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45900000018

第18章 毕加索(5)

毕加索钟爱那种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艺术形式,他知道,线,是东方艺术的根子。中国的水墨画,自始至终贯彻的就是这根神奇的线,而自己的“立体主义”作品,不也渗透着线的魅力吗?

他渴望到中国去,渴望有机会与中国的绘画大师促膝交谈。正在这时,中国画界的另一位大师——张大千先生叩门求访了。

1956年5月,应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乔治·萨勒的邀请,着名中国画家张大千携夫人徐雯波来到“人间的艺术天堂”——巴黎。

5月31日至7月15日,张大千在巴黎举办了两个画展,其一是东方博物馆的“敦煌画展”,另一个是设在卢浮宫的“张大千近作展”。与此同时在卢浮宫开展的是“马蒂斯遗作展”,这是乔治·萨勒特意安排的,他想让东、西方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在卢浮宫这个艺术的殿堂来一次正面的“交锋”。

张大千的画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与耶华利的想法不谋而合的是,张大千此次来到巴黎,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会一会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他把这个愿望看得比画展还要重要,并请旅法画家赵无极和潘玉良帮忙引荐。

赵、潘二人在法国居住多年,但从未和毕加索打过交道,对毕加索的脾气也是早有耳闻。

张大千转而向乔治·萨勒求助,但是萨勒也表示爱莫能助。张大千让翻译直接拨通了毕加索的电话,接电话的正好是毕加索的女秘书雅克琳。当她听说来自中国的客人张大千要拜访毕加索时,想起了毕加索平时对中国艺术的爱好和推崇,于是一反“来者皆拒”的作风,留下了张大千旅馆的电话号码。

两个小时后,雅克琳打通了旅馆的电话:“朋天,毕加索将参加邻近的瓦洛利镇陶器展览会开幕典礼,会场上见。”张大千顿时喜上眉梢。

第二天,张大千携夫人和翻译来到瓦洛利镇,这里张灯结彩,一派节日的欢庆气氛。街道上到处都是人,大家个个满脸的兴奋和企盼,他们都在期待着一个人——毕加索,他是今天的主角。

他不是走来的,而是被人们抬在了肩上。75岁的他头发已经花白,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满含着笑意,他举起手向人群示意,立刻引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簇拥着他,缓缓向前移动。

张大千惊呆了,他从未见过一个画家受到如此热烈的拥戴。突然,他看见毕加索回过头,看了他们一眼,对他浅浅地笑了笑,旋即又转过头,继续向前移动,直至到达开幕式大厅。张大千感觉有些意外和失望,他暗自思量着。

正在张大千纳闷的时候,身旁的翻译却忍不住了,他无法忍受毕加索对张大千如此怠慢,因为张大千可是他心中的偶像。只见他大步流星地走过去,穿过人群,来到毕加索面前,神色极其愤怒地说着些什么。

张大千没料到半道上会杀出个“程咬金”,不由得捏了一把冷汗。远远的,他看见毕加索又对自己望了一眼,然后在翻译耳边轻轻地说了一句什么,翻译立刻转怒为喜,并露出愧疚的神色。

很快,翻译回到他身旁,激动地转告道:“毕加索说,现在人太多、太乱,不便交谈,他想明天中午在他家里宴请张先生夫妇!”

第二天,也就是7月28日中午,张大千夫妇及翻译来到了毕加索在加利弗尼亚的别墅。毕加索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一改平时光肚皮、光膀子的形象,穿着一件茄克式的条格衬衣,站在门口迎接尊贵的客人。

走进画室,毕加索抱出200多幅仿齐白石的作品,请求张大千指正。张大千非常惊讶,没想到毕加索对中国画悟得那么深。当然,他也指出了毕加索的不足。

应毕加索的请求,张大千当场写下了“张大千”三个大字,笔力苍劲雄厚,墨色深浅有致。

随后,毕加索还破例让记者为他和张大千夫妇照相留念,并将一幅《西班牙牧神像》送给张大千。

第二天,东、西方艺术界的两位泰斗会面的消息立刻传遍了巴黎,评论家认为,这次会面“昭示着近代东西方美术界相互影响、调和的可能。”

后来,张大千将一幅中国画大写竟墨竹送给了毕加索,在这幅画中有两竿墨竹,一浓一淡、一肥一瘦、一老一嫩,尽显中国画的精妙,被毕加索视若至宝。

转眼间,10年过去了,毕加索收到了张大千家人从南美巴西捎来的两支毛笔。原来,张大千找到一位牧场主,从2500头3岁口牛的5000只耳朵中拣选出了仅够做8支笔的毛,制成了8支绝品毛笔。时隔10年,他依然记挂着远在欧洲,还有一位西班牙老人酷爱着中国画,却一直没有一根好点儿的毛笔。

毕加索与张大千的异国友谊,被后人永传佳话。

夕阳依旧灿烂

其实,毕加索不仅仅是个艺术家,他也是诗歌和雕塑界的杰出代表。

早在1928年,毕加索就已经开始涉足诗歌领域,不过他总是在自己的一个小本子上写着,从不拿给别人看。直到有一天,他的秘书兼诗人沙巴泰正在安排午饭,毕加索递给他一张纸,上面写着一首诗,沙巴泰读后大加赞赏。

得到沙巴泰的鼓励,毕加索对自己有了信心,他用心地学写诗歌,一有佳作,便朗诵给朋友们听。

1941年1月,他灵感迸发,花3天时间创作了诗剧《被尾巴愚弄的欲望》。剧中的主角是一个叫“大脚”的诗人,女主角叫“果馅饼”,其他的角色还有“洋葱”、“胖忧虑”、“瘦忧虑”、“圆片”、“静寂”等等。剧中的很多句子就像诗一样优美而感伤。

这部诗剧的成功演出,使毕加索声名远扬。毕加索也曾经自嘲,在他谢世多年之后,百科全书上将会出现这样的条目:毕加索(巴勃罗·鲁伊斯),西班牙诗人,在创作着名的雕塑作品《山羊》时,他每天都去垃圾堆扒拉一通,连沿路的垃圾箱也不放过。弗朗索瓦推着一辆旧童车跟着他,装他捡到了可以派上用场的破烂;司机开着汽车尾随其后,准备装笨重的大家伙。

灵感随时都在跟着毕加索,他用两年前在海滩捡到的一张棕榈树叶做山羊的面部,把葡萄藤加工成山羊角,用硬纸板剪出耳朵,羊腿是用树枝做的,后腿还有像关节一样的结;他还绑上一些铁丝铁片突出山羊的髋关节,使它看起来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这幅作品展出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961年3月2日,年近80的毕加索在瓦洛利市政厅举行平生的第M次婚礼,新娘是35岁的雅克琳。那一天,参加婚礼的只有亲朋好友和市长保尔·德里贡,毕加索早已厌倦了新闻记者的追踪,所以他特地非常隐秘地举行婚礼。婚礼一直到结束时,都没有受到一个记者的打扰。

雅克琳是毕加索暮年惟一的伴侣,她把整个身心都扑在毕加索身上。

1963年,步入晚年的毕加索在得知自己的两位挚友——画家勃拉克和诗人科克多相继去世后,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确实已经很老了,那双又黑又亮的眼睛变得混浊昏花,只能靠厚厚的镜片来“包装”一下。从此,他把自己关在家里,足不出户,谢绝外界的采访。

1971年5月,毕加索的律师要回巴黎,毕加索一反常态,坚持要去机场送他,而且不许雅克琳搀扶。

“毕加索要出门”的消息,不知怎么走漏了风声,他一到机场,立刻被记者们团团围住。

然而,年近90的他仍然不减当年,在记者们面前镇定自若、思维敏捷、口齿清楚,对答如流。

在毕加索90大寿那天,巴黎市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并在卢浮宫为他举办了一次画展,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亲自主持了开幕式。

而此时在他日夜思念的祖国西班牙,佛朗哥反动政府依然统治着人民。西班牙人民牢记着毕加索的生日,他们举行了大型的庆祝活动和集会。

在毕加索曾经居住过的巴塞罗那,已经建立了毕加索博物馆。市长主持了一次由《世界》周刊组织的午餐会,并给毕加索发去一封贺电,称赞他是“1971年杰出的西班牙人”。

毕加索接到电报后,激动得一天都没有工作,他把电报攥在手里,逢人就拿出来给人看。

1972年冬天,毕加索患了流感,久病不愈。他知道自己不久将要离开人世,于是不停地工作,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

1973年4月7日晚上,毕加索与妻子雅克琳以及他们的公证人安特比共进晚餐。11点左右去了画室。一直工作到凌晨3点才上床睡觉。不久,他突然病发,全身颤抖,喘气不止,危在旦夕。

“你在哪儿,雅克琳?”他突然问了一句,随后又转向医生伯纳尔:“你不肯结婚真是大错特错,婚姻非常有用。”这是毕加索留给人间的最后两句连贯的话语。

1973年4月8日上午11时,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大师毕加索永远地离开了这个让他留恋的世界,终年91岁。

一个由美国专家组成的小组在毕加索逝世后成立了,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对毕加索遗留下来的近5万件绘画、版画、素描、雕刻、浮雕、陶瓷艺术等作品,进行整理、归类、存档、估价。这些记录,基本概括了这位大师终生的艺术创作的成果。这些作品,如果以当时的售价测算,大约价值近3亿美元,除了法国政府抽去少量的税收外,其余的分别由毕加索的夫人、儿女、孙女儿继承。后来,毕加索的家人将家产的一部分捐献给了社会慈善事业。

毕加索的作品真实记录了20世纪的历史风云的生命的波澜,是一幅浓缩了的历史画卷。

同类推荐
  • 建筑材料作业集

    建筑材料作业集

    为了便于广大读者能更好地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基础课《建筑材料》的内容, 更好地培养读者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按照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安排, 组织编写了《建筑材料》作业集。
  • 假想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

    假想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

    本书介绍了假想游戏及其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大量的案例让读者了解假想游戏,提示读者正确观察假想游戏,更进一步,向工作在幼儿园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大量日常行动方案建议。
  • 记者型主持人语言智略研究

    记者型主持人语言智略研究

    “记者型主持人”这一提法近年来在内地的电视新闻界中十分盛行,对此,人们存在各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这不过是按照日美电视台的称呼,将负责发布新闻的“主持人”或“记者”换汤不换药的称谓;有的说这主要指那些能够担任主持人工作的记者;有的说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像记者一样去新闻现场采访的主持人;还有的说这是比播音员更高层次一点,能够即兴播音的主持人……
  • 中学文学读本(六)

    中学文学读本(六)

    《中学文学读本6》内包含着语文知识的教育,两者并不矛盾。而且优秀文学作品是学习民族语文的最好教材。前不久,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马悦然先生来复旦大学演讲和开座谈会时,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向他提问:在教外国人汉语的教材里,是否应该放人优秀的汉语文学作品,马悦然先生迫不及待地高声回答:越早越好!越早越好!马悦然先生长期从事汉语教学,他这么回答实在是出于经验之谈。因此,对于中学的语文教学来说,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以至于整个人文教育,都应该是如马先生所说的:越早越好!越早越好!
  • 魔力无穷的化学世界

    魔力无穷的化学世界

    本书收录了神秘的火;珍贵的银;古老的锡;不平凡的碳;铁器时代;炼丹炉和点金术;漫话水银;镍和“中国石”;最早的炼锌术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年华.青春盛宴

    年华.青春盛宴

    他是冷血无情之人,她是一个很平凡身上却带着与常人不一般的气质的女孩。这样的两个人本不应纠缠在一起。。。带着回忆带着沉痛她悲伤的回到曾经给了她无数个的伤害的城市。一个人的旅行是孤独的,在这个肮脏黑暗的社会也免不了一场勾心斗角。然而却是在那样落魄的场景下他们撞在了一起。郁溪:你就像一朵致命的罂粟,明知有毒我仍是一往无前的靠近你。凌源觞,以后不管你怎么把我扔掉我都不会丢了你。可是,如果我把你弄丢了,有一天你记起我时会回来找我吗?
  • 八步成就售楼王:售楼员超级情景训练

    八步成就售楼王:售楼员超级情景训练

    本书以大量的房地产销售实践与培训经验为依托,针对售楼员日常工作中的客户接洽、挖掘需求、房源推介、客户追踪、异议化解、议价守价、签约成交、售后服务等工作事项,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上百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采取情景模拟的形式,通过“情景描述+错误应对+情景解析+话术示范”四个模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售楼员应当掌握的销售知识与技巧。
  • 冲天剑道

    冲天剑道

    我之躯,乃剑之躯,可容剑之气!我之脉,乃剑之纹,血可熔剑之元,融会贯通,生生不息!我之穴,乃剑之节,剑元回转,纳剑之煞!以腿为剑鞘,以身为剑身,以手为剑尖,以剑海通剑灵,以身魂铸剑魂,我就是剑!
  • 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要求学习和阅读中医古籍,领会和参悟医道原理,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广大中医工作者,也包括具备一定古汉语水平的中华文化热爱者和中医爱好者。本书的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系统、准确的中医古籍原文及现代汉语译注本,并进一步提供各种外国语译注本。以期正本清源,弘扬医道,泽被圜州,造福桑梓。
  • 千年不朽:马王堆汉墓(文化之美)

    千年不朽:马王堆汉墓(文化之美)

    长沙市东效一座古代墓葬的横空出世,让“马王堆”成为一个响遍全球的名字。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培城”。特别是千年女尸的出现,不仅让国人感到惊奇,而且让世界各国为之惊叹,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的游客与学者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纷至沓来,希望一睹千年女尸的尊容。
  •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这部著作全面、系统而又概略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情况,展示了我们党通过扎实的反腐倡廉工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不懈探索及巨大成绩。我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共产党人不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者,但我们是实践论者,始终重视实践经验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凤还巢之伐谋天下

    凤还巢之伐谋天下

    现代的女雇佣兵竟然穿越到了妓院,这可真是糟糕透了……看本宫如何力挽狂澜,杀伐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跟帝王学管人

    跟帝王学管人

    本书全面梳理了金圣叹的学术思想;在思想渊源方面,不仅分析了金圣叹对李贽《童心说》的继承和变革,而且考察了金氏与钱谦益的通经致用思想的渊源;其次,介绍了关于金氏的文学思想,对金氏的虚构论、人物个性论、叙事角度论、章法结构论等小说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等。
  • 婚婚欲醉:竹马老公带回家

    婚婚欲醉:竹马老公带回家

    五年前她被心爱的人在婚宴中丢下,从此她成为众人眼中的笑话。五年后她从国外归来,依旧狼狈不堪,他却佳人在怀,功成名就。这让她意识到,自己和他的差别就连时间都无法拯救。站在他设好的围城里,她几乎哀求他:“许江城,放过我好吗?”他居高临下,冰凉的手指挑着她的下巴,一双眼睛半开半磕间透着寒意:“阿宁,我说了,你只能是我的……”她再也不愿低声下气。
  • 从部落到原始共和

    从部落到原始共和

    周华,民国年间的人,“活”到了原始状态的部落中去。是重生?是穿越?具体啥年代?他自己也不清楚,由读者们见仁见智。原始状态的部落生活既不顺畅,更不浪漫。穷有穷的痛苦,富有富的灾难。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可能瞬间灰飞烟灭;展转难存之时,却又东山再起,步步强势;似梦,非梦。自己活着、活好,更为相关人活着、活好的杜撰小说!会有点大中华的“狭隘”。呵呵!请勿对号入座、莫当真,权当对史前设定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