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91300000003

第3章 成功的家庭教育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于1890年10月14日,出生在得克萨斯州丹尼森铁路线附近一个租来的房间中。在艾森豪威尔呱呱坠地时,他双亲所拥有的财产就是日常所穿着的衣物,一些家用物品和一架乌木钢琴。这架钢琴是艾达最喜欢的东西,但这时没能带来,把它留在了希望村。到艾森豪威尔出生时,戴维和艾达已把一笔可观的遗产花费殆尽。他们已有了3个孩子,而发财致富的机会却极为渺茫,但他们身体健康,有牢固的家庭联系和决心。家族里人在他们困难的时候都跑来支援这对年轻夫妇,使戴维和艾达能从头开始。此时,克里斯·马瑟在贝尔·斯普林乳品公司在阿比伦新办的一座工厂当上了领班。这家工厂是河上兄弟教会的产业。马瑟给戴维在厂里找到一份机修工的工作,月薪50美元。比在堪萨斯铁路上工作,要挣得略为多些。但是“要做他感兴趣的职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地吸引着他”,于是戴维不假思索就接受了。当德怀特还不满一周岁时,全家又搬回了阿比伦。当艾森豪威尔一家踏上阿比伦火车站站台时,戴维口袋里的全部家当是24.15美元。

艾森豪威尔一家搬回阿比伦以后,因为没有房子住,他们就临时在城东南第二街租了一幢木屋,房子和院子都很小,小得连这些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们活动的场所都没有。艾达抱怨她花在从邻家院子里把孩子赶出来的时间实在太多了,这把孩子和她自己都搞得很紧张。这时艾森豪威尔一家的生活十分简朴。父亲戴维菲薄的工资刚刚够购买一家人最必需的物品,而需供养的人口却越来越多。1892年生罗伊,1894年生保尔(在襁褓中就夭折了),1898年生厄尔。5个健壮的男孩挤在一间小屋里,生活上确实很艰难。而当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时,屋里小得几乎转不过来身。他们的家族又一次帮助他们解决了困难。戴维的兄弟亚伯拉罕在东南第4街201号拥有一幢两层白色木屋,坐落在3英亩的一块土地上。亚伯拉罕还打算向西迁移,因为他们兽医在那里更有成名的希望。而父亲雅各布一直和他住在一起,这时年事已高需要有人照料。他的哥哥戴维恰好需要大一些的住房。于是亚伯拉罕提出把房屋出租给戴维一家居住,租费特别低廉。如果戴维和艾达要买下这座房子也可以,交换条件是父亲得留在戴维家,由他们照顾。戴维和艾达接受了亚伯拉罕的好意并且欣然同意照顾父亲。于是在1898年,戴维全家搬进了较为宽敞的住所。

迁入新居大大改善了艾森豪威尔一家的物质生活条件。新房子外表漂亮、清洁、整齐,刷着白色。内部则是设备完善,舒适的住所。这座两层住宅的房子虽然也不大,但是在年仅7岁的德怀特、他的兄弟和双亲看来,却不啻是座宫殿。它有一个地下室,两层住房和一个顶楼。前客厅可放置艾达的那架钢琴(它总算是有个永久的家了),屋后有座牲口棚,上面可堆放草料,下面饲养家畜。他们用节省下来的钱购买了一匹马,用以耕地和拉车;两头母牛,用来产奶;还喂养了些鸡、鸭、猪、兔等提供蛋、粪和肉食的动物,还有一间熏房用来熏肉。3英亩的土地除去种植饲料外,余下的地足够辟出一块很大的菜地。菜园里长着樱桃、梨和苹果,还有一个葡萄棚。每个孩子,包括1899年出生的最小的弟弟密尔顿在内,都分到了一小块菜地。孩子们自己播种,自己锄草,自己耕耘,自己收获。收获后,要挨家挨户去兜售。兄弟几个将水果和蔬菜装满小推车,运到城北富裕的住宅区去。阿比伦报纸的编辑哈格追忆说,他们“将这些东西卖掉,用挣得的钱购买衣服和学习用品”。这是一件不大愉快的差使,富裕人家的主妇吹毛求疵地翻动车上的水果和蔬菜,她们议论蔬菜的质量,对待卖主说话盛气凌人。研究艾森豪威尔生平和活动的作者马库斯·蔡尔兹写道,这是“兄弟们最憎恨的活儿”。但是德怀特最能胜任这项工作。“艾森豪威尔一生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他的适应能力”。当阿比伦显贵的主妇们无情地压价,要对孩子们用双手培育的蔬菜硬是减去几分钱的时候,这种伤害孩子们自尊心的买卖能令人记住一辈子。事隔多年之后,当艾森豪威尔在谈到他自己同麦克阿瑟之间的差别时说:“他是贵族,我则是平民出身……”

孩子们在良好、和睦的家庭里成长。艾森豪威尔几个弟兄说,他们不记得父母之间有吵架的事。兄弟中间大概只有艾森豪威尔脾气急躁,但是家中的生活方式使大家惯于遵守纪律,使艾森豪威尔从小养成了自控的习惯。

家中的小农场由母亲艾达来经营。她把生产的水果、蔬菜和肉类装罐贮藏,以备以后食用。因而除了像盐和面粉之类的基本必需品需要购买外,一般来说,他们用不着上食品杂货店去购买东西。戴维在乳品厂一周6天都从早晨6时一直干到晚上6时,挣的钱,没有超过每月100美元。尽管挣的钱不算多,但是因为这项工作是戴维喜欢的,所以戴维工作起来也不感到枯燥、无味。

艾森豪威尔一家深受镇上居民的尊敬。他们为人和善,自食其力,戴维很快还清了一切债务(自从希望村小杂货店倒闭以后,他一生都怕欠债)。这是因为艾达是一位贤妻良母,而且孩子们个个都有教养、勤劳、开朗和诚实,所以博得邻居们的喜爱。但他家绝不是一个显赫人家。戴维不竞选官职,亦不担任镇里的公职。他在当地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当他儿子毕业、结婚或者他本人退休时,才在当地的报纸上见到他家的大名。对此艾森豪威尔一家已感到十分满足了。由于收入不多,双亲省吃俭用,生活过得较清苦。但就是这样,他们也都感到挺自豪的。1952年6月4日,艾森豪威尔在阿比伦他老家对面的艾森豪威尔博物馆的奠基典礼上发表讲话时说:“后来发现当时我家是很贫困的,但是美国引以为自豪的东西,我们那时并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双亲——极其勇敢地——对我们讲的话:在你们的周围到处都是机会,伸出手来抓住它。”

总的来说,在遭到小杂货店倒闭的灾难以后,戴维和艾达他们自已再也没有伸出手去抓住这样的机会,而是把他们自己一度曾经有过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教导他们的儿子们要诚实、自力更生、正直、笃信上帝和有上进心。他们要孩子们在比阿比伦,甚至比堪萨斯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创业、去奋斗。他们使孩子们有这样的感觉,如他们的一个孩子后来说的:“如果你待在家里,人家会一直把你当作孩子来对待。”

与过去决裂并不意味着放弃宗教信仰,或割断与宾夕法尼亚州德国裔人之间的牢固的家庭联系。在艾森豪威尔家中,宗教不只是信仰,而且也是神圣的传统。膜拜上帝是艾森豪威尔一家生活的中心。每天早晚两次,全家都双膝跪下祈祷。每次就餐前由戴维朗读《圣经》,接着便祈求上帝降福。正餐后,他又拿出《圣经》来读。当孩子们长大以后,就由大家轮流读。在有空的时候,艾达组织沃奇托尔团体的读经班学生们集会,每星期天在她家的客厅里举行。艾达弹着钢琴领唱。戴维和艾达从不吸烟或饮酒,不打牌,不骂人,也不赌博。在家庭的熏陶下,艾森豪威尔于1953年在华盛顿受洗礼加入全国长老会。他在1948年声称:“我知道,我是宗教信仰最强烈的人。没有信仰,没有人能经受住6年战争。”他相信祈祷的力量和神的指导。作为总统,他创立了各教派共有的“白宫祈祷早餐”和内阁会议开始时做祷告的惯例。

孩子们从父母那里所获得的不仅是品德和对上帝的虔诚。父亲戴维是一个有学问、博览群书的人。他熟练掌握英语和德语,能流畅地阅读希腊文书籍。他做事负责,一丝不苟。好静、沉着的戴维没有时间与儿子去谈为了在世界上争得一个位置所应有的道德和必须劳动,他只是以自己的榜样来证实这一点。他对孩子们定有严明的纪律。有人说戴维是位典型的德国父亲,是不容置疑的一家之主,顽固、严峻、脾气急躁,令人望而生畏。在所有全家合影的照片上你都可以看到一位严厉的、英俊的人,但是没有能在一张照片上见到有笑容的戴维。孩子们后来回忆时都说,他们从未听到过父母亲互相大声呵斥,甚至连提高嗓门说话的事也没有过;从未听到他们在家庭、社会或经济问题上有过争论。理由很简单:戴维作出的决定,艾达全部接受,样样事都按他的要求办。对他言听计从,助长了他的自负心理,一家人都得听从他的意见。孩子们一长大,就轮流在4时半起身把厨房里的炉火生旺,给父亲准备早餐;之后备马送父亲上班。到中午时,他们要把热气腾腾的午饭送到乳品厂。当晚上戴维回到家里时,艾达已把晚饭准备好。兄弟几个自幼就养成任何事情都要干好的习惯。“家规是很严的。如果孩子中有谁干活干得不好……即使时间已经很晚了,也要打发去重做。”吃完晚饭后,孩子们要把碗碟洗涮干净;之后,大家就围着戴维一起读《圣经》。“最后睡觉的时间到了”,厄尔回忆说,“这时父亲便站起来给墙上的那台时钟上发条。无论你在哪儿都能听到时钟的嘀嗒声。每当父亲开始上发条,就该准备去睡觉了,这是睡觉时间到了的信号。”

孩子们对戴维不大亲昵,还有点怕他。戴维态度冷漠,很少关心年轻孩子们取得的成就和遭到的挫折,难得和他们一起谈谈他们的活动、希望和梦想。他做事总是一丝不苟,写字台总是整理得干干净净。他不允许孩子的房间搞得杂乱无章,屋子里其他的房间更不用说了。当孩子们忘了搞家务事时,或者干得不像样,或者行为有不检点的地方时,艾达一般总是当场打几下屁股了事,除非错误比较严重时,她才警告他们说,“等晚上爸爸回来时,我一定告诉他。”所以,埃德加回忆说,“父亲成了大家心中的凶神恶煞……他把在家里揍孩子一本正经地当回事来干。他搞到一根槭木条,真的用它来抽我们。当我们长大了,并开始反抗时,父亲抽得更凶了。”

艾森豪威尔对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有一次父亲真的大发雷霆。戴维的次子,埃德加,决意仿效兄长阿特的榜样。阿特是15岁离家碰碰经商有无运气。埃德加瞒着双亲在当地的一位医生那里工作了数月之久,并且得到了一些报酬。对父母他则说在认真上学。一天父亲突然回家来吃午饭,发现埃德加逃学在家干零活。“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发这样大的脾气”,艾森豪威尔追述说,“他面孔铁青,二话没说,随手操起一件马具,就打了起来。”艾森豪威尔这时才12岁,看到父亲这样打埃德加,他朝着父亲大声喊叫要他住手,眼看着喊叫无效时,他便纵声大哭想把艾达吸引到牲口棚来。最后,艾森豪威尔潜到父亲的背后,试图抓住他的手臂好让他停下来。戴维转过身冲着他怒不可遏地喊到,“怎么,你也想来几下吗?关你什么事?”

“我认为不管什么人都不应该像这样抽打他。”艾森豪威尔哭泣着说:“就是一只狗你也不能这样打。”听完艾森豪威尔的话,戴维愣了一下,放下皮带,转身气呼呼地走了。

“好在孩子们和父亲见面的时间不多。母亲是我们一生中受其影响最大的人。”艾森豪威尔回忆说:家中,艾达起着重要的作用。她督促孩子们干家务活,为孩子们做饭,给他们添新补旧的,孩子们受到伤害时她就去安慰,取得成就时,她就来赞扬,是她使这独裁式的家庭里的气氛变得轻松。最小的孩子密尔顿说:“父亲和母亲互相取长补短。母亲是位有个性的女人,她欢乐,愉快。父亲则十分威严。”艾达笑口常开。她常常是一副笑脸,爱同情别人。和戴维一样,她对孩子们要求很高;和戴维不同的是,她给予孩子们的多。她有着天生的组织能力。她把孩子们分散到几个房间去睡觉,大大减少了晚上睡觉时发生争吵打架的事。她让孩子们轮流做家务事,这样,每个人都学会了做菜煮饭,打扫房间和马厩,养鸡,洗衣,和在菜地里播种、施肥、除草、收割。她还冷静和有效地为孩子们解决数不清的纠纷。艾达不仅在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她还常常腾出时间和匀出精力来帮助更加困难的人们。甚至经常在夜晚,宗教团体的成员中有人来敲艾森豪威尔家的大门,诉说发生的不幸。要求艾达出个主意和给予帮助,她从不拒绝。埃德加回忆说:“我晚上起来过许多次,有时赶上刮大风或下雨天,提着灯和母亲到患病或需要帮助的邻居家里去”,艾达在做这些事时,她从来没有表现出厌烦。她总是用她特有的女性的耐心和温柔去帮助那些需要她帮助的人们。当有些病人家庭没有钱,请不起医生时,艾达从没有犹豫过从她那并不充裕的家用中,拿出钱来,帮助他们。埃德加回忆说:“我们大家都从母亲那儿学到了一点服务精神,母亲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助人为乐。”

在艾森豪威尔的家庭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河上兄弟教派的影响,对待战争如同最深重的罪孽一样,认为它们是应该受到诅咒的。和平反战情绪是十分强烈的。据艾森豪威尔回忆说,母亲艾达十分仇视战争。她说战争“能把人变成野兽”。艾达千方百计地用这种反战情绪来影响她的孩子们。

戴维和艾达对孩子们的发展前途是很开通的。虽然他们对孩子们要求很严,但他们从不过多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们。当厄尔16岁时,他决定离开家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父亲平心静气地向他说明怎样才能安全到达最近的城市,什么样的天气最适宜于上路。戴维甚至指出他认为最易找到合适工作的地点。母亲则提出要厄尔在出发前带上为他准备的在路上吃的三明治,儿子坚决拒绝双亲的任何帮助,并声明他从此永远自己照顾自己。在朝着最近的农场走了约一英里之后,厄尔终于改变初衷,回家来吃饭,谁也没有嘲笑或教训他。

在家庭教育中,戴维和艾达总是鼓励孩子之间开展竞争,鼓励孩子们争第一。开展竞争在一个有6个男孩的家庭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比如看谁能先把这件事做完而且做得最好,看谁跑得最快,谁跳得最高,谁能把盘子洗得更干净,谁举得最重呢,谁能朗读《圣经》一字不错?每天在各方面孩子们都能互相比高低。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们都想称雄称霸,相互竞争,相互打架,争当头儿。

有一天,有几位亲戚来他们家做客。艾达陪着他们在聊天。突然院子里传来了孩子们的打架声,亲戚们告诉艾达艾森豪威尔和埃德加两人打起来了。艾达像没有听到一样,继续和他们闲聊。亲戚们急了,问艾达为什么不去把他们给拉开呢?艾达微笑回答说:“孩子们大了,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如果父母干涉得太多了,对他们的成长没有好处。”有一次艾达在厨房里烤面包做午饭,艾森豪威尔和埃德加在厨房里当着艾达的面打起来了。一会儿,年纪较大、身体健壮的埃德加骑在了趴在地上的艾森豪威尔身上,饱以老拳。“服不服?”埃德加大声问。“不服!”艾森豪威尔喘着粗气回答。埃德加一把抓住艾森豪威尔的头发,把他的头砰砰地朝地面上撞去。厄尔冲进来帮艾森豪威尔,艾达站在炉子边,连头也不抬,厉声对厄尔说:“让他们打!你别管他们。”

父亲戴维鼓励孩子们自己起来抵抗,无论是在兄弟间还是对外面的孩子都一样。艾森豪威尔回忆说他父亲从不喜欢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打败仗回到家来。一天傍晚,戴维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艾森豪威尔被一个身材和他差不多高的男孩子追逐着。“你为什么被人家赶成这样呢?”艾森豪威尔委屈地说:“要是我和他打起来,不管输赢,你都会用鞭子狠狠地抽我!”戴维面无表情但立即回答说,“你马上把那个孩子给我赶走。”说完戴维头也不回地走了,艾森豪威尔照办了。

戴维和艾达不娇惯孩子。埃德加回忆说:“如果我们要糖果吃,母亲有时自己做;如果我们要玩具,我们通常自己动手制作。”在儿子们自立之前,家中从来没有多余的钱。阿比伦人一般都有节俭的习惯。艾森豪威尔回忆说,他们始终遵守一条简单的信条:“积攒一便士就是挣得一便士。”艾森豪威尔一家懂得劳动得来的金钱的价值,他们都奉行这个传统。就拿阿特来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开始独立生活,在堪萨斯城的一家银行里当跑腿。由于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认真办事的积极性”,后来成了堪萨斯金融界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阿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当上了一家金融公司的经理和副总经理。

给艾森豪威尔的家庭背景上涂上一层浪漫的色彩,是既容易、又吸引人这样去做的。因为戴维和艾达虽然生活在20世纪初阿比伦的环境中,他们把古老的为人称颂的品德灌输给孩子们。他俩可算得上是大多数美国人心目中的模范父母。他们身教胜于言传,他们把世界上优秀的东西,教给孩子们。6个孩子在各自的事业上都有成就,这事实本身就说明了他们是一对最成功的父母,说明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是正确的。

对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小时候孩子们有些不理解,尤其是对父亲戴维的某些做法。但当他们长大以后,常有一些人来向他们弟兄询问一些关于他们父母的事情。在他们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完美的。所以他们都回答说他们的父母是最成功的父母。

他们对父亲戴维评价很高。他们认为父亲意志坚强、勤奋好学、聪明、有强烈的是非观。长大成人后,当兄弟们回忆起受罪时的情景,都倍感亲切,并且坚持认为责罚是应该的,没有当时父亲的严厉家教,就不会有他们兄弟几个今天的成就。厄尔对一位采访者说:“我深信兄弟们没有一个会违心地说他们是不应该受罚的。我每次受罚,当然都是罪有应得。”

因而,在艾森豪威尔讲完戴维因埃德加逃学而狠揍了他一顿的事后,强调说,这对他是有好处的。要不是这次父亲狠狠教训了他,那他说不定下次还要再逃的。有了这次教训,那他以后就一定不会再逃了,这使他改变了对求学的态度。要不是父亲用皮带教训了他,那他说不定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当了一名出色的律师。毫无疑问,父亲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因逃学而自毁前途,这使他大发雷霆,给埃德加一阵毒打。

简言之,在美国内地的一个典型的小城镇上,一对典型的父母,用他们自己所特有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一些典型的孩子,孩子们个个都获得了成就,这一切都证明了在美国的普通家庭中有着潜在的伟大力量。因此,艾森豪威尔在1952年可以对阿比伦的听众说,虽然今天的世界要比他们年轻时远为复杂得多,但如果每个美国人更多地考虑发挥个人的主动精神,敬畏上帝和自立更生,那么这个世界上的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我认为,思考、研究和信奉这些朴实的品德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帮助。大多数的听众,以及千百万美国人民,都会由衷地表示同意我的观点。”

这样一个家庭产生了能取得很多成就的伟大人物,他们都是些出色的实干家,对自己、对家庭,乃至更广泛地对社会和同胞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艾森豪威尔家的男孩能力都很强。就米尔顿,特别是艾森豪威尔而言,真可算得上是出色的经营人才。他们接受世界的现状,运用手上掌握的工具,来提高其运转的效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戴维和艾达对他们的影响和教育。

同类推荐
  • 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

    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最高学术机构,名家辈出,成绩斐然,可谓民国政府的美服桂冠。本书以抗战开始后中央研究院撤至四川李庄时期的故事为重点,对胡适、李济、傅斯年、董作宾、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寿、曾昭燏等学者作了深入细致的描摹,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跃然纸上,如实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战乱年代扎根山坳的学术追求与家庭生活,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作者治学勤谨,爬梳史籍、钩沉史事、探访史迹,还原史实。材料丰赡,视角独特,往往从平凡琐事切入历史肌理,把社会生活与学术思想巧妙地勾联起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本书行文平易,故事生动,并配有大量罕见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 直系教头冯国璋

    直系教头冯国璋

    冯国璋的一生,是充满了争议的一生。他是众人皆知的文武全才。他曾跟随过袁世凯,却在袁称帝之后发布“五将军密电”,与其决裂。他倡导革命,却依旧维护着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名誉。他一生追求和平统一,却又拥兵自重,成为举世闻名的江宁霸主。他一生经历两次府院之争,却总是摆脱不了居间调解人的尴尬境地。正是这一个一个的争议,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冯国璋。
  • 东方兵圣:孙武(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东方兵圣:孙武(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译界泰斗:杨宪益传

    译界泰斗:杨宪益传

    本书以杨宪益的丰富的一生为写作主线,着点于他留学欧洲的传奇经历、他让人羡慕的跨国爱恋、他等身的翻译作品、他作为诗人的才情、他身上的学者风范。全书一气呵成,个中章节娓娓道来。
  • 跨越传统碑石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跨越传统碑石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本书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巨大的才华和多舛的命运。内容包括:苦涩的早年、踏上文坛、傅立叶学说的信徒、“死屋”十年、激动不安的灵魂、危机与转机漂泊岁月、最后的辉煌。
热门推荐
  • 木火燎世

    木火燎世

    阴暗与光明交错,情义之间相互纠结。爱恨情仇交织,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感动与激情我们都在不断追求着。我自水中来,我究竟是谁?
  • 无尽神通

    无尽神通

    天生万物,无论人类还是妖兽,本命精血当中,都隐藏着天赋神通。可以在大地中随意穿梭的穿山兽;能够翻译一切语言,沟通万物的知幻鸟;一次奇遇,少年武承得到了吸收其它生物本命精血的能力,于是摄万物精血,习无尽神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繁花落尽胭脂殇

    繁花落尽胭脂殇

    一朝穿越,她成了丫鬟,还是个戴罪之身。她想逃,怎奈跑路之际遇到了人人惧之的冰山冷王,还被逮了个正着。就当她原以为死定了的时候,他救了她。一场阴谋和权力之争正在上演……
  • 末世之狼

    末世之狼

    随心随意,喜欢的可以多多点评,不好之处加以修改,读者喜欢的内容可以添加。月光下一个人,踏上这趟陌生的旅程。引路人已牺牲,成了夜里嗜血的灵魂。
  • 踏血红尘

    踏血红尘

    他来自地狱,他被人称为“修罗”当修罗从地狱走出,那么天空色变,大地颤抖修罗举步,横尸万里猛龙过江还是狼鹰血翅……他踏血为红尘,一怒为红颜……
  • 豪门继女

    豪门继女

    十二岁,父亲突然离世,而一夜未归的母亲,直到清晨才哼着歌儿回来。原本幸福的家一夜崩塌,母亲匆匆嫁了穆卓轩,成为豪门太太。苏小格就这样带着对母亲深切的恨意,同她一起踏入穆家大门。深庭阔院,眼前的一切陌生而冰冷,唯有他,带着一脸温柔笑意,说“我叫穆启然,以后就是你的哥哥。”穆启然,穆家大少,足足大她八岁。却总是给她这个外姓的妹妹特别的关注和呵护。同一屋檐下,他就像一个最有毅力的工匠,在她坚固的壳上不停的小心敲打。终于,敲开细细一条缝隙……
  • 长生谣

    长生谣

    他是经历七年天棺之难的神秘奴仆,带着死神戾气踏血归来,冤家路窄又遇人兽之战,半途拾个少女却发现自己深藏潜力?上古之神突然降临,长生谣诀他是否愿意接受,他已死过无数次,还奢望长生吗?当初归来的目的他不会忘记,要杀的人,要得的物,一件也不落下。
  • 人皆有错:名家经典

    人皆有错:名家经典

    科学是美丽的,科学中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皆有错(名家经典)》所辑文章,既有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也有科学研究的心得体会;既有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人类文明、东西方科学的对照,也有对科学未来发展状况的争辩与沉思。读之,可以开拓科学视野,可以深味科学思想与精神,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块好奇、怀疑、智慧的疆域吧!
  • 笑拥天下美男

    笑拥天下美男

    一失足成千古恨,莫名其妙的穿越,莫名其妙的看到一对嘿咻男女,莫名其妙的王爷,莫名其妙的被打入地牢,莫名其妙的被老鼠啃,莫名其妙的被当成妖女烧死,莫名其妙的附身在一个男人身上,总之她莫名其妙的来到了这个异世界与这么多莫名其妙的人在一起……可恶的王爷,温柔的神医,精明的楼主,好看的杀手,魔魅的宫主,奇怪的侠客,以及凶残的蛇君……他们谁才是她最终的归属,谁才是她的救赎……
  • 仙剑奇缘之翩翩桃花劫

    仙剑奇缘之翩翩桃花劫

    “师父这么冷,夏天抱着睡觉一定很舒服的吧。”执画凉轻咬指尖,心里默默思索着。你再敢多说一句,信不信我把你的舌头割下来,剁碎了包成肉包喂给你吃?”“我不知道什么是安心,我就觉得跟在你身边就像手里牵着后山那头凶神恶煞的恶犬一般,很安心。”“无论你错得多么离谱,我都会以你看不到的姿态保护在你身边,直到让我神魂俱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