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68100000031

第31章 江泽民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

一、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决议”的比较

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称“第二个《决议》”),在十年前,即1986年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也曾经通过一个《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称“第一个《决议》”)。将两个决议加以比较,认识党探索先进文化的发展轨迹,寻求党在这个方面的理论渊源,很有必要。

(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任务的认识是坚定不移的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曾对精神文明建设作过系统的论述,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还必须有一个特征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科学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些重要观点被载入这次大会通过的党章。第二个《决议》对此作了更为概括、简洁即“三个重要”的表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这说明,自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理论和任务提出以后,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任务的认识是坚定不移的。

这种认识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经济基础为主要的决定作用,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二,来源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经验的总结,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其三,来源于党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得出的科学结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二)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的任务

第一个《决议》有一节题为“党组织和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指出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一是加强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搞好党风;二是以模范行动和艰苦工作,组织和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这说明,党历来是重视党对精神文明领导和自身建设的。但为什么第二个《决议》又特别提出“加强”和“改善”的任务、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党”的内容呢?这是基于对十余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总结而提出来的。

第二个《决议》指出:“对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过不一贯的情况。”所谓“不一贯”的情况,就是一段时间里思想教育削弱了,一手硬、一手软,严重忽视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是危险的,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的根本任务之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关键在党”,在于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一点,第二个《决议》比第一个《决议》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着重的强调。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的具体体现。

(三)“切实增加精神文明的投入”是一个新课题

第二个《决议》提出要“切实增加精神文明的投入”,这是第一个《决议》所没有的。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认识,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文明生活中来”,针对“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针对一些地方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的错误做法等种种情况而提出的物质保障措施。因为第一个《决议》产生的时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以计划为主的“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在这个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亦纳入“计划”之中。而第二个《决议》出台时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不仅有公有制为主体,也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经济的某些价值原则会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产生一些矛盾,因此,第二个《决议》提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有效的筹资机制,逐渐形成对精神文明建设渠道投入的体制,要运用税收、贷款、价格等经济手段支持宣传文化事业,鼓励社会力量资助宣传文化事业。这些可操作性很强的措施,正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有效途径,解答了一个新的课题。

党的十四大以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党中央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很多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系统和深刻的论述。这些思想,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弘扬“64字”创业精神,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都被第二个《决议》所吸收。正如第二个《决议》所表述的那样,“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多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了积极有效的努力”。比较这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决议》,可以看到,党中央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了新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

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这个问题,是1991年江泽民纪念建党70周年的讲话,讲话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讲话说: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和党的基本路线作出完整表述之后,首次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予注释。在文化问题上,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又有了新的思考。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总结了党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工作的经验,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文化纲领,是对党探索先进文化过程的历史性总结,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中提出来的,一直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新文化的方向;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中,江泽民把它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必要条件、内容和方向提了出来。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文化纲领,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向21世纪,继承了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成果,提出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新要求。

十五大报告指出:实现这一文化纲领,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政治的特点,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的事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要发挥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先进思想传播者、科学技术开拓者、“四有”公民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生产者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表明党的基本路线中确定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基本目标已经具体化,即在经济上建设人民共享繁荣成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上建设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文化上建设现代化的、民族的、大众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这说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已经达到新的高度,理论方面更加彻底,实践方面更加丰富,成效也将更加显著。

三、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党为什么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党为什么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与党的世界观、价值观、经济观、文化观紧密相连的。

1.先进文化给予经济政治以伟大的影响和作用

“一定形态的文化,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先进文化的产物,而且是人类新文化的创造者。党在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突出代表。说它们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国人民有着切身的体会:毛泽东思想指引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引党带领人民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描绘了“春天的故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三个代表”的旗帜带领人民“走进新时代”;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继续奋斗。因此,只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真正保持先锋队的性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章所规定的,是“三个代表”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党所制定的基本路线,就是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而基本路线的产生,则是基于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而制定出来的,这个矛盾既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那么,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两个方面,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物质方面的需要,主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解决;文化方面的需要,除了发展生产力以外,还要通过建设先进文化来解决。这也是党的文献将先前这一矛盾中表述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改为“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原因。去掉一个“力”字,不仅说明“两个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还包括步入小康社会以后人民要求提高“幸福指数”这样的指标。

因为,人除了物质需求之外,还有精神需求,所以人们常说,“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但是,人的需求是无限的,而地球提供的物质是有限的。面对各种矛盾,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即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要以不牺牲和影响下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这就是文化,是人们的意识,是人们从社会实践中,在吃了大量苦头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文化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比如像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等,就只能靠文化来解决;要分辨真善美、假恶丑,也只有靠文化才能解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这些需求都只能靠文化来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与此相适应的法律、制度、道德,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以解决物质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生产力是无能为力的。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然地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本质要求,反映和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反映和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个有利于”是先进文化,“共同富裕”是先进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先进文化,培育“四有”公民是先进文化,改革开放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是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与目标是先进文化……这些先进文化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政策的各个方面,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代表先进文化的过程和实践,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如何判断文化的先进性

1.先进文化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的目标。但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历史过程是相互结合、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共同进步中,逐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文明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毫无疑问,全面发展的主体因素是人,没有人就没有所谓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是社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通过一切有效的经济手段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其最高目标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物质文化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先进文化要促进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一前提和基础,文化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同时,文化对生产力的发展又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先进文化只有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有先进性可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是,如果没有以提高和发展人的素质及能力为目的的文化建设与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经济发展都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现象,经济的增长必然涉及政治、文化、科技、教育、意识、道德等广泛的社会领域,要求社会从各个方面与之相适应,要求以高于现实经济的文化意识和道德素质为之提供积极的文化氛围和思想动力,从而使经济增长保持健康的势头和内在的动力。

文化的发展程度,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竞争,必然包括“文化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在当今世界上,先进文化与先进科技密不可分,不与先进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文化就不可能是先进文化。有人说,19世纪是铁路的时代,20 世纪是高速公路的时代,21 世纪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时代。这种描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技革命的突变。与工业革命不同的是,这次信息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本身就是文化领域的革命。先进文化正是这场革命的先导,先进文化也在参与、反映并利用这场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地对先进文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水平、更快速度的要求。人们已经看到,所谓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经济,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是市场的赢家,拥有更多知识的国家必然有着更多产出。

3.先进文化要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

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功能、作用、内容和形式,比物质需求更复杂、更多样化。在人民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精神文化需求愈显重要。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应当只有繁荣的经济,也要有繁荣的文化;人民群众不仅应该过上比较宽裕的物质生活,而且应该过上比较丰富的精神生活。先进文化不仅要有完善的价值系统,如科学的理论导向,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和生活观,高尚的人格品质,完善的道德体系,健康的人文生态环境,还要为社会的公平、公正提供价值支持和舆论导向。这种支持与导向表现在全社会便是提倡什么、贬斥什么,宽容什么、制止什么,这种支持与导向的结果使多数人认同。这种价值支持和舆论导向的形式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既有党和国家、政府有计划的文化发展计划和各种文化活动,也有来自学校、企业、社区乃至民间团体的健康文化活动,如乡镇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的各项建设事业,还有来自家庭、个人的具体文化行为,包括生活样式、处事方式、人际关系、市场行为,等等。总之,要形成合力和氛围,形成这种合力和氛围的关键是“培育”,这种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培育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人们的“认同”,这就是民族精神。

(三)党如何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曾经提出过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伴随着民族历史的演进,不仅深深积淀于民族成员个人的意识深处,而且还以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民间信仰、地方习惯等形式成为民族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民族本身的标志。中国的民族精英,曾哺育了无数的民族精英。关于中国民族精神的特点,曾有人总结了很多,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是这样总结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吸收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精华与建设先进文化相结合

民族精神是民族自信力的根据,是由民族文化凝聚而成的,因此,人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受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支配;民族的行为也无时无刻不受着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几千年的思想文化体系,对中国人民的政治、经济、精神、道德生活发生着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通过各种方式反映到党的建设及社会建设中来。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东西也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严重的后果。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汪洋大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本身缺乏社会的凝聚力,要靠外在的行政力量,这也是中国的封建专制政治体制得以长期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中国,任何想要改造社会,把中国引向现代文明的阶级或政党,如果不重视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影响,不能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正确地改造这些传统文化从而改造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并使新思想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易于为中国人民接受的东西,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对待外来文化同样有一个如何吸收的问题。

3.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早已有人提出“文化全球化”的问题,该问题是否发生、何时发生姑且不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同样面临着全球范围的竞争,只有先进文化才有可能在这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繁荣。为了我们的事业,我们也需要强大的意识形态,需要拥有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凝聚党员、动员人民,才能站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潮流,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影响先进文化发展的外在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的图谋与外来文化的强力影响;二是国内“三种文化”并存的格局,除了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即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的文化以外,还有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西化”的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一系列文化理念上,如为霸权主义服务的“人权高于主权”;为私有制经济服务的极端个人主义理念;服务于现行的“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的国际经济格局的一系列经济学理论;为“两极分化”服务的“无阶级”、“无剥削”论;为转移经济危机而倡导的无限物质追求和消费观导致的人的物化、拜金主义,等等。“西化”论者在全球推行其价值观是某些大国从不讳言的一贯政策,事实上他们也无时无刻不在运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从事于他们的这一“事业”。来自国内的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既有表现在世界观上的有神论、宿命论、封建迷信等,也有表现在价值观上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还有表现在人生观上的腐化堕落、精神颓废,等等。从其来源上看,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文化影响,还有民族虚无主义。这些情况都说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绝非易事,而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意识形态的发展要从属于经济的发展,但它们的发展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意识形态的发展往往表现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历史上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那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成就可以超过经济上发达的国家,这就是历史上落后于英法的德国能够在哲学上“演奏第一小提琴”的原因。同理,经济上发达的国家不见得文化就是最先进的。所以,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创造出第一流的文化成果,在国内乃至国际思想文化界占据第一流的地位,才能在国际国内的文化竞争中处于优势。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提倡以下三种文化精神。第一,科学理性精神。引导人们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尊重客观规律,又不迷信传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第二,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对人的侵蚀,消除物质、技术对人的异化,超越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确立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道德精神,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公平意识、平等意识、是非意识及道德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四)江泽民先进文化建设思想总结

在先进文化理论产生和实践过程中,江泽民本人和以其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可以概括为:精神支柱论、文化纲领论、“阵地意识”论、综合国力论、民族文化论、博采众长论及主旋律与多样化论。

1.精神支柱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即需要信念、理想,也就是精神支柱,它是管方向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需要精神的,没有统一的精神支柱就会走偏方向。例如,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这是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意志的政治基础,也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而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共同理想,就能够齐心协力,励精图治,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回顾我们党几十年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到,革命的理想和精神,对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有多么大的作用。我们党成立之初,只有几十个党员,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这到底靠什么?靠的是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靠的是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认识和掌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克服种种错误倾向,形成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靠的是用革命的理想和精神教育和武装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和鼓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因此,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坚,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1998年9月28日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的。总结自己的民族精神,其结论是:“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那么,这一精神支柱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曾说:“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任何时候都要维护我国的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压,不怕威胁,百折不挠地把我们的伟大民族振兴起来。”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又说:“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今天,继承伟大民族精神的理想、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就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它是新时期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因此,我们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于这一认识,在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党中央非常重视在全党、全国人民中间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在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怎样的崇高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事业的崇高精神是什么呢?他在讲话中总结了五种,后来人们在学习中就简称为“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是我们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崇高精神的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精神,又是时代精神,对于建设先进文化和“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文化纲领论

最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问题,是1991年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讲话说: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和对党的基本路线作出完整表述之后,首次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予阐释。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更加全面地阐发了党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文化纲领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文化纲领,是对党探索先进文化过程的历史性总结,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中提出来的,一直作为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文化的方向;培育“四有”新人,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的结果。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现这一文化纲领,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党必须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纲领正是基于这些认识而提出来的。

3.“阵地意识”论

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从上到下的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包括理论、新闻、出版、报刊、小说、诗歌、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都应该成为我们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绝不能给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以及危害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提供传播渠道。”他要求,“各级党委都要增强阵地意识,切实加强对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每一个思想文化单位的党组织都要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真正做到守土有责”。

之所以提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的任务,是基于对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的分析而提出的。“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也正在加快,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这必然会对我国的思想领域、对我们的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与西方国家长期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密切关系。”

所谓全球一体化,是指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上搞一体化,而且在政治、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上也企图走向一体化。显然,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占有明显的优势,这种全球化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在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方面发达国家占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价值观念伴随着资本、技术、人流在其他国家包括我国得到迅速扩张;在霸权主义的表现上有了新的内容、方式并找到了新的载体。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乘机而入。因此,在复杂的国际条件下,我们在这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由于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异质性、多变性明显增加”,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巨大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原则、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了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甚至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等等。“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沉渣泛起。”

因此,提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也是由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所决定的。例如,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只是百家中的一家,没有资格指导别的“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理论,已经过时而不适合现在的情况;认为东欧剧变和我国过去遭受的挫折,证明马克思主义失败了,等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也在客观上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矛盾和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在我国的不少地区,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东西还有一定的市场。这些东西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通过各式各样的形式顽固地表现出来,与我们争夺思想阵地。这种情况,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分析的那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将长期并存。“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出现就清楚地表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科学与伪科学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甚至有时是很激烈的。对此,江泽民曾反复告诫全党:一定要注意分清一些“基本界限”,即分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学习西方先进东西同崇洋媚外的界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等等。

强化“阵地意识”,必须努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指导思想上绝不搞多元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因此,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艺学、新闻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建设,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任务。强化“阵地意识”,就要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理论、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部门的工作,要运用一切现代化的高科技传播手段,扩大宣传的覆盖面,提高受众率,全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强化“阵地意识”,就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建设,一切大众传媒、一切文化场所、一切精神产品,都要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绝不给错误思想言论和文化垃圾提供传播渠道;强化“阵地意识”,就要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因此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狠抓精品生产,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4.综合国力论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什么“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曾经解释道:“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因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基于这一分析与认识,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号召“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报告说:“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无处不在,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也给人类的思想文化和精神领域带来强大的影响和冲击,为人类精神和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当今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与竞争。这种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在21世纪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不使人类社会产生深刻的变革和巨大的进步。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科学技术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进文化发展的巨大杠杆。所以,“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可见,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因此,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5.民族文化论

我们要建设的先进文化,首先是中国式的,即民族的文化,这在党的文化纲领中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但是,民族的先进文化又不是从天而降的,不是从外国可以“引进”的,它必然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是继承中国历史优秀传统的本土文化。因为,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智慧与力量的结晶,需要经过一代代人的创造、积累和传播,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每一代人都需要在继承前人所创造的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创造和发展新的文化,先进文化建设也是如此。“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大力繁荣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要求,也是保证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大计。”

1997年,江泽民访问美国时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过一个简要的概括: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个讲话在当地人民和海外侨胞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但是,我国的民族文化又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而逐渐形成的,并且是由统治阶级筛选、采纳和倡导而流传下来的,因而深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影响,带有所处封建时代的鲜明印记。所以,在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时候,“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遗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既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政治的特点,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继承是有时代性的,继承是为了发展,继承是为了现实。例如,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说:“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既是史实又是现实。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

6.博采众长论

1996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能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大问题。”把“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当作“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大问题”,可以说把这件事情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宁就曾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向哪些国家学?怎么学?江泽民曾强调说:“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明确认识,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

我们的先进文化建设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因此,需要融汇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使世界充满活力,也使不同文化相互激荡,从而使先进文化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立场,不是全盘照搬,而是兼收并蓄,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因此,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曾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之所以提出“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原因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继续朝着国际化迈进,我国在面向世界和全方位开放的条件下,面临着同其他意识形态与腐朽文化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冲突的局面,并日益受到后者的深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境外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对我国社会和民众的影响势必进一步增强,使人们思想上的波动性增大。因此,我们在“博采各国文化之长”的同时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7.主旋律与多样化论

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要求,他认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提倡多样化,是因为“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只要是能够使人民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的精神产品,都应该受到欢迎和鼓励”。

这一政策已经成为党关于文化发展和文艺创作的一项基本政策。弘扬主旋律主要是指我们的精神产品要表现时代的本质和主流,要讴歌代表时代发展方向和社会本质的思想和精神,要表达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提倡多样化是要求精神产品的内容和题材多种多样,形式和风格丰富多彩,以及对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非主流文化存在权利的尊重。

在全球化影响下,我国对内、对外更加开放,多种所有制使国内社会阶层分化,多元化的相互激荡强化了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大众传媒与互联网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增加了个人认同选择机会。因此,我国统一的传统政治生活面临冲击,政治生活的分散化已经导致民众的思想、信仰分散化,个人的独特性、选择性与变更性日趋明显的状况。这种发展趋向,意味着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性面临着新的矛盾与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体制不可避免地导致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弘扬主旋律”,实际上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提倡多样化”,既是为了适应民众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又是为了丰富和繁荣民族文化,适应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多种需求。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和原则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文化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党领导文化事业的经验总结。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就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就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等等。

江泽民曾经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在思想上、精神上又高举起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开创了建设先进文化的新局面。

同类推荐
  • 党的光荣历程

    党的光荣历程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它的产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 正义一元论:从民情到法政

    正义一元论:从民情到法政

    缺乏决断的法治是在制造谎言。世界需要在在场性中落实超越性。为此,一种成功的司法制度,它至少包含诸多层次的一元性。首先是法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国家必须选择相对适应自己民情民风的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其次,司法正义应该成为这个国家主权决断的底线与最终标准。再次,法律条款必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能在形式逻辑上互相矛盾,形成多样性标准,以致形成丛林法则。最后,必须建立确保包括弱势个体在内的所有人的自由权利的程序正义体系。
  • 寒冰走苏东

    寒冰走苏东

    本书是作者在行走苏东各国时的随笔,记录了作者各地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包罗了作者行走之处的风土人情,地理自然景观描述等等。这些图文并茂的文章生动地反映着真实的东欧,为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提供了机会,同时对于吸引更多学者投入研究中也具有深远意义。
  • 理论热点·2011

    理论热点·2011

    为深入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了十二个问题,组织理论工作者撰写了《理论热点·2011》这本通俗理论读物。本书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我省在实施“十二五”规划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力求从理论和政策层面进行分析、解读,作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该书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组织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助教材。
  •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如何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观辩证统一,使改革开放的实践效果与改革主体的价值目标相一致,这是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深入进行的重大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化、体系化建设,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改革开放。
热门推荐
  • 公主驾到:秘境升仙记

    公主驾到:秘境升仙记

    她是“高人”,观星相面消灾去难,赚得盆满钵满;她是阴阳师,念咒画符幻术迷阵,混得风生水起。对了,她本质上其实是个刚毕业的小演员,因死得冤枉穿越时得赐宝物,从此如有神助。她捡来一个“睡美人儿”,未想到竟然是她相貌资质背景样样逆天的夫君!复仇路上,相互扶持誓要讨回公道!修仙路上,相亲相爱但愿长生永相随!这是落魄公主司徒安安和遇难驸马爷东陵晋云的故事。天才携手,注定风起云涌!
  • 邪瞳无双

    邪瞳无双

    新书《华英雄》已上传,望大家多多去支持。另外《邪瞳无双》这本书,回头我会在《华英雄》完结后继续写的,谢谢大家了。
  • 复仇公主爱上四大校草

    复仇公主爱上四大校草

    她,冷漠。她,开朗。她,温柔。她,可爱。三岁的她们,遭遇父亲变心,母亲死亡,被慕容家收养,被英国皇室国王认作干女儿,登上恶魔岛屿,因为复仇走到了一起,进入玫瑰学院,遇上四大校草,复仇公主与邪魅校草,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她们最终能否在一起呢?有人让她们误会,四大校草是否会相信他们呢?敬请期待吧!
  • 妖人,不给力

    妖人,不给力

    告别了天下贰里蛋疼的师徒恋,我在江湖奇谭里成了一名不甚彪悍的妖人。有一天我捡到了一个猥琐的大神,然后这只大神成了我的师父……--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逍遥神医

    逍遥神医

    一场突如其来的家族传承,林宇,这个因为晕血而被西医学院开除的普通学生,愤然而起。“闻香识女人”,“天下名医出林氏”。多年后,当他终于追寻到自己的家族,寻找到梦中那个中年人,恍然回首,已是功成名就。
  • 情海无涯-爱恨两重天

    情海无涯-爱恨两重天

    韩淑君在十五六岁时父母先后因病辞世,她被叔父韩清豪(韩庄庄主)和堂兄韩明俊接走,客栈中遇刑部尚书王仁之子王超欺负,被恒州刺史孙蝉的两位公子孙文龙、孙文豹所救,短暂相遇后分开,三年后,三人再一次相遇,韩淑君与孙文龙彼此吸引,孙文豹为爱不择手段,由此展开了一场爱恨情仇......
  • 三本主义:引领中国式管理

    三本主义:引领中国式管理

    本书探讨三本主义引领中国式管理,对于解决中国企业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时,采取的策略和手段都一一做了细致深入的论述。
  • 都市强霸

    都市强霸

    一个水晶似的东西竟是一块拥有灵气的石头悲惨男主角华丽逆袭O(∩_∩)O~
  • 巅峰武圣少爷

    巅峰武圣少爷

    作为杀手的独孤伤重生于异世大陆的一个豪门武者家族的废柴少爷身上,资质一般,处处被人鄙视的他开始了奋发图强之路!狠狠的羞辱曾经蔑视他的人,在大比中击败对手夺得第一,最后为了家族的利益,出去闯荡历练。然而一场针对家族的阴谋正在降临,看他如何成为异世大陆的武道霸王,无人能敌!
  • 呆萌王妃:坏坏王爷靠边站

    呆萌王妃:坏坏王爷靠边站

    她,一朝穿越已委身嫁与当朝大王爷,面对众多的他的众多妻妾,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只想一心逃走,回平安县。他,当朝大王爷,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女人,渐渐的勾起了他的兴趣,想要对她全盘托出,却又不够信任。她宋小雪只想一生安稳度日,不想共侍一夫,在她几次逃走并未成功,渐渐的相处下来,对独孤骁影产生了情感。皇位本是属于身为大皇子的他——独孤骁影,岂料早已算计好一切的一人,陷害所有人,唯独对宋小雪痴心,最终皇位还是未落入他之手。自独立开始,独孤骁影便成立了暗杀组织,为的是替朝廷办事,仅此而已,却不想还是被手足残害。一直生事的璃妃从中陷害,最终逼得独孤骁影休妻,不敢回平安县,宋小雪孤身一人开...