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89300000042

第42章 黎岭沧桑

文王伐耆

“氏族”是一个有血缘关系“氏”的族群。只有擅长狩猎、农耕、医药、建造、作战、能文能武的组织者,才可能由于才能智勇出众成为氏族首领。一个部落的首领特别优秀,经济发达,军事强大,能够一呼百应,号召其它部落协同征战、开发,才能成为各部族的共同首领。上古传说的三皇五帝,就属此类超群人物。

当时的“国”与“氏族”是什么关系呢?

远古时代的“国”,大多是部族聚落,是一些相对独立、互不隶属、彼此间没有明确界线的群落,常常连疆域也无法界定,只有一个个像城市标志一样的据点,冠以国名,其基本内涵为“领地”。

国家是一个有政治组织的社会。“國”这个字,是从封地开始才出现。如古籍文献中描述的“三里之城,七里之国”。《荀子》记载:“古有万国”。《战国策》记载:“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人虽众,无过三千人”。如古籍文献记载,周伐商之前,已经完成了内部的部族国家化,周文王姬昌史称西伯,“伯”的爵位低于“侯”。后来逐渐上升为王国,周文王是第一代国王,成为商末时的三公,即“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国”字是后来逐渐形成的简化字。“国”的古字是“或”,笔划表示用兵器“戈”来保卫一定范围的边界。周朝时都是诸侯国,常常一座城就是一个国,管理着一个地域,所以“或”字加提土旁就是“域”,表示国土范围、疆域。

诸侯国随时可以更换国王,只需天子一封诏书,就“或”属于这个人,“或”属于那个人。国内也常发生政变,国君经常改变。因此“或”代表不确定,如“或者”。所以“或”下边加一个“心”,就是疑惑的“惑”。最大的疑惑,就是这个国家到底归谁?所以“國”与“或”古音差不多,韵相同,音相近。

后来汉字增加偏旁部首归类,就在“或”字周围加了一个框,成为“國”,外围这个框表示国家范围和高墙。国家有长城;城市四周有城墙。“國”后来演变出一个“国”字,意为能够代表国家政权的是传国玉玺。

从夏朝开始,分封建国的官员分为公、侯、伯、子、男,共五等爵位,能够采纳、享受封地内的收入,称“食邑”,即衣食来源之地。如殷商时代公、侯、伯三等食邑,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周朝有所提高。到周公摄政时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位还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周文王后期的爵位身份在商纣王之下已经位列至三公之一,具备了成就大事的条件。

商朝前后对戎狄等“氏族”多有征伐。《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诗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这里记录了商朝后期对氐、羌氏族长达三年的征伐。同时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后汉书·西羌传》又记载“及武乙暴虐,犬戎寇边,周古公踰梁山而避于岐下。及子季历,遂伐西落鬼戎。太丁之时,季历复伐燕京之戎,戎人大败周师。后二年,周人克余吾之戎,于是太丁命季历为牧师。自是之后,更伐始呼、翳徒之戎,皆克之。及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宾服。及率西戎,征殷之叛国以事纣”。

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就与许多“国”作战,应该说其中多数“国”都与上古时代的氏族有关。

周文王被囚羑里,因献美女宝马等给商纣王而被释放,随后伐犬戎、密须、邘国,灭崇国、黎国,于是诸侯归者日众,“三分天下有其二”。所灭有的是氏族,有的是“国”,而国也常以某一氏族为主体。

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首先从征伐犬戎开始。“赤狄本犬种”,因赤狄潞氏属犬戎,因此“狄”字为反犬旁。赤狄潞氏与炎帝神农氏族属同一个氏族集团。

周文王第二年征伐密须,即古密国,在今甘肃泾川,说明周文王先向西扩张,巩固西部安全。

周文王第三年打败耆国,即上党地区炎帝神农氏自伊徙耆之地,史称文王伐耆,亦称西伯勘黎。由陕西跨过现运城地区直插上党,这说明晋南与晋东南,在冷兵器也非常落后的原始时期,在军事、经济上是连为一体的,运城地区除黄河外无险可守。

周文王第四年征伐邘国。古邘国即太行山麓与黄河北岸之间,现紧靠晋城的河南省沁阳市。《史记》注为“邘城在野王县西北”,另注:鄂侯“一作邘”。因此,征伐三公之一的鄂侯,是周文王公开占据上党后,继续向南扩张。

周文王第五年征伐崇侯虎。《史记》注“崇国盖在丰镐之间”,即今陕西西安一带。崇国,就是崇侯虎之国。

这就是商周之际文王与几个古氏族“国”的征伐记载。

但是,这些记载有一个最大漏洞,即商纣王一统天下,周文王却能西征东伐,三分天下有其二?商纣王还能睡得着?还能安心派出大军去山东平叛吗?

近期,这个漏洞终于有了答案。在解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人们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诗篇。《耆夜》一篇,记载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后,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参加者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诗的内容均见于简文。该篇与《尚书·商书》的《西伯戡黎》相关,纠正了《尚书大传》《史记》以为伐黎为文王时事的记载。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耆”国,《史记·殷本纪》记载为“西伯伐饥国,灭之”,《史记》的注释为:“饥,一作”,《正义》即黎国也,邹诞生云本或作‘黎’,孔安国云:黎在上党东北。《括地志》云“故黎城,黎侯国也,在潞州黎城县东北十八里。《尚书》云‘西伯既戡黎’是也”。

……是居住“阝”即“阜”(山坡)的“几”氏族部落。

“饥”,是“几”加“饣”字旁,即有效解决食物的氏族部落。

“黎”是“黍”与“人”(变形),即种“黍”的氏族部落,使用“犁”耕作,以牛牵引,金属犁耕地为利器,故“利”与“牛”合为“犁”,与“黎”同音同义,属蚩尤部族。

九黎之国

蚩尤部族称“九黎”,是因由许多氏族部落组成,以种植黍类为主。他们曾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因此山东省汉朝有黎县,河南省有黎阳县(今浚县)、黎山、黎水,山西省长治市有黎城县、沁县有黎城山,长治县有黎都、黎岭村、黎城,山西北部有九连山(九黎山),都是传说中九黎部族的聚落之地。

蚩尤九黎族后来占领了炎帝神农氏族农耕初期的都邑耆都(今长治县黎岭村),改耆为黎,即为黎都。蚩尤攻击末代炎帝神农榆罔的豫西都城空桑时,即由黎岭向南,由羊头山东麓流入丹河的羊头山之水处向南出发,沿今长晋公路方向行进。历史记载为“蚩尤产乱,出羊水”。“羊水”现为小东仓河,已成季节性河流,仅留下唐代“永惠桥”、后来称作“大桥”的地名。为了避免水的流失,现故关河道处拦截为故关水库。

最终,榆罔联合轩辕氏,在晋南阪泉、涿鹿决战,战胜九黎族,擒杀肢解蚩尤,“解州”地名遗留至今。

《解县志》记载:“原解县亦称涿鹿”。唐代诗人王翰咏解州诗《盐池晓望》写道:“涿鹿城头分曙色,素池如练迥无尘”。

据《史纪·五帝记》记载,涿鹿的地名在晋南运城市解州县,阪泉在其附近。

《孔子三朝记》记载:“黄帝杀(蚩尤)之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可见,黄帝蚩尤决战的地点“中冀”、“涿鹿”、“阪泉”与“解”均是同一个地方,那里有“盐池”。

尽管现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等地也有涿鹿、阪泉的地名,但却没有“解”的地名与“盐池”。运城地区居国内光照资源排第二位,仅次于新疆西藏地区,地面水分蒸发量大,常致大雾影响作战。黄帝族属游牧部落,“迁徙往来无常处”(《史记》),不熟悉晋南地形与气象,为此特地制造了指南车引导军队前进方向。最重要的是,战争的起因一定有其经济原因,即争夺盐池这种生存资源。蚩尤不仅没有指南车也能进退自如,显然是主军以逸待劳对阵客军。而且文献记载蚩尤是“造立兵杖刀戟大弩”“铜头铁额”“食沙石”,这说明蚩尤已经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使用金属兵器与头盔,与运城地区发现十多处古代冶炼遗址相对应。“食沙石”正是吃盐补充体能的真实记载。后来黄帝任用在运城盐池煮盐者正是“夙沙氏”,可见是把盐称作“沙”。河北等地基本不具备这诸多条件,难以与文献记载一一对应,故难以介入黄帝蚩尤大战主战场的深入研究探索。

遗憾的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蚩尤氏族最后落败,蚩尤遇害,为“解”留下了“害”的读音,首次为先进生产力败阵于落后生产力留下案例。

蚩尤战败后,九黎余部退向南方,因此湖北、湖南、云贵一带都有“三苗九黎”的后裔。至今,川南、滇东北苗族妇女,身着蜡染大花裙下边都环绕三条花边线。据专家考证世代传说,上条为浑水河(黄河),中条为大清河(长江),下条为大平原田坝,三条线记录了部族向南迁徙的上古历史。黔东南苗族妇女,袖饰上多绣蚩尤像,称“蚩尤公”。现今我国南方的壮、苗、瑶等少数民族与古代九黎族均有渊源关系。

贵州《郎岱县访州》卷二说:“苗人……即古之三苗。自涿鹿战后渐次向南辟合,以滇黔为最多”。海南省少数民族黎族、台湾高山族,据考查均为九黎族的后裔,足见炎帝族系源远流长。从字理说,“苗”与“黎”字均与稼穑有关,遗留着炎帝神农时代的印记。

黄帝打败炎帝族裔蚩尤,各部落包括上党蚩尤余部被兼并统一,拥戴轩辕氏为“帝”,即为黄帝。黄帝封榆罔(参卢)于潞(今潞城市一带),守其南160里处的炎帝神农氏陵墓,耆都仍为“黎”。由于蚩尤氏族在农耕、冶金、盐铁等方面领先于其它氏族,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因此蚩尤后裔首领被任命为六相之一,主管兵器制造。

商代东夷族统治中原后,把黄帝后裔排挤至陕西华山、岐山一带,谓之西岐,成为商王朝的敌国。史载商末“西伯戡黎”,周文王姬昌首先攻占了重要的粮食产地黎(耆)国,灭了黎侯。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为表示对炎帝和蚩尤氏族农耕传统的敬重,封帝尧后裔于新的黎地(今黎城县),成为周代的黎侯国。

春秋时期,黎国被赤狄潞氏侵占,黎侯被迫出奔卫国,随行的大臣劝他设法复国。黎庄公夫人作《式微》记载于《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所述就是这段历史。

这首《式微》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以及对夫(国)君不思进取复国的哀叹。黎庄夫人的复国理想在数百年后,才由黄帝族后裔、晋国的君主得以实现。荀林父率军打败赤狄潞氏,恢复了黎国(今黎城县)。

自炎帝神农氏始祖统领中原至春秋时期,一直是版图不大的国家。按说,在古代兵戎征战中被兼并和灭亡,本不足为奇。然而,黎国却始终受到统治者包括战胜国的尊崇,几度被复兴和封侯,“黎国”、“黎侯”的称谓竟能延续数千年之久,更是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

关于“黎国”的记载以《大清一统志》记载最为详尽:“黎国,应劭、杜予以为在壶关,今长治县,魏收以为在刈陵。《后汉志》则壶关、潞县两存其说。意者,黎国本在长治县西南黎侯岭下,至晋立黎侯。或徙于今黎城县城。故《太平寰宇记》于上党县则曰本黎侯国,即西伯勘黎之所。于黎城县则曰古黎国。晋荀林父灭潞立黎侯,是春秋以后之黎,非商周黎国故地也”。又云“黎在上党东北,盖长治、壶关、黎潞诸县皆是也”。清顺治版《潞安府志》记载:“总上党皆黎地……郡西南三十里,黎岭黎水乃其都会”。当地老人们说,岭下的黎岭村的村名,也是由此而来。

这几段记载,说明《史记》记载的周文王向山西上党地区扩张,是攻击羊头山北坡之黎侯岭的黎侯国,“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尚书·西伯戡黎》)。《太平寰宇记》记载:“蚩尤城在(安邑)县南十八里。”徐旭生先生认为“这些全是黎氏之地,蚩尤的领土”。《战国策》记载“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高诱注“蚩尤,九黎氏之君子也”。《黎城县志》记载“周武王即位后,复封黎为侯国”。因此,黎国即蚩尤部族所属,其后裔到周武王时封为黎侯。

清雷学淇在《竹书纪年义证》中指出“耆,姜姓国名,炎帝之先自伊徒耆,故曰伊耆氏。伊即帝尧母家,耆即文王所伐,皆炎帝支庶之封,使守祧宗邑者也”。这段述证,结合春秋时《左传》哀公九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南宋《路史》“黄帝乃封参卢(末代炎帝)于潞”等,都说明清代学者已经集历代研究之大成,基本认定黎侯岭乃古黎国所属,均为炎帝神农氏之后历代遗封。

《吕氏春秋》记载“武王封尧后于黎”。对照《路史》的记载:“伊:盖亦上世所国,今洛之伊阳县,有伊水。尧之母家,伊侯国。耆:侯爵自伊徙耆,爰曰伊耆,一曰黎也。故《大传》作西伯戡耆,《史记》言文王伐。”

我们正在引用的《史记》,查阅却并没有“文王伐”的直接记载。《史记》是二十四史第一部,并非冷僻书籍,几乎不可能有错误的刻版,那就只可能为不同的注释版本。它为我们补充了一个重要信息,“黎”即“黎”,就是“伊耆氏”。而字,偏旁部首多为秦汉时汉字分类所加,秦汉以前或为“九”。那么“黎”就是九黎,既然“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那么“黎”、“九黎”当在神农氏族集团之中。故《路史》有“黎,黎氏故国。或黎山氏”。这个黎山氏应该就是“烈山氏”之后,“烈山泽而焚之”之意,故后来以火德王,有“火正黎”。

《说文解字注》记载“今《商书》西伯勘黎,今文《尚书》作耆,《尚书大传》文王受命五年伐耆,《周本纪》明年败耆国,是也。或作、或作饥,皆假借字也。许(慎)所据《古文尚书》作,戈部做黎,盖俗改也。《左传》曰,赤狄夺黎氏地。《诗》序曰:狄人迫逐黎侯,未知即商诸侯之后与否,在上党东北”。

因此,“西伯勘黎”“西伯戡耆”“西伯伐饥国”“文王伐”,都是记载的同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攻击姜羌氏族后裔。对“黎”的几种称号:饥、黎、耆等,多有与种植黍有关的含义,按古代读音接近或基本相同,应该指相通的古代部族,就是后来的“黎国”。故《尚书传》注:“耆即黎也。”

至此,炎帝神农氏“自伊徙耆”进一步明晰,自今安泽县迁徙至上党羊头山,包括羊头岭、神头岭、炎帝岭、百谷山大片区域。

伊耆之后

《路史》记载:“宣公十五年荀林父灭赤狄潞氏。十六年灭赤狄甲氏及留吁,皆潞之属”;“留吁:潞氏属(亦灭于晋)”,“潞氏甲氏,盖亦先王之世渐流于狄而非狄之出也”;阳城县,春秋时为赤狄皋落氏所据,曰积桑。《国语》“晋太子申生败狄于积桑,即此”等。这是周宣王时期,晋国对上党地区几个炎帝神农氏族后裔部落不断围剿的记载。春秋时期,高平为赤狄所居,为辰放氏之辰米国,是炎帝榆罔后裔赤狄潞氏的一个支系部落。

清初学者、湖广布政使毕振姬对此曾表述:“臣考《日知录》曰:晋之灭狄,其用兵有次第。鲁宣公十五年灭潞氏,十六年灭甲氏及留吁。成公时伐廧咎如,而上党为晋有矣。至《左传》曰,灭甲氏及留吁。而毕振姬则曰:春秋时,高平沦于戎狄,为辰米国,从潞子杖马乘盗晋旁,晋次第灭之辰。辰放氏后即赤翟,今辰塸村,米子国,赤翟后,今米山则臆说也。”

《四州文献》记载:“发鸠山为少昊之五鸠,伞盖山为散宜氏,盖州为商。该国山为米子国辰塸,为赤翟之辰伯,封为吉甫邑。董封为简子,追封董安于原村为先谷之原。”

隋朝时“米”姓为高平六大姓氏之首,“米”字本身又代表粮食,应该是上古时代古辰米国的后裔以祖国为姓有关,与炎帝神农氏族集团的内在联系同样割舍不断。

《史记》记载“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千亩”注释为地名,西河介休县。关于介休县,是由于春秋时追随晋文公的介子推所在及其后所封的介山。介山所在地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现在人们都熟悉的晋中介休县绵山。《史记》的这段记载,注释为“西河介休县”。三国至南北朝初期的那个阶段,介休县曾归入西河郡。

另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晋南的介山,即现在万荣县的孤峰山。既然称“西河”,应该比较靠近山西、陕西之间的这段黄河,此段黄河古称“西河”。这种说法,显然没有将“西河”看作行政区划,而仅看作地理标志,古时的这座介山或许因靠近“西河”故称,而晋南地区因此称作“河东”。特别是既称“千亩”,应该有大片农田。当时的这座介山周围至今还是大片平川麦田,而且与侯马曲沃一带之晋国都城较为接近。

反之,现在晋中由南至北从介休县到清徐县之间,东、西之太岳山与吕梁山之间,春秋时还是由九个湖泊与沼泽构成大片的“昭余祁薮”,是大禹治水后残留的水泽,基本没有成片的农田。因此,说当时周朝王师与姜氏之戎的作战地点在今万荣县一带,似有道理。

总之,周武王征伐姜姓氏族失败,说明西周时介山一带属炎帝神农姜姓氏族的后裔,农耕面积已非常可观,粮食为主的作战资源构成较强的“综合国力”。

《春秋》、《左传》记载:“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荀吴即晋大夫中行穆子,后来晋国六卿专政之中行氏。

联系周文王至周宣王、至春秋时征伐的几段记载综合分析可知,炎帝神农氏族集团后裔之姜氏之戎、赤狄潞氏、伊耆氏、九黎氏等,都在今山西南部长期存在。氏族部落之间必然进行的相互通婚、人口交流与渗透、局部战争等,已经形成民族与文化的长期融合,如“潞氏甲氏,盖亦先王之世渐流于狄而非狄之出也”的记载便是。所以古籍记载九黎族领袖蚩尤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又记载炎帝与蚩尤的战争,全面地历史地看待,都可能是真实的。特别是蚩尤这样的优秀氏族首领,由氏族之间通婚结合而产生,应该是完全可能的。

由此反观一些论述,认为不同氏族首领之间怎么能够成为兄弟,既然是兄弟何以又有战争。看看李世民的《晋祠铭》开篇“夫兴邦建国,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以此而著称的周朝,后来却出现著称历史的“春秋无义战”。再看欧洲各王国王室之间的通婚关系与王国之间的和平与战争,就能了解用辨证的、唯物的分析方法,容易理清思路与头绪。

我们容易查阅到的文献,《说文解字》记载“黎在上党东北”,孔颖达注“黎国,汉之上党郡,壶关所治黎亭是也”;《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壶关县,有黎亭,故黎国”;《括地志》记载“故黎城,黎侯国也,在潞州黎城县东北十八里”。《尚书》记载“西伯既戡黎是也”,《正义》记载“耆,即黎国也。故址在今黎城县”等等。黎国所在上党长治,基本没有疑问。直至隋初黎城县建宝泰寺而立碑,碑文“县之东南……傍冲黎国,斜之潞城……炎帝获嘉禾之地”,皆因文献的不同记载。《山西通志》则记载为:古黎国“盖长治、壶关、黎、潞诸县皆是也”。

据文献记载,蚩尤部落战败后,一部分部众退居南方;留在北方的九黎族人建立了两个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后为晋国所灭,其子孙后以国名为姓称“黎”;更多的黎人沦为奴隶,至西周时尚有“黎民”之称。

“黎”的字形,为“黍”加变形的“人”字,今天我们来看楷书则变形很大,如果与甲骨文中的“人”字对照,字形非常相似。望字思义,“黎”字的本义也就清晰了,即擅长种黍的氏族。后来农耕技术普及推广,“黎民”演变为泛指种植五谷的众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民”字。“民”字与“目”字相似,但右下部不完整,被一撇插入而变得残缺。由此透露了上古时期,九黎族战败后,俘虏要被刺瞎右眼充当奴隶,从事农业种植等劳苦作业。“黎民”一词,隐隐透露了九黎氏族乃至炎帝神农集团失政后的境遇。故《尚书》记载:“黎民,当即九黎之民。”

九黎氏族战败后,不会向西向北寒冷荒凉不宜生存的地方迁徙,只能向东黄河下游、向南长江流域逐渐迁徙,形成湖北、湖南、广东这样的迁徙流向和路线。因九黎集团遍布黄河流域,后来遍布中华大地,“黎民”一词就引申泛指天下百姓。

九黎族,是一支擅长种植黍的部族群体,其首领是蚩尤。在姜姓炎帝神农氏世系表里,蚩尤为炎帝神农氏支系“柱公”的七世后裔。

上党华山

与《山海经》等对应的,还有《世本》记载炎帝母亲游华阳(华山之阳),感神龙首而孕炎帝的华山,离绛(鄯)水亦不过数十里。《山西山河大全》记载,沁县漳源乡有华山,又名花山、滑山,山峰秀丽,林木苍翠。此华山即发鸠山北峰,属绵山支脉。绵山,《禹贡》称作“太岳”,在文献记载中,与姜姓关系最密切的一座山就是太岳山。《左传》记载:“姜,大岳之后也”。“大岳”古亦书作“太岳”,《禹贡》:“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孔安国《尚书传》记载:“太岳,上党西”。

学者刘毓庆在《华夏文明之根探源》中指出,甲骨文“岳”字是上边“羊”下边“山”。那么,“大岳”就是“大羊”,“太岳是最大最古的‘羊头山’,也是炎帝族的老家”,“太岳之野乃原始姜姓的大本营”,当然地属于炎帝神农氏族了。故有《诗经》“崧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甫即吕,吕、申都是姜姓国家,这里就指吕申都是岳神之后。故有《史记·夏本纪索隐》注“太岳”“即霍太山也”。《山海经》称谒戾山,《汉书》称羊头山,又称界山、介山。

《国语》言大禹治水,共工之重孙“四岳”佐禹有功,尧于是“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韦昭注:“姜,四岳之先,炎帝之姓也。炎帝世衰,其后变易,至四岳有德,帝复赐之祖姓,使绍炎帝之后”。因此,姜姓至尧舜时仍生活于太岳山一带,故尧才确认其封国。这里举出了姜姓中吕氏的一支受封的情况,吕国的封地,最初在山西境内,后来才迁至山东。此说与周文王曾与“姜氏之戎”作战,“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其时间地点大致统一。

学者钱四宾在《西周地理考》中指出:介山即厉山、烈山。“厉、烈、介皆声转相同。汉魏以来,有传焚山之事。窃疑相传焚山之事,即烈山氏之遗说也”。按此说,直至春秋晋文公、介子推那个时期,晋中地区还有炎帝神农氏时代遗留的“烈山火耕”传统。

在太岳山西侧的洪洞县,有个村子叫“明姜”。据当地百姓传说,明姜是由昏羌演变而来,很早以前姜戎的一支就聚居在霍泉上游,曾跟随大禹治水,也曾帮助武王伐纣,帮助晋国击退秦国。后来嫌“昏羌”不好听,就改成了“明姜”。传说武王伐纣时,姜戎氏手持木棍与商纣格斗,他脚踢纣王时,被纣王的剑尖砍中,纣王逃走后,姜戎氏产下一双男女,因此孩子脚小拇指上有了一道鲜红的血迹,像一片指甲被剑砍裂的样子。从此,此地出生的人,脚小拇指就形成了复形指甲。这个传说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关于明姜、昏羌之名,说姜戎随大禹治水,这与《国语》记载完全相合。二是关于当地人复形指甲的传说,认为与姜戎有关,这实际上是说姜戎就是这里人的祖先。不难看出,昏羌是姜姓的一支,夏商时期还保持独立。

根据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脉络,结合此地丰富的炎帝神农文化遗存分析,始祖炎帝的祖父(母)辈作为神农氏族的重要一支,很早已迁徙渔猎于古太岳太行一带,炎帝神农氏正是诞生在这里的“华阳”、“姜(绛)水”,并在居无定所的渔猎游牧生活中渡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

根据王玉哲先生的研究,姜姓之族原在山西,无论是属于诸夏的姜姓国,还是属于姜姓的戎狄与羌方,商末周初都活动于山西境内。炎帝后裔在山西的分布,是神农氏发祥于太行、太岳之野的重要佐证。

《管子》记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这是先秦文献唯一明确记载神农发明五谷之地的资料。

“淇山”,就是淇水发源之山。《水经注》记载“云出淇山”。《大清一统志》记载“淇山,在辉县西北,淇水所出”。《地形志》记载“王莽岭源河流为淇”,淇水正是上党陵川所出。因陵川棋子山是围棋的发源地,所出之水为淇水,水之源头的具体山峦为淇山。方位在今晋城市陵川县境东北。此地之南即“淇山之阳”的地方,已经发现略早于下川的人类活动遗址,为历史记载提供了考古依据。

神农足迹

明世子朱载堉对山西地区的炎帝神农氏遗迹早已有所考证,《羊头山新记》记载:“又按诸志,凡羊头山以形命名,随处有之。在冀州之域者有三,其一即此山;其一在汾州西北十五里,见《一统志》;其一在古谷远县沁水所出,见《汉书》及《水经注》,今沁源县绵山是也!神农尝谷之所亦有三焉。其一即此处,其一在潞安府东北十三里百谷山,其一在隰州东四十五里合桑村。有古谷城,谷台是也”。

隰县在今临汾市西部,是个不能忽视的地区。按照神农氏族由西部向中原逐渐迁徙入晋,到达吕梁山区,其后裔广布吕梁,留下许多遗迹,《路史》载:“隰州有谷城,非姬姓谷”。可见其历史更为古老。今隰县有谷城,有尝谷台,《九域志》指出:“神农尝谷于此”。谷城在隰州东北四十里。尝谷台今称合桑村,元代立尝谷台碑于此,至今犹存。《太平寰宇记》载:隰州有“尝谷山,在县南高岭”。今隰县刀家峪乡,有羊头神村,村有神庙,庙中塑羊头人身神像,民间历代奉祀至今,故称羊头神村。羊头神当为神农氏族以羊为图腾的崇拜偶像,可见神农氏族遗民中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遗俗。隰县一带神农遗迹较多,说明这里古代为炎帝神农氏族聚居活动的重要地域。

据《羊头山新记》记载:“羊头山,山上有神农城,又叫谷城,传说为神农得嘉谷之所”,而隰县也有一座谷城,传说为神农尝谷之所。这两处,一处是“神农尝谷之所”,一处是“神农得嘉谷之所”,都是炎帝神农氏“遍陟群山”尝百草之地,区别只是在羊头山取得成果。

同类推荐
  • 日益重要的环境科学(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日益重要的环境科学(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从环境的整体出发,研究人类认识、改造自然过程中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人类受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在生产物质财富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对于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虽然古已有之,然而真正引起重视,并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却是近几十年来的事。
  • 科技探秘

    科技探秘

    《巅峰阅读文库·我的第一本探索书
  • 动物亲朋(野生灵三部曲)

    动物亲朋(野生灵三部曲)

    野生灵系列多是关于野生动物的记录和描述,这是作者戴江南在与自然万物的耳鬓厮磨间生出的大欢娱大忧伤,她带着人们徜徉在自然之中,在阿拉套山的悬崖旁观察金雕,在青格里河畔看蝴蝶,在天鹅湖畔驻足,在艾比湖畔与迁徙的鸟儿作别……她将一切自然生灵视若亲朋,以细腻亲和的笔触写下了一部当代自然传奇。同时,本系列作品对普及科学知识、宣扬自然美均有较高的意义和价值。
  • 生物天堂

    生物天堂

    《我的第一本探索书》是专为21世纪的青少年量身打造的课外读物。本丛书为广大青少年提高科学人文素养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科学翔实的内容与图文并茂的形式一定可以让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收获心灵的愉悦与精神的富足。王志艳编写的《生物天堂》是丛书之一。《生物天堂》讲述浩瀚无边的宇宙,诡异莫测的自然,神奇有趣的生物 ……千余个知识热点,千余幅精美图片,带领我们一起探索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
  • 古堡:千年古堡的重现

    古堡:千年古堡的重现

    本书内容包括:普特奥利古城、非洲的神秘“鬼城”、被大火烧毁的波斯古城、历史悠久的库斯科古城、雅典卫城的非凡建筑、楼兰古城为何消失、失落的集宁古城、淹没在海底的法老城等。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溺宠妖娆妻

    重生之溺宠妖娆妻

    前世,她倾尽一切,助他登上第一富商之位,他却将她转手献给权贵,只为媚好于上。今生,她誓要远离这个负心薄幸的陈世美,重新改写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曾经他从她身上拿走多少,她便要通通夺回来!可是她已经如今低调,为什么还会招惹来一群桃花争相绽放?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邂逅五枚硬币

    邂逅五枚硬币

    一个少年在一个梦中梦见一女孩,可就是这个梦改变了他的一生。
  • 纯阳武尊

    纯阳武尊

    阳气,武者修炼之本源。拥有纯阳之气,才能凝练九阳,化道狱,归阴阳,成大圣,破造化,成就纯阳至尊。*************************重生到武道世界之后,华轩依然难改那风流纨绔的作风。当千万武者在吸收阳气之时,华轩却已经拥有纯阳神灵的血脉;“什么?我是废物?但我有赤芒古镯,从此我就是武道至尊!”
  • 盛世帝宠之纨绔魔妃

    盛世帝宠之纨绔魔妃

    慎入!!!坑了坑了!!一个神秘大佬,落魄公主;一个摄政王爷,位高权重。一个魔族后裔,身份诡异;一个神族传人,执掌天下。"
  • 穿越之富婆皇后

    穿越之富婆皇后

    与男友分手两年的她因为地震带她进入不知名的古代,而她却成为皇上冷落三年的皇后。因她的到来获得皇上唯一的爱恋,却也是因为他深受情伤,她恨透了世间,为了报复,她建筑惊动全世界的城堡,享受富可敌国的财富。而她同时也获得各类帅哥的青昧可她却并不快乐
  • 孽心恋情:复仇天使

    孽心恋情:复仇天使

    “所有的事情都完了,夜轩我来了。”眼泪如图水龙头一样哗哗的流个不停,站在悬崖边的上初晴一而再再而三的喊着夜轩。“我好想你,我来陪你了,你还在等着我吗?”初晴喃喃自语,她低着头失落的坐在最边上,身后传来一些脚步声,缓步走过来的夜轩,带着与世隔绝的笑容,温柔的把地上的初晴抱起“如若很愧疚,那么接下来陪我走”
  • 冷颜笑:无情王妃

    冷颜笑:无情王妃

    看透人性丑恶的冷情女被霸道滥情视女人如玩物的王爷盯上了。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龙凤斗开始了。情路风起云涌,胜者气吞情河,霸王冷妃的情战,谁可前全身而退?
  • 佛说漏分布经

    佛说漏分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温柔寒剑情

    温柔寒剑情

    神剑门为武林第一大门派,自司马昭刺死魏帝曹髦篡位后,便觉世间丑恶,绝隐江湖再不问世事。几百年后天下分裂,天下诸侯王族蠢蠢欲动。神剑门有四把宝剑为神剑门百年之心血,得一便可称霸江湖,神剑门最后人丁凋零,老掌门逍遥子年纪老迈,其四个弟子却血气方刚、野心勃勃,杀师夺剑后便约定各奔前程,此生老死不相往来。几十年后四个弟子中的五谷子晚年经常梦见自己的师父对自己哭泣,人老了很多事情也都想通了,对师父感到无比羞愧,恐怕在阴间无颜面对师父,临死之前便让自己的弟子陈林建下山找齐四把宝剑重新建立神剑门。从未入世的陈林建会如何在这动荡的年代闯荡,又将创造怎样的传说呢?
  • 孕产妇护理大全(健康女人时尚阅读书系)

    孕产妇护理大全(健康女人时尚阅读书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大大增强。人类的繁衍是从婚育开始的,优生优育至关重要。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每一对夫妇都希望有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儿童是祖国的明天,如果儿童出生有缺陷,不但给个人造成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