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47200000012

第12章 明代良陶让一时

明代的紫砂壶制作,是“四名家”董翰、赵梁、元畅、时朋与“三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的天下,特别是时大彬的影响,最为深远。

时大彬,号少山,是时朋的儿子,生活在万历年间。关于他制壶的经历,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有段记载:“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试茶之论,乃作小壶。”娄东在苏州,陈眉公即明代大文人陈继儒,曾辑录了《茶董补》,对茶叶种植、制备和品饮,颇有些心得,也是个嗜茶如命的同道中人。这说明,时大彬制壶,也是一无例外地从仿供春壶开始的,先前喜欢制作大壶,后来受到一批颇有声望的文人茶人影响,才开始检讨自己,并顺应潮流制作小巧玲珑的砂壶,因此而名噪一时。

我们知道,有明一代的品饮艺术,受文化人的影响较深,追求情趣、崇尚自然成为茶饮场中的主流,特别是万历年间,青睐紫砂壶的文人们开始对已往的古朴重拙的大紫砂壶提出了质疑,他们极力主张采用小壶。冯可宾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周高起也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香,俾得团结氤氲。”对茶壶的大小、形制提出了改良的要求。

时大彬与文人的结缘,是他在壶艺制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与交谈,进一步懂得了茶道对壶制的要求,他不但从此改做小壶,而且还经常带着自己的作品“游公卿之门”,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并不断改进,终于成为名垂青史的制壶大师。《阳羡壶系》说他:“或陶土,或杂硇砂土,诸款俱足,诸土色也俱足,不务研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说明尽管他使用的材料不一,有的是陶土,有的是杂硇砂土,但各种款式的壶都制过,壶形不花里胡哨,质朴古雅,色泽如栗,置于几案间,小巧玲珑的壶能让人大发幽思,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因此,他的壶技术与艺术性得到有机的结合,堪称空前绝后。

时大彬制作的砂壶,壶盖与壶身周圆合缝,吻合紧密,不漏茶味。据说时大彬的壶,只要把壶盖随手合上,稍稍旋动,继而提起,就能吸住全壶。还有一种叫“六合一家”的壶更是神奇;把壶分开,就成了底、盖、前、后、左、右六片,合在一起注茶却毫不滴漏,这种高超而神奇的技术只有时大彬才能掌握。后世制壶高手中只有清代的陈曼生能勉强做到这一点,但较大彬相比,却还是差了一大截。

时大彬成名后,并没有一般人的门户之见,而是广招学徒,把自己的制壶经验与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与他齐名的徐友泉和李仲芳就是其得意弟子。

徐友泉名士衡,出身子士大夫之家,少时就很聪慧。他父亲很喜爱时大彬的壶,经常延请大彬到自己的书房制作。年幼的徐友泉看见时大彬在“玩泥巴”,就吵着要做一个泥牛供自己玩耍。见大彬不答应,就抢了一团陶泥跑到门外,正巧看到树荫下有头水牛要站起来,但还曲着一条腿。徐友泉就照着水牛捏塑了一个,居然惟妙惟肖,十分形象。时大彬见后大为惊奇,说:“这孩子真够聪明,如果跟我学做茶壶,将来的成就肯定会在我之上。”于是,徐友泉拜时大彬为师,凭着自己的机灵和吃苦耐劳的劲头,很快就掌握了制壶技巧,后来居然成为明代的三大制壶妙手之一。徐友泉的长处,在于他能选准突破口,潜心于泥料的调配,变幻出了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等多种泥色。除此之外,他还醉心于仿制古器,创造了汉方、扁觯、菱花、鹅蛋等各种造型的壶,使得紫砂工艺更进了二步,开辟了精研之先河。

应该说,李仲芳是时大彬的学生中成就最高的一位。虽说其父李茂林是前代的壶艺名家,制壶技艺也相当出众,但为了严格要求自己,更好地博采众长,李仲芳毅然师从时大彬,同徐友泉一道,刻苦学习制壶技术,终于得以成为一代名家。李仲芳的作品,以筋纹型类居多,风格上偏重于文巧精雅,陶业界戏称为“老兄壶”。据说是因为李仲芳的玩笑话而得名的,李为人较随便,用现在的话说是没大没小,他每做好一件作品,都要请教于父亲李茂林:“喂,老兄,这件怎么样?”玩笑归玩笑,李仲芳对壶技的追求还是相当认真的,他的作品,经常得到时大彬赏识,以至“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大师敢于在他人的作品上署上自己的名款,这无疑是当时最高的奖赏,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李仲芳壶技的高超,“李大瓶,时大名”说的就是这么回事,但这也给后人鉴别时大彬壶带来了很多不便。

时大彬的壶,造型并不奇特,这与他不务研媚’的作风有关,但拙中藏巧,朴中有精,柔中蕴劲。他淘洗的泥质,并不十分细腻,有的甚至还杂有硇砂,也就是未烧熔的天然存在的氯化铵,这种微粗的质地,反而能够成为紫砂壶上一种自然天成的装饰,在壶面闪现出浅色的细小颗粒,后世鉴赏家们称为“混砂闪点”,并赞美它“珠粒隐隐,更自夺目”。这种有意识保持的泥质古朴的风格,加上时大彬精湛的技艺,其结果当然是匠心独运的了。难怪工于精巧的徐友泉,晚年猛然顿悟,感叹道:“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可见,明代紫砂壶艺执牛耳的非时大彬莫属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时大彬的功绩不仅体现在他制作了茶壶,使紫砂壶适应了品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能在精研壶技的同时,溶入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通过壶的艺术造型迎合了文人的审美时尚,按照文人的趣味,刻意追求壶艺既小巧玲珑,又古朴稚拙的效果,实现了紫砂壶从实用品向工艺品的质的转变,这正是时大彬的魅力所在,也是他赢得历代文人、嗜壶客去歌、去赞的原因所在。

明代陈贞慧《秋园杂佩》评价:“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仿佛大彬万一矣。”

清代吴骞对时大彬评价更高,称为“千载一时”,他说:“余不及见供春手制,见大彬壶,叹观止矣。”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赋诗赞曰:“寒沙出冶百年余,妙手时郎谁得如。”

书画家张叔未因有幸得到大彬壶,更是迷恋得如醉如痴:“我亦思买阳羡田,再寻时子壶中天。”

随着大彬壶的名震遐迩,它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历代工匠纷纷效仿的范本。他们不但摹仿其造型,连名款也仿刻在壶上,这些膺品的泛滥成灾,给后世的判定真伪带来了很多困难。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些大彬款紫砂壶,使得今人有幸一睹大彬壶的风彩。

1987年在福建漳浦县发现的明人卢维祯墓,出土了一把紫砂壶。壶泥为浅赭色,圆形壶腹,盖面上的三个纽类似鼎足,壶形短小,通高只有11厘米。壶的泥质略粗,壶身有斑驳污迹,意味着此壶使用的历史不短。壶的底部有“时大彬制”四字阴刻楷书款识,字体规而不板,刀法娴熟有力。

1984年在江苏无锡县甘露乡的华师伊墓,也出土过一件扁圆的小壶,通高11.3厘米,盖面上贴塑对称的四瓣柿蒂纹,有三只小足,壶把下方腹面上,刻着横排的“大彬”两字,也是规整洒脱的阴刻楷书。褐色的壶泥中,遍布着浅色的小颗粒,正是硇砂——时大彬壶泥质的独有特征。

综上所述,明代茶具的走向是以淡、雅为宗,以迎合文人审美意向为主要目的,在质地上,初次呈现“景瓷宜陶”争锋的喜人局面,但作为老牌“正规军”,瓷质茶具依然扮演着主要角色,虽然有明代中期的紫砂壶的异军突起,并迅速成为茶具界新贵,但由于出道时间太短,终于无法冲破瓷具的包围圈,只有稍待时日,在清代才与之全面抗衡,并取代瓷质茶具,成为了品饮场中的主流。同时,也正由于它的成功加盟,瓷器在清代还能不断创新发展,各种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茶具,不断地造福茶人,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第四章 清代茶具鉴赏

紫砂茶具的异军突起,奉献给茶人的是一道回味无穷的大菜。“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清代茶具,风光无限的首推紫砂,但一贯领先的瓷具也不甘寂寞,制作手法、施釉技术不断翻新,终手形成了陶、瓷争奇斗妍,比肩前进的局面。而文人对茶具艺术的加盟,则直接导致了其艺术含量的提高,使这一时期的作品,成了传世精品。

同类推荐
  • 广播影视剧本创作教程

    广播影视剧本创作教程

    剧本乃一剧之本。本书论述了有关广播影视剧创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全书分为内篇、外篇。内篇从激发创作想象力角度探讨剧本创作;外篇通过具体的剧本范例完成实战操作,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写作现场。本书不仅适用于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从事广播影视剧和专题片创作的人员,同时对广大的影视艺术爱好者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 元代艺术观念研究

    元代艺术观念研究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元曲尤为著名,本书带你走进元朝的生活艺术。
  • 玩意儿之断璧零圭:名玉离奇历史传奇

    玩意儿之断璧零圭:名玉离奇历史传奇

    本书以和氏璧、渎山大玉海、翡翠扳指、清宫翠玉白菜等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名玉的产生、流传及最终归宿为线索,用大众化的视角,生动地讲述了围绕这些名玉而发生的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辛辣幽默,极富老北京方言特色。
  • 粉墨留痕:新中国节目单和入场券珍藏故事

    粉墨留痕:新中国节目单和入场券珍藏故事

    即使不看文字,只翻阅那一张张由旧至新的节目单,新中国的演出乃至文化的发展也如同电影般幕幕现前——这本书就是一部纪录片,真实、生动、有趣。收藏者,可以按图索骥,作为鉴赏参考。演艺人,可以从观演述评中听到一位懂戏的观众的心声,设计者,可以在一张张节目单和入场券上描摹出角动心灵的下一张海报,史学家,可以从故事里读出北京甚至中国的演艺微观史,我们,最普通不过的你我,可以学着像作者一样,亲近演出艺术,享受多彩人生。
  • 评剧

    评剧

    《评剧》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心债

    心债

    我宁可要真实的痛,而不需要虚假的爱,前世我欠你的,今生我必定还你,只为来世不再为债所困,
  • 噬血的泪痕

    噬血的泪痕

    草根家族的刑侦之旅,谍影重重,带你走进离奇而又悬念的迷案之中。罪恶团体的覆灭,其中的种种恩恩怨怨,充满了神秘莫测的色彩。谜案追踪,异国他乡的围追堵截,神勇的侦探们来临了!书友群:519113024
  • 校花贴身高手

    校花贴身高手

    【有点暧昧,有点纯洁】一个大山里走出的少年,被秘密安排接受一项任务,保护校花?做上门女婿?还要生孩子?
  • 关中灵异鬼尸(下)

    关中灵异鬼尸(下)

    关中灵异鬼尸(下)内容简介:陕西关中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作为十六朝古都,一些诡异的事件跟它厚重的历史一样,成为陕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五叔”、“五爷”是阴阳世家“任家”的后人,在祖传的职业之下,我们在《任氏家言》的指导下,成为阴阳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经历了一系列惊险刺激的灵异之旅……
  • 穿越之放开那个妖孽,让我来

    穿越之放开那个妖孽,让我来

    现代特种兵军官楚伊人,在一次任务执行中不小心坠崖身亡,魂穿到了古代,真可谓“失足造成千古恨。”这原主还是个公主,想想就觉得美好。怎么的,皇帝爹爹要我继位!“妖孽夫君!求带走。”某男笑得一脸风骚,好啊,打包,带走!翌日晌午,楚伊人扶着酸痛的腰,“来人,我要回宫!我要纳美男三十六宫!”某男闻声赶来,把小娇妻圈在怀里,“看来昨晚我没能让娘子满足。走,咱们继续~”作者QQ:3202215265
  • 轩辕本经

    轩辕本经

    上古时期,轩辕皇帝大战蚩尤,蚩尤坐下大将刑天被黄帝于逐鹿之野斩其首,但其魂不灭,黄帝无法将其杀死便把其首以五行八卦阵封印葬于苍北山底,刑天失去头颅便无法走出逐鹿之野也就不足为虑,蚩尤最后以战败而终,被黄帝所杀,其身葬于殇阳关,其首镇压于不周山,而黄帝以防其日后复活为祸人间更是传下轩辕本经交由后人修炼,代代相传,而黄帝更是以大神通于昆仑山之间以二十八星宿之位建立了一所大殿交由修炼本经之人居住,于此便天下太平,而千百年后的神州大地将又会是怎样呢?
  • 极品亲随

    极品亲随

    三国,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是见惯了寻常一味的三国争霸模式,偶尔去挖掘一些三国小人物的生活也很不错。草木不是不喜欢热血争霸的故事,但是小人物的热血想来也别有一番滋味。本书依托三国为背景,讲述了一名小亲随与一班古代好友见证三国鼎立的故事。不同以往,这次故事的主角对三国的认知很有限,却误打误撞的让历史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行。小人物也有大惊喜,很爽很白的故事。。。。。。——————PS1:主角有些小聪明,却也总会犯一些脑残的错误。PS2:美女有很多,但大多不为人知。PS3:兄弟也很多,忠肝义胆,却不是什么历史名将。————————————————————————————本书群号:161246583
  • 花都邪少

    花都邪少

    他有一双透视眼,偶尔无意间偷窥到身边美女内衣的颜色,实在并非是他的本意。他的修炼天赋与资质,出奇的变态,堪称妖孽。且看鸿天这家伙如何纵横美女花丛?又如何驰骋都市?开始暧昧而铁血的传奇人生……
  • 江山美人之倾尽天下

    江山美人之倾尽天下

    王爷夫君,要江山还是要美人她宰相府庶出之女,她的父亲为了帮她那位,嫡出的姐姐巩固地位。让她嫁给嗜血狂暴的战神王爷,嫁过去还没过三天,却被活活弄死。她阴差阳错穿越到她身上。这狗血的穿越既然发生在我身上。既然给我一次重生的机会,我怎么好意思浪费呢!金钱美男我通通买单。可命不是你想的那么美好,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 冷月轻狂:惊世废材妃

    冷月轻狂:惊世废材妃

    她是华夏国古武世家的天才,是世界顶尖佣兵团的绝色妖姬,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让她和三个搭档魂飘异世。她是西煞大陆人人唾弃的废材庶女,被家族同辈扔到兽谷欺凌至死,再睁眼,光华乍现!废物?蠢材?不能修炼的残废?她冷冽一笑,用实力亮瞎你们的钛合金狗眼!上古凶兽见过没?我宠物。炼丹宗师很稀罕?不好意思我就是,上古法器很稀有?空间戒指里要多少有多少。风起云涌过后光华尽敛,唯独他对她,情深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