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47100000011

第11章 上帝的观念

但是为什么会有上帝这个观念?自从亚里士多德将所有的

概念融合为一,并且提出了作为普遍解释原则的“思想的思想”,而这与柏拉图哲学善的理念是相近的,作为亚里士多德继承者的现代哲学家,也走到了一条相似的路上,这在必要的时候是可以理解的。比较不容易理解的是,我们称上帝为一个原则,但是这个原则与人类一向所说的原则的含义没有任何共同点。

古代神话中的神与基督教的上帝并不相同,但是毫无疑问,人们都向它们祷告,它们也都对人类很感兴趣,无论这种兴趣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宗教都认为这点很重要。但是哲学家称上帝为存在的情况也仍然有,其实质是要人们忽略掉人类自身对自己的保佑,就好像理论上上帝会接受所有的事物,但事实上,它却对我们的苦难和祈祷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继续深入探讨这点,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对人类心灵而言很自然的混淆,那就是一个解释性的观念和一个已有原则之间的混淆。事物总是会回到它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则将一类事物套入到另一类事物中,最后我们终于得到了一个关于所有观念的理念,通过它,我们以为一切都是可以解释的了。其实,这个理念并不能解释一些重要的大事情。首先,因为它接受把现实的部分分配在概念中,并且这些概念是社会已经寄存在语言中的,它还常常利用自己的方便实现这种分配;其次,因为这个理念对这些概念进行的综合操作是没有实际内容的,是纯粹字面上的。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避开深邃的哲学家的,以及这些哲学家又是如何相信他们已经掌握了原则

的特征,并且他们还可以用这个原则来解释世界。所以,事实上他们只限于按照惯例用一个符号来代表原则。说得更好些,人们是在给“事物本身”取名字,例如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谢林的绝对、黑格尔的理念,或者叔本华的意志,有了规定好的含义,这些词语会很好地表达出它们自己的意思。

但是当我们将这些词语运用到事物的总体时,它们就会失去,并清空所有的含义。

为了不在最后才说出这些伟大的命题,意志只有与那些不愿意的人相比较的时候才称得上意志,这不是很明显的吗?那么精神又是如何在物质中凸显的呢,是否物质本身就是意志呢?把意志置于所有的地方就等于不把它置于任何地方,因为,辨别我感觉到的自身中的事物的本质——时间,喷涌,连续的创造——与我在事物中觉察到的本质,这里显然有重复,即可预测性和必要性的重复。我不在乎人们说“一切都是机械论”

或者“一切都是意志”,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一切都混淆了。

在这两种情况下,“机械论”和“意志论”都变成了“存在”的同义词,也因此,它们成为了彼此的代名词。这里就是哲学体系最初的弱点。这些哲学体系认为给“绝对”一个名字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绝对”了。但是,不得不说,当这个词特指某个东西时,它可以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只不过当你把它运用到一切事物上时,这个词就会丧失这个含义。

此外,如果你认为意志的意思是指我的愿望机制,或者像

我一样的人类的愿望机制,或者甚至是与我的意识冲动相似的、有机生命体的重要冲动,那么我知道了这些也算是意志。但是,人们越增加术语的引申范围,就越会降低我们对于术语的理解。

如果你把物质并入其引申的含义中,那么你就清除掉了物质对于积极特征的理解,正是通过这种特征,自发性与机械论、自由与必要才形成了对比。当一个词语最终用来指定所有一切存在的事物时,它就不再是指存在了。那么,当你不去老老实实地观察这个世界是什么,而是说世界是意志的时候,你又会得到些什么呢?

然而,我们最终走向的是有着不确定内容的概念,或者说没有内容的概念,它什么都不是,但我们却希望它就是一切。

于是,人们就向宗教的上帝求救,上帝本身就是决定,而且,本质上也是有效果的。上帝在人类的顶端,我们错误地用我们所认为的知识的顶端来配合它。人类献给它的崇拜和尊敬于是就被美其名曰“原则”,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了现代哲学的教条主义。

但事实是,存在只有在经验中才是存在的,如果它与一个物质性的对象有关的话,那么这样的经验将会称为视觉或触觉,它们是一般的外在观感。当这种存在建立在精神之上时,它就会称自己为直觉。直觉将会走向何方?只有它自己知道答案。

直觉重新抓住一条线索:它想看看这条线是否会一直上升到天空,或者在离地面不远的地方就会停止。在第一种情况下,形

而上学的经验将会与伟大的神秘主义的经验相连接,我们相信,从我们的角度看,真理就存在于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二者仍然是相互分离的,但也因此而不会相互厌恶。无论如何,哲学将会把我们提高到人类现有的生存条件之上。

当哲学以精神而非物质来提出精神方面的问题时,在一般的情况下,当它不让我们把概念运用到某个工作上,且这个工作的大部分还没有完成时,哲学就已经向我们给出了一定的、思辨的束缚。这些概念都包含在了词语中,通常,它们已经被社会机制给转化了,而这种转化是为了一个与形而上学无关的对象。为了构造这些概念,社会已经根据自身的需要裁剪了现实。为什么哲学会接受这样一种裁剪分割?这个分割有着一切的可能,它可以不与现实的细节相符合,但是它却照常接受这些细节。这种分割经受着由语言提出的问题,因此,它事先就逼迫自己接受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法;或者,把事物往最好的地方想,逼迫自己在两个或三个唯一可能的方案中简单地选择一下,这些解决方法与问题的处境是永远共存的。所以我们还不如说,所有的真理已经潜在地被认知,模型也已经被置于城市的行政蓝图中。

并且,哲学是一个关于重建的谜语游戏,我们运用社会给予我们的部分,还有它不愿意向我们展示的图画来重建谜语。这还不如向哲学家分配小学生的角色和态度呢。小学生会寻找那些一不小心向他展现出来的问题的答案,他会在老师的本子上,边记

录边说明。但事实是,不论是哲学还是其他的学科,它们都是要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后还要解决问题的。因为一个思辨性的问题从它被提出的那一刻起,其实就已经被解决了。我的理解是,虽然答案可能仍然隐藏着,并且被覆盖住了,但是答案也会因此而立即存在:剩下的工作就是去发现它了。但提出问题并不是简单地发现,而是发明。发现建立在已经存在的事实上,不管是实际的事物还是虚拟的事物,因此,它迟早会来。而发明则是让那些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出现,它有可能永远都不会到来。发明的努力通常是坚持要提出问题,坚持要创造能让问题落脚的术语,在数学方面它已经是这样了,在形而上学方面它则有着更强的理由。因此,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在这里是相等的,真正的伟大的问题只有当它们被解决的时候,才会被提出。

但是,许多小问题也是同样的情况。当我翻开哲学的一篇基本论著时,发现开始的几章中会有一章是谈到关于快乐与痛苦的问题的。它们在那里会提出下面的这个问题:快乐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但是,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快乐和幸福是否符合事物的自然分割。在紧要关头,这句话可能仅仅意味着:

“鉴于快乐和幸福在通常情况下的含义,我们应该说幸福是快乐的结果吗?”而这就变成是一个词汇的问题了。只有当我们知道能够把语言运用得最好的作家们是怎样使用“快乐”和“幸福”这两个词的时候,我们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我们还要有效地工作;我们要更好地定义两个常见的

术语,也就是说定义两个社会习惯。但是,如果我们声称要做更多的事,要抓住现实,而不是订立习惯,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希望提出问题的是人为的术语呢(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否是人为的,因为我们还没有研究对象),而这个问题甚至关系到事物的性质呢?一方面,假设在快乐的名义下研究分组的状态,我们不会发现任何共同之处,除非它们是人类研究的状态。人类将会把这些非常不同的事物划分到同一类中,因为他们在其中发现了相同的利益,并以同样的方式处理了所有问题。另一方面,假设我们通过分析幸福的观念导致了类似的结果,那么问题就会立即消失。

为了建立人为的对于快乐和幸福的一般的观念,它甚至消解在新的问题中,而我们对这些新问题一无所知;并且,在我们研究社会已经采用的人类活动之前,我们连术语也不拥有。我们首先仍然要确保“人类活动”这个概念本身要符合自然的划分。只要我们离开物质的领域而走向精神的领域,那么在这个根据其固有的倾向而有的现实的分离中,就会隐藏着最主要的困难。

同类推荐
  • 好人缘让你事半功倍

    好人缘让你事半功倍

    这是一部打造卓越人际关系的处世秘诀。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归因于与别人相处,20%才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灵。人是群居动物,人的成功只能来自于他所处的人群及所在的社会,只有在这个社会中游刃有余,才可为事业的成功开拓宽广的道路,没有非凡的交际能力,免不了处处碰壁。
  • 致加西亚的信(当下执行版)

    致加西亚的信(当下执行版)

    《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曾经风靡全美,至今仍畅销不衰,书中主人公安德鲁·罗文已成为忠诚敬业、尽职尽责、主动服从的象征性人物。有人说,在这个彰显个性、崇尚自由的年代,重提敬业、服从的话题未免显得过于陈旧,甚至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然而,时代在发展,罗文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却永不过时,因为它代表了维系人类社会和推动文明进步的古老而美好的价值观。愿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本书,愿罗文中尉那样的人越来越多。
  • 25岁前必须要懂的79件事

    25岁前必须要懂的79件事

    《25岁前必须要 懂的79件事》是专门为青年人写就的一部关于如 何面对成长、如何快速融入社会、如何尽快度过“入世”过渡期走向正常发展等问 题的著作。本书告诉了年轻人“世界上到 处是机遇,但却并非人人都能抓住”的事情是正常的,但也是有原因的,而通过自 己的努力可以让这种情况得到改变。《25岁前必须要 懂的79件事》对于如何才能对自己的运气、命运和机遇 施加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实现寻找幸福、 圆满的生活途径等年轻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描述和解答。
  • 跳槽不如卧槽

    跳槽不如卧槽

    《跳槽不如卧槽》针对人们所关心的跳槽还是卧槽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差异角度,全面揭开了跳槽与卧槽的区别。本书特色同时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跳槽和卧槽的差异,探讨两者对职场人的利害关系,从跳槽的原因、目的到给跳槽者提供合理的建议进行了梳理。通过真实的数据客观性地进行阐述,为读者全面了解跳槽风险和如何跳槽提供必要的参考,相信读者读完这本内容详实的书籍后,必将能启发他们规划好职业生涯,收获理想的人生。
  • 说话的艺术

    说话的艺术

    本书以说话对象的心理、说话的基本技巧、说话的艺术体现三部分,介绍了“说什么”和“怎么说”这两个概念,诠释了“说话也是生活的艺术”这句话,并告诉读者“在人生的胜局中,不会说话是万万不能的”。
热门推荐
  • 我的诗歌王国

    我的诗歌王国

    青春=爱情+童话+流浪+梦想…《抒情歌谣十二首》·《民间童话故事集》·《蓄锋的梦》·《临界面》…
  • 爱的悄然触发

    爱的悄然触发

    我有一个喜欢的人,他是我的青梅竹马,他从小就被很多人包围着,而我,就是很多人中的一个,他是光芒万丈的王子,而我只是角落里的灰姑娘,我喜欢他啊,虽然,他不喜欢我。—夏沐言我心中一直住着一个人,她呆呆的,有时候甚至有点傻,但是,我就喜欢这样的她,喜欢她一直跟我的身边,喜欢看她生气的时候大声叫我名字的样子,喜欢她撒娇的样子,总而言之,只要是她,我都喜欢,因为,他是我心中住着的那个人。—吴亦凡其实,看到她第一眼的时候,我已经被她迷住了,尽管她不是很漂亮,但是她比任何一个人都善良,都要真诚,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喜欢她,是她的魅力?还是她会为别人想得多一些,却一直不知道怎么照顾好自己。—朴灿烈
  • 巫山一段云

    巫山一段云

    卿妙幼年失怙,独身远离家乡南下,踏出家门就捡了个了无血缘的弟弟,二人结伴同行,偶然歇于庙观,谁料道观里的道长竟是个面如冠玉的翩翩俊郎,道观忽遇伏杀,只好携弟逃亡,道观里的屠杀,面如冠玉的道长,扬州谢家,一个消失已久的宝藏,环环相扣,远下江南的路注定不平凡。
  • 王维孟浩然诗选评

    王维孟浩然诗选评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爱好,在唐宋时期是国家的鼎盛时期,也是诗词歌颂的繁盛时期。
  • 戏班

    戏班

    清末,北京喜乐戏班进宫演戏,后台管事黄之诚被钦点为戏班老板。 正当黄之诚踌躇满志,大展宏图时,接到父亲病危的家信,立即离京回乡,亲眼见父亲被百年对手范家戏班逼死。因父亲之死,黄家戏班被迫解散,为重振百年基业,黄之诚放弃回京。黄之诚势单力薄,无力起班,只好上岸玩票,从办票房,办节日班做起,待机而起。 范家戏班老板有钱有势,串通警察,陷害黄家票房,使其唱票得罪主人遭嫌弃,唱堂会被安排与专业戏班对台唱戏,一败涂地。
  • 解放那年

    解放那年

    四七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夜西北方响起了密集的枪声,随即八路军的队伍就进了我们砖桥集.这就是我们砖桥集的第一次解放,人们欢欣鼓舞分富人们的财物,开始分田地斗地主的急风暴雨的土改斗争,穷孩子进学校开始当家做主,这就是那一年发生的事.
  • 虚無之境

    虚無之境

    从蔚蓝星球来的魂魄,莫名其妙的附在一个全身经脉堵塞的少年身上。但是,他为自己赢得了疏通经脉的机会,踏上了修灵之路。疏通经脉就是他全新的开始吗?不,并不是,确切而言,是在他遇见那一缕残魂之时......
  • 一代战神:韩信

    一代战神:韩信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炫舞时代:我真的好爱你

    炫舞时代:我真的好爱你

    本作品的一切都是真的包括最后的结尾,也包括名字
  • 花都邪医

    花都邪医

    药王岛弟子下山,原是要救人中途却是香运连连,无意间还卷入各种无端的争斗之中,顺藤摸瓜却见阴谋越来越深,且看他如何靠一己之力保家卫国,拯救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