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46200000008

第8章 中国的新天府:万里黄河富宁夏

黄河流经宁夏,就像是一棵大树,枝干是河流,渠系是分支,沿河兴起的城市就是枝条上最醒目的现代文明硕果。黄河富宁夏,另一个表现是在黄河沿岸促成了中卫、中宁、吴忠、银川、石嘴山等地的兴盛。

黄河万里,唯富宁夏。黄河从甘肃流入后,进入了黑山峡下段,这里是黄河上游修建大型水库的理想峡谷之一,也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可建高坝水库的峡谷。54年前,这里就被水利专家列为黄河干流51个梯级中最关键的3个梯级之一。现在,这个工程仍然没有开工。

遍布宁夏平原的枸杞造就了“中国枸杞之乡”的美誉,宁夏红枸杞果酒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枸杞的形态,也打破了中国酒类市场的固有格局,成功销往世界市场的“宁夏红”,使“宁夏红”的所在地成了世界枸杞之都。枸杞,成了宁夏的一张新名片。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第一次采用“闸墩式”布置的电站,也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闸墩式”电站。黄河和宁夏的关系,是一部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关系史,渠系的开通和完善,成就了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使2000年间没中断的平原渠系成了中国的渠系博物馆。

一 水流大峡:50年未竟之梦

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会议期间,原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副主任、在宁全国人大代表马昌裔再次上书全国人大:请求国家加快督办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马昌裔感慨地说,他已出席了16年全国人代会,每次全国人代会期间,宁夏代表团所提出的议案、建议和意见中,都把尽早开工建设大柳树工程作为一条重要议案、建议和意见提出,加上宁夏代表每年的议案、建议和意见中大多和水有关,所以,每年的全国人代会或政协会上,就出现了宁夏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齐齐“喊叫水”的现象。

大柳树,一个黄河刚流入宁夏不久的地方,走进中共高层的视野已经整整54年了,埋在宁夏几百万人心中的梦想之株半个多世纪一直没有发芽。

滔滔黄河是带着传说和神奇流出甘肃进入宁夏的,在两省区交界的71公里峡谷内,形成了黄河上游最后一个能建高坝大库的最具有控制性的河段,被专家列为黄河干流数十个梯级中最关键的3个梯级之一,因为两岸尽是呈青黑色的坚硬石崖而名为“黑山峡”。

对宁夏来说,黑山峡是个宝贝:含沙少、落差大。当年,范长江乘坐羊皮筏子经过这里时,被这里的气势所震撼,认为这里的“峡势颇不减于长江三峡中巫峡的作风”。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是黄河上游具有修建大型水库的理想峡谷之一,也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可建高坝水库的峡谷。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4年,国家聘请苏联专家和国内水电科技人员组成黄河勘察团,并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编制出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专家们就提出了开发黄河黑山峡河段水资源的想法——一个可以造福1700万西部人的水利工程。

然而,这个想法在专家的心中、在宁夏的翘首以盼中存在了整整54年。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经过专家们一次次地考察、论证,开发黄河黑山峡河段水资源对维系黄河健康生命,维持黄河生态基流,显著提高宁蒙河段防凌、防洪能力,保障河道基本生态功能的益处越来越彰显:可对黄河黑山峡上游水电站发电下泄的流量进行反调节,满足河口镇(黄河上中游分界处)以上地区工农业用水127亿立方米;在黄河灌区用水高峰期及黄河下游断流多发季节增加供水量,使宁蒙河段的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发电装机容量可达200万千瓦,发电量78亿度。同时,如果这个水库建在大柳树,还可以改变大柳树生态区1700万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的命运,并且在不久的将来,使这里成为保障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成后,这里还可以承担引江入黄水量的调节任务。然而,这个“大柳树之梦”一直没有发芽吐绿。主要原因在于坝址选择在甘肃和宁夏之间的争执:黑山峡河段开发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在峡谷进口21公里处(甘肃和宁夏交界,甘肃境内的小观音)建高坝,在小观音以下48公里处黑山峡出口之内2公里以外的大柳树建低坝,称为二级开发方案;另一个是在大柳树建高坝,称为一级开发方案。

1956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勘测设计时,西北设计院设计总工程师万宗尧看到黄河在宁夏境内的黑山峡到青铜峡间有80多米落差,故力主青铜峡建高坝发电。按这个设想,宁夏境内的中宁、中卫将全被淹没,这遭到宁夏本地的一些水利专家的极力反对。随后经苏联专家来现场鉴定,青铜峡的地质条件只能建不高于15米的坝,由此而提出了在黑山峡的大柳树建一级高坝的方案意见。这与1954年的黄河技术经济报告中制定的黑山峡为小观音高坝、大柳树为低坝的两级开发方案不同——甘肃方面认为淹没损失在他们,而发电受益在宁夏,故不同意两级开发,因而引起许多争议,这些争议成了导致黑山峡工程搁浅的主要因素。

1959年,全国水利会议在天津召开,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钱正英召集甘肃、宁夏、北京的设计院讨论大柳树一级开发方案。因勘测资料太粗略,决定继续深入地质勘测工作。

1978年,李先念对宁夏革委会副主任杨一木关于修建大柳树水利工程的报告批示说:“如果在西北高原能蓄上130亿到160亿立方米的水,对于改变西北干旱区的面貌,促进工业和农林牧业的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多么好的事啊……总之要多快好省地建成这个项目。”

1981年秋,黄河上游发大水,所幸龙羊峡围堰,削减了洪峰,兰州、宁夏免受淹灭。时任电力部副部长的李鹏为防汛乘直升机到宁夏,宁夏水利专家吴尚贤极力向李鹏陈述大柳树工程的益处,这和甘肃的专家一直想说服中央政府同意小观音开工的观点再次掀起争执高潮。

1982年7月,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来到宁夏,在宁夏党政领导和水利专家的陪同下,宁夏专家再次陈述大柳树工程的前景和可行性。听完后,赵紫阳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你们两家(指甘、宁)争议不下,龙羊峡得早开工。

黄河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是水文上著名的峡谷段,是黄河上游峡谷、盆地间的水利富矿河段,也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这段1023公里的峡谷河段上,落差达1465米,规划可建15个阶梯级电站(其中已建成8个)。黄河上游的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中国第二大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水利工程早于青铜峡率先开工了。1987年9月29日,龙羊峡水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水能发电机组。而黑山峡里依然是咆哮的黄河水寂然地流淌着,也一天天吹走了在这里修建水利工程的宁夏水利之梦。1986年,水利水电规划总院院长罗西北率黄河上游水电经济开发综合考察团数十人至西北考察,自青海开始,考察团中持有小观音优先开工言论者占上风,及经甘肃到宁夏看过大柳树坝址及灌区后,团员中有人首先提出推荐大柳树,否定小观音,罗西北也转向支持大柳树一级开发方案。黄河水利委员会资深望重的王化云主任生前曾明确指出,黄河黑山峡的开发方案以大柳树一级开发为主,但开工时间应在河南小浪底水利工程之后。就像一个提前到了排队地的排队者,被一个个插楔者往后挤着,黑山峡里蕴藏的宁夏人的水利之梦再次排在了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后面。

1993年国务院公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第三十条才将大柳树工程列为90年代开工建设项目。争议了40多年的地质问题,终于在1995年经地矿部组织11位专家学者论证得出结果,即大柳树可建水利枢纽高坝。一个等了40年的结论出来了,但大柳树仍然没有“成形”。

进入21世纪,大柳树水利枢纽成了决定21世纪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工程。黑山峡两旁的山崖上,1950年代勘测时打的小石洞,大多被荒草或沙土掩埋了,就像一个人被蒙住眼睛,开始陷入长久的沉默与回忆中,甚至开始一种更为长久的期盼与憧憬。

二 枸杞:宁夏的一张红色“名片”

和中国其他地方的平原不一样的是,“上游地段”宁夏地区的黄河的卫宁平原上,夏天,这里会被一种叫枸杞的经济植物“染红”。枸杞因为通体红色而被称为宁夏红宝。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中国枸杞之乡”和“世界枸杞之都”等荣誉和光环,使枸杞稳稳地坐上了“宁夏五宝”的首席宝座。乃至这种红色的果实被进行深加工后的“宁夏红”果酒,一度成了宁夏经济甚至中国酒类经济中的一道红色风景线。

枸杞在宁夏的栽种历史,至少已有3000多年。到了明代,医圣李时珍根据宋代《广韵》对枸杞子的记载,在其《本草纲目》中说:“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可祛,有十全之妙用焉。”在古人心目中,枸杞在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方面,是十全十美的极品、神品。中宁县是宁夏平原上枸杞种植最集中、质量最好的地区,自古就有枸杞生产和外运的传统。自清末至民国年间,以中宁为核心产区的宁夏平原枸杞的运销路线和方式是:北路由黄河水运至包头,再用骆驼或火车运至北平(京)、天津,从天津出口。抗战初期包头失守,改走南路。南路主要用大车、骆驼运至西安上火车,转运至上海、广州、香港等地销售。南路除上述方式外,还有特殊的人挑,不过人挑的部分很少,只有1万斤左右。

由于宁夏枸杞在外的良好声誉,每年阴历四月中下旬,四川绵阳和湖南湘乡一带的贫苦青壮年农民,结伴徒步跋涉,风餐露宿,向中宁县城所在地宁安堡进发,每年都在百人以上。来时,他们用竹筐担着当地的茶叶、卷烟、丝手帕、丝线、发网、木梳、篾子及竹器等特产。到中宁后,四川客经常住在菜市刘德胜店内,湖南客经常住在西街任早思店内。其所以选择住在这两家客店的原因:一是老乡好照顾;二是店主与客人多是哥老会中人,彼此可以保护,不受欺压;三是房租低廉。他们两三人住在一间小房内,自己做饭吃,生活很简朴。这些南方人把带来的土特产品沿街叫卖,然后用现金采买枸杞。在拣选枸杞的同时,他们联合起来请当地木匠给每人做两个可装60斤枸杞的箱子,箱外用猪血料子粘贴两层黑垢纸后,再涂刷两遍,晾干即成。

箱子装好后,这些宁夏枸杞的外运使者就要上路回家了。他们选定一个黄道吉日启程,和结伴而来一样,也结伴而回,一则是几个月在一起的情感,二则是可以增强路上抵御抢匪的自卫能力。于是,在枸杞红火的季节,从宁夏到四川、湖南的路上,能看见这些头戴斗笠,脚穿草鞋,肩上担着两个箱子的枸杞商,他们日行60里~80里不等,从中宁至平凉要走8天。平凉是个大站口,也是四川客、湖南客的集结之地。到了这里,两地的杞商就分道扬镳了。湖南客向东至西安,或乘车或步行。四川客向南经华亭、陇县至宝鸡,自汉中入川,通过栈道直抵绵阳一带。担回的枸杞一般卖给城市中的大药店,价格是中宁的3倍~4倍,赚的钱可供家中一年的零花。宁夏枸杞养活的不仅仅是当地人。枸杞不仅是宁夏对外展示的一张红色名片,甚至还扮演着外地杞商和本地杞女之间的红娘角色:那些南方客商中,来到宁夏的次数多了,人熟了,就和中宁一带的枸杞姑娘喜结良缘。

出生于中宁的周金科,一直做着贩运枸杞的生意,他是1990年代中宁县最大的枸杞经销商,他将枸杞干果的销售范围扩大到了台湾、香港甚至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2002年,周金科被商业部颁发认定为“枸杞大王”,旨在鼓励他将宁夏枸杞以干果的形式贩运到各地的业绩,但他自己很苦闷:“难道宁夏人只能卖枸杞干果吗?我的祖辈用毛驴驮着、羊皮筏子载着,我用汽车、轮船运输,但宁夏的枸杞光靠卖干果,赚不了钱。”他的这个苦恼也代表宁夏经营枸杞的企业家的心声。

距离周金科的公司不到2000米的地方是中宁枸杞制品厂,这是我国第一家枸杞制品企业。2001年9月3日,和中宁隔河相望的中卫县的香山酒厂宣布兼并中宁枸杞制品厂,一个月后,走出这里的枸杞干红、枸杞果酒以“宁夏红”的商标步入中国酒类的市场阵营,实现了枸杞千百年来从固态到液态的变身和增值,使宁夏枸杞完成了自己新的使命,中国酒类市场也开始出现了枸杞果酒这个新品种。“宁夏红”是宁夏第一个上央视的酒类品牌,而且也是3000年枸杞在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个液态商品。2007年末,“宁夏红”商标被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核准注册,正式取得了商标注册证书,这是宁夏仅有的“带着土味”的中国品牌,其商标在世界范围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

如今,宁夏平原上涌现了各类枸杞加工、营销企业100多家。形成了以“宁夏红”、“早康”等为主体的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拉长了枸杞产业链。在“宁夏红”实现枸杞液态化后,宁夏本土又出现了“百瑞源”“圣杞乐”等晶态枸杞制品,其中“百瑞源”成为入驻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宁夏枸杞类唯一品牌。目前,宁夏的枸杞及深加工制品出口量达7000吨,品种由30种增加到50多种;出口国也由近邻的日本、新加坡等扩展到了美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额达2000多万美元,出口总量居全国主导地位,“中国枸杞之乡”也成了“世界枸杞之都”。

三 青铜峡:黄河给宁夏的两道血管

黄河流出黑山峡不到100公里,就到了上游的最后一个峡谷地段,横穿牛首山而过,水光山色相映,宛如天然青铜镜,这里因此被叫做“青铜峡”。青铜峡引黄灌区是我国四大古老灌区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灌溉历史。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提出了黄河治理规划,基本想法是在上中游兴建梯级水电站,国务院为此设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1954年,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中,将黄河规划为46个梯级水利水电工程,青铜峡工程就被列入第一批建设计划中。1956年,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开始坝址钻探和大坝勘测设计工作。1958年5月,移交西北勘测设计院设计。8月26日,黄河流域第二座水利枢纽工程——青铜峡拦河大坝正式开工建设。两年后,黄河在这里实现河床截流,结束了青铜峡灌区无坝引水的历史,引水保证率提高到100%,形成了河东、河西两大灌溉系统,控制灌溉面积743万亩;使实际灌溉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40万亩扩大到550万亩,灌区粮食产量比新中国成立时增长了7倍。使依靠黄河富裕的宁夏平原更加具备了靠水而富的资本,富裕了宁夏的农业。灌区成为宁夏主要商品粮基地和中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也开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新的角色。

如果说黄河流水灌溉是输送给宁夏农业经济的一道血管,那么,黄河在宁夏境内丰足的发电能力,是开始为宁夏平原上新兴的现代工业提供足够的动力。和黄河流域其他水利枢纽不同的是,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在起始阶段有着自己的独特性:8个机组电站坝段为7个溢流坝段相间设置,电站边墙就是溢流坝挡水闸门的支墩,称为“闸墩式电站”,是中国第一个闸墩式电站,也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闸墩式电站,被中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曾任水利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正英称之为“我们国家在水电建设上的一次尝试”。

1967年发电以来,青铜峡水利枢纽承载着宁夏工农业重要的电力能源,它为黄河两岸兴起的宁夏现代企业提供着更为强大的动力,青铜峡铝厂就是其中一个。

1964年11月28日,一份标着“(64)冶政干字第6243号”字样的国家冶金部的文件走出了国家冶金部大门,走进了兰江冶炼厂,内容是让这个厂负责在宁夏筹建一家铝厂,工艺技术仿制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法国诺盖尔铝厂的上插槽电解工艺技术,这将是我国唯一上插自焙阳极电解铝厂。12月25日,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委主任的夏似萍在银川火车站接到了前来帮助筹建铝厂的13名技术人员,并将筹建办事处设在银川市解放西街50号。第二天,冶金部以(64)冶劳字第6686号文件下达通知:这个铝厂建在青铜峡边,代号为冶金部304厂。从此,中国冶金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现代企业名称:304厂。25日当天,冶金部沈阳铝镁设计院的测绘人员,顶着凛冽的寒风来到青铜峡火车站东南2.6公里的地方,当地人叫这个形似锅底的地方为“卡子庙”(青铜峡铝厂的人后来叫它“锅底坑”),经过勘察,决定将304厂建在这里。

1965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的节日气氛也传到了青铜峡。青铜峡铝厂工程在这一天破土动工。宁夏当地建设者在这里做基础工程建设的同时,冶金部开始调集分布在全国的技术力量,为新的铝厂投产做准备。在来自全国技术人员4年的辛勤努力下,到1970年8月21日,终于使第一批电解槽通电投产。38年过去了,这个当初在宁夏境内黄河边上属于保密状态的现代企业,如今已经跻身中国十大铝厂行列。

如果说“天下黄河富宁夏”指的是这里丰沛的水量在农业社会时期成就了塞上江南的物产,那么,进入工业社会甚至后工业社会,青铜峡铝厂这样的现代企业出现,则是黄河以另一种方式壮大了工业社会时期的宁夏经济总量。在宁夏境内,大型现代企业都集中在黄河岸边。黄河,再次以自己的方式富足着宁夏。1994年,钱正英特意题词“青铜峡水利枢纽是黄河综合开发的成功范例”。

黄河流经宁夏,就像是一棵大树,枝干是河流,渠系是分支,沿河兴起的城市就是枝条上最醒目的现代文明硕果。黄河富宁夏,另一个表现是在黄河沿岸形成了中卫、中宁、吴忠、银川、石嘴山等城市,小的城镇更是数量众多。无论城市还是城镇,它们的命运都是和黄河紧紧相依的,这就决定了黄河在宁夏平原上变成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命脉,名城、古城、地区行政中心、古镇等一个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或旅游观光价值的载体,连成了黄河在宁夏平原上的城镇链条,也成了一条经济链条,散发着宁夏平原的活力和魅力。

四 2000多年的延续和完善:中国渠系博物馆

黄河和长城是宁夏境内的两大自然和文化资源,它们共同丰富了宁夏的自然物产和文化内涵。但长城多处于荒山野岭中,呈现躺着的姿态,是停滞的甚至没生命的文物和历史。而黄河流经的是人口密集地区,它呈现出流动的、鲜活的状态,是一个既有过去也有现在和将来的鲜活载体。对宁夏而言,如果把长城比作见证2000多年历史沧桑的硬汉,那么,宁夏境内的黄河就是一位无私奉献2000多年的伟大母亲。

宁夏平原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雨少风多、蒸发强烈。如果没有黄河,这里同样会是一片贺兰山下的戈壁滩。宁夏平原完全是依靠着黄河而兴起的,没有黄河就不可能出现宁夏平原。如今的宁夏平原上大大小小的水渠总长连起来超过了从银川到北京的距离。在这些渠系的名字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以朝代命名的:如秦渠、汉渠、唐徕渠、大清渠等,这些渠系就像一部摊开在宁夏平原上的水系史籍,这部水渠史的开端,无疑是秦渠。所谓“宁夏水利,始于秦代”的说法,是不是带有完全脱离学术界严谨考察的民间意味呢?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了中原大地及四周的地区,第一次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统一的封建大王朝,嬴政自称为“始皇帝”,他将秦国境内的疆土分为36郡,其中宁夏南部地区属于北地郡管辖。当时,来自北方最大的边患是驰骋于草原上的匈奴人,为了解决长期没有解决的匈奴侵扰之患,第二年,嬴政亲自到北地郡巡视,并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经过秦“直道”进入河套地区,经和匈奴较量后,终于将匈奴人赶到了河套之外。为了形成固定的防御体系,将河套地区固定在秦帝国的版图内,蒙恬在河套沿岸地区开始筑城屯驻,从此拉开了宁夏北部地区第一次移民开发的序幕。大幕拉启后,是移民开发黄河水利,开发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利用黄河水开凿水渠,进行农田垦殖。

战国后期,随着秦的疆域逐渐西扩,秦将本国的人口也开始大量迁入宁夏境内。义渠戎灭亡后,更多秦人进入宁夏南部和中部地区,除重视经营东方和南方外,也很注意开拓西方和北方疆域。它先后打败了西义戎渠和游牧民族匈奴,一度将领土扩大到宁夏全境。为了巩固对这些地方的统治,除派驻重兵、营建西北长城等外,又在当地设立郡县,进行治理。其中北地郡的郡址虽然设在今天的甘肃庆阳境内,但其管辖范围已远及宁夏平原。北地郡下辖的富平县,治所便在今宁夏吴忠西南,该县的主要管理地区,就是宁夏平原。秦在这里筑长城,驻戍兵,派官吏,治百姓,为解决官兵的粮食问题,自然有必要兴建水利,以开发当地的农业生产。在较早的文献中,找不到秦朝曾在这里兴建水利的记载,不过秦人曾在此凿渠的传说,却广为流传。宁夏平原黄河以东的秦渠,相传就是因为它凿于秦而得名。秦渠又名北地东渠,据说这个名称也与它位于北地郡的黄河以东有关。

嬴政在宁夏境内的黄河东岸地区设置军城并开始移民,这和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的移民同步。和其他地区移民不同的是,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由于气温适中、降雨充沛而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和政治舞台的中心,吸引了众多周边地区的人口。而秦统一后,对宁夏的移民则充分体现了中央政权通过行政和军事强制实施移民的力量,移民的主导因素不是经济,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边疆安全和军事力量的巩固上。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的移民方向是北方移向南方,来自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迁徙到黄河中下游,而原来居住在中原的汉族为主的民族则纷纷向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迁徙,这次规模庞大的移民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格局。宁夏境内的军事移民却出现了与之不同的方向,因为数量少、范围小而更容易被历史湮没。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性移民、经济性移民、生态性移民等移民相比,这次更像是一种军事性移民。秦始皇的目的更加明确:为了防守匈奴,所以迁徙对象也更加专一化、职业化,即移民的主体是军人。宁夏从此开始了不间断的移民。可以说,离开了移民史。就没有一部完整的宁夏史,也就没有完整的宁夏经济史、文化史、地区开发史和社会史。

在与如今的银川市隔河相望的黄河东岸月亮湖、吴忠市利通区西南地区,秦军分别设置了浑怀障和神泉障两个军城。在远离都城千余里的边疆地区驻军,如何解决粮食供给成了帝国面临的大事。一方面,为了保障这两个军城驻军的供给,秦开始在都城咸阳到这里的地段上修筑道路和关口,在宁夏境内出现了联通南北的军用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抵达宁夏中部、东北部地区的,不仅是军需物资和秦文化,还有越来越多的秦人。嬴政皇帝采取“谪戍”和“拜爵”的办法,开始将大量的劳动力沿着这条道路发送到宁夏,进行新的开发,这些人就是宁夏进入封建社会后最初的开发者。宁夏平原上最古老的渠系的建设者中,就有他们的影子。这些早期的移民留给宁夏早期的主要工程,一个是长城,另一个就是古老的水渠。

秦朝的短命导致了秦时宁夏移民历史的短暂,主张移民边地的蒙恬被诛杀后,秦的边地移民政策遭到阻隔,宁夏北部再次陷入了匈奴之手。

公元前127年,西汉军队大破匈奴,收复了秦嬴政时期开拓的河套地区,汉廷募集10万移民进入河套,从而拉开了西汉对西北边地的大规模移民。公元前119年,再次将70万关中人移民到宁夏北部及周边地区。宁夏,开始被纳入了中原王朝的大规模移民开发国策中。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宁夏境内及整个河套地区的几次大规模移民,以及驻戍当地的许多军士、田卒,均需要大量粮食,这既对当地发展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也为开辟引黄灌区准备了必要的劳动力条件。尤其是汉武帝时全国开发水利之风大盛,在经今宁夏至内蒙古五原这一段“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可知宁夏河套引黄河水灌溉,正式的史料关注始于汉武帝时。给中国水利史提供浓墨一笔的是:汉代,宁夏平原已经出现了“激河”工程这样的水利史上的创举。以石在河中渠口处修筑引水长堤,抬高水位,引水入渠。而这个创举,后来被推广到了修筑黄河上的众多水渠。

水渠开通后,平原上的农业发展起来了,移民带来的不仅是水利技术、农业耕作技术,还有大量的农作物种子以及农田管理技术。农业和牧业两元结构形态出现。那些“居则为民,战时为兵”的移民,在这里形成了一种戍边和开发相结合的新兴的防御性国防措施——屯田。汉成帝曾经派一个叫冯参的人,担任今天宁夏永宁县的农都尉,这是汉朝在宁夏平原早期设置的屯田点,这个相当于郡令一级的屯田主管机构,也是汉朝在宁夏平原最初实施的屯田模式。大批屯田出现,需要水利灌溉和水利工程的实施,于是,汉朝的宁夏平原迎来了新的一轮以开通渠系为标志的水利建设高潮。银川平原的水利布局,汉朝就已经基本确立了。

东汉以后的200年间,宁夏平原地区为羌、匈奴和鲜卑等游牧民族所占据,游牧民族对水利建设的淡漠以及长期战争,使宁夏平原上的水利事业衰退。到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以后,才有了一个安定的局面,水利事业开始复兴:444年,宁夏水利史上第一个正式记载的著名人物出现:薄骨律镇(在今宁夏青铜峡以北)镇将刁雍。他在主政期间,曾上表请求开凿艾山渠,并且指出,那里的旧渠堰不适应新的农业灌溉需求。在灌溉水利方面,刁雍下令另开艾山渠,并在渠首筑拦河坝将西河断流,使黄河之水流入新渠。

44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了一道诏书,命令驻守薄骨律镇的刁雍把河西囤积的50万石谷粮运到蒙古的沃野镇(今黄河南岸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境内)作为军备,并指定几个地区调5000辆牛车来运送。刁雍算了一笔账,从今天的宁夏青铜峡到沃野,800里路程,牛车一年往返两趟,每车载20石粮食,一趟总共能运载10万石,一年两趟只能运送20万石,50万石粮食需要两年半才能运完。以一车一牛一人计算,两年半要耗费1万多个劳动力,上万头耕牛,不仅耗费人力和畜力,而且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刁雍上表奏呈太武帝请求改为水运。当年冬天,刁雍集中砍伐贺兰山里的林木,并调集船匠建造木船200艘,每艘可载粮1000石,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50万石粮食的运送任务,这是黄河上游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木船水运事业。这说明此时的宁夏平原地区生产的粮食不仅完全能够自给自足,而且可以外运。同时也说明,黄河的大规模航运事业,在此时已经开始起步。

宁夏境内的水利航运从此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唐代的朔方军镇设在灵州,所需军粮经常由北都(今山西太原)购买,然后溯河而上,运到灵州。唐高祖李渊为防御突厥,曾下令在灵州置水师,派大将于筠到江南招募船匠来灵州造船,在黄河上建立起我国第一支舰队,黄沙古渡等沿河渡口一时又变成了军港,黄河在军事上再次赋予宁夏平原以新的内涵。

宁夏平原上的水利建设到唐朝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个高潮是伴随着整个中国的命运一起发生的。唐朝时的宁夏平原,是唐帝国的边防重地,驻军数量之大前所未有。而吐蕃等少数民族占领这里时,一度填塞汉渠、御史渠、尚书渠等水口,破坏唐军屯田。“安史之乱”时,宁夏平原一度成为整个王朝的临时政治中心,重建唐朝的唐肃宗便是在宁夏平原上的灵州即位,名臣郭子仪以这里为大本营。从政治、军事的需要出发,唐朝需要大量的粮食,从各地调集又不现实,便在这里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光禄渠、御史渠、薄骨律渠、特进渠、尚书渠、汉渠、胡渠、百家渠、七级渠、千金陂等。众多的渠道中,以御史渠的溉田面积为最大,这条渠就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朝著名战将郭子仪主持开凿的。820年,李听担任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御史渠与汉渠、百家渠等8条渠道共溉田500余顷,他下令对其他渠系也进行不同程度的拓宽和维修。其中的御史渠至今仍流淌在宁夏平原上,因为它从唐朝时就有,便被记载为唐徕渠。它是宁夏平原上最著名的一条古渠,蜿蜒穿过银川城,不仅成为宁夏平原上的农业命脉,而且成为当地的一道城市景观。

宁夏平原在政治上最辉煌的时期,是11世纪~12世纪,西夏王朝将国都定在了宁夏平原的腹地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摆脱了游牧生活的党项民族进入宁夏平原后,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游牧状态向农牧综合经济形态的转变,加上帝国需要的粮食,使其对平原上的水利建设有了足够的重视。西夏开国皇帝元昊就曾下令修建长达300里的昊王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以开国皇帝的名字命名的古渠,至今仍流淌在宁夏平原上。

唐徕渠和昊王渠对西夏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宋史·夏国传》载:“其(西夏)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凉之间则以诸河为溉,兴(州治在今银川境)灵(州治在今灵武境)则有古渠曰唐凉、曰汉源,岁无旱涝之虞。”宁夏平原上便利而发达的水利水系,使这里的粮食生产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西夏所需的粮食基本得到了自足。《西夏书》记载,西夏时期有68条大小渠道,灌溉着9万顷良田。《唐古特史纲》中说,西夏《天盛年政新定律令》载有西夏国的灌溉制度,并严格规定了使用水利设施和使用水的方法,这是中国第一个将水利工程维护和灌溉管理写入国家大法的王朝。宁夏平原上的水利工程,开始有力地支撑着西夏帝国的大厦。

西夏王朝被蒙古人消灭后,宁夏平原上的农田水利遭到严重的破坏。蒙古汗国拥有黄河流域的初期,许多上层人物对农业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有些大臣甚至向铁木真建议,要求将黄河流域变成牧地。这个建议由于耶律楚材的反对,铁木真没有采纳。

1259年,驻军六盘山地区的浑都海因支持阿里不哥夺权发动兵乱,大批蒙古军队纵横在宁夏平原的同时,也摧毁了不少水利设施,使不少渠系遭到毁坏或淤积,昔日西夏帝国的大粮仓成了人烟稀少之地。蒙元政权才刚刚建立,南方一些产粮地区还没完全收复,随着帝国疆界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成为元帝国的臣民,粮食问题成了影响帝国根基是否稳固的因素。忽必烈以及一些有志之士看到了西夏时期宁夏平原粮食基地的重要性。

1262年,著名的水利专家、天文学家郭守敬向忽必烈上书,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陈述水利方面的6件大事,这次陈述坚定了忽必烈对宁夏平原水利修复的决心。两年后,忽必烈派擅长水利的中书左丞张文谦主持西北工作,郭守敬一起随行。张文谦到宁夏后,就命郭守敬和著名的党项水利专家唆脱颜一同巡视西夏河渠。郭守敬在整修废弛的西夏河渠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了闸堰等水利工程设施,很快使那些淤积的渠系重新流淌着黄河的水。据《元史·郭守敬传》载,被他们修复的水利工程,在中兴府路(治所在今宁夏银川市)境内的有唐徕、汉延等渠,分别长400里和250里,以及10条长度都在200里左右的正渠和68条大小支渠。闸堰是古代控制水流的工程,其作用和结构类似现在的闸坝或溢流堰,郭守敬在旧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设置木质牌堰,控制进渠水量,使宁夏平原的渠系水利工程技术又有了新发展。

黄河在宁夏平原段的平缓及水量丰沛,使郭守敬看到了这里发展水利运输的便利条件,他上书忽必烈,建议黄河段宁夏通漕运,这个建议很快被忽必烈采纳,下令开通宁夏平原上的漕运。从今宁夏平原的上游地段中卫到内蒙古东胜,沿河设立驿站10个,有驿船66艘。兴修水利工程时,元政府就从各地征调大批水利工匠。工程竣工后,随着灌溉面积的增加,忽必烈将大批归顺蒙古政权的南宋“新民”迁徙到宁夏平原,仅湖北随州、鄂州一带就有1107户被迁的“新民”,安置在今天中宁县的枣园等地。1282年,西夏中兴等路的劝农使袁裕建议:西夏时的羌和吐谷浑等少数民族杂居,使我们分辨不出良民,如果已经能验证他们是良民的,应该按元朝的规定,给予他们民屯的资格,编聚屯田。1289年,担任中兴路总管的党项人朵儿赤录下令西夏遗民中的精壮男子来到宁夏平原垦田,将堵塞的黄河9个渠口,开凿出3个,短短3年时间,就使当地的赋税增长数倍。就这样,在一轮新的水利开发高潮中,宁夏平原不仅吸引了大批逃亡的西夏遗民返回平原,也使南方各地迁移来的大批“新民”在宁夏平原上定居下来。

宁夏平原经过西夏亡国后60年难得的休养生息时期,遍布平原上的渠系开始在元帝国的经济舞台上展现自己,为元帝国完成从倚重牧业转向农业和牧业同时并举的嬗变后,开始为元朝发挥了一个粮食基地的作用。

元朝灭亡后,明朝军队在统一西北的过程中,出于军事需要,开始陆续在西北屯田。作为边地,宁夏平原是明代西北屯田的重点地区——“屯田遍天下,九边为多”,宁夏驻军在明代初期是六分屯田,四分守城。明朝在宁夏境内设有宁夏和固原两个军事重镇,最多时有20万左右的驻守军队,宁夏平原上的驻军应该在2万~7万以上,这些驻军自然也是开发平原的一支力量。朱元璋创建的卫所制这种常备建军制度,使这些来到宁夏平原上的军人终生为军,并且以“世袭”的形式一代代在宁夏平原上生活定居下来,这是宁夏平原上迎来的再次的移民高潮。

明朝政府利用军屯、民屯和商屯几种形式,充分利用黄河水利的便利条件,在宁夏平原上发展屯田生产,宁夏也因此在明成祖时期赢得了“天下屯田积谷,宁夏最多”的盛名,这也反映了宁夏平原此时已经依靠黄河灌溉区形成了中国的一个粮仓。到嘉靖年间,汉延渠和唐徕渠是宁夏平原上黄河西岸的最大水利灌溉工程,其中汉延渠在250里的流程中,有大小支渠369处;蜿蜒400里的唐徕渠,有大小分水灌溉渠口880多处,这两条渠系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科学的灌溉水系网。此外,在平原的最上端今宁夏中卫、中宁县境内,还有蜘蛛渠、石空渠、枣园渠、白渠等黄河西岸的灌溉水系网;同时,在黄河的东岸除分布着古老的汉伯渠和秦家渠外,还分布着贴渠、七星渠、柳青渠、夹河渠等相对较小的渠系,这些渠系在黄河两岸错综分布,浇灌着宁夏平原上的万顷良田,宁夏平原上随处可见“汉唐渠水流燏燏,冬则涸兮夏则溢”的景象。就连朱元璋的第16子朱栴驻藩宁夏后,看到宁夏平原上的渠水泛波、堤柳绿荫,也写了《汉渠春涨》的诗句:

神河浩浩来天际,别络分流号汉渠。

万顷腴田凭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锄。

三春雪水桃花泛,二月和风柳眼舒。

追忆前人疏凿后,于今利泽福吾居。

嘉靖年间,平原上的18条渠系长度已经达1400多里,溉田156万亩,这是历史上宁夏引黄灌溉第一次记载较全面而确切的数字。它们培育着一个中国新的商品粮基地,一个系统、完整且一直发挥着作用的中国古渠博物馆的雏形已基本具备。

清朝疆域的开拓,使得宁夏平原开始成为中国的腹地。清朝对准噶尔部的叛乱平定,历经康熙、雍正和乾隆3个时代,近70年的用兵,使朝廷认识到宁夏平原在担负西北地区平叛中的作用,尤其是康熙皇帝在平定叛乱时亲自来到宁夏。宁夏平原以自己的富庶向清帝国提供了足够的粮食、马匹、军士,让康熙再次看到一个富庶的宁夏平原对清朝的西北甚至整个帝国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的体现就是平原上的水利工程。

清朝再次在宁夏平原上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其中规模较大的大清渠凿于1708年,渠长75里,灌溉唐徕、汉延两渠间的高地1200余顷。1726年开凿的惠农渠,渠长370里,为当时宁夏灌区第一长渠,溉田280余顷。昌润渠也于雍正四年(1726年)开凿,乾隆时期又作了两次修理,渠长136里,溉田1700顷。清朝除修旧渠外,又凿成一批新渠。因此,当时平原上新旧渠道多达30余条,再加上支渠,形如蛛网。其中有10条较为重要,号称“宁夏十大渠”。1905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系统考察长城的美国人文学者盖洛来到宁夏,专门考察了青铜峡的渠口工程,在他的判断中“这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研究中国灌溉系统的最佳范例”。这些发达的水系,在滋润农业生产时,也滋生出不少湖泊,为200多年后处于平原核心地段的银川赢得“塞上湖城”奠定了基础。

康熙皇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叛乱时亲临宁夏,随从高士奇在《扈从记程》中这样描写银川地区的湖:“黄河在城东南四十里,绕城为汉延渠,西南为唐徕渠。又南有新渠、红花渠、秦渠、汉伯渠,俱分河水,灌天数万顷,故有‘塞北江南’之号。其水溢而为湖,城北曰金波、曰三塔、曰月湖……”“塞北江南”的称号,从民间开始走到了朝廷的高层,并逐渐被认可。

宁夏没有理由不感谢这些渠系,如果没有这些渠道的滋润,年降水量仅为200余毫米的这片干旱的荒原恐怕至今还是荒漠戈壁。把这些干渠首尾相接,长度超过1800公里。在中国水利工程上,这个长度略逊于大运河。如果加上支渠、斗渠、毛渠,宁夏平原上的渠系长度则有数万公里。独具特色的渠系工程,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水利设施是无法与之比拟的。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到宁夏平原考证这些渠系的历史后认为“远自秦汉唐各代皆有开凿,故最早者,已有二千余年”。他不由为此感叹,宁夏平原上的先民能在2000多年前就掌握如此微妙的水利工程,从它的构造原理来看,不能不认为是合乎科学的。2000年未曾间断开凿与完善的古渠水系,已融入宁夏平原,不仅作为一种实用工具默默地与宁夏平原上的人们为伴,而且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风景,镶嵌在宁夏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哺育、丰富了宁夏平原的文化长廊。

五 银川:中国新天府里的诗意慢生活

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联合国内一些权威机构评选中国十大新天府,宁夏平原入围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

“每个人的面上,似乎都在愁苦地紧张,大家的面前,似乎没有可靠的光明”。这是70多年前,范长江到银川时看到的银川人的印象。假如,范长江于2008年到银川平原,那么,他看到的银川人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黄河出青铜峡后就将缓慢的脚步留在了一片更为开阔的平原地区,河水改变了峡谷阶段的湍急和狭窄,立即进入一种舒缓的境地,缓慢的流水穿过宁夏平原的主要构成部分——银川平原,流水舒缓的脚步似乎使这里开始弥漫着一片浓郁的慢节奏的生活气息。

英国人的生活给人的感觉是绅士而诗意的,那么,真正的英国人是怎么生活的?英国著名的记者杰里米·帕克斯曼给出的答案是:住在乡下,一杯接一杯喝茶。他说,在英国人脑子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而且,这种乡村情结大概要追溯到19世纪帝国时代,即便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战场上的士兵们收到印有教堂、田野和花园,尤其是村庄的明信片,所受到的鼓舞远大于无数次的挥动国旗。宁夏平原的生活核心甚至灵魂,就掩藏在这种乡村生活里,这里能让人一个转身就走进农耕社会的图境里。在平原上的任何一个城市,你都可能见到那些刚从乡下匆匆赶到城里打工、走亲戚的乡下人,也能听见那些坐在咖啡馆里却用乡音聊天的声音,城市和乡村之间,似乎没什么距离。

假如你能有选择的话,农民可能不是你的选择,但这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却是目前中国大多数人存在的生活方式。宁夏平原上大多数地方选择的是乡村生活,这种选择使得整个平原上的“宁夏生活”有着浓厚的土的味道。这种味道随着傍晚缓缓升起在乡村里的袅袅炊烟,随着阳光下拉家常时的恬淡,表现出一种现代社会里很稀缺的诗意。这种植根于乡村的诗意是什么?柏拉图的诗意是“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宁夏平原上的乡村诗意是这里的人们如果有两朵水仙花,那么,他们就换取两块馍馍,分给全家人,捧在手心里,慢慢地品味。他们的这种观念和方式告诉我们:诗意的生活就是一种最简洁、最淳朴的生存方式。

但是,这种诗意显然不仅是在乡村表现出来,那些沿河而兴的城市,也似乎不同于中国其他地方的城市。黄河在宁夏平原上不仅哺育着一个个富于诗意的乡村,也哺育出了一个个逐渐具有现代特色的城市。银川,就是宁夏平原上黄河段中心地界的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生活节奏和方式,倒有些像是乡村生活的另一种方式的延伸或升华。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写道:“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几个或者几十个奇景,而在于它对你提出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银川,或许能告诉你一个塞北城市慢生活的内涵。

银川最辉煌的历史是在1038年~1227年——做西夏王朝国都的190年的岁月。西夏亡国后,银川似乎一下子掉进了慢生活的节奏中。这种慢不是一种懒惰,也不是德国著名时间研究专家塞维特所说的:“慢生活与其说是一场运动,不如说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而是当我们处在一个把健康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时,对生活的节奏和品质的一种把握吧,一种在放慢速度中,寻求生活中的一种平衡。

和别的地方的许多城市不同,宁夏平原上的城市,几乎都是带有不同程度的移民色彩。在西端的中卫市,至今仍弥漫着外地人几乎听不懂的中卫话。语言学家们指出,那是明代时期从江南移民中传承来的。吴忠,这个有“中华回乡”之誉的塞上码头,自古就是南来北往的人们集聚之地。唐朝时在这里设立的边陲重镇灵州,就有不少从中原地区来的文臣武士,回民的先民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不少也曾经将足迹留在这里。尤其是清朝同治年间的回民暴动后,更是将这里的回民强行分化,迁移到黄土高原上生存条件恶劣的地方,而其他地方的人来到这里后,使这里更具有了移民特色。银川,完全是个移民城市,西夏亡国后,元、明、清三朝移民开发过这个塞上古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更是从南方及北京等地大批移民。如今,在银川,大多数人谈到父辈,都是从外地移民而来的。宁夏平原上最北的城市石嘴山,更是一个因为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而在20世纪60年代大面积开发的高潮中,由祖国各地来的人形成的一个工业城市。

宁夏平原上的城市,因为这些移民而具有整体性的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融合后的独特城市特质。银川是宁夏平原上的城市代表。历史上,这里本来就有一片湖泊,旧时的七十二连湖,湖湖相通,荡着小船逛银川便成了老银川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那时的银川,更像水城威尼斯。春夏季节,湖边的芦苇开始将绿色铺在湖周的水面上,各种水鸟美丽的身影掠过湖面。秋天一到,随着气温变低,芦苇被霜染得变了色,天蓝水碧芦苇黄的色彩里,成群的候鸟在这里伫留。即便是冬天,也有它丰富的内涵和表现,结了冰的湖面成了银川市民冬季游玩的一个好去处。上千个陀螺在冰上旋转着,大人小孩在零下十几度的寒气中打陀螺的情景,绘出了银川平原上都市人慢生活的一幅情景。无论一年中什么时候,尤其在周末或节假日里,湖边垂钓的人就多了起来,喜欢钓鱼的银川人不仅钓出了一种生活情趣,还举办全国钓鱼联赛,邀请全国的钓鱼高手在银川品味塞上钓鱼的快乐。悠闲的气息遍布整个城市的角落,银川生活就是乡村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整个银川被一片巨大的水域包围着,丰沛的水系不仅使这里成为黄河上游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也使这里盛产鱼。银川产的鱼不仅丰富着宁夏人的餐桌,如今,西藏拉萨市中心的药王山批发市场每天都有活鱼供应,其中约90%来自银川;整个青海西宁市的鱼市,几乎全部是银川的鱼。银川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和商品鱼集散地。宁夏水产品中80%的鱼运往外地,水产品自给率达90%以上,人均占有水产品居西北地区首位。

巨大的水系,也使这里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2006年,银川国家湿地公园批准建立,成为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黄河流域及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全市湿地面积4.7万多公顷,拥有自然湖泊近200个,其中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20多个。

水赋予了银川一派水乡景色,也赋予了这个城市一种灵动和韵味。沟渠如蛛网密布,田间阡陌纵横;清清渠水轻抚着渠边柔弱的小草而静静流着;岸边垂柳依依,水中鸭鹅成群;方方鱼塘如明镜,林荫深处炊烟袅袅;这里的一切元素谱就了一曲现代社会里难得的田园牧歌。

银川的年日照2977小时,日照百分率69%,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是一座真正的日光城。平均每天有8小时17分钟的日照,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在黄河冲积平原与贺兰山冲积扇之间的362万亩洪积倾斜平原地带中,有120万亩适宜发展葡萄生产。加上一批崛起的葡萄酒生产企业,使这里在国际葡萄酒生产行业中赢得了“东方的波尔多”称号。这里有全国最好的葡萄种植生态区,与陕西渭北旱源地区、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新疆地区齐名为中国四大最佳种植葡萄栽培区。在2004年时就在贺兰山东麓的生态区建成了优质酿酒葡萄基地7万多亩,占全国总面积的17%。国家农业部随之规划在宁夏建设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使这里成了“王朝”“张裕”等知名葡萄酒生产企业的原料基地。葡萄酒生产的技术可以学习借鉴,但银川平原的气候是无法复制的。2003年4月,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在这里实施国家原产地产品保护,这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荣获此殊荣的酿酒葡萄基地。

宁夏平原上盛产的粮食,也为这里酿造的各种白酒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所以,这里出现过这样的情形:老人端着酒杯咂着“老银川”等白酒,中青年人在夏天大街旁摆着的烧烤摊上喝着“西夏啤酒”“沙湖春”,白领们则在湖滨街上的酒吧里喝着“贺兰山”“西夏王”红酒。

北方人喜欢的各种蔬菜、南方人喜欢的不少水产品,都能在这片属于西北干旱带和半干旱带的交接地区生长,这就使银川的市场也常常出现操着不同语言的各地人,从流居到定居,他们在这个宜居城市里对这方天府之地作出了自己的体认。银川市在2007年的全国36个受检城市中,畜产品以100%的合格率排名第一;在全国37个大中城市中,蔬菜以98%的合格率排名第四。在有如此多美味的城市里生活,无疑是幸福的。2006年底,我应邀参与《暸望东方》杂志所作的中国31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幸福感调查,银川市的幸福感排名被调查者、组织者甚至银川本地人出乎意料之外地排名第二,调查结果揭晓的当期《暸望东方》杂志上,发表了委托我代言宁夏写的《福地银川,你的幸福感在哪里》一文,对生活在银川的幸福感进行了自己的描述。

物产上,银川是富地;生活上,银川是福地,更是一片静地。无论大人小孩,都能在一抬头的刹那,看见湛蓝的天空。向西望去,30多公里外的贺兰山,那样清晰地扑入眼帘。由于工业污染少,银川的天空一直是那么蓝。到2007年年末,银川连续3年实现了年优良级天数312天以上的目标,空气优良天数居西北省会城市首位。同时,这里以50.1分贝的区域环境噪声,成为中国省会城市中最安静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安静的城市之一(50.1分贝,意味着银川市的区域环境噪声相当于疗养院或者高级别墅区等特别安静的区域噪声)。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中国境内的城市之间较量也围绕经济而展开,慢生活在快节奏中显得很重要,但一味地强调这种慢带来的享受,或许会在经济的较量中,使一个城市陷入落后者的行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态度,这种中世纪时期的诗意对生命的每个个体都很重要,但作为一种经济时代的竞争方式或工作态度,如果让它蔓延下去,银川面临的难题岂止是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六 皮筏、古渡和桥,三本侧读黄河的流动之书

有河就有水上运输,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恐怕要算羊皮筏子,这种黄河沿岸民间保留下来的古老的摆渡工具,古称“革船”,有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两种。作为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皮筏历史悠久,自汉唐以来,上自青海,下至山东,黄河沿岸使用皮筏经久不衰,算来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蒙古人在几次发动进攻西夏的战争时,在黄河流域看到了这种神奇的工具,很快利用起了能制作皮筏的西夏工匠,在南下进攻宋朝的忽必烈军队中,这种工具就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在云南西北地区的金沙江地区。1253年9月,来自草原上的蒙古铁骑,被滔滔金沙江江水挡住了前进的步伐,在金沙江西岸,忽必烈在现在的长江第一湾处(位于云南丽江石鼓镇),命令将士杀死牛羊,让懂得制作皮筏的工匠“令革囊以济”,渡江后入丽江,大败大理守军。在昆明的大观楼上,有一幅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对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其中说忽必烈“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就间接地来自宁夏平原上的筏子制作技术。中世纪时期的宁夏平原上,那些筏子或载着上游的货物沿着黄河顺流而下,或载着当地人穿梭于黄河南北两岸,成了黄河上的一道风景。而载货多用牛皮筏子。1923年~1924年,安特生在甘肃考古,利用筏子将发掘、采集、购买的大量古代文物通过黄河运出甘肃;和安特生差不多时间进入中国考察的日本学者三户友会在其《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中这样说:“这种皮筏是不注入空气的,而是填进羊毛。这种填进羊毛的袋子从兰州下行2500华里,在包头旗上岸后进入天津市场。”(杨华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这一程水路中,就有390多公里是穿过宁夏境内的。他们一行7人就是乘坐宁夏筏工划的牛皮筏穿行1200里黄河水域的:“牛皮筏后来是将我们7人送到1200里下游的宁夏的恩人,当看到身背成了棉铃形状的牛皮筏走去的中国人的背影,不能不感到他们是既灵巧又滑稽,既离奇又奇妙。”并且,推测皮筏“恐怕是与中亚、波斯进行陆上交通后才有的,也可能是回教徒传来的”。1930年,著名记者范长江就是乘坐由120个牛皮袋子所组成的牛皮筏子从兰州到银川的,他对这种大皮筏的感受是“平稳宽舒,坐卧读书,皆甚相宜”。范长江特意将自己乘坐牛皮筏子的经历写进了他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而羊皮筏子负重较轻,以客运为主,兼营货运。相比较而言,宁夏境内的羊的数量要比牛的数量大,所以,宁夏平原上的黄河上,古时的羊皮筏子比牛皮筏子要多。

宁夏平原上的筏子客们,走的水路大多是从平原上顺流而下到包头,返回时,则步行回来。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黄河,就是这样带着神奇的传说和美丽的民间故事进入宁夏的。这些故事和传说,很多就与羊皮筏子有关。在黑山峡临近宁夏的河心处,两山瞰视的激流澎湃中,有一块大礁石兀突而立在激流中,当地人叫它一个很奇怪的名字——“洋人招手”。传说20世纪初,有一位德国人由兰州出发,乘坐羊皮筏子欲往银川。筏入黑山峡,在震耳欲聋的波涛声中颠簸。突见巨石当道,激起数丈飞流,羊皮筏被推上浪尖,凌空打旋。筏工告诫:“不可乱动,免出危险。”满船人皆胆战心惊唯唯诺诺,那个德国人却一个鱼跃,纵身跳上礁石。与此同时,老筏工用竹篙轻轻一点,羊皮筏绕过礁石,安全地驶向下游。德国人被困在河心礁石之上,每过一筏,必招手求救。3日后冻饿而死。礁石便被叫做“洋人招手”。

如今,在宁夏平原上,恐怕只有沙坡头风景区才能看见羊皮筏作为旅客旅游坐的道具出现了。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出现后,远远望去羊皮筏就像一叶扁舟,泛舟黄河的情形也不见了,只能看见皮筏子在平静的水面上悠闲漂荡,全然没了当年范长江快意水面与激浪的刺激,也没了考古学家裴文中带领考古人员从银川横渡到水洞沟时,泛筏河面上的悠闲与诗意了。那时的羊皮筏子在黄河上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水上运输工具,也是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的水上景致,更是黄河留给宁夏平原上的一份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当年范长江到宁夏境内上岸的第一个渡口,就是当时的中卫县水路码头新墩。这个渡口上的碉堡,外面被刷成了红色,让他发出了在西北各省所见的碉堡中“当以宁夏省中卫境者为第一”的赞叹。滔滔万里黄河在宁夏腰部穿过,在390多公里的流程中,形成了许多古老的渡口。据《西夏纪事本末》卷首所附的地图看,就标有顺化渡、吕渡、郭家渡等。明清时期的官渡有横城、高崖、李祥、马头、临河、永康、常乐、新墩、宁安堡、广武、老鼠嘴、张义、青铜峡、冰沟、泉眼山和田家滩南等16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横城渡口。

横城渡口是一处古老的黄河渡口,西夏时称为“顺化渡”。顺化渡是西夏国重要的交通咽喉,由这里往北,直通辽国都城的“直道”,沿途在西夏境内就有13个驿站。由这里往东,可直达宋都汴梁。向西30里,便是西夏国都兴庆府。

明代,宁夏地处边防前沿,属明代“九边”之一,明代翰林玉家屏曾在他的《中路宁河台记》一文中指出:“横城之津厄,则灵州之道梗。灵州之道梗,则内郡之输挽不得方轨而北上,而宁夏急矣!”这说明黄沙古渡在军事、交通上的重要性。黄沙古渡周围的黄沙与绿野、烽火台与万里长城、黄河与渡船、滩渚与芳草、戍卒与渡客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塞外风光。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曾作《黄沙古渡》描述这里的塞外景色:

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

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

风生滩渚波光渺,雨打汀州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

诗中“帝阙”指明都北京;“咸秦”即咸阳、秦中,也即是陕西的关中。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黄沙古渡的壮丽景色,而且还阐述了黄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小小的皮筏子不仅用来渡人,也驮渡货物,从黄河左岸到右岸,从上游到中游,这样,也就在黄河边上形成了一个大商贸集镇。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宁夏境内的石嘴子就是一个最著名的利用羊皮筏子兴起的西北贸易门户。民国初期,宁夏和西北几省的土特产例如羊皮、羊毛、驼毛、枸杞、甘草、发菜等,通过羊皮筏子运到这里,进行整理后,形成大宗的运输规模,再通过羊皮筏子水运到包头,才上车运往京津一带。仅羊毛一项,每年就有1000万斤的外输规模,水运占总量的七成。然而,诚如范长江所说,皮筏毕竟是个落后的工具,虽然可以满足西北游人们的好奇心,等到实用起来的时候,它的诸多限制就凸显了出来。比如受风的影响、水流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条件限制了载重量等。到了近代,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制革、毛纺等轻工业的兴起,给宁夏水运事业带来了生机。1880年以后,英、德商人陆续在宁夏石嘴山设洋行,最多时达10家。这些洋行在宁夏全境及甘肃、青海设有分行,专门收购羊毛皮,以皮筏、木船、骆驼运到石嘴山打包,然后再装船运到包头转口。民国初年,宁夏成为西北贸易门户,水运业很发达,宁夏出口物资70%以上依赖水运,每年输入布匹、百货、杂货约13000担,输出甘草、羊皮1000担,羊毛1000万斤。

宁夏到包头后来多用的是高帮船、七站船、小五站等,上下水都可以,从银川以下到包头是顺水行驶,一路顺畅,从包头到宁夏则需要拉纤。1918年,曾经有官商合股组织的甘绥轮船公司,购置了一艘轮船,这艘载重2万斤、长6丈、宽1.4丈的轮船,来往于银川东边——当年康熙皇帝到宁夏时渡船的横城渡口和兰州西边的河口之间,这应该是宁夏境内出现的第一艘现代意义上的轮船吧。这一年,当时的甘肃省省长张广建采纳了一个美国工程师的意见,到上海订购了两艘汽船,从包头到兰州之间航行。后来,随着张广建辞去省长后,这两艘现代汽船也消失了在宁夏黄河段上的身影。黄河上的航行,依然是那些漂流了上千年的羊皮筏子。

到20世纪50年代,宁夏拥有木船近1000只,有木船、机帆船、拖轮等大小船队。修建包兰铁路时,主要靠木船发挥作用,许多建材、石料、笨重设备,大都用木船运输。青铜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未设计船闸,宁夏水运事业才逐步衰落下去,横城古渡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往日宁夏平原上的皮筏运输路线在这里出现了断路现象。宁夏平原对桥梁的需求更加急切。1934年9月,中国水利专家李仪祉视察宁夏水利后,提出在黄河青铜峡建造跨河铁桥,桥孔之间设活动堰以蓄高河水,两岸的灌溉渠系可以由此节制。然而,这个提议,直到1970年,宁夏平原上的第一个桥梁叶盛黄河大桥的出现才算落实。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77岁生日时,叶盛黄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是宁夏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截至2008年,黄河宁夏段已有10多座大桥飞跨两岸,成了黄河在宁夏平原上的别样桥景,横跨在古老的渠系上的桥梁则承载着另一种文化的、经济的内涵,黄渠桥就是这些渠系上的古桥的代表。

黄渠桥位于宁夏平罗、石嘴山之间的银北地区,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所产羊只肉嫩鲜美,特别是羔羊更是肉中精品,绝无膻味。这个位于宁夏平原下游的小镇,这些年因为大街两旁和开设到银川市以及宁夏其他地方和内蒙古等地的“黄渠桥羊羔肉”店而知名。

生活在宁夏平原上的回民喜欢吃羊肉,经过他们加工的黄渠桥羊羔肉逐渐也成了汉族及其他民族喜好的饮食。然而,宁夏平原上的羊供应量不够,只能到黄河东面的盐池、灵武甚至内蒙古的鄂托克旗境内去运那些草原滩羊。那时,黄河上没有桥,夏天去就要靠人工划的羊皮筏子,冬天则在结冰的河面上走过去,跨过黄河的羊以不同的方式在宁夏平原上完成着它们的使命:肉被用来做成爆炒、清炖、小炒等各种菜肴以及羊肉泡馍、粉汤羊肉等主食,甚至脏腑都被做成很具特色的羊杂碎,而羊皮就被做成1970年以前宁夏平原甚至整个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重要交通工具羊皮筏子。

同类推荐
  • 长生策

    长生策

    嗯,我罪恶滔天……
  • 喋血尘埃(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喋血尘埃(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第二次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
  • 大清王朝2

    大清王朝2

    一个饱尝荣辱兴衰、内忧外患的末代帝国。《大清王朝(套装全4卷)》谱写了大清王朝从一统江山,到辉煌盛世,再到衰败兴国的宏伟史诗,系统地阐述了大清帝国自建立至消亡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大清王朝近代三百年的各种风云际会。
  • 北宋小货郎

    北宋小货郎

    当代小青年陈阳跟孟婆一同穿越到北宋末年的大名府。陈阳成了小货郎,孟婆当街卖茶汤。跟“玉麒麟”卢员外成了邻居,跟“浪子”燕青成了兄弟。小小货郎,走街串巷,撩妹子,收好汉,赚大钱,夺天下,一路逆袭,走上人生巅峰。
  • 下九流

    下九流

    一个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梦想成真,来到了明朝,历经了彷徨恐惧,终于紧跟在燕王身旁,靖难、出洋、亲征,一个都不能少,每每牛刀小试,其成果却甚是辉煌!一手抓政治,一手抓经济,两手都要硬,什么都要玩儿得转,虽高居庙堂权倾朝野,却时刻不忘江湖之远,这一边高官稳坐,那一边生意繁忙,弄得鞑靼损尽了战马,弄得瓦刺尽失了牛羊,弄得金银满库,弄得地契成筐,弄得富甲天下,弄得妻妾盈堂……【特别提示】大明朝政府鼓励11,并特设其专管机构———太仆寺。但本文主角严守现代婚姻道德之规范,极力挣脱封建礼教之束缚,始终坚持一夫一妻之理念,娶妻一名,纳妾若干。【厚重历史,轻松YY,虚构人物,难有雷同。】
热门推荐
  •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仙之问

    仙之问

    一入修真不是人,问仙求道求长生,神仙不足信,长生不够长
  • 谁主天下

    谁主天下

    “不许你死,就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也要有我陪着!”乱箭飞舞、刀光血影、铁骑纷乱的战场上,玉邪以肉身为盾甲,不惜以命换命,也要保我平安。“如果你心里没有爱,那我把我那份儿分一半给你,让你来爱人,可以吗?”隐离的笑容是天底下最美的风景,糅合了最深沉的守护和等待。生死不弃,荣辱不惊,一次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我。我舍不得伤他们任何一个,可到头来却伤了所有。九万里苍穹,御风弄影,谁人与共?也许,乘风破浪,唯我独行。
  • 灵异天路

    灵异天路

    神尊位,这是一个至高的境界,不知有多少人为了它而拼搏,却只能永远仰望。传说每一位神尊出现前,都会有一次天地异象,都会有十三颗陨石从天而降并摆成三个巨大的阵法,被阵法选中的人,将会成为超越一切的神尊。上古时期,这种异象一共出现过五次,每次相隔百年,之后的几千年之内都没有再出现过。万年之后,又一次天地异象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暴动,谁都希望自己被选中并成为神尊,但令众人失望的是,这次降临的只有六颗陨石摆成的一个大阵,所有人失望而归,但是这真的不会造就一位神尊吗?
  • 我的夫君是蛇蛋

    我的夫君是蛇蛋

    她是21世纪女记者被地府守门小兵一巴掌打到个鸟不生蛋的荒郊野外也就算了,好不容易捡了个蛇蛋准备充饥吧,该死的竟从里面冒出几只会说话的小蛇还叫她妈妈?既然穿都穿了,玄幻一下她也可以理解,可为毛这颗用了十天才孵化出来的小蛇,一睁眼就喊她老婆?
  • 平凡世界我的哥

    平凡世界我的哥

    李丰利和李丰顺两兄弟相依为命,为了供弟弟上大学,李丰利把田地租了出去到城里的建筑工地去打工。为了弟弟在校生活变好,李丰利拼命工作。打工期间,在被工友强邀去找“乐”的过程中,李丰利结识了阿兰(实名:王萱),久而久之,李丰利与阿兰有了感情。为了有一个新的开始,两人换了城市去工作,生活开始渐渐有了色彩。然而李丰顺爱慕虚荣、不思家境的做法使得自己的花销越来越大,并且和同班的一个同学谈起了恋爱。自幼娇生惯养的赵丽雅使得李丰顺的经济压力非常大,李丰顺只能向自己的哥哥要更多的生活费。李丰利面对弟弟突然增加的生活费只能更加拼命的加班挣钱。王萱不忍李丰利如此辛劳,竟想重操旧业来帮助李丰利缓解压力······
  • 地狱骑士

    地狱骑士

    "邪恶的地心之王、炽热奔腾着的火焰河、凶猛可怖的标枪龙、宽翅膀的纯白翼马、辽阔美丽的西塞牧场……如此多的奇妙诡异生物,构成了这块神奇而梦幻的中州大陆。徜徉在繁华的紫焰城里,我们邂逅了美貌而冷血的侯爵夫人,结识了英勇骁勇的少年里奥。宏大严整的奇幻世界,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阴谋、战争接连不断,最终铸就通往自由顶峰的献血之路。"
  • 筒仓陈尸

    筒仓陈尸

    听到韦斯利的死讯,布立顿突然觉得整个庄园的空气都变得不一样了:门锁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锁上的钥匙微微转动,恰如不吉利的征兆;外面的新鲜空气尚未进入房间,没有灿烂的阳光,没有鸡鸣报时,也没有泥土的芳香,整个庭院笼罩在一股浓重的雾气当中,十分不合时宜。那雾气使得河对面的堤岸模模糊糊。哈里福德和布立顿一起朝外面走去,他们的步伐非常沉重,仿佛将要面对魔鬼的世界。
  • 万劫主宰

    万劫主宰

    无数年来,他被整个宇宙的修士尊称为混沌之主,在这个宇宙中,每隔百万年就会发生一次神魔大战,是他率领人类和魔域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百万年前,他被迫灵魂两分,两分的灵魂经过了近万次的转世,终于又将迎来再一个百万年的来临,两分的灵魂融合觉醒,他依然将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手握北斗七星剑,头顶五行空间图,尽显一代领袖的绝世风采。
  • 薄荷色的夏天草莓色的雨

    薄荷色的夏天草莓色的雨

    另一颗星球上的统治者,斯脉奥帝国的王子月鸣爔,在十五年前和妹妹月筱珊出去玩时,把妹妹弄丢了。十五年来,他们找了数颗星球,仍没有妹妹的消息。月鸣爔决定亲自去地球,寻找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