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86300000003

第3章 从小立志读书行医

李时珍的祖上是摇着铜铃走街串巷的铃医。所谓铃医,就是指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其实就是古代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也叫“走乡医”“串医”或“走乡药郎”。

铃医自古就有,宋元时开始盛行。铃医奔走在乡间,经常在寺庙栖宿,医治群众的各种疾病。

他们始终恪守着“扬仁义之德,怀济世之志”的教诲,妙术施治,求取薄利,经常能够治好许多百姓的疾病,所以深受群众信赖。

铃医走街串巷,同其他许多小手工业者一样,也有自己的标志,那就是铃铛,有了铃铛,不用吆喝,大家就知道医生来了。

铃医摇铃铛就是在告诉病家,医生来看病了,如果有病,赶快出来看病吧!因此铃铛就与医生结合在了一起,有了铃医的名号。

实际上,作为我国医学史上重要一页的铃医医术,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的扁鹊、华佗等名医都是铃医。

古代医生地位低下,何况是铃医,更是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李时珍的祖父李小山就是这样一位地位低下的乡医。

李时珍的祖父曾经整天背着药箱,手里摇着串铃,走村过户地为贫苦百姓治病。他有着丰富的行医经验,医疗技术也颇高明,但是依然被人们轻蔑地称呼为铃医。

既然行医在古代地位低下,李家为什么还要世代行医呢?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李家自认为应该有人接班,行医是治病救人,积善行德的好事。

另一方面,这也是当时社会原因造成的,当时政府对于行医有明确的规定。

明代,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统治阶级把当医生的与当巫婆的、算命的看作是同一类工作,都被排在下九流类职业里。这就导致当医生的常常被人们看不起。

在明朝的“正史”里,很少能见到从医者的传记。即使从事医学、药学的人有重大的贡献,被列入“正史”的传记中,也只能排在全史书人物传记的最后,放在“方伎列传”当中。

这样一来,不少行医的人都想摆脱这低下的社会地位,改一改自己从事的行业。

然而社会又不能没有医生,谁也不能保证不生疾病,所以明朝政府对行医的有个规定:凡是医户人家,必须有一个儿子继承父业。

其实政府也害怕因为“子不承父业”而断了医道,无人再从医。在这种世风影响下,李时珍家也只能世代医道相传了。

虽然李家世代行医,但没有多大名气,祖父在李时珍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李时珍的祖父攒下了点钱,于是供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读书,他小的时候读过不少诗书,是一个颇有学问的秀才。

曾满怀希望地参加了几次乡试,可是始终没有中举。便只好弃儒从医,继承祖业。

虽然心中永远铭刻着“学而优则仕”“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但由于榜上无名的失意,而不得不以医为业。

因为李言闻有“秀才”的头衔,所以人们勉强地称他为“儒医”,比起“铃医”的身份来要略胜一筹。

李言闻饱读医书,因此医术大有长进,加之医德高尚,成了当时蕲州一带有名的医生。

有了名气,李言闻就不必再去走乡串村看病了,因为每天来家里的病人就够他忙得了。

所以,李言闻在村西头的“玄妙观”的前廊,摆起了一张木桌,两个方凳,为附近贫苦农民、猎户、渔民们看病。

尽管找李言闻看病的人很多,但大都是生活极其艰难的人,他们来找李言闻看病时,有时只是随身带来一些粮食、瓜菜、鸡蛋等,有时甚至什么东西也没有就来看病。

李言闻为人厚道,贫苦的人来找他看病,有钱的可以看,没有钱也同样给治。

全家人的生活,都落在李言闻一个人的身上,仅靠给乡亲们治病并不能维持生活,有时也只能自己下湖去打鱼。

蕲州城内,有顾、郝、冯、李四大名门,都是靠入学中举的途径跻身于官场之中的,李言闻虽博通经史,但考场失利使他遗憾终生。

当李言闻小有名气后,得以经常出入于蕲州城的四大名门家,并和顾家建立了较亲密的关系。

李言闻越是经常出入于这些靠科举发达的世家名门,越是觉得无法以当一名儒医为满足。

这种情况下李言闻根本不会想到教儿子学医,李时珍只能和当时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一样,被他早早送进顾家私塾,读起了四书五经,练习做八股文。李时珍勤奋好学,渐渐显露出聪明才智。

热心仕途而仕途失意,精通医术而鄙弃医业,只好把光耀门庭的希望寄托在儿子李时珍的身上。

李时珍的母亲张氏,是一个贤慧的家庭妇女,由于身体虚弱,生了李时珍以后不久就病倒了。

幼年时期的李时珍身体瘦弱,经常咳嗽发烧,他深深体会到生病的痛苦,立志长大后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解除痛苦的医生。

当然,李时珍的父亲却没有打算让自己的儿子走自己的路,他希望自己身上没有实现的愿望,能在儿子身上实现。

嘉靖二年,李时珍才5岁,父亲就准备把自己对儿子未来的打算告诉儿子了。

一天,李言闻把李时珍叫到跟前,告诉他说:医生这个行业虽然可供温饱,但是社会地位不高。

自古以来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谓“医卜近贱”,在士、农、工、商四行中排在最末一等。

历代史书里都把行医列在“方伎列传”里面,称之为“小道”“贱业”,从来不予重视。

李言闻列举了李家祖上世代都是摇铃走街的铃医,社会地位低下,饱受歧视。

李言闻还谈到,李家从他起,为了摆脱低下的社会地位,学读书全力奋斗,想改变门庭,只是科举考试连连失败,才弃儒从医。

李家从李言闻开始由铃医晋升为坐堂医生,虽高了一等,还是不能与读书人家相比。

同时,李言闻还说出了对自己儿子的期望,他希望李时珍将来能够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为了让李时珍立志奋发读书,李言闻给他讲了古代有名的神医扁鹊的遭遇。

春秋战国时候,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叫扁鹊。他根据民间和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经验,总结出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这就是中医上所说“四诊法”。

在“四诊”中,扁鹊特别擅长望诊和切诊。

扁鹊曾经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

在邯郸,扁鹊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骇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后来过了两天半,他果然苏醒了。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

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

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

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

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

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

10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

桓公仍然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

又过了10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

10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

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

果然,5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

在中医的诊断方法里,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

李时珍聚精会神地听着。以前,他看到父亲为乡亲们治好病,他们感激的样子,从心底佩服父亲高明的医术。

没有想到,几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看看别人的气色就知道有没有病,病到何种程度,真是不可思议!

父亲看到儿子沉思的样子,继续讲下去。

扁鹊不仅善于望诊,而且精通切脉法。有一次他到晋国去,正碰到晋国大臣赵简子得了重病,已经昏迷五天,不省人事。

赵家的亲人和幕僚非常担心。他们听说扁鹊到了晋国,喜出望外急忙派人去请,扁鹊通过切脉,察觉到赵简子的心脏还在跳动。

于是,他对赵简于的家人说:“不要紧,你们不必担心,用不了几天,便会好的。”

经过扁鹊的精心诊治,不到三天,赵简子的病就完全好了。

李言闻对李时珍说,扁鹊不仅医术高明,而且还是一个不卑不亢的君子,他在多年行医的实践中,提出了“六不治”的正确主张。

其中有骄横跋扈、不讲道理的不治,看重钱财、轻视身体的不治,迷信巫术不信医学的不治。

最后,李言闻又感叹地说,医道高明有什么用啊,扁鹊要是没这么有名,也许还会多活些时候。

当时,秦武王与武士们进行举鼎比赛,不觉伤了腰部、疼痛难忍,吃了太医李醯的药,也不见好转,并且更加严重。

有人将神医扁鹊已来到秦国的事告诉了武王,武王传令扁鹊入宫。扁鹊看了武王的神态,按了按他的脉搏,用力在他的腰间推拿了几下,又让武王自己活动几下,武王立刻感觉好了许多。

接着,扁鹊又给武王服了一挤汤药,其病状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鹊为太医令。

李醯知道后,担心扁鹊日后超过他,便在武王面前极力阻挠,称扁鹊不过是“草莽游医”。

武王半信半疑,但没有打消重用扁鹊的念头。

李醯决定除掉扁鹊这个心腹之患,派了两个刺客,想刺杀扁鹊,却被扁鹊的弟子发觉,暂时躲过一劫。

扁鹊只得离开秦国,他们沿着骊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醯派杀手扮成猎户的样子,半路上劫杀了扁鹊。

李言闻最后感慨说,行医难啊,你要是医术平庸,就难以谋生;而医术高明,又要遭到同行的嫉害。

讲到这里,李言闻不禁又想起了名医华佗的故事,他说,还有神医华佗,也是与扁鹊有着类似命运的一个神医。

这时的李时珍正听得出神,听父亲又说到了神医华佗的名字,非常感兴趣,他央求父亲也把华佗的故事给自己讲一下。

华佗是汉末三国著名神医,他性情爽朗刚强,淡于功名利禄,曾先后几次拒绝做官,只愿作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以自己的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

他乐于接近群众,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深得群众的信仰和爱戴。

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

华佗还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

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根艾条,病痛也就应手消除。

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刺感应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请告诉我。”

当病人说“已经到了”,随即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

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

李言闻继续说,病患如果在肠中,华佗就割除病人肠子的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

开刀时,病人自己一点也感不到疼痛,而且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李时珍可是第一次听说“麻沸散”这个名字,他没想到世界还有这样的药,能让人开刀不痛,所以他一下子就记在脑海里了。

李时珍以前一直以为父亲就是世界最好的医生了,没有想到,世界还有华佗这样能给人开肠破肚治病的人,心里惊叹不已!

接着,李言闻又给李时珍讲了几个华佗的故事。

一天,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

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

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寄生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去拜谢。

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恰好在门前玩耍,一眼看见,就说:“那一定是我爸爸治好的病人。”

那病人走进华佗家里,见墙上正挂着几十条同类的虫。华佗用这个民间单方,早已治好了不少病人。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名医,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李言闻想到华佗的死时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华佗神医是怎么死的呢?”小时珍好奇地问。

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正当华佗热心在民间奉献自己的精湛医术时,奸雄曹操要召见他。

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每次发作,心乱目眩,头痛难忍,看了好多医生,都没有什么效果。中年以后,日益严重。所以他想让华佗给自己看看病。

华佗应召前来诊视后,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进针,片刻便脑清目明,疼痛立止。

曹操十分高兴。但华佗却如实相告:“您的病,乃脑部痼疾,近期难于根除,须长期攻治,逐步缓解,以求延长寿命。”

曹操听后,以为华佗故弄玄虚,因而心中不悦,只是未形于色。他不仅留华佗于府中,还允许他为百姓治病。

可是后来曹操操纵朝政,屠杀华佗故乡百姓,还要华佗只给他自己看病,华佗不愿意离开百姓,他宁愿手摇铃铛,为百姓看病,也不愿侍候权贵,最终被曹操杀害。

“这真是好人不得好报啊!”李时珍不由得插了一句话。

“是啊,孩子”,李言闻说,“我们李家几代行医,还不是被那些当官的瞧不起,吃了不少苦头。希望能在你这一代,改换门庭,在仕途上有所成就。”

说到这里,李言闻呆呆地望着窗外远飞的大雁出神。自己行医多年,已经饱受辛酸,官吏的骚扰和绅士人家无礼的传唤,使他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厌倦。

他给时珍讲扁鹊和华佗的故事,是想告诉李时珍,像这样的大医家,也命运多舛,不得善终。

一个医生,要是没有社会地位,医术再高也没有用。要想不被人看不起,必须进入仕途。

这些道理,李时珍似懂非懂,不过他相信父亲的话没有错,决心发奋读书,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同时,名医治病救人的故事,也让李时珍终生难忘。他感到这些神医的行为非常值得尊敬,他们的品格都非常高尚。

同类推荐
  • 我是你的男人:莱昂纳德·科恩传记

    我是你的男人:莱昂纳德·科恩传记

    莱昂纳德·科恩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我是你的男人:莱昂纳德·科恩传记》是他最权威的传记,为了最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一幅科恩画像,展现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科恩,西蒙斯一路追寻科恩的足迹,从科恩的出生地蒙特利尔开始,途经科恩曾驻足过的伦敦和希腊小岛伊兹拉,再到科恩音乐事业的发迹地。无论是循着科恩的足迹走过孟买的小巷,探访他入住过的切尔西旅馆房间,还是精细入微地剖析科恩的诗与词,西蒙斯不遗余力地寻找着科恩之谜的答案。在她富有洞悉力的笔触下,科恩作为一个艺术家以及一个男人的种种经历真实地浮现出来,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 中国古代清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清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清官,是指那些公正廉洁、克己奉公、惠及百姓的官员,也被人们称之为“廉吏”。在历朝历代,都有一大批著名的清官廉吏。如先秦时期的晏婴、乐喜,汉晋时期的召信臣、杜诗、吴隐之,隋唐时期的姚崇、宋璟、柳宗元,宋元明清时期的包拯、范仲淹、海瑞、于谦、张伯行等等。时移世易,万象更新,但历史上的清官有不少做法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书《中国古代清官传》从史籍、野史、传记和笔录中选择了105位代表人物,按其出生年代为序,各自成篇,汇编成册,希望它能帮助大家一起学习!
  • 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

    记述的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民主人士的群像。这些人物的人生道路坎坷,经历复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作为政协人物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他们的所言所行,无论是对自身或现代历史的回顾,还是对国内外时事的述评,都不乏独到见解,颇有保存价值。所有这一切,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部分不可能见诸报端。《民主人士》作者汪东林依据自己保存的参加政协民主人士活动的原始记录,再现了他们在政协内部活动范围内,谈思想改造、帮助别人、检讨自己过程中吐露的心声和真实思想历程。
  • 天命的注定·朱元璋帝王之路

    天命的注定·朱元璋帝王之路

    以前,明史学者吴晗先生写过一本《朱元璋传》,怎么说呢?虽然该书影响很大,但是内容着实单薄,以区区二十万字去介绍和评价这位伟大君王恢弘博大的一生,难免给人一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之憾。出于对朱元璋伟大人生的感动和对真实历史负责任的态度,笔者耗时近十年,悉心研究朱元璋,创作此书。从史料考证到布局谋篇再到分析点评,无不殚思竭虑,精益求精,力图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朱元璋及其生存的时代。
  • 黄骅将军

    黄骅将军

    巍巍沂蒙,逶迤八百余里,覆压鲁中、鲁南大地。沂山、蒙山、北大山、芦山、孟良崮等名山大岭,山高坡陡,崖险岭峻,层峦叠嶂,丛山连绵,到处悬崖峭壁,巨石嶙峋,古木参天。山中飞瀑流泉,涧深溪清。
热门推荐
  • 我是癞蛤蟆:苦难中逆袭

    我是癞蛤蟆:苦难中逆袭

    从出生那一刻起,我的人生就写满了惨字。从小没娘,爹是个傻子,家徒四壁,债台高筑。村里的孩子欺负我,学校的老师同学欺负我,社会上的青年欺负我,甚至连老师都欺负我。我本都已经绝望,要被绝望击倒,我那傻子爹却拖着残缺的身体笑呵呵地告诉我:给我站直喽!别趴下!
  • 箫笙陌

    箫笙陌

    ?一转身,一个回眸,一个微笑,一段坎坷,造就了一段情缘。一支箫,一个信物,一场梦境,一个伤疤,成就了一段佳话。你是否还在原处等我回去?你是否还在回忆你我的童年?你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我?等我回来,重新开始我璀璨的人生!
  • 爆笑小公主:吃货无敌

    爆笑小公主:吃货无敌

    小狐狸囧囧下凡间,无敌符咒吃货横行,“凹凸曼,凹凸曼,赐予我肉包子、赐予我大鸡腿、赐予我红烧肉……”熙儿不懂世事只懂贪吃,而这样的她萌萌哒可爱无敌,世间经历千奇百怪,魔界妖王?龙宫太子?天界雷神?就连现代歌星都在追她?汗!熙儿对他们可不敢兴趣,她唯独对热乎乎好吃的肉包子最喜欢!
  • 神魔动乱

    神魔动乱

    夺天地造化,于人体内诞生,可衍化控火、控雷、飞天、遁地等神能,称之为祭灵……少年自荒域降生,同僚仅能觉醒废祭灵之际,他却骤然崛起,演化神秘祭灵混沌轩辕鼎,入密地得斩剑,口吐‘滚’字真言,剑击长空,威震四方,神魔动乱!当然,他得时不时抵挡一下体内祭灵散发的无尽兽欲气息,以及身旁嫣然一笑的国色天香……老书《收妖大师》已完结,书友群:183241948,希望各位多多支持!
  • 全真集玄秘要

    全真集玄秘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温热暑疫全书

    温热暑疫全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乱世豪杰

    乱世豪杰

    一片神奇的大陆,一片迷茫的天空,不可想象的力量,无法形容的战斗,无数人进行追逐的力量,却也令的所有人感觉到无法形容。令狐天迷一人独步江湖,起初也只不过是一个孩子,但最后凭借着不断努力,走上了世界巅峰,成就一代宗师。
  • 似水凝烟

    似水凝烟

    同样空间都是有功法有宝物,但为什么她的空间和别人比差那么多?不能进也就算了,竟然功法都要靠自己来找,还必须穿越到三个地方呆满二十年!好吧,这些她都忍了,可是为什么连个萌宠都没有!
  • 禁忌大帝

    禁忌大帝

    “有一个地方,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故土,趋身赴义的烈士叫她家国,英雄喋血唤她华夏,儿女悲歌唤她九州……”“自盘古开天始,女娲造人,伏羲演卦,炎黄定制,三皇五帝共开华夏一脉,延绵千千万万代,传承万万千千朝;及至始皇,奋万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策天下,威震四海,横扫八荒,乃凝练炎黄血脉,华夏图腾……”“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这一片后土,不但那一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那亘古以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还有那万千华夏子孙用血肉浇灌出来的希望……”一个白发少年身藏无字墓碑从东荒走出,踏上了一条充满热血与杀戮的探寻之路。
  • 锦绣洛神

    锦绣洛神

    为达成心上人的梦想——探索古画《洛神图》中那件“流风回雪锦”的制作之秘,女服装设计师董织成作为时空穿越实验的志愿者,回到了三国年代。几经周折,她以自己的才华和魅力,成为了传说中的甄宓——河洛第一美人,辗转宫廷与江湖,并登上世间荣华的巅峰。她所创立的云落坊以精湛的纺织技术,促进了三国工商业发展,也为曹魏一统天下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然而身为现代女子的她,无法与封建君王的思想相容。凭借当年因不祥预感而提前布好的局,她终于发现了“流风回雪锦”令人震惊的秘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