想转嫁给了孩子,也可能把自己已经实现的理想延续给了孩子。在中国,父母的伟大是由孩子来衬托的,孩子无形中成了父母生活目标的寄托者,有的甚至演变为父母任意摆布的玩偶。
他们中,有幸读书者,被束缚在书本上,被束缚在众多的课外练习与层层加码上;而中途辍学者或者无力读书者,则被束缚在生计上,被束缚在土地上。由于缺少学历的标签,众多的孩子前途未卜,不能达到父母的预期,父母的失望远远大于孩子的失望。
在漫漫的育才征程上,幸运的孩子幸运了,不幸的孩子始终不幸。这就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重要生活轨迹。在中国,父母的认知与孩子的认知,总是有着天壤之别,孩子的路大都是父母规划好的。这成为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最大的爱。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和社会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力是首当其冲的。父母对孩子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教育方法,因为再好的教育方法都有两面性。对于孩子来说,过于严厉会扼杀某些天赋,过于宠爱又会助长某些恶习。父母的影响力也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因为父母的职业只能体现父母的社会层面和阅历,不能表明父母对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父母的影响力更不取决于父母受教育的水平,因为任何做父母的所受教育的程度都是有限的,甚至是片面的,即使受到好的教育,也不一定就理所当然成为合格的父母。父母对孩子影响力的大小,最终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和方法是否得当。
优秀的父母给予子女的爱,宛如涓涓的溪流,清澈而又久远。一声体贴的问候,一顿可口的饭菜,一个小小的帮扶,一个不起眼的礼物,一番远景的经验,一次迷途的指教,丝丝入微,在不经意间见真情。这种爱,平实而自然,没有一点做作和牵强。这种爱,重如千斤,令人刻骨铭心。这种爱,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一生一世、无法估量的。可以说,和这样的父母一同成长的孩子是幸福的,更是健全的。
孩子在一定时期,认知还不够健全,的确需要大人富有建设性地为他设计和规划人生的蓝图。但这种引领和指导绝不是越俎代庖。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能让他们自主的就让他们自主。到了一定年龄,所有的孩子都要冲出家庭的牢笼,都要亲自品尝人生的百味,任何人都无法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都无力改变这种状况。理性的父母对孩子就不能“卵翼”得太久。岁月流转,岁月更迭,你会看到孩子们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含苞欲放到硕果累累,他们终将会挑起生活的重担。他们作为人父人母后,会把同样的爱延续给他们的后代,于是也更能体会到上辈的苦衷。
然而,相当一部分父母在经营孩子的问题上,都像不成功的商人一样,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感情,常常适得其反、入不敷出,没有期望的回报,即使有,也不情愿享用。在中国多数父母给予孩子的,都大于孩子给予父母的。这是一个不等式,一个独特的现象。
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比父母更有力量,那就是千篇一律的大一统教育模式。它推着成千上万的孩童相拥在高考的独木桥上。靠灌输的教育,靠题海战术的培养,靠记忆的比拼,激发出来的并不是孩子的创造性,而是依赖性。在应试教育面前,书本和老师是主导,孩子只能说是,不能说不;只能听话,不能反驳;只能顺从,不能叛逆;只能我说你听,而不能你听我说。当教育变成苍白说教的时候,孩子们无疑是十分可悲的。
说教之所以是苍白的,是因为它要么在说自己过去的事情,要么在说别人的事情,要么在表述明天的事情。大家听懂了过去的和别人家的事情,却总是弄不明白自己现在和未来的事情。杨振宁先生曾经指出,美国的教育比较灵活多变,鼓励有广泛的兴趣,希望东跑西跳,注重培养自信。亚洲的教育注重扎实的操练,注重狭窄的专业,要人按部就班,常常缺乏自信。培养孩子的自信,是教育的应有之理,而不是题外之意。
教育的使命究竟是向谁负责。是向社会负责、向上级领导负责、向家长负责?还是向被教育者负责?从理论上讲大家都是清楚的,问题通常出在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进步,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应该是人的解放,而不是对人的禁锢。试想一个被禁闭在形式主义的牢笼里、被捆绑在学校里、被束缚在书本上、被因袭在传统里的孩子是绝对不能成为旷世之才的。
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不可思议的田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格;播下品格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孩子的心若改变,态度跟着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会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会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跟着会改变。因此,教育的根本在于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高尚的人格。
教育好每个家庭的孩子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它体现着校风和家风,也影响着民风和社风。即使社会形态不完全相同的国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会有相通的地方。
归纳起来有以下要点:
一是教养孩子,要一点一滴地理性启发,循循善诱,培养良好的习惯,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因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二是父母的健全人格非常重要,父母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就能培养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
三是保护好孩子的一颗童心。再丑的东西孩子都能给它画美了,而再美的东西大人也许会给它画丑了。
四是教育孩子在顺境中知道感恩,在逆境中心存快乐。健康的心态是子女送给父母的最好礼物,也是父母送给子女的最好的礼物。
五是挫折教育对于成长的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体验环节。挫折是加速器,会加速孩子的成长;挫折是大熔炉,经过挫折的锻造一定有好钢出炉。
六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行为,是学会生存的第一要义。只有让孩子放开手脚,才能成熟,容易长大。
七是游戏是一所古老的学校,多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游戏,是培养孩子的有效方法。孩子在游戏中会学到许多的生活经验,孩子会在游戏中增长智慧,孩子也会在游戏中慢慢体会人生的真谛。寓教于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八是赏识自己的孩子,保护自己孩子的天赋不受侵害,是父母的责任。
九是在家庭里,要让孩子分清的是哪些是需要自己独立去做的事,哪些是需要别人帮着去做的事,哪些又是需要共同合作来完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