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33200000020

第20章 邓小平经济发展观(2)

第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只有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能对经济发展起重大的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就是说,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愈高,劳动技能愈强,所发挥的作用愈大。科学技术虽是第一生产力,但它本身并不是作为生产力的独立要素而存在的,它必须与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合理地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生产力,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不仅推动了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的不断变革,改变着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不断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经验、技巧和能力,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所以,劳动者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否则,就可能被激烈竞争的社会所淘汰,也决不可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三,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这是因为: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来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化为具有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工业现代化,就是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当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组织管理方法,把工业建立在当代先进的技术基础之上,使工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当代先进水平的过程。现代科学技术使工业生产的劳动手段、能源种类、生产工艺、劳动对象和生产过程的一般物质条件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很显然,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更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现代军事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活动和国防实力,对于军队的武器装备和组织指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使我们进一步看到科学技术特别是先进的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正如江泽民1999年所说:军队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化,是当今世界军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防科技和武器发展是衡量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来说极为重要。为了应付未来高科技战争,我国必须加强武器装备建设,努力提高我军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含量,这就更加需要发展现代科学技术。

2.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它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口素质的优劣;劳动者知识水平的高低、科技能力的强弱和国民精神面貌的好坏,决定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现代化建设成效的大小。在近代中国,有识之士曾提出过“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20世纪50年代,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等以提高人口素质来形成的,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力资本的雄厚程度,而不是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丰瘠和其他常规资本存量的多寡。而要厚殖人力资本,提高人口素质,归根到底又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因此,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居于至为关键的地位。

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观,是把教育摆在事关中华民族兴衰成败的大局、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的战略高度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反复强调:“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1985年,他十分精辟地论述了教育与发展经济、同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的辩证关系,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教育之所以在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主要是由于:

第一,发展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人才,特别是杰出的领导者和科学技术人才,对于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邓小平说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在二次大战后经济发展比较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重视人才的培养,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日本是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如今能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就是因为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1977年1月的施政演说中说:“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基本。”日本的人均教育水平较高,其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人数和研究生人数,每万人中所占的比例是我国的10倍多。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据统计,1997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14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7%,而发达国家的科技人员,一般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我国人才短缺相当严重。据有关部门测算,从数量上看,我国现有人才资源总量为4465万名,按照经济起飞时人才资源密度不能低于7%的要求,尚短缺1663万名。因此,只有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培养人才,才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二,发展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大量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除取决于有没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外,就是要取决于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劳动者的素质,无论是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还是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不可能自发地、凭空地产生,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劳动者的素质与生产率的提高关系极为密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按照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发展战略,都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太低。统计资料表明:相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来说,小学毕业生能提高生产率43%,中学毕业生能提高生产率108%,大学毕业生能提高生产率300%。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在全部就业人口64724.47万人中,具有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共430.15万人,占总数的0.66%;具有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共781.83万人,占1.21%;中专程度的1342.44万人,占2.07%;高中程度的共5824.14万人,占9%;初中程度的共20913.86万人,占32.31%;小学程度的244.83.65万人,占37.83%;文盲或半文盲共10948.65万人,占16.92%。劳动者这样的文化素质(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87.06%)显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劳动者的素质除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这也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

3.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必须控制人口增长,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人口增长过快且人口素质不高,必然制约经济的发展。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观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众多是我们的突出国情。人口众多,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一个重要特点。据估算,早在公元前的夏商周时代,当全球人口仍相当稀疏时,中国的人口总量已达到1000万左右的规模。转入公元初年,当全球人口总数约为2.5亿至3亿时,中国的人口已达6000万左右。到了清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进一步迅速扩大。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已逾4亿。而当时全球人口共约10亿至11亿。经过清代前期、中期的人口快速增长,在大约15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口以平均每50年净增1亿人的速度急剧地膨胀。到鸦片战争前,已成为世界上的“超级人口大国”。转入近代,由于社会动荡,战乱不断,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但由于原来的人口基数大,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5.4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口总量急剧地增长。从1949年到1989年,我国人口从5.4亿激增到11.1亿。40年间增长了1.05倍。平均计算,每隔7年,人口就净增1亿。到1994年,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1.98亿。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2.5亿。这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突出的问题。邓小平多次提醒全党,“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是我们国家的两个重要特点,我们的经济建设要从这个实际出发。1980年1月,他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口众多,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第一,人口众多的客观实际,是决定我们进行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根据之一。邓小平一贯主张,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他说:“中国这样的底子,人口这样多,耕地这样少,劳动生产率、财政收支、外贸进出口都不可能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可能很多。所以,我在跟外国人谈话的时候就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经济建设必须稳步前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企图通过大搞群众运动、“大跃进”的办法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方面的苦头。正如1987年邓小平所强调指出的:“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困难比较多,特别是人口太多,现在就有十亿五千万,增加人民的收入很不容易,短期内要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很不容易。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党中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四个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充分考虑我国底子薄、人口众多这个重要特点的,是切合我国实际的。

第二,必须坚定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才能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过去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其实地大物并不“博”。我国的人均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如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28%、32%、14%和32%。我国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的是162种,按国际矿产品价格和国际水平的总回收率计算,其中45种主要矿产品的潜在价值仅次于前苏联和美国,是世界第三大矿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均占有量计算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居世界第80位左右。煤炭资源已探明的储量是9724亿吨,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70%。人均资源少,污染处理率又相对较低。全国每年排放污水360亿吨,而目前工业污水处理率仅为68%,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10%;只有30%左右的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得到处理。我国人口基数大,如果不加以控制,人口增长过快,必然影响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实现。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目前我国人口正处于一个倍增台阶的中点。随着人口惯性运动,中国将在21世纪的20年代至40年代相继进入人口三大高峰,即202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10亿;2030年左右,中国总人口可能在15亿至16亿;204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3.2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这一人口增长趋势将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据统计,我国自1971年到1998年的28年间,由于大力推广计划生育,少生了3.38亿人,从而使世界达到60亿人口的日子,被推迟4年到来。这一重大成果,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交流和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实行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外部条件。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对外经济关系论述阐明的对外开放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要扩大对外开放……这是一个战略问题。”“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对外开放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的持久的战略方针,已经写进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之中。

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它和发展经济是什么关系?邓小平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和回答。

1.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同类推荐
  • 世界开始转向

    世界开始转向

    本书旨在探索全球发展的规律和中国发展的战略思想。作者基于对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国家竞争、人的自利性与社会管理体制的协调性三大基本矛盾等的认识,提出了新的国家竞争理论“自然系统优势论”、“国家寄生主义”、“全球发展十大预言”以及“中国发展十大战略转型”等新锐观点。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对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世界强国的历史经验、现实困境加以剖析,根据其中所隐含的规律,预测未来世界发展大势及所面临的危机。
  • 正义一元论:从民情到法政

    正义一元论:从民情到法政

    缺乏决断的法治是在制造谎言。世界需要在在场性中落实超越性。为此,一种成功的司法制度,它至少包含诸多层次的一元性。首先是法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国家必须选择相对适应自己民情民风的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其次,司法正义应该成为这个国家主权决断的底线与最终标准。再次,法律条款必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能在形式逻辑上互相矛盾,形成多样性标准,以致形成丛林法则。最后,必须建立确保包括弱势个体在内的所有人的自由权利的程序正义体系。
  • 中共党史珍闻录

    中共党史珍闻录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影响了整个世界。这样的一个政党革命、改革与建设的历史,堪称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宝库,它传递出的智慧与感悟必将是厚重而深刻的。白云涛编著的这本《中共党史珍闻录》完整系统地回顾了党的历史,全书主要包括:中共中央从上海秘迁瑞金始末;瞿秋白与《多余的话》风波;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共两党争夺人才的较量;中共“理论家”陈伯达政治沉浮记等内容。《中共党史珍闻录》从框架结构设计到内容材料选取再到语言表达,群众都竭力突出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是当前鲜见的广大党员“愿意学、学得懂、用得上、用得好”的最基本、最权威的党史读物。
  • 发展中的民主:政治精英与村民选举

    发展中的民主:政治精英与村民选举

    本书研究了村民选举中各个层面政治精英的角色和所采取的策略。国家政治精英促进村民自治举措的出台;省级政治精英促进村民自治制度在自己的行政区域里成功付诸实施;地方政治精英“构建”村民选举;村庄政治精英充当村民选举的实践者和政治参与机制“制作人”的角色。通过对四级政治精英的角色和策略运用的阐述,勾画了中国村民自治与村民选举的发展历程。
  • 干部是干出来的:做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

    干部是干出来的:做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

    本书阐述了党的事业是干部引领群众干出来的工作理念,提出了干部要带头干、肯干、能干、敢干、苦干、实干的要求。
热门推荐
  • 女配要翻天:极品BOSS是反派

    女配要翻天:极品BOSS是反派

    女主的男人不是那么好抢的,她穿越后第一个感悟,可是为嘛遇到的是女主都求而不得的极品boss呢,还是个反派……求作者,抱大腿,让她穿越回去吧,保证以后再也不给差评。反派温柔易推倒,反派腹黑不从良,反派boss,求到碗里来……
  • 异世妖凌

    异世妖凌

    神秘的牒片意外的爆炸身死穿越,附身成鱼神秘的老者神奇的世界爱恨情仇,纷至沓来人也好,妖也罢,只为演绎一段天道神话。新书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拜谢...
  • 居官寡过录

    居官寡过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斗龙

    斗龙

    炎黄龙城,统领中州,传承久远的没落豪门。直到一条霸道之龙破空而来,斗万龙于天际,灭天下之苍生。当代龙头血祭苍天,降龙封印于其子体内。十八年后,蛇年新年大典,注定要与斗龙同生共死的少年,发出了一声绝望非人的龙吼,九州大地开始颤抖……
  • 守陵人

    守陵人

    他因为内心的孤独,不惜抛家新婚且已有身孕的妻子,和城里那个同样孤独的女大学生厮混在一起。这是一个发生在唐玄宗陵墓泰陵的爱恨故事,讲述了发生在李氏守陵人两代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它与泰陵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
  • 血楼

    血楼

    每一层都有着未知的危险,每一人都有着随时的阵亡,在这个充满血色的大楼里,李殇将利用他那偷学而来的道术,以及多年在江湖打拼出来的计谋,艰难的在这里存活下去。(更新时间不定,可能日更,可能TJ)
  • 白豆白麦

    白豆白麦

    讲述了在下野地充满野性美的土地上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粗犷苍凉的自然景观,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温柔而倔强的美丽女性,野性十足的男人,交织着情仇,敢恨敢爱,压制与反抗,阴谋与凶杀,构成了西部文学的诸多元素,展示了西部垦荒背景下女性的婚恋悲剧和人性美丽,并表达了对权力体制中人性走向的深刻反思。
  • The Ivory Child

    The Ivory Chil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穿越之扮猪吃小兔

    穿越之扮猪吃小兔

    当花痴小白女遭遇多金腹黑男,看封建思想和现代化思想碰撞产生何种火花,看现代女主如何把古代闹得充满爱,看多金腹黑男如何扮猪吃小兔。
  • 学霸王子的柔情公主

    学霸王子的柔情公主

    他和她是儿时的伙伴;因为种种原因让他们放弃......彼此的爱让他们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