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73000000003

第3章 高超精良的宗教建筑艺术

盂县现有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360余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4处。其中,古建筑占了很大的比例。纵观盂县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这么几大类型:一是庙宇建筑,二是民居建筑,三是陵墓建筑,四是古城遗址,五是桥梁及水利建筑。在这几种类型中,宗教寺庙建筑是现在保存最多、最完整、也最精美的古建筑。到现在,在盂县境内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元代及其之前的古建筑共有5处,包括西关大王庙、坡头泰山庙以及中社府君庙3处“国保”,其他2处盂北泰山庙、秀寨舍利塔也具备申报“国家文保单位”的条件。盂县现存的其他省保、市保、县保单位的明清古建筑遗存12处。在17处古建筑中,除“畏热堂”民居、西关当铺2处外,其他15处全是寺庙建筑。在这15处寺庙建筑中,3处为祠庙(西关大王庙、藏山祠、烈女祠),12处为佛、道宗教建筑。这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庙宇古建筑,不仅反映了源远流长的宗教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

盂县人旧时所崇拜的神仙

考诸现存的古碑碣石刻及旧民间民俗文化,以前盂县人所崇拜信仰的神仙主要有:一是佛教的神,像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二是道教的神,像玉皇大帝、二郎神、东岳大帝、文昌、关老爷、山神、土地等等;三是地方的神,像仇犹国君,藏山大王、水神圣母、诸龙神、苍岩公主、五龙圣母、五方龙王等等。关于“圣母”(又称“奶奶”)就有泰山圣母、水神圣母、苍岩圣母、三司圣母以及五龙圣母“五种”之多。特别是对于“龙”神的崇拜,村村壁壁都有遗存,到了“无村不入”的地步。这些都和盂县“士尚礼仪,农务耕作”的传统、“山无美材,地无膏腴”的生存环境以及“十年九旱,旱涝不均”的气候因素密不可分。对老百姓来说,不管你是哪里的神仙,只要能保佑家庭幸福、五谷丰登,就要祭拜。所以说盂县的庙宇建筑中供奉的神仙种类很多,“一庙多神”、“多教并存”的现象很普遍。比方说在坡头泰山庙,明后期时任盂县儒学教谕的马能就写了一篇《一庙三神记》的碑文,“圣帝庙威灵煊赫,矧剌恪大王同祀于兹,五方龙王居享于中”,“一庙分列三神,同福一邑”。到了清代,这里还先后建有“关帝殿”,“药王殿”、“奶奶殿”、“痘神殿”,达到了“一庙七神”。在山北村天齐仁圣帝庙,在明嘉靖年间曾供奉有东岳大帝、佑圣真君(真武大帝)、丙龙宫太子(敖丙三太子)、后土昭济子孙三圣母(后土圣母,娲皇圣母,碧霞元君)、马明王菩萨(蚕神,也有称马鸣王菩萨、马明菩萨、蚕花娘娘、马头娘、蚕姑、蚕皇老太、世界丝绸之神)、藏山大王、蒲台大王(俗称“蒲台爷”,“灵赡公”,“昭应灵赡王”,山川之神也)、胡纛之神(不详)、五龙圣母、三尖山白龙神、水草大王(马神、马王、马王爷,全称“水草马明王。”)雨师、风伯(风伯,又称风师、箕伯。雨师,道教俗神,亦称萍翳、玄冥等),后又建立了观音堂,共有16位神仙之多,也可以说是创了一个“盂县之最”。

明末时,县城内的功德祠在城隍庙侧,祀明邑令张国玺。相传其“忠信明决,当机立断,平赋均瑶,诘奸剔隐,种种有法。邻封有大狱不决者,咸愿质成,民间有东察院之谣,祀名大臣”。以前的县令也被立庙祭祀,这个就很有意思了。也是明朝,盂北村有个进士叫张翰才,在做井陉县令离任的时候,竟然被立“生祠”而祀,这就是民心所向。从这些民间宗教信仰,我们也可以觅得当时先民们生活状态的一些蛛丝马迹。这些都是题外之言。

在元代时,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都采取开放的政策,对佛、道两教在政治上特别优待,所以元代的盂县庙宇建筑体现了这种多元化的格局。从上面说的5处元及元以前建筑看,西关大王庙是金代的建筑,供奉的是藏山大王;2处泰山庙供奉的东岳大帝,属于道教的范畴;中社府君庙命名出现了错误,实际应该是“释迦寺”,属于佛教的范畴;秀寨舍利塔,顾名思义,也是佛教的范畴。

在明代,“崇儒重道”,作为中国自身的宗教道教和较早传入中国的佛教,都逐渐走向了衰微。出现了宗教的儒化,也就是所谓三教合一的趋势。盂县的道教建筑有了突飞猛进的势头,盂县现存许多“东岳庙”、“玉皇庙”、“关帝庙”、“三义庙”、“二郎庙”、“真武庙”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盂县人在明代时还建造了当时山西规格、建制、规模最大的城隍庙。“前殿后寝,东西两廊,中外二门,略如县治”。“唐宋元相沿”的盂县学宫(即文庙)在洪武、天顺、成化、嘉靖年间多次扩建翻修,增设了先师庙、启圣祠、名宦祠、乡圣祠、明伦堂等,建筑规模达到了空前。

清代时,皇家宗室大多信仰藏传佛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佛教在清朝迎来了新的辉煌,相反,道教的发展却受到了的制约,逐渐萧条、萎缩。在康熙版的《盂县志》“寺观”中,记载的院、寺、庵、观、宫(包括当时“已废”的)等宗教建筑共90处,88处为佛教建筑,仅有县南十二里的清沙观、娄里村的紫微宫(已废)2处道教建筑。专门的道教活动虽然受到了制约,但是“城隍”“关帝”等有关道教神仙的建筑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按照光绪版《盂县志》的记载,在清朝后期,县内规模较大的庙宇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坛、历坛、城隍庙、关帝庙、武安庙、文子行祠、八蜡庙、龙王庙、风神祠、药王庙、文明阁、火神庙、彰癉庙、存像祠、仇犹庙、烈女庙、诸龙庙、文子庙、白龙庙、黑龙庙、祁大夫庙、狐大夫庙、东岳庙、牛王庙等,这些都是官方所认可和积极推崇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道教神仙的范畴的。在民间,村寨的庙宇建筑也类似。在盂县现在的乡村,村村建有五道庙(按照道教说法,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属神,是阴间中的大神)。民众遇到灾害、疾病、贫困或其他难事,便去烧香拜神,许愿还愿,祈求消灾降福,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所以这些庙宇香火不断,成为慰藉普通民众心灵的场所。

元代及其之前的宗教建筑

排除传说的因素,从现存的真实史料来看,盂县最早的宗教建筑应该是石佛湾摩崖造像上记载中“永熙二年五月十八日林寺道阁造像一区”中的这个“林寺”。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林寺”并不是盂县最早的寺院。因为在“北魏建义元年并盂县入石艾属乐平郡”,当时的县治西有抚城县的凌井,北有新兴郡(后改为永安郡)的定襄,东有上艾(石艾)的新城,这些都是现在的盂县在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佛教的传播应该首先在这些中心地带落脚。即便如此,这个“林寺”的始建年代应该早于摩崖造像的“永熙二年”(533)。

北魏时的寺庙建筑,还有前面说过的程子岩造像碑(北魏兴和三年)中提到的“丰乐寺”。千佛寺摩崖造像上铭刻的“千佛寺,前赵郡太守嘉殷州刺史河间邢生造像、兴和三年造(541)”的“千佛寺”。王堉昌于民国十三年(1924)在千佛寺摩崖石刻遗址留诗一首,“此山名千佛,以有千佛寺”……“考年永熙元,兴和三又置”……所以也有人认为,有记录可考者中,盂县最早的寺院为千佛寺(永熙元年),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

这一时期的宗教建筑还有,北齐天统三年(567)李磨侯在今南苌池建造的镇池寺。

从现存的史料看,盂县隋、唐时的宗教建筑遗存几乎没有实物来考证。韩万德先生在他的《故园纪事》中写道,“《大元一统志》记载:盂州净业寺,在州东北。唐大中元年(847),赐额曰‘净业寺’”。按照县政协文史资料记载,位于今县政府大院现仅存一座大殿的西寺,原名净土院,在唐贞观五年(631)易名为“三圣寺”(康熙版县志县城图上,仍标注为“三圣寺”),距今也在1400年以上了。

根据永清寺现存最早的宋正隆年间重修碑记记载:“长老昂公,宋元祐五年(1090)削发为僧。大观二年(1108)至永清寺住持,天会十六年六月辞世”,可见永清寺在北宋时就已经存在。民间有“先有永清寺,后有盂县城”之说,如属实,永清寺应该早于盂县建城的隋开皇六年(586)。

现存于西烟镇东村东阁永慈庵的“深公和尚石塔”,记载了“大安院”长老、殿中丞御使邱建阳曾孙深公和尚的生平,幼失父,长失母,与兄度日,兄不能夺其志,投大安院出家,师从“普涧”。年二十九,学百法明门论等,“终挽”于北宋政和五年十二月(1116)。从这个“塔记”来分析,这个“大安院”在当时已经算是不小的规模了。这个“大安院”(永慈庵)在几版明清旧县志中并未提及。

明正统十四年(1449),盂县儒学教谕马能在《重建兰惹寺记》中写道,“县治去西,山曰李宾,寺曰兰惹,自大宋延祐四年之所创也。其先则有玄通法师归真于此,而其灵物异迹,载诸神传,不可枚举”。这里的这个“大宋延祐四年”是马能的一个错误,因为“延祐”是元仁宗的年号。在宋皇帝的年号中,有北宋仁宗的年号“景祐、皇祐、嘉祐”,哲宗的“元祐”,南宋时盂县已属金。可见,兰若寺最迟也应该在北宋“元祐”(1086—1094)年间就已存在。

另一处建于金代的有迹可循的寺院是牛村镇白土坡的建福院。据庙内现存的金大定四年(1164)“尚书礼部牒”碑刻记载,“据太原府盂县白土坡僧智悟状告:本院自来别无名额,已纳讫合钱,立建福院名,勘会是实,须诚给赐者。系奉敕,可特赐建福院,系亟准敕。故牒”。当时,建福院已有法堂、中殿、瑞像堂、水陆堂、三大士堂、开王堂、僧堂、土地堂等诸多殿堂。

舍利塔在东关十字街,下葬舍利子,贞祐五年(1217)建。(康熙版《重修盂县志》载)

另一处在金大定十四年(1174)就存在的寺庙建筑是龙璧村(后改为榆壁,今盂北村)文殊院。按照庙内现存的元元统三年(1335)盂州同知张中立所撰的“重修文殊院记”记载,“有记录可考者,佛座建于金贞元三年,壁画成于大定十四”。

现存于西潘侯庄普济寺的“重建普济寺记”中记载,“盂之县治西北仅百里许,有圣佑都侯庄村,古刹一所,名曰普济寺,建自胡元至正之初。”说明这个普济寺始建于元朝最后一个皇帝惠宗在位时的至正(1341—1370)初年。

还有一座古刹,牛村惠福寺“俗传天福五年(940),敕建正殿并南殿,赐名曰‘普同院’。后治平元年(1064),改名‘惠福寺’”。西潘进圭村的“龙门禅寺”,始建于“宋之康定”(1040—1041)年间。西潘乡宋庄村,有“宝刹乡邑”,“石志存系至正五年(1345)重修”。西潘李庄寿圣寺,“志存乃元之至正丙申之岁(1356),建立碑石已存”。西潘进圭龙门寺,“至元三年(1337)重修”。这个西潘地区在宋、金、元时,佛教的发展很是繁荣。在康熙版的《盂县志》中记载,“清凉寺,宋元敕建在李宾山。”在光绪版的《盂县志》、《山西通志》中记载,重门山,又名慈氏山,“在县西六里,金大定二年(1162),敕建慈氏、清凉二院”。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上面说的这些宗教古建筑均已荡然无存。细心的人也可以看出,上面说的其实都是佛教建筑。

前面说过,盂县现存的元代及其之前庙宇建筑共有5处,除去金代的属于“祠庙”的西关大王庙,与宗教有关的4处建筑均为元代所建。坡头泰山庙、盂北泰山庙是道教建筑,中社府君庙(释迦寺)、秀寨舍利塔是佛教建筑。

坡头泰山庙是因其具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元至清”古建筑群而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3240平方米,三进院落。自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为戏楼(建筑已毁)、石牌坊、山门、正殿、后殿;两侧分别对称布局有钟鼓楼、配楼、耳殿、禅房、关帝殿、奶奶殿等。建筑形制多样,元、明、清各代建筑并存的群组建筑风格。”“正殿和后殿均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为明、清两代遗物。”

盂北泰山庙建筑群东西宽41米,南北长50米,占地面积205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正殿为元代建筑。殿身通体面宽11.2米,进深7.3米,骶尾高6米,系单檐歇山顶结构。正殿西侧建有二郎殿三间,其构建的规制和建筑特征与正殿基本一致。正殿对面是戏台,建筑结构严谨,造型雅致壮观,为清代所建。戏台西侧奶奶庙为明代建筑,古朴典雅。

中社府君庙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攀间枋题记,元延祐二年(1315)重修。明清时屡有修葺。占地面积936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过殿、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耳殿。正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府君庙建筑群实为“中社释迦寺”(康熙版的《盂县志》有记载),因其左前方有“泰山庙”建筑,而被后人误认为“府君庙”。

秀寨舍利塔位于秀寨村南的“李宾山”(又称“北寺山”)。据塔身碑刻记载,“维大元岁次乙未年壬午月戊寅日甲寅时住持僧福聚建”,此塔建于元元贞元年(1295),是盂县最古老的一座砖构塔式建筑。塔身为楼阁式,平面呈六角形,高18.5米,五檐五层,全部用条砖构筑而成。

明清及其之后的宗教建筑

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好多大型正规建筑式样日趋一致化。如果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单说建筑式样即可分辨出建筑年代。盂县现存的宗教建筑遗存,多数为明清两代重建或新建,尚存几十处,也多数荒废、废弃。近来重新出现了修庙建寺的热潮,30多年以前尚能看到的寺庙建筑,现在也大多是推倒重建,现在能够看到的旧建筑也越来越少。即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布的一些县保、市保级文物单位也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也遭受到了人为的损毁和破坏。

从盂县现存的一些较大的宗教建筑来看,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建筑,还是其他祠庙建筑,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山门两侧分设钟鼓二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通常是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坐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正殿是整个建筑群体的中心。正殿左右有配殿。正殿后有一进院落,多为寝宫或藏经楼等。另外在主轴院落两侧设置碑房、迎客坊、僧道房、禅房、斋堂等僧道人起居生活及信客休息的地方。还有一些附属设施,像山门前的牌坊、石狮子等。还有一个戏台、也称乐台、乐楼的。

一些乡村小型的寺庙,多数为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大殿两侧有配房,院落左右两侧为厢房。

前面说到的5处元及其之前的古建筑,均为单体建筑。究其所处的整个建筑群而言,也多数为明清时所建。所以在整体建筑格式上,也是明清范畴。秀寨舍利塔符合“前寺后塔”的佛教建筑惯例。

普济寺,在西潘乡侯庄村。前后两进院落,占地面积1998平方米。主体建筑有正殿、南殿、东殿和西殿。正殿面宽18米,进深9米,单檐歇山顶结构。正殿两侧为“奶奶殿”、“吕祖殿”。前院狭长,山门居中。山门左右有钟鼓二楼。正殿与南殿为明代建筑,余为清代建筑。

大庙,也称“天齐庙”、“八大庙”,在南娄村北。前后两进院落,共有大小殿堂54间。前院以中殿为主建筑,后院正中为后殿,均系单檐歇山顶。正殿为明代建筑,余皆为清代。庙内古杨2株,传为明代所植,为本县最古老的杨树。

西寺大殿,在今现政府大院。单檐悬山顶,是盂县现存规模最大的单体古建筑。主体为明初重建,民国时改建。

二庙,亦名“天齐庙”,位于南娄镇上曹村。左右两个四合院,现存古建筑6处。西院北有正殿,左右两侧为正殿,南有戏台、山门,正殿为单檐歇山顶。东院北有正殿,南有山门,东有禅房。

仇犹观,位于梁家寨乡御枣口村。原为仇犹国君祠庙,后改为道观。现存建筑结构较完整的是真武殿,殿堂3间,坐北向南,单檐歇山顶结构。殿内采用辽金建筑的“减柱法”。过厅左边的梳洗楼,是一座3间大的双檐九脊顶楼阁式建筑,是古建筑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建福寺,位于牛村镇白土坡村。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分立于天王殿左右。正殿与天王殿为明代建筑,余为清代建筑。

永清寺,在路家村镇东杜村内,是现盂县佛教协会所在地。明万历年间,永清寺僧人洪公法师化缘重建,寺庙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以前院为正殿、山门和东、西配殿为主体。现存明清大雄宝殿3间,系单檐歇山顶结构。殿内明代的水陆壁画一堂尚保存,至今栩栩如生、清晰可见。

青石寺,原名石角寺,位于上社镇窄门只村。寺内现存正殿3间,左、右两侧偏殿各1间,东、西禅房各3间。正殿居中,面阔12米,进深8米,檐高5米,系单檐歇山顶结构,为明代建筑。殿内三壁布满彩绘壁画,以清代作品称著。所绘人物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彩塑圣像亦很精致,分布在一个长3米、宽1.68米的大佛坛上。

七机岩关帝庙,在藏山村东七机岩上,近年遭火灾已损毁。现存正殿为清代遗构。

我国的佛塔,在类型上可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以及小乘佛教的佛塔等几类。盂县现存的佛塔都属于密檐塔。底层高,二层起层高骤减,不能登临,砖石结构。除前边说到的秀寨元代舍利塔之外,全县现存有明清佛塔2座。霞峰塔位于县东南的霞峰山顶,始建于明初。塔高16米,八角七层,砖结构,塔基沙石砌筑。清光绪《盂县志》记载,“霞峰山,县东南五里。产石成莲,浮屠轩举,每夕阳西下,红光烛天,夏秋尤胜。”菩萨戒比丘镇庵塔位于鹿峪村双鹤山腰,始建于清雍正五年。塔顶已毁,现存部分塔高8米,为六面六层楼阁式实心塔,整座塔用磨砖砌筑,是为唐代佛教宗师李通玄在此著论《华严经》而建。

根据现存的一些金石铭文和其他资料来看,在明清时,县内一些著名的佛、道宗教建筑还有:县城城隍庙、彰癉庙、舍利塔、八蜡庙风神祠、药王庙、火神庙、存像祠(光绪版《盂县志》,始建于嘉靖三十一年,现有清代遗构)城武大觉寺、盂北关帝庙(大顺碑记载,“大顺永昌甲申年造”)、盂北大兴寺(遗存明嘉靖十三年闰二月所造铁钟)、南河南关帝庙(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十二年重修)、辛庄大觉寺(现存清代戏楼)、铜炉文殊寺、李庄寿圣寺、进圭玉皇庙、西烟关帝庙、皇后天齐庙、小横沟玉皇庙、温池龙居寺、石宝关帝庙、清城文昌山关帝庙、慈氏山清凉寺等等。

宗教建筑是人类宗教意识、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盂县现存的佛、道宗教建筑,展示了当地劳动人民和古代建筑匠师的智慧和高超技艺。合理保护修缮这些古建筑,开发宗教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播和交流。

同类推荐
  • 品义士

    品义士

    书中精选了中国历史上几十个侠义人物,这些英雄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或抗击外敌,保一方平安。他们的事迹或在正史中单独立传,或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本书将他们的故事,重新挖掘整理,并做了符合现代人观点的点评,极富可读性,让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股英雄气,在当下驰骋纵横。
  •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只表明进化之深也。”胶东地处美丽的山东半岛东部,占尽山海之利,人文历史鼎盛,历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中国饮食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谋杀之谜

    谋杀之谜

    挖掘了人类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所包含的难解谜题,首次披露了大千世界中,神秘的、充满悬疑色彩的谜团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本书通过详尽的事件回放、诡异隐秘的背景调查以及众说纷纭的死亡原因,为您展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惊心动魄、错综复杂、谜团种种的谋杀故事。
  • 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从民间神灵、传统节日、礼仪禁忌、民族婚俗、生肖文化、民间游戏、神话传说、华夏饮食、民族服饰、中华民居、民族工艺十一个方面展现了一幅中华民俗的多彩画卷。
  • 《三十六计》品读

    《三十六计》品读

    本书对《三十六计》作了解读,内容涉及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热门推荐
  • 白衣门人

    白衣门人

    市井孤儿被世家公子收为徒弟。好吧这不是关键,关键是这个世家公子还收了一群稀奇古怪的人为徒。一个小师弟与师兄们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不足之处,请多多包涵。大家指出缺陷,我才能不断进步。)
  • 天纵邪狂

    天纵邪狂

    特种不懂特别行动组组长意外穿越,成为体弱多病,性情怯懦,人皆可欺的废柴七少爷,当病态成变态,行事恣意狂邪、颠覆正邪理念、扫清三界六道中一切障碍步上巅峰时,众生才发现他竟然是她,一介撼世奇才,竟然是绝代红妆!
  • 写在时间开头

    写在时间开头

    「2017科幻春晚」科幻小说合辑包含:《春节序曲》《昨天今天明天》《春天的故事》《俏夕阳》《宇宙牌香烟》《虎口遐想》《涛声依旧》《如此包装》《故乡的云》《四郎探母》《过河》《空城计》《相约一九九八》《空中悬人》《吃鸡》《三岔口》《警察与小偷》《常回家看看》《超生游击队》《好运来》《千手观音》《难忘今宵》。未来局甄选的这些题目,全部来自于过去三十多年在春晚舞台上最受欢迎的节目,作家们在选定题目后48小时内,完成4000字左右的科幻短篇小说创作,并需要在科幻小说中设置与原有春晚节目呼应或致敬的细节。「科幻春晚」是未来事务管理局旗下《不存在日报》在每年春节期间进行的一档科幻小说连载活动。2017年春节期间,23位风格各异的科幻作家参与了本次活动。其中有韩松、何夕、凌晨、杨平等资深作者,江波、陈楸帆、飞氘、万象峰年、张冉、刘洋、阿缺这些已经成名,风格鲜明的新生代。还有滕野、塔塔、孙望路、郝赫、慕明、KiSA、赵猫鱼、双翅目这些还是生面孔,但今后大有可为的新晋作者。23篇科幻小说风格各异,但都保持了较高的创作水准。其中既有传统太空题材、赛博朋克、人工智能等科幻小说的常见语境下的新意之作,亦有一些难于归类的架空、近未来社会幻想、传统文学改编和魔幻现实主义作品。「2017科幻春晚」最初在《不存在日报》微信公众平台、果壳网、豆瓣、知乎、澎湃、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网易新闻、简书、MONO等平台连载,在科幻迷群体中引起热烈反响,总计被阅读150万余次。在此,我们将23篇作品制成合辑,整体呈现「2017科幻春晚」的全部作品,以飨读者。未来事务管理局是一个以“未来”为核心的科技文化品牌,致力于科幻文化传播与科幻生态搭建,创造中国科幻黄金时代。
  • 小小甜妻:宝贝难过首席关

    小小甜妻:宝贝难过首席关

    身为老婆却被贬为了女佣,身为女佣又还得干着老婆的活,柯紫抓狂:“墨非,我只是女佣!”“少爷的命令你也敢质疑?女佣守则第一条不记得了吗?”“……少爷说的一切都是对的。”嫁给恶魔后,柯紫最期盼的便是一年后的离婚,只是,那个对她不闻不问的神秘老公突然就回国了,并且,要跟她生孩子!!
  • 重生之扛上冷情王爷

    重生之扛上冷情王爷

    这是一个将军之女含冤而死重生在一个小骗子的身上,复仇的故事。楚明珠身为将军遗女手握三十万兵权,嚣张跋扈,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最终被自己最心爱的人和闺蜜联手害死。醒来以后,她发现自己居然进入了别人的身体里面,兴奋之余,却发现自己中了媚毒!仇恨大于清白,她毅然决定找个男子解媚毒,可是,可是为毛对方比她还猴急?
  • 王事

    王事

    战火烽烟,青梅煮酒,武将权臣,算子得谋。纵观天下时局,吴、陈并分天下,其余数十诸国林立,久战而兵驰。遍观朝堂二十载,满目皆是弄权人。权谋与杀伐交织,太平与枯骨长埋,他亦为大势所趋,奈何卷入血雨腥风之争……“王事靡盬,何蓺黍稷?”且看逐鹿天下,鹿死谁手。……他是战功赫赫的将军,是出身显贵的郡公府公子。历遍沙场造就他杀伐决断之性情,显赫出身赋予他睥睨天下之胸怀。她亦是将门之后,天选之女,丽名遍天下。一身傲骨奈何沦为家族博弈棋子,或用或弃。
  • 阿尔卑斯山的蓝莓

    阿尔卑斯山的蓝莓

    本书是一本散文随笔,作者通过对阿尔卑斯山美丽风光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
  • 焚天离火

    焚天离火

    处于西边荒漠,有一座遗落的小镇,小牛镇。说白了,小牛镇充其量就是个小村落,上下几十口人。某天,来了两个骑马青年,不慎陷入失魂门道。林然一手摸行儿好本事,摸出个古怪火红石头。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 最强医术

    最强医术

    秦炎,医科高材生,重生在异界大陆,成为一个大家族的继承者。出于兴趣,隐身于药王阁,开始了自己的医道之旅。这里有药医不死的玄医,杀人无形的毒医。在一个以武道为尊的世界,看他如何以医道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 君临天下:惊世小邪女

    君临天下:惊世小邪女

    冷漠父亲用尽一生追求宝物,却最终死在飞机上,她帮父亲报仇并找寻宝物,却掉入陷阱……一朝重生,现代完美大小姐竟然沦为人尽可欺的废物花痴女,空有尊贵身份却还要受尽百般嘲笑,身有邪女之名更是被当朝太子上门退婚?!笑话!既然上天给她重新活过一次的机会,她就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从今往后,一切的一切便会成为过往……她的名头将再次响彻在异世大陆……人若欺我,百倍还之……神兽?姐的坐骑都是超神兽……高级丹药?姐看不上……姐拿它当糖豆吃……比后台?拼实力?还是算了吧?姐怕打击的你生无可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