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上游到下游
“仰韶文化西来说”
仰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存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之一,它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代表性文化,它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是远东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上世纪二十年代,首次发掘仰韶遗址的瑞典学者安特生提出了一个“著名理论”,即“关于中国旧石期时代晚期和新石期时代仰韶文化之间缺环(脱节)”的问题。于是,一些考古学家提出了“仰韶文化西来说”,他们将仰韶文化来源的路线追索如下:约在一万年前,西亚发生了“新石期时代革命”,产生并传播了家畜饲养业、陶器。公元前五千纪,西亚文化的一个分枝经过前亚和安纳托利亚传到了巴尔干,发展为彩陶文化。公元前四千纪,这支文化在伊朗、土库曼等地发展为类似的彩陶农业文化。公元前三千纪前夕,欧亚大陆已经存在一系列有亲属关系的彩陶文化。公元前三千纪中叶,以上述彩陶文化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在中国黄河河谷出现;而在此前,上述彩陶文化的任何特征,如菱形纹、三角纹、螺旋纹、折线几何纹、涡卷纹、锯齿纹等在中国境内都是不存在的。以上文化传播路线的宗旨是说明仰韶文化在中国境内的中石器、旧石器文化中找不到传承的渊源证据,因而没有因缘关系。
仰韶文化的渊源到底在哪里?它与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有无亲缘关系?这是事关中国史前史与远东文明渊源的重大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黄河中上游、大漠南北陆续发现了大面积的史前岩画,这些岩画中的相当一部分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绝大多数产生于中石器至新石器时代。这些地区岩画中出现的图像、符号等文化因素,很多都与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相同、相似,一脉相承;很多都与 “环太平洋岩画带”中代表性的图像、符号相同、相似,如出一辙。特别是宁夏大麦地岩画、河南具茨山岩画的发现,对仰韶文化与远东文明的渊源关系提供了许多新资料。
大麦地岩画的震憾
宁夏大麦地位于中国黄河上游的西北边陲,地处亚洲内陆腹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这里发现史前岩画10000多幅。就单个图像而言,大麦地岩画有:天体图像,如太阳、月亮、星辰。地物图像,如河流、湖泊等。植物图像,如树木、花草。动物图像,兽类有岩羊、马鹿、大角鹿、长颈鹿、虎、豹、牛、狼、狗、狐狸、熊、野猪、兔、马、驴、骆驼等;鸟类有驼鸟、雕、鹰、雀、水鸭、鸡等;爬行类有龙、蛇、龟、晰蜴、蛙等。还有许多难以辨认的飞禽走兽。人物图像,如人头像、人形像、巫师等。象征性偶像,如手印、足印、兽头、蹄印、灵物等。工具与武器图像,如弓箭、棍棒、绳索等。建筑物图像,如金字塔形物、尖顶屋、平顶屋、脊顶屋、栅栏等。符号类图像,如圆点、圆圈、同心圆、不规则圆、不闭合圆、直交线条、斜交线条、曲线、孤线、螺旋纹、编织纹等等。上述图像还不包括由各种单个图像组合而成的多种多样的组合图像。宁夏大麦地、贺兰山还遗存有用天然红色矿物颜料绘制的史前岩画。
观察大麦地等西北边区岩画中的图像、符号,许多都与甘肃大地湾文化、河南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图像、符号相同、相似、相通,例如:亚洲内陆腹地黄河流域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陶器上的螺旋纹、人面像、编织纹、旋涡纹、波浪纹、太阳纹、圆圈纹、龙纹、鱼纹、鹿纹、鸟纹、蛙纹、舞蹈纹、折线纹、波折纹、绳纹、几何纹等图案,都可在大麦地、贺兰山、桌子山、狼山、阴山、等亚洲内陆腹地的岩画中找到与之相同、相似、相通的图案,能追溯出其渊源及演化轨迹。
中原岩画的启示
1988年以来,在河南省禹州市具茨山峡谷中发现了3000余处史前岩画,分布范围可达400~600平方公里。
从总体上看,具茨山岩画有单凹穴、双排凹穴、梅花状环凹穴、方形凹穴、沟槽、网格、字符形、具象人形等。
具体看,具茨山岩画的图像形状:一是凹坑岩画,如“看到了几块不同排序但是刻画着深深圆点的巨石,由于岁月冲刷,各个圆点的表层深浅不一”。二是方坑岩画,如“还有一块石头上刻画着深深的正方孔”。三是圆圈和曲状线岩画,如“在最高最险处,有一块表面相对平坦的巨石,刻画着圆形图案和曲状线”。四是“地图”形岩画,如“像极了地图,有河流一般的曲线,旁边点缀的圆点,还连接着类似现代“古”字形状的刻画符号”。五是几何形符号岩画,如“这些岩石上面刻的多为几何符号、圆点、棋盘等”, “具茨山岩画中还有大量由圆点、方格、方块组成的图形”。六是短线符号岩画,如“有的是几道短线的组合”。七是“类似篆字的符号”岩画,如“具茨山岩画中有不少类似篆字的符号,但还有一些分布在山间成组成篇的细密符号” 。上述岩画,有单个图像,也有组合图像,如“在刘俊杰拍摄的照片中,有单个的符号,也有类似书法的成串‘题字’,还有成行成篇的,以点、圆和几何图形组合居多,有些几何图形和古代布阵图十分相似”, “大部分是点阵式小圆坑和曲线的组合,有的是几道短线的组合”。 具茨山岩画的制作技法,如考察者所言, “这些符号显然是人工刻凿上去的,而不是自然风化形成的”(刘五一:《具茨山岩画》及媒体报道)。
仰韶文化的渊源
宁夏大麦地岩画、贺兰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发现较早,以前发现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陶器上的符号、图像都可在上述岩画中见到。上述岩画与陶器上的大量符号、图像,都是相同、相似、相通的。过去,因为河南等中原地区尚未发现遗存的实物岩画,大麦地等西北地区岩画与河南等中原地区在史前岩画的脉络方面存在着缺环。河南具茨山岩画发现以后,从宁夏大麦地等西北地区岩画到河南具茨山等中原地区岩画形成了脉络通道。
从国内外岩画研究的现状看,一般来说,早期岩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二三万年的居多;大多数岩画繁盛于新石器时代;各族群文字产生以后,岩画便退出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安特生提出的所谓 “关于中国旧石期时代晚期和新石期时代仰韶文化之间缺环(脱节)”的问题,是说河南仰韶彩陶文化的“任何特征,如菱形纹、三角纹、螺旋纹、折线几何纹、涡卷纹、锯齿纹等”在中国境内的中石器、旧石器文化中找不到传承的渊源证据,因而与中国境内的中石器、旧石器文化没有因缘关系,所以仰韶文化的渊源来自西亚。还有一些考古学家说: “环太平洋岩画带”中“阿穆尔河(即黑龙江)类型的壁画(即岩画)”以及岩画中的“螺旋纹”、“人面像”等纹饰在中国境内的仰韶文化、中石器、旧石器文化中找不到传承的渊源证据,因而与中国境内的仰韶文化、中石器、旧石器文化没有因缘关系,所以远东文明的渊源来自西伯利亚的滨海地区。中国宁夏大麦地岩画、蒙古高原等西北岩画、河南具茨山等中原岩画的面世,为大地湾文化、仰韶彩陶文化、“环太平洋文化”的渊源提供了大量的史前证据。
河南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分布广泛。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是河洛文化在新石期时代的代表性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陶器上的纹饰图案及刻画技法,都可以从中国宁夏大麦地等西北岩画、河南具茨山等中原岩画中找到其发端。裴李岗文化陶器上的纹饰比较简约,有篦点纹、乳钉纹、指甲纹、划纹、绳纹、弧线纹等,还有雕塑的人头、猪头、羊头等造像。仰韶文化陶器上的纹饰绚丽纷繁:有单体纹饰,如太阳、流水、波浪、螺旋、人面、鱼、蛙、鹿、羊、鸟、植物等;有组合纹饰,如人面鱼纹、鱼鸟纹等;有几何纹饰,如圆点、横线、直线、斜线、折线、曲线、弧线纹、十字纹、三角纹、宽带纹等;有编织纹饰,如绳纹、网格纹、方格纹、篮纹、镂孔纹等;有各种刻划符号六七十种。仰韶文化陶塑或雕刻类的造型艺术形象生动,如半浮雕人面像、雕塑人头像、羊头像、鸟形像、鹰形像等。仰韶文化陶器纹饰使用的色彩有红色、黑色、白色等。上述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大多数纹饰、刻划符号、陶塑或雕刻类的艺术造型及陶器纹饰上使用的色彩,都能在中国宁夏大麦地等岩画或河南具茨山岩画中找到与之相同、相似、相通的图像、颜色和技法。
中国宁夏大麦地等西北岩画、河南具茨山等中原岩画的发现,提供了中国境内旧石器、中石器文化与仰韶彩陶文化在传承中的渊源证据,证明仰韶文化起源于中国内陆腹地;提供了中国等亚州内陆腹地史前岩画与“环太平洋岩画带”中“阿穆尔河(即黑龙江)类型的壁画(即岩画)”以及岩画中的“螺旋纹”、“人面像”等纹饰在传承中的渊源证据,证明仰韶文化、河洛文化、远东文明起源于中国等亚州的内陆腹地。
综上所述,中国西北大麦地等亚洲内陆腹地岩画、河南具茨山等中原岩画的发现,证明人类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是融合的,其发展演化是互相影响的,“仰韶文化西来说”是站不住脚的。(2007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