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52000000013

第13章 感恩知足的想法让你自得其乐

感恩知足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恩知足是面对生活中总要经历的挫折不渴求命运的特别垂青,也不抱怨,而是坚强面对,积极努力寻求出路,是善待自我,乐观生活。生活中同样有不如意,感恩知足的人们不会觉得悲伤、难过、消沉,他们不让这些情绪过度影响正常的生活。心上的很多包袱,应该放下的都努力放下。知足长乐,自得其乐。

幸福并不复杂

洛林是在美国读书时认识自己丈夫的,毕业后,他俩很快就结了婚,并且双双搬到他们喜欢的国度——越南。因为这里的迷人风景和特有的风情及越南人悠闲的生活方式打动了他们。

洛林说:“在越南的生活是一种简朴自在的生活。没有像美国那种铺天盖地的广告推销,没有垃圾邮件,无须用信用卡。我们一家四口只买生活必需用品,从不盲目地去消费。在这里,你绝不会想买那些你并不需要的东西,因为没有大减价的广告勾起你的欲望。”

“虽然美国人对铺天盖地的购物广告宣传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为了使自己的精神生活过得简单而丰富,他们不得不在那些选择上面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

“而在越南不是这样,没有外界的广告宣传刺激你,人们对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很清楚,他们很明智地每次买拿得动的物品回家,用完后再去买。”

“许多生活在这个国度文化中的外籍人,虽然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并非很丰富,但他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宁静和幸福。他们认为自己过的是一种有选择而自主的生活,虽简单却快乐多多,是众多幸福家庭中的一员。”

“我跟一些美国的朋友讲起这边的事情,他们却不很理解。这也难怪,由于一些在美国生活的美国人认为只有拥有金钱才能得到幸福,所以他们根本没法想象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如何获得快乐和幸福的。”

幸福并不复杂,获得快乐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金钱,并将之运用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里。

那些住在贫穷乡村的人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生活得无滋无味,相反,如果生活中没有大的变故,他们甚至比大多数都市人活得更快乐自在。原因就是在于他们选择了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劳动、交往、休闲,如此而已。想一想,我们有多久未注意到日出日落,有多久没注意阳台上那盆花的花开花谢。因为我们太忙,以至于忽略了就在我们身边的美丽和感动。我们应该抽出时间仔细思考思考,这到底值不值得!

快乐在于知足

人生是否快乐,关键看你是否知足。知足常乐,那些总认为别人的东西都是好的人,是永远没有快乐的。一个人在生活中能不过分注意缺憾,知道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就会快乐无比。否则,总以抱怨之心,何处不是阴云淫雨,烦恼不尽。

一位很有名气的心理学教师,一天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当学生们正在赞美这只杯子的独特造型时,教师故意装出失手的样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成了碎片,这时学生中发出了惋惜声。

教师指着咖啡杯的碎片说:“你们一定对这只杯子感到惋惜,可是这种惋惜也无法使咖啡杯再恢复原形。今后在你们生活中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破碎的咖啡杯。”

这是一堂很成功的素质教育课,学生们通过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人在无法改变失败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如果我们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能改变事实分毫,我们惟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生活中,由于我们总是试图抓住一些我们无法挽回的不幸的事情,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讲都是包袱,它们对我们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该甩掉它们,应该把它们打入历史的坟墓。你对生活的感觉主要取决于你的选择与追求。对于生活,我们要学会发现和欣赏;对于包袱,我们要善于抛弃。

所以,获取快乐不难!生活本身就是在许多的辛苦和烦恼中存续的,善于放下包袱,超越自我,欢乐就会常有。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选择快乐。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对自己微笑呢?丢掉人生旅途上不必要携带的行李,轻松一些,对自己微笑,也对别人微笑,不管有没有理由,只要发自内心,经常试一试,你会慢慢地高兴起来。

不要因为担忧过去而错过了未来更好的机会。为什么让那过失、羞耻和错误继续缠绕着你呢?难道它不是已经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你的皱纹,压歪了你的肩膀吗?难道它不是已经带走了你的欢笑,带走了你生活中的乐趣吗?因此,我们要把它从你的生活中赶走,把它从你记忆的石板上抹去,并且彻底忘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甩掉包袱,选择快乐。

善于放下包袱,欢乐就会常在。快乐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在你背负沉重包袱的时候,你一定要设法快乐。只有卸下了种种包袱,轻装上阵,从容地等待生活的转机,不断有新的收获,踏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才能懂得放手和享有,才能拥有一份成熟,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适可而止莫贪图

永不满足的欲望不断诱惑人们追求物欲的最高享受,然而过度贪婪往往会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甚至难以自拔,事过境迁,后悔已晚!凡事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一次,一个猎人捕获了一只能说70种语言的鸟。

“放了我,”这只鸟说,“我将给你三条忠告。”

“先告诉我,”猎人回答道,“我发誓我会放了你。”

“第一条忠告是:鸟说道,“做事后不要懊悔;第二条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别相信;第三条忠告是:当你爬不上去时,别费力去爬。”然后鸟对猎人说:“该放我走了吧。”猎人依言将鸟放了。

这只鸟飞起后落在一棵大树上,又向猎人大声喊道:“你真愚蠢。你放了我,但你并不知道在我的嘴中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大珍珠。正是这颗珍珠使我这样聪明。”

这个猎人很想再捕获这只放飞的鸟。他跑到树跟前并开始爬树。但是当他爬到一半的时候,他掉了下来并摔断了双腿。

鸟嘲笑他并向他喊道:“笨蛋!我刚才告诉你的忠告你全忘记了。我告诉你一旦做了一件事情就别后悔,而你却后悔放了我。我告诉你如果有人对你讲你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就别相信,而你却相信像我这样一只小鸟的嘴中会有一颗很大的珍珠。我告诉你如果你爬不上去,就别强迫自己去爬,而你却追赶我并试图爬上这棵大树,结果掉下去摔断了双腿。这个箴言说的就是你:‘对聪明人来说,一次教训比蠢人受一百次鞭挞还深刻。’”说完,鸟飞走了。

人因贪婪常常会犯傻,什么蠢事也会干出来。所以任何时候要有自己的主见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要被假现象所迷惑。

大家应该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大家都说他傻,因为如果有人同时给他5毛和1元的硬币,他总是选择5毛,而不要1元。有个人不相信,就拿出两个硬币,一个1元,一个5毛,叫那个小孩任选其中一个,结果那个小孩真的挑了5毛的硬币。那个人觉得非常奇怪,便问那个孩子:“难道你不会分辨硬币的币值吗?”孩子小声说:“如果我选择了1元钱,下次你就不会跟我玩这种游戏了!”这就是那个小孩的聪明之处。

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变得越来越贪婪。人的欲念无止境,已经得到不少之后,仍指望得到更多。一个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等于是在愚弄自己。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贪婪能令人忘却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贪婪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为。因此,我们真正应当采取的态度是:远离贪婪,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养心莫善于寡欲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知足常乐”。佛教的理想是“少欲知足”。孟子有一句话:“养心莫善于寡欲。”是说希望心能够正,欲望愈少愈好。他还说:“其为人也寡欲,虽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欲少则仁心存,欲多则仁心亡,说明了欲与仁之间的关系。

自古仕途多变动,所以古人以为身在官场的纷华中,要有时刻淡化利欲之心的心理。利欲之心人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这当然是正常的。问题要能进行自控,不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了一切。

怎么才能使自己的欲望趋淡呢?“仕途虽纷华,要常思泉下的况景,则利欲之心自淡”。常以世事世物自喻自说则可贯通得失。比如,看到天际的彩云绚丽万状,可是一旦阳光淡去,满天的绯红嫣紫,瞬时成了几抹淡云,古人就会得出结论道“常疑好事皆虚事”;看到深山中参天的古木不遭斧斤,葱蓬勃,究其原因是它们不为世人所知所赏,自是悠闲岁月,福泽年长,“方信人是福人”。中国的古代,自汉魏以降,高官名宦,无不以通禅味解禅心为风雅,可以在失势时自我平衡,自我解脱。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自我实现就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太强烈,就会造成痛苦和不幸,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人应该尽力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培养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菜根谭》中主张:“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华,尽华则衰;行宜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意即官爵不必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否则就容易陷入危险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过度,否则就会转为衰颓,言行不要过于高洁,否则就会招来诽谤或攻击。

同理,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乐极生悲”这句话,适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乐。大凡美味佳肴吃多了就如同吃药一样,只要吃一半就够了;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过则会成为败身丧德的媒介,能够控制一半才是恰到好处。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意即赏花的最佳时刻是含苞待放之时,喝酒则是在半醉时的感觉最佳。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如此自能悠久长存于天地畛域之中。

又如:“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而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奈何不早回头也。”痛饮狂欢固然快乐,但是等到曲终人散,夜深烛残的时候,面对杯盘狼藉必然会兴尽悲来,感到人生索然无味,天下事大多如此,为什么不及早醒悟呢?

常常看到有些人为了谋到一官半职,请客送礼,煞费苦心地找关系、托门路、机关用尽,而往往事与愿违;还有些人因未能得到重用,就牢骚满腹,借酒浇愁,甚至做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凡此种种,真是太不值得了!他们这样做都是因为太看重名利,甚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压在了上面。其实生命的乐趣很多,何必那么关注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呢?少点欲望,多点情趣,人生会更有意义,何况该是你的跑不掉,不该是你的争也没用。因此,注重中庸并保持淡泊人生,乐趣知足的心态,才能使自己体会出无尽的乐趣,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古人云:求名之心过盛必作伪,利欲之心过剩则偏执。面对名利之风渐盛的社会,面对物质压迫精神的现状,能够做到视名利如粪土,视物质为赘物,在简单、朴素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并将自己始终置身于一种平和、自由的境界。

知足常足

有一天子贡和孔子就贫者与富者的处世做了一番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呢?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到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但人往往是知多知少难知足,就像普希金写的《渔夫和金鱼》故事里的老太婆,要了木梳要木盆,要了木盆要木屋,要了木屋要皇宫,要来要去一场空。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机会,可以说是能让人丰衣足食。生活中有这么多令人幸福的东西,可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颗知足的心。有了贪念,就永远不能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因此,一颗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幸福。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含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着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更多的时候,知足常乐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知足常乐,是一种人性的本真,在孩童时代,我们会为拥有自己梦想得到的东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颜开,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记忆,今日重温,也许会忍俊不禁,无论行至何方,所处何位,知足常乐永远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续。

所以,孔子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的本性追求就是金钱与富贵,但知足常乐却是难得的心态。我们不主张安贫乐道,但我们也不主张一味地追求金钱富贵。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但是可以换个角度看富贵的问题,贫穷还是富贵不是重要的,主要还是要有健康的心态,要懂礼知仁!《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常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足常乐。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面对现实,我们看到不少铤而走险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感叹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倒是很难得修炼成的德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经历过了,才懂得它的弥足珍贵,最主要是我们遗落了那一份拥有时的心旷神怡。现代人匆匆的脚步已定格为一种时代的风景,竞争与挑战接踵而至。在前进的道路上,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如果我们都能乐由心生,对待困难的工作情绪,就会如阳光般朗朗映照。知足常乐,在烦躁与喧嚣中,会过滤一种压抑与深沉,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澄清一种本真与回归,久而久之,步伐轻盈,精力充沛。小说《笑傲江湖》里有一句话: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虽是虚构,却不失为一种人生感悟,点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真谛。人人都能知足常乐,世间便少一点横眉冷对,多一点笑脸相迎。人生飞扬,知足常乐,情境深远。

清理心灵,让生活更简单

生活简单、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是天地的规律、道德的本质。因此,那些得道的圣人悠然自得,没见他们忧虑什么,而一生顺利。其实,平易恬淡才是最美好的生活,只是人们谁都不信,总要弄得生活有波澜、有曲折,才认为那是生活。

平易恬淡就没有忧患,这样邪气才不能袭扰自己的身心。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德性完备而神情不亏损。所以说,得道的圣人们生是顺天之运行,死是随万物而化;不为子孙先造下什么福,更不为子孙留下什么祸;有所感才有回应,有所迫才会有动力,一切是不得已而后起;丢弃心机与事故,遵守自然规律而行。

菲律宾《商报》登过一篇文章。作者感慨她的一位病逝的朋友一生为物所役,终日忙于工作、应酬,竟连孩子念几年级都不知道,留下了最大的遗憾。作者写道,这位朋友为了累积更多的财富,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终于将健康与亲情都赔了进去。那栋尚在交付贷款的上千万元的豪宅,曾经是他最得意的成就之一。然而豪宅的气派尚未感受到,他却已离开了人间。作者问:“这样汲汲营营追求身外物的人生,到底快乐何在?”

这位朋友显然也是属“世味浓”的一族,如果他能把“世味”看淡一些,岂不是惬意的生活?

平易恬淡的生活是快乐的源头,它为我们省去了欲求不得满足的烦恼,又为我们开阔了身心解放的快乐空间!

平易恬淡就是剔除生活中繁复的杂念、拒绝杂事的纷扰;平易恬淡也是一种专注,叫做“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生活中经常听一些人感叹烦恼多多,到处充满着不如意;也经常听到一些人总是抱怨无聊,时光难以打发。其实,生活是平易恬淡而且丰富多彩的,痛苦、无聊的是人们自己而已,跟生活本身无关;所以是否快乐、是否充实就看你怎样看待生活、发掘生活。如果觉得痛苦、无聊、人生没有意思,那是因为不懂快乐的原因!

圣人们不担心天灾,不受物累,没有人事上的是非,更是心中无鬼。他们生也如浮云,死也就这么死了;他们一生不思虑、不预谋,他们人格闪着光彩而不炫耀,他们有信誉而不向谁许愿;他们睡觉不做噩梦,醒来不担忧;他们神情纯粹单一而精力不疲倦。

所以说,人们的悲欢是德性上出了偏差;喜怒是求道心切的过错;心生好恶是德性上有了偏失。因为没有忧乐的干扰,才是德的最高境界;顺从自然这个“一”而不变初衷,才是静的最高层次;办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叫纯粹之极。因此,体力劳动不知休止,是大害;脑力劳动不知停歇,就疲惫,而疲惫就使人的生命枯竭。

就拿水来说吧,水的性质是没有杂质就清,不扰动就平;可是不让水流动起来,一潭死水也不能清;有流动、有变化、有吐故纳新就是天之德的象征。因此,纯粹而不杂,平静而不扰,恬淡而无为,以自然的变动来制定自己的变动,这才是最好的清理心灵之道。而这种清理心灵之道最纯一、最朴素、最基本的要领是什么?那就是专一守神。

专一就是不乱用精神,就是将“神”像藏宝剑一样看守起来。所以,一念于自己的心,守住它而不丧失,与心神合一,这就是大道的基本要领了。不论是工匠、艺术家、思想家等等,只要精通于一就与天道合。

俗话说:“众人重利,廉洁的人重名,贤德的人重志,圣人贵精神。”换言之,专一于利的是商或是没发财的众人,专一于廉洁的是政治家,专一于德行的是道德家,而专一于精神的则是圣人。

我们说的素,就是不杂;纯,就是没有亏损精神。能既不杂又不亏损精神,同时专一的人,叫真人。这样的人处在本能所为的限度内,藏身于无端无绪的混沌中,游乐于万物或来或生的变化环境里,本性专一不二,元气保全涵养,德行相融相合,从而使自身与自然相通。像这样,他的禀性持定保全,他的精神没有亏损,外物又从什么地方能够侵入呢?

这就像醉酒的人坠落车下,虽然满身是伤却没有死去,骨骼关节跟旁人一样,而受到的伤害却跟别人不同,因为他的神思高度集中,乘坐在车子上也没有感觉,即使坠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惊、惧全都不能进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遭遇外物的伤害却全没有惧怕之感。那个人从醉酒中获得保全完整的心态尚且能够如此忘却外物,何况从自然之道中忘却外物而保全完整的心态呢?

圣人藏于自然,所以没有什么能够伤害他。故而,要呵护心灵就不要开启人为的思想与智巧,而要开发自然的真性,开发了自然的真性则随遇而安,获得生存;开启人为的思想与智巧,就会处处使生命受到残害。不要厌恶自然的禀赋,也不忽视人为的才智,人们也就几近纯真无伪了!

卸下强出头的烦恼,让心境悠游自适

投入生活,就会受到来自于诸多方面烦恼的干扰,常常令我们身心疲惫、痛苦不堪,然而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我们从内心摆脱这些烦恼的束缚,将它们全部抛开,才能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轻松。

在当今这个所谓呼唤英雄的时代,人们总是在无休止地攀比,在徒劳中垂死挣扎,在摈弃逆来顺受懦性的同时,也失去了心境的平静。而在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我们真的需要放下所谓的烦恼,谁说跟命运抗争就一定会赢呢,或许命运本身就是对的!所以,我们也该卸下强出头的烦恼!顺其自然,或许,这样的心境能让我们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佛眼禅师曾做过一首名为《无题》的诗偈,正好诠释了慧能禅师的意思——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此偈的首两句描写大自然的景致: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皆是人间胜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然而禅师将话锋一转又说,世间偏偏有人不能欣赏当下拥有的美好,而是怨春悲秋,厌夏畏冬,或者是夏天里渴望冬日的白雪,而在冬日里又向往夏天的丽日,永无顺心遂意的时候。这是因为总有“闲事挂心头”,纠缠于琐碎的尘事,从而迷失了自我。只要放下一切,欣赏四季独具的情趣和韵味,用敏锐的心去感悟体会,不让烦恼和成见梗住心头,便随时随地可以体悟到“人间好时节”的佳境禅趣。

只要我们正在经历生活,就免不了会有一些事情占据在心间挥洒不去,让我们吃不下、睡不着,然而这些事情却并非那些重要而让我们非装着不可的事情,只是我们庸人自扰罢了。

有一位成功的商人,虽然赚了几百万美元,但他似乎从来不曾轻松过。

他下班回到家里,刚刚踏入餐厅中。餐厅中的家具都是胡桃木做的,十分华丽,有一张大餐桌和六张椅子,但他根本没去注意它们。他在餐桌前坐下来,但心情十分烦躁不安,于是他又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他心不在焉地敲敲桌面,差点被椅子绊倒。

他的妻子这时候走了进来,在餐桌前坐下。他说声你好,一面用手敲桌面,直到一个仆人把晚餐端上来为止。他很快地把东西一一吞下,他的两只手就像两把铲子,不断把眼前的晚餐一一铲进口中。

吃过晚餐,他立刻起身走进起居室去。起居室装饰得富丽堂皇,意大利真皮大沙发,地板铺着土耳其的手织地毯,墙上挂着名画。他把自己投进一张椅子中,几乎在同一时刻拿起一份报纸。他匆忙地翻了几页,急急瞄了瞄大字标题,然后,把报纸丢到地上,拿起一根雪茄。他一口咬掉雪茄的头部,点燃后吸了两口,便把它放到烟灰缸去。

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他突然跳了起来,走到电视机前,打开电视机。等到画面出现时,又很不耐烦地把它关掉。他大步走到客厅的衣架前,抓起他的帽子和外衣,走到屋外散步。他持续这样的动作已有好几百次了。他在事业上虽然十分成功,但却一直未学会如何放松自己。他是位紧张的生意人,并且常常放不下公司里的那些琐碎事情。他没有经济上的问题,他的家是室内装饰师的梦想,他拥有4部汽车,但他却无法放松自己。为了争取成功与地位,他已经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时间去获得物质上的成就,然而,在他拼命工作、拼命赚钱的过程中,却迷失了自己。

假如我们能够适时地将心中的那些烦心琐事抛开,解放迷茫的内心世界,心境自然会变得悠游自适。

人生本无常,应勇敢地接受

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生的必然和死的必然都是一样的。我们曾经体味过酸、甜、苦、辣的滋味,感受过喜、怒、哀、乐的心情,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幼稚变为成熟,所以,在我们为自己的经历而喜悦时,又何必以痛苦的心态面对死亡呢?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妇人,只生了一个儿子,因此,她对这惟一的孩子百般呵护。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妇人的独生子有一天忽然染上恶疾。虽然妇人尽其所能邀请各方名医来给她的儿子看病,但是医师们在诊视以后都相继摇头叹息,束手无策。不久,妇人的独生子就离开了人世。

这突然而至的打击就像晴天霹雳,让妇人伤透了心。她天天守在儿子的坟前,夜以继日地哀伤哭泣。她形若槁木,面如死灰,悲伤地喃喃自语:“在这个世间,儿子是我惟一的亲人,现在他竟然舍下了我先走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地活着,有什么意思啊?今后我要依靠谁啊……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妇人决定不再离开坟前一步,她要和自己心爱的儿子死在一起!4天、5天过去了,妇人一粒米也没有吃,她哀伤地守在坟前哭泣,爱子就此永别的事实如锥刺心,实在是让妇人痛不欲生啊!

这时,远方的佛陀观察到这个情形,就带领了500位清净比丘前往墓冢。佛陀与比丘们是这么样的安详、庄严,当这一行清净的队伍宁静地从远处走过来时,妇人远远地就感受到佛陀的慈悲光,她认出了佛陀!

她忽然想到世尊的大威德力,正可以解除她的烦忧。于是她迎上前去,向佛陀五体投地行接足礼。佛陀慈悲地望着她,缓缓地问道:“你为什么一个人孤单地在这墓冢之间呢?”

妇人忍住悲痛回答:“伟大的世尊啊!我惟一的儿子带着我一生的希望走了,他走了,我活下去的勇气也随着他走了!”佛陀听了妇人哀痛的叙述,便问道:“你想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吗?”“世尊!那是我的希望!”妇人仿佛是水中的溺者抓到浮木一般。

“只要你点着上好的香来到这里,我便能咒愿,使你的儿子复活。”佛陀接着嘱咐:“但是,记住,这上好的香要用家中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来点燃。”

妇人听了,二话不说,赶紧准备上好的香,拿着香立刻去寻找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她见人就问:“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父前不久刚往生。”“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妹妹一个月前走了。”“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中祖先乃至于与我同辈的兄弟姊妹都一个接着一个过世了。”

妇人始终不死心,然而,问遍了村里的人家,没有一家是没死过人的,她找不到这种火来点香,失望地走回坟前,向佛陀说:“大德世尊,我走遍了整个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世,没有家里不死人的啊……”

佛陀见因缘成熟,就对妇人说:“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相。人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并不是只有你心爱的儿子才经历这变化无常的过程啊!所以,你又何必执迷不悟,一心寻死呢?能活着,就要珍惜可贵的生命,运用这个人身来修行,体悟无常的真理,从苦中解脱。”

妇人听了佛陀为她宣说无常的真谛,立刻扭转了自己错误的观念。

生命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消逝,然而能洞察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洞察到并能够超越的人更是微乎其微。通常,人们总是沉浸在种种短暂幻化的泡沫式欢乐中,不愿意正视这些。然而,无常本就是生命存在的痛苦事实,故生命从来就没有停止流逝。

生命的流逝乃至消失,是必须面对的事实,逃避是不可能的,也无法逃避。无常的真理在事物中无时无刻不在现身说法:依恋的亲人突然间死去,熟悉的环境时有变迁,周围人物也时有更换……要记住,享受只是暂时,拥有无法永恒。

春该常在,花应常开,而春来了又去了,了无踪迹;花开了又落了,花瓣也被夜里的风雨击得粉碎,混同泥尘,流得不知去处。

大自然中,当花草树木的种子悄悄地掉落大地,无常就开始包围着它们,让阳光、土和水来滋养和改变它们,不消多久,植物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和结果,让人们惊异于生命的可贵,这是无常带来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一种喜悦。

人们害怕无常,不喜欢无常带来的负面改变。但是,任何现象都是一体两面的,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好就有坏,有对就有错,有生就有死,有天堂也有地狱,因此不必害怕无常,反而要勇敢地接受无常,迎接它令人欢喜的一面,也接受它使人痛苦的另一面。

懂得放下

《坛经》里陈述“若著相于外”的种种弊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们懂得该“放下”、懂得“放手”。佛语中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的“屠刀”则泛指执念,“放”意为“放弃”。不论是“放弃”与“放下”,都是让人们将某些该放下的事情要敢于放下、勇于放下。

从古到今,芸芸众生都是忙碌不已,为衣食、为名利、为自己、为子孙……哪里有人肯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忙来忙去为什么?多少人是直到生命的终点才明白,自己的生命浪费太多在无用的方面,而如今却已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会生命的真谛了。唐代的寒山禅师针对这一现象作过一首《人生不满百》的诗: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

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

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

此诗可以这样解释:“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尽管人生非常短暂,但是人们却都抱着长远规划,全然忘记生命的脆弱;“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不仅应付自己的烦恼,还要为子孙后代的生活操劳;“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生命中劳劳碌碌都是为衣食生计奔波,哪里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人生的轨迹就如同掉进水里的秤砣一样,直到碰到生命的尽头才会停止。

寒山禅师以此诗提醒世人:“即刻放下便放下,欲觅了时无了时”,能放下的事情不妨放下,若是等待完全清闲再来修行,恐怕是永远找不到这样的机会啦。

人生往往如此:拥有的越多,烦恼也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凡人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于是烦恼无穷无尽。倒不如尽量放下,烦恼自然会渐渐减少。话虽如此,又有谁能放下呢?

许多人都有贪得无厌的毛病,正因为贪多,反而不容易得到。结果患得患失,徒增压力、痛苦、沮丧、不安,一无所获,真是越想越得不到。

有个孩子把手伸进瓶子里掏糖果。他想多拿一些,于是抓了一大把,结果手被瓶口卡住,怎么也拿不出来。他急得直哭。

佛陀对他说:“看,你既不愿放下糖果,又不能把手拿出来,还是知足一点吧!少拿一些,这样拳头就小了,手就可以轻易地拿出来了。”

在生活中,要学会“得到”需要聪明的头脑,但要学会“放下”却需要勇气与智慧。普通的人只知道不断占有,却很少有人学会如何放下。于是占有金钱的为钱所累,得到感情的为情所累……佛家劝人们放下,不是要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做,是说做过之后不要执著于事情的得失成败:钱是要赚的,但是赚了之后要用合适的途径把它花掉,而不是试图永远积攒;感情是应该付出的,不过不必要强求付出的感情一定得到回报,更何况什么天长地久。如果我们学会了“放下”的智慧,那么不仅会让周围的人受益,更是从根本上解脱了我们自己。

当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位婆罗门的贵族来看望他。婆罗门双手各拿一个花瓶,准备献给佛陀作礼物。

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就放下左手的花瓶。

佛陀又说:“放下。”

于是婆罗门又放下右手的花瓶。

然而,佛陀仍旧对他说:“放下。”

婆罗门茫然不解:“尊敬的佛陀,我已经两手空空,你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你虽然放下了花瓶,但是你内心并没有彻底地放下执著。只有当你放下对自我感观思虑的执著、放下对外在享受的执著,你才能够从生死的轮回之中解脱出来。”

在我们寻常人的眼里,世间的万法往往被认为是实有的,加之我们以固有的观念去看待世间的万物,因而在我们主观的视角中便产生畸形的人生观,当作衡量世间一切事物的尺度,因而使我们深深地被是非、烦恼困扰住了。于是人生就平生起了许多的痛苦,而我们自身又无法摆脱这种痛苦的缠绕。

显然,我们要摆脱世间各种烦恼的缠缚,单纯地依靠世间的智慧,无疑是不可能实现的,有时我们还需要一种勇气、一种敢于“放下”的勇气。比方说我们对某些事“求不得”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争取实现其目的,而当这一目的被实现之后,新的欲求又将会接着产生,于是转而产生新的烦恼,如此则永无了期。此时此刻,如果我们心中能够产生一种“放下”的勇气,这个烦恼也就有了期限。

懂得“放下”,是一味开心果、是一味解烦丹、是一道欢喜禅。只要我们能够适时地“放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

同类推荐
  • 成长不烦恼:青少年必须学会自制与自谦

    成长不烦恼:青少年必须学会自制与自谦

    歌曲《少年》中唱道:“记忆中的那个少年,骄傲地发出宣言,伸出双手就能拥抱全世界,相信所有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一切看起来都不会太遥远……”青春期的朋友虽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但心智还不够成熟,总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且长大,面对父母长辈的过多照顾与干预,常常会陷入矛盾之中。《成长不烦恼:青少年必须学会自制与自谦》为青少年朋友排忧解难。
  • 写给女人

    写给女人

    《写给女人》是卡耐基夫人的成名之作。当你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就会惊喜地发现,这是一本充满着深刻哲理和人生情趣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女人读了,会从中受到激励,感受到做个好女人的幸福;男人读了,会从中得到慰藉,心头洋溢着对女人的融融爱意。
  • 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更精彩

    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更精彩

    本书共分六部分,依次为寂寞是守候的宝藏、远离挡不住的诱惑、在平和中悠然生活、坚守是力量的凝聚、在夜晚中看到黎明、成功需要慢慢等待。
  • 成功者的品格与修养(珍藏版)

    成功者的品格与修养(珍藏版)

    《成功者的品格与修养(珍藏版)》,如何修炼品性,如何完善自己的品格,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当你品行愈趋于完美时,你也就是愈靠近成功。
  • 震撼心灵的感悟

    震撼心灵的感悟

    本书收集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感人小故事,故事折射出生动睿智的生活哲理,全书分四辑,包括“真爱勿需海誓山盟”、“美好的家庭是幸福的港湾”、“伸出友爱之手,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跟陌生人握手,洗涤一下你的心灵”。
热门推荐
  • 灵脉:佛魔传说

    灵脉:佛魔传说

    现世废柴翻身成练功奇才,穿越黑洞,带着夫君闯异世!什么?她乃佛魔之躯?天龙为剑,凶兽相随。嘿嘿,好,很好!且看她混沌五行之力,引练上古传奇。这一次,她要逆天而行,探索上古之密,打破世人常理,傲世苍穹!
  • 创建名校的思考与实践(第三辑)

    创建名校的思考与实践(第三辑)

    射洪中学创建名校的思考与实践。射洪中学的办学思想是:“德才厚重、博贯兼容”。办学的主体教育思想是:“让学生喜欢,助学生成才;让老师喜欢,我们要成才。”这种办学思想要求整合传统和现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兼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师生德行上乘,才能足备;这种教育思想是将情感、智慧、行为三者整合起来的、师生互动的、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射洪中学教育思想的表述是简单的,但内容是丰富的。
  • 男人三十

    男人三十

    从男人三十牵引出女人四十的故事,从移民的苦乐剖析了“太空人”家庭的矛盾和悲哀……小说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生活就是这样现实,不管走到哪里,太阳总是东起西沉,月亮总有阴晴贺缺。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不会有遍地黄金。
  • 战神联盟之光暗决斗

    战神联盟之光暗决斗

    本书是战神联盟——光暗之斗的修改版。当创世之神给出提示,进行试炼时,宇宙中的正义与邪恶将会展开一系列的斗争。正邪交锋,尽在战神联盟之光暗决斗。QQ号3087972137。小说群号100840303。欢迎加入︿( ̄︶ ̄)︿
  • 神域连接

    神域连接

    他们,毁灭了人们的生活,他们是一切罪恶的引领者,是他们让原本平静的世界变得昏暗无比,他们便是人们所赞颂的神。人类只有与魔契约,才能与他们抗衡。
  • 新西游记

    新西游记

    《新西游记》沿用《西游记》的主角人物,却避免了《西游记》中唐僧,沙僧等形象的虚假单薄,重构了取经西僧全新的命运与际遇:唐僧被塑造为有七情六欲,但最终振作,独赴西天的新形象;孙悟空、沙僧、猪八戒性格更复杂,形象更鲜活,兄弟三个结局迥异;或重返故园;或靠出卖师父平步青云。
  • 神奇宝贝之若风

    神奇宝贝之若风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每天放完学就急忙忙回家打开电视看着那个能放电,能卖萌的皮卡丘嘛?我想90后应该很多人的童年都有这样的记忆。希望这本书能唤起我们童年时的记忆,让儿时的那份单纯与欢乐再次涌上心头!让我们跟随主角再度重温那奇妙的神奇宝贝世界之旅吧!!
  • 古剑奇谭之续写

    古剑奇谭之续写

    《古剑奇谭》续写。古剑四女主晴雪,襄铃,芙蕖,红玉寻得起死回生之法,轻松复活当初变成焦冥的琴川百姓。和真正的欧阳少恭,一起历经艰险,寻找太子长琴破碎的灵魂碎片,复活百里屠苏。四人并帮助襄铃找到生父生母······注:真正的欧阳少恭:是早已被太子长琴害死的欧阳少恭。新人没写好还请多多包涵。
  • 帝心再临

    帝心再临

    《帝心再临》简介?有些人一生碌碌无为,即使活过千年万年,也不会被人所知晓,在这岁月的长河中终将化为无尽的尘埃。可有些人注定要行走于无尽位面的巅峰,受后世的敬仰。没有人会理解一个强者的痛苦,也没有人会正视对一个强者的态度。但命运是公平的,世界让强者失去太多,却又让他们得到的也最多。在他得到认可的那一刻,他的一生便注定了波澜壮阔。逐渐强大的他仿佛一根绷紧的弦,处于最完美的状态下,但最完美与蹦断只相差分毫。终于他的实力受到了所有人的嫉妒,上百个位面统一起来,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他,失败了。从此冥帝的传说就此消散。但,对于一个不屈的天才来说,只要活着,就一定还有机会!
  • 我的春秋我做主

    我的春秋我做主

    读史可以省身,读史可以明志,然而这些都基于一个明确无误的前提,那就是史书必须给人以阅读的兴趣,或者说勇气。我从不妄加揣测每位读者的素养和偏好,但既然大家都说群众路线才是文艺的生命所在,那我相信,《我的春秋我做主》这篇文字,至少没有脱离顶层的召唤和底层的呼唤。如果您不吝第一次点击打开它,您一定能感受到我扑面而来的诚意。本文试图在历史的严肃性和观赏性之间寻求某种融合,一方面避免枯燥史料的堆砌和说教,另一方面也防止脱离历史本原而走上架空的道路。最终的目的,是以史料为基础,以争霸为主线,用通俗亲和的文体,用有血有肉的笔触,讲述春秋时期的地缘格局、人文景观和政治演变。希望您能够带着愉悦的心情读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