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26400000015

第15章 佛法依正不二论的现代意义

依正不二,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依正,是“依报”、“正报”的略称,见《菩萨本业璎珞经》等。正报,指众生乃至诸佛的身心,即生命主体;依报,指生命主体所依止的国土,即生存环境。佛法说身心世界皆是业力之果报,故名依正报。《三藏法数》卷二十七释云:

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既有能依正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国土亦名报也。

不二之“二”,与一异之“异”(差别)含义相重迭,意为对立、矛盾、截然不同。不二,亦作“无二”,略有两层意义:

首先,从世俗谛看,据缘起法则“凡有对法不相舍离”的规律,矛盾、对立的双方并非只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而是互相关联、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其次,从真谛看,矛盾、对立的双方体性是“一”,在其深层或就其终极本质而言,本无矛盾对立,本无差别。《大乘义章》卷一解释说:

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理寂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

谓一切现象的体性、真如、实相、离一切差别相,无彼此之分,无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叫做不二或无异。

入不二法门,被大乘千经万论强调为契证真如、获得解脱的诀要。《信心铭》谓“真如法界,无自无他,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三论玄义》总结“诸大乘经以不二正观为宗”。“不二”的极旨,是超越“二”与“不二”的分别,离言绝相、现证真如,乃菩萨见道以上的境界。如《维摩经》载文殊菩萨赞叹以默然无言回答如何入不二法门问题的维摩诘居士“真入不二法门”。《大般若经·胜义瑜伽品》云:

若无二无不二者,即名得果,即名现观。

依正不二,为诸不二法门中特别重要的一门。天台宗九祖湛然撰《十不二门》论十种“不二”,其中色心不二、内外不二、自他不二门,实际上都可摄入依正不二门。所谓“依正不二”,用现代语言表述,即是生命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同一体性。这是佛家处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立场。《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偈云:

众生及国土,一异不可得,

如是善观察,名知佛法义。

谓善于观察“依正二报”非一非异,非二非不二,是了知佛法义理的门径。

佛法“依正不二”论与婆罗门教、道家、道教、儒学等诸家的“天人合一”论,有着某种共通点,都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这是东方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佛法“依正不二”论,又有其不共于诸家“天人合一”论的深沉内涵。

面对此弊病丛生、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不少东西方文化精英,都为人类的未来深深忧虑,切感人类行将面临毁灭的劫难,这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恶果,是近代西方文明征服自然以发展物质财富的路线必将导致的结局。东方传统的“天人合一”观,被公认为蕴含有堪以针治时弊、挽回劫难的智慧。就此而言,阐扬东方传统思想中意蕴最为深厚的佛法“依正不二”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依正不二与环境生态

依正不二,系从佛法基本原理——缘起法则——观察世界而得出的结论。从缘起论看来,世界是一个由各种条件组合而成的多层次的动态结构,其中一切现象皆互相关联、互相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随去一缘即一切不成”(《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世界成立的最基本关系,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终归为物质与精神,或身、心、境三缘的合集,亦即众生与其生存环境、主体与客体的结合。佛经中比喻五蕴或身、心、境三缘和合而成世界万象,有如三捆芦苇互相支撑而得竖立:随去其一,余二即倒;随去其二,余一即倒。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我等众生的生存,须从外在环境(“器界”或“器世间”)不断摄取空气、阳光、水、食物等,须有蓝天白云、绿树青山、花香鸟语等适意的色、声、香、味、触悦愉身心。佛典指出:“皆依食住”为一切众生的基本特性。我等众生,实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息息相关,须臾难离,如同鱼儿离不开水。

另一方面,世界若离了我等众生,便无价值可言;离了人类的劳动创造,世界也不会呈现出如此这般的情况。

若从六道轮回的无尽历程看,则世界万物,皆曾作过我等众生的身体。《梵网经》卷下佛言: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

即从当下看,我与自然,便处于物质、能量、信息等念念不断的交流代谢中:我在不断地吸进外界的空气等,使我自身的每一细胞在不断地新陈代谢;我排出的废气、粪尿等,滋养着地上的草木禾稼……。欲图在我与自然之间划分出一个明显的界限,实属不易,而且是越触及内在层次、微观层次、本质层次,便越难分割。

大乘佛学诸宗,都从强调缘起关系中“心识”起主枢、决定性作用的角度着眼,论证世界与众生“体性是一”,根身器界,终归为众生心识所变造。大乘法相唯识学,从破除众生割裂主客联系、重物轻心的偏执出发,说“三界唯识、离识无境”:众生所见所执的外境,终为自己心识变现,乃自心底层阿赖耶识的相分所摄。每一众生各各有阿赖耶识,各依此识相分变现出自己受用器界“本质尘”(外境的实体), 即大家共见共享的“客观世界”。大乘性宗,则以众生心识之体性真如心、如来藏性等一“绝对心”为世界万物的体性,说身心世界、依正二报、众生诸佛,皆是此唯一“绝对心”的显现。湛然《十不二门》说:

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虽无能所,依正宛然。

谓依正二报虽以绝对一心为体性,本无主客之分,而又显现为宛然分明的主体与客体。湛然另一名著《金刚錍》有云:

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

说凡夫众生即便是地狱囚徒的依正二报,无不出于诸佛之大心;诸佛的庄严身相与清净佛土,具足于凡夫众生的一念。既然宇宙万象皆一真如、一绝对心的显现,而真如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故宇宙一一微尘中,皆包含了全宇宙的一切。《华严经》谓“一一尘中有,十方三世法”,“一一尘中有,无量种种刹”。

从依正不二出发,佛教对生存环境十分爱护:戒律规定僧尼不得随意砍伐树木,菩萨戒规定佛弟子不得焚烧山林。《楞严经》列土木金石为众生之一类,名“无想揭南”。该经卷六说:“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

天台宗九祖湛然等,主张“草木无情皆有佛性”,那么当然应该像爱护有情众生一样爱护草木土石了。中国佛寺素有育林护山、绿化环境的优良传统,至今尚可见寺院多是林木扶疏、景色可人。不少僧尼被政府部门评为护林育林模范。

针对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的迫切问题,一门以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与生存环境关系的科学——环境生态学,应运而生。这门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人类与自然密切关联,组成一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物质、能量、信息频繁的交流循环,保持着结构与功能上的动态平衡,其中任何单元动态平衡的破坏,都会牵动整个生态系统,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自然界的太阳、月亮、大气、水、植物等,与人类的生理、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如太阳活动的活跃,会导致大气层电离程度、地球磁场、光偏振及气候的改变,危及老弱病人群;月亮的圆缺与潮汐和人的心情尤其女性的情绪有关;宇宙射线和臭氧层空洞的增大,会刺激癌细胞生长、加重肺结核病情;臭氧层变薄,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会损害人的视力;森林、树木放出的氧气和大量负离子,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树木还能吸收尘埃、噪音、净化空气,等等。环境生态学为东方传统的“天人合一”论、佛法“依正不二”论提供了有力的论据。佛法的依正二报同一体性、在其最深层次本无差别之说,也被现代物理学等科学新成果所证实。量子力学之父、奥地利物理学家施洛丁格据其研究成果认为:

主体和客体是一体的。不能说用最近的物质科学的成果已将二者的界限打破,因为这种界限本来就不存在。

心理哲学家简·威尔伯的《意识谱》认为:宇宙万物“在最深的底层,是心的唯一’‘世界’‘。当代许多气功、瑜伽修炼者,都从功境中直觉到人身气场与天地、树木等环境气场的交流互动,感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提出了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的“大气功观”。

近三百年来,科学技术在经济竞争的驱动下突飞猛进,推动了社会的飞速发展,极大丰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然而,疯狂榨取自然,难免破坏环境生态,遭受自然报复,恩格斯在研究早期资本积累时便曾论述过这一问题。时至今日,环境生态问题已十分严重,统计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全球每年消失1100万公顷森林和2100万公顷耕地,有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4500亿吨废水、污水泻入江河湖海,1500万人死于水和环境污染……。空气、水、农作物的污染和噪音的危害遍及全球,臭氧洞、“温室效应”、南北极冰雪融化及大气层化学污染所酝酿着的大爆炸,使人类面临失去“球籍”的生存危机。中国环境生态问题更为严重,自然界已向国人发出道道黄牌警告。不少人已清醒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呼吁“救救唯一的地球”;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在设法解决,但事态还在继续恶化。

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使每个公民都具备高度的环保责任心,自觉保护环境。就此而言,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论(包括佛法“依正不二”论),使人们从世界观上认识到人与自然的整体性,是十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基础工程。人口密度极高的日本,环保成绩十分出色,森林覆盖率高达国土面积的65%,这与日本国民深受佛法“依正不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浸润,是很有关系的。

众生平等与动物保护

环境生态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人与其他生物特别是动物的关系。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傲视智力低于自己的动物,肆意残杀、吞食、奴役。《圣经·创世纪》还为人类的这种动物性行为提供了神学依据,说上帝按自己的形状创造出人,“并且让人去治理海里的鱼、天上的鸟、地上的家畜和野兽、爬虫。” 随近代文明的推进,动物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地盘,或被人大量屠杀、或因环境污染而难以存活,许多种类濒临灭绝。江河湖海中的动物在不断减少,不少城市中已很难听到鸟鸣虫啼。

据生态学的研究,动物与人,皆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这一系统中某些种属的消灭,会破坏整个系统的平衡,使整个系统全面衰退。生物学家海克尔等早就指出,人与动物同处于一个生物链中,处于进化进程中的相邻阶段,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动物皆具感觉、情识、意志,皆贪生畏死,各有其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少动物甚至表现出高于人类的道德。很多动物极有益于人类,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友伴。残杀、虐待、奴役动物,用它们的尸体来填充自己的肚子,披戴其皮毛,对于具高智能、高科技的堂堂人类来说,无论如何总不是一件体面的事。如若有高于人类的文明生物也像人类对待动物一样对待人类,人类应作何感想?

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已为人类所认识,许多国家都把保护益鸟益虫、禁止捕猎珍稀的野生动物列入法令,国际舆论在谴责猎象捕鲸。然而,人们为获利而捕猎野生动物,甚至违法捕猎珍禽异兽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

从保护动物、维持生态平衡的角度看,佛法在人类文化中,可谓爱护动物的典范。佛法高唱众生平等,教诫佛教徒“以慈眼等视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即包括属于畜生的动物在内。佛法说,在无穷无尽的六道轮回中,每个人都曾做过畜生,若不行善修德,今生虽暂为人,来生难免不做畜生。《楞严经》谓“羊死为人,人死为羊”。畜类,实为人类的堕落退化。佛菩萨也常化身为畜类,以利益、度化众生。释迦牟尼佛多次讲他宿世行菩萨道时曾为象、鹿、鱼等动物。畜类愚痴无智,生命价值自不如人,但与人一样知痛痒、有情识、乐生恶死。从体性上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涅槃经》),凡有情识的众生本性平等,都有成佛的可能性,甚至可说是未来诸佛,畜类、动物也不例外。

佛教严禁佛教徒杀害、奴役、虐待动物,出家、在家各种戒律,都以不杀生(包括杀害动物)为根本重戒,说犯者死后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还要受被杀的反报和来世做人短命多病的余报。在家戒规定在家佛徒不得从事渔猎屠宰等杀生的职业,不得畜养狸猫,不得备网罟钓具等杀生之器。出家戒对不杀生及护生的规定更为细微:如规定僧尼须备漉水囊以过滤食用水,经宿之水不滤而饮、疑水中有虫而饮,皆属犯戒,有虎狼狮子乃至蚂蚁的住处不得住,等等。大乘《楞伽经》、《楞严经》等还禁止修大乘道者食肉,《梵网经》列不食肉为菩萨戒中的轻戒之一。不食肉的出发点,是慈悲戒杀,《佛说狮子素驮婆王断肉经》云: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靡不曾作父母亲属,易生鸟兽,如何忍食?夫食肉者,历劫之中生于鸟兽,展转偿命。

戒肉素食,为汉传佛教的一大传统。释迦佛前世修菩萨道时,在山中坐禅,鸟于其顶髻中做巢孵卵,他因怕卵堕伤雏而端坐不动,直到鸟雏生羽,树立了护生戒杀的榜样。大乘教导修菩萨道者对畜类亦应慈悲如父母妻子亲属,悯其愚痴痛苦,发愿度脱。《梵网经》菩萨戒规定:

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若不如是,犯轻垢罪。

大乘六度中的布施度,应布施的对象便包括了畜生。释迦佛宿世为萨埵太子时,因救饿虎而舍身的故事,成为菩萨舍己救众生的楷模。《优婆塞戒经》卷五说:“若施畜生得百倍报”,又说:

若能至心生大怜悯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

大乘还提倡放生、护生,《梵网经》菩萨戒规定: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大乘佛教界,尤其是汉传佛教界历来重视放生护生:很多寺院设有放生池,禁止在寺区渔猎屠宰,经常举行放生活动。佛教界还编印过不少劝人戒杀护生的宣传品,如弘一法师、丰子恺等合作的《护生歌画集》,以诗、书、画、歌曲结合的形式宣传戒杀护生,流传颇广。

佛教教义和行为规范的推广,在保护动物方面能起十分有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自他不二与社会生态

从环境生态学新近分出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的是社会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社会环境,包括经济、人口、教育、交通、能源、社会福利、公益事业、道德状况、社会风气、社会心理氛围等,实际上也是人们生存所依赖的至为重要的“依报”。社会环境虽然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作品,却异化为一种客观的外在力量,与文化创造者自身形成种种矛盾。社会生态的失衡,已成为危及现代人健康生存的严重问题。能源枯竭、人口过剩、生活节奏过快、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等阴云弥漫全球,吸毒、酗酒、自杀、性变态、离婚等社会病日趋严重。处于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今日中国,社会生态失衡问题尤为突出,贫富两极分化,贪赃枉法、坑蒙拐骗等不正之风腐蚀着社会肌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泛滥成灾,犯罪事件充斥新闻,人际关系商品化、冷漠化,价值失范,道德退化,国民心态躁动不安。

社会生态的平衡、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牵涉到政治、经济体制、法制、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主要属国家、政府的职事。但正确的主导思想实起关键性的作用。为此,须提高全体公民保护社会生态、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自觉和责任心。就此而言,弘扬佛法“依正不二”的思想,自有其启迪人智、教化民众的现实意义。

佛家处理人际关系的主导思想,是建立于缘起法则基础之上的“自他不二”论。以缘起法则观察人和社会,可见人的存在,就社会层面而言,是处于社会关系大机体中的因缘所生法:每个人的生存,都有赖于他人和社会;每个人的活动,必影响于他人和社会。每个人都与他人互相依存、密切关联、体性不二,谓之自他不二。他人皆是我生存之所依,为我依报的重要部分,我也是他人依报的一部分,可谓依正不二,也可叫做“正正不二”。用社会生态学的概念说,每个人都处于一个社会生态系统中,为社会生态系统的构成单元,社会生态的失衡会危及每个人,每个人都负有维持全社会生态平衡的责任,每个人的不正行为都会影响社会生态,影响他人,导致社会生态失衡。这一道理不难从生活中领悟:我人从十月处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佛经中因而常以父母子女喻因缘和合,如《大法鼓经》卷上云:

如由父母而生其子,母则是因,父则是缘。

这种养我、育我的因缘,可从父母推及于种田供我吃饭的农民、做工供我穿衣住房用具的工人、科学技术人员、教我知识德行技术的老师、为我维护安宁的军人、警察……乃至于社会全体、人类全体。每个人的劳动工作,都在为他人、社会作贡献,若失职,便会损害他人利益,损害社会环境。

佛法还从父母子女的依存关系继续推,从空间上推及于宇宙所有众生,从时间上推及于无始无尽的过去未来,说一切众生在生死轮回的漫长历程中,莫不皆曾为父母妻子眷属,因此应视一切众生如现在父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报恩品》云:

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

《瑜伽师地论》教诫菩萨行者应“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一子爱俱平等之心”。

报恩尽份,为佛教诸乘法所说为人的天职。尽份者,身为社会一分子,应在家庭、社会中尽到职分,起码从事有益于自他、社会的正当职业,精勤工作以供养父母妻儿。父(母)子(女)、夫妻、亲戚、师生、朋友之间各尽到应尽的伦理责任。为国主者,应以正法治世,导民向善。这在多种佛经中有详悉开示。《长阿含经》卷二等载:佛推崇以“数相集会,讲议正事”等七事民主治政的跋祗国为合理政治的典型。

佛教将教导民众共同发心,建立合理的、理想的社会环境引为己任。大乘提出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口号,集中概括了佛法的这一宗旨。“庄严国土”,即建设理想的美好社会。佛教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建成满怀信心,《弥勒下生成佛经》中描述未来理想的人间社会具足种种依正庄严:国土富庶,无灾荒厄难,地生软草,出自然香稻,树生衣服,花果常满,城市为七宝所成,名花充满,好鸟翔集,人民皆自然行善,寿长八万岁,相貌端严,和平安乐,皆大欢喜……

佛法自他不二、报众生恩的思想,对于提高民众的社会环保意识,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显然十分有利。佛教所设多种行为规范,都有针治现代社会弊病的效用,如不邪淫戒可针治纵欲主义、性变态,不妄语戒可针治诈骗伪冒,不偷盗戒可针治扒窃、贪污、贿赂,不饮酒戒可针治吸毒贩毒、酗酒、吸烟,不杀生戒可针治战争、杀人,报恩、布施之说可号召人们尽职尽责为社会努力奉献。一个社会里信仰、认同佛教,自觉按佛法戒律约束自己行为的人多了,这个社会的生态必然较为平衡,社会环境必然较为适意,这大概是不证自明的道理。

心净土净与文明建设

佛法“依正不二”论给予现代人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它强调依报庄严、社会净化的关键,是人心的净化与庄严。《维摩经》“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语,集中概括了佛法这一思想。用现代语言来讲,佛法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理想社会实现的关键和主导。

依正二报,从佛法看来都是众生所造身口意业必然感得的果报。生存环境(依报)属于业力所感五种果中的“增上果”(作用特别强的一种果)。经论中说,行不杀生等十善,能感得外物美好庄严、树木花草光泽莹润、果实饱满富有营养、风调雨顺、环境洁净优美、居处平正适意等增上果;反之,若行杀生等十恶业,则感得生存环境恶劣、饮食不佳、果实不熟、干旱少雨、所居之处秽恶不净、行住之处多险阻坎坷荆棘毒刺沙石瓦砾、土地干涸盐碱、多天灾人祸及毒虫猛兽等增上果。《业报差别经》说:

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一个国家、地区的人民精神境界低下、作恶者多,其自然、社会环境一定是污秽恶浊。

依报为众生业力所造,而业则从心而起,故依报终归为自心所造。《华严经·世界成就品》谓“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刹海斯成立。”《心地观经》卷一谓“心有大力世界生,自在能为变化主。”佛家千经万论,都强调心是世界的创造者:国土的清净与污秽,悉由依止它生存的众生之心所决定。《心地观经·厌舍品》云:

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

同一个世界,在诸佛的清净心中,现为清净庄严的佛国净域,在众生污染的心眼中则现为五浊恶世。世界的面貌,随众生心而呈现,随众生心而转变,如《华严经·世界成就品》所说:

染污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污劫转变;修广大福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

若无量众生悉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力行众善,无私奉献,便可转消劫难,令人间净土早日实现。

既然国土清净在于人心清净、国土庄严在于人心庄严,则人心之净化与庄严,便应为人类文明建设的首务和重心。通过净化、庄严人心而“庄严国土”、“净佛国土”,是佛家所定文明建设的基本路线,尽管佛家对物质文明建设并不忽视,但其所重无疑在于精神。

所谓“净佛国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菩萨道者自身进行精神修养,“自净其心”;二是主动地带动大众一起净化自心,力行众善,以建造理想世界。从《杂阿含经》等所载佛教诫在家弟子必须修十六法带动众生共同修行、修四摄法摄取人们同趋善道,到大乘《大宝积经》等规诫菩萨“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佛教将带动众生自净其心、力修众善规定为佛教徒必须尽的义务,这是佛教诸乘诸宗一贯的宗旨。大乘尤其强调,带动众生以净佛国土是成佛的必由之径、必备条件。《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六说:

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仅须清净庄严(美化)自己所住的国土世界,而且要清净庄严尽宇宙所有的国土世界,为此而奋斗不息。《华严经》谓“严净一切世界尽,我愿乃尽。”此乃一切菩萨行者的宏愿。阿弥陀佛在菩萨地为建造理想世界而具足五劫思维方案,“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终于建成西方极乐世界,成为佛教庄严国土的榜样。

过于畸重物质财富创造而忽略了精神田园的近现代西方文明,已造成了危及人类存在的诸多弊病。物质生活是大大提高了,但人的道德水平并未随之提高,反而有人越来越像人的趋势。人们的心灵并未因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满足,在满足了物欲及自我实现欲之后,仍感痛苦失望、迷惘不安,这被当代不少学者归结为西方各种社会病的根源。一切朝钱看、全民下商海所导致的精神退化、文化沙漠化、国民形象丑陋化,其报应之速更如空谷回音。面对当今现实,重宣佛陀遗教,大概会警醒人们反思文明功过,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佛法不仅有依正不二、心净土净等理论,而且有其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三学六度等净化人心、庄严国土的操作技术,最为宝贵的是其作为佛法心要的“诸法无我”的智慧。这种智慧专治各种社会问题、精神疾病的根荄——以假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这是佛法独擅的特效药方。以此药广施社会,再加上其他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各种文化营养的滋补,扶正祛邪、助阳驱阴,以精神文明领先,带动物质文明,则国土庄严有希望早日实现。

同类推荐
  •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世间的风光,有时一阵风就吹光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成功,结果把自己摧残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享乐,结果把自己摧毁了。要用无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脱相应。《处世》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准则是什么?快乐的根源又是什么?《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和方向。
  •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

    小乘,梵语hina—ydna。亦称声闻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之意。小乘佛教之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佛教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
  • 白话观无量寿经

    白话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合称“净土三经”。
  •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爱的胜利》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五分册,本卷回顾了基督教会一千九百年来的历史,讲述了基督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并在卷末复述了《圣经》最后一卷《启示录》中的故事。
  • 六祖坛经讲话

    六祖坛经讲话

    《六祖坛经》原典凡两万余字,以禅宗六祖惠能的生平活动为序,述其形迹、说法及与弟子的机锋对答,共分十品。主旨在宣称人皆白性清净、本有佛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主张自悟自修、无念无住;力倡顿悟说。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对人们对佛学的诸多困惑予以坚定明确的开释。
热门推荐
  • 乡射礼

    乡射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5~7岁孩子爱玩的趣味文字游戏(注音版)

    5~7岁孩子爱玩的趣味文字游戏(注音版)

    5~7岁是孩子智力和体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孩子各方面兴趣的最佳时期。本书写给5~7岁的小朋友,用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每个游戏都充分考虑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并配有精彩图画,帮助孩子开动小脑筋,学识字、学知识。
  • 总裁夫人是女佣(大结局)

    总裁夫人是女佣(大结局)

    一天只吃一顿,饿晕了多次的她,第一心愿就是每天吃到撑,睡到自然醒,然后数钞票数到手抽筋。为了钱,她在学业之余可以身兼数职。送花员,外送小妹,卖花女,收银员,代女朋友,甚至是女佣,清洁工。反正只要能赚到钱的活,不犯法,其余的她全都做。当一个俊美得如王子般的男人突然出现在她面前在她的生命里,于是她做梦也开始笑到醒,哈哈!他居然是她老公耶!这比中了五百万的彩票几率还低,她居然中奖了!哈哈!他为了让前恋人现任大嫂安心,娶了一个女孩,只因为这个女孩说了一句前恋人曾经说过的话:不就是被你未婚妻打了一巴掌,然后被你妹妹说我是狐狸精而已!她让他印象深刻,所以他选择了她成为自己的妻子。她真实而又坦诚,从来不掩饰对金钱的狂热炙爱!但是当她离开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爱上了这个妻子!缘分原来是如此的妙不可言!感谢所有亲们的支持!天使的最新力作《当王子遇到野蛮女》《总裁的小小新娘》,也请亲们多多支持哦!新作:《我是美女我怕谁》天使QQ460859928
  • 重生死神

    重生死神

    看陆羽如何统领三界。。。。。。。。。。。。。。。。。。。。。。。。。。。。。
  • 失魄

    失魄

    一个失去记忆的男子偶遇自称知道他所有的姑娘,他却慢慢发现姑娘口中所诉与他曾经的习惯完全不一样,到底是哪里不对?你能确定你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本人吗?
  • 来世今生

    来世今生

    主人公刘聪,从前世一个成功的传销经理,投胎到一异世的古代,身份却是个入赘女婿。妻家原是苏州大商人,刘三思为了“赎身”开始了在异世的商业生涯,却卷进了一场谋权夺国的政治斗争自己却一无所知......本人出生农人,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对各种力学机械的理论深有了解,仅提供以下咨询服务以备你穿越后所用:1、各种人力、畜力、风力、水力机械制作资料,2、杠杆,齿轮,摆锤车床、磨床、钻孔机等五金工具,3、酒、玻璃、水泥、肥皂、飞艇制造工艺,4、原始条件下可燃气体制作工艺,手动卷烟机5、绝处求生十法,泡妞百条,说谎艺术五十条,各种技术简单有效,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 性格的力量

    性格的力量

    本书分别辨析了不同类型的人的性格特征、优点与缺点,并指导不同类型的人如何找到符合自己的成功捷径,在职场上如何与领导或下级交往,如何找对自己的另一半,如何赢得家庭的幸福。同时,通过阅读本书,将会学会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别人。读完后会觉得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或然明朗,一切都有规可循,这样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就会得心应手,少了许多困惑和迷茫。
  • 嫁入豪门:豪门夫人不好当

    嫁入豪门:豪门夫人不好当

    “舒小雅,你以为当豪门夫人很好当吗?”“........”默!!!“舒小雅,去把这些礼仪全学会。”“婆婆,可不可以不学啊。”“你觉得呢?”呜呜~~~“舒小雅,这些是家规,给我记住了,别给我犯。”“舒小雅,你会不会做饭?快给我去学做饭。”“舒小雅,墨家的门禁是九点,超过了这个点,你就不用回家了。”小虐大情。(注:本文前三十四章每章五百字,以后每章一千字。)
  • 骚客的传记

    骚客的传记

    本书收录了自秦代以来历代文人骚客的传记,再现了历代文人的风流倜傥、浪漫多情、多愁善感。包括有“五斗先生传”、“陆文学自传”、“罪言”等。
  • 血色战国

    血色战国

    某军高级参谋陈羽在一次名为“塞外逐鹿”的军事演习中意外穿越道了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列国纷争狼烟四起的世界。陈羽则重生在了一个边塞小国的中山公十四公子身上,陈羽则变成了一个纨绔败家的公子羽。公子羽决定改变自己被人白眼的命运,却遭到兄长们的暗算,子羽被贬看守王陵,太子弑父夺位,终于在闾丘小昭的帮助下逃出中山国流亡天涯,遭到无尽追杀。从此公子羽便踏上一条步步惊心的道路。他要披荆斩棘,他要书写自己的神话,他要缔造属于他的大一统中山帝国。什么赵国的李牧廉颇,什么秦国的战神白起,通通都不在话下,历史就要重写,自己就要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战国!哼,秦始皇,大秦帝国,你们就胎死腹中吧,既然我陈羽有幸来到这个精彩纷呈,英雄辈出的时代,中国历史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因该由我来书写!本书已建群,号码174343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