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31400000017

第17章 在攀登的阶梯上

内蒙古海拉尔冰天雪地的严冬。

早上不到5点钟的天空黑得就像柴灶的锅底。一个小姑娘和一条叫“力力”的狗的身影随着农舍的木门吱吱呀呀地吟唱闪到旷野里。两个影子沿着曲曲弯弯的小路来到冰封的伊敏河床上,只见那个小姑娘将一块两尺见方的棉垫子展开在冰面上,然后她匍匐上去,将梳着两个小辫子的脑袋朝向冰面。接着,一个稚嫩的咿咿呀呀的的声音便在冰面上传扬开来。

在晨曦未现的凌晨,那个小姑娘就这样喊着嗓子,一直到老阳将朝霞赶出地平线,直到老阳高高地悬在天空,直到农闲的村舍里冒起炊烟。看看面前的冰面,已经被自己喊嗓子呼出的丹田气冲出了碗口大的冰坑,她才直起腰身。这时她才感到膝盖和脚尖冻得生疼。鞋尖上已经挂满了白霜。但她只是“力力、力力”地叫着那只花狗—她的保镖,两个伙伴在晨光的笼罩中,蹦蹦跳跳地朝家走去。

小姑娘叫张秀云,不到十岁的年龄,却已经是海拉尔京剧艺术学校的学员了。放寒假前,老师说,功夫要天天练,最好是“吊冰窟窿”—就是跪在冰面上,脸朝着冰面喊嗓子。说这样喊出的嗓子“扛活儿”,就是你登台唱上一天,嗓子也不会“劈”、“哑”。

她要强,对父母和老师的话特别信服。她相信只要按照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去做,一定错不了。既然“喊冰窟窿”能让嗓子“扛活儿”,她就要全力以赴地去练。果然,原本就有副好嗓子的她,开学后唱起段子来声音高亢嘹亮、清雅宛转。很快她就成了班上的尖子。

她从小喜欢演唱,这还真有赖她的父母。她至今记得,妈妈一有空就带着她去看演出。舞台上走马灯般变幻的场景,让小秀云如醉如痴。她瞪大乌黑的眼睛,仿佛要把舞台上的一切都牢记在心。那时她实在太小,妈妈只好把她的大衣脱下来,垫在座位的扶手上,这样她就能看清楚舞台上的一切了。

她的妈妈会唱会跳,爸爸拉得一手好京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秀云当然看得最多的是“样板戏”,无论是收音机还是广播宣传里,一天到晚都是样板戏的唱腔。小常宝、李铁梅角色的唱段她张口就来。

由于生得伶俐乖巧,刚进小学校门,她就被老师“送”进了校演出队,很快就成为主角,无论是领唱还是领跳舞蹈,都非她莫属。虽然那时她没经受过专业训练,但凭着天赋,她将一切都模仿得惟妙惟肖。上四年级时,正赶上海拉尔京剧团招生,已经在戏剧表演方面展露天赋的小秀云被推荐报名了。考场上,她表现十分出色。监考官们对这个欢快活泼小姑娘很是偏爱,他们逗她说:“再唱段小常宝,要不就因为你年岁太小不收你!”她便极其认真地演唱起小常宝的唱段来。她很顺利地进入了“内蒙古海拉尔京剧团艺术学校”。

秀云虽然年岁小,但已经历经坎坷了。就在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去世了。这件事给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甚至不想上学了,毕竟她是长女,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经济来源也断了。一直操持家务的妈妈为了挣钱养家,刚刚找了个糊纸盒的工作,谁来照顾弟弟呀,当然只有自己了……但当她把这个想法跟班主任王老师说了之后,王老师说:“退学更没出路!你来上学,排练节目时就带上你弟弟吧。家里越困难,你就越要拼出个新天地!”

为此,她至今感谢那位王老师。在班上,她又是学习委员又是文艺委艺。她带着弟弟上学、练功,又负责班上的一些事儿,放学她就带着弟弟回家帮助母亲操持家务,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她心里说:我是长女,我要帮妈妈分担家务!老师说得对,我一定要打拼出个新天地!

时光就这样匆匆流过。三年后,她终于可以从剧团里领工资了!记得第一次将工资领到手时,她高兴得心都蹦到嗓子眼了!26块钱呀!她想象着把这钱交给妈妈时,一家人会怎样地高兴,会不会把她抱起来举到天上呀!点着,想着,然后满怀喜悦地将它们装进自己那个红布娃娃钱包里。这时,老师让孩子们集合练功了。她顺手将钱包放在窗台上,跟着同学们排着队跑上几步就翻个“虎跳”。她是那样投入,以致将这头一笔工资和红布娃娃钱包忘到九霄云外。直到下课,她才想起工资和钱包。赶忙跑到窗台前,哪里还有钱包的影子!想到将空手去见艰辛的妈妈,想到曾经希望看到妈妈欣喜的眼睛,可现在……她不禁哭了起来。事情很快让老师知道了,在剧团里一说,包括老演员在内的所有剧团成员,便纷纷解囊,最多一位唱花脸的老师硬是从自己不多的工资里拿出50元钱捐给她。最终所有捐款共计97元!比她第一笔多出几倍!老师带着她和这些钱回到她家,当把这一切告诉她妈妈时,妈妈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当年那些遥远而温馨的回忆常常激励着张秀云。在张秀云看来,她的运气真是不错,总是遇到好人,无私地帮助她的人。“其实,我特别清楚,人家那么无私地帮助我,是希望我能有所成就!所有的帮助就都成了对我的激励。我永远都感谢他们。”

凭着天分、刻苦、执著,更凭着老师的指点和栽培,张秀云很快就凭着成功出演各类角色而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被观众誉为“草原一枝花”。在同事和观众眼中,她音色甜美、悟性极佳。在剧团的老前辈们眼中,她就是“吃这碗饭的虫儿”。但张秀云心里清楚,光靠天赋条件是不能成为好演员的。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她每天坚持基本功训练,打旋子、倒扎虎等较高难度动作她也都一丝不苟地反复苦练。几经寒暑,她成了团里的尖子。1987年,她由海拉尔市京剧团调到鞍山市评剧团。

尽管改行唱评剧,但由于她的京剧功底扎实、音色独特,又凭着对舞台艺术的执著和超众的悟性,唱起评剧来也是得心应手。她说她是幸运的,因为她被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看中了,有幸身受“花派”开山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她在演艺生涯中屡克难关、攀登高峰。1991年,她在花老师悉心指导下,带着“花派”代表剧目《茶瓶计》中的两折,参加了文化部主办“全国评剧青年演员大赛”,技压群芳,获得一等奖。翌年,她正式拜花淑兰为师。这阶段张秀云真可谓成绩卓著,在她先后演出的将近数十出剧目中,均被委以饰演一号角色的重任。相继在内蒙古海拉尔市及在鞍山市评剧团先后主演京剧如《杜鹃山》中的杜小三、《盘石湾》中的海云、《玉堂春》中的苏三、《白蛇传》中的小青、《红灯记》的李铁梅等,在《茶瓶记》中的春红,《打金枝》中的金枝、《花为媒》的张五可、《雷锋的童年》中的雷锋等主要角色。并因此而获得“勤学苦练、热爱事业标兵”的省级表彰殊荣。1995年7月,她又获得辽宁省戏剧玫瑰表演奖,并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1996年,她又相继获辽宁省特殊贡献奖、钢花贡献奖。

这个来自大草原的小姑娘如今当真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名声鹊起了。就是1996年,如日中天的张秀云接到消息:为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60周年,中国评剧院改编并恢复了《金沙江畔》的演出,她作为特邀演员进京饰演“珠玛”;该剧60年代曾是我国小白玉霜、新凤霞、谷文月等一大批评剧表演艺术家的合作精品,是现代戏的代表作,而珠玛又是该剧的一号主角。

张秀云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40年来,众多名角相继所扮的角色均已塑造出艺术高峰,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自己再次出演,成吗?演砸了可……她实在不敢多想。但她也兴奋:北京,那是人才荟萃之地,自己能被挑选出演此角色,说明自己还是有实力的。只要虚心向前辈学习,刻苦钻研,是一定能够胜任的!她认真研读剧本。藏族土司的女儿珠玛显然是个傲慢、任性的贵族公主,又是个豪爽、可爱、沾点“野味儿”的纯情少女。该剧表现了珠玛对红军由误解、仇视,到理解、热爱的情感历程。她知道,她要一改往常秀美、俊俏的扮相,展示给观众的是一种粗狂、洒脱的视觉形象。

在中国评剧院的一间几平方米的宿舍里,远离家人的她只是埋头磨炼。她已融入珠玛的身心,以致有多少次在睡梦中她都被“珠玛”惊醒,披衣下地轻哼着唱词又走进戏中。在谷文月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她汗流浃背地刻苦排练,同时还与导演反复磨合。在专家和领导的多次审查后,终于快到“好戏开锣”了!谁知好事多磨,一次彩排时,她不慎跌倒,造成右膝盖半月板损伤!以至她每一举足,伤处便钻心地疼痛!能就此放弃吗?放弃,在她人生的字典里,压根儿就没这个词儿!古文月老师问她:“你能行吗?”她说:“没事,行。”她装作无事一般坚持排练。可以想见,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她心中默默地念诵着“戏比天大”,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我一定要将更好的奉献给广大观众,只有这样才不辜负师父谷文月呕心沥血的谆谆教导。

5月19日,北京城南新落成的中国评剧院大厅华灯辉煌,花篮簇拥。随着徐徐拉开的帷幕,舞台上出现的是夕阳映照的辽阔草原。“穿丛林越峻岭疾如飞鸟”的清亮唱腔,由远到近,只见珠玛一派贵族女子的气势,带着草原的“野劲儿”亮相了。观众们沉浸在她表演、唱腔艺术中。全剧的精彩唱段之一应属“格登太子”一段,又是集中表现珠玛、将人物情感世界推向高潮的唱段。几十句的唱词,张秀云唱得声情并茂引起阵阵掌声。但没人知道,直至开戏前她才让医生打了“封闭”,在台上,生龙活虎的张秀云早就将病痛抛到爪哇国里去了。这场戏是现场直播,张秀云的《金》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北京接连演出50余场。此剧受到了包括北京市长在内的各级领导的盛赞,专家们更是从艺术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还点名接见了张秀云。

各界肯定的声浪纷至沓来,中国评剧院破例将这位人才“挖”进京城。

在网上搜索“张秀云”三字,会在相应的条目下看到如下文字:

张秀云于1996年调入中国评剧院。主演了《水冰心抗婚》、《杨三姐告状》及农村题材的小评剧《谁当家》,并为市、郊区文化馆指导培养了同类角色演员约二十人。

2002年9月,在第三届中国评剧节中饰演评剧《曹雪芹》女主角胭脂,荣获演员一等奖,该剧同时获得河北省第六届戏剧节一等奖,此外,该剧还作为文化部向党的十六大献礼的优秀剧目在京演出,她本人因此得到了北京市文化局的表彰及奖励。

在中国评剧院2004年排演的《刘巧儿新传》中扮演了B组75岁的“老刘巧儿”,一直以花旦、闺门旦应工的她,突破行当,接受挑战,连演60多场获得成功。通过饰演“老刘巧儿”,拓宽了她的戏路,延长了她的艺术生命,是她在艺术上日趋成熟的一次巨大飞跃。获奖情况:

1991年在《茶瓶计》中饰演春红获得文化部全国评剧青年大赛一等奖。

1995年7月在《花为媒》中饰演的张五可,获得辽宁省戏剧玫瑰表演奖后,在1996年,相继获辽宁省特殊贡献奖、钢花贡献奖。

2002年在《曹雪芹》中饰演胭脂,在第三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荣获优秀表演奖。同年该剧在第六届河北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2004年12月在第二届中国戏曲演唱红梅大赛中荣获金奖;

2008年荣获第八届“中华世纪英才荣誉称号”;

2009年荣获第九届“和谐中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

“唯有源头活水来。”

张秀云知道,自己的一切成绩,都跟老师们无私的栽培离不开。

令她难以释怀的就是师徒联袂出演《杨三姐告状》。那次,剧院复排《杨三姐告状》,谷文月老师主动提出率弟子张秀云合演,一是答谢多年来观众对她的厚爱,二是要向观众正式推出她的学生—“新派”第三代传人张秀云。这次师徒要同台合演“杨三姐”,张秀云既高兴又紧张。因为只有20天排练时间,而且没有彩排。她三次去老师家求教,谷文月老师一个字、一个腔、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地传授。她要求她表演细腻,唱功则或快或慢、或高或低,要在舒展中听优美,在激昂间觉振奋。在舞台上,张秀云终于将这一唱段演唱得心语如歌、情感全场。新凤霞看了演出特别兴奋,称赞新一代演员在进步,评剧大有希望!

师徒同演的“杨三姐”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谷文月笑了,因为“杨三姐”已经后继有人。张秀云发自内心地总结道:“从排练到演出,我都是终身受益无穷。”她发誓要成为谷老师那样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

她同样也忘不了恩师—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还是在从师花淑兰唱京剧时,根据多年的舞台实践,张秀云觉得,按自己嗓音条件,学习“新派”更能发挥所长。但按戏曲界的老规矩,“改换门庭”不仅老师难以接受,而且还会引起非议……几经考虑,她还是把想法跟花老师说了。没想到,花淑兰老师不但当即同意弟子可以“改换门庭”,而且愿意尽快促成此事。她亲自找谷文月谈徒弟的演唱风格,并于1996年1月,促成张秀云正式拜评剧表演艺术家“新派”第一代传人谷文月为师。想起这一切,张秀云说:“没有花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多年来,张秀云在全国各省市获得各类奖项多达20余项!张秀云被北京民盟吸收为盟员。她积极参加北京民盟市委、统战部及西城区委组织的“三下乡”义演活动及部队慰问演出。把评剧艺术带到山沟里、老乡家、敬老院等“老少边穷”之地……

成功,并没让张秀云止住自己在艺术领域的探索。恩师们“活到老、探索到老”的精神始终在激励着她,张秀云仍然日以继夜地为了评剧艺术、为了观众在四处奔波着。

同类推荐
  • 牡丹亭

    牡丹亭

    如果认为古代人的爱情迂腐,那么且来读读《牡丹亭》吧,这里有你不曾了解的古人生活。作家白先勇曾玩笑说道:古人的后花园是最危险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里演绎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古代名门闺秀,进了后花园看到宜人美景,就开始蠢蠢思春,然后就邂逅了一段生生死死的爱情……一曲《牡丹亭》,写尽了天下痴男怨女的缠绵心事,连《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读得“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 诗经楚辞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诗经楚辞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其作品或简朴、或典雅、或整饬、或瑰丽,风格多样,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帮助诗歌爱好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诗经楚辞鉴赏》从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趣、艺术特征等方面逐篇进行了注释和赏析,以飨读者。
  • 南磨房行走

    南磨房行走

    《南磨房行走》旨在让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有着怎样闪光的头衔、动听的言辞、华丽的外衣都显示出本来面目。具体内容包括《“避邪”的邪门》《质疑十条“土”法律》《还有多少空置地在扯皮》《说“包二奶”》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解密中国大案(四)

    解密中国大案(四)

    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 先知(纪伯伦全集)

    先知(纪伯伦全集)

    《先知》一直被视为纪伯伦一生的巅峰之作,自出版以来赞美始终不绝,被人誉为“小圣经”“东方赠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等。纪伯伦因此书声名大振,被世界认识、关注。此书收录了《先知》、《先知花园》、《先行者》等多部散文诗集,讨论了爱、婚姻、施予、悲欢、自由、时光、善恶、美、死亡等多个世界之源问题,承载了纪伯伦最厚重也是最成熟的思想,而散文诗中的语言优美绝伦,因此《芝加哥晚邮报》称:“真理在此,用黎巴嫩式的美、音乐和理想主义表现出来的真理。”
热门推荐
  • 圈里圈外

    圈里圈外

    圈子,顾名思义,是一个互相流通的圆圈。一般说来,圈子能够为我们提供这几种基本资源:人脉资源、信息资源、情感资源。因此也有人说,圈子就是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交换、整合、匹配的一种魔方。圈子的出现也并不是社会开放所带来的结果。无论哪个社会,在人生漫长而艰辛的征途当中,任何人都不能仅靠自己的力量,独自走向终点。人需要情感上的相互理解,需要尊重、信任和真诚,需要亲情、爱情、友情的支持。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与人合作,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互换资源。当然,个人只有进入某个圈子,成为那个圈子流通中的一个环节,才能够获取圈子提供的机会、信息、盟友、人脉……
  • 东北军

    东北军

    1940年冬,东北抗联司令杨靖宇带领六个士兵,在长白山中与两个日伪挺进队六百余人周旋,挺进队的首领程斌曾是杨靖宇的部下、兄弟,对杨靖宇的战略战术极为了解,仗着兵强马壮,弹药充足,数次将杨靖宇逼入绝境。而杨靖宇用其惊人的身手、计谋、毅力与忠勇,屡屡脱险与反击,成就了长白山上,最著名、最悲壮、最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传奇。
  • 招灵引路

    招灵引路

    招灵归尘,引路入门。奶奶去世的时候,我看到在老家房顶的瓦片上,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手里拿着拐杖。
  • 残昱

    残昱

    传万物有百相,人族亦是如此,妖魔便是人族的百相之一。曾经的世间千疮百孔,诞生了一个名为狸追的仙人,平了战乱,却将万物推向另一个深渊……稻禾是个奇怪的女子,身份成谜,又为何被封存在湖底数年,才得以重见天日?巳神族的遗孤冷冽有背负着怎样的宿命?她与冷冽、蔺祺之间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纠葛……
  • 与君醉残夕

    与君醉残夕

    她本为公主,却为他而亡国。她爱他至深,却被他亲手送入青楼。再相见,他握着别的女人的手,一句:“本王将你送入青楼竟没让你生不如死!”彻底斩断了他们的情缘。为了复仇,她应下他的要求,再次回到他身边。一场阴谋,一次利用。待到柳暗花明,谁愿与君醉残夕?
  • 花夏诺之凯源玺

    花夏诺之凯源玺

    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在摩天轮偶遇;在大雪天里偶遇;在公司交流偶遇!一起来看看精彩!
  • 万古长存

    万古长存

    苍穹裂变,血色大陆,太古百族归来,各种血脉体质争相闪耀!为亲情为友情,他一步步踏上强者之路,解开尘封万古之谜!踏遍诸天万界,唯我千古不灭!
  •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本教材可供高等院校社会学专业教学主干课程使用,同时也可作为各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教学科研、政策研究、市场调查和对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感兴趣的同仁们进行理论研究、方案设计、现场实施、资料分析、撰写报告等教学科研与咨询服务的参考用书。
  • 龍舌蘭英雄傳

    龍舌蘭英雄傳

    战胜天魔后母神为子民建立了城邦与王国,然而光明照耀整个世界时,女神却也随之消失。虽偶有神迹现世,却无人有幸再见母神。女神消失多年后,黑暗势力再次出现世间。从此每隔一段时间,黑暗势力总会悄悄出现掀起混乱。黑暗势力的魔主是光明伴生而来。除非这世界灰飞烟灭否则阴暗势力不灭。千年前乌干王与战友们最终战胜了六个魔主,终结延宕百年的黑暗战争。然而他们却也在战后消失于世人的视线。乌干王与伙伴不愿世人一直重蹈覆辙,于是将魔主封印于体内,以便时时监视。为了守护人间并看守魔主,一个隐藏在历史背后千年的秘密组织-龙舌兰成立。然而千年过去英雄们也抵不住岁月的侵蚀,他们老了牢笼不再稳固,魔主们再次蠢蠢欲动。
  • The Author of Beltraffio

    The Author of Beltraffi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