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16200000001

第1章 失去勇气之后

鲁迅在《骂杀与捧杀》一文中,讽刺了某些文人,不通古文,乱点古书,结果闹出了笑话。在文中,鲁迅所举的例子出自刘大杰标点、林语堂校阅的《袁中郎全集》。在这本书中,刘大杰把"色,借日月、借烛、借青黄、借眼,色无常。声,借钟鼓、借枯竹窍、借┅┅"点作"色借,日月借,烛借,青黄借,眼色无常。声借,钟鼓借,枯竹窍借┅┅"鲁迅说:"借得他一塌糊涂,正如在中郎脸上,画上花脸。"

刘大杰这个错误确实犯得很低级。而鲁迅的文章又流传甚广,所以很多人(包括刘大杰的一些学生)都知道刘大杰的这个笑话。20世纪50年代初,复旦大学的几个中文系学生,曾做过几首《教授杂咏》的打油诗,其中"色借青黄借,中郎遂借光"就是讽刺其时正在复旦大学任教的刘大杰的。

读过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应该知道刘大杰的学问其实相当扎实,做学问的态度也相当严谨,那么,古文底子好,旧学根底深的刘大杰,难道连袁中郎的书都看不懂,难道会犯断句不当的错误?

近日读陈四益先生的《臆说前辈》,方知个中原委:"┅┅一位明白底里的朋友告诉我,那本由时代图书公司印行的《袁中郎全集》的标点,其实并非出自大杰先生之手,而是一位从事革命活动的朋友(也是一位文化界名人),因生活无着,借大杰先生之名,标点此书,弄几文稿费谋生的。"〔1〕虽然,陈四益先生上面这番话乃"道听途说",且是孤证,但对这种说法,我是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因为像刘大杰这样饱学之士,基本不可能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那么,这位"从事革命活动的朋友""文化界名人"又是谁呢?为什么刘大杰甘愿为他背黑锅背骂名呢?在《臆说前辈》另外一篇文章中,陈四益为我们揭开了谜底。此人原来是阿英。"我听友人告知的情况恰恰相反:刘大杰先生曾说过,标点是阿英搞的,他那时从事革命工作,经济上比较拮据,需要找点事换点稿费,但他不好公开露面,所以名字用的是刘大杰。至于标点的疏漏,可能是因为革命工作繁忙,无法静下心来的缘故吧。解放后,此事已成过去,刘先生从不愿谈及此事,只对几位非常熟悉的朋友谈过内情。"〔2〕

我想,很多读者会和我一样好奇:为什么"刘先生从不愿谈及此事"?当时不谈,是阿英"不好公开露面"?那么解放后,刘大杰还有必要背这个黑锅吗?对这个问题,陈四益以刘大杰学生的身份为我们作了揣测:"大杰先生当时既不能道破,后来又不愿使朋友难堪,宁可自己背着这骂名。这样,我才看到了大杰先生可敬的一面,┅┅"这样的解释在我看来十分苍白与勉强,如果是一般的黑锅,背了也就背了,但考虑到被鲁迅点了名,考虑到鲁迅文章的不朽性,那么,如果刘大杰不出面澄清这个问题,他活着,背这个黑锅;死了,还要背这个黑锅。也就是说,鲁迅的文章流传多久,他的这个黑锅就要背多久。如此一来,刘大杰的不澄清,是不是"亏大发了"。再说,这个错误太低级,低级到了足以让一个学者名誉扫地;低级到了让学生也敢肆无忌惮地讽刺他,在这种情况下,刘大杰先生仍坚守"沉默是金"的古训恐怕太令人费解了。

被鲁迅讽刺,遭学生嘲笑,刘大杰却能安之若素,将黑锅背到底,陈四益从中"看到了大杰先生可敬的一面"--虚怀若谷、坦荡豁达;而我却从中看到了大杰先生可悲的一面--胆怯懦弱、萎缩窝囊。我认为,对于此事的真相,刘大杰不是不愿说,而是不敢说。既然对方是"从事革命活动的朋友",是"文化界名人",是来头不小背景显赫的角色,刘大杰哪敢说破?如果冒名顶替者是个身份卑微的无名小卒,而刘大杰仍然这样坚持将黑锅一背到底,我当然会像陈四益先生那样从中"看到了大杰先生可敬的一面",而现在,冒名顶替者是个很有背景的角色(名望与身份均不在刘大杰之下),愚钝如我者就很难断定,刘大杰是出于大度主动去背这个黑锅,还是出于胆怯被动去背这个骂名的。考虑到冒名顶替者的显赫身份,考虑到刘大杰的生性软弱,我认为后者的可能远远大于前者。

说刘大杰先生生性软弱,不是笔者的轻率之语而是陈四益先生对老师的精彩剖析:"大杰先生是有他的弱点的。一个是软弱,经不起风波。五十年代初的思想改造运动时,他便因一段历史一时讲不清楚而去跳黄浦江。┅┅软弱,使他不能抗争;┅┅"〔3〕在这里,我不妨加一句,软弱,使他不敢说清事实真相,背了一辈子黑锅,将来还要背下去。(陈四益文章中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孤证,虽然笔者认为这更接近事实真相,但要说服更多人,仅凭这个孤证远远不够)

有了陈四益先生以上的分析,我下面的结论应该不算武断:刘大杰在被鲁迅辛辣讽刺之后,绝口不谈自己被冒名顶替,是出于怯懦而不是什么大度。所谓"大度",所谓"豁达",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借口,不过是掩盖怯懦的"遮羞布"而已。

有人因为怯懦,不敢说真话,结果背了一辈子的黑锅;有人则因为怯懦,不敢直面自己的错误或丑行,挖空心思为自己辩解。前者有刘大杰为例,后者有曹聚仁为证。

关于曹聚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评介:"曹聚仁先生即使谈不上多么伟大,却至少属于'走一个少一个'的类型。我们可以说他是报人、记者、行者,或别的什么,如统战人士,但他首先是一位不辱没职业担当的作家,一位边走边读、边读边写的路上文士。"〔4〕关于曹先生是否伟大,关于曹先生的文化业绩,本人由于学识浅陋,无法多谈。但下面这段话,足以证明,曹先生在"边走边读、边读边写的路上"还做了其他让人羞于启齿的事,而且,在我看来,这件发生在曹先生身上的事,不仅辱没了"作家"的头衔,也顺带辱没了"人"的称号。

抗日战争时期,曹聚仁曾做过战地记者。南京陷落那年,曹聚仁因追赶队伍,途径皖南小镇深渡。当时,小镇没有旅馆,只有饭铺。曹聚仁想找一个房间,店伙说楼上有一个房间,不过,要和别的房客伙住,因住房紧张,曹聚仁只能将就。"哪知房中有两张床,右边那张床,住着中年妇女,带着一位十六岁少女。┅┅到了半夜,那妇人一定要她女儿睡到我的床上。那少女一声不响,真的睡到我的身边来了。也就胡里胡涂成其好事了。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欠了饭店六块大洋,身边又没一文钱,只好听店伙的安排,走这么一条路了。┅┅第二天早晨,我便替她俩付了房钱,还叫了一辆独轮车,送她俩上路,还送了十块钱。她俩就那么谢了又谢,把我看作是恩人似的。"〔5〕

首先,必须说清的是,曹聚仁的这次"艳遇",决非如他说是什么"好事",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嫖,因为那一夜,少女出卖了肉体,曹聚仁则支付了现金,如果花钱买****不算嫖,那么什么才算得上嫖呢?虽然,曹聚仁事后既支付房费又额外送了母女十块钱,但这不能改变这件事的性质,只能说曹聚仁支付的嫖资较别的嫖客丰厚罢了。

不可思议的是,曹聚仁做了这件事后,竟十分心安理得,仿佛他做这件事是于人有利于己有益,堪成"双赢"--对方有了回家的路费,自己有了一夜的缠绵。多年之后,回忆这件事,曹聚仁无半点悔意,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我说了上面第三个事例,希望读者不必用道学家的尺度来衡量这一类的课题;在战时,道德是放了假的。┅┅临别时,那妇人暗中塞给我一方手帕。我偷偷地看了。原来是腥红血迹的白手帕,我当然明白是什么了。在战时,如雷马克《西线无战事》中所写的,一位手拿两只面包凫水过河去的德军,彼岸的法国少女便投向他的怀中来了。所以,吃饱了饭的道学家,在边上说说风凉话,实在太可笑了呢!"〔6〕

以上文字,出自曹聚仁的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曹聚仁写这本书时已年过古稀,所以文字显得特别"老奸巨滑"。先是用一句似是而非的"在战时,道德是放了假的",把自己洗刷得一干而净;接着,又借母女俩之口,告诉我们,他做的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她俩就那么谢了又谢,把我看作是恩人似的";最后,他还试图一劳永逸地堵住所有胆敢对他的行为不以为然的人的嘴。你不赞成少女出卖肉体,你就是道学家;你批评曹聚仁的"胡里胡涂成其好事",你就是在说风凉话。另外,曹聚仁还意味深长地提到那一块带血的白手帕,真难为了一个老人,事隔多年,这样的"小事",这样的一块白手帕,他居然还牢记在心。如果不是记忆力好,那就是这块白手帕有深意存焉,所以,曹先生才会铭心刻骨。

在我看来,那位少女为生活所迫出卖肉体,是屈辱的,也是令人同情令人唏嘘的;而曹聚仁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在行军途中竟然"胡里胡涂成其好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在我看来,曹聚仁这种行为岂止是浑水摸鱼,简直就是是趁火打劫。(抗战时期,傅斯年先生曾这样说:"我们是救火的人,不是趁火打劫的人。")而曹聚仁作为战地记者,竟然一面"救火",一面"趁火打劫"。如果是在太平盛世,曹聚仁做了这种事,我们可以说他一句"意志薄弱",而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的非常时期,曹聚仁做出这种事则是可耻甚至可憎的。当曹聚仁与那位不幸的少女苟合时,放假的,岂止是道德,更有一个记者的良知乃至做人的底线!

表面上看,曹先生似乎很有勇气,用满不在乎的口气说出一桩难以启齿的事,做到了"要写,必以真面目对人"(张中行语),但他那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用心良苦的辩白,却使他内心的懦弱暴露无遗。他越是虚张声势,越是强词夺理,越说明了他内心的软弱--不敢正视自己的丑行,不敢正视问题的实质。

不过,用虚张声势、强词夺理来掩盖自己的丑行和内心的懦弱,注定是徒劳的,在我看来,这种遮羞布如同皇帝的新衣,穿上它,只会有一个效果--欲盖弥彰。

刘大杰忍气吞声,不敢说出事情的真相,是出于政治上的恐惧,不敢讲真话。在刘大杰所处的时代,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那时候,说真话,轻则影响仕途,重则危及脑袋。刘大杰缺少的正是说真话的勇气。为了保住官位和脑袋,刘大杰不得不背着本不该属于自己的黑锅与骂名,作为后人,我们不必苛求他的沉默。但问题的真相必须澄清:他是因为胆小怕事而不是因为虚怀若谷才作出这一选择的。

曹聚仁强词夺理,不敢直面问题的实质,是出于道德上的担心。他在回忆录中披露这件事,是既想显摆自己敢作敢当、实话实说的"勇气",又想以攻击"道学家"的方法来为自己开脱。道学家固然是迂腐的僵化的教条的,但一个战地记者以"战争时期,道德可以放假"来为自己的"越轨"开脱,恐怕很难让人接受。试想,如果一个军队,由"道德可以放假"的士兵组成,其战斗力如何就无须多说了。妇人与女孩尽可以把一个慷慨的嫖客视为恩人,而嫖客自己不能因为支付了双倍的嫖资就可以心安理得,更不可以嫖客的身份来讥刺道学家。在我看来,道学家和嫖客在"性"趣上可谓一丘之貉,一个是"过",一个是"不及"。

年轻人犯了一次错,有过一次丑行,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能正视自己的错,能从丑行中吸取教训,那么,坏事也会变成好事,自己的人格和名望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但像曹聚仁这样极力为自己辩解,只会弄巧成拙,欲盖弥彰。知耻者勇,曹聚仁缺少的正是这个"勇"。

通俗小说作家包天笑,在日本"访问游历"时曾"做了一次荒唐的事",晚年,他在回忆录里"交代"了这件事:"我们这个记者团,在将欲回国的时候,各人有两日的自由行动。在这两日自由行动里,我做了一次荒唐的事,和余大雄两人作了一次狭斜游,这是应当忏悔的。"〔7〕平心而论,包天笑无论是其人其文都不能和曹聚仁相提并论,但就事论事,包天笑回忆录中这一次的"交代"可谓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而曹聚仁回忆录里的"辩白"则显得夹缠不清、吞吞吐吐。

走笔至此,笔者内心十分惶恐不安。小子何人,竟敢对文坛泰斗曹先生说三道四。其实,笔者斗胆撰写此文的动机有二。其一:笔者既欣赏曹聚仁其文,也服膺曹聚仁其人,正因如此,堪称笔者人生偶像的曹先生偶然一次的"越轨"不能不使笔者产生痛心疾首之感,倘若笔者对曹先生偶然一次的"越轨"批评过激,那完全是因为爱之深才责之切;其二,以曹先生的名望,他对年轻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都不可低估,若有轻薄少年以曹先生的偶然一次的"越轨"作为自己寻花问柳的借口,那曹先生岂不要稀里糊涂背上"误人子弟"的罪名,基于此,对曹先生偶然一次的"越轨"来一次"正本清源"的"酷评",恐怕并非毫无必要。

鲁迅曾云: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套用鲁迅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说:有缺点的大家到底是大家,完美的小人也终究不过是小人。瑕不掩瑜,曹聚仁就是这样的大家。

注释:

〔1〕〔2〕〔3〕陈四益:《臆说前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58、6页

〔4〕《书屋》2003年第7期第51页

〔5〕〔6〕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下)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版,第735、736页

〔7〕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61页

同类推荐
  •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对话:启迪与反思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对话:启迪与反思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适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选择。在创意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相互推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时期文化的多重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全面认识,进而增强发展文化的自觉性,提高发展文化的真本领。因此,发展和繁荣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 古代经典谏议檄文(中华千年文萃)

    古代经典谏议檄文(中华千年文萃)

    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一座智慧的宝藏,是我们祖先用智慧的双手和头脑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创造和积累而成的,它如同河蚌中的沙粒经受了痛苦的磨炼和时间的考验,最终升华为闪闪发光的珍珠。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阅读这些历史,没有理由不继承这些智慧精华并把它运用于实际。而今天我们所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这其中忠臣良将的谏议谋略与锐利檄文。
  • 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所谓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尤以先秦诸子学说为重。他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等。(这句话说明国学所包括的不是一个,而有很多,后面还有一个等)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偶尔在聚会间,说一说这些话,即能增长知识,又能高谈阔论,这有多好,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
  • 中华典故(第九卷)

    中华典故(第九卷)

    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笔画多少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几方面家庭生活窍门:购衣穿着、洗涤熨烫、服饰收藏、食品选购、食品加工、食品贮藏、美食烹调、饮食保健、厨房用具、购房居家、居室清洁、家电购买、家电使用、用品维修等。
热门推荐
  • 《一念执着:盛世帝妃》

    《一念执着:盛世帝妃》

    天玺王朝开国云老将军嫡孙女云想容自幼体弱多病,好不容易活到十四岁却生了一场大病而死。而二十一世纪的云慕容因随父亲考古,被一个雪莲吊坠带到天玺王朝穿越成她,顿时惊讶了,这副容貌竟是小时候的自己。且看二十一世纪少女如何在异世显露风华,顺便收个王爷夫君。
  • 解梦100问(人生运势500问)

    解梦100问(人生运势500问)

    梦,这个字充满着无尽的遐想,它陪伴我们度过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夜晚。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在猜测梦,想知道它变幻莫测的内容是否预示着什么。我们想了解梦,想破解梦,更想掌握梦,而解梦学说也从未离开过人类的发展史。从上古的猜测迷信,到现今的科学分析,解梦学说一直在发展。许多已经得到证实的解梦理论不仅帮助我们解答了梦中的疑惑,更帮助我们了解到了人生的种种。我们的情感、意志、思想、健康都能在梦中得到反映,科学的解梦可以促使我们更加深入自己的生活,不仅仅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渴望。
  • 情良为成觞

    情良为成觞

    他是世间难得一见的美男子,更是声名在外的李家大少,奈何男生女相,注定不祥,他的命运坎坷,命途不安。她不过是渺小如尘的平凡女子,可他却偏要和她纠缠不休,“就算是下地狱,我也要和你纠缠,生生世世不离。”一句话,她甘愿为他颠沛流离,只因他是她的夫,是她的天,是她今后一生所依。
  • 智谋故事精选

    智谋故事精选

    本书以启迪智慧、开发智力为中心,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的各种寓言、童话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经过精选和编写而成。在形形色色的动物故事里,是被人格化了的动物。一些弱小的动物,以自己的机智战胜了强暴,读了耐人寻味;在人物故事里,选辑了富于智谋、辩才、幽默、风趣的内容,独具特色。本书文字通俗、简炼,力图使广大读者在开拓思路、增长知识、运用智谋方面,得到更多的帮助。
  • 超级小郎中

    超级小郎中

    这是一部职场小郎中与美女同事暧昧不断的故事。更是一部小职员如何走上人生巅峰的创业故事。华安从进公司开始,就受到部门总监韩姚的刁难,天天挨批,但是一次针灸救人,让他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斗流-氓、踩二代、步步升迁……且看华安太乙十三针,针针刺爽美女心。
  • 美容企业法律实务

    美容企业法律实务

    本书以提高美容从业人员与消费者的法律意识为目的,以企业常用的法律法规、美容与美容纠纷、化妆品与化妆品纠纷、美容与化妆品纠纷的责任承担与赔偿为中心内容,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与问答方式为从业人员的工作和消费者的美容消费起到警示的作用,帮助读者做知法、懂法、护法的合格从业人员和消费者。
  • 三分才华,七分实干

    三分才华,七分实干

    有的人才华横溢却工作平平,毫无盎然之色。有才华的人更容易恃才傲物,好高骛远。他们可能永远活在自己营造的才华光芒下,没有想过怎样让别人认识自己的才华。其实,才华只是成功的千万个条件中的一个,而且还不是最主要的。 上世纪90年代末,曾经有一个关于学历和财富的调查,这个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之后那些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中,第一学历大专文化程度以下的占75%,南方的部分省市这个比例更大。其实,成功不是依靠学历和才华,它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踏踏实实的努力,把智慧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用好的工作业绩来证明自己的才华。成功更需要的是实干。
  • 麻雀案

    麻雀案

    《麻雀案》收录的作品包括:阿阔的城门、补冬、挂着落地窗帘的客厅、孩子·大海·太阳、老货仔的街、绿魂、麻雀案、人瓜之谜、女儿贼、三片绿叶、外婆祭等。
  • 爆笑四人组:你何弃疗

    爆笑四人组:你何弃疗

    {北冥离殇,本文女主之一。性格:人格分裂。守护技能:控毒、幻影、召唤、读心、魔化。损友团(家族)排行:老大。招牌动作:扭肩、扭脖子、扭手、踢腿[打架]}{北冥沁翎,本文女主之一。性格:呆。守护技能:梦境、速度、嗜灵、预言、结界。损友团(家族)排行:老二。招牌动作:东摸西模,东翻西翻。[找东西]}{百里长空,本文男主之一。性格:爱装B。守护技能:预言、攻击、魔化、幻影、控毒。损友团(家族)排行:老三。招牌动作:撩皇头发、拉衣服。[装B]}{烈焰宇轩:本文男主之一。性格:傻。守护技能:嗜灵、读心、防护、召唤、隐形。损友团(家族)排行:老四。招牌动作:蹲墙角、捂脸。[痛哭]}作者很懒!见谅!
  • 红楼之公主画风不对

    红楼之公主画风不对

    女尊国将军王一朝穿越成宛若病西子一般娇弱公主,却把“力拔山河气盖世”的天赋也带来了。可叹她的长兄,当今圣上,却是个爱妹成痴脑补帝……所以画风不对什么的,真不是作者的错,对吧?红楼众人:嘴唇抖索,一脸恍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