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42500000013

第13章 历史观

在历史观上,王廷相主张,社会历史是变化发展的;而这种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趋势,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顺势而为,不可逆势而动。

一、道无定在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观发展上,关于社会历史的变迁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春秋末期的老子主张回复到结绳记事、“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的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持历史退化论观点。战国时期的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是按照水、火、木、金、土五种德性的相互更替、周而复始而进行改朝换代的,持历史循环论观点。战国末期的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持历史进化论观点。

王廷相在历史观上持历史进化论观点。他认为,在远古时代,三皇顺民意无为而治;到五帝才开始有有为而治,而其有为“易简而不矜功,若无为也”(《慎言·御民》。)。以上是原始社会。到了夏、商、西周三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那是不得已的。“秦、汉以还,有为而为之,不缪于道者犹可观也。呜呼!天下之势,变而不可返之道也,先王之治迹顾可返之哉?故圣人守道以御时,因势以求治。”《慎言·御民》。在王廷相看来,历史上各时代统治者采取“无为”、“有为”、“有为而为之”的不同的统治方式,都是由时代的发展所决定的,而且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变而不可返”的。王廷相又说:

尧、舜与贤,三代传其子矣。尧、舜以禅受,汤、武以征伐矣。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倍之,而周又倍之矣。唐、虞典刑惟象,三代五刑之属至于三千矣。唐、虞、夏后封功建德,商、周及其同姓矣。夫圣人岂不欲相守哉?时变势殊而政弊,奸人乘弊趋利,治斯害矣。圣人缘人情而救之,安得不求变?故变者所以救其不能行也,虽圣人安能违其时势而恒守之乎?《慎言·御民》。

王廷相认为,各朝代皇位更替的方式、官僚制度、刑法、分封等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不能“违其时势而恒守之”。

王廷相还从古今生活方式的变化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他说:

茹毛饮血,不若五谷之火熟也;缀羽被卉,不若衣裳之适体也;巢居穴处,不若宫室之安居也;标枝野鹿,不若礼义之雍容也。《慎言·御民》。

这就是说,人的吃、穿、住以及伦理道德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步发展,趋向越来越文明的。王廷相说:

鸿荒之世,犹夫禽兽也。唐虞之际,男女有别,而礼制尚阔也。殷人五世之外许婚,周人娶妇而侄娣往媵,以今观之,犯礼伤教甚矣!当时圣人不以为非,安于时制之常故尔。是故男女之道,在古尚疏,于今为密,礼缘仁义以渐而美者也。《慎言·文王》。

这是讲婚姻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以渐而美”。王廷相的这个观点是很深刻的。在原始社会,蒙昧时代的群婚进到了野蛮时代的对偶婚;然后出现文明时代的夫妻关系。《礼记·乐记》曰:“情深而文明。”此指建立在情深基础上的男女婚姻关系才走向了文明。婚姻制度的发展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王廷相不仅持历史进化论的观点,而且在他看来,历史的发展是渐进的。他说:

世变有渐,若寒暑然,非寒而突暑,暑而突寒也。圣人拯变于未然,在平其势而已矣。平其势,在理其人情而已矣。《雅述》上篇。

王廷相认为,世道的变化是渐进的,与自然界的变化是一致的,正如寒暑的交替变化一样。在这里,王廷相遵照中国传统的天人(即自然界和社会)是沿着同一规律的“天人合一”思想论证自己的观点。

王廷相在论及社会的变法时,也表达出他的渐进的社会历史观。王廷相说:

法久必弊,弊必变,变所以救弊也……曰“变有要乎?”曰:“渐。春不见其生而日长,秋不见其杀而日枯,渐之义也至矣哉!”《慎言·御民》。

王廷相强调变法是必要的,但必须是渐进,不能突变,否则一时难以被接受。王廷相说:

善继政者因之,故有所损益而民不骇,有所变革而民相信。突然大变,掎挈于势而为之者,昧道也,乱道也,儒之迫者乎!《慎言·御民》。

至于社会历史的渐进发展的方式,王廷相采用孔子所谓“损益”的观念。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认为各朝代的更替既有因袭又有损益。对此,王廷相说:

“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言制当代之礼,皆因袭前代已然之迹为之也。其中未免犹有损益。今取二代之礼观之,何者是损处?何者是益处?皆可知之。则继周而王者,虽千万世之礼,不过如此而已矣。《雅述》上篇。

王廷相认为既有因袭又有损益是历史渐进发展的基本方式。可见,王廷相具有浓厚的社会改良思想。

在王廷相看来,社会历史是通过因袭与损益而渐进发展的。王廷相根据他提出的“道有变有不变”的观点,对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三。的命题进行了批判。王廷相认为,元气即道体。有虚即有气,有气即有道。气有变化是道有变化。气即道,道即气,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开。对于所谓气有变化而道可以不变,他认为,这是道自道,气自气,错误地把道与气分成二物,看不到它们的一贯之妙合。王廷相说:

且夫道莫大于天地之化,日月星辰有薄食彗孛,雷霆风雨有震击飘忽,山川海渎有崩亏竭溢,草木昆虫有荣枯生化,群然变而不常矣,况人事之盛衰得丧,杳无定端,乃谓道一而不变,得乎?气有常有不常,则道有变有不变,一而不变,不足以该之也。《雅述》上篇。

在这里,王廷相从元气本体论出发,把元气看作是道的本体,气的变化即是道的变化;进而考察自然界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推出“道有变有不变”的结论,驳斥了“道一而不变”的观点。

从王廷相“道有变有不变”的观点可以看出,他首先强调道有变化。他认为,社会历史是变化发展的,政治制度、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是变化发展的,因此道亦随之变化发展。王廷相明确提出:

道无定在,故圣人因时。尧、舜以禅授,汤、武以征伐,太甲、成王以继序。道无穷尽,故圣人有不能。尧、舜之事,有羲、轩未能行者;三代之事,有尧、舜未能行者。《慎言·作圣》。

王廷相认为时代的变迁使得各时代的道也不尽相同。所以,他认为圣人应当根据所处的社会历史去把握道。

但是,在另一方面,王廷相又强调“道有不变”。他的道有变的思想并不彻底。他从元气本体论出发,认为“气有常有不常”,“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造化自有入无,自无为有,此气常在,未尝澌灭。”《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三《太极辩》。又说:“天地之间,一气生生,而常而变。”《雅述》上篇。从“气有不常”,他得出“道有变”;而从“气有常”,他又得出“道有不变”。他还具体地说:

夫自轩、尧御宇,人纪肇立,道启醇源,教隆贞。继而三代迭兴,茂建中和,彬彬文质,衍百世而行。仲尼有见于此,乃述帝王仁义礼乐之道,以垂宪后世,而谓之经。经者,常道也,可常以范世者也。故由之则治,迷之则危,去之则乱,确乎可守而不可畔也。《雅述序》。

王廷相认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制度可以有变化,但孔子所述“帝王仁义礼乐之道”则是不可变化的“常道”。他认为,“天地人之道有至正至实之体,不可得而益,亦不可得而损”(《雅述》上篇。)。在王廷相看来,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诸如社会政治制度之类的道,是可以有所损益,有所变化,而那种“至正至实”的“天地人之道”则是不可有所损益,是永恒不变的。

王廷相提出“道有变有不变”,旨在反对“道一而不变”,为他的社会变革思想寻找理论依据,当有其合理之处。可是,他又提出道有不变,尽管他也明确指出何者为可变,何者为不可变,但毕竟反映出他的历史观的互相矛盾性和其“道无定在”思想的不彻底性。

二、理势必至

王廷相不仅承认历史是进化发展的,而且还进一步指出,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必然趋势。用“势”的范畴来说明历史的发展趋势,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柳宗元。柳宗元在其《封建论》中说:“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柳宗元:《封建论》。宋代的叶适也用“势”解释历史的变迁,他说:“夫以封建为天下者,唐、虞、三代也;以郡县为天下者,秦、汉、魏、晋、隋、唐也。法度立于其间,所以维持上下之势也。唐、虞、三代必能不害其为封建而后王道行,秦、汉、魏、晋、隋、唐必能不害其为郡县而后伯政举。”叶适:《水心文集》卷三《法度总论一》。把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变更视为“势”之必然。王廷相明确提出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势”。

王廷相继承了前人以“势”说明历史发展趋势的历史观。在论及封建制时,王廷相说:诸侯权力足乱,汉诸王可睹矣。狄入邢、卫,邻国自保,恬不相恤,非齐桓夫孰拯之?亦可睹矣。王纪弛而争雄,民日涂炭,七国之际可睹矣。较民苦乐之多寡,郡县之民得什之七。凡治,图民之安也。民苦之分多,封建何为哉……周之得商也久矣,成、康再世而诸侯不王,言天子权主之大善得乎?上无明王,统之不易,乌能如郡县之眇哉?唐之方镇,犹逆命自强,况封建乎?有天下欲图民之安而治之易,虽不封建可也。《慎言·保傅》。

在这里,王廷相论证了郡县制比封建制的优越性,以及郡县制代替封建制的必然性。他还认为,郡县制的建立,“势也,非秦也”。

在论及孟子的仁政为何不能在战国得以实行时,王廷相说:

天下有不可返之势,故有不可为之时。机在人也,圣贤且奈何哉?孟子之道不得行于战国,岂皆齐、梁之君之罪哉?亦其势然尔。《慎言·保傅》。

王廷相还对此作了具体分析。他认为,当是时,秦为富强之国,其民勇于战斗,视山东之国不啻什之二。六国之合纵,亦岂其势之得已哉?使为秦者休兵自缉,修德睦邻,与天下之民乐生,则六国之君亦得以修德行仁,养民求贤,乘时以自治。然而秦不如是也,持其兵力,日蚕食乎三晋、荆楚之域。攻己国不得不以兵应之;攻与国不得不以兵应之;秦人一出,而六国之人皆动。当时,民求免于死亡困苦,不可得矣。虽有圣王不忍之心,仁义之政,安所从而施之?故曰势不可为也。认为孟子的仁政不得行于战国,是“势”所造成的。

在论及秦何以统一六国,后来又何以灭亡时,王廷相说:

六国者,所世有也。世有者,必欲曲保之,其得失重,故自守之虑常十之八九,其势也,卒至于澌亡而已。陈涉之六国,本非所有者,以秦之人攻秦也,其得失轻,故横行足以乱秦,势盛足以亡秦。《慎言·保傅》。

除此之外,王廷相在《慎言·保傅》中还从多方面论及“势”。例如,“清明之朝,其臣多廉;浊乱之朝,其臣多贪,势使然也”;“国无君,非外戚乘之,则内奄窃之,势所必至”。在回答“北虏之难治何也”时,他说,“势也”;在回答“世道日文,帝王之所尚乎”时,他说,“非然也,势日趋尔”,等等。

王廷相在用“势”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联系的“几”的概念。他说:

窃闻欲成天下之事者,在得天下之宜。所谓宜者,事几之谓也……物理人情,当其事,有轻重之势;际其会,有缓急之时。势有轻重,权而称之则不爽;时有缓急,酌而驭之则不迷……乃若势重而昂则自覆,势轻而抑则愈压,时缓而急则早泄,时急而缓则失会,凡此皆不达于几者也。刚明果断之才,或失之躁急;温厚慈良之性,或失之姑息。是故世有君子之才、之德、之美,而讫无功业之立者,皆昧于几者也。故能审其几宜者,成天下之务者也……是故经国之大,当先审其几,中其几,则事无不济矣。《王氏家藏集》卷二十六《呈盛都宪公抚蜀七事·审几》。

“几”这一概念最早是指称事物变化前的征兆。《易·系辞下》说:“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王廷相所提出的“几”的概念则主要是指“势有轻重”与“时有缓急”,也就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下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势”的不同表现形式。在这里,王廷相既提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又强调必然性过程中的具体复杂性,因此,他特别要求“审其几,中其几”。他又说:

事势有轻重,为政有几宜。必俟大有更革而后可救其积弊者,重也;渐次而变亦可以返其未极者,轻也。施之失其宜,未有不养患而激乱者。要之贵察于几。《慎言·御民》。

王廷相不仅考察社会历史发展的“势”,而且还进一步把“理”引入社会历史观,并讨论了“理”与“势”的关系。他说:

儒者曰:“天地间万形皆有敝,惟理独不朽。”此殆类痴言也。理无形质,安得而朽?以其情实论之,揖让之后为放伐,放伐之后为篡夺;井田坏而阡陌成,封建罢而郡县设。行于前者不能行于后,宜于古者不能宜于今,理因时致宜,逝者皆刍狗矣,不亦朽敝乎哉?《雅述》下篇。

王廷相认为,政治制度的变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理”不过是“因时致宜”,因此,会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以往的“理”会同祭祀用的刍狗一样而朽敝。王廷相强调“理因时制宜”,认为“理”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有其合理的东西;然而他实际上把“理”看作是依附于时势的具体事物,没有看到“理”本身也有不受时势限制的恒常性的一面。但他毕竟提出了“理”与“势”的关系问题,并形成了具有一定价值的思想。他还说:

民苦思乱,乱久思治,治则思休,乃理势必至之期也。《雅述》上篇。

他认为,在历史发展中,“理”与“势”的一致才是最根本的。

从王廷相的历史观可以看出,他认为社会历史是变化发展的,是有其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且,历史发展存在着“理”,是有规律性的,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观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柳宗元用“势”的范畴说明历史的发展趋势,而王廷相则进一步把“理”的范畴运用于解释历史,并初步解释了理与势的关系,提出“理因时致宜”、“理势必至”,直至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进一步提出理势合一。王夫之说:“顺必然之势者,理也。”王夫之:《宋论》卷七。又说:“势因乎时,理因乎势。”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二。显然,王廷相关于“理”“势”关系的思想已经较为接近王夫之的思想,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

同类推荐
  •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由商传编著。讲述了朱元璋可以说是成功的历史人物:他出身于贫寒之家,自幼父母双亡,自己从社会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要饭的小和尚,不懈奋斗。
  • 朱可夫传

    朱可夫传

    朱可夫出生于沙皇统治末期的一个没有任何显赫背景的普普通通的农家。如果没有战争的发生,朱可夫可能会成为一名毛皮匠,平凡地度过一生,除了家人外,不会被其他人记得。然而,由于沙皇扩军参战,朱可夫不可避免地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朱可夫是军事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仅用了25年的时间就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成长为名垂军史的伟大元帅,走过了光辉的战斗历程,在世界战争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由于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立下显赫战功,朱可夫曾经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两次获得胜利勋章,此外,还获得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以及多枚外国勋章。
  • 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下)(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

    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下)(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 主要有政坛伟人、发明始祖、经济导师、军事将帅、科技精英、谋略奇才、企业富豪、思想先驱、外交巨擎、文坛巨匠、艺术大师。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个人简介, 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风采与成功智慧, 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 能够激励我们的理想和志向, 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
  • 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

    记述的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民主人士的群像。这些人物的人生道路坎坷,经历复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作为政协人物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他们的所言所行,无论是对自身或现代历史的回顾,还是对国内外时事的述评,都不乏独到见解,颇有保存价值。所有这一切,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部分不可能见诸报端。《民主人士》作者汪东林依据自己保存的参加政协民主人士活动的原始记录,再现了他们在政协内部活动范围内,谈思想改造、帮助别人、检讨自己过程中吐露的心声和真实思想历程。
  • 发明魔术师:爱迪生(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发明魔术师:爱迪生(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热门推荐
  • 张司马定浙二乱志

    张司马定浙二乱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夜访吸血鬼

    夜访吸血鬼

    故事要从一位如同西方亚瑟王一样伟大的国王说起,他的名字叫做威克拉姆。他曾对一位名叫乔治的魔法师说过,他能将挂在树上的贝塔尔(吸血鬼的一种)带到他的面前。让人惊讶的是,国王威克拉姆和他的儿子果真将吸血鬼带来了,这让魔法师乔治不能不对国王另眼相看......
  • 狩噬:莲你也爱他

    狩噬:莲你也爱他

    “万世长恒,玉莲如歌。狩梦之人,吞噬星河。”东方之地曙光熠熠,风流公子双眸含情。寒渊处,她伤痕累累,太玄府,他魂断梦回。如若沧海有情,那你是谁?墨想:既已春宵,不如早些安寝。刘梦:谁说本姑娘要以身相许?分明是我对你怜惜。史上最任性梦神,世间最深情公子,震慑华夏天地……
  • 守到情来:总裁的独家秘宠

    守到情来:总裁的独家秘宠

    亲眼瞧见老公和他的小男友热情酣战,当头棒喝!她是豪门同妻,独守活寡。他是商界霸主,杀伐果断。曾以为,她会一辈子被囚禁在这样的婚姻里,直到他的出现,将她救赎。搂着她的纤腰,俯身,嘴唇落在她的耳边:“你想要男人,我满足你。”他爱她入骨,宠她上天。坦诚相见,真心相待。却有一事,只字未提。直到某天,安煕雯紧拽着手中的资料,愤怒地摔在他的身上,声音如冰,却透着绝望:“原来害得我至此的人,是你!!”
  • 作文趣话

    作文趣话

    《作文趣话》本书主要介绍了作文中的趣话, 是学生一族不可缺少的课外读物。
  • 嫡女有毒之一品逃嫁妃

    嫡女有毒之一品逃嫁妃

    她堂堂相府嫡女,只因身负不祥诅咒被姨娘庶妹各种踩压,毁了她为心爱之人千辛万苦研制的解毒药方!为再寻解毒之法,她扮成太监入宫寻找秘籍,竟被传闻断袖的四王爷发现,差点被毁了清白!从此四王爷阴魂不散,还指名要她做王妃。而赐婚之人,竟是她一心要救的心爱之人——当今圣上!
  • 青春灰烬

    青春灰烬

    在物欲横流的都市,她们如何安置自己的美丽与青春;在男欢女爱的滚滚红尘之中,她们还要经历多少潜伏的危机……爱过恨过之后,她们的世界还有多少残留的情感灰烬?
  • 篮球火

    篮球火

    一怒舍命为伊人!曾经校园的第一篮球倒扣王者,叶凡!落魄之后,他又有什么样的奇遇?经历?请随主人公叶凡一起走进他的世界吧!
  • 四肢门

    四肢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借墓

    借墓

    还原一段真实的倒斗经历,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惊天大阴谋。本故事纯属虚构?那我告诉你两个字——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