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81900000008

第8章 武功文治诸功臣

李广(?~前 179),西汉讨伐匈奴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将领。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其祖先是秦朝大将李信。李广历仕三朝,战功赫赫,却终不得封侯。

汉文帝十四年(前 166年),李广从军抗击匈奴。因善于用箭,杀死和俘虏了的敌人不计其数。升为郎中,以骑士侍卫皇帝。

李广身材高大魁伟,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且不善言辞,与人闲居时经常射箭来赌酒为乐,且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有一次,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误认为是老虎,张弓搭箭,一箭射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走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石头,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如果听说郡县哪儿出现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居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恶虎扑伤了李广,李广带伤也终竟射死了这只虎。李广射杀敌人的时候,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因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来毫不畏惧。汉文帝曾慨叹:“可惜李广生不逢时,若赶上高祖打天下的时代,一定能成为万户侯的。 ”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由都尉升为骑郎将。吴楚发生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帅旗立功显名。虽然战功卓著,但由于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回朝后始终没有得到封赏。此后,李广历任上谷、上郡等地太守,常与匈奴交战,以打硬仗著称。

匈奴入侵上郡,皇帝派宫中贵人同李广共同统率和训练军队抗击匈奴。一次,贵人带十个骑兵出猎,路遇三名匈奴人,匈奴人射杀了所有随从,射伤贵人,贵人慌慌张张逃回报告给李广。李广认定是匈奴的射雕手所为,于是亲率百名骑兵追赶三名匈奴射雕手。追上后,李广命令骑兵张开左右两翼,自己亲自射杀二名匈奴射雕手,活捉了一名。已经捆绑在马上正要往回走时,这时却望见无数的匈奴骑兵。匈奴骑兵亦发现了李广的一行人马,以为是汉人诱敌的疑兵,都大吃一惊,立刻上山摆开阵势。李广的一百名骑兵十分恐慌,都想掉转马头往回奔。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已有几十里了,倘若现在我们掉转马头往回跑,匈奴兵定会追击射杀我们,马上就会被杀光。现在大家留下来不走,匈奴兵肯定会认为我们是为大部队做诱兵的,绝对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命令所有的骑兵前进!一直走到离匈奴阵地仅仅二里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来。李广又下令道:“大家都下马,把马鞍解下来。”手下的骑兵说:“敌人那么多,又靠得那么近,万一有了危急怎么办?”李广说:“匈奴兵一定认为我们会退去,现在大家都卸下马鞍表明不走,这样正好使他们确信我们是诱敌的骑兵。”匈奴骑兵果真不敢贸然进攻。这时只见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翻身上马,带十几个骑兵,飞马射杀了白马将领,然后重回到他的队里,卸下了马鞍。他命士兵都放开马匹,睡卧地上。此时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终觉得他们可疑,不敢前来攻击。半夜的时候,匈奴以为汉军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袭击他们,只好引兵离去。第二天一早,李广回到了部队。

汉武帝登基后,众臣全都认为李广是名勇将,武帝于是调任李广任未央宫的卫尉。这时程不识也任长乐宫卫尉,他俩从前都以边郡太守的身份统帅军队,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带兵方法。李广治军简易,行军没有严格的编制、队列和阵势,经常找临近水源的草地驻扎,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逻自卫,军队的文书簿籍一概从简,但是也远远布置侦察人员,所以从来没有遭遇过危险。程不识则以严格治军而远近闻名,他注重部队的编制、队列和阵式,晚上敲刁斗巡逻,军官处理军事文件到天亮,军队得不到休息,同样没遇到过危险。可是士兵却苦于程不识之严,都喜欢跟随李广作战。更主要的原因是李广为将廉洁,经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拥护和爱戴。李广能身先士卒,每当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生入死,匈奴也畏惧李广的号召力和他的谋略,所以称他为“飞将军”,多年不敢入侵他的戍地。

汉武帝三年(前 133),汉用马邑城(今山西朔县)诱匈奴单于入塞。派大军预先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节制。单于发觉情况与已不利,引兵离去。

武帝后四年李广率军从雁门出发抗击匈奴军,因寡不敌众被匈奴俘虏。匈奴单于因为久闻李广的贤能,命令手下:“捉得李广,一定要活的解送回来。”匈奴骑兵便把当时因受伤而得病的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让他躺在用绳子结成的网袋里。已经走了十多里路,李广装死,斜眼瞧见他旁边有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突然一跃,跳上匈奴少年的战马,把少年推下马,弯腰摘下他的弓箭,策马扬鞭向南奔驰。匈奴骑兵数百人紧追不舍,李广边跑边射杀追兵,终于逃脱,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廷尉,廷尉判李广部队死伤很多人马,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当斩首。李广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李广在家闲居期间,经常与颍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到蓝田南山中射猎。有一次,李广在夜间带着一个随从骑马外出,跟别人在乡间饮酒。归来时路过灞陵亭,灞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阻拦李广不让通行。李广的随骑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亭尉说:“就是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将军!”于是就扣留了李广等人,留宿灞陵亭下。过了不长时间,匈奴攻人辽西,击败了韩安国的军队。于是皇帝召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于是随即请求武帝,准许派遣灞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军中,李广就把亭尉杀了,然后向皇帝上书谢罪。武帝回复说:“将军,是国家的爪牙。司马法讲:登车不抚车前横木以礼敬人,遇到丧事不根据亲疏关系穿规定的丧服,振兵兴,师去征伐不顺服的人,出征时,要统率三军之心,协同战士之力,这样才能做到一怒千里惊惧,威振则万物归顺,是以名声显露于夷貉,神威使邻国畏惧。报仇除害这是我期望于将军的,您若叩头请罪,这岂是我所指望的!”下在用人之时,武帝并没有因此而责备李广,倒欣赏他的这种做法。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广心胸的狭窄。

时间不长,李广被任命为郎中令。公元前 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李广部队前进了几百里,就遭到匈奴左贤王带领的四万名骑兵的包围。李广的士兵们都十分慌恐,李广就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入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李广的军士听了方始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抗敌。匈奴猛击攻他们,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发射,他亲自拿弓射匈奴的副将,接连射杀了好几个人,匈奴兵才渐渐散开。这时已到了晚上,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但李广却意气自如,更加整饬军队。军中官兵从此都非常佩服李广的勇气。

第二天,李广又和敌兵奋力作战,这时博望侯张骞的救兵赶到,解了匈奴之围。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功过相抵,没有得到赏赐。

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却始终没有得到封侯。当年同他一起为郎中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声也远在李广之下,却连连得封,官至丞相。李广的许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广却未得爵邑,官职也没有超过九卿。一次,李广和算命的王朔交谈,说:“自从汉朝出击匈奴,我李广没有一次不在其中,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因为出击匈奴军功取得封侯的有几十个人,而我李广从来不落在别人后边,却始终不得封侯,是我的面相不该当侯吗?还是命里注定?”王朔说:“将军想想难道做过什么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广想想说:“我为陇西太守时,羌族人造反,我诱降了他们之后却把他们杀掉了。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事。 ”王朔说:“罪过没有比杀已降的人更大了。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元狩四年(前 119),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北讨伐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皇帝认为他年老而不许。直到很长时间以后,李广才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出塞后,汉军得知单于的驻扎地,卫青决定自率精锐部队袭击单于,而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出击。李广亲自请求为先锋,说:“我被任命为部队的前将军,理应为先锋,现在为何让我从东路攻敌?况且我从年轻时就与匈奴作战,直到现在这垂暮之年才遇到了与单于直接作战的好机会,我愿为部队先锋,与单于决一高低!”可是卫青曾暗中受到皇帝的嘱咐,认为李广年老又命数不好,不让他与单于正面对阵。这时候,卫青的好友公孙敖新失掉侯爵,担任中将军随大将军出征,卫青想给他立功机会,因此把李广调开让公孙敖与自己一同与单于对阵。

李广知道内情后,仍有服从绝调动。大将军不接受他的请求,命令长史下道文书,说:“赶快到所在部队去,照文书说的办。”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动身了,非常恼怒地回到营中,领兵与右将军会合,从东路出发。部队因无向导,所以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将军后面,耽误了约定的军期。大将军的部队因单于逃跑也一无所获。

班师回来之后,大将军派长史拿了干粮酒食送给李广,顺便问起李广等迷路的情况,李广不予回答。卫青又派长史紧催李广的幕府人员前去听候审问,李广说:“众校尉无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现在我亲自去上供状听候审问。”

李广回到军部,对他的部下说:“我李广从年青的时候就与匈奴作战,大小战役也有七十多次了。现在有幸能跟随大将军迎战单于的主力,但大将军却把我的部队调开,让我走那条迂回遥远的路,军队偏又迷了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李广已年过花甲,绝不再受那些舞弄笔墨的办案人员的侮辱!”说罢便拔刀自刎了。李广部下的所有将士,无不为之落泪。百姓听到这件事的,无论年老的、年轻的、认识他的不认识他的都而潸然泪下。

卫青(?~前 106),西汉著名将领。字仲卿,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人。汉武帝卫皇后(卫子夫)的弟弟。被封为长平侯,长期任大将军,与外甥霍去病并为大司马,是西汉反击匈奴的著名将领。

卫青是平阳侯曹寿家奴婢卫媪与县中小吏郑季私通所生的私生子。卫青的兄弟姐妹除出在乎阳公主家被汉武帝看中带入宫中的卫子夫之外,还有兄弟卫步、卫广以及姐妹卫君孺、卫少儿,他们都冒充姓卫。

卫青早年作为家奴在平阳侯家长大。他在少年的时候曾回到父亲郑季家中,他父亲让他放羊,郑季前妻生的儿子们都不把他当做兄弟而当奴仆看待。卫青曾经跟随别人进入甘泉宫囚禁犯人的“保宫”,一位受过钳刑的刑徒给他相面说:“你是位贵人,将来可封侯。”卫青笑着说:“作为人家奴婢生的儿子,不被鞭笞打骂就满足了,怎么会敢奢求封侯那样的美事呢!”

卫青长大后做了平阳侯家的骑奴,随从平阳公主(汉武帝同母异父的姐姐)。

建元二年(前 139)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入选宫中,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当时的皇后陈阿娇(景帝之姐、武帝姑母馆陶长公主的女儿)没有生儿子,听说卫子夫得到武帝宠爱并有了身孕,十分嫉妒,其母长公主便派人逮捕了卫青,意欲杀掉他。当时的卫青在建章宫供职,还没有什么名气。卫青的朋友公孙敖和几位壮士听说此事,前去把卫青劫夺出来,使卫青免于一死。皇帝听说了这事,就召见卫青,封他建章宫监加侍中的官衔。从这以后,卫青同母兄弟姐妹都显贵了,数日内皇帝的赏赐竟达千金之多。卫孺做了太仆公孙贺的妻子,卫少儿原来同陈掌私通,武帝就召见了陈掌,加官晋级,使他显贵。连公孙敖都由此而显贵。等到卫子夫成为武帝的夫人,卫青被任命做了太中大夫。

元光五年(前 130)卫青担任车骑将军,第一次领兵缺击匈奴,与太仆、轻军将军公孙贺,太中大夫、骑将军公孙敖,卫尉、骁骑将军李广各领骑兵一万人,分别从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东南)、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县西南)、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出发。卫青率军到达龙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斩杀、俘虏敌军数百人,初战告捷,其余将领全都落慌而逃,无功而返。

元朔元年(前 128)春天,卫夫人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秋天,卫青领三万骑兵出雁门攻击匈奴,歼灭匈奴数以千计。元朔二年,匈奴入侵,杀辽西太守,掳掠渔阳(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百姓二千多人,大败将军韩安国的大军。朝廷命令李息将军从代郡出发攻击匈奴,又命令车骑将军卫青从云中出发向西进兵。卫青率部出云中以西直达高阙(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北),收复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之河南地区)至陇西之地,捕虏匈奴几千人,捉获畜口几十万头,赶走了白羊王、楼烦王。朝廷于是就把收复的河南地设置了朔方郡,开辟了后来出击匈奴本部的基地。卫青因此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卫青部下校尉苏建因战功卓著,封为平陵侯,食邑一千一百户,并命苏建修筑朔方城。卫青部下校尉张次公有功,封为岸头侯。

武帝说:“匈奴违背天理,悖乱人伦,侵凌尊长,虐待老人,以强盗偷窃为事,欺诈各蛮夷之邦,设下计谋,假藉武力,数次侵扰边境;因此朝廷兴兵遣将,以讨伐他们。《诗经》上不是这么说吗:‘讨伐玁狁,一直追击到太原。 ’‘出动战车,到那遥远的北方筑城。’现在车骑将军卫青渡过西河,到达高阙,斩获敌人二千三百名,把它的粮秣、器械、牲口,全部缴获为战利品,他已被封为列侯,于是西进平定沔南,巡行榆溪古要塞,越过梓岭,架桥北河上,攻打蒲泥,打败符离,斩杀敌人精锐的士卒和俘虏敌人的侦察兵共三千零七十一人。卫青审问俘虏知敌所在而加以俘获,驱赶着马牛羊一百余万,全军而还。为此加封卫青食邑三千户。”第二年,匈奴为了报复汉朝,人塞杀代郡太守恭友,又侵入雁门,掳掠一千余人。元朔四年(前 125),匈奴大举侵入代郡、定襄、上郡,杀掠汉朝军民数千人。

元朔五年(前 124)春,武帝派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卫尉苏建任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任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任骑将军、代相李蔡任轻车将军,都受卫青的管辖,共同抗击匈奴。匈奴右贤王抵抗卫青等部的进攻。右贤王轻视汉军,认为汉兵不可能到他那里,仍不以为然地饮酒作乐,喝醉了酒,睡着了。汉兵夜间赶到,包围了右贤王。右贤王大惊惶失色,只带其爱妾与精兵一百人乘夜奔逃,突破汉军包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人追逐数百里,没有追赶上。俘获了右贤王属下副将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十百万,引兵大获而归。大军到达边塞,武帝派使者捧着大将军印,就在军中任命车骑将军卫青为大将军,诸将之兵皆归大将军统率。

大将军卫青建立名号,得胜而归受到武帝的特别嘉奖。武帝说:“大将军躬亲示范率兵远征,我军大胜而归,获匈奴小王十余人,增封卫青食邑六千户。 ”并且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侯:卫伉为宜春侯,卫不疑为阴安侯,卫登为发干侯。卫青坚决辞谢说:“微臣有幸能在军中任职,是仰赖陛下神灵的庇护,军队出战大捷,都是校尉将士们拼死作战之功,陛下已垂恩多增封邑与我,微臣的孩子尚在襁褓之中,没有毫无可言,又蒙陛下垂恩割地封为三个列侯,这不是微臣在部队中勉励将士奋勇作战的本意,卫伉等三个孩子怎么敢领受封爵呢?”

武帝表示自己没有忘记诸校尉的功劳,立刻就封参战诸将。于是命令御史说:“护军都尉公孙敖,三次随从大将军抗击匈奴,经常接应诸军,各军因有接应而俘获匈奴王,以一千五百户封公孙敖为合骑侯。都尉韩说随从大将军出窳浑(在朔方),直达匈奴右贤王的王庭,逼近敌人奋力搏杀,俘获匈奴小王,以一千三百户封韩说为龙颁侯。骑将军公孙贺随从大军而俘获匈奴王,以一千三百户封公孙贺为南峁侯。轻车将军李蔡两次随从大将军而俘获匈奴王,以一千六百户封李蔡为乐安侯。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次随从大将军而俘获匈奴王,以一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一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一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将军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击杀匈奴立下站功,赐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这年秋天,匈奴入侵代郡,杀都尉朱英。

元朔六年(前 123)春,大将军卫青从定襄(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出发,以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苏建为右将军、赵信为前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歼灭匈奴军几千人大胜而还。一个月后复击匈奴,歼灭敌军数以万计。而苏建和赵信两军合计三千余人独遇单于大军,苦战一天,汉兵死伤将尽。赵信原为胡人,投降汉朝封为翕侯,现在时局危急,加之匈奴引诱,赵信就率残部八百骑兵奔降单于。苏建军全军覆没,只身一人逃归大将军。大将军卫青询问手下官员,苏将军应如何处置。议郎周霸说:“自大将军出塞以来,未曾斩杀副将,现苏建弃军而归,应斩首以显示大将军的威严。”军正闳和长史安却有不同意见,他们说:“兵法上说:两军对峙,一人难抵十拳。苏建以数千之兵抵挡单于数万之众,浴血奋战,士卒死伤殆尽,不失英勇;而他不敢有投降之心,独自归来,不失忠诚。现在若要杀他,就等于预告大家,失败就不要再回来了,因此苏建不能斩首。”

卫青一向宽厚善良,谦和退让,靠柔和讨皇上喜欢,对这事的处理亦如此。他沉思了很长时间说:“我卫青有幸以皇亲身份受到宠信,在军中任要职不必担心没有威严。周霸劝我建立威严,这样就大失人臣应有的本分。虽然我有权斩杀将领,也不应以我地位的尊贵和所受的宠信擅自诛杀将领于境外,还是送到天子面前,让天子亲自裁夺吧!因此可以看出做人臣的不敢专权恣纵,这样不是很好吗?”他的属官们都说:“好。”卫青于是苏建囚禁起来,送到武帝的行所,他自己领军入塞休养。

卫青回朝后,武帝赏赐卫青一千金。那时王夫人正受皇上的宠爱。宁乘向大将军进言说:“将军之所以能够立功不多而食俸禄万户、三个儿子也都被封为列侯,只是因为将军与皇后的关系。目前王夫人受宠,而她的家族没有富贵,希望将军把皇上所赐的千金拿出来作为献给王夫人双亲的寿礼。”大将军于是拿出五百金去祝寿。武帝听说了这件事,询问大将军,大将军如实回答,武帝于是任命宁乘为东海都尉。

翕侯前将军赵信逃往匈奴后,常给匈奴出谋划策。他认为汉兵无力渡过沙漠,更不会轻而易举留戍漠北,因此放松了对汉军的戒备。武帝认为,汉朝若发大兵出击,完全可实现消灭匈奴的愿望。

元狩四年(前 119),武帝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步兵及运输队有数十万人,分两路越过沙漠讨伐匈奴。卫青率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四部兵从定襄出塞。赵信向单于献计说:“汉兵已经越过沙漠,已是疲惫之师,匈奴可坐收汉兵俘虏了。”单于于是把他的物资全部运到大漠以北。带着精兵在漠北等待汉兵。

大将军卫青主力军队出塞一千余里,李广、赵食其两部由东迂回策应,见单于兵列阵而待,卫青于是下令用武刚车围成圆形营栅,派五千骑兵前去抗击匈奴。匈奴也以一万骑兵迎战,正赶上太阳落山之时,狂风呼啸,飞沙扑面,两军都看不清对方,汉军更纵左右两翼包抄单于。单于看见汉兵众多且人马尚强,再战下去恐于己不利,这时已是黄昏,单于于是乘六匹骡马拉的车子,带精兵几百人,直冲汉军包围圈向西北飞奔而去。这时天色黑下来,汉军与匈奴军队混战在一起,互相搏斗扭打,两军杀伤大体相当。汉军闻听单于乘黄昏逃脱,随即派轻骑兵连夜追击,卫青率主力紧随其后。匈奴兵溃不成军四散逃亡,黎明时分汉兵已追赶了二百多里,却没捉到单于,只俘杀匈奴军一万多人。至真颜山赵信城缴获匈奴储积的粮食供给汉军食用,汉朝大军驻留一日,放火烧掉余粮,引兵而归。

大将军卫青与单于会战之时,前将军李广、右将军赵食其军从东路前进,因迷失道路,错过了攻打单于的战机。归来后卫青派长史以书面责备李广,李广自杀,赵食被判罪,赎罪削为平民。卫青此次率兵出征共歼灭敌军近两万人,给匈奴以致命打击。但功不如骠骑将军,没有增加封邑。自此匈奴远遁漠北,很久不敢侵扰汉边。

卫霍两军出塞时,在边塞上检阅官府和私家的马匹共十四万匹,而得以人塞的不满三万匹。于是汉朝增设大司马之职,卫青与霍去病同时当上了大司马。骠骑将军的官阶和俸禄与大将军相同。随着骠骑将军霍去病的日益显贵,大将军卫青权势渐落,他的门客和老朋友逐渐投奔了骠骑将军,他们常因此获得官爵,只有任安不忍离去。

元狩六年(前 117),大将军卫青的长子宜春侯卫伉因犯法而被夺去侯爵。元鼎五年(前 112),卫伉的两个弟弟,即阴安侯卫不疑和发干侯卫登,都因犯了助祭金重量与成色不足而免除侯爵。

自从大将军卫青围攻单于之后,十四年以后去世。汉朝所以不再攻击匈奴的缘故,是因为汉朝的马匹少,而且正南讨两越、东伐朝鲜,同时攻打西羌和西南夷,因此很长时间没有出击匈奴。苏建曾经责备大将军官职极为尊贵而显要,但却不为天下的贤士大夫所称誉,希望大将军能效法古代那些招揽选用贤能之士的名将,好好向他们学习!大将军谢绝说:“自从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厚待宾客、广树私党以来,武帝对此十分痛恨。亲近安抚士大夫,招揽贤才,黜退不肖的人,那是人主的权力。我们做臣子的,只是奉法尽职而已,何必去招贤纳士! ”

当初,卫青日渐尊贵,而平阳侯曹寿因患恶疾回到封国,不久病逝。平阳公主通过皇后卫子夫向武帝禀言,武帝就令卫青娶了平阳公主。元封六年(前 105),卫青去世,谥为烈侯。卫青死后,与平阳公主合葬在一起,其坟墓在茂陵东面的象庐山中,在霍去病墓的西边。卫青因娶了平阳公主,所以他的儿子卫伉得以世袭侯爵,成为长平侯。太初四年(前 101),卫伉因犯法而失去侯爵。

大将军卫青一生七次与匈奴作战,用兵敢深入,奇正兼擅;且军纪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作战常奋勇争先,都愿意屡其出生入死,不愧为一代名将。

霍去病(前 145~前 117),西汉时期著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人。大将军卫青姊卫少儿之子,卫青的外甥。任骠骑将军,被封为冠军侯,与卫青同为大司马。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姊卫少儿与平阳县吏霍仲孺私通所生。因为与武帝的裙带关系,十八岁就得到皇帝宠幸,做了侍中。霍去病能骑善射。元朔六年(前 123)被汉武帝任命为骠骑校尉,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率领八百骁勇骑兵甩开大军数百里去寻歼匈奴,歼敌二千零二十八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以及单于祖父辈贵人籍若侯产,活捉单于叔父罗姑比,功劳冠于全军,于是武帝封食邑一千六百户,并赐冠军侯。

元狩二年(前 121)春,霍去病升任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出陇西,翻越乌戾山,讨伐澈濮,渡过狐奴河,历经五国,转战六天。千里越过焉支山后,同敌人短兵相接大获全胜。此战汉军杀死折兰王,砍下了卢胡王的头颅,诛灭金甲,活捉浑邪王的儿子和相国、都尉,歼灭敌人八千多人,缴获休屠王的祭天佛像。回师后,霍去病被加封二千户食邑。

元狩二年夏天,霍去病与合骑将军公孙敖共出北地郡,兵分两路攻打匈奴。合骑将军一方损兵折将,无功而返;骠骑将军则率军向前深入,与合骑侯失去联络后,越过居延泽,进入祁连山,俘获酋涂王,投降者二千五百人,杀死三万零二百人,同时捕获五位小王和五个小王的母亲、单于阏氏和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而汉军的损失仅仅十分之三。因此武帝加封五千户食邑给霍去病。与其他将军所率军队相比,霍去病军队的士兵、马匹和武器装备是经过挑选的,都好于诸将。这是他的军队取胜的关键所在。但他本人也敢深入敌人腹地作战,常常跟精壮骑兵跑在大部队前面。他的部队似有天助,从没有遇到过大危险。此后,骠骑将军霍去病越来越受皇上的宠信而显贵,与大将军卫青不相上下。

同年秋,匈奴单于由于恼怒浑邪王数次被汉军打败,损失几万人,意欲杀掉浑邪王。浑邪王和休屠王等商量想要投降汉朝,于是便派人先到汉边境约期投降。大行令李息得到消息后立即报告皇上,武帝担心他们利用诈降来偷袭,便派霍去病率军前去迎接。霍去病领兵渡过黄河,与浑邪王远近相望。浑邪王部将看到汉军,许多人不想投降了,纷纷逃遁。霍去病飞马跑进匈奴军营与浑邪王相见,斩杀想逃跑的士兵八千人,又命浑邪王乘驿车去面见汉武帝,自己则率所降士兵数万人,号称十万人,返回长安。这一次,骠骑将军霍去病又因不损失军队而使匈奴十万军民倾心归服,被加封食邑一千七百户。由于霍去病的这一重大胜利,使得河西一带变得安定和平,汉朝减少了这一带的驻防士兵。从此汉朝控制整个河西地区,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通道。

元狩四年(前 117),汉武帝建议利用匈奴轻视汉军,认为汉军不敢轻易渡过大漠轻入久留,故而放松漠北防御之机,发众兵讨伐匈奴,遂命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另有步兵和运输部队共几十万人同击匈奴。敢于力战深入的士兵都隶属于骠骑将军,军需物资等与大将军相同。

霍去病从代郡出兵,无副将,全用李敢等高级校尉作为副将,直插匈奴左方的军队,大胜而归,功劳远胜于大将军卫青。武帝因此宣布:“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出征,亲自率领所捕获的匈奴勇士,轻装前进。穿过大沙漠,涉水而擒获单于近臣章渠,诛杀比车耆,转攻左大将,夺取军旗战鼓。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水,捕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十三人,汉军减员只有十分之三,并从敌人那里夺取了很多粮草,远征军队的粮草却不绝。划五千八百户食邑加封给骠骑将军霍去病。”随骠骑将军各将及校尉都因功封侯获食邑。

后汉时期,汉朝廷设大司马一职,卫青、霍去病同为大司马,汉武帝还命制定法令使骠骑将军的俸禄与大将军卫青一样。从此以后,骠骑将军霍去病的权势逐渐显贵,超过了大将军,大将军的老熟人和门客多离去而投到了霍去病府下。

骠骑将军霍去病平时言语不多,但胆气内藏,敢作敢为。武帝曾教他孙武、吴起兵法。他说:“作战只要看谋略如何就是了,不必学习古代兵法。”武帝为他建造府第,准备让他去看看,他却回答:“匈奴不灭,不用经营安乐窝。”因此深得皇帝的宠爱。但因为他身为外戚,少年时候就受宠幸,伺候于皇帝左右,贵宠惯了,身上有摆脱不掉的贵族积习,不关心体恤士兵。他率军出征时,武帝派给他的生活用品几十车,回来时扔掉了很多剩余的米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他在塞外时,士兵缺粮,有的人饿得要死,而他却仍画地为球场踢球。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

元狩六年(前 117),霍去病卒。天子悲悼,举国凭吊。武帝调发属国铁甲军,列队从长安直到茂陵,给他修坟墓,墓的外形像祁连山的形状。给他定谥号,合并“武”和“广地”两层意思称为景桓侯,哀荣无比。

董仲舒(前 179~前 104),西汉著名思想家,经学大师,儒家学的派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出仕做官,都不是什么独立主政的职位,可是他对汉代政治乃至中国封建政治的影响,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其原因,就在于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指导思想。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出身于“田连阡陌”、“牛羊成群”的大地主家庭。他从小刻苦学习,学识与日俱增。汉惠帝时,朝廷废除了秦朝私藏诗书灭门的法令,民间藏书浮出了水面。董仲舒家有很多藏书,这为他的学习、钻研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董钟舒钻研的,当然是儒家著作,但凡经传,都有涉略,其中尤以《公羊春秋》最为用功。

由于自己的刻苦学习,董仲舒到三十岁就成了当时的儒学名家,好多人慕名求教。就这样,董仲舒开始了自己的教书讲学生涯。他招收了大批学生,向他们讲授儒家经传,也讲授自己的思想。他教出了一大批学生,这些学生遍布各地,这样就使儒家学说和董仲舒的思想成为当时流行的思想学说。于是,董仲舒成为当时的一代大儒,声名远播。

汉景帝时,董仲舒结束了自己的教书生涯,被朝廷任命做了博士(官方讲授经典的教师)。这虽然不是一个掌有大权的职务,但却使从引董仲舒走近了统治阶层,他的影响就更为深广了,由此,也为他接近、影响最高统治者打下了基础。据史书记载,董仲舒学习时非常专心。在收徒讲学时,他在讲堂设置帷帐,让学生们互相传授他的所讲,因此有些学生根本没见过他的面。钻研经传期间,他专心致志,几乎达到了目不窥园的境界。此外,他的行为举止也都十分符合礼仪规范,学生们无不尊敬他、效法他。

公元前 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汉武帝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因此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首都长安献计献策。这次对策,参加者有一百多人,董仲舒也在其中。对于皇上亲自出的题目,众人当然都各抒己见、竭尽所能。董仲舒在第一份对策中论述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以及罢百家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看了,颇中下怀,对董仲舒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接着,汉武帝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怎样治理国家,要贤良文学之士的对策。这一次,董仲舒又写了一篇两千余字的对策,主要阐述了儒家的治国思想,建议汉武帝实行有为的政策。对策中,董仲舒还提议办太学、选教师,讲授儒家学说;改吏制,选人才,增强治国的力量。这次的对策,同样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许,并增进了最高统治者对他的信任。

不久,汉武帝又进行了第三次策问。在这一次的对策中,董仲舒明确地提出了罢百家、尊儒术的主张,说:“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观点极为认同,因此奠定了汉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

上述三次对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通过这三策,董仲舒基本阐述了自己的全部思想观点,给汉武帝的影响极大。并把这种影响体现在了具体政策之中,而且这些政策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概括来说,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五点:一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二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同时用“天人感应”的观念来时刻警策皇帝;三是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主张限制豪强占田、节制土地兼并,并且薄敛、省役;四是针对“有为”政治的需要,主张建立培养、选择官吏的制度,如建立太学、征选贤良;五是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倡导孝道。

汉武帝十分器重董仲舒,不仅亲自批览他的对策,而且还亲自召见他。之后,汉武帝让他去担任江都(今属江苏)易王刘非的国相。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平素很为骄横,好勇斗狠。董仲舒走到任后,用礼仪等儒家礼法开导刘非,匡正其偏失,深得刘非的尊敬。有一次,江都易王刘非说:“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文种、范蠡谋划征伐吴国,最后消灭了吴国。孔子说殷朝有三个仁人,寡人认为越也有三个仁人。齐桓公有疑问的时候请教管仲,寡人有疑问的时候则请教于你。 ” 董仲舒回答说:“臣愚钝,不足以回答这样深刻的问题。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伐齐国,你以为如何?’柳下惠说:‘不可。’柳下惠回家的时候,有些忧愁,说:‘我听说攻打别国的事情是不会问仁人的,这话怎么问到我了呢!’只不过是人家问了问,他已经感到惭愧了,何况范蠡他们用诡计征伐吴国呢?由此来说,越国根本没有一个仁人。真正的仁人,讲究正义而不计利益,讲求道义而不计功利,因此孔子跟前的人们,就连五尺高的小孩也羞于谈论五霸之事。春秋五霸比其他诸侯王贤明,但比起殷代的三王来,也不过是外表像美玉的石头罢了。”江都易王听了,认为他说得非常有道理。

董仲舒在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做了长达九年的国相,除上述仁义之教外,并没有什么治国的高明方略。他的治国,不过是以《春秋》为依据,推演阴阳五行。虽然治国没有什么突出的绩效,倒也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不过,他最后还是从这国相的位置上栽了下来,而且差点没了性命。

本来董仲舒就有一套“天人感应”的学说,原本也是十分受武帝刘彻赞同的,因为他宣扬“君权神授”,国君正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但这一学说还有另一面,如果人做了错事,天就会用种种灾异来提醒、警策甚至报复,这又会形成对君权的束缚。董仲舒不仅主张了这种学说,而且还与现实联系了起来。

有一段时间,汉朝辽东的高庙和长陵的高园相继发生了火灾,董仲舒便用天人感应的灾异说来解释,认为这是上天对人们的警示,隐含着现实政治存在人祸的意思。董仲舒在家里就此著文,写好了草稿,主父偃来他家,见到这篇文章,偷偷拿给了武帝。汉武帝召来诸生看这篇文章,其中也包括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也在内。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老师的文章,认为文章的观点愚不可及。于是,汉武帝命有关部门过问此事,按法律应该杀掉,但皇上出于爱其才、念其功,下诏赦免,废为中大夫。从此,董仲舒再也没有什么灾异之说了。

董仲舒为人梗直,说话不太把门儿。当时,还有一个人与他一样专治《公羊春秋》,就是公孙弘。公孙弘学问不及董仲舒,但却会察言观色,所以官至公卿,比董仲舒官职大了很多。董仲舒认为公孙弘有些阿谀逢迎,公孙弘听了当然不高兴,便想着算计他。后来,乘皇上给胶西王选国相的时候,就推荐了董仲舒,说只有董仲舒可以相胶西王。于是,汉武帝又起用了董仲舒,让他去胶西做国相。

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长兄,比江都易王刘非更加狂傲骄横,害死了不少二千石的高官。公孙弘推荐董仲舒,其实是把他往火坑里送。只是这胶西王和江都易王一样,听说董仲舒十分有学识,特别敬重、善待于他。可是,董仲舒心里却总不免惴惴不安,怕时间长了惹出祸来,四年后,声称有病,辞去了职务,从此结束了仕途生涯。这一年,董仲舒五十八岁。

董仲舒历任两次国相,辅佐的都是骄横的国王。在任国相时,他均能以身作则,影响下层,屡屡诤谏、教导国王,使国内政治有条不紊,体现了一定的治国才能。所以,在他辞相以后,朝廷遇到讨论什么大事情,皇上就派廷尉张汤做使者,去他的家里征求他的意见,而他的意见也总是颇有道理。辞官回家之后,董仲舒不问家居杂事,不置产业,埋头修学著书。后来,他整理自己各次对策、上疏的条教和其他一些文章,共一百二十三篇,现已失传。另外,他还写了一部《春秋繁露》,史书称共数十篇,十余万字。《春秋繁露》流传了下来,从中可以看到董仲舒的思想观点。

董仲舒虽然没有做高官,缺少高位的治政实践,可是他的治国思想对汉武帝的影响则无人能出其右。因此,汉武帝一次路过他长安西部的墓地,还特地下马致意。此后,董仲舒的墓地又叫“下马陵”了。

历史上一些史家对董仲舒的评价颇高,称他是王辅之才,有管晏之智,这些评价或许不为过当,但却也未见实绩。因此,除了学术之外,董仲舒的影响,主要的恐怕应该是他的一套治国思想,就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史来说,对此给予怎样的评价也恐怕说得过去。

司马迁(前 145~前 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谈之子。他一生遭遇坎坷,却发愤著书,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渊源颇深的史官世家。早在颛顼( zhuanxu)统治天下时,曾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尧虞舜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方面的职事,直到夏商时期,因此,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的程林休甫即是他们的后裔。周宣王时,重黎氏失去世代掌管天文地理的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氏离开周都,迁移到晋国。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之逃到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布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在卫国的一支,做了中山国的相。在赵国的一支,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扬名于世,蒯聩就是他们的后嗣。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秦惠王就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司马错的孙子司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已更名为夏阳。司马靳与武安君坑杀赵国长平军四十万,回秦国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于杜邮,死后埋葬在华池。司马靳的孙子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普通官员,生活在秦始皇时代。蒯聩玄孙司马印,曾为武安君部将并带兵攻占朝歌。当诸侯争相为王时,司马印在殷地称王。汉王刘邦攻打楚霸王项羽之际,司马印归降汉王,汉以殷地为河内郡。司马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当时担任汉朝郡长之职。无泽生司马喜,司马喜封爵五大夫,他们死后都埋葬在高门。司马喜生司马谈也就是司马迁的父亲。后来司马谈做了太史公。

司马谈从师唐都学习天文,从师杨何学习《易经》,从师黄子学习道家理论。司马谈在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司马谈职掌天文,不管民事。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他的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神话色彩的地方。传说当年大禹曾在这里治水;还传说江海里的鲤鱼每年都要聚集在龙门下,千方百计想跃过龙门,跳过龙门的就化成了神龙飞去,每年最多也只能跳过七十二条,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所谓“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司马迁为自己那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家世而感到骄傲。

司马谈是个十分有学问的人,他不断向当时著名的学者请教,收集史料,走访天下,想编写一部反映从黄帝到汉武帝这段历史的史书。父亲的志向使得少年司马迁耳濡目染,在父亲严格的培养下,他发奋读书。十岁时,已经熟练诵读《左传》、《国语》等古代史籍的司马迁随着父亲来到长安,开始研究古代的文献,并直接跟从古文大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又师从今文大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经过名师的指点,司马迁逐渐成为一个学问渊博的人。

武帝元朔三年(前 126),二十岁的司马迁南游江淮,开始他的游历名山大川的生涯。司马迁注重考察各地风土人情,探访隐士高人,搜集古风民谣。司马迁感叹古今王朝变迁的同时,又力图从中寻找出历史发展规律。

一天,司马迁来到了长沙北面的汨罗江边,这里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沉水自尽的地方。司马迁面对汹涌澎湃的江水,想着屈原的高风亮节和不幸遭遇,不禁潸然泪下。这时,他还想着一个人,就是杰出的辞赋家和政论家贾谊。贾谊曾经担任长沙王太傅,他遭权贵谗言,被汉文帝放逐到长沙,来到泪罗江时,还作了一篇赋来深切地凭吊屈原。司迁对他们非常同情。后来在《史记》中为他们写了一篇“合传”。

司马迁离开了汨罗江畔,来到庐山,他在此考察了一番大禹疏导九江的传说。然后,他沿江东下,登上会稽山,探寻著名的“禹穴”。相传大禹一生为民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晚年东巡至会稽,死于此地,就葬在这个“禹穴”之中。会稽也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故都,司马迁想到了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随后,司马迁观览了九嶷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

司马迁渡江北上,经过淮阴,凭吊了韩信。然后渡过淮河去了鲁地孔子的故乡曲阜,追思孔子周游列国遗事。司马迁还到了齐国孟尝君的封地薛县,走访了孟尝君的故居。司马迁通过实地调查访问,掌握了孟尝君的许多材料的材料,为《史记》中塑造孟尝君的形象准备了素材。

司马迁又游历了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这一带豪杰辈出,沛郡、丰县等地诞生了一批楚汉风云人物。他了解到秦末汉初刘邦起义、建国时的许多没有听到过的故事,对汉朝初年的重要王侯将相的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的故事成了《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司马迁又去了大梁(今河南开封),搜集了魏公子信陵君的故事。回长安时正好途径函谷关,他慨叹函谷关的雄险。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或奉旨出使,或陪武帝巡幸,游历了更多地方。武帝元封元年(前 110),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到巴蜀以南。这就使得司马迁有机会深入地了解西南的少数民族,对当地人民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民俗进行详细调查,成为非常难得的珍贵的历史资料。

武帝元封元年(前 110)十月,司马迁跟随汉武帝率大军十万,北巡朔方,又东巡海上,礼拜嵩山后又东上泰山封禅。这样,司马迁不仅感受到了许多经书故纸里所没有的东西,而且对汉武帝有了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年轻时的游历和出巡,使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奉诏出使西南腹地,使他得以尽观当地之奇风异俗。通过游历,使他亲自感受到汉之强盛。他面对当时这样一个大一统的中央帝国历史的荣辱兴衰,每时每刻激发着他写一部反映华夏民族的历史巨著。这一切都为他创作《史记》奠定了基础。

司马迁游历归来后,二十五岁时被选为郎中,成了皇帝的十名随从。司马迁经常跟父亲一道随汉武帝到各地去巡视。武帝元封元年(前 110),汉武帝东巡泰山,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封禅大典,就是先到泰山顶上筑坛祭天,再到泰山脚下梁父等小山上祭地。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谈本应跟随皇帝出巡,不知什么原因武帝对司马谈不满意,让他留在周南(今河南洛阳),“不得与从事”。司马谈心中愤懑,致病将死。这时,司马迁奉汉武帝之命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视察、慰问,当他从西南回来时,得知父亲病重,他匆匆忙忙赶到周南,拜见了父亲。

司马谈握着儿子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功名显赫,职掌天文之事。后世衰落,如今将断绝在我手里吗?你倘若能继做太史,就可以继承我们祖先的事业了。现在武帝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却无法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后,你一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是孝道中十分关键的。天下称颂赞扬周公,说他能够论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邵的风尚,表达太王、王季的思虑,乃至于公刘的功业,并尊崇始祖后稷。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以前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仍奉为宝典。自鲁哀公获麟以来已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完全丢尽。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身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住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眼泪哽咽着说:“儿子不才,但我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全部加以编撰,不敢稍有缺漏。”

司马谈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司马迁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就直奔泰山,向皇帝复命,因而参加了封禅大典。

武帝元封三年(前 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深知史官不虚饰美名、不隐瞒邪恶的优良传统,他感到自己肩大责任重大,因而暗下决心,要为之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司马迁走马上任,就开始阅读历史书籍,整理国家的藏书和档案文献。他又搜集了很多的资料,编次文献,着手写作《史记》。当时,世人对司马迁写作《史记》多不理解,非议四起。

上大夫壶遂曾经问司马迁:“孔子的时候,世上没有圣明君主,他自己又不被重用,因此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做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上有圣明天子,自己又被任用,当官供职,什么条件都已经俱备,朝野上下全部各得其所,井井有条,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述的是什么呢?”

司马迁说:“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我听先人说过:伏羲最温和厚重,作《易》八卦。尧舜的盛德,《尚书》做了记载,礼乐在那时兴起。商汤周武时代的隆盛,诗人歌颂不已。《春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不只是讽刺讥斥而已,汉朝兴建以来,到当今英明天子,得到祥瑞应兆,举行封禅大典,改订历法,变换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四边,海外不同习俗的国家,辗转几重请求到中国边关来,进献朝见的不计其数。臣下百官尽力歌功颂德,仍不能把他们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再说有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耻辱;如果君主明圣而功德不能广泛传扬,就是有关官员的罪过。更何况我担任太史令的职务,如果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先父的遗言忘掉了,罪过就实在太大了。我只是说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大错了。”

武帝天汉二年(前 99),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李陵出兵酒泉、居延,抗击匈奴。李广利军队损失十之六七,逃回长安。李陵苦战不敌,被迫投降匈奴。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到京城,令汉武帝十分震惊,既而变得怒不可遏。他召集大臣们来议定对李陵的处置问题。朝中诸位大臣都指责和咒骂李陵的变节投降。

司马迁平素与李陵没有深厚的交往,李陵给他的印象是耿直而朴实的。他听众人交相谗毁李陵,颇感不平。因为前几天,这些大臣们还盛赞着李陵的英勇善战,现在看到皇上动怒,就把李陵说得一无是处,必欲置李陵于死地而后快。司马迁却直言道:“李陵带领五千步兵抗击匈奴的主力,英勇顽强,他一声令下,士兵好似猛虎下山,与匈奴拼死作战,虽然失败,功劳还是有的。或许李陵投降,是为了等待机会来报国。”

汉武帝听了司马迁的话,勃然大怒道:“你为李陵辩护,实际是责备贰师将军和朕!”随即,汉武帝命令廷尉逮捕司马迁,将他囚禁于监牢。囚禁在牢狱中的司马迁饱受狱卒的折磨,憔悴不堪,他几次想自杀,可他还存有生的希望,希望有朝一日李陵归汉,武帝能宽释自己。但他失望了,武帝天汉三年(前 98),谣言说李陵要带着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愤怒之余,下令杀了李陵的一家。汉武帝后来又听说李陵在匈奴深受匈奴单于的赏识,更加愤怒,迁怒于司马迁,司马迁的罪也就加重了。这时候,几乎所有亲朋故旧都对司马迁避之惟恐不及,没有一个肯为司马迁说话,他只能凄凉无助地在狱中忍受酷吏的百般凌辱,等待着朝廷的处置。不久,司马迁被定了一个“诬上”的罪名,判了死刑。按当时刑法规定,要免除死刑,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用五十万铢钱来赎罹,另一种是接受宫刑(或称腐刑)。司马迁是个小官司,家中拿不出这么多钱为他赎罪。他并不怕死,可是,父亲临终的嘱托,他还没有完成。为了完成这部伟大的史著,他选择了接受腐刑。然而,在司马迁心目中,宫刑是一种比死还要可怕的奇耻大辱。他生不如死,但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自己活下去,他的眼前展现了一幅幅古人发愤著述的画面: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著《国语》,孙子膑脚论《兵法》,《诗》三百篇大都是圣贤发泄愤懑的作品。自古以来,权贵富人生时显赫、死而名灭,多到不可胜记,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毅力、崇高品格而做出了一番事业的人才能名垂千古。这种矛盾心情在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记载得非常详细。受李陵之祸,使司马迁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发愤撰述。

武帝太始元年(前 96),司马迁受大赦出狱。汉武帝这时也因李陵案深疚于司马迁,升他为中书令。中书令一般由宦官担任,司马迁任此职,无疑又在心头压上了一块屈辱之石,但他经过痛苦思虑,决定接受任命。

一天,司马迁正准备进宫时,突然看见大儿子司马临充满怒气地闯进来,说,“爹爹,你看,我从市上揭来的揭帖。”司马迁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鱼跃龙门变成龙,还看鲤鱼雌与雄,假若非雄也非雌,跃上龙门也非龙。

原来,这是朝廷里与司马迁为敌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一伙派人干的。过了一段时间,司马迁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都竭力反对司马迁应诏。他们说:“你这个德才兼备的司马迁,为什么要进宫作‘闺阁之臣’,甘受此辱?”司马迁强忍心中巨痛,说:“如果不进宫怎知宫廷秘史?不和帝王将相打交道,怎知他们灵魂善恶?我不应诏,史书又如何写?”

后来,于是司马迁便进宫去了。他博读史官收藏的图书,整理天下散佚的旧闻,发愤著述,用自己的血泪和生命撰写史著。汉武帝征和二年(前 91),《史记》基本定稿了。司马迁从武帝太初元年(前 104)开始撰写,到正式完成,前后总共用了十四年时间。但司马迁知道,他所写的这本实记实录的《史记》,必然会遭到汉武帝的毁灭。完稿后他就同时准备了几份:一是手稿,后来汉武帝追查,他便将手稿呈交上去,果然不出所料,汉武帝烧毁了手搞;二是副稿,由才智非凡的女儿司马英抄写,以便“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三是腹稿,他每写一篇,都命外孙杨恽(司马英的儿子)学懂背熟,以确保历史传给后人。司马迁死后,直到汉宣帝时他的外孙才将这部历史巨著公诸于世。那时已有少量缺篇,后人褚少孙等将其补足。

司马迁逝世于何时,已无从考证,相传是被汉武帝身边的宠臣害死的。

司马迁给自己的史书题名为《太史公书》(东汉末通称《史记》),在这里,他为自己正了名:太史公。

同类推荐
  • 倚仗临风听暮蝉:王维

    倚仗临风听暮蝉:王维

    一片诗心,绘成画境,一片画境,酿出禅意。他 那稳藏在墨色里的人生,氤氲着一个传奇而动人的秘 密。他就是——王维。朱丹红编著的《王维(倚仗临 风听暮蝉)(精)》为“大唐才子诗传”系列丛书中的 一本,《王维(倚仗临风听暮蝉)(精)》讲述了大唐才 子王维“才人老去例逃禅”的一生。
  •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本书从李时珍的家学渊源,行医经验到著修本草纲目说起,对李时珍的医学成就和本草纲目的医学资料珍贵价值都进行了介绍。
  • 我就是季洁

    我就是季洁

    《我就是季洁》是“行业剧女王”王茜,首部全景立体展现自己演艺生涯和私人生活的自传。本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茜在《重案六组》中台前幕后的故事;第二部分是生活中你所不知道的王茜;第三部分是王茜的整个演艺生涯;第四部分是王茜的个人资料、影视剧作品和获奖纪录等等。全方位提供《重案六组》的台前幕后不为观众所知的故事;王茜私人生活大揭秘;独家从未曝光的几百张照片;高晓松、陈宝国、李静、孙俪、周迅等明星的一些从未公开的有趣的故事。
  • 孤云独去闲

    孤云独去闲

    《民国的闲人闲情》,以捕捉民国历史中独具个性之人物与事件,他们或袖手于党争国乱之外,或笑谈于主义流派之间,以独立之人格、独具之品格,闲逸于主流视野之外。他们是著名的“闲人”,又是闲散的“名人”;他们以“闲”得名,他们是民国的一道风景线。本书稿以史料钩沉辅之以传记、时评手法,为读者勾勒出多个维度的民国精神之体现。包括:袁克文:共和时代的帝国闲情、张伯驹:一帖平复了此身、溥侗:何物最相思、陈家麟:亦魔亦侠,唐吉诃德、陈霞章:用文言文讲安徒生童话、樊樊山:赛金花与梅兰芳、吴梅:风洞山中来,湘真阁里去、王季烈:在X光下格物致知、董康:在法学之外游弋、姚光:云间一书淫、蔡桢:追根溯源为歌词、蔡莹:味逸轩中小安乐、周瘦娟:每天都是礼拜六等。
  • 朱新礼如是说

    朱新礼如是说

    1992年,朱新礼在山东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创建汇源果汁厂,后迁址北京,汇源果汁目前已经发展成主营果、蔬汁及果、蔬汁饮料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汇源果汁在港联合公告,可口可乐拟以约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所有已公开发行的股份。这一业界最强并购的消息一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轰动(尽管收购案未获审批)。本书忠实记录并深入剖析了朱新礼从一个县经贸委副主任成长为果汁行业(甚至中国当代)顶级企业家的艰辛过程,从创业精神、经营理念、资本运作、商战智慧、品牌推广、营销攻略、质量控制、渠道建设、企业家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关于中国企业家智慧的饕餮盛宴。
热门推荐
  • 慕少,请你消停点

    慕少,请你消停点

    本想躲避催婚的她和陌生男人签订了形婚合同,然而那男人却渐渐对她开启狂撩模式。“等等,你不是gay么?”某女推开某男,诧异地问道。“秦书香,去看看医生,脑子不太好。”某男勾唇一笑,把某女所有的脏话都咽进了嘴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词坛丛话

    词坛丛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盖煞魔神

    盖煞魔神

    梦柒大陆,三族鼎立,隐世种族,隐于某处三族建国,天阳属人,妖柒属妖,魔灵属魔一代天骄,出于魔灵,手执星辰,唤得风雨踏遍大陆,只为寻草,七宝玲珑,寻之救父永恒之塔,冰火双铠,盖煞魔神,风华绝代???看少年左手执星辰之杖,右手执永恒之塔,身穿冰火双铠,成就一代盖煞魔神,演绎魔神传奇!
  • 御赐痞妃:邪魅王爷太勾人

    御赐痞妃:邪魅王爷太勾人

    她本是异世亡魂,机缘巧合之后遇见了他,此后便死皮赖脸的粘上了他。“夫君,一夜夫妻百日恩,你忘记妾身了吗?”某男眉头一挑,再然后……“母妃,父王他又失踪了……”某个小宝贝佯装着急的说道。
  • 邻家姐姐是鬼

    邻家姐姐是鬼

    爱鬼,恋鬼,认鬼,识鬼,化鬼,阳光下亦有鬼,在你身边,在你心中。马头墙,老宅院,紧闭的房门,是谁在屋中?少女的心纵使为鬼,也渴求着爱与被爱。可悲的是,人心,比鬼意,更可怕。
  • 血剑

    血剑

    他是杀人狂魔,被江湖人称血剑剑魔,但是他却善良无比。他身负着门派使命,但是却能笑看江湖,游戏人间;他身兼顶级暗杀剑法与轻功,杀人无数,但是却没误伤一名旁人。他只手拿着血剑,独步于江湖中……
  • 现代天师的修行生涯

    现代天师的修行生涯

    三百年前,天道断仙路,万法归寂寥。三百年后,力马出山行道,打着祖传名号,斩妖除魔,行善积德,一步步走上天师之路,重开天道。弃我之天不可要,我开之天为正道。后学道者,以吾为尊。书友群:287553088,有兴趣的加。
  • 出租房日记

    出租房日记

    一则招租启事,引发了关于部分租客们生活的故事。其中有从远方而来的农村小伙子,有摆早餐摊的夫妻档,也有双脚不便的孤寡老头…在他们的意识中,这里不仅是他们睡觉、生活的地方,更是掺杂着喜怒哀乐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他们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部分。
  • 假戏?真做!

    假戏?真做!

    一个被初恋伤害过的任性姑娘,守着小店,卖着假货,正过得逍遥自在的时候,遇上了控制欲极强的古董商,然后被抱走的故事。其间,姑娘的初恋男友悲情参演,N个俊男、美女友情客串……
  • 暗扣流年爱

    暗扣流年爱

    他们一开始以为会守着山过着平凡无虑的生活,只是谁会想到将来的他们和江湖扯上了关系。流年划过,最初简单的爱是否经得起江湖里的惊涛骇浪?她是否还可以羞红着脸而大胆的邀约对他说:“任子延,你明天要采草药吗?明天早晨我在这里等你!”他是否还是那个痴痴的他,可以为了占小溪这句话早早的来到那条小溪旁等她。江湖上那妖媚公子方少御出现在她的视野里,那一句:“占小溪,我的心的这一块是属于你的……”他们是否可以在岁月的侵蚀下,依旧回归到那幽静的山中度这他们原先悠闲的生活?他和她之间的约定,还是她约,他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