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32000000018

第18章 桑梓情深

龙桥三十春,重逢倍觉亲

整理书斋,一大堆旧日飞鸿,将思绪牵回14年前的故乡,也牵回我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一封印有大雁塔角图的挂号信,是中学支援同学的。《会聚99》中圆润、娟秀的笔迹,概括了陕西三原县龙桥中学同学欢聚的盛况,满头银发的李宁老校长即兴抒怀:与王萍(笔者的曾用名,作者注)等同学三原会聚—

龙桥往事三十春,同窗师生情谊深。

九九仲春池阳聚,忆旧谈今倍觉亲。

1999年3月25日

师生欢聚一堂,举杯畅怀。同窗有马彪、支援、牛民、任大伟、左建忠、王凤群、刘芳霞、乔文礼等15位同学。一起欢宴、合影的,有县委书记巨志忠、宣传部长史明剑和副部长徐文彦、广电局副局长郝粉霞、县报记者林仑等友人。

支援同学才华横溢,即席赋诗:

同龄同窗同命运,

自立自强自成长。

30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30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人人都有一个故事,

个个都想讲一讲……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时,我们戴着大红花去“广阔天地炼红心”。如今,儿女成才,两鬓染霜,大腹便便,亲人相见不相识,紧紧拥抱,笑问:“你说我是谁?”彼此笑出了泪,却答不出姓名了。向各位师友赠送了作品集《风铃叮咚》作为阔别30年的汇报。家乡的广播、电视、省报、县报都发了消息和专访,处处受到热烈的欢迎和关照,时时感受到故乡的深情。她小心翼翼地舔舐游子的伤口,抚慰孤寂的灵魂,以她宽厚的胸膛宠爱着游子,敝帚如珍,反教我自惭不安起来。

支援不爱讲话,整天默默地写写画画,各种书体行云流水,美术字更是拿手戏。他的座位在我后面,每到下课或自习,我喜欢转过身去看他写字。每次新学年开学新书发下来,我仔细地包上书皮,请支援写上名字和班级。

我们同窗仅仅一年,可怕的“文革”风暴席卷校园,课本束之高阁。从早到晚,高音喇叭狂嚎着“造反有理”,各种各样的“战斗队”疯长起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充斥于大街小巷。不爱讲话的支援和牛民同学,或被安排抄写大字报,或拎着墨桶在街上刷标语。三原县城里城外无人不晓,人们赞叹:“龙桥中学那俩小家伙字写得真棒!”于右任先生故里的三原人,向来看重写字和珠算,认为字写得如何,代表着一个人的修养和“门面”,算盘打得好,脑子必定聪明。过去的考工或相女婿,这两样是必不可少的。

校园后操场挖了地道,直通文化馆大殿,宿舍床板全搬去建了地道。教学楼阳台上垒满沙袋,做成机枪掩体;教室里,桌椅七零八落,胳膊腿儿分了家;墙角,大喇叭泡在水缸里。没有了上课的铃声,没有琅琅书声,没有鸟鸣,只闻“啾啾”枪响,豆蔻年华的同学倒在血泊中……

我们想老师想同学,天天想着长满玫瑰与合欢花的美丽校园。家里大人禁止我们上街:“好好在家呆着,不许去学校!”不时有噩耗传来:某某牺牲了,某某受伤了,某某被抓了……我们胆战心惊,困兽般地蜷伏在家,没有书读,没有事干……是谁毁了我们的黄金时代?!

支援很有文采,常常别出心裁。他的名片上,不注行政头衔,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支援先生”排成扇形,颇有创意。他和儿子一起创作了回顾知青生涯的《“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龙的传人》等作品,再现了过去的非常岁月。前者画面上,支援戴着大耳帽,穿着缅裆大棉裤,抱一把铁锨,靠在一座茅屋的墙上,背后标语“没有贫家便没有革命”。《龙的传人》中精瘦的父子俩猛吸肚皮,一根根排骨清晰可数。可惜,现实环境所限,他的天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真是太可惜了。他的全部心思都在培养儿子上,两个儿子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是他最大的成就。支援说:“把我挣得(方言,累坏了)再苦,也要供孩子读大学!”被耽搁的一代,只有将大学梦寄托于下一代了。

支援信中说,4月11日,白发苍苍的老校长、当年的“走资派”李宁先生,特邀当年的“马牛支任战斗队”成员来家中欢聚。同学们送给恩师的礼物,是一方带石英钟的纪念牌匾,上书“李宁老师,恩重如山”,一盆“夕阳红”枫叶盆景及营养品,表达了四位年逾不惑的汉子,对少年时代恩师的感激之情。“我们师生五人畅饮美酒,忆旧展新,愉悦无比。你一定想象得出,那就分享一点儿吧!”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四个关中汉子齐刷刷地站在老校长面前,深深地鞠躬,向恩师谢罪。当年,在时代风云诡谲无常的裹挟下,小将们少不更事,在“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进行到底!”的蛊惑下,荒废了黄金年华,批斗走资派的荒唐故事,历史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30年后,师生手挽手、肩并肩,同心赤胆,合影留念……

马彪同学是位实干家,他总是闷头做事,认真为人。任县人大主任时,颇得好评,什么事情托付于他,再放心不过。史明剑、徐文彦、穆明昭、罗明亮、左建忠等同志古道热肠,给我提供了很多方便,在此送上一份诚挚的祝福,愿故乡乐土繁荣昌盛,父老乡亲幸福安康……

更有一件刻骨铭心的事情:26年前,一次偶然的医疗事故,我差点儿去见了马克思,抢救五个多小时,挣脱了死神的魔掌。我像一片失重的落叶,从深深的海底轻飘飘地浮上来,大气的巨大压力挤压得我五内俱焚,似乎要灵魂出窍。那撕肝裂胆、痛不欲生的感觉无法言说,唯有嚎啕大哭!我冲着医生喊:“活着这么痛苦,你为什么要救我?!呜呜呜……”

脚踩在阴阳两界的门槛上,生命烛光摇曳不定,眼看就要熄灭。同班的王永亮同学和他的护士长爱人很快来到床前;王一同学送来小米粥,一口口喂我;刘澍同学住院手术,瘦得只有80多斤,还一次又一次地来看我;薛成桂同学和爱人陈宝林先生送来了羽绒被;我们的班主任张秉诚老师,特地拜托他的同学,我的病友,时任西安市经委、计委主任的鲁振田先生关照;新华社记者、表弟张喆锋骑着车子冲刺来到床前;母亲、弟弟妹妹、亲戚朋友都来了;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从山东赶来古城看我;周盛显同学和他贤淑的妻子庆凤大姐、他们的女儿静静,送来吃的用的,最后,安排车子,冒着瓢泼大雨送我踏上北归的列车……

一个人死都不容易,牵动这么多的人,如此滚烫厚重的爱,把我冰冷的心焐热了,激活了!故土情深,她像有千万只眼睛,顾盼着我,照亮我脚下的路,千万双手,扶持我小心翼翼地迈出每一步……

学而后知不足。随着阅历的增长,少年的浅陋稚气渐渐沉淀,对故乡这块土地的理解与情愫与日俱增,生出无限敬畏。三原人是和别处的人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到底哪儿不一样?为什么?今天,终于找到了答案。我只有向不辞劳苦地耕耘在故乡土地上的父老乡亲道一声珍重!谢谢!

雏凤清于老凤声,下一代生逢其时,令同学们倍感欣慰。心胸外科专家王永亮同学的儿子王珂读了公安大学;薛成桂的儿子虎子于军校读研后留校;同桌李文华同学的女儿硕士毕业,分到了北京空军某部;小学到中学的同窗马宝麟依旧书生意气,与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的儿子马龙一起作文赋诗,时有见报;刘澍的儿子弓晓是位天才艺术家,四岁就创作出一集一集的连环画《长城》《阿童木》,有故事有情节,后来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

王凤群同学的儿子吴猛,大学毕业来北京打拼。凤群多次提起文革武斗期间,住在三原南郊我们家里避难,也常给儿子讲,在王萍阿姨家避难的情形,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在我家避难的人多了,救人于危难本属平常事,应该的,我早就忘了。当年,白色恐怖时,养父以开杂货铺为掩护,为去延安的革命者途经三原时提供帮助,其中有习仲勋、解放后任西藏自治区领导的徐叔叔,有魏廉叔叔、魏子英叔叔、赵汉青叔叔……而这些,文革中,都成了养父“净结交‘牛鬼蛇神’”的罪证,他因此而成为屡次政治运动的“老运动员”,全家备受磨难,故而几十年来,对这些闭口不谈。

三原百姓崇礼尚义、热情好客、豪爽豁达,知恩图报的古朴民风,与古老关学有关。关中学派特别强调“通经致用”“躬行礼教”,重教化以理民性,温良醇厚、好礼尚义遂成一方风气。

得到信息的同学都来了。在西安工作的刘澍、王永亮、高春娟、薛成桂、王一等同学没赶上这次活动的特遗憾。千载难逢的机会,谁也不愿错过。毛安阳同学行动不便,我专程登门拜访。他还是那样白晰,闲静儒雅。他饱读诗书,自尊自强,自学成才,开了一家无线电修理铺。妻子温柔贤淑,两人相濡以沫。

1969年,同班刘澍、任大伟、支援、毛安阳等同学,赴三原陵前、马额、新兴北塬插队。在一次塌方事故中,毛安阳同学不幸腰部受伤,造成了终生难愈的创痛。我生于西安南郊,成长于三原县城关,属八百里秦川的“白菜芯”,从小不知“山”“塬”为何物。从任大伟同学创作的布贴画《高原夜月》的幽远意境中,感触身临其境的心情。一弯媚月,清辉笼罩着朦朦胧胧、起起伏伏的塬畔,一条弯弯小路,通往一座孤独的茅屋……读出了高原夜月的静谧、深奥,同时感知,这被“毁掉”的一代并非平庸,各人内心都那么丰富深邃。

我们这不幸的一代,在急需知识营养的黄金年华,被无情剥夺了求学的权力。几十年后,在短暂而漫长的知青生涯中,寻得了因祸得福之果。在乡村风霜雨雪的磨砺中,练就了生存的本领和强健体魄。当然,也有的落下满身伤痛或病残。但最重要的,无一例外的是,我们获得了顽强坚韧的性格。

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们是最能吃苦的一代,最能忍辱负重的一代,最能承受压力的一代,最俯首贴耳的一代,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一代。我们以自己浅陋的知识,为乡村带去了文化与文明的火种。我们生命中最具活力与激情的年代,是在盲从、愚昧、对人权与特权的麻木、对个人利益羞于启齿中度过的,甚至在个人人权与尊严任人宰割时也沉默不语。那个时代,每位知青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收获,但却无法消解一个国家、民族在那场劫难中所遭受的不幸!

临别,程翔送来了珍贵合影。这位生于三原、祖籍内蒙的北方汉子,旷达中有精细,经历也比较丰富。他先在空军子弟学校读书,后赴新疆兵团,又在空军工程兵某部服役。转业后,成了一名税务官,但终非所愿。直到进入美术学院深造,跻身文化圈—三原工人俱乐部,得偿夙愿。他很勤奋,油画、版画、摄影作品见于各级媒体。1998年,他日夜兼程,到抗洪前线采访,组织了数十次群众书画展或美术培训班,著有诗集《绿色的翱翔》《飘带》等。

三原作协主席吴树民先生寄来《龙桥新韵——三原当代文学作品选》。我迫不及待,挥汗中赶紧捧读,深为乡情所感。90万字的选集由吴树民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30年来家乡文学队伍异军突起,以吴树民、潘志新、郝粉霞、林仑、鸣波等20位作家为代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41部,发表5000余篇,传承了古老关学的精神气度,彰显了质朴醇厚的古朴民风,反映时代精神,散发着乡土气息。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驰笔骋怀,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在实现中国梦的旋律中,铸造了一方昂扬奋起的人文精神之魂,足见三原自古以来学风之浓郁。《新韵》的面世,受到文坛大家及社会各界一致好评。陈忠实、阎纲、贾平凹、雷涛、肖云儒等均为之助力。一封封短信洋溢着滚烫的情愫: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煌煌两卷,厥功何止当代……”评论家阎纲:“你既是一朵奇葩又是护花人的形象,凸显在我的面前。”“中国文坛基辛格”周明先生连发三条:“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可敬可贺!”“很棒!”“非常好!”我的回复:“捧着沉甸甸的诗韵、沉甸甸的乡情,激情难抑!仿佛又沐龙桥清风,又见嵯峨晓月。捧读粒粒珠玑,心中充满感激!感谢日夜耕耘故土的父老乡亲,感谢有吴兄这样的领头人!旅京游子王萍拜谢。”

美哉古池阳 宏道育英才

三原县,古称“池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三处黄土塬而得名。

自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已有1560多年历史。三原是省会西安的北大门和“西咸经济圈”以北的又一个经济中心,全县辖10镇4乡,40余万人口,面积577平方公里。

三原历代人文荟萃,贤臣良将,学界巨子,革命先烈等,蜚声古今。李靖、刘开基辅佐李世民定都长安,拓疆抚边名垂青史。

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王恕、户部尚书王承裕父子一家两代尚书,工部尚书温纯修建龙桥泽被乡里。这里是辛亥革命元老、现代草圣于右任先生的故里,还有爱国将领杨虎城、茹欲立等人物。于右任和张季鸾、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并称为“陕西三杰”。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有唁电曰:“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三·一八”烈士张景秋、张仲超、张仲苍父子为国捐躯,“父子国殇”。当代的书画大家刘自椟、谢德萍和温友言,有“三原三才子”之谓。家乡人民称我与郝粉霞、林仑为“三原三才女”,专为我们合影留念。这当然是家乡父老敝帚自珍,对游子的偏宠,我们只有尽心为家乡略尽绵薄,岂敢自诩!

自古以来,三原学风浓郁,在关中学派中颇有地位。三原的学古书院、宏道书院、正谊书院培养了一批批精英。

学古书院,位于三原县城。元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邑绅李子敬与弟子懋韧捐钱5万缗创建。筑书室,名“学古”。延请泾阳学者程瑁主持讲学,远近从游者百余人,人称“悦古先生”,以“启迪渐有成序”受到朝廷表彰。至正十八年(1358年)废。明永乐中期,邑民张秉等人于院址上建三官庙。弘治元年(1488年),西安知府徐政重建为书院。嘉靖四十年(1561年)因地震倾塌。四十六年,县丞张九功重修,按察使乔世宁撰碑。历经风雨,学堂倾圮,至同治七年(1868年),仍沿用“学古”之名。历时500多年,朝代更迭,人心向学,三原各界人士前赴后继,曾历十余次重修、扩建,又增建藏书阁及立雪亭,赠700余卷藏书于书院。

宏道书院位于三原县城北,是陕西省明、清四大书院之一,由三原北城人王恕之子王承裕于弘治七年(1494年)创办。王承裕考中进士,他的父亲王恕致仕归里,父子协力将僧舍改建为宏道书屋,次年扩建为书院。王恕为关学三原学派创始人,王承裕幼承家学,父子被尊为关学翘楚。高陵吕楠和三原马理、雒昂等三秦名士,皆出于宏道门下,由是宏道名声大振。

宏道书院,继承和弘扬了关中理学“崇实尚信,经世治国”“学贵于有用”“标守儒学,躬行礼教”的传统学风,奉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学宗旨,并依据朱熹所办白鹿洞书院之《书院教条》订立学规20条,对学习、品行、纪律、考核等都有严格规定,要求学子做到“体之以修身,推之以弘化”,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同时,学子们又深受三原学派影响。明代以来,三原出仕的官员和学者无不为国忧民、刚直不阿、清正廉洁、崇实务本,时人赞曰:“居则岳屹,动则雷击,三原辈出忠良。”

书院一边教学,一边进行学术研究,并以学术成果指导教学,是关中理学“三原学派”的发祥地,影响深远。其创始人王恕、王承裕及学子马理、吕楠等,在继承北宋张载关中理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黄宗义《明儒学案》云:“关学概宗薛氏,三原又其别派也。其门下多以气节著称,风土之厚而又加以学问者,故王恕、王承裕、马理为三原之学者也”。

三原学派在“气与理”“知与行”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关学的哲学思想。在“气与理”方面,认为“气”是客观物质的独立存在,“理”指人的思维意识,从中可隐约窥见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在“知与行”上,将“知”落实在对实体规律的认识上,即“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王恕在《宏道书院箴》中说“匪徒知之,尤贵力行”,强调把知落实到行动上,以知行统一境界,从而做到“为理以改其知,反躬以践其行”。

三原学派,在发展关学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要求为人处世“崇实黜虚,注重气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宏道书院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难以详计的人才,其中出类拔萃者颇多。陕西明清“四大书院”,在明代实际上只有宏道一家,因为西安关中书院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在明代只有35年,故明代西北名士多出自宏道。如明代著名学者,持正义坚贞不悔,举贤能彰显风节的明吏部稽勋、文选司主事、《陕西通志》主编马理;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秦腔剧奠基人康海;明代著名学者、明正德三年(1508年)状元、翰林院修撰、礼部侍郎吕楠;户部主事、员外郎中、直隶保定知府、山西副使、参政,为官清正、不畏权贵的秦伟;力折权贵,冒犯天颜,忠言直谏,被廷杖致死的吏科给事中张原;斗不法皇亲,遭廷杖死于阙下,“直声震朝纲”的河南巡抚雒昂等,难以尽列。到了清代,宏道学子是陕西省内的佼佼者,如三原王弘祚、梁世勋,高陵白遇道,礼泉宋伯鲁等,均属时之名士。三原明清进士及第者达138人。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朱佛光主讲宏道书院,倡导新学,宣传民主科学,不少学子成为民主革命的鼓吹者和力行者。1905年,陕西官费派遣留日学生30名,其中宏道高等学堂占15名,适值孙中山在日本组织革命力量,成立同盟会,宏道学子先后共38人加入。其中于右任、徐朗西、茹欲立、邹炳炎、李之鼎、宋元恺、柏筱余、高明德、董毓秀等,成为中国和陕西辛亥革命的领导和中坚。

在近现代历史上,宏道学子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舞台上者比比皆是,如:一代名士于右任;现代水利事业奠基者之一、水利教育家、水利专家李仪祉,是“关中八惠”、陕南陕北“四惠”的倡建者、近代科学治黄的开拓者;老同盟会员、民国著名报人张季鸾;秦腔剧作家、西安易俗社创始人范紫东;高培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名者、建国初期教育部长张奚若;革命教育家杜斌丞、王援金等。宏道书院还培养了大批纺织、土木建筑、水利、化学、制革方面的人才。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陕西及西北纺织、城建、水利、轻工业方面的专家和领导,很多出自于宏道。(《陕西宏道书院—明清时期教育史上的明星》)

到了清代,宏道书院成为西北学界的一面旗帜,省学衙署设于三原,府考亦在宏道书院举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时,改为宏道高等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胡均、张秉枢赴东洋学习,购染织机器,归里建西式教学楼两座,遂更名为陕西省宏道工业学院,倡导新学,注重经世致用。

于右任(1879年—1964年),名伯循,字诱人,出生于陕西三原东关河道巷,老同盟会员、国民党元老,是清末在上海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刊物的元老记者,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交通次长,被誉为“一条竹杖定西北”的靖国军总司令,担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前后赓续达33年。

先生从25岁起即倡言革命,唤起民众,以文获罪,亡命上海,甚至下狱,不屈不挠,奋起呐喊。为了创刊报纸以及政局所迫,曾三度流亡日本。在陕西的四年多里,除主持军政事务外,与军界杨虎城将军等人兴修水利,倾力教育,颇多建树。后又返回上海,与同学叶仲裕、王公侠、沈步洲、邵力子、张轶欧、叶藻庭等一起创办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

于右任先生气宇轩昂,美髯飘拂,三原人亲切地称之为“于胡子”,我辈则称“于胡子爷爷”。先生还创办了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更桑梓情重,于1919年创办了三原南郊中学,今“示范高中”,是陕西省十所重点中学之一;还创办了三原县民治中学、民治小学,笔者即就读于民治小学—如今的三原西关小学。“太平老人”以教育兴邦的理想,不言而喻。

先生的人品、学问、书法、诗文深为人们景仰,时有名儒、名将、名士之誉。他的书法笔走龙蛇,取汉魏晋唐诸家之长,熔章草、今草和狂草于一炉,风格独具,自成一家,被誉为当代“草圣”,有“于草”之谓。台北蒋经国的办公室里,一直悬挂着先生赠予的楹联“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先生的诗词雄健飘逸、激情奔放,显露了拯救祖国于危亡、登斯民于衽席的宏图大愿,寄托了一代先驱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忧急,为世人所效法。

晚年,先生思大陆、恋乡土、怀故人。1962年,一位陕西同乡请先生为两个女儿取名,他欣然以故乡“三原”和古都“长安”两个陕西地名作为她们的名字,勖勉这两个在台湾出生的女孩,一辈子不要忘记故乡是大陆。同年1月24日,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彻夜未眠的老人,在曦微晨光中,写下了悲痛欲绝、传扬四海的绝命诗句《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老人驾鹤远去,一生的未竟宏愿,自有后来者担当。

在三原县城北十里的鲁桥镇,还有一座清代古书院—正谊书院,前身是清末同治十三年(1874年),陕西理学大师贺复斋在鲁桥镇后面的土原南麓窑洞中,收授生徒之所。清光绪七年,在三原知县焦云龙的资助下,由学者贺瑞麟在现址上筹建书院,陕西巡抚冯誉骥题匾“正谊书院”,取自西汉董仲舒的名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作为办学宗旨。戊戌变法失败后,陕西境内各大书院受到牵连,关中、宏道等书院,被迫只教授工程技术,唯正谊书院得以幸免。

鲁桥镇原名“桥头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一座声名远播的历史名镇。始建于秦汉,形成于魏晋,至明末清初,商贸极其活跃,有500多户、2000多人经商,50多个行业各领风骚,商贾云集,一片繁荣。鲁桥镇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唐太宗李世民奇遇美丽村姑的佳话,就发生在该镇楼底桥。

鲁桥古镇,在20世纪50年代尚有完整的城墙,其名源于镇中的一座古石桥。当年引清渠水穿镇,镇内建有石桥,为鲁班所修,故名“鲁桥”。不过此鲁班非春秋时代那个大名鼎鼎的祖师爷,而是元代的黄冠道人鲁班。如今,由于清渠改道,古石桥也已告老赋闲,沉睡于民居地下室中。

三原地面上历史遗迹众多,有名闻遐迩的唐园—李靖故居,明代古建龙桥,明清古建城隍庙、文峰木塔,清代遗迹孟店民宅,杨虎城将军的行署等名胜,千百年来光彩奕奕,照耀着这方醇厚的土地。

据《汉书》载,李靖(571年—649年),原为陕西三原人,后落籍潞城沟东村。隋大业末年,任朔州县丞。唐武德初年(618年),因功授督抚,制定了攻打萧铣的12条策略,高祖李渊下诏拜为行军总管,后任永康县官,授岭南抚慰大使,前往江南各地招安。江南平定后,任东南道台兵部尚书,扬州大都府长史。

卫国公李靖故居,在三原县城北的东里堡,建于唐贞观年间。这座1300多年历史的花园,时称李氏园,也称唐园,当地老乡叫东里花园。唐代著名诗人张籍游历于此,写下《三原李氏园宴集》:“暮春天早热,邑居苦嚣烦。言从君子乐,乐彼李氏园。园中有草堂,池引泾水泉。开户西北望,远见嵯峨山。”后因战火兵燹,部分建筑毁损。

三原城隍庙,位于县城内东渠岸街龙桥中学西侧,属明清两代古建,飞檐斗拱,硫璃兽脊,八卦藻井,楹联匾额,诗廊碑刻,华美异常。每次回陕探亲,家人必陪我故地重游,再聆晨钟暮鼓。

我的母校龙桥中学,位于清峪河南岸,故以横跨河上的古龙桥为名。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眼中的陕西,虽经战乱满目疮痍,却不失厚重的文化底蕴,他拍下了龙桥英姿,至今在网上流传。三原古龙桥,是中国桥梁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陕西境内现存最完好的古代石桥,位于咸阳城北36公里,三原县城北侧的清峪河上,桥身长110米、宽11米、高26米,是一座三孔拱桥。整个桥体全部用石钩铁钳,青石砌筑,石缝用糯米和石灰汁粘合,宏伟壮观,经420年风雨劫难,坚固依然。两边桥栏上的50多幅浮雕,《王祥卧冰》等二十四孝图,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桥面为青石板铺就。东西两边各有石雕龙头3个,龙头傲视长空,气宇轩昂。每逢雨季,桥面积水自龙口喷出,如瀑布飞流,蔚为壮观。桥之南北二坡,曲径回转,成S形。坡道全部铺以磨盘石,两旁砌筑青砖花墙。南北坡头,竖有石坊,转弯处南北各有城楼一座。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龙桥桥面建有两排房屋。一色的青堂瓦舍,玲珑别致,是街道,又是集市,每天人群熙攘,热闹非凡。

古龙桥由三原人氏、明朝工部尚书温纯倡导集资建造。据温公创建龙桥记略云:“桥需五、七万金,公以千金为倡。邑人及监司守令捐助有差,而公起家为司寇御史大夫割其禄秩数千金继之。”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破土动工,历时12年,于万历三十年始告竣工。其后,清代顺治十三年、乾隆二十年又多次维修,增饰续建。温纯有诗云:

悬空飞渡俯清流,为依慈航在上头。

题柱不劳歌蜀道,吹笙似已到扬州。

古龙桥的引桥,全部以石磨扇铺就,千百年来流传着古龙桥的一段佳话。一天,新上任的三原知县路过龙桥,一群青蛙拦轿鸣冤,怎么也赶不

散。县官低头问道:“你们为何拦住我的去路呢?”这些青蛙只管聒吵着,其声悲惨。县官觉得蹊跷,又说:“你们有啥冤要本官审断就点点头……”话音未落,青蛙们纷纷蹦下桥底清潭。县官似乎明白了,遂命衙役下潭探察,果见一具男尸,脖子上系了一页磨扇。

如何破案呢?县官心生一计,出了张告示,言及府内有一页磨扇需要配对,如有相配者,本府赏以千金。于是,全县百姓纷纷运来自家的磨扇。一天,桥南头豆腐店掌柜也交来一页磨扇,县官照例差人搬去对了,好哇,正是它!于是真相大白。店主不打自招:不久前,有位秀才赶考路过此地,日暮自北城过来投宿,他就招其夜宿店中。夜深了,店家夫妇见秀才行囊沉重,定有银两,遂起歹意,谋财害命。他们用麻绳将家中的破磨扇系于死者脖颈,使之沉入潭底,自以为诡秘,谁料义蛙性灵,揭了谜案。

案子破了,可是收来这么多的磨扇怎么办呢?恰巧工匠正在修桥,何不铺到桥面上去呢?岂不两全其美!

同类推荐
  •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本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大约在明代的隆庆至万历年间成书,全书共一百回,约九十多万字,其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大概有八百五十多个,被清初著名理论家张竹坡称为“第一奇书”。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在历朝历代,多次遭受毁禁,命运多舛,而对于其作者的身份也是众说纷纭。
  • 在世界遗忘你之前

    在世界遗忘你之前

    本书是青年导演杨树鹏创作的故事集,杨树鹏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写作者,他惯于用虚构的时空背景的来表达现实中情景、情绪,擅长利用电影分镜头脚本的手法讲故事,他笔下的故事有很强的画面感。
  • 唐前史传文学研究

    唐前史传文学研究

    本书包括:史官文化与唐前史传文学、唐前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唐前史传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建立、唐前史传文学中人性的展现、唐前史传与民间文学等内容。
  • 大医之道

    大医之道

    本书介绍了运城市中心医院院长柴瑞霁的创业之路。如何把医院创建成一流医院的感人故事。
  • 为了结束,我请求开始

    为了结束,我请求开始

    当白色羽衣洇在了一片绯红之中,一朵妩媚之花便坠落了,那通体不俗的光泽也黯淡下来了。咳,美丽竟如此短暂如此摄入心魄!掩卷沉思,朋友,在嗟然浩叹之余,你对生活是否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呢?
热门推荐
  • 败坏的阿德

    败坏的阿德

    《败坏的阿德》讲述的是一个名叫阿德的打工少年在一所大学校园里发生的爱情故事。但这不仅是一个爱情故事。阿德是一个“败坏”的年轻人但我不能说自己不是一个败坏的人我在大学时与他相识并成为好友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还不知道要再说什么
  • 星舞九神

    星舞九神

    死在自己多年朝思暮想的女人怀里,这就也算了吧,可醒来时他却发现自己居然穿越了?穿就穿了吧,但随后他又发现自己已经倒在了战场中?好吧,爬起来!可好不容易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却又发现自己所在的军队正面临全军覆没的下场?于是他长叹道:“这叫我情何以堪啊……”(老五的都市新书《最强弃少》也发了,求推荐票支持啊!)
  • 重生之改变一生

    重生之改变一生

    因为债务问题,把展月逼的而精神恍惚,在开车外出的时候因为精神不济,导致了一场车祸的发生,或许是展月命不该绝,等她醒来时,已经回到了十年前,于是展月利用她对之前的记忆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得到了一生的幸福。
  • 星陨彼岸

    星陨彼岸

    你说那颗最亮的星会永远跟着我,但为什么在你离开之后,它就在天空上消失了呢?
  • 销魂天下诀

    销魂天下诀

    “这尼玛谁受得了……”香的,是怀中美女;软的,是她无骨柔体;白的,是纱织外衣;额……红的,貌似是他周文东自己的鼻血!都说美女爱高富帅,但老子不管怎么说也是牛叉叉的重生之人!为情身死,经金丹塑体,独特的修炼功法,彻底让他爆发了!黑帮咱灭得了,门派咱端得了,美女咱……追求中!
  • 夜半三更听美人:耳神

    夜半三更听美人:耳神

    一耳听遍天下事,两手擒得美人来!只因黑白无常的一个失误,导致岳潭星拥有了能听到世间所有声音的耳朵!老板所思所想,我听!敌人一举一动,我听!美女闺房秘事,我照样听!乐此不疲,屡试不爽!宏图霸业,美人如玉,都逃不过他的掌握!
  • 南街玫瑰

    南街玫瑰

    女孩儿如玫,可玫瑰热烈的红会被生活的尘土一点点的掩盖,褪去一生风情,只剩下了平淡无味的苍白。最娇艳的那朵玫瑰,应该是独占着一座花园的那枝,独享雨露和养分,哪怕她被时间洗白了风华,褐色的土壤依旧坚定的守护着她脆弱的根。所以,你的玫瑰,是哪一枝呢?
  • 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

    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

    19世纪末,中国韶山诞生了一代伟人毛泽东。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与世长辞,告别了热爱他的人民和他热爱的革命事业。今天,长江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其目的在于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曾从事过的革命业绩,鼓励人民学习、继承毛泽东思想,将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变成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优良传统和聪明才智,使新中国的航船迎着新世纪的曙光,顺利到达四个现代化的辉煌彼岸。这既是本书作者的意愿,也是本书主编的意愿。
  • 失落的文明探索

    失落的文明探索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 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 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 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 的“未解之谜”。
  • 狂凤驭兽:绝色锋芒

    狂凤驭兽:绝色锋芒

    她,闻风吟,二十一世纪噩梦组织的二把手,魔鬼般的存在,却因友背叛,坠落悬崖。她,闻风吟,闻家废柴三小姐,本性懦弱,爱慕帝国三王子洛青玄,终于下定决心告白,却被其一掌拍飞,从此之后沦为帝国的笑柄。闻家家主怕得罪帝国皇家,把她发配边境小院,任其自生自灭。然而,再次苏醒,她早已不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