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47200000005

第5章 兔毫紫盏斗旗枪

经过陆羽的大力提倡和唐朝宫廷的积极参预。品饮文化得到了神速发展,至宋进入了鼎盛时期,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我们熟知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就在这时问世了。据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杭州城内外,户口浩繁,州府广阔,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成了人们须臾不可离的饮料。同时,宋人对茶质优劣、冲饮方法和烹饮用具的苛求到了极致,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其深层的历史原因的。

大家知道,宋朝数百年的历史,基本上处于一种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治腐败、军事落后的状态中,内忧外患不断,常被边关小国欺凌,尤其是南宋,国势衰微到了要偏安一隅才能保平安的境地,丧失了汉唐社会蒸蒸日上、开放甚至是扩张的优势,加上奸宦专权,忠良失势,国人的心态,也由前朝的外向投射型转为内省型,豪气干云的冲天气概不复再现,消极颓丧的情绪笼罩全国,不甘现状却又百般无奈的人们,急于宣泄内心的苦闷,表现争强好胜的心里,就把视线投向了饮。于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斗茶出现了。举国上下,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骚人墨客,下至浮浪弟子、市井小民,无不以斗茶为能事,尤其是文人学士之流,更是乐此不疲。

其实,斗茶一事,唐已有之,唐冯贽《记事珠》云:“斗茶,建人谓斗茶为战。”可见,斗茶发源于福建建安的民间,是一种茶人间切磋茶艺的消遣性游戏,一些文人士官在处理完日常行政事务之余,也曾引进了这种茶道文化。后周鲁国公、大学士和凝就是其中一位,他与同僚们共同发起组织了“汤社”,“每日以茶相较量,味差者受罚”。这种茶艺形式在当时还属少见,内涵也与后来的斗茶有很大差别,但善于游戏人生的宋人拾起前人牙慧后,欲罢不能,终于把它发展成一种市井文化并发挥得淋漓尽致,逶迤三百余年,到明代才基本绝迹。

宋人斗茶,着力点在一“斗”字,从斗中找出乐趣,从斗中放纵自我,从而达到发泄苦闷、平衡心理的目的。文豪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就形象地描绘了这么一种心态:

“年年春至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彩掇未盈,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分圆中蟾。北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冷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正是人们热衷于斗茶并趋之若婺的关键所在,这种心绪,成就了宋代的奇珍异,推动了茶艺的发展,由此,把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建窑茶具推上了一个高处不胜寒的辉煌阶段。

宋人斗茶,主要有三个评判标准:一看茶面汤花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俗称“冷粥面”,象白米粥冷却后凝结成块的形状;汤花必须均匀,又称“粥面粟纹”,要象粟米粒那样匀称。二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痕。汤花保持时间长,紧贴盏沿而散退的,叫“咬盏”;汤花如若散退,盏沿会有水的痕迹,叫“云脚涣乱”,先出水痕,即为失败者。三品茶汤,观色、闻香、品味,色、香、味俱佳,方能大获全胜。宋人对茶色的要求相当之高,以纯白色为上等,青白、灰白、黄白就等而下之了。为便于观色,茶盏就要采用施黑釉者,建盏成了最受欢迎的茶具。

作为建盏产地的建窑,窑址位子福建建安县(今建阳县)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总面积约达十二万平方米,始烧于唐末五代。最初以支钉迭烧的方式烧造青黄釉瓷器,品种有碗、盏等。自北宋建茶名声大振,斗茶之风兴起以后,建窑开始创烧闻名中外的黑釉盏,同时兼烧青瓷和青白瓷器,其所生产的黑釉茶碗,俗称建盏,又名“建黑”、“黑建”或“乌泥釉”、“乌泥建”。后因日本派遣僧侣到浙江天目山“径山寺”修行学道,归国时带回一批建盏,因而日本人又称“天目茶碗”。日本人对茶道一事相当看重,竟不惜重金搜求“天目碗”,并以银缘其边,既碎则用金漆巧缀之。

建盏品种比较单一,除各式盏外,只有极少数的高足杯和灯盏等器物;从器形看,可分为敞口、敛口及盅式盏三种,其中,“多(敛)口而少敞口”;体形可分为大中小三类,从考古发掘和调查所得的标本来看,大致以中型敞口、敛口及小型敛口盏最为常见,这些应该是建窑黑釉盏中产量最多的产品。

建盏瓷胎为乌泥色,釉面或呈条状结晶,或呈鹧鸪斑状。按其釉面斑点的特点分类,釉面上有两个白毫般亮点者称“兔毫盏”;釉面有大小斑点相串,阳光下呈彩斑者称“曜变盏”;釉面隐有银色小圆点,如水面油滴者称为“油滴盏”。

建盏之所以出现异形花纹,是由于建州瓷土含铁量较多,在烧制过程中,铁质发生胶合作用浮出黑釉表层,冷却时发生晶化,形成极细的结晶。这种结晶呈紫、蓝、黄、暗绿等色,放射出点点光辉,无论强光暗光,都会闪烁变化。茶汤注入后,更是五彩缤纷,美观非常。而且,这类花纹是窑变中偶而形成的,所以异常难得。

兔毫盏是建窑的首创产品,又是其代表作,在宋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就阐述了自己对建盏的看法:“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蔡襄则更直接地赞扬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斗试家自不用。”因为这两位位高权重的茶学大师的极力推崇,这种釉色绀黑的建盏,因其对比度强烈,适宜体现和观察纯白的汤色,加之胎体厚重,在斗茶时给茶盏加热(即)后,茶盏不会很快冷却,其保温性能远优于其他名窑产品,所以一时间身价百倍,成了斗茶玩家孜孜以求的茶具,皇家也珍爱有加,御前赐茶,均用兔毫盏,以至下旨令建州进贡。据《建瓯县志》载:“兔毫盏出和义里(原属建州瓯宁县,今建阳水吉和建瓯小松一带)。宋碗由山内挖出形式不一,……唯池墩村水尾岚,兔毫盏堆积,该碗打碎之底,时见‘进盏’和‘供御’者。”

另外,建盏备受青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设计制作充分迎合了斗茶的需要。建盏的盏底小,斜壁、外壁有油滴斑纹,下狭上宽,使茶汤易干而不留渣,茶的香味散发益显,越宿不溲,在盏口沿下1.5-2.0厘米处,有一条明显的折痕,称为“注汤线”,是专为斗茶者观察水痕而设计制造的。这种处心积虑的设计,极大地方便了斗茶时的胜负立判,因此深受斗茶者的喜爱。

建盏的外观设计,也备受斗茶者欢迎。建盏敞口,呈翻转的斗笠形,盏口面积较大,注汤时,可以容纳更多的汤花,使汤花不易在短时间内消退。

1990年在建阳池墩建阳瓷厂后壁外路床发现了一块黑釉盏残片,其内壁分布着形如鹧鸪蛋的银色小圆点,经考证,这正是建窑著名的“鹧鸪斑”纹盏。据宋初陶谷撰《清异录》记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这件残片的发现,印证了古籍上的记载。宋人有诗云;“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认为只有在这种茶盏中斗茶,才能得到其中“三昧”,这种“鹧鸪斑”茶盏的珍贵性由此可见。

兔毫盏出产数量较多,至今仍不时发现文物标本或残缺瓷片,但“曜变碗”和“油滴碗”这两种绝世精品,则存世极少,特别是“曜变碗”成品率太低,在建窑窑址尚未发现此种标本,传世仅有4件绝代佳作,且皆为日本国藏有,为国宝级珍贵文物。

宋代建盏特别是兔毫盏极受仕林推崇,诸多文豪先后不吝笔墨极力赞赏。苏轼诗云:“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苏辙夸道:“蟹眼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看色尤宜。”梅尧臣认定:“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欧阳修则大发感慨:“喜共紫瓯今宜酌,慕君潇洒有余情。”对兔毫盏的赞美,的确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的大肆张扬,使建盏成为茶人趋之若婺的茶具,并伴随着文化的交流,而享誉海内外。近邻日本和韩国就率先引进了建盏,并开始仿烧,使建盏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根开花。

建盏的风光,也带动了全国黑釉瓷系窑口茶具的生产。除建窑外,江西吉安的吉州窑黑釉盏也受到茶人的普遍欢迎,当然,就烧造工艺和胎土差异而言,两地产品自不能等同,差距应该说是比较明显的,但吉州窑黑釉盏目身的一些独具风格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如吉州黑釉盏在黑釉上再施黄白色釉的做法,使茶盏上出现了玳瑁纹样,在重复施釉时放入剪纸呈现人为纹样,用毛笔彩绘各式纹样,用天然树叶贴在坯胎上烧成“木叶天目”茶盏等等做法,就是建窑产品所无法比拟的。但是,话说回来,吉州窑的种种创新与突破,都是缘自于建窑的深刻影响所至,建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自不必待言。

以斗茶为中心的建盏,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由盛极一时转而衰败的过程。元亡宋后,对这种品饮文化中的奢侈器物视为亡国之根本,严令停烧。明清以后,建窑黑釉盏更是消声匿迹了,以至烧造“兔毫盏”的绝技失传了八百余年,一直到一九八0年,建阳瓷厂才成功仿制出了古兔毫盏,此举深受陶瓷界注目。

同类推荐
  • 民族音乐随笔

    民族音乐随笔

    民族音乐随笔这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器乐文化、艺术管理和对外交流。第一部分涉及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外音乐的比较;民族器乐的文化意味及其审美价值;第二部分的篇幅虽少,但对“艺术管理”这门在我国还是新兴学科的建设却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部分则记述了近十几年来中央民族乐团赴世界各地,尤其是纽约卡耐基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纽约联合国会议大厅、柏林爱乐大厅、荷兰阿姆斯特丹管弦乐团音乐厅等世界著名殿堂演出的盛况。
  •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鉴赏方法的介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取了名家名篇作为经典鉴赏实例。选文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学,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相结合,对外国文学也有涉及。在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作品示例”“讨论探究”和“拓展阅读”,部分作品增加了“辑评”。“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探究”部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辑评”“拓展”部分让学生课堂得法,举一反三,相关篇目、不同观点举证链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 中国艺术史

    中国艺术史

    本书讲述了我国在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曲等各个方面的艺术成就。
  • 失落的优雅

    失落的优雅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摄影家阮义忠在台湾各处行脚,拍下了无数百姓日常生活的动人瞬间。《失落的优雅》收录其中八十一幅照片,并首次讲述每一帧照片背后的故事,真实呈现了从乡村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时,一个变动中的台湾。阮义忠从小在台湾乡村长大,少时并不能理解父辈的艰辛,一心想逃离乡村,去往城市。长成后回顾,却正是这些最贴近土地的人事与乡情支撑着他,在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迈出每一步。《失落的优雅》中所记录的台湾乡野风景与人情,在如今已成为渺不可寻的古风,正是在这些淳朴的影像和文字背后,我们发现久已失落的朴素和优雅。
  • 茶具收藏艺术

    茶具收藏艺术

    “言茶必曰唐”,大唐中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茶饮之风也随之呈风起云涌之势,在这种社会大氛围的影响之下,古人对专用茶具的呼唤也日渐迫切。中国茶具首次从食、酒器中分离出来而自成一个体系,为品茶文化的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热门推荐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

    本书通过周瑜、鲁肃、吕蒙等江东豪杰的人生轨迹,从人性的角度,揭晓东吴现象背后的奥秘。
  • 觅仙残缘

    觅仙残缘

    无奈事故变迁,踏上觅仙之路。红尘残缘,身不由己。眷念或憎恨……人啊,也许终究逃不过自己的心。
  • 爱情小说文集

    爱情小说文集

    清澈的阳光流淌而过,头上的云朵与脚下的麦田,一起荡漾了蔷薇色的涟漪。微风拽着你纤弱的身体,小心翼翼地从一片暖色中走过,宛如一株纤弱而需要呵护的植物。有剔于薄荷,更是少于花卉的芬芳,然而从茎叶里渗透出的香,足以蔓延整个季节。那不是玫瑰绽放的最好季节,却是你最憧憬与期待的,豆蔻年华。这些当然都不是和小说有关的啦,这就是关于爱情的小说PS:这是本作者第一次写小说,可能写得有点不好,但是不喜勿喷,如果你真的不喜欢看,那你就不要看了.
  • 武神大道

    武神大道

    天才?妖孽?这些恐怕不足以形容吧?姚烈在一次意外之中,灵魂附身在一名乞丐身上,意外降临在了这片大陆。凭借前世高智商头脑,在这个世界悟性高超,任何武技都能贯通,达到巅峰。更有绝世天赋,进境之速令人结舌……
  • 谴非

    谴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为而治(中华美德)

    无为而治(中华美德)

    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道德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本书通过故事告诉青少年孝、义、节、礼等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美”。这对外来文化充斥审美和阅读的今天,有着一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华文化,从浮躁到宁静的“回归”的意义。《中华美德》便是从数不胜数的美德故事中摘取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从孝敬父母、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正直无私、热爱祖国、立志发奋、友善互助等方面述说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希望故事中的精华能够滋养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 虹情

    虹情

    高档小区一声枪响引发一场生死相搏的打黑风暴,谁是枪案的主谋,谁是神秘女人背后的贪墨高官,谁躲藏在阴影中操纵底层大众?当群魔乱舞、沉渣泛起,当弱小的民众蒙受苦难,当人民与国家的利益备受侵蚀,正义与良知已经没有退路,必将奋起抗争,直至拨云见日。这是一部来自暴风眼重庆的打黑反腐纪实,生活的诱惑与良心的拷问让三对青年人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打黑风暴中,经历着人性善与恶的考验。尽管波澜起伏劫难重重,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 与魔共舞

    与魔共舞

    万古事悠悠,此间梦几何。年华作尘埃,逆风闻几多。昨日残阳落,夕辰坠海河。不见诸天道,神诡佛陀魔。我欲从头复,路崎魍魉多。骨枯功不成,大道难纵我。逆耳听此道,天涯亡路坡。血染长衫湿,天泣尤可歌。回首向来处,潇潇红雨泼。************敬请期待------------一笑采蘑菇作品《与魔共舞》。------------长篇待续----
  • 娇妻出逃:总裁大人你别追

    娇妻出逃:总裁大人你别追

    父亲欠下巨债,走投无路之际,她与顾家签下卖身契。初到顾家,她披上婚纱,迎来了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他大病初愈,娇妻却不知所踪。他发誓一定要将不听话的小妻子抓回来,好好“修理”一番。
  • 清茗

    清茗

    清朝康熙年间,一户庞姓人家避难至武夷山,茶商陈运德和方茗梅暗中较量,一个传奇珍瓷把三家的命运纠结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